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1: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药减量控害,就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或者寻找农药替代品,来达到防控的目的。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到农业上就是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关键环节就是加大农药残留治理力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本文对近年来农药的负面效应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就农业减量控害的措施进行了总结,以便为农药减量控害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 农药负面效应日趋严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产农业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农药被应用到各种经济作物上,以便来达到及时防控病虫害的目的,来获得经济作物的高产和丰收。据2015年的一项数据统计,国内已开发登记的农药品种达到20000多种、300多万吨,国内农药使用量达到近100万吨,折量30万吨,并已成为国内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可以说,国内农作物增收的30%,是由农药来贡献的。但是过多的农药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⑴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药的降解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农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农药的使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就会通过溶解、挥发、附着、渗透等作用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生物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而对生物和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长期过量使用农药,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有益生物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如农药进入水体,会对水中的生物,如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造成负面影响;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的农药含量升高,土壤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等。过量农药的使用,还会造成一些有害生物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一些病虫害越来越难以被农药防治,而人类为了追求好的防治效果,继续追加农药的使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妨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⑵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过量农药使用后,会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造成农药的残留超标,并通过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进入到高等动物体内,严重影响生L、发育和繁殖。过量农药的使用,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市场竞争力下降。⑶危害人类健康。过量农药的使用,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人体体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2 现代农业防控的要求
现代农业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所谓绿色,就是在整个农业生产环节,注重保护自然、不使用或者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和营养的农产品或者食品。绿色农业最直接的体现是农产品产品认证上,根据生产的环境条件不同,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其中有机食品代表着现代农业最高的追求目标。所谓生态,就是以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3 农药减量控害的措施
(1)坚持绿色防控,综合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完全依赖化学农药进行田间经济作物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做法,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田间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范围和数量,最大程度的减轻化学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长期以来,人类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化学农药使用量越多,对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取得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改变这种错误观念,在能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前提下,不使用或者少使用毒性大、防效低的农药,用低毒、低残留、杀虫效果好的农药来代替。
(3)研究使用先进施药技术。通过改进和完善现在的一些农药施药技术和组织方式,推进病虫草害的科学用药防控策略。在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的同时,在农药药剂中添加喷雾助效剂,这样能够使农药使用时产生更好的使用效果。要积极使用新型的农药喷药机械,减少农药浪费量,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成片作业,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统一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频繁、防治效果差的问题。
(4)建立科学的植保技术推广体系队伍。要建立健全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加强病虫害的预警,为及时、迅速的防治病虫害提供依据。要加大植保技术队伍的建设力度,指导农民、种植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意识和技术水平。要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避免过量使用农药、用错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用药。
4结论
农药减量控害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农业技术,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下一步,应该加大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研发力度和技术的推广力度,真正实现农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真正让过量使用的农药降下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鸣, 张国娟, 石春华.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J]. 中国植保导刊, 2007, 27(5)
[2]冯红艳, 张立烟, 李雪丽, 等. 麦田农药减量控害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9)
农技协是以技术为纽带,提高农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带领农牧民闯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好形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载体。目前自治区各类农技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运输等十几个行业领域,联系带动周边农户,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够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备现代农业的特色,所以其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因此,要增强发展农技协的紧迫感受,统一思想,提高对农技协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强化各种措施,扶持和促进农技协加快发展,让各类农技协组织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遍地开花,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创新,增强农技协的发展活力
农技协在发展之初是以技术为纽带把分散的农牧民联结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生产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常规的技术逐步被群众掌握或技术已过时,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出现趋缓停滞不前,有些农技协因产品过时或技术含量低而失去市场,出现萎缩不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而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农技协只有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探索新的种养、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场需求,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永葆活力。为此,一是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实际,积极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兴产业,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吸收现代农业要素,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最大增值和产业不断扩张,增强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打造品牌产品,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内部运作,实施现代管理和创新,健全服务规范、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增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发挥现代管理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贯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增强农技协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技协的诞生和发展,家庭经济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产业发展难题,其本身就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某些部门认识不足,农技协的市场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认,阻碍了农技协充分地占有市场,阻碍了农技协与国际规则接轨,也阻碍了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2007.7.1)的频布实施,确立了农技协在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依法办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增大了农技协的发展空间,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许多先进地区、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看,“企业+合作社+农户(场)”、“合作社+企业+农户(场)”等经营模式,正成为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是今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所以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加强服务,积极营造农技协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46-04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 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 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
