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08: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F426:TK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04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07
1996-2011年,我国取得了经济总量增长近6倍的成就,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矛盾日益突出,给能源消费带来巨大压力,经济结构亟待调整。早在“九五”计划时期,便提出未来十五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十五”、“十一五”时期更强化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这一时期,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及其背后深层驱动原因是什么值得研究探讨。
确定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两个关键:一是经济结构的划分。已有研究主要考虑了三次产业部门结构[1],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及其他行业的6行业部门结构,工业内部细分的行业部门结构[2-3];二是分析方法的确定。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分析经济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4-5]。由于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节能潜力估算方法不适用于长期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有所夸大,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分析方法和计算结果的探讨,对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背后原因缺乏阐述[3-6]。综上,本文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分解双向入手,兼顾产业部门、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全面剖析1996-2011年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深度挖掘宏观驱动原因。
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1.1 经济结构划分
产业层次考虑4个部门:第一产业(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行业层次考虑42个部门,包括农业、工业两位数代码37个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金融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其中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将两位数行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从工业划分至第一产业、工业新增“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本研究将“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合并到“其他工业”。
1.2 能源消费分解方法
能源强度分解法是按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原理,将全部生产部门总能源强度(简称总能源强度)变化分解成部门增加值比重(部门结构)和部门能源强度(部门强度)两个因素。其中总能源强度仅考虑创造GDP的生产部门,即除生活能源消费量以外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分解法是将总的能源消费增加量分解成经济增量、部门结构、部门强度3个因素。本研究采用Sun [7]提出的能源消耗完全分解模型,解决传统分解法中残差的影响,并运用环比方法对1996-2011年逐年的能源消费增量进行分解。
能源强度分解法:
式(1)最右边第一、二项分别为部门结构、部门强度变化引起的能源强度变化;式(2)最右边三个方括号内分别为经济增量、部门结构、部门强度变化对能源消费增量的贡献。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1995-2011年42个分行业部门增加值或增速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①行业划分口径调整: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统计口径变化,因此按本文42个行业部门划分重新调整1996-2011年增加值数据;②2005年不变价折算方法见齐晔(2011)[8];③全口径数据调整:参照陈诗一(2011)[9]经济数据处理方法,按照各行业增加值比重不变的原则进行调整,匹配工业增加值与分行业增加值。
1995-2010年42个分行业部门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最新调整的2009-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总能源消费量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1 经济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作用逐渐减弱转向节能
根据式(1)、式(2)将1996-2011年逐年的能耗强度变化量、能源消费增量分解得到产业、行业层面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为便于总结规律,根据逐年分解结果统计分析“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产业、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表1)。
图1显示,1996-2011年,产业、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均呈波动影响,但促进能源消费的作用逐渐减弱,“十一五”时期42行业部门结构变化甚至起到节能作用。根据表1,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从“九五”增加能源强度0.086 tce/万元下降到“十一五”仅增加0.019 tce/万元;42个行业则从增加能源强度0.10 tce/万元转为降低0.01 tce/万元。
图1 1996-2011年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Fig.1 The impact of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1996-2011
从能源消费增量看,4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从“九五”增加能源消费0.73亿tce下降到“十一五”的仅增加0.47亿tce。42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实现节能0.34亿tce。2011年,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增加总能耗强度0.008 tce/万元,增加能源消费量0.12亿tce,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近乎为零。尽管扭转了2010年的上升趋势,但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给“十二五”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巨大挑战。能源消费增量分解结果显示:“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加5.0亿
tce、7.5亿tce、13.2亿tce,相较之下,经济结构变化减缓能源消费的作用显得微小。但正是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现状,导致我国总能源强度高于发达国家,使得快速经济增长成为拉动能源消费的主要力量。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的首要任务。
2.2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减缓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
工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产业的95%以上,因此产业部门结构变化是促进能源消费还是节能,是工业和第三产业间的博弈。当工业增速远超第三产业时,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作用显著:图1中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影响曲线的三个波峰分别为1996、2003、2010年,其工业增速远超第三产业(图2)。反之,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工业时,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2005-2009年连续5年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工业,第三产业比重与工业比重的差距逐渐缩小,2009年甚至反超0.1%,使当年产业部门结构变化起到节能作用。总体来看,1996-2011年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逐渐转弱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尤为明显。
2.3 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下降驱使结构变化转向节能
我国8个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产业的60%以上,而增加值仅占15%。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
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
及纸制品业(简称黑色金属、化学原料、非金属、电力、石油
加工、煤炭、有色金属、造纸)。
根据图3,“十五”时期,有色、造纸、化学原料、电力、石油加工5个行业增速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能源消费量占比最大的黑色金属行业增速从“九五”的9.4%增加到16.9%,煤炭行业从近乎零增长激增到12.8%,非金属行业也快速增长。尽管与“九五”时期相比,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导致总能源强度的增加趋势减缓,但8个重点
耗能行业结构变化使总能源强度增加0.048 tce/万元,比“九五”高出70%,黑色金属行业贡献居首位,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进入“十一五”,有色、造纸、电力、石油加工4个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降低,黑色金属、煤炭行业则转升为降,化学原料行业略有反弹,仅非金属行业增速呈增长
趋势。8个重点耗能行业结构变化转向节能,使总能源强
度降低了0.002 tce/万元。可见,自“十一五”以来,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的下降是驱使结构变化转向节能的关键。
3 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宏观驱动因素分析
3.1 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制约经济结构调整
“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重工业平均增速分别是10.7%,15.6%,15.7%,高出同期轻工业0.4%,2.6%,2.6%。现阶段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造成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快速城市化进程推动重化工业化
1996年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从30.48%提高到2010年的49.95%。在高速的城市化驱动下,建筑、铁路、公路等城市保障性基础建设明显加快,以钢铁、水泥、有色冶金为代表的重点耗能行业快速发展推动了重化工业化。
1996-2010年,每年新建公路里程翻了两番,从13.8万km增至56.3万km;“十一五”时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数为14 545 km,分别是“九五”、“十五”时期的2.49、2.16倍;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0年44亿m2,增至2005年108亿m2,2010年达144亿m2。按平均水平测算,“十五”时期,仅新建城镇住宅消费粗钢、水泥量占同期总产量的35.2%,29.9%。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为满足城市化转移人口的基本需求,便消费了钢铁、水泥产量的50%以上。
3.1.2 出口依赖型经济拉动重化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出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出口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极大的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1996-2010年,货物出口总额增长了近8倍,2010年高达10.7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6.5%。出口产品结构逐渐转向重化工业产品替代轻工业产品的趋势,重化工产品出口额占比(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从1996年的29.3%增加到2010年的55.0%。出口产品结构的这种趋势性变化既是工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也将进一步增强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趋势,极大的拉动了国内的能源消费。国内学者根据投入产出表核算了1997-2007年出口带来的能源消费量,从(2.56±0.32)亿tce增加到(7.35±1.51)亿tce,占除生活外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21%±2.6%)增加到(29%±6.0%)[10-14]。
3.1.3 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促进重化工业化
长期以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重化工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显示,“十一五”各省规划目标GDP年均增长率为10.1%,远高于全国7.5%的目标,地市级平均达13.1%,县级平均达14.2%,越低层级地方政府目标越高[15]。2001-2009年,省级层面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外,其余各省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平均提高10.6%,海南增幅高达34.2%,云南23.1%,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均在15%左右。
3.2 结构调整政策刹车作用明显
在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政府采取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两大主要政策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和行业部门结构。
