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篇(1)

1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即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重的动荡或混乱,反应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快速且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一般包括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另外,由于金融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而国际金融危机则是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两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仅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几十次之多,包括欧洲债务事件、占领华尔街事件等,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无一不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金融危机虽然在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似性,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巨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2.1急剧下跌的股市

2.2严重外逃的资本

2.3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被破坏,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

2.4货币不断贬值并伴随货币通胀

3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美国存在大批的放贷机构,这些放贷机构把大量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并在各大市场上进行售卖,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资机构进行购买,而投资机构运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所购买的大量证券进行重新的分割、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然后采取各种途径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等。各种投机的行为在创新旗号的掩护下不断涌现,逐渐使金融脱离了现实的经济状况。这种虚假的经济日渐庞大,当这些被不断包装的金融新产品的源头即次级住房贷款出现问题时,这个虚假的经济瞬间漏洞百出,从而造成金融危机。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不当的加息政策更进一步推动力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连续13次进行降息,这种降息带来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银行信贷使美国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逐渐上涨,进而促进了次级贷款的蓬勃发展。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现象,美国采取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3.3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国际金融危机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危机不断隐藏并最终爆发。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在全球发行国债、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时连续在世界各地购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等,美国进行货币生产,其它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各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为了这些资产的安全以及保值,这些国家选择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使资金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资本市场价值传导支撑了美国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费政策,这导致这些政策严重超过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3.4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

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形成了由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十分复杂的利益链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利益链条中的借贷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分辨,因而各个层面的责任方面的约束变得十分宽松,利益链条中的个体在约束力极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夸大自身的利益,链条中的个体的行为也随之开始不断差异化。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失业率急剧上升

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且遭受巨大的损失。国际经融危機爆发后由于国外众多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倒闭,从而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是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其次是部分已经出口货物被对方退回或对方因企业倒闭而无法支付货款,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国绝大部分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异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被迫倒闭,使我国经济发展变得缓慢。

4.2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后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贬值政策,这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不断货币开放,进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大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美国会以美元贬值政策来使自己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有优势,这一行为使我国大批量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政策促使汇率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波动,这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可能在外汇兑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兑换损失。

4.3国际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世界经济中一直都存在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与本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美国将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并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害。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贸易摩擦变得频繁,致使美国以各种名义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购买美国本国货物排斥他国货物,这將对我国服装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和食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制造障碍。

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5.1正确认知金融创新的具体作用

出现在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论等新生事物即为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分散和对冲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战后世界金融业也在他的促进下出现了大繁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如今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因此我过金融改革必须经过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国外的金融发展经验,并合理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情中,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创新。同时,在进行金融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考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金融产品的过度衍生或金融产品过于复杂。我过国只有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创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前认真分析国内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采取符合外国的合理的政策。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特别是资产价格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更加严格得监管金融市场,根据国情建立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国情适时地采用温和财政核实货币政策对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严密调控,进而避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一举措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5.3在面对机遇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认真仔细分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损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部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行这些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海外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晓宁.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验管理者,2009

[2]张晓欢,李海燕.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9

篇(2)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对爆发国实体经济部门传染的途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市场等途径。他们基本观点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和过程中,会通过银行业的恐慌和脆弱性,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最终影响爆发国国内经济,但是对于如何影响其他国家却没有深入分析。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机制,对我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出口贸易复苏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一)需求方面

1.收入机制

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首先出现金融资产的危机,金融资产萎缩会造成股市行情过度动荡。收入水平下降: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后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这时会出现失业现象。金融危机通过各种金融通道渗透到各个经济实体中后。便出现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量减少的局面,进一步导致失业,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较低的收入导致人们各种进口商品需求量减少,我国商品出口量减小。

2.汇率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使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资金流动性受到影响,货币政策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便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在市场资本自由流动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滞后性的情况下,会使资金大量地流入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使金融危机爆发过和受灾国的资本账户进一步恶化,汇率受到影响后致使本国货币贬值。

3.预期机制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羊群效应和蝴蝶效应对预期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公众经济行为的变动。金融资产缩水之后,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资双方博弈中的利益趋势带来普遍的压力,国家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组织公布的宏观经济下滑的数据增加了公众的恐慌,公众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调整消费,消费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企业家对产品销售的预期受到阻力,导致投资数额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各个经济体争相效仿,需求总量锐减,中国出口商品大量减少。

