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族传统技艺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

篇(1)

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漆艺专业主任、中国美术

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

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展览

1989年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1995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2004年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展

2009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展

2013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漆画作品展

程向君是一位诚实的、勤奋的、富有探索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在绘画领域耕耘二十余年,漆画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可谓硕果累累,居于学术前沿。他有较为坚实的绘画基础,漆画虽然与一般绘画创作有共同的原理,但用漆的材质去创造绘画,又有不同于其他画种的特殊性。如何熟练地、驾驭自如地运用漆这门手艺来为绘画创造服务,是他从事漆画创作绕不开的课题。“作为一名漆画家,怎样才能找到属于漆画艺术的本体语言呢?怎样才能把漆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呢?”他东寻西找,上下求索,终于逐渐明确,从事漆画艺术创作要妥善解决“技”与“艺”的关系,既要重视“技”,更要追求“艺”的境界。在漆画创作中,“技”是指漆的技艺,其中含有的天然艺术因素,需要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处理,其材料特性方能得以充分发挥。但假如漆画家为漆工艺的繁复劳作所累,而不能放开手脚在艺术创作上驰骋自己的才能,漆画作品的艺术性往往被工艺性所遮蔽。此外,漆画是绘画的一种,和其他绘画的表现语言一样,也不应该局限于客观物象形态的再现,而应具有多样的现代形态,与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多年来,程向君倾注心血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主要就是在保持漆艺语言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弱其工艺性操作,探寻漆画艺术表现语言的广阔空间。这空间的自由度,是借助传统的媒材,大胆结合原来漆画中被忽略或未受到充分重视的表现元素:民族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和意象性,现代绘画语言的表现性、象征性、构成性和抽象性。这意味着,他要强化漆画表现语言的民族气派和现代形态,同时呈现自己作品的个性面貌。

篇(2)

1. 前言

在我东北有一个悠久历史的赫哲族少数民族部落,是目前唯一的一个渔猎民族。鱼皮画这一独特的文化在多年来渔猎过程中逐步形成,使赫哲族的勤劳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并世代延传而没有消亡。

2. 鱼皮画艺术形态

在赫哲族中鱼皮画是其特有的艺术品,各种花纹图案最初主要采用剪刻形式制成,通过染色等艺术加工后向衣服、器物上粘贴或缉缝,是赫哲族的一种传统特色文化。尽管大部分花纹图案的艺术价值极高,使赫哲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艺术的追求得到充分体现,但在艺术品中这些物品并非独立存在,只作为实用衣物的附属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鱼皮衣物中的鱼皮纹饰从历史舞台退出,使其赖以存在的载体逐渐失去。但赫哲民间艺人,不断将鱼皮画发展为工艺美术品,在制作方法、创作题材等方面不断突破。

3. 赫哲族鱼皮画的传承

3.1 传承现状

不断改变的自然环境及赫哲族人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很多热爱民族艺术的人们投入非物遗文化传承中。艺术院校具有独特优势,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将赫哲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重点是研究开发实施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使高校课堂增添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些艺术院校还申办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开设鱼皮技艺课程,使鱼皮制作专业人才得到培养,有力保障了鱼皮技艺的传承,为促进鱼皮技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鱼皮画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2.1 鱼皮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难以得到大众深度了解

赫哲族作为唯一一个位于我国北方的渔猎民族,人口也较少,主要在我省同江、饶河等地分布,聚居地主要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佳木斯敖琪镇赫哲村。因赫哲族居住相对集中,与外界不具有较多联系,影响人们对鱼皮画的了解深度。对于鱼皮画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但真正见过的人不多,对鱼皮画等工艺品也没有购买过。

3.2.2 渔类资源不足,增大了制作鱼皮画的成本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渔业文化而产生很多问题。鱼类资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日益减少,已难以承载捕捞及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而且,制作鱼皮画需要多道工序及大量时间,这也是鱼皮画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大众即使欣赏鱼皮画,也难以接受这项高昂价格的传统工艺品。

3.2.3 赫哲人口和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日益减少

不断改变的生态环境及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对渔皮画的传承都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

4. 赫哲族鱼皮画在艺术院校中传承的优势

随着我国开展非物遗保护工程,赫哲人不断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鱼皮制作技艺传承成为共识。鱼皮画制作技艺由赫哲人传承至今已成为人类记忆的“活化石”,对于鱼皮画的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使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在宣传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艺术院校相关学者、专家及传承人的支持与帮助下,提高保护赫哲鱼皮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专家学者应基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对多样性文化捍卫的角度,传承悠久的文化遗产,使各种文明的姿态呈现多样化特点。

4.2 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鱼皮画制作技艺从根本上杜绝流失

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应有机结合鱼皮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能够支撑文化的发展,应致力于赫哲族传统鱼皮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开发种类,将文化与经济发展有力结合,进而实现对鱼皮画的保护传承。

4.3 对传承人和传承教育工作者加大支持保护

我国学术界的共识就是利用保护民间艺人而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部门对鱼皮画技艺传承人及教育传承者创造有利条件,诸如补贴传承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等措施。

4.4 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鱼皮技艺专业教育资源,使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为使鱼皮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艺术院校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专业,聘请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进行授课,深入研究鱼皮熟制、染色、制作鱼皮纹饰、鱼皮线、鱼皮图案及手工缉缝等传统制作赫哲族鱼皮画技艺。将鱼皮技艺列入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从传承到研究,使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得到分层次培养,一批非物遗文化技艺传承人得到重点培养。

4.5 伴随产业发展传承鱼皮画制作技艺

鱼皮画等民族艺术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及文化产业,利润空间十分巨大。鱼皮画相关产品的艺术欣赏价值较高,对于鱼皮画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这对于鱼皮画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方法,将鱼皮文化向产业发展,使传统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需求使鱼皮画传承得到有力地促进。