“九五”时期,政策导向依然是大力发展基础工业,但提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入“十五”时期,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增加值占比和从业人员占比;“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提出了增加值占比提高3%,从业人员占比提高4%的量化目标。“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提出了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目标,以强有力的行政干预,配合严控市场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取消重点耗能产品出口退税、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等一系列政策,给重点耗能行业一记急刹车。“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的炼铁、炼钢、电石、焦炭、小火电、水泥、电解铝落后产能,分别占同期新增产能的74.3%、54.9%、42.0%、37.7%、24.4%、21.9%、20.3%。淘汰落后产能很大程度上减缓了重点耗能行业的发展,使得行业结构变化转向节能。
3.3 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政策阻碍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了重点耗能行业的增长,使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在1999年、2009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反弹(图1)。1998-2004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到2003年带动配套资金3.28万亿元,全部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依靠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16]。2009-2010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81%的投资流向了住房建设、汶川灾后重建、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设备制造业、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行业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7]估算4万亿投资增加能源消费1.13亿tce,占2009-2010年新增能源消费量的37%。
政策影响使市场对高能耗产品需求激增,企业在生存本能和市场需求变化下,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短期内因政策变化引发的市场需求爆发性增长而并非市场真实需求,使高耗能行业在产能已经过剩的基础上继续膨胀。一面是大量的资本涌入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持续增加,一面是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力推进,形成大量社会资本的永久性沉淀,造成资源浪费。
4 结论与建议
1996-2011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的作用逐渐减缓;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下降使得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由促进能源消费转向节能。“十一五”时期,行业部门结构变化使总能源强度降低0.01 tce/万元,实现节能0.34亿tce。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出口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逐渐转向重化工业产品替代轻工业产品,GDP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经济利益的追求,都带动了以钢铁、水泥、有色冶金为代表的重点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政府采取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淘汰落后产能给了高速上行的重点耗能行业一记急刹车。然而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选择了依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极大的拉动了重点耗能行业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现状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造成的,国家层面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宏观调控。首先,控制经济增速,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如前所述,即使经济结构变化按“十一五”发展趋势,其实现的节能量也远低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量。国家从宏观对各地区经济增速进行调控,注重公平、效率,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构建消费主导模式,促进消费多元化。城镇化并不仅是修路、建房,将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解决转移人口生计,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再次,加快生产业的发展。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产品附加值低、工业结构难以调整很大程度是受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环节欠缺制约,表现为生产业发展滞后。而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上升主要依赖生产业;最后,多层次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方面使高耗能行业、传统行业向新型化、高附加值、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以“十二五”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飞, 王金照. “十一五”节能减排中期评估[J]. 绿叶, 2009, (4): 113-118. [Feng Fei, Wang Jinzhao. Midterm Assess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J]. Green leaf, 2009, (4): 113-118.]
[2]王俊松, 贺灿飞.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2): 157-161. [Wang Junsong, He Chanfei.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uctural Change and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2): 157-161.]
[3]姚愉芳, 陈杰, 李花菊. 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4): 115-123. [Yao Yufang, Chen Jie, Li Huaju. A Study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nergy Saving Potentiality to the Structure Change[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7, (4): 115-123.]
[4]齐宝平, 穆海林, 康旭东,等. 中国1990-2007年节能因素分解分析[J].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0, (2): 1-4. [Qi Baoping, Mu Hailin, Kang Xudong, et al. Factor Analysis on 1990-2007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hina[J]. Energ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10, (2): 1-4.]
[5]熊华文. 基于单位GDP 能耗的节能潜力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J]. 中国能源, 2011, 33(4): 21-25. [Xiong Huawen. Methods for Analyzing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r Unit GDP[J]. Energy of China, 2011, 33(4): 21-25.]
[6]李艳梅, 张雷.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原因分析与节能途径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3): 83-87. [Li Yanmei, Zhang Lei. Reaso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 and Discussion of Energy Saving Approach[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3): 83-87.]
[7]Sun J W.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J]. Energy Economics, 1998, 20: 85-100.
[8]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93-94. [Qi Ye. Annual Review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1-2012)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 2011: 93-94.]
[9]陈诗一.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 1980-2008[J]. 经济学季刊, 2011, 10(3): 735-776. [Chen Shiyi. Reconstruction of Subindustrial Statistical Data in China:1980-2008[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11, 10(3): 735-776.]
[10]顾阿伦, 何建坤, 周玲玲,等.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50(9): 1456-1459. [Gu Alun, He Jiankun, Zhou Lingling, et al. Analysis of Embodied Energy and Transfer Emissions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10, 50(9): 1456-1459.]
[11]齐晔, 李惠民, 徐明.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3): 69-75. [Qi Ye, Li Huimin, Xu Ming. Acounting Embodied Energy in Import and Export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3): 69-75.]
[12]王元道.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与能源消耗变化关系研究[J]. 商业时代, 2011, (8):40-41. [Wang Yuandao. Research on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Consumption[J]. Commercial Times, 2011,(8):40-41.]
[13]吴幼玲. 我国进出口商品中内涵能源的行业结构分析[D]. 厦门:厦门大学, 2009: 23-24. [Wu Youling.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Energy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D].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2009: 23-24.]
[14]谢美娜. 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源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10: 33. [Xie Meina. Research on Embodied Carbon in Export in China[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0: 33.]
考察日期:
考察人数:
考察内容:
所有考察费用由我方负担,考察人员的住宿条件将不低于三星级酒店的标准。
我方联系人:
联系方式:
请贵方予以确认并回复。
单位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范文:
台湾青年创业协会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关于组团赴台湾商务考察的邀请函
我国政府对节能、再生能源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巨大的节能潜力,庞大的节能市场,显示出节能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自2006年以来,在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投资热的带动下,我国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煤炭告急,原油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电荒”开始蔓延,20余个省市相继进入“拉闸限电”的行列。日趋紧迫的资源压力与环境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遏制资源浪费,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翻了一番,超过了13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费大国。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看,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则十分贫乏。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在各类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节能”就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首选途径。已实施的节能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四川、贵州等地,项目涉及楼宇空调系统改造、工业锅炉改造、废气及余热利用、电机拖动系统改造等。所有项目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平均投资回报率约30%,具有推广价值。
为了借鉴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我国台湾省的发展经验,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迅速发展,由台湾青年创业协会主办,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组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1天的交流研讨活动。
一、领队:中心相关人员带队。
二、拟邀嘉宾:节能行业、再生资源协会及相关单位负责人。
报到地点:深圳市
四、考察内容:
1.拜访台湾绿基会节能中心,并与有关人士座谈。
2.拜访台湾大学,并参加由著名教授主讲的“再生能源领域未来形势”讲座。
3.考察参观台中工业区、CBD及CBD以外的次中心区等。
4.参观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再生能源企业等。
五、收费标准:
每人收取人民币8800元,含考察费、入台证、往返机票、机场税、食宿费、全程安排四星级或以上酒店等。
六、要求:
2、所需手续:个人护照、身份证复印件二份、白底2寸正面免冠彩照8张、赴台考察申请书、带单位名称台头的手写体在职证明及单位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一份。
七、汇款方式:(指定帐号)
户名: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开户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国贸支行