4.信贷机制

国际金融危初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较差的债务,信贷渠道收紧之后,金融危机受灾国家便会吸取经验教训,减少消费信贷的发放并收紧对企业的投资信贷。全球范围内信贷收缩之后,使社会总需求量降低,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进口量减少。

(二)供给方面

1.价格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利润率在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会使本国商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量减少。同时,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产品、矿产等商品的价格,从而使该类商品的进口成本降低,使商品出口的利润减少。

2.外商直接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亏损或者破产,这时公司会采取消减海外投资和撤资的措施,尤其是那些出口型外资企业,在国际市场萎缩和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会坚决撤出资金。从而引起出口商品生产和贸易出现速度下降的局面。

3.金融机制

金融体系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变化影响较大,资金实力较小的出口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大多企业会做出缩小生产规模的调整,或者直接倒闭。

4.预期机制

出口企业在对金融危机后果进行预测时,会考虑到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和受灾国家产品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现象会导致收汇困难。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缩减生产和慎重选择生产项目的措施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出口贸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出口产业升级

坚持和完善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利用贸易规模适度增长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积极引导产品出口企业贸易转型升级,引进先进技术。

(二)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

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规定积极展开贸易谈判,实现国际贸易合理有序化

(三)通过扩大内需的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出口增长

运用多种措施促进我国内部需求扩大,如改善分配方式、提高薪资待遇、减免税收等措施。国内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之后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四)政府财政部门积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引导扶持

对于严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国家财政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政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结语

我国经济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另一项依据是改革所能释放的潜在生产力,我国经济避免危机爆发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避免人为制造危机。政府财政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对企业市场的监管和世界金融贸易的趋势转变,不断消减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01).

[2]于欣.国际金融危机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刘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美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2007-2012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3)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据宋涛所言,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四种。

1.货币危机。又称货币汇率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引起资本外逃、利率上升,造成金融市场混乱的情况。货币危机多发生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汇率制度存在缺陷的国家,在投机的冲击下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迫使当局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或大幅度提高利率以保持本币币值稳定,结果造成一国的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严重混乱,甚至使原有的汇率制度趋于崩溃的局面。它对证券市场、银行业、国际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将产生强烈的影响,容易引发证券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及债务危机等多种危机。

2.债务危机。一国或地区无力偿还其所欠的外债,引起外资抽逃、金融环境恶化的情形。债务危机通常发生在借入大量外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形势变化和管理不善导致短期内无法支付到期的本息,引起金融市场恐慌。

3.银行业危机。又称金融机构危机,是指由于银行所持有的债权资产无法收回或权益资产价格下降引起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倒闭的情形。银行危机通常会在银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一批金融机构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

4.证券市场危机。又称资本市场危机,表现为资本二级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强烈波动,由于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并竞相退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金融资产价格狂跌,股市崩盘。

二、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四)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引导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国资本必须进行适度的监控并有效利用,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资本大规模撤离,遏制资本流动中的投机性和破坏性,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解危机发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国在危机中依然稳步前进。

篇(4)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开始,通过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密切联系而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各个实体经济部门在遭受影响之后会导致失业率升高和商品需求量减少,此后对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对爆发国实体经济部门传染的途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市场等途径。他们基本观点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和过程中,会通过银行业的恐慌和脆弱性,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最终影响爆发国国内经济,但是对于如何影响其他国家却没有深入分析。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机制,对我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出口贸易复苏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一)需求方面

1.收入机制

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首先出现金融资产的危机,金融资产萎缩会造成股市行情过度动荡。收入水平下降: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后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这时会出现失业现象。金融危机通过各种金融通道渗透到各个经济实体中后。便出现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量减少的局面,进一步导致失业,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较低的收入导致人们各种进口商品需求量减少,我国商品出口量减小。

2.汇率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使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资金流动性受到影响,货币政策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便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在市场资本自由流动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滞后性的情况下,会使资金大量地流入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使金融危机爆发过和受灾国的资本账户进一步恶化,汇率受到影响后,最终致使本国货币贬值。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而中国是其贸易逆差的主要影响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货币贬值之后大大降低了债务总量,还可以在刺激出口的同时抑制进口。