5. 结语

综上所述,赫哲族穿用鱼皮时间十分久远,是目前唯一一个将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因此应将鱼皮画的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提高,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使赫哲族非物遗面临的困境得到妥善解决,对于促进赫哲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张中一.山海经图校与破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 张敏杰.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篇(3)

高校教师中不乏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知名度、影响力、设计创意、艺术创作对提升坭兴陶的艺术品位和推广坭兴陶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他们的实践作用无疑也是学生及后辈学习的典范,起到表率作用。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钦州学院等院校的一些著名国画家、雕塑家、设计家等对于坭兴陶的发展高度关注,并身体力行,设计、雕刻,将新的产品设计理念、现代陶艺理念以及书法、篆刻雕刻技法运用其中,提升了坭兴陶的艺术品位,带来新思路、新观念,并开始将坭兴陶定位在艺术陶、文化陶、礼品陶的观念中,摆脱了坭兴陶陈旧的造型观念和雕刻技法,大力宣传,走文化产业之路,逐渐打开销路。其中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国画家帅立功设计的《象山水月》坭兴陶茶具,将桂林象鼻山风景作为茶壶外观造型,大气、别致,富含地域文化,是礼品陶的代表;他设计的《贵妃乳韵》茶具更有大胆创意,将女性为茶壶外观造型,蕴含贵妃“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历史典故,很好地结合了广西乡土文化,也赢得了市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雕塑家何振海立足于将民族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巧妙结合,将坭兴陶材质和其他材料综合运用,创造出崭新的雕塑视觉空间,赋予坭兴陶的材质魅力和丰富的表现空间。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雕塑家朱光忠创作设计的坭兴陶作品,将民族传统与现代陶艺精神结合,创作的作品《赶圩》以广西壮族人民“赶圩”为主题,体现广西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中欣欣向荣的生活。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画家帅民风以坭兴陶为表现载体,创作作品《印象》、《网络》系列,以内在心象和隐喻手法,表现了初涉的强烈心理感受和现代社会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他还运用书法篆刻技法运用于山水绘画图案的陶刻,极富个性。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百杰画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孙祝设计的《壮乡绣球》茶具,以广西绣球为造型元素,以壮锦纹样为装饰图案,壶嘴以凤凰为造型,成为代表地方陶艺特色的东盟博览会特色礼品之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于长敏利用坭兴陶创作的《远古文字》系列,以文化观念注入陶艺,采用施釉、二次塑形、雕刻等手段,不拘泥传统,以坭兴陶为媒介,进行了现代陶艺创作的尝试。诸如此类新颖的创作观念使坭兴陶艺届更新了观念,纷纷效仿,走出低谷。这给坭兴陶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阔的展示空间,也为大学生专业设计树立了榜样。

2、聘请技术人员

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讲课,这是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学校创始人格罗佩斯提倡的做法,我国第二代陶艺教育者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施于人先生也非常重视向民间艺人学习。他曾多次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授课,在教学中很好地“贯彻了传统技艺和现代装饰相结合,美术基础和陶艺专业相结合,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相结合,理论修养和陶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1],这是我国陶艺教育的成功经验。作为坭兴陶这个地方陶艺来讲,由于工艺技术特殊,工艺流程独特,与其它陶瓷艺术有很多不同,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为了很好地学习这一“特殊的”陶艺品种,聘请行内坭兴陶设计师和行业技术人员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广西高校中,钦州学院长期聘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教授技术课程,是践行包豪斯式作坊教学理念的做法。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产品设计专业、装饰设计专业引进陶艺教学,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在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工作站的做法,与企业结合,聘请专业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为特聘教师,在产地建立的教学工作站培训学生和教师,传授制陶技艺。这些做法有利于更好地传授直接技艺和获取最直接的实践经验。正如包豪斯陶艺作坊教学模式中重视“作坊训练”,保证培养出具有过硬的工艺技能的人才,以来民间艺人和技术工人实现师资保障。

3、科研项目驱动教学

艺术家在参与创作的同时,以科研项目驱动教学,并带动企业发展。艺术家、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学者、教授等往往构成团队,担任科研任务,形成当代坭兴陶产业发展中的新力量,获得双赢之效。近年来,艺术院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合作,共同研发技术,探索科学的坭兴陶制作工艺和烧制技艺,掀起了热潮。校企合作、院校开发项目层出不穷。自2001年帅立功教授开始以坭兴陶为对象研发旅游产品以来,还有许多院校独立承担或者校企联合承担了以坭兴陶为研发对象的课题。其中主要有2005年广西艺术学院和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合作《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2007年钦州学院的《钦州坭兴陶造型与装饰设计研究》、《北部湾风情特色旅游坭兴陶工艺品研究开发》,同年还有桂林工学院的《降低钦州坭兴陶烧成温度的工艺条件研究》,同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千秋坭兴陶业有限公司联合合作的校企一对一项目“坭兴陶窑变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及2009年与钦州千秋陶业有限公司和钦州一极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广西少数民族茶具设计研究与开发”等等。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为高校陶艺课程与坭兴陶的结合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新方向。广西院校的陶艺课程大多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校企共建,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产品设计、制作业务,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种以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驱动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完成陶艺课程任务:(1)邀请企业资深坭兴陶设计师和骨干技术人员,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结合陶艺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承接工程项目服务。(3)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为外聘客座教师。(4)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到企业实习,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实习到企业进行。(5)在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工作站,运用企业技术人员授课,搞好专业技术培训。随着学校内部设施的完善和技术能力的增强,单靠引进企业项目促进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有更为长效且长远的教学模式保证时间和技术师资,陶艺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教学发展需要。