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 大量消耗能源
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 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 生态农业大发展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 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 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
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 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
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 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着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而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先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也是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科学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粮食增产、企业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集团及农场各项农机管理条例,立足大种植,发展大农机,促进全程机械化、全场机械化,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机生产现状
目前,八五三农场全场6个管理区,52个作业站,耕地面积6.8万公顷,农场现有4个标准化农机装备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农用拖拉机、收获机2071台,配套农具3256余台件,田间标准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农具场标准化建设和农机标准化检修率达100%,农机总动力25.51万千瓦。农场农机部门在全场普及、推广、应用大中型农机具,对农田标准化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机械先进化程度走在了垦区前列。
三、农机发展规划
1、农机装备更新规划
(1)拟投资1200万元,在第二管理区建设标准农机装备园一座;拟投资1800万元,在第一管理区建设具有农机人员培训功能的标准化农机装备园一座。继续完善第三、四、六管理区现代化农机装备中心设施建设。
(2)拟投资500万元补贴资金购置进口旱田精密播种机10台,购置卫星导航15台。100%的旱田作物使用精密播种机播种,100%旱田卫星导航耕整地及播种作业,选配大型拖拉机旱田整地配套农具20台套,购置大豆、玉米配套中耕施肥机10台。
(3)拟配套水田筑埂机,加快老稻田改造,水田筑埂机械化程度达到85%。
2、基层农机管理规划
(1)抓好农机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年度农机工作要点,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措施,坚决取缔无证驾车、黑车非驾现象,安全教育签字率达100%。
(2)抓好农机标准化常态化管理。抓好机务区标准化环境建设,机具停放有序、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做好机务区的安全管护工作,防火、防盗。
(3)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应用工作。
(4)加强农机监理工作,加强田查路检工作,清理黑车非驾,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5)加强基层农机管理内业建设,建立健全农机档卡资料,及时做好各类活动、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的记录和机车台帐的登记工作,做到数据翔实、准确可靠。
(6)继续抓好农机队伍建设,抓好各类农机培训工作。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做好驾驶员的考前培训和上岗培训工作。
3、制定标准化管理
(1)制订《农机具保养标准化操作规程》,认真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抓好农机具维修保养工作,经过保养的机具都要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检修后机械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参加作业。
(2)健全奖励机制,认真落实奖励罚劣,树立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差有处罚。质量不合格的,要及时给予处理。驾驶员实行定额管理,任务到班组,责任到人,作业有定额,质量有标准;搞好单车核算,做到任务有要求,消耗有定额,质量有检查,成本有核算。
(3)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技术、业务考核制度。驾驶员每年进行一次技术考核,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任职、评级及各类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四、未来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坚定不移地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总局、分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监理执法、农机培训教育、农机技术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四大职能,把关系理顺,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
2、坚定不移地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思路,加快高科技含量机械的发展步伐。
(1)推动农机装备机构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转变,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
(2)由单项作业机械向复式作业机械转变;
(3)由传统型装备向高新技术装备转变;
3、坚定不移地搞好机械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4-01
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城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该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1-3]。现针对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状、总体思路以及意义进行探讨如下。
1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7个县(市、区),共涉及81个乡(镇),1 971个行政村,总人口298.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95万人,占全市的78%,总耕地面积33.8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4.93万hm2的61.6%。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首屈一指。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水果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全市的57.8%、65.8%、90.1%、66.4%,总产量分别为全市的63.7%、71.0%、91.4%、75.2%;猪鸡牛羊饲养量、肉蛋奶产量分别为全市的73.2%、66.3%。区内现有龙头企业67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建有产地市场7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5个。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现有大中型灌区11处,中小型水库39处,中小型机电灌站305处,农业灌溉机井2.1万眼,特别是引黄灌溉设施占全省的70%以上。“十五”以来,以果汁为主的果品加工出口和以芦笋为主的蔬菜加工出口为农民带来巨大增收。其中芦笋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芦笋集散地。示范区南同蒲铁路线、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关公机场处在示范区的核心位置,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交通运输条件。
2 运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义
2.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现阶段,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作为物质产业的状况。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二是实现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三是实现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而实现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2.2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完善发展机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形成运城特色的产业体系;做强粮油、果品、蔬菜、畜制品、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六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4-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服务保障。整合国家资金、鼓励农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使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更加完善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型农业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现代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配套。
2.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有效实现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农民素质的大提升
通过核心区展示、示范区提升、辐射区拓展等依次推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快速转化,普及推广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提升;围绕农田水利、耕地地力、农业机械、农业生态园林、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田灌溉节水化、耕地地力高标准化、农田园林化、农业机械化、高效蔬菜设施化,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提升;同时,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和推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民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6]。
3 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粮食、水果、棉花、蔬菜、养殖、观光等六大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龙头企业、物流园区链接带动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建设核心区,全面推动示范区,辐射带动辐射区,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样板。
4 参考文献
[1] 畅宏健.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思考[J].山西农经,2010(4):16-18.