3.预期机制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羊群效应和蝴蝶效应对预期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公众经济行为的变动。金融资产缩水之后,金融机构直接倒闭,各个经济实体迫于压力不得不采取降低薪资和裁员的政策,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资双方博弈中的利益趋势带来普遍的压力,国家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组织公布的宏观经济下滑的数据增加了公众的恐慌,公众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调整消费,消费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企业家对产品销售的预期受到阻力,导致投资数额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各个经济体争相效仿,需求总量锐减,中国出口商品大量减少。

4.信贷机制

国际金融危初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较差的债务,信贷渠道收紧之后,金融危机受灾国家便会吸取经验教训,减少消费信贷的发放并收紧对企业的投资信贷。全球范围内信贷收缩之后,使社会总需求量降低,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进口量减少。

(二)供给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供给方面的影响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外商直接投资机制、金融机制和预期机制产生。

1.价格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利润率在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会使本国商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量减少。同时,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产品、矿产等商品的价格,从而使该类商品的进口成本降低,使商品出口的利润减少。

2.外商直接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亏损或者破产,这时公司会采取消减海外投资和撤资的措施,尤其是那些出口型外资企业,在国际市场萎缩和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会坚决撤出资金。已在中国选好投资项目和签订投资合同的企业撤出资金后使中国吸收的外资减少,从而引起出口商品生产和贸易出现速度下降的局面。

3.金融机制

金融体系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变化影响较大,资金实力较小的出口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大多企业会做出缩小生产规模的调整,或者直接倒闭。

4.预期机制

出口企业在对金融危机后果进行预测时,会考虑到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和受灾国家产品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现象会导致收汇困难。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缩减生产和慎重选择生产项目的措施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出口贸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出口产业升级

坚持和完善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利用贸易规模适度增长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积极引导产品出口企业贸易转型升级,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值,使出口贸易企业优化升级。

(二)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

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规定积极展开贸易谈判,实现国际贸易合理有序化:建立国际贸易救济体系。预防国际贸易磨擦: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积极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贸易体制。

(三)通过扩大内需的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出口增长

运用多种措施促进我国内部需求扩大,如改善分配方式、提高薪资待遇、减免税收等措施。国内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之后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四)政府财政部门积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引导扶持

篇(5)

一、后危机时代的特点

后危机时代,是指金融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只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者说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从实际上看,后危机时代是一个缓和与未知动荡并存的状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全球金融出现了新的变革,对于后续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危机时代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包括:

1.金融全球化继续深化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萎缩,但是并不会改变金融全球化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国经济、地域联系的不断加深,金融全球化的程度将继续深化。

2.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持续

虽然金融危机已经逐渐缓和,但是引发金融危机最根本的资本过度虚化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这个问题将继续产生,也使得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3.金融风险复杂性继续加深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扩大、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使得金融风险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交错化的趋势,其复杂性不断深化,分析和应对更加困难。

4.国际金融监管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技术落后、监管真空等局限性将日益凸显。

二、国际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是随着全球经济以及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组成,其基本框架如下:

在该框架下,国际金融监管工作可谓错综复杂,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在国际金融监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监管范围存在漏洞

金融创新使得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功能相互渗透,加大了管理难度,同时对于跨国、跨境交易的监管存在漏洞和真空。

2.监管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载体

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下,各监管机构呈现出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趋势,协调和合作难以有效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的效力。

3.缺乏统一的标准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国际化战略等存在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别。从目前来看,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分为基于机构视角的机构型监管,基于监管目标的目标性型监管以及基于功能视角的功能型监管三种,这三种模式分别对应了不同国家的国情和金融发展状况,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这也使得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和合作变得尤为困难。

4.体系难协同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协调难的问题,如果从机构设计和功能效用的角度分析,则其原因包括两个,其一,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存在的缺陷需长期完善,以适应不同国家金融监管的具体要求,其二,国际监管组织与境内监管组织的演化需长期磨合。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三、强化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和合作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如何才能做好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和合作呢?具体来讲,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完善协调主体

依据英国剑桥大学教授Eatwell以及美国纽约纽斯大学教授Taylor提出的相关理论框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学术界的部分人员提出了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全球金融监管主体,以实现对各国金融监管的统一管理,认为这样可以缓解各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同国家金融监管中的相互竞争,更可以制定出相对统一的监管政策,推动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和合作。但是实际上,此类组织的建立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主导国家问题、职能和权责问题、主权干涉问题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统一金融监管主体的产生。因此,从目前来看,应该将目标放在对现有金融监管框架的调整和优化方面。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明确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确定其各自的管辖范围,避免出现缺位、错位和重复的现象。然后,要对金融稳定论坛进行重构。一直以来,金融稳定论坛由于其自身的非正式性、松散性等原因,其功能难以完全发挥。因此,在2009年的G20伦敦峰会上,作为其继承性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宣告成立,弥补了金融稳定论坛的缺陷和不足,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明确协调内容