八、联系办法:
【摘 要】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微电机技术的发展。总结了微电机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微电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微电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高效节能化、机电一体化、直流无刷化已成为微电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电机;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Micro-motor
NIU Xue-feng1 NIU Dong-mei2 ZHU Shu-jie2
(1.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2. The China Shipbuilding East Ika Industry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motors in the relevant field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micro 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icro-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were pointed out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mechatronics, brushless DC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Key words】Micro-motor; Application Status;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
基金项目:“基于无线传感网络与gps的盲人导航关键问题研究”(14JK1669)。
作者简介:牛学锋(1973-),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研究。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微电机的研发与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微电机伴随着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家庭现代化的进行正大量应用到各个领域。作为这些领域支撑技术和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执行元件和动力元件,现代微电机已发展为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产品,其研发思路也由零件级产品上升到系统级层面。这不仅对现代微电机的设计、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重点发展新型节能微电机技术,结合国家政策方向,分析我国微电机研制、生产及应用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找出后续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微电机的应用现状
1.1 微电机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应用
微电机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分布情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微电机使用量占总量的23%。[1]家用电器用微电机作为我国微电机研发制造业中的主导产品,其种类众多,生产应用数量庞大。应用到的主要家电产品有空调、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跑步机、吸尘器、抽油烟机、洗碗机、豆浆机、榨汁机、电动牙刷、电吹风、厨房废物处理器、搅拌器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空调产量为8840.29万台,同比增长16.31%;冰箱产量为5051.75万台,同比增长0.71%;冷柜产量为1026.85万台,同比增长1.39%;洗衣机产量3276.80万台,同比下降3.59%。[2]可以看出,家电行业和企业在全球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不断扩大。同时,新兴家电如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产品也正大量进入家庭使用。家用电器在城市家庭的使用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其在农村市场的使用也正在快速拓展,家用电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促使配套用微电机的同步增长。
1.2 微电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家庭用汽车的普及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汽车用微电机产业的发展。微电机是汽车上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主要分布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三大部位及附件中,在电动汽车结构中电机还作为动力系统核心部件。现在的汽车车窗、门锁、后视镜等系统,都使用电机驱动。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微电机也在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车载通信系统等方向得到应用。据统计,每辆经济型汽车配备30台以上微电机,高级轿车至少配备60台以上微电机,豪华型轿车配备近百台小微电机,汽车用微电机占总需求量的26%左右。据工信部2014年全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2372.29万辆,同比增长7.3%,销售汽车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9%,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3]以每辆车平均配备40台微电机计,估计对微电机的需求量达到数十亿台以上。另考虑汽车的二级维修市场,还有约三成微电机等零部件的需求。
1.3 微电机在医疗设备、保健器材领域的应用
医疗设备、保健器材用微电机是微特电机主要应用领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医院和家用的医疗及保健康复器材需要量迅速增长,与其配套的微特电机数量和品种也随着快速增长。尤其是庞大的老龄化群体、慢性疾病、残疾障碍及神经功能失调疾病的治疗、康复,对器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促使医疗产业、康复保健产业加速发展和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具体应用涉及到人体疾病治疗、康复、检查、记录、监视、分析、整形美容等所使用的系统、设备、仪器、刀针及辅助设备。如核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全方位内窥镜、电动离心机、电动吸引器、电动轮椅、电动摇床、牙钻机等。由于医用领域的特殊性,要求微电机具有微型化、低噪声、运行平稳、可靠性高的特点。
1.4 微电机在各类机械设备、机器人、武器装备领域的应用
工业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微电机技术的现代化进步发展。在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微电机在军事、民用的各种现代化装备及其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火炮控制、导弹制导、飞机自动驾驶、数控机床、无梭织机控制、工业缝纫机控制、遥测遥控等领域都大量使用了各种微电机。在实际应用中,微电机也由过去简单的起动控制、提供动力的目的,发展到对其速度、位置、转矩等的精确控制,特别是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方面,几乎都采用了电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该类微电机品种繁多,技术含量高,系统综合程度高,不少是电机组件,按使用属性分为信号类微电机、驱动执行类微电机和机电组件一体化系统。
2 微电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微电机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缺乏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微电机生产大国,但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类微电机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不管从电机可靠性还是性能指标仍有较大差距,其整体水平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4]工业用微型直流电机,国外可以做到寿命2000小时以上,而我国平均是1000小时,主要问题是电机结构工艺的不合理性及电刷材料等问题。国外无刷直流电机的效率可以做到80%以上,我国一般生产厂家只能达到60%~70%左右。步进电动机国外早已发展高性能的混合式结构,我国的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在90年代才开始发展。在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电动机方面,如无刷直流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直线电机等方面差距更大一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电子技术落后、投入不足和人才相对短缺造成的。
产量大而技术含量低是在中国微电机产业的基本状况,大量企业缺乏独立开发能力,基本以仿制为主,整个产业的产、学、研结合不理想,缺乏创新。
2.2 行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突出,布局不合理
从我国微电机发展的综合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江浙沪长三角和京津渤海三角等三个微电机产业带,以及福建、山东、四川等热点地区。目前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东部地区微电机工业总产值占整个电机工业总产值的70%,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不到30%。这一现状的形成受政策、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地影响。由于微电机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行业门槛较低,因此,容易出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现象,重复建设严重。而与此同时,不少新型微电机产品尚属空白,技术提升缓慢。
2.3 市场调研度不够,缺乏与相配套行业的互动沟通
在相对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今天,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微电机的研发与生产离不开与其紧密结合的市场应用领域。长期以来,微电机的研发与生产者对市场的关注程度不够,未及时领略到其应用领域需求的快速变化,缺乏对新产品的开发,只注重自身的效益与发展,从而造成有些产品开发出来后无市场需求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外在需要的影响和对科研、开发和生产的拉动作用。
3 微电机发展趋势分析
虽然我国微电机行业与国际水平还有一段差距,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3.1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型微电机
高效节能是微电机总的发展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机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总量的60%。微电机使用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巨大。因此,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被列为我国“十二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电机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各项举措的积极推行及高效节能电机补贴政策的逐步落实,电机节能行业迎来了快速增长。工信部表示,2015年将落实专项资金补贴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为了实现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微电机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结构、使用新材料。同时要从电机驱动角度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电机控制和驱动系统结构,应用先进的控制算法。
3.2 微电机与减速器一体化设计
微电机一般为高速电机,在具体的应用领域往往需要与一套减速机构相结合,经过减速后,方可使用。而减速机构与电机的转接往往增加了系统的体积,降低了可靠性,还降低系统效率和控制精度。有时受安装空间的影响,要求体积要尽量减小,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并提高可靠性,国外研发人员进行了微电机与减速器的一体化设计,主要进行了微电机与行星齿轮减速器一体化设计、微电机与滚珠丝杠减速器一体化设计、微电机与蜗轮蜗杆减速器一体化设计。这些设计均做出了样机,并进行了性能测试,但发现这样的改进后,整个电机系统的频带过低,响应跟不上,设计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国内尚未见到有相关的研发设计资料。
3.3 微电机的无刷化、微型化、永磁化发展
为降低微电机运行时的噪音,提高电磁兼容性能和电机可靠性,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各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发展各种无刷电机。但是,由于无刷电机所涉及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掌握相关电机技术、硬件技术、软件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稀土材料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目前国内市场大功率无刷电机产品还是比较少见,电子产品日益微型化的需要要求微电机向小型化、扁平化、轻量化方向发展。随着微电机向微薄轻型化、无刷化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永磁材料在微电机中的普遍应用已是必然趋势。
3.4 发展微电机新型测试技术
随着微电机不断的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其建模、仿真、优化设计的正确性、有效性,需要微机械性能评测技术加以评价。由于微电机的重要零部件十分微小,产生的运动、位移微乎其微,无法用传统的测试方法测得相应指标。因此,必须开发微机械量传感测量技术,以适应新的测试需求。
4 结论
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微电机行业,其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发展竞争十分激烈。正确认识我国微电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找准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微电机行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由微电机生产大国变为微电机技术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微电机行业发展市场容量分析[OL].chyxx.com,2014,4:24.
[2]2014上半年空调产量增长继续领跑白电[OL].whomea.hc360.com,2014,9:2.
[3]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Z].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1):23.