[2] 张力民,苏武铮,邱焯,等.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800-6803,6966.
[3] 王晓然.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中原农业强市[N].新乡日报,2010-02-24(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79-04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是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山东省菏泽市(原菏泽地区)一度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至今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选择正确的途径。
1发展农村物流业的可行性因素
目前,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虽然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也有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具备了一些可行性因素。
1.1广阔的市场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菏泽市位于鲁西南平原,是山东省人口大市,现有5939个行政村,13996个自然村,农村人口700多万,约200万户。位于苏鲁豫皖4省8县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是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风水宝地。以菏泽市为中心,向周边200公里辐射,是一个有6000万人居住的人口密集区域,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1.2丰富的资源
菏泽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粮棉林畜生产基地、全国三个农区畜牧大市和首批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菏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每年都有大量调往全国各地,极大丰富了全国城乡市场。菏泽周边的徐州、商丘、濮阳、聊城、济宁等地区亦是农副产品大区,且交通方便,这些地区的农副产品也能成为菏泽物流市场的丰富商品资源。
1.3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发展农村物流业的根基是经济的发展。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菏泽作为欠发达地区,近些年来经济综合实力也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是2002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3%。各项存款余额572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9%。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财力支持。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十五”期间,菏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3900多元。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农民现金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为农村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
1.4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农村物流业如果得不到农民的理解、认可和渴望,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落实,再好的物质基础也没用。农民买需要好产品、低价格、新技术和售后服务,卖希望快捷方便、服务周到、价格合理。而在当前,就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分散的、实力很小的、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组成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最主要的部分。这种现状造就了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的泛滥,诚信、优质难见,退货、索赔无门。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菏泽每年就有15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他们迫切希望发展农村物流业,使其家人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不用赶集就能卖出富余的农副产品,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广大农民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求,为创建并发展农村物流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1.5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
农村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产业,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着农村物流的不断发展,并向现代物流的目标迈进。200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各部委也相继印发了一系列旨在保障、促进农村物流业发展的文件。如交通部、公安部等7部门共同提出《全国高效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改善了鲜活农产品流通营运环境;商务部会同监察部等7部门下发了《关于清理在市场经济中实行地区封锁规定的通知》,促进了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的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也根据规划需要和自身实际,制定了发展农村物流业的具体指导和实施意见。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带动西部、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建立商贸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突破菏泽”的三大举措之一,在基础投资、交通设施、招商引资、招才纳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对菏泽的扶持力度,为菏泽农村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菏泽市及各县区人民政府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展大流通,实施商贸兴市、商贸兴农,已成为菏泽市调整产业结构的又一重要战略决策。菏泽市搭建专项基金平台、财税政策平台、用地优惠平台、水电支持平台、信贷扶持平台“五个平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这一切,都为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和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提供了强大助推力。
1.6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要提高农村物流水平,就需要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做支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目前,菏泽市有专业批发市场150多处,其中不乏过亿元甚至10亿元以上的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20多亿元。全市9个农业市场项目建设顺利;曹县优质板材、郓城杨木制品、鄄城中药材、成武大蒜等10大特色专业市场得以改造提升;一批新的市场建设项目正在规划、筹建。近年来,不仅涌现出成千上万中小物流企业,而且还培育出像山东天宇物流、菏泽口岸、中国中原(菏泽)农业港这样的大型物流企业。这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现代工贸设施的正常运行,为现代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都有了极大提高,一些农户还用上了互联网。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给物流产业提供简单型的外向服务,并不断扩大服务面、拓宽服务区域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物流服务与农业生产需要直接对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物流教育蓬勃发展,为菏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铆足了后劲。
2目前农村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忽视的是,虽然农村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当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2.1农产品物流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在5%以下。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输途中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些年里我国每年损失大约450亿公斤粮食。
2.2农资物流环节较多
当前农资物流环节多,从厂家到农户、从农户到厂家(客户),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批发、多次倒手,致使出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价格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以及假冒伪劣产品多、秩序混乱等许多问题,阻碍了农资物流的发展。