如果对当前每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特优势进行充分把握,做好分工协作,则有很大的可能,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风险早期预警和危机救助机制,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在立足本次金融危机传导原因和渠道的基础上,明确下一个阶段需要重点协调的内容,包括:

(1)强化跨国金融机构监管。在充分明确本国与东道国各自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救助机制。

(2)强化风险和政策管理。通过加强各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和合作,可以对系统性风险信息指标的设计标准、杠杆化比率等进行明确评估,设计缓解金融市场的顺周期制度,对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各机构的协同管理。

(3)统一会计、审计标准。相对统一的会计和审计标准,更加有利于实现跨境资本流动和系统风险的控制,可以协助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避免套利行为,从而促进不同经济体对全球性金融问题的有效磋商。

3.创新协调机制

篇(6)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1.2国际货币体系扭曲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

1.3国际金融炒家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金融炒家。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炒家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金融炒家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金融炒家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金融炒家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

我们来看看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炒家的操作。国际金融炒家本次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操纵,取得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从而获取暴利。如他们通过拉抬油价到147美元一桶的方式,造成我国政府和企业恐慌,进而鼓动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以高价收购矿产资源公司,再鼓动中国航空公司签下不公平的套期保值合同。

2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2.1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在整个GDP当中,我国的消费只占35%。而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占GDP的比重是70%。也就是说,还有另外35%的产能,是我们消化不了的产品。这部分生产过剩由于欧美各国传统的负债消费形态,而帮我们吸收掉了。现在由于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冲击到我国的出口,这对于外向型城市如江浙,广东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影响巨大,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已成定局,我国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

2.2产生了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内销企业受到连累我国的危机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我国今天不但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本身还有制造业危机,而这种制造业危机在欧美各国是没有的。我国的股市涨得比别人少,跌得比别人凶,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2007年起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投资经商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我国的企业家将很大一部分应该投资于制造业的钱拿出来炒楼、炒股。

由于制造业的危机挤压出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从而造成短期的泡沫现象。由于股价和楼价的真正决定因素是经济基本面,而我国的经济基本面是以70%制造业为主的基本面。制造业持续衰退,就会造成股价和楼价的持续下跌。

制造业持续衰退导致大量失业,导致还房贷乏力。下一步就是跟美国一样,房地产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因此我国是由制造业危机引发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导致楼价和股价大跌,失业严重,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跟美国挂钩。因此我们是制造业危机加上金融危机,还有国外的金融危机。这就是我们的股市表现如此之差的原因所在。

同时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套牢了大多数股民,冲击了我国消费者的信心,国内消费萎缩,继而内销企业同样受到了冲击。

3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篇(7)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含义和成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往往是呈现更为复杂的形式出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且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则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危机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之为国际金融危机,具体指一国持续性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的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周边和与之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造成区域性和全局性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恶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其显著特点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衰弱;二是在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市场预期改变和信心下降的情况下,使银行体系的运作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相关经济体运行发生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普遍表现为整个区域的货币币值出现了幅度较大的波动与贬值,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打击,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比较大的损失。综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点。1.经济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支出的增减来对国际收支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汇率进行调整时,会对开放经济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难度加大。2.国际资本流动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也都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的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经常账户的赤字。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又无力保障外汇收入的稳定,这部分额外的外汇储备往往又以各种形式流回资本输出国。3.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假设一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得不够全面或者是制定了错误的经济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而这种政策性错误可能会带来包括利率和汇率政策制定上的失误。比如政府决策,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危机爆发(如图-1所示)。4.金融市场上政府监管不力。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必须谨慎行事。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会大大增加转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复杂程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同时维持内外均衡,往往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于两难境地。综合以上分析总结,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根源是金融的脆弱性,而泡沫经济正是埋下的金融危机的种子,酝酿危机,在泡沫爆裂时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自由化则使脆弱的金融雪上加霜,催生现代金融危机;僵化的不当的汇率制度为投机攻击提供了“靶子”,导致现代金融危机一般率先从货币危机开始。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