[4]中国微电机行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规划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OL].qqfx.cpm.cn,2012,4.
中图分类号T-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87-02
0引言
“十二五”时期南宁市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将对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而新形势下的节能减排工作也将会对南宁市的工业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怎样科学认识南宁市“十二五”工业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成为当前摆在南宁市面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南宁市工业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时期,南宁市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铝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化工、建材、造纸优势产业。2010年,优势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4.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81%,比2005年提高11.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发展成为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铝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进入加快发展轨道,农产品加工、建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产业由资源加工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呈现集群化、链条式发展趋势。
2 南宁市主要工业行产节能减排现状
2.1主要工业行业能源消耗情况
2010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高耗能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四大行业,这四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3.87%,左右着全市能耗走势。而它们在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40.82%,工业增加值比重远小于能耗比重。因此,这些行业的能源投入产出比较低。其中,特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耗占总能耗的36.75%,而工业产值的比重仅占7.11%,产值能耗达到1.426吨标煤/万元,是南宁市平均工业产值能耗的5.2倍。另一方面,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这8个行业的所占的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81%,而总能耗仅占全部工业总能耗的6.68%,行业增加值比重远大于能耗比重, 这些行业的能源投入产出比较高。
因此,就节能减排来说,需要限制高耗能行业增长,鼓励低能耗行业的发展,对减缓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COD排放情况:2009年,南宁市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为26689.47吨,其中COD排放量前十名的行业为纸浆制造、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制糖、机制纸及纸板制造、酒精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皮革鞣制加工、缫丝加工、化学药品制剂制造。排名前十的行业COD排放量之和占南宁市工业废水COD排放量的78.90%;
2)二氧化硫排放情况:2009年,南宁市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产生量为48594.619吨。南宁市工业SO2排放量前10名的行业分别为:制糖、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平板玻璃制造、酒精制造、水泥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火力发电、无机盐制造。以上行业SO2排放量总和占全市SO2排放量总和的57.38%。
3 产业发展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分析
3.1 产业发展变化分析
从工业主导产业的主导地位排序比较来看,“十一五”时期的排序情况依次为:食品>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电力>造纸>铝加工>制药>糖业>电子信息;“十二五”时期的排序情况依次为: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战略新兴产业>化工>建材>铝加工>造纸>制药>纺织服装与皮革。由此可见,“十二五”时期食品行业依然是南宁市的第一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行业的主导地位上升得最快,从“十一五”期末的第10位跃居到第2位,此外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从十一五”期末的十大主导产业之外一下跃居到第4位。
3.2 影响分析
“十二五”工业发展变化对节能减排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1)有利影响
从“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十大主导产业的比较可看到,“十二五”时期南宁市工业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及战略新兴产业等高科技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得到明显增强,机械制造及铝加工等先进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这些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产值占十大主导产业产值达48.1%,比“十一五”末相应产值比例增长62%。低能耗、低污染产业主导地位的不断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南宁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不利影响
尽管“十二五”时期南宁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十二五”时期南宁市工业产业发展对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存在,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导致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预计2015年末,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600亿元,比2010年末的1501.18亿元增长1.4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末的26.93%提高到32%。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客观上增加节能减排的压力和难度。二是食品、造纸、建材等传统能源、资源消耗型产业仍占工业发展主导,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升级改造进程较慢、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等因素的存在将给“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三是制革、化工等涉重产业的大力发展将客观上增大重金属污染总量控制工作的压力,对“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冲击。
4节能减排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4.1节能减排严峻形势下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根据自治区下达给南宁市的节能减排主要目标来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在全区最低的基础上还要更大幅度地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新增了氨氮、氮氧化物两项以及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五项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这使得在经济总量仍持续高速增长的“十二五”时期南宁市的节能减排任务将更加繁重。 “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严峻形势下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将日趋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及传统落后产业的发展将受到进一步控制,而低能耗、低污染、低碳的新型产业的发展将得到大力倡导和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碳、循环经济、绿色等特征已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国家、自治区、南宁市的“十二五”节能减排措施为“十二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
4.2 制约因素分析
经过“十一五”时期大力度地实施节能减排,南宁市的节能减排潜力特别是工业节能减排潜力已逐步下降,而根据自治区分解下达给南宁市的节能减排目标,201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还需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15%、9.9%、12.2%),而且还新增氨氮、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这将给2015年全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
1)“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上新项目,这将使南宁市水泥、造纸、酒精、淀粉、制糖、制革等传统优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影响建材、造纸、食品、纺织服装与皮革业等“十二五”主导工业行业生产总值目标的实现;
2)“十二五”期间南宁市将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计划淘汰电力行业落后产能2.4万千瓦、水泥行业落后产能369.1万吨、炼钢行业落后产能62.0万吨、炼铁行业落后产能1.0万吨、造纸行业落后产能1.5万吨,这将使建材、造纸等南宁市“十二五”主导工业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短期内可能会影响行业的经济增长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还将带来淘汰企业的设备处置、人员安置、债权债务处理等复杂的社会问题,短期内将可能影响地方社会发展的稳定。另外,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实质性转变,淘汰落后产能面临较大困难,而我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这将客观上增加地方“十二五”经济增长的压力和挑战;
3)“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造纸、纺织、皮革、化工、水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这将对南宁市造纸、纺织服装与皮革、化工、建材等“十二五”主导工业行业的治污水平、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等提出更高要求。如不加快提升治污能力及工艺水平,这些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命运将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南宁市“十二五” 工业行业生产总值目标的实现;
4)“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新增氮氧化物、氨氮作为污染物总量约束性指标,这将对我市的电力、建材、汽车工业行业以及畜禽养殖业、种植业的污染减排、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等提出更高要求,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挑战;
5)“十二五”期间将新增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五项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这将对制革、化工等涉重金属产业的行业准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监管、工艺升级等提出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发展造成制约。
全球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对能源较强的依赖性,能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尤为显著,工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建立在对能源的大规模消耗之上,可以说,工业能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发展。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工业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分别从时间、区域、行业等角度考察了我国的工业能源问题。但其考察工业能源问题的综合性不够。鉴于此,本文梳理了关于工业能源消耗与利用的文献,在分别深入研究工业能源消耗与利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探讨了我国工业能源的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并对我国工业能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关于工业能源需求的研究
了解不同行业以及区域对工业能源的需求差异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工业能源问题,现有的研究也分别从行业、人口区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行业层面,王少平、杨继生(2006)以我国工业12个主要行业为横截单元、以各行业1985—2002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建立了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得出了我国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机械、电气、电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特点以及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特点的结论。蒋毅一、王皓良(2009)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36个主要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对能源具有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从静态依赖性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的特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的特点。屈小娥、袁晓玲(2008)以1995—2006年我国工业部门10个高耗能行业的截面数据为依托,构建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模型,认为各行业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并把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划分为:一是对能源消费依赖性大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等;二是能源消费处于中等水平的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