篇(4)

0 引言

中国古代民间陶瓷艺术也即一般所称的民窑,是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中国工业化脚步的加快,社会正经历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剧烈转型,民间陶瓷艺术所赖以依存的土壤正在快速消退与嬗变。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民间陶瓷艺术形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民间”陶瓷艺术。“新民间”陶瓷艺术是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在现时代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当代“新民间”陶瓷艺术概念阐释与兴起概说

“新民间”陶瓷艺术是陶瓷艺术领域中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建立在传统民间陶瓷艺术基础上的新的陶瓷艺术形式。“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基本元素来源于民间陶瓷艺术以及其他民间姊妹艺术,但同时又结合了现代艺术语言,从而形成了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而又不失传统民间艺术气息的新型陶瓷艺术。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民间”陶瓷艺术的概念,我们还需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地域范围。事实上,“新民间”陶瓷艺术家创作群体集中于都市之中,其创作的“新民间”陶瓷艺术作品主要满足的是都市中日益富裕的人群而非乡村和普通市民。因此,“新民间”陶瓷艺术实际上已经蜕变成一种新型的精英化陶瓷艺术。

“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可以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锡麟倡导的现代民间青花为起点。现代民间青花汲取了传统民窑青花自由的精神和挥洒的笔法,并大胆地将现代艺术形式融会其中,从而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表现形式,成为“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先驱。

在现代民间青花的带动下,各种形式的“新民间”陶瓷艺术不断兴起,各主要产瓷区均在各自的传统民间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着创新与突破,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陶艺专业师生为主体的学院派也在不断尝试着进行“新民间”陶艺的创作,使“新民间”陶瓷艺术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阵营不断扩大。

2 “新民间”陶瓷艺术特征剖析

“新民间”陶瓷艺术是在当代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具有非常显著的当代性特征。当代人的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已经普遍提高,对民间美术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有着更现代、更时尚的审美观念,对民间美术形式美感的欣赏远大于对内涵的解读。因此,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形式大量进入到“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当中,其思想内涵与审美形态均与传统民间陶瓷艺术有显著区别。为适应都市人的需求,“新民间”陶瓷艺术制作日益精巧细致,与过去朴素粗放的民窑陶瓷艺术不可同日而语。

“新民间”陶瓷艺术所显现出来的当代都市特性决定了其创作绝非是普通工匠所能驾驭,具有学院派背景的艺术家成了引领“新民间”陶瓷艺术的主导力量,因此,“新民间”陶瓷艺术从崛起到发展基本是由学院派所推动的,具有突出的学院化特征。学院风格在“新民间”陶瓷艺术中随处可见:民间图案的移植与再创造、民间艺术的解构与重构、民间造型的打散与肢解等等,这些学院风格的存在使得“新民间”陶瓷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陶艺韵味。

同样是受精英化趋向的推动,文人化的倾向在“新民间”陶瓷艺术中变得日益明显起来。在传统艺术当中,文人一向是与民间相对立的,而在当代陶瓷艺术语境中,文人这一特殊历史阶层早已不复存在,包括学院派在内的知识阶层的审美倾向不再与民间文化相对立,其本身已成为都市这一新的民间艺术土壤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新民间”陶瓷艺术也必然会将文人文化包容其中,这样,我们便看到“新民间”陶瓷艺术显现出文人化的趋向。陶瓷绘画与雕塑形象的日趋写意化、意象化是“新民间”陶瓷艺术文人化的最突出表征。

3 当代“新民间”陶瓷艺术兴起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民间”陶瓷艺术无疑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乡村的,更是城市的,只有立足于“新民间”语境,当代民间陶瓷艺术才会传播得更久远,更具有活力。

首先,“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民间陶瓷文化的保护和抵御西方陶瓷艺术的过度侵蚀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陶瓷艺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涌入中国,已经呈现出过度浸染的态势,不少陶艺专业师生高张现代陶艺的大旗下,将西方艺术理念不加选择地植入陶瓷艺术创作当中,给传统陶瓷艺术带来极大冲击,特别是具有鲜明民间文化色彩的陶瓷艺术如古彩瓷,陷入传承危机当中。因此,民间陶瓷艺术如果不与时俱进加以发展,势必面临生存困境,“新民间”陶瓷艺术正是在这种危机时刻应运而生的,它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使民间陶瓷艺术以新的形式存在,从而达到抵御过度的西方艺术思潮影响、保护民间陶瓷文化的目的。

第二,“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传统民间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一些传统的民间陶瓷艺术形式不再受到现代人的关注,被排斥在现代审美之外,呈现不断衰退的迹象。而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辞世,一批传统民间陶瓷艺术形式甚至可能有失传的危险。“新民间”陶瓷艺术的兴起则为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民间”陶瓷艺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濒临消失的民间技艺重返陶瓷艺术领域并重新活跃起来。

最后,“新民间”陶瓷艺术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民间”陶瓷艺术为中国陶瓷艺术重新赢得世界舞台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更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新民间”陶瓷艺术能够不断融入新的时尚元素,只要“新民间”陶瓷艺术家能够更加娴熟地以现代形式包装中国民间文化元素,准确传达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和欣赏中国陶瓷艺术,从而达到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1 汉绣工艺

我国的刺绣技艺历史悠久,苏绣、汉绣与粤绣更是名扬天下。其中,汉绣因其独特的针法技艺和色彩搭配等广受大众喜爱。汉绣大多直接用于民俗活动,给大众的直观感受为奔放豪情、颜色鲜明,尤其是帐幔、戏衣等更是具有突出的特色。汉绣的针法、配色、绣法优美,很多都适用于现代平面设计,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也备受当代青年人的喜爱。汉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注重对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就建设教学资源库来说,更是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