(一)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缓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强化,6年中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4.42%。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结构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7%和29%。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1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00394.9亿元,出口增长率为7.43%;进口总额为79526.5亿元,进口增长率为8.52%,创下了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的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负增长,之后几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增长速度迟缓,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造成巨大冲击1.对出口企业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减少幅度较大。首先,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向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减少;同时,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给中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间接影响中国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中国对日本、德国、韩国、荷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各省区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名。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2.对进口企业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还对进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8年7月以来,进口与出口出现同步下滑,且下滑速度要快于出口。造成进口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我国外贸进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上近年来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导致境外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出现萎缩,从而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进口需求;三是由于在国内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许多国内企业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这进一步给进口企业的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内显著高于出口。从金融危机对进口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进口明显减少;二是三大行业进口均大幅下降,进口价格不同程度下跌;三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进口均出现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和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就美国而言,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6.89%,2006年高达7.56%,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2013年的中国对外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衰退势必将影响到中国出口。

(四)国际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贸条件恶化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美国曾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一些国家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这些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例证。

(五)我国出口的信用机制不健全,金融危机加大了收汇风险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2009年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举措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1.加快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国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的打击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的紧迫性。从长远来看,走扩大内需之路,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首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企业试点工作。由于欧元持续走弱,汇率波动给出口贸易造成风险,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降低汇兑与交易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因此,打破国际货币垄断,建立人民币国际优势显得非常必要。3.进一步开发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长久以来,我国出口大都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成为诱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抗风险能力差。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欧市场和东北亚市场,鼓励跨境电商等新型对外贸易模式,为国内企业快速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通道,这样可以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4.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灵活运用WTO机制,加强与各大经济体在贸易方面的谈判与对话。同时,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应加强指导和引导,帮助企业积极和更有效地应诉。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1.积极拓展市场。在紧紧抓住现有的欧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同时,规避贸易壁垒:一方面,以危机为契机,充分利用一些欧美国家宽松的投资政策,变贸易为直接投资,通过海外设厂或直接参与海外并购重组等方式来规避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合作,力争与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联合商会建立联动机制,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贸易摩擦。2.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研发,不断创新,积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3.扩大业务拓展模式。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高效利用网络销售模式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平台,可减少参展、商旅、谈判等成本,扩展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4.调整结算办法。在结算时争取多用英镑、美元或人民币等硬币来结算,结算方式尽量用安全的前T/T或L/C并尽早收回贷款,灵活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降低结算风险(冯芙蓉、崔娜,2015)。

四、结语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性强,冲击力较大,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发展的压力也在增大。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走出去创造了机遇,我们需要从中寻找机遇,把危机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优势条件,做好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各项准备。危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和资源重组的空间,我们需要更多从不同角度的探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市场创新,也必须有风险的监管,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良整.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对策探析[J].中国商贸,2010,(14):192-193.

[2]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篇(8)

1.经营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河南省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整体趋于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订单减少、库存增加。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中小企业尤其是以外贸出口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中小企业订单大幅度减少,出口增速回落,生产陷入困境。另外,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也给出口经营带来了重压。而中小企业掘金内需市场同样举步维艰,最主要的困难来自渠道和资金。在面对内需市场时,中小企业的短板显露出来:市场推广费用有限,品牌知名度低,缺乏高级营销人才,各渠道商对企业产品的接受度低,这使得中小企业开拓内需市场时也需要付出比往日更多的艰辛。第二,成本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此外,环保的压力迫使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企业的环保支出也明显增加。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使河南省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第三,资金回笼放缓导致的资金链紧张。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内需的巨大缩水导致我省中小企业普遍感觉资金回笼慢,资金链条吃紧,企业应收账款拖欠严重,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同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也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投资和发展放慢

从宏观政策环境来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形中使社会资源更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挤出效应”明显。在此背景下,众多中小企业只能采取加强内部管理、节省开支、维持运转等策略,使中小企业投资和发展明显放慢。另外,中小企业投资和发展放慢还在于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发放的信用贷款减少了。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的这些特点使银行把限制重点放在了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上,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的条件相对严格,手续烦琐,审批时间长。这使得中小企业正常的经营和投资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发展受到限制。