2.3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滞后、标准混乱、标准无法沟通、标准不完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不统一,致使“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孬”产品无人问津。另外,我国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建设等问题也较多。
2.4城乡物流不能有效结合
城市现代化的物流与农村落后的物流不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城市与农村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物流落后,对农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曾经出现过“粮食走廊”走不起来、“果蔬通道”不通的怪现象;一方面是世界银行的“现代化投资”,一方面是县级以下粮库、冷库落后的物流基础等。
2.5农产品加工物流薄弱
我国农产品加工物流相对落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间的比例为1∶3~1∶4,而我国仅1∶1或稍多一点。在欠发达地区,农副产品大多仍作为“原料”卖出,农民种植农产品得到的收入有限。
3制约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原因
制约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3.1农村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思想意识的影响广泛,而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形成农业物流完整的行业体系框架。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引导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配置,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产业效益,需要有现代农业物流理论指导。中国农业流通和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对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的意义认识不足。
3.2农村物流的基础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不足。目前,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这意味着它满足不了质的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运输环节的不足,导致这个链条变得较为脆弱,极大地制约了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出现了“肠梗阻”现象。
3.3农村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村市场开拓能力弱。由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加之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导致观念陈旧,对电子信息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场供求趋势和商品价格动态信息,难以把握农产品卖出和商品购进最佳时机,难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3.4农村物流成本偏高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用设备的采购、农产品的销售多采取分散(自行)采购、销售方式,没有依靠物流系统支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程度很低,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这种分散采购和销售的方式具有自发的盲目性,也因此导致其设施利用率低,生产要素的供应时间长而不稳定。农副产品销售的盲目性大,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渠道不畅。此外,由于时间、所需物品的质量、销售渠道不能保证,使得农业在自然风险外又增加了生产要素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的风险。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国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3.5农村居民购买力不足
物流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和临界规模非常显著的行业。只有拥有稳定的核心客户,才能帮助物流企业跨越临界规模而进入持续稳定的业务增长阶段。而这一切,都是以有足够的市场和消费主体有足够的购买力为前提的。尽管近年来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受自然条件和农民素质等多种因素限制,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相对较低,使农民实际收入增长有限。再加上农村多数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农村的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新的增收渠道难以开辟。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部分农民预期收入信心不足,很难摆脱“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心理,存在着“想消费,不敢花”的问题。作为农村消费主体的农民,预期购买力不足。
4加快农村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针对农村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4.1加快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教育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是基础,观念的树立是根本,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快物流教育,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农村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这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要求。
4.2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物流企业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物流业搭建起坚实的物质基础。
4.3引进农村物流新型业态
大力发展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建立起以超市为先导,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支撑,以科研、生产、加工与流通为动力的经营新体制,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进程。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全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实现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使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逐步退出市场,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快速转变。
4.4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从整体看,尽管我国告别了农产品短缺的时期,达到了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农产品难卖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应整合农村市场主体,采取多元化的办法,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壮大专业从事农产品商贸的物流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改变目前规模小、服务单调和封闭运行的现状,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农产品运销协会,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销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使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替代,在发展农村物流业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和水平。
4.5完善农村物流发展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农业物流的龙头企业很少,要发展农业物流,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鼓励农业物流业的发展,确立农业物流的合法地位,规范农村物流的组织行为,将建立农业物流体系作为工作的重点,尽快研究制定构建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促进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农业物流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市场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调控中非常重要,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物流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效调控农用物资、农副产品,引导农业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物流市场的开发与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制造宽松适度的环境,保障市场运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一体化运行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宏宇.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
243-245.