2 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建设

汉绣工艺复杂,传统单一的“师傅―学徒”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市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群众对汉绣文化的了解与传播。因此,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网络资源渠道大幅度拓展,海量的信息存储设备与便捷的资料查询,更加有利于完善工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中,尤其要对教学资源库的专业性、共享性、开放性进行综合分析。

2.1 选定汉绣图片数据标准

教学资源库中,图片资源是基础数据,但汉绣图片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标准。其中,根据汉绣的不同元素如对工艺、色彩、图案、文化、款式等进行编类。当前按照针法的特点,一共分为8类。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本身就是为了服务大众,因此,资源共享必须按照专业要求有序组织,汉绣工艺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必须符合国家信息资源建设要求的技术规范,尤其是文件的格式与分类标准等。

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中,既包含海量的图片信息,也囊括文本与视频资源,在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安置中,首先要考虑对其的分类处理。一般来说,文本与图片资源的信息量较小,占据存储空间少,因此可以选择直接录入数据库,而视频、音频资源的信息量大,可以选择先压缩再存储,或者通过专用的服务器进行专业处理。

2.2 多渠道收集资源

在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图片资源是基础信息材料,但优秀文本与视频资源也同样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将图书文本信息进行数字加工,也可以通过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地方政府也要通过项目建设等收集汉绣工艺的相关专业书刊;视频与音频资源的存储较为复杂,可以通过书刊的记载以及与汉绣工艺专业人士的交流沟通,探寻视频、音频资源。一方面,汉绣工艺项目建设组可以邀请专业教师、汉绣专家以及刺绣工艺图书馆的馆员等加入,专业人士的参与能够大大提高汉绣工艺信息资源价值的分辨率,并且也可以迅速筛选出文本与图片信息中属于汉绣的部分。

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当前现存的文本、图片、视频资源中的大部分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探寻、调研获取的,但仍然还有精华部分尚存于汉绣实地中。因此,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实地考察。当前,实地考察在现场采集原生资源,具体形式可以采取拍照或者摄制的方式,比如,湖北武汉地区的汉绣工作室的汉绣传人任本荣先生,其收藏著丰富的汉绣作品,项目建设组通过与任本荣老先生的面对面交流,可以直接获得汉绣工艺传人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而且也可以拍摄到其室内收藏的汉绣作品。对汉绣工作室的学生与工人们现场刺绣工作的录制也是汉绣工艺视频资源收集的有效渠道。虽然,实地考察相较于网络查询任务负担重、跋涉区域广、交流工作繁杂,但是实地考察可以大大提高知识产权的资源数量。

此外,也可以尝试学校与企业协调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汉绣工艺资源库。一方面,相关汉绣工艺企业可以参与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在企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汉绣工艺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

2.3 教育性原则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基本是为教学服务的,其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是为学生学习汉绣工艺技术提供的一个平台与载体。这就要求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将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作为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的基础环境,这也对汉绣工艺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此外,汉绣文化丰繁灿烂,但汉绣工艺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资源堆积,资源量的多少并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标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首先应该以“教育服务”为基础,从信息资源的细节着手,既要符合国家新课程理念标准与教学大纲,在具体的实际教学活动应用中,也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根据相关的教学效果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的不足之处,以促进汉绣工艺资源库建设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课件库是汉绣工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代,信息化环境下的视频流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汉绣工艺技术不同于文科、理科相对理论性的知识传授,其教学以现场实践操作为主,因此课件主要以视频教学为主。课件库可以以直播课堂的形式,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设定为可直接观看的网络版课件与需要下载才能观看的单机版课件两种类型。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要具备艺术性,既要涵盖文本、图片、视频、音频资源,也要灵活设置课件的分配布置。

汉绣工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电子图书也是可选择的类型。电子图书实际上是同文本、图书作用相似的资源,只是需要将纸质文本用扫描仪扫描入机,在电子图书的目录栏中可以运用链接功能,直接链接到参考书目与习题库。当前,部分汉绣工艺资源库建设单纯地将课堂录像作为教学资源库的主体内容,其专业性不强,教学资源体系混乱,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教学需求。而汉绣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课程教学相对复杂、精密,因此教学资源库的课程设置不能过度强化课程体系,而要注重工艺实践的技能需求。其中,课程设置也要符合当前市场需求,根据社会导向结合汉绣工艺的艺术特色,制定专业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3 结语

汉绣文化不仅仅是刺绣文化,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我国优秀汉绣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完善汉绣工艺教学。汉绣工艺复杂,教学任务颇为繁重,建设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地提高汉绣工艺教学质量与效果。建设教学资源库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与努力,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希望社会各界都能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2014年,苏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市政府专门出台《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规划》,助推民间工艺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苏州市从事民间工艺生产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年产值近300亿人民币。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受全国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苏州民间工艺产业的产能过剩,市场下滑问题已日益显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6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核雕:凋零的市场》节目,报道了苏州市舟山村(中国核雕村)核雕市场不景气的现状。苏州日报等媒体也对苏州玉雕市场低迷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分析。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对如何化解苏州民间工艺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专家普遍认为,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过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作品风格单一,缺少创新,导致市场下滑。因此,解决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匮乏问题,是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一、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传统工艺的传承主要是子承父业或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着知识传播视野狭窄、技能传授形式单