3.企业破产数量持续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波及,全省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持续增加。当然,这其中既有部分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当前,全省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其生存和发展主要还是靠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通过技术、流程和工艺的创新来实现。另外,在产业价值链中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丧失了发展的主动权。它们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因此多数都不符合政府产业调整倡导的方向,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其死亡,所以说,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河南省许多中小企业都经历了重新洗牌的考验。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河南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拓展中小企业销售渠道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重中之重

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处于低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整体低迷。在总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河南省中小企业的振兴和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也就是说,今后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需求,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此要打破国有大企业垄断政府启动内需项目的局面,让有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参与各级政府新上的项目;要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企业联盟,支持中小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等方面和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要搭建中小企业销售平台,宣传和推广中小企业产品;同时中小企业也不应放弃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要继续扩大出口。2.要以趋势引导政策,以预警提示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对政策措施的不足,缘于缺乏有效的分析与科学判断,这与全省中小企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公告工作不够完善有关。目前,我全省中小企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公告体系还不尽完善,统计的数据时效性、全面性、权威性、覆盖面都还有待改善。实际上,中小企业统计数据不仅是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作出相应判断的前提,更是发现趋势的前瞻工具。河南省目前并没有一个中小企业运行状态的预警系统,这使我们在应对重大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变化时反应滞后。建立、健全统计、公告预警体系,是当前政府管理部门和中小企业研究部门的共同责任。

3.信贷支持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省中小企业最迫切的需要

长期以来,河南省中小企业信贷领域由于受到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银行放贷的结构性矛盾、信贷领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难以参与政府采购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获贷难度。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由于资金回笼放缓导致的资金链紧张,因此信贷支持是全省中小企业从容应对危机、持续稳定发展最需要得到的帮助。而来自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各方的信贷创新,则成为了全省中小企业摆脱困境的信心源泉。

4.要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河南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要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合理配置人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体系、业务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公平合理竞争营造良好环境。

5.要以经验推进实践,以常规实现长效

篇(9)

从2007年初开始,由美国抵押贷款风险逐渐演变出的一场次贷危机,不仅瞬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且不同程度地扩大和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已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从各国政府首脑到金融监管部门、从金融机构到学术界,都在匆忙而审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应对、渡过难关。就法律界来讲,同样面临着反思与应对的迫切任务,应当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准确把握成因,进而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建议。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园分析——以美国为案例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就受影响程度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显然首当其冲。客观地讲,金融危机在众多国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国或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机的成因及根源,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国。就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成因来讲,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有效法律监管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这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l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二)按揭法律结构上存在缺陷 

美国在住房按揭贷款的设置上虽有担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结构上却存在重大缺陷,使得这种担保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也就使得金融风险从源头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担保变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风险也就变得更容易发生。有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增速为10%。如今,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贷款人无力还款。而购房人对于所购房产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银行的贷款购买房产,然后再以该房产做还款的担保,从这样的担保结构中可以看出,担保人的担保物虽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但就实质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换价值意义上的“所有权”。实际上,英美财产法中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有的只是对于财产进行利用的相关概念,这通常被理解为灵活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按揭这样一种交易一担保模式在高房价时代确实为普通人购房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了经济迅速发展下的社会需求。但是,法律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最本质、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权归属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是不能含糊其词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无权处分”之类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并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没有所有权而处分财产是法律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机制。像现在遇到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能发现,正视所有权本质的问题其实就能发现它的价值。 

 

(三)金融债务信用基础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应该是金融债务信用基础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客观地评价,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其牢固、自身修复性很强的金融债务信用体系,同时,还有严密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在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金融债务信用基础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没有抵挡住自由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巨大冲击。其整个逻辑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公司金融债务而言,公司企业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借来的钱从事证券业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这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但是,当过热的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高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崩溃,此时公司的资金都压在股票或房地产上,无法套现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出现问题,银行的资金不具有流动性,就会引发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的危机。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从事股票业或房地产业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从事出口贸易或制造业投资时,也可以从银行大量贷款。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由于对市场估计的错误等各种原因,产品压库滞销,也可能导致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这也会影响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能力。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公众存款人便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挤兑。挤兑必然导致银行倒闭。一家银行倒闭还会引起数家银行接连发生挤兑,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爆发金融危机的外因分析——国际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22-04

一、国际金融危机跨国传导机制分析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继而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影响。因此,分析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导机制和渠道。与以往的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贸易溢出效应