[2]陈勇.现代物流发展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重构[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6-78.
[3]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6):101-105.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36-01
旬阳县位于陕南秦巴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功能区,属典型的山区县。近几年,该县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采取规划引领、项目扶持、科技支撑、行政推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县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现状、特点及成效
1.发展现状
2009年,旬阳县开始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在全县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县规划现代农业园区40个,总规划面积达16.8万亩,核心区2.9万亩,示范基地14万亩;其中循环农业园区23个、山林经济园区13个、现代渔业园区5个。园区流转土地2.59万亩,建成面积3.1万亩。吕河丰裕、白柳新森林两个园区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双河隆科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县有12个园区跻身市百园建设行列。但是从总体发展来看,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发展水平还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
2.特点及成效
现代农业园区有效聚集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推进旬阳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产业结构的推进器
经过几年发展,生猪、设施蔬菜、魔芋等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加快集聚,龙头企业、合作社纷纷领办园区,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三联动”,“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2培育职业农民的摇篮
园区建设主体多为龙头企业、合作社、返乡能人等,他们在园区建设中自然成为了产业发展带头人;园区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在产业化建设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线生产能人、专业服务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县上把园区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训基地,培训了一大批职业农民。
2.3先进技术的示范窗口
农业部门把园区作为技术应用的示范窗口、技术干部施展才能的平台,在园区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各园区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不惜重金聘请技术人才,园区成为了现代技术的聚集区和展示窗口。目前,园区聘请西安、山东等地技术人员8人,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26个(项),新技术31种。
2.4各类资金的聚集区
在所有园区中,企业老板领建达16个,占到总数的45.7%。园区通过项目整合,拉动企业投资3.7亿元以上,全县现代农业园区水、电、路、渠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重点建设园区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化智能温室、圈舍、滴管等生产设施逐步推广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设施水平。
2.5循环农业发展的样板区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川道浅丘地带以“畜-沼-园”循环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中高山地区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林下种养等山林经济。河沟库塘等各类水面,重点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受土地条件限制,园区产业规模总体较小,但在园区规划阶段就突出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生产环节上大多数实现了种植、养殖的自身循环,是低碳生产,产品多为无公害甚至是绿色有机产品。
2.6促进农民增收的示范区
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可获得财产性收入,通过园区就业可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返租倒包或订单生产可获得经营性收入,从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统计,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安置农民就业2310人,带动农民发展经济2.8万人,农民户均增收3850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
部分镇、单位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刻,在项目配套和土地流转等解决园区发展具体问题方面工作还不扎实。县上对园区政策、金融、项目等扶持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园区享受优惠政策方面少,建设困难多。
2.建设理念滞后,建设起点低
部分园区业主建设理念还停留在生产基地层面上,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规划和起点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建设标准低,产品特色不明显。
3.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
由于部分园区业主实力不强、政府项目投入不足、信贷扶持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园区后续投资乏力,生产道路、灌溉设施、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不能完善配套,先进的设施不能引进应用,产业规模难以继续扩大。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1.明确发展思路
紧紧依托优越生态环境和富硒资源优势,主打富硒、生态特色品牌,推行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等生态发展模式,壮大畜牧、蔬菜、林果、魔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功能,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主体培育、项目支撑、科技指导、行政推动等关键措施,全力培育一批设施装备现代、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2.完善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召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研讨会议,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农业园区列为对相关部门和对镇的考核。设立园区建设单项奖,对工作力度大,建设成效好的镇予以重奖。
3.科学规划引领
中图分类号 S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07-01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 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 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 500 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 899 kg/hm2 [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 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 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 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 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 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
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11-12]。
3 参考文献
[1] 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J].科技导报,2012,30(1):3.
[2] 张建忠,邵兴华,肖红艳,等.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67-471.
[3] 刘小红,张红梅,张红伟,等.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1):53-57.
[4] 荆绍凌,孙志超,代玉仙,等.细胞工程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09,29(2):19-21.
[5] 杨静玲.生物工程的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19.
[6] 王敬国.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34-60.
[7] 陈国祖.微生物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184.
[8] 黄秀梨.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4-218.
[9] 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