一、工艺传承范围局限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已明确提出,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院校应通过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民间工艺传承培养方式,兼顾家族与师徒传承的优势,整合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直接决定了培养过程与教育结果。为解决民间工艺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专门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积极推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制定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标准、多方评价考核体系及行业标准等。根据工艺美术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开发项目课程,设置公共基础、工艺基础、工艺技能、工艺创意和工艺拓展5个课程模块,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项目考核方案,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材。同时,由行业、企业、高校等专家执笔,制定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队伍

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创新“请进来”的人才引进模式,不断将沈德龙、俞挺、周建明、杨林川等工艺大师请进学院。此外,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互聘共用教师机制,积极推进双导师制,完善校企双重教学管理体系,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团队,共同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类课程与系列教材。大部分实训类课程及重要的专业课都由具有10年以上丰富工作经验的工艺大师或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学院注重加强师资培训,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学院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培养下,职业岗位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获得了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学生、学院和企业获得了共赢发展。

(四)依托产教联盟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新平台,加强校企协同发展,搭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学徒校外实习平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依托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师生按照教学安排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参与企业各类培训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目前,学院已经与周边50多家民间工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苏州刺绣博物馆、舟山核雕村、相王玉器城等单位共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等校外基地。这些基地与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在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民间工艺专业的学生“走出去”提供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场地及就业岗位。

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一)提升学生质量,培养“非遗”创新人才

实施现代学徒制后,9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能力。通过三年的实践,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培养了320名“非遗”人才。学生先后被宋水官核雕艺术馆、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苏州相王玉器城等企业录用。学生专业水平获得民间工艺大师高度肯定,学生通过在校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三年后均可达到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水平。学院同时承担行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为舟山核雕村、镇湖刺绣文化街和相王玉雕城等培养了328名行业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再就业平台。

(二)提高双师团队专业水平,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了艺术设计和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政府引导、学校搭台、大师唱戏、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推动了教师教科研创新,提高了教师创新意识。

(三)创建大师工作室,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职业教育重要体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等合作成立“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将民间工艺大师请到学院参与核雕、玉雕、刺绣等专业课程教学,成立工艺大师工作室,实现“五合一”模式。结合“非遗”传统工艺,利用3D打印技术,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同跨界研发多种核雕、玉雕、刺绣等工艺产品。例如,周建明核雕工作室自2014年10月开始,联合苏州市文化旅游局开发寒山寺“和合二仙”工艺品、盘门景区旅游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又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进行技术创新和茶席产品创意研发,创作出系列题材的工艺产品。学院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就业,毕业生中部分学生选择大师工作室直接就业,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进行创业。

(四)获得社会认可,扩大社会服务影响力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探索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13年到2016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州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单位”等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正式挂牌。姑苏晚报和高新区宣传部分别以《“现代学徒”传承创新民间工艺》和《培养“接地气”民间工艺人才(苏南民间工艺学院“三创”结合)》为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创意工作室推出的《心有千千结》盘扣设计制作活动走进社区,被苏州电视台采访报道。2016年11月,《校企合作,探索苏南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推荐案例。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应秉承“保护中求发展、传承中求创新”理念,努力培养高技能工匠人才,推动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民间工艺的发展不仅需要技艺传承,同时也需要理论总结,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仅是在培养人才,也必须成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将开展民间工艺文化的研究,形成工艺文化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民间工艺的蜕变新生,让民间工艺产物不仅能作为民族发展的历史记载存留于博物馆,还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内容,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14-8-25.

[2]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3]徐子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J].艺术教育,2014(3).

篇(7)

一、学习陶艺的益处

意大利陶艺家波尼索拉曾经说过:“我献身于陶艺,因它开创了各种可能性,那是绘画所没有的,当工作进行的时候新的方法、新的范畴和新的经验永远是开放的。”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学习陶艺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它能够不断的开发我们的思维,给予更多的启迪。通过实践证明,陶艺对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协作能力、自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陶艺的可塑性满足了孩子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心理需求;通过对陶艺的不断学习,能更大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化特点,能提高和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从学习制作当中加强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这些都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能达到的。

2.陶艺的历史性点燃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陶艺的历史悠久,瓷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标识。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陶艺的生活日用品和工艺品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对陶艺的培训学习,能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增强一些兴趣点。

3.陶艺文化的深邃性激发了孩子对民族传统精神的探索和学习。正因为陶艺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性,所以对陶艺的学习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人精神的一种感知和学习;同时要将这种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陶艺,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社会新型行业快速发展、互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使孩子全面发展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世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下一代。

二、金鸡永子土陶工作室培训调研分析

金鸡永子土陶乃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山的传承单位,其负责人的父亲是保山土陶工艺的领军人物。

金鸡永子土陶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易罗池正门的斜对面,主要是以制作销售土陶产品及陶艺培训为主,培训所针对的对象是所有爱好陶艺或者对陶艺拉坯充满好奇的朋友。

经过多次与金鸡永子土陶负责人的工作室与其交流和观察得知,参加培训的人主要还是以小孩为主,成年人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周五至周七的培训人员较多,同时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客源,每逢周末都会如约而至;还有就是周一到周四的下午还会有一部分人。培训的价格是:30元玩一次,烧一件作品10元钱;很多人无论自己做的作品怎么样,他们都会选择烧制这一个环节,也许这就是常常说的成就感吧!