国际贸易是现代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贸易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因此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途径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更强更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进口额约占世界总额的16%,并且长期保持对外贸易逆差,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国际需求直接造成显著影响;二是美国金融危机已经造成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产生间接影响和波及效应,这种波及效应对贸易出口的影响时间可能更长;三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基于成本优势的出口面临反倾销和反补贴压力加大;四是汇率变化造成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影响其他国家出口竞争力。如2007年5月至今,美元对人民币约贬值超过10%,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与暴发于其它地区或转型国家的金融危机相比,本次金融危机的贸易溢出效应相对更强,渠道更多。

(二)金融溢出效应

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已经超越商品流动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最活跃的力量,同时也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一个重要途径。金融溢出效应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后,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体系或机构投资者的运作,引发国际资本流动致使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流动性不足,形成危机的跨国传导。美国作为世界上金融系统最完善,金融机构最发达的国家,曾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但危机爆发后,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被迫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撤回大量海外资本,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为达到最低资本金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持有美国不良资产的外国金融机构开始收缩贷款,使金融危机进一步在国家间传导。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溢出效应对欧洲国家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季风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助推器。通过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由于共同的外部冲击而形成的季风效应在现代金融危机的传导中越来越显著。季风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和政策冲击传播。随着生产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出口产业将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危机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它国家。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龙头,某个产业受到的冲击会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将影响传递到其它国家,如美国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后,对相关上下游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一国经济政策的变动会构成对世界经济均衡状态冲击。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的美国,其经济政策变化的溢出效应也是传导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净传染效应

现代金融危机表现出的快速传染特征,无法完全用贸易、金融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进行解释,这部分无法用基本面进行解释的影响被称为净传染效应。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对投资者预期心理产生影响而快速传播,特别是对于那些与危机发生国经济结构相似、地理位置相近、政治体制相同、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预期和心理的变化实现“自我实现”的危机传导。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其所产生的净传染效应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使各个国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对天津产生影响的角度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传导渠道为国际贸易和资本渠道以及非接触性途径。其中,外贸出口作为长期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是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在金融溢出效应方面,目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并没有完全放开,因而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方面。在非接触性途径,通过心理预期方面产生的影响速度最快,并且由于对形势恶化的预期往往甚至超过实际情况,净传染效应在国际危机出现的早期对投资者、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较大;季风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为隐蔽,但其对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影响应该受到重视。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渠道。从2008年以来的出口情况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对外贸易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表现出了三个特征。

一是出口贸易快速下降,外贸进出口转为逆差。天津出口贸易额从2008年10月开始出现下降,由增长趋势快速逆转为下降,到2009年7月开始逐渐回升,但截至2009年底仍未恢复到2008年水平;并且从2009年2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转为逆差,在10月、11月逆差额有所减小,但12月份逆差仍达到8.09亿美元。2009年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天津市进出口、出口降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和13个百分点。必须看到,这是在提高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情况下得出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部需求减少,对天津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是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且进一步向其他市场扩散。对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进行分析,美国、欧盟、韩国、东盟和日本五大市场2008年出口额约占天津总出口额的66.3%,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显著下降。其中,美国是天津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天津出口额的20%,2008年10月天津对美国的出口额急转而下,是造成天津出口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国金融危机对天津产生直接贸易影响的表现。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约占天津出口额的15%和10%,天津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在2008年11月开始下降,反映出金融危机开始向其他市场迅速扩散,并且对天津的出口产生间接影响。从2009年6-11月的出口情况看,早期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8.5%、28.3%和25.07%,但台湾、俄罗斯、巴西、东盟、非洲等市场的出口同比降幅分别达到63.6%、58.85%、47.3%、46.4%和35.0%(见图1)。这表明虽然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出口下降有所趋缓,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从2009年6月开始出现逐渐回升迹象,但俄罗斯等市场受到危机波及进而需求显著减少,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间接贸易影响正在不断显现,对天津出口贸易的影响仍未结束。

三是三资企业出口受影响速度相对较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影响程度相对较深。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情况看,2009年出口分别约占天津市出口总额的13.8%、72.5%和13.6%,其中三资企业是天津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三资企业的出口下降速度最快(见图2),2008年四季度,三资企业出口同比下降17.2%,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分别增长了41.1%和21.1%。但从2009年2季度开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所受到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并且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三资企业,二季度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下降50.1%、35.5%和36.3%。2009年7月出口开始逐渐回升,其中三资企业出口恢复较快,2009年四季度三资企业出口实现同比增长0.5%,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降幅有所收窄,同比下降40.0%和22.4%。