在人口区域层面,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2011)对99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1—2006年间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量进行分解,认为经济规模扩大是导致城市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并将区域的人口数量纳入研究范畴,通过分解99个样本城市2001—2006年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量发现,20—5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具有最显著的结构效应,超过这一人口规模范围的城市,结构效应的节能作用随着偏离20—50万人口规模程度的增加而减弱,但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结构效应节能作用要好于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当然,影响我国工业能源需求的因素还有许多,刘畅、孔宪丽、高铁梅(2008)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刘畅、孔宪丽、高铁梅(2009)随后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再次证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于珍、李保明、施祖麟(2010)也将产业机构变化纳入考察,研究了其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通过分析1995—2007年工业能源消耗结构和结构的演变,发现多数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变化,少数产业能耗比例下降或者上升,个别产业对能源消耗转变的情况。
二、关于工业能源利用率的研究
与工业能源的需求相类似,不同行业部门、不同区域间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现有的研究大都在研究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现状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工业的节能潜力,为其转型提供理论以及实证依托。
余晓泓、张超(2012)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通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减排潜力。实证结果表明,以既定最优生产前沿为参考,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体能源效率偏低,减排潜力较大;各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呈现差异性动态变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差异性碳税政策、灵活利用碳市场机制、强化节能技术研发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强企业环境执法监管等举措来推动中国工业部门提高能源效率。
唐玲、杨正林(2009)首先对能源经济效率的几种常用衡量方法进行了归纳,然后利用DEA 方法测算了1998—2007 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 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提升空间;工业能源效率变化具有明显的工业经济转型特征,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
屈小娥(2011)以中国省际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DEA 效率评价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全国30 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可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研究了影响工业能源效率的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各省份工业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工业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节能潜力和节能规模较大,其工业能源效率提高对于全国能源效率及节能力度有较强的拉动力。
王海宁、陈媛媛(2010)从外部性的角度探讨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产业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说,并借助中国2001—2007年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采用DEA 的方法测度了全要素(各类)能源效率以及产业集聚程度指标。结果发现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资源依赖性行业及出口密集型等行业集聚程度较高;烟草行业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随后文章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产业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说。
三、综合性研究
事实上,关于工业能源需求以及利用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源利用率往往被视作影响工业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另外,行业或经济增长等因素也通常被视作影响能源需求的另一主要因素。
王少平、杨继生(2006)的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调整效应,屈小娥、袁晓玲(2008)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蒋毅一、王皓良(2009)则研究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特征,以如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从而减小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为出发点,认为要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可以采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两种方法。周建(2007)利用1978—2005 年的样本数据,通过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能源需求、经济增长、效率改进等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等对能源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能源需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效率改进等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能源需求的短期波动除了受到相关因素的直接影响外,制度变迁等不可观测变量对能源消费的模式及其变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对我国能源需求影响的众多变量中,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尤其是重工业比例在国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对能源需求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纵观我国工业能源的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我国工业能源的需求存在行业以及区域上的差异,能源利用率、产业结构变化、行业发展、经济增长等因素往往也对其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大多的研究也证明了工业能源需求与能源利用率和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短期的关联以及长期的均衡,本文关于我国工业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也将分别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层面展开。
短期内,煤炭消费比重和工业部门内部重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能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对于效率不高而短期调整效应又不强的行业,应建立一定的能源监督监管机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使行业增长与能源消费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短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需要政府针对各省区的能源效率特征、影响因素的不同及短期调整速度的差异,制定有层次、分对象的调控制度,充分发挥邻近区域能源利用率的辐射和示范功能。
长期内,将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能源开发与供给、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纳入战略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需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使节约利用资源、能源的企业从中受益并快速发展。应对能源静态依赖性较强和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进行适度调整与技术改造,特别应重点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创新与更新改造投资。另外,由于制度变迁因素错综复杂,其中许多是无法准确量化的潜在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若要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根本的办法是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
总而言之,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问题不可忽视。由于技术进步相对于能源效率提高有相当长的时滞,因此,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节能措施,把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节能管理、政策指导结合起来,使行业增长与能源利用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少平、杨继生:中国工业能源调整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措施
——基于12个主要工业行业能源需求的综列协整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4).
[2] 蒋毅一、王皓良:我国主要工业行业能耗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3).
[3]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1978
—2005[J].南开经济研究,2007(3).
[4]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6).
[5] 郭金童、赵光明: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8).
[6]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7] 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基于2001—2006年的数据分解[J].地理研究,2011(1).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接近70%,石油比重仅为20%,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都很低,急需进行结构优化。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是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占总消费的35%,其次是天然气、煤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
随着消费量的增大,过度使用煤炭的弊端日益明显,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煤多油气少、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过小的特点决定了煤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支配地位,能源供应优质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在2030年将水电和核电比例提升到4.5%,其生产能力要提高3倍才可实现。(图1)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能源消费的产业分配与三次产业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第二产业耗能巨大。工业生产一直保持较高的GDP贡献率,农业比重由1980年的30.2%稳步下降到11.3%,而同时期第三产业比重由21.6%上升到40.1%。高耗能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上,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另外农业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中国的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相关性弱化,由于处在工业化粗放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截至2006年,中国万元GDP能耗为8.77吨油当量/万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能耗仍然偏高。(图2)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将日益增大
未来,随着能源需求总量逐渐增大,能源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还将有所扩大。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为24.46亿吨煤当量,比预计能源需求总量少2.54亿吨煤当量。
预计未来能源需求增速平稳,但总量可观。除了近期经济增速减缓外,还有多重因素有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
首先,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减缓能源需求的过度增长,尽管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石油、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逐步改善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其次,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抑制能源的过快增长,目前第三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在40%左右,有关机构预测,至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上升至47%。
再次,随着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加快,能源补贴逐渐取消,国内能源价格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日益攀升的能源价格无疑会对中国能源需求产生抑制。
最后,目前的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等政策也会逐步发挥作用,减缓能源需求增速。
多个机构一致认为长期内中国能源需求增速有望得到控制。据IEA预测,2005~2015年间,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7%,此后能源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2005~2030年期间内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EIA的预测结果也十分类似,认为2004~2030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
但是,由于能源基数较大,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总量仍将十分可观,对中国的能源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煤,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5%。由于能源基数大、增长率相对较高,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最终超过美国。据EIA预测,至2025年中国将成为垒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资源短缺中国策略
从三次产业看能源消费情况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但同时能源消费量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也最高。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接近50%,但从能源消费量来看,第二产业占比超过80%。