存在的问题和优势:(1)工作人员不够,导致学员较多时服务跟不上;(2)环境较为拥挤,条件不优越;(3)技术单一,只有传统的拉坯这一项,缺乏多元化和可持续性;(4)学员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保山传统的拉坯技艺,使学员了解保山土陶的这个生产制作的流程;(5)给学员树立了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三、陶器吧工作室培训调研分析

陶器吧是一名80后创办起来的,是保山第二家陶艺培训基地。负责人是版画专业出身,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三名工作人员,都是保山学院珠宝学院陶艺专业的学生,以兼职的形式从事陶艺培训。陶器吧的地址位于保山市隆阳区马里商业中心一楼电梯旁。培训的人群以学生为主,周末的人数最多,周末的营业额可以达到1000元左右。这里的培训价格以陶泥的质量来定位:1.川泥38元/次(会员34元);2.紫砂泥42元/次(会员37元);3.特白泥48元/次(会员43元,时间不限);4.烧制费每件作品15元;5.素坯上色彩绘根据产品的类别和大小进行定价,种类较为丰富。

存在的问题和优势:(1)实际体验的项目不丰富;(2)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素雅;(3)可以让学员体验陶瓷彩绘,了解陶瓷图案制作工艺;提高了学员的动手绘画能力。

通过对这两家陶艺培训体验馆的调查,大体了解了保山隆阳区城里面接受陶艺培训的人群类型及年龄阶段,但是缺乏一个实实在在的问卷调查。接下来就用下面这张问卷调查表进行抽样调查,一共三十份;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保山陶艺培训市场调查表

1.您的性别( )

男 (12) 女 (18)

2.您的年龄是( )

A、8-16 (12) B、16-20岁 (8) C、20-28岁 (5)

D、28-35岁 (2) E、35-45岁 (3)

3.您对陶艺制作有所了解吗?( )

A、貌似听过 (25) B、曾经玩过 (5) C、最近正感兴趣

4.您对陶艺培训感兴趣吗?( )

A、非常想学 (8) B、一般 (15) C、不想学 (7)

5.您是喜欢自己动手制作还是喜欢看师傅制作或者是两者皆可?( )

A、自己动手制作 (11) B、看师傅制作 (1)

C、两者皆可接受 (5) D、让师傅教做(13)

6.是否愿意参加陶艺培训课程?( )

A、非常愿意(18) B、可以尝试(10) C、不愿意(2)

7.能接受陶艺培训的价格--(50元/)天或(20元/)时。

8.如果您亲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将做何用处?( )

A、纯粹是为了玩玩泥巴 (16)

B、做出作品很有成就感 (8)

C、作为礼品送亲朋 (3) D、展现个性 (2)

E、多学一门手艺 (1)

9.如果你喜欢陶艺您会介绍身边的朋友一起玩吗?( )

A、会 (30) B、不会 C、想起来就介绍一下

10.您做了本次调查之后,您会亲自或邀约亲朋来玩泥巴吗?( )

A、已经玩过了,很好玩 (22) B、一定会去玩 (7)

C、有点兴趣 D、不会 (1)

11.您还有那些建议:

根据三十份的抽样调查报告,得出以下的结论:

1.年轻人在对于陶艺制作上面的兴趣比较浓厚,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金钱并邀约一些朋友投入到陶艺的培训中;而且会利用制作出来的产品作为自己的纪念或者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亲人,比如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朋友的生日、节日等等。

2.绝大多数小朋友都非常愿意参与到陶艺培训的课程中,想根自己的设计创意去随性随意的去制作各种造型,去体验拉坯的乐趣;同时对于父母而言也是一种亲子活动的体验感受。

篇(8)

一、研究缘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创世神话、图腾巫术、佛道宗教、祭祀乐舞,也有民族曲戏、寺岩雕画、星历占卜、语言文字,还有包括远古铜器、花灯服饰、蜡染刺绣等在内的民族工艺品等等。这些各民族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符号,在时光浸染、岁月积淀下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要不断进步与更新,就必须传承,不管是子承父业,还是艺徒学校,都离不开教育活动。从发展特点或方式上讲,少数民族文化或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是需要职业教育(官方或私立)的。如果没有持续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很多民族文化技艺将面临灭种的危险。鉴于此,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个亟需重视的战略问题———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选择、传播以及文化发展创新。充分挖掘并利用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形成“民族文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1]本文拟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文化职能进行一些探讨。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文化职能分析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概述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外,还有一些新特点,比如职业性、经济性、实践性、终身性等。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封闭性,以及粗放的生产方式和薄弱的经济基础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性:即在培养学生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担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任。职业学校在教学实施时需要考虑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本民族文化环境以及本民族的经济发展需要。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传统,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人文课程中,深人到专业课程中去,形成具有国际化与民族化双重特色的新模式。[2]

(二)教育的文化职能概述

教育的文化职能概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来看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人类文化薪火相传是人类进化的前提,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始蒙昧时代。通过教育,我们不仅可以继承、保存文化,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其次,教育的社会文化选择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现实文化状况进行分析、选择与评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选择科学、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再次,教育的社会文化交流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对文化进行内在的选择、整合、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内外部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最后,教育的社会文化创造功能。这既包括教育对文化内容本身的批判、融合、更新等功能,比如新思想、新作品和新技术等,又包括为进一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而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文化职能分析

1、人力资源视角: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首要价值取向就是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这反映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重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规划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与物质资本的投资方式不同,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是教育和培训,并且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能带来高额的利润。”[3]以此看来,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培养出符合现实和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2、民族文化视角:服务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学校或部门就是培养这种文化传承人的孵化器。“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人格特征来源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塑型,人类先天的心理和性情定型倾向于依附所属的文化模式和环境,成为普遍的文化心理机制和文化性格,带有强烈的族群性。”[4]因此,除了培养学生发展外,职业教育也需要关照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传承民族文化性格、服务具有独特文化心理结构的族人。而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少数民族地区背景也必然要求其职业教育从招生方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到课堂文化等方面都必须与其“民族性”所投射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结构相契合,这既是其族群的文化价值取向,更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机制。3、公平性视角: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在缩小社会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这与西方民主主义教育者杜威、涂尔干等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稀缺,在这种条件下,面对升学困境,同时也为了教育公平,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必然的价值选择。近几年里,为鼓励、支持和引导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明显反映了其力图以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价值取向的意图。这反映的便是教育公平理论里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即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给予一些自身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受教育者以一定的补偿。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补偿的终极价值:促进社会公正和谐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孵化器,也是促进社会公正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阀。民族地区职教的文化职能,既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亚里士多德曾说,在各种德性中,公正是最重要的。公正是社会存在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制度有序运行的理论基础。[5]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对增进各族人民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发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文化职能的实践