(二)国际资本流动途径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利用外资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因此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溢出效应对天津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从天津外商投资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利用外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突出表现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天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一降两升”,即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上升。

在引进外资方面,根据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统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家数、注册资本和资本金结汇从2008年8月份开始显著下降,2008年四季度同比分别下降了55.6%、76.1%和81.5%;2009年上半年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比分别下降43.2%、83.4%和63.7%;2009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与上半年比,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家数和资本金结汇分别增长38%和41%,注册资本增长2.6倍。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资本流动途径对天津经济产生的影响显著。

在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方面,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出现短期快速大幅上升,2008年二季度快速上升到17.02亿美元,环比增长了1.89倍,同比增长了0.79倍;三季度仍然高达15.0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0.74倍;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在2009年二季度再次超过15亿美元。从外资企业撤资清算情况看,截至2008年末,撤资清算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但2009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清算出现快速上涨,一季度达到3.1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倍以上,二季度达到2.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倍(见图3)。从2009年下半年情况看,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开始明显下降。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资本流出的增加,在短期首先表现为利润汇出大幅上升,随着发展会进一步引发撤资清算的大幅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2007年、2008年天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到52.77亿和74.2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同期天津GDP的8.0%和8.5%,相当于同期天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7%和15.1%。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和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投资挤入效应等多个途径促进所投资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商直接投资的急剧减少,利润汇出增加,甚至出现撤资清算的快速增加,其对天津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直接投资额的减少,同时也会对天津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三)非接触途径的影响

通过非接触途径进行传播,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最为显著和直观的是通过心理和预期途径进行传播的净传染效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显著,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由相对乐观迅速转为悲观。根据调查,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景气指数开始快速下降,2009年一季度分别达到87.7和96,较2008年三季度分别下降35.2点和33点,特别是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十年来的最低点。在国内经济基本面尚未显著改变的情况下,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转为悲观,进而对投资和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使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自我实现”。虽然是非接触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传播却是最为迅速的。

三、需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应关注危机造成的长期影响,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国际贸易途径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一个主要途径。2009年三季度,天津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市场的经济均实现了正增长,经济出现明显反弹。但必须同时看到,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各国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经济复苏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并且存在刺激政策退出风险。此外,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将会造成汇率贬值压力,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国际上抬头,这些对天津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会不断显现。

从天津的情况看,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大项目建设、深入企业帮扶等政策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必须看到外部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同时还必须关注一些在短期有效的政策在长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建议做好长期应对准备,首先,保持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如解决好依靠大项目拉动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其次,避免局限于采用短期措施解决长期问题,适时转变思路调整方法;再次,保持政策连续性,引导中小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恢复信心,同时根据发展情况进行适度微调。

(二)应关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充分应对并有效促进“调结构”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长期的全球经济失衡。一方面,美国保持低储蓄和超前消费,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保持高储蓄和低消费,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这种不平衡为新兴市场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国际需求,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种不平衡,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从天津的发展情况看,2003年以来,投资率开始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率逐年下降,2008年天津市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53.6%和31.5%。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程度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也面对着更大的结构调整压力。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出口压力的直接影响的同时,必须关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带来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一方面,在积极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还需要有效应对贸易转型所带来的影响,防范国际贸易发展调整所带来的出口企业经营和信贷风险,同时支持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积极支持投资保增长,满足企业合理流动资金需求帮助企业渡难关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国际产业联动效应对国内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应关注外资经济在金融危机传导中的作用,防止和减弱危机通过外资企业途径的进一步传导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资企业易于受到其国外母公司的影响,母公司的经营状况会迅速在其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中表现出来,外资企业对经济环境的研判、投资和经营决策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将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传递到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企业成为传播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一个“快速通道”,其生产和出口的调整将直接对国内就业、收入和消费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通过产业关联和净传染效应将这些影响传递到国内投资和企业。因此,应重点关注外资经济的易受传染性,以及外资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传导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外资经济的监测分析,特别是加强对外资撤出的监测,对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动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外资企业出口下降和投资减少通过关联效应对天津市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减弱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外资企业途径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民、王家强.《金融危机到经济衰退的传导:基础、渠道和信心》[J].中国金融,2009年第4期.

[2]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 下一篇: 光伏工程施工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