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计算公式: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三次产业增加值)虽均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的数值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由于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大,2006年东北三省均未能完成节能降耗控制目标。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形成已久。2006年,山西每万元GDP能耗为2,88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200S年,国家选定的10个行业1000、家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山西省就占到90家。山东省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主,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煤炭、建材、发电、化工、冶金等都是高耗能产业。2005年全省消费能源2.36亿吨标准煤,总量居全国第一位。
各行业能源消耗情况
2007年排名前十位的高耗能行业均属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伴随高污染,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使得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从2007年第1季度国内工业运行情况看,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目前,中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
短期产业格局的调整
短期内,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抑制。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淘汰高耗低效产能是近年来重点调控内容之一。2008年8月,中国的生铁、钢铁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出现下降;进入9月,降幅进一步扩大,分别为6.1%和5.5%。同时,粗钢、塑料、化纤、烧碱、纸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也出现负增长,其中粗钢和塑料降幅达9.1%和8.4%。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减缓以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双重压力之下,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必将进一步下降。
严格限制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落后工艺技术将使高耗能行业的增幅继续回落。国家将会利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落后炼铁、炼钢、电解铝产能等的步伐。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得到扼制,将使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避免再度出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与盲目扩
张,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主要耗能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技术,降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及污染。在短期内,中国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因此通过使用洁净煤等技术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污染应成为一项重点战略。钢铁行业中,新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作用。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体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泥行业中,新工艺的应用可节约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长期产业格局的演进
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为改善能源结构,同时实行节能、环保等多重目标,核能、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大大加快。国家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由于上游成本瓶颈的突破和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中的两大主力品种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成本有望在3~5年内大幅降低。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0年,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4%。目前中国年利用地热能约4.4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
一、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和面临的困难
1、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平稳。一是20*年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贸部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两创”总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坚决执行“标本兼治,保稳促调”要求,经受了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3839.43亿元,增长16.3%;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6.55亿元,下降2%,好于全省平均1.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性投入571.3亿元,同比增长15.4%;引进内资121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12%,单位gdp综合能耗预计完成下降4.4%的目标任务。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加快,轻重工业比例已从2007年底的55.4:44.6调整到20*年底的52.8:47.2,重工业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5%,现代化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涌现了12个超百亿元的行业。据统计,去年我市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6%,继续发挥全市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投入力度加大。三是节能降耗加快。四是结构调整深入。
2、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机遇。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当前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工业经济呈现下滑趋势,企业困难加剧,但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在增多。
一是清醒认识不利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和深度调整大环境下,经济危机最终形成商业危机,造成社会需求萎缩,国内外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我们要作好去年下半年来工业增长下滑形成惯性势头延续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我市经济外贸依存度高,面临出口减缓、内销不旺又重压力;我市产业结构以终端消费为主,国家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措施难以明显见效;我市企业低、小、散的结构性状况,微观经济运行困难短期难以根本改变,企业贷款难和社会融资难的问题仍将存在。今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7.89亿元,同比下降11.4%,我市工业经济出现了近几年来首次负增长。
二是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在清醒看到今年工业增长严峻性的同时,也看到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作出方向性重大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面临难得机遇,企业的高成本压力相应减轻,煤电油运等保障要素紧张局面较为缓解。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的企业民营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充满活力和生机,企业的创新精神生生不息。总之,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对经济发展趋势,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切实做到坚定、清醒、有为。
二、扎扎实实开展“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
我们在经贸系统开展以帮助企业“树信心、度难关、保发展、促转型”为重点的“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目的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经贸干部形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一是送温暖,提升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做好“送信心、送政策、送信息、送经验、送帮助和送项目”的“六送”工作,积极帮助企业理性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的形势,宣传国家、省、市促进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及扶持政策,编印“*相关专项发展资金申报指南”,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全方位、多形式开展送信息服务,认真总结企业化解难题的典型经验,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投入中存在的人才、技术、资金、规划、土地等制约因素,重点做好“推介**、对接央企”活动,进一步推动银企、银保合作,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二是建平台,完善企业服务载体。着力构建“转型升级、‘充电’强身、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监测预警、要素优化和投资项目”七大服务平台。制订出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继续发挥*市企业经营管理学院、*企业家创业创新论坛作用,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万家企业活动”,加快形成政府部门上下一体、银企之间互通互联、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经贸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网上直报系统,强化产业损害预警,加快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合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市金融服务办作用,落实我市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整合完善推动工业投资的鼓励办法,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项目推进年”活动。
三是强主题,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在3至11月的9个月中,以服务企业为宗旨,解决企业困难为核心,组织开展“企业服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节能推广”、“招商服务”、“产业政策宣传”、“项目建设推进”、“服务能力提升”、“扩大内需服务”等9个“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主题月中集中安排全市经贸干部进“千企”、主要行业发展调研、“对接央企”扩大引资规模、减轻企业负担、企业家创业创新培训、“坚持解放思想、推动转型升级”大讨论、组织开展节能新技术推广交流会、主办及组织企业参加展览会、举办*购物节、开展家电下乡等活动。主题月中还将确定命名一批市级生产功能区,兑现一批项目资助政策,总结宣传一批转型升级典型示范企业,建立健全行业监测预警机制,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机关工作中的运用,提升服务能力。
三、坚强信心、全力做好保增促调工作
2009年危机和转机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要“危中求机”,“力促转型”,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凡之年要有非常之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市工业经济管理部门一定要以中央“保增促调”为动力,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全市企业要与党和政府一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靠“禾商精神”把握机遇、共求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完成全年工贸经济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围绕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促调整优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围绕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完善现代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围绕有效投入,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提振信心和投资引导一起抓。优先保障120项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的资源配置。质量和数量一起抓。更加注重投资质量,推动科技成果、产品标准、品牌建设与工业投资的有机结合。内资和外资一起抓。大力开展产业、绿色、链式等招商,确保630亿元工业生产性投资任务的如期完成;四是围绕整合提升,培育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围绕平台建设,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水平。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做优载体,加快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合区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强化金融、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支撑,全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管等方面的工作;六是围绕节能降耗,加快集约节约发展。抓责任落实。确保节能降耗目标责任100%落实到位。抓政策引导。加快企业节能技改步伐。抓重点领域。抓好电力、造纸、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抓循环经济。力争85%的重点用能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一是清醒认识不利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和深度调整大环境下,经济危机最终形成商业危机,造成社会需求萎缩,国内外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我们要作好去年下半年来工业增长下滑形成惯性势头延续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我市经济外贸依存度高,面临出口减缓、内销不旺又重压力;我市产业结构以终端消费为主,国家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措施难以明显见效;我市企业低、小、散的结构性状况,微观经济运行困难短期难以根本改变,企业贷款难和社会融资难的问题仍将存在。今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7.89亿元,同比下降11.4%,我市工业经济出现了近几年来首次负增长。