1、凭借文化区位优势,创新民族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地理位置蕴育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因此,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要创新民族文化内容,提高民族文化活力。把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成人民群众乐享、乐用、乐学的精神产品,让其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建设服务。二是要加强民族文化推广,创新推广机制,让民族文化更有活力、四季常青。一些民族地区由于经费不足、设施落后、缺乏有效宣传手段等因素的制约,使一些独特民族村寨文化隐谧于山野之间,不免可惜。因此,民族特色职业学校或相关机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多部门联动支持,以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研究和创新民族文化推广机制,在制度上使民族特色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推广。2、发挥民族优势,弘扬民族特色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性、稀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是其重要资源。那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借助于其文化的独特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首先是相关文化工作者要深入一些特色地区,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开发出既通俗易懂,又能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符合民族实际的文化产品;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培养安置民族乡土文化人才的职能,解除他们的一些现实顾虑,让他们全身心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再次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民族工匠与文化大师的精湛技艺,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后是大力向外界宣传和介绍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民族职业教育者既是文化的培育者,又是文化传播者。只有加强宣传、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来使这些特色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从而使特色民族文化更有人气、有市场。3、资源搭台,文化唱戏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我们可以重点发掘和利用许多文化品牌的价值与潜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部门或机构要紧紧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繁荣搭建文化平台:一是搭建民族文化服务平台,丰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外来游客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二是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机构要集思广益,积极规划,如结合民族地区传统节日,建立节会展示平台,如广西壮族地区的三月三“鬼节”;三是搭建民族文化营销平台。不与市场结合的文化,很难有其持续的生命力。除了市场的重要营销作用外,市场经济背景下也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裂变与创新,可以给民族文化带来更高的人气和发展的机遇。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引导协助具有特色文化的村寨进行市场化包装以及合理的市场运作,让村寨文化走出去,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4、完善民族职业教育立法和政策民族教育立法是推进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在职业教育立法工作上面,欧美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国家要积极参考完善。1972年,美国颁布《民族传统法》,要求为民族课程设计研究和民族社团文化研究提供开发资金,培训教师,收编相关教学内容和历史文化资料等。2001年,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法案明确规定:加强对民族地区、民族学院的职业教育的经费资助,支持各州民族贫困地区要建立“社区技术中心”,同时联邦政府也计划加强对印第安学校的建设签助。[6]此外,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可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中汲取诸多教训与经验。

三、总结与反思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新时代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冲击下,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开始出现了一些危机: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年轻人口的迁移与流失,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逐渐流失;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开始更多学习通识课程而不再去过多关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当前只追逐短期利益,、牺牲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活动等等都阻碍了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瑰宝,为避免失传,可通过开设相关的文化艺术工艺专业,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年轻人重视文化传统工艺,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的意识与观念。合理的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当地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还在于它的更新和创造,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而教育就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马连龙.发展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1995(1).

[2]马树超.对中国职教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3]侯宁,沙秋琳,郭会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5):5-7.

[4]常军胜,刘远杰.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138-143.

篇(9)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湘绣;专业建设

以往,湘绣的传承主要是以师徒传承、家族宗族传承、或是以工作室或企业进行的职前培训等为主的社会传承。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办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以正规教育的方式肩负起传承与保护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成为了非遗传承的典范。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可见,新形势下对非遗传承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非遗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非遗传承创新与湘绣专业建设的关系

非遗保护需要创新传承模式,非遗牵手高效,开设非遗专业,已经成为我国探索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并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湘绣专业的开设创新了湘绣传承模式,但应处理好非遗传承创新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努力适应湘绣传承创新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在非遗保护中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

(一)湘绣专业的建设影响湘绣传承创新

传承人是非遗的灵魂,非遗工作的最大难点是解决项目传承人问题[1]。湘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几千年来湘绣艺人绣艺的精髓,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可湘绣曾几度面临人才缺乏,陷入传承困境。湘绣专业的建设着力于湘绣人才的培养,因此,其建设的程度与好坏直接影响着湘绣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能否很好地解决湘绣传承创新的窘境。

(二)湘绣传承创新要以湘绣人才培养为持续的推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化崛起的重要话题,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中之重在于其文化内容的延续,延续的载体则是人,必须依托人才的培养。因此,湘绣人才培养对湘绣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延续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湘绣非遗传承创新要以人才培养作为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湘绣专业的建设要适应并促进湘绣非遗传承创新

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适应工业化生产要求,对工业化生产起促进作用,又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2]。因此,湘绣专业的建设必须围绕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结合湘绣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湘绣人才,适应并促进湘绣的传承创新。

二、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深化湘绣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培育专业建设新的特色和亮点,确保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开办以来,湘绣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十一五”省级精品专业、“十二五”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和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全国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之一。刘爱云湘绣大师工作室、湘绣设计研发中心被省厅挂牌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湘绣设计与工艺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为湖南省职业院校“优秀”重点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等等。目前,湘绣专业的建设无论是在企业行业还是社会上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有了极大的知名度。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非遗传承保护的推进以及湘绣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湘绣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如何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抓内涵、练内功、求实效,深化改革,努力培养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增长点,培育专业建设新的特色和亮点,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湘绣专业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途径的需要