二是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在清醒看到今年工业增长严峻性的同时,也看到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作出方向性重大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面临难得机遇,企业的高成本压力相应减轻,煤电油运等保障要素紧张局面较为缓解。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的企业民营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充满活力和生机,企业的创新精神生生不息。总之,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对经济发展趋势,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切实做到坚定、清醒、有为。
2、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平稳。一是20*年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贸部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两创”总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坚决执行“标本兼治,保稳促调”要求,经受了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3839.43亿元,增长16.3%;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6.55亿元,下降2%,好于全省平均1.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性投入571.3亿元,同比增长15.4%;引进内资121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12%,单位gdp综合能耗预计完成下降4.4%的目标任务。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加快,轻重工业比例已从2007年底的55.4:44.6调整到20*年底的52.8:47.2,重工业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5%,现代化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涌现了12个超百亿元的行业。据统计,去年我市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6%,继续发挥全市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投入力度加大。三是节能降耗加快。四是结构调整深入。
二、扎扎实实开展“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
我们在经贸系统开展以帮助企业“树信心、度难关、保发展、促转型”为重点的“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目的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经贸干部形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一是送温暖,提升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做好“送信心、送政策、送信息、送经验、送帮助和送项目”的“六送”工作,积极帮助企业理性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的形势,宣传国家、省、市促进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及扶持政策,编印“xxx相关专项发展资金申报指南”,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全方位、多形式开展送信息服务,认真总结企业化解难题的典型经验,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投入中存在的人才、技术、资金、规划、土地等制约因素,重点做好“推介xx、对接央企”活动,进一步推动银企、银保合作,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二是建平台,完善企业服务载体。着力构建“转型升级、‘充电’强身、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监测预警、要素优化和投资项目”七大服务平台。制订出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继续发挥xxx市企业经营管理学院、xxx企业家创业创新论坛作用,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万家企业活动”,加快形成政府部门上下一体、银企之间互通互联、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经贸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网上直报系统,强化产业损害预警,加快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合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市金融服务办作用,落实我市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整合完善推动工业投资的鼓励办法,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项目推进年”活动。
三是强主题,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在3至11月的9个月中,以服务企业为宗旨,解决企业困难为核心,组织开展“企业服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节能推广”、“招商服务”、“产业政策宣传”、“项目建设推进”、“服务能力提升”、“扩大内需服务”等9个“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主题月中集中安排全市经贸干部进“千企”、主要行业发展调研、“对接央企”扩大引资规模、减轻企业负担、企业家创业创新培训、“坚持解放思想、推动转型升级”大讨论、组织开展节能新技术推广交流会、主办及组织企业参加展览会、举办xxx购物节、开展家电下乡等活动。主题月中还将确定命名一批市级生产功能区,兑现一批项目资助政策,总结宣传一批转型升级典型示范企业,建立健全行业监测预警机制,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机关工作中的运用,提升服务能力。
三、坚强信心、全力做好保增促调工作
2009年危机和转机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要“危中求机”,“力促转型”,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凡之年要有非常之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市工业经济管理部门一定要以中央“保增促调”为动力,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全市企业要与党和政府一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靠“禾商精神”把握机遇、共求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完成全年工贸经济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围绕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促调整优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围绕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完善现代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围绕有效投入,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提振信心和投资引导一起抓。优先保障120项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的资源配置。质量和数量一起抓。更加注重投资质量,推动科技成果、产品标准、品牌建设与工业投资的有机结合。内资和外资一起抓。大力开展产业、绿色、链式等招商,确保630亿元工业生产性投资任务的如期完成;四是围绕整合提升,培育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围绕平台建设,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水平。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做优载体,加快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合区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强化金融、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支撑,全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管等方面的工作;六是围绕节能降耗,加快集约节约发展。抓责任落实。确保节能降耗目标责任100%落实到位。抓政策引导。加快企业节能技改步伐。抓重点领域。抓好电力、造纸、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抓循环经济。力争85%的重点用能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一、“十一五”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点
(一)无机化工原料业
硫酸和氯碱:**年我省硫酸和烧碱产能达226万吨和90万吨。鉴于两行业都将出现产能过剩,不再支持新建硫酸和氯碱生产装置,重点支持现有硫酸和氯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
浓硝酸:我省至今无浓硝酸生产装置,而浓硝酸的需求量已超过5万吨/年。有条件的企业可研究新建浓硝酸生产装置,但必须做到技术装备先进,安全环保措施落实。
工业气体:目前产能已远高于市场需求。除大型工业园区配套需要外,不再支持新办空分、乙炔等气体生产企业,重点规范现有气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
(二)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制造业
以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启动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生产装置。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建设石化下游产品生产装置。重点是:结合烟台万华MDI项目的实施,支持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装置,支持建设TDI项目。根据涂料等相关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建设丙烯酸、丙烯酸酯项目和表面活性剂、碳酸二甲酯、丙二醇、乙丙橡胶等产品生产装置。支持LG甬兴、台塑进一步做大ABS生产规模,并率先建设特种树脂生产装置。争取国家批准我省的PTA规划建设装置的实施,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PTA生产基地。支持镇海炼化扩大PX生产能力,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利用进口原料建设PX装置,满足PTA生产的原料配套需要。
(三)化肥工业
重点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浓度复混肥;增强小氮肥企业的生存能力,继续保持碳铵供给能力,支持企业发展一主多副产品,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关停并转规模偏小、效益不佳、缺乏发展后劲的企业。
(四)传统精细化工行业
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素质,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催化合成、生物化工、高效分离等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按照清洁生产要求,组织医药、农药及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限制新建传统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督促技术装备简陋、“三废”排放较多和治理不到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认真进行整改,对整改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经贸、环保、安全管理部门间的配合,加大行业监督检查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淘汰一批规模偏小、布局不当、环保和安全问题突出的农药、染料、颜料和有机中间体产品生产企业。
农药行业:以国家实施农药生产企业延续核准为契机,严把准入关,严格控制新增农药厂点。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加快淘汰低效高毒农药的生产。在限制有机溶剂型制剂品种生产的同时,鼓励发展新型农药制剂,进一步调整三大农药品种结构。
涂料行业:支持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限制油脂树脂漆类、脂胶树脂漆类、沥青树脂漆类、酚醛树脂漆类等四类低档品种的发展。
染料行业:调整品种结构,加快淘汰已禁用的联苯胺类等易致癌染料,发展皮革、羊毛等高档制品用染料。活性染料重点发展高固色率低盐型品种,酸性染料重点发展聚酰胺纤维、皮革和羊毛用高中档弱酸性染料,分散染料重点开发环保型分散染料和超细旦聚酯纤维用分散染料。推广使用液体染料。
(五)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
把新领域精细化工作为全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深、做精现有产业;支持传统精细化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化工企业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转型;支持各地引进国际知名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内基本依赖进口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的精细化工产品,如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生物精细化工产品;鼓励企业按照电子、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生产各类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后处理剂等高档助剂类化学品;鼓励企业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新型功能化的海洋精细化学品。
(六)氟硅化学品行业
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鉴于我省氢氟酸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50%以上,不支持新办氢氟酸生产企业。我省有机硅单体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形成45万吨左右的生产能力,且目前国内该产品投资过热,不宜再布新点。重点支持现有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骨干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其延伸拉动效应,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
无机氟盐产品:支持发展高纯度、电子级产品,改变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淘汰一批环保问题突出的生产企业。
含氟中间体产品:支持骨干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系列化发展,促进含氟化学原料药和含氟农药的发展。
氟材料:重点支持巨化集团等企业以含氟单体生产为依托,延伸发展含氟材料产品。加快ODS替代品的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促进CFC和哈龙等ODS产品的削减、停产与替代品的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有机硅下游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提升有机硅建筑密封胶产品的竞争力。支持开发汽车、电子、电力等相关行业配套所需的硅橡胶产品,纺织、皮革、日用化工、涂料和塑料等领域新的有机硅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实现系列化生产。
(七)橡胶制品业
支持橡胶制品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知名品牌。除国际知名轮胎跨国生产企业在我省建立生产基地外,不支持新办轮胎生产企业。全钢子午线轮胎,鼓励发展无内胎和公制宽基轮胎,2010年实现无内胎全钢子午胎占主导地位。半钢子午线轮胎,基本实现无内胎化;为经济型轿车配套的轮胎,应做到安全、节能、环保。按照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档汽车生产的需求,积极发展系列高档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创造条件为国内轿车配套。工程机械轮胎,积极发展子午线轮胎。推进充氮硫化工艺等新工艺的应用,促进能源节约。大力发展汽车用橡胶制品,满足各类汽车对密封、减震、制动、传动和输油输气等配套橡胶产品的需求。积极开发高强力及阻燃输送带,加快输送带行业升级换代。