在“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湘绣专业已经培育出数届毕业生,学生进入湘绣企业后,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加速了企业新老员工的交替。目前,有些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但也出现了少数毕生难于适应湘绣企业工作岗位的现象。同时,从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中分析得出企业需要刺绣人才,但同时更需要湘绣设计人才及既懂刺绣工艺又懂营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专业的建设。因此,必须深化湘绣专业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途径,保证专业的优质“产出”,促进非遗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湘绣传承创新的需要

众所周知,对技法、技艺的继承是相对容易的,能否让艺术作品真正表达其文化价值才是继承关键[3]。湘绣进一步的传承创新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为湘绣艺术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并将其与现代艺术、现代社会相联系,使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深化湘绣专业建设的探索

在传统刺绣手工艺的保护问题上,既不能使原生态手工艺失去特色,又不能墨守成规止步不前。因此,基于湘绣传承创新,进一步深化湘绣专业建设的途径有:

(一)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得知,目前整个湘绣产业设计创新人才和营销人才严重缺乏,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企业的员工目前主要为刺绣人员,专业营销人员稀少,而懂刺绣、懂设计的营销人员更是罕见,专门人才的缺乏使企业正遭遇着发展瓶颈。因此,针对企业人才的需求,湘绣专业正在试点现代学徒制,“量身打造”湘绣产业所需的专门人才。通过现代学徒制班的开办,能为湘绣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能有效解除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困境,提高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竞争力,促进湘绣非遗的活态传承。同时,通过在学校、企业交替完成学业,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优良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开展中高职衔接,优化人才培养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对职教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迫切的就是要解决中高职教育脱节、职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切入点就是“衔接”。因此,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任务。湘绣专业可以以此作为深化专业建设的一个契机,深入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一到两所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的整体思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优化湘绣传承人才的培B途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的非遗传承创新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任务的教师,制定一整套培养方案,并出台相关制度保证其落实运行,利用学校自身条件,如实践场所、校企合作企业等,增强教师的理论应用能力,并鼓励其接受更高级别培训,获取更高学位或承担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校级、省级课题等。同时,重点加强对刺绣、设计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的方式,提高青年骨干教师教师在专业教学、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研究以及湘绣创新工作,以提升教师团队的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综合能力,扩大专业建设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钱益汇,黄Q.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05):132-137.

篇(10)

在当前万象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各种思潮互相交融碰撞,文学艺术对国民的影响,特别是对正处于心智成长决定期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日渐显著。文学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也日渐成为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强力剂,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加强中华优秀文学艺术教育,对莘莘学子理解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有着与政治教育同样重要的积极意义。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探索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沿袭;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今年的五四主题团日活动座谈会中谈到:“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就在于它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承至今仍散发着惊人的活力,当代大学生――是国力建设的接班人、是中国实现更灿烂未来的中坚力量。如何引领大学生实现有抱负的青,进而实现远大的中国梦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应该思索和投身实践的。

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知识领悟快、有激情有梦想但也容易因理想受挫陷入消极情绪,这些都是青春期学生的共同特点,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更离不开所在学校和这所学校的文化。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交流最深入的人,作为辅导员???―― 一位对学子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我逐渐在学生管理与教学的实践中意识到不能在低层次上做简单的本职工作,更意识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工作中,对提升辅导员自我修养、完善被教育者人格的重要性。

二、文学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梦”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社会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都急于获得实用的知识,却大多忽视了人生能够获得成功与幸福的道德基石,如果大部分青年学生都成为自私的物质主义者,将成为成就中国梦的严重阻碍。那么何为“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为了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就需要有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能量,文化能够大发展大繁荣的灵魂是人才的注入,有知识、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为中国梦注入生机、注入能量的强心针。什么是高素质人才?就是不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是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担当,就是坚持民族文化特质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用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样的青年学子才可以说是具备了实现“中国梦”的担当意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气质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能量;只有这样的青年学子才能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激发并点燃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决心,也只有具备这种民族文化特质的青年学子才能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传播世界。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在文代会上寄语文化传播者时说,可见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更来自伟大的灵魂。因此,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外,还要培养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国外文化的学习者、真善美理念的传播者,用中国的民族精神主导社会风尚。每个青年之“小我”灵魂的丰富才是实现“大我”中国梦的精华,才能为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新征途。

三、如何用文学艺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祖国经济与文明突飞猛进的进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因素的激荡碰撞,使得大学青年面临着极大的思想困惑及迷茫。因此向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养分非常重要,让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美育之中。首先,高校辅导员可以在本职工作之余,广泛利用学校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开展多样的文艺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活动。例如举办“用美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践行中国梦”、“人格养成与国家复兴”等系列的主题座谈会、文艺竞赛、先进事例报告会,还可以举办民族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与运动,用多种文化传播途径让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青年高度的思想觉悟,他们每一个人的理想都是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力量,从而用文艺知识打开审美的眼睛,在独立思考中笃定追求“中国梦”的信念,用民族文化滋养身心,用健全的人格去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文艺专业的辅导员也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设传统文化、艺术相关的选修课,推荐校内外文化专家与艺术家举办文化讲座、学习课堂,开设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特长的线上与线下交流平台。总之,要通过以高雅艺术进课堂,以普及民族优秀文化为内容、以培育学生民族气节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我国优秀文化成果,并汲取其中积极的成分为我所用,从而在高校中将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再其次,在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学生内部班会、黑板报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强大根基,通过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明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发挥所学专业与文化知识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气的涤荡者,在追求真才实学、优秀品德的青春中发挥他们具有民族和时代价值的潜能。

四、将人文教育纳入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上一篇: 财务档案管理要求 下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全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