二、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
着力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布局调整。引导企业进一步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强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乍浦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在温州、舟山和嘉兴白沙湾建设石化产业基地的工作。支持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以巨化为主的氟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对杭州临江工业区、温州苍南芦浦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的筹划,并适时组织实施。严格限制在园区外新建工艺复杂、“三废”产生量大的流程型化工生产装置。
(二)加强产业引导,推进结构调整
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项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和《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年)》项目的建设。根据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的高耗能行业,适度加以限制;对氯碱、工业气体等高耗能和能力过剩行业,运用土地、电力、环保等调节手段加以限制。禁止新上列入国家和省明确限制与淘汰的项目,以及污染不能治理的项目;限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项目建设。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适应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密集的特点,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实施产业素质提升工程的关键之举。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实施产品升级工程和品牌战略,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开展国内、国际间技术合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实现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夏季高峰期,华东、华北、南方预计电力缺口分别达到1200、550、780万千瓦,西北略为紧张,东北、华中基本平衡。11月、12月各地电力供需将主要受水库来水、电煤供应影响。
有关对策建议
(一)继续贯彻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减少电力资源浪费。要继续按照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在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要继续限制部分高耗能行业用电,防止反弹;另一方面,即使今后部分地区出现电力富裕局面,也坚决不能再走低电价促销、鼓励高耗能发展的模式,应通过适当保持较高水平的能源价格来抑制低效需求,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
(二)筹措电力需求侧管理资金,强化经济手段。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可中断负荷补偿、冰蓄冷空调补贴、节电改造等,加快节能、蓄能、负荷管理等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强化需求侧管理。同时,可以考虑设备加速折旧、税前列支等激励政策。以上措施可由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具体方案。
(三)加强煤电运统筹规划、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当前,电源建设步伐大大加快,装机不足的问题将会很快解决。但出现了无序建设的苗头,主要的危害在于与相关的煤炭产能、铁路运力建设还不配套,同时与电网规划、建设进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有效电力供应能力的形成。应当加强上下游行业间的规划、建设协调,加快出台输配电价,从而加速电网建设,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夏鑫)
石油石化行业
2005年趋势预测
2005年趋势预测
(一)油气产量。原油产量18080万吨,增长2.9%;天然气产量460亿立方米,增长14.9%。
(二)原油加工。原油加工量28100万吨,增长8.5%;汽煤柴油产量17430万吨,增长8.5%;重油产量2350万吨,增长10.5%。生产柴汽比1.93。
(三)进出口。原油进口13450万吨,增长14.2%;出口650万吨(主要是海洋油),增长27.2%。汽煤柴油进口400万吨,下降30.4%;出口650万吨(主要是汽油),下降20%。重油进口3400万吨,增长7.1%;出口200万吨,增长10.5%。
(四)消费需求。原油消费30880万吨,增长7.7%;汽煤柴油消费17000万吨,增长8.1%;重油消费5550万吨,增长8.4%。消费柴汽比2.14。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监测分析,提前做好应急安排。进一步做好总量平衡,密切关注国际油价和国内市场动态,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并在月度、季度安排中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尤其要针对不同时段的市场需求特点,加强对重点地区、敏感品种(如航煤等)的资源布局及调运的预安排。做好成品油消费超常增长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成品油消费变化及发展趋势的评价,并统筹考虑新油品标准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综合协调,合理布局,保证重点。成品油铁路运输仍然紧张,实现油品及时调运、资源合理布局等有效调控,都需要相对集中的综合协调。因此,为有利于综合调节,保证急需,柴油进口数量应主要集中于石油、石化两集团公司。
(三)努力增加进口,保障运输畅通。提高石油综合采购、运输、接卸、疏运能力,积极扩展原油进口来源,保持进口渠道通畅,做好港口、铁路、管道等运输方式的统筹衔接。
(四)合理配置资源。继续控制原油出口,充分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尽可能减少对外合作油田外方分成油出口,增加供应国内。加强对重质原油资源的管理,按照统一配置的要求合理利用,禁止流入非合格小炼厂,维护正常规范的原油流通秩序。
(五)加强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适时理顺价格关系。受当前多种因素制约,对大幅调整成品油价格必须持慎重态度,但仍必须加强成品油定价机制研究,深入研究、权衡利弊,适时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理顺价格关系。同时,还要积极研究税收等其它支持石油进口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动调整和完善石油市场政策,进一步梳理现行政策和执行现状,研究入世承诺的深层含义和兑现后的相关影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六)做好天然气产销供应衔接。根据西气东输已商业化运营和陕京二线下半年投产的实际情况,分析天然气消费变化特点,切实做好产销衔接。
(魏贵军)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
有关措施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快出台《铝、铜、铅、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铝、铜、铅、锌、稀土工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有色金属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各地在规划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及调整优化结构时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等外部支撑条件,改变盲目追求产量的观念。继续加强电解铝行业的宏观调控工作,跟踪出台的相关调控政策、进出口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调整建议,防止电解铝出口退税取消并征收出口关税后违规企业发展初级铝加工材出口规避关税。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合理组织产业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加速淘汰违法违规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工艺装备。实现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工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装备改造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中小加工企业。支持再生铜、铝、铅、贵金属等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发展。鼓励通过经济手段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盘活现有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
协调解决重点企业生产原料、电力供应和运输困难问题。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重点企业原料、电力和流动资金供应;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协调重点企业的生产原料和产成品等物资运输;密切关注有色金属行业,特别是电解铝、铜冶炼行业生产运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
抓紧海外铜精矿、氧化铝、镍矿资源开发工作,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海外基地。坚决制止氧化铝项目违规建设。重点支持国家已经批准或将批准的澳大利亚、印度、越南等海外氧化铝开发项目,充分利用好已开发的赞比亚谦必稀铜矿资源,支持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海外镍资源开发。抓好国内骨干氧化铝生产企业在建氧化铝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缓解国内氧化铝供应矛盾。对已经落实铝土矿资源、条件成熟的氧化铝项目,及时按投资管理程序审批立项,组织实施。引导氧化铝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划布局有序发展,坚决制止已通报的违规建设的氧化铝项目。
研究有色金属资源型产品进口政策。对铜精矿、铜废碎料、粗铜、铅矿、锌废碎料、镍矿、镍废碎料、海绵铂等我国紧缺的重要资源型产品,应在进口关税方面给予优惠鼓励进口,并研究给予主要生产企业生产用原料的进口经营权,以拓宽进口渠道,降低进口成本,保障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
对符合条件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授予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资格,逐步削减电解铝加工贸易。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抓紧《电解铝生产企业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资格核准暂行办法》制定及,尽快给予符合条件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资格,降低进口成本。以2004年加工贸易量为基数,逐年削减电解铝加工贸易量。根据电解铝生产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建设、环保是否达标、有无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制定指导性的氧化铝资源配置方案,体现扶优限劣的政策导向。
鼓励支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积极参与直接购电改革试点。按照《电力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暂行办法》,支持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申请直购电力的试点企业。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电解铝企业建设自备电厂、参股电厂或实现直供方式降低电解铝用电成本。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李云卿)
当前建材行业形势分析
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绝大多数建材产品产量增长过快,供大于求。水泥预制管桩、花岗岩板材、石膏板的增长率超过45%,中空玻璃、商品混凝土等产品增长率超过30%,水泥累计增长15.7%;平板玻璃增速趋于平稳放缓,1―12月份累计增长20.5%,与上半年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
(二)生产外部环境恶化。由于受拉闸限电困扰,一些地区建材企业不得不“开五停二”,甚至“开三停四”,直接影响产能发挥,企业正常生产及设备安全运行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煤、电、运输及部分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建材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幅度较大,水泥行业仅此一项因素需要消化约100亿元。
(三)应收账款及产成品占用资金增加。2004年6月末全行业应收账款净额为717亿元,同比增长13.9%,到12月末进一步增加达到934.5亿元,同比增长17.1%,全行业产成品占用资金也在提高,上半年为415亿元,同比增长11.7%,12月底为525.3亿元,同比增长20.4%。
(四)地区差异明显。山东、河南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8.3%和24.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广东利润总额增长率超过70%,河南、山东为55%;而福建、浙江增速在10%以下。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60%以上分布在华东地区,而其它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很小。
措施建议
(一)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主要在具体贯彻实施过程中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充分体现“有保有压”,正确处理好“防止盲目投资”和鼓励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二)严格执行建材行业产业政策及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所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的要求,做好建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优质浮法玻璃。对国家支持鼓励的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土地、环保部门已审批的建设项目,银行应继续提供贷款支持。
(三)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建材工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型工业,对煤、电和运输依赖程度较高,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继续关注当前制约建材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全面了解建材行业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的供需情况,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帮助企业协调外部生产条件,稳定产销运之间的关系。
(四)大力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在当前竞争日趋严峻和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建材企业发展迅速,势头强劲,步入良性循环,而有些企业则困难重重。国家应继续支持这些资源条件好,具有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企业实施联合重组与市场整合,提高生产集中度,以增强大型企业集团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发挥规模效益,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优胜劣汰,加速结构调整。
(高秀英)
棉纺织行业趋势预测
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和全球棉花供求形势好转,将进一步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2005年棉纺织行业总体运行形势将好于2004年。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利于纺织工业的发展。根据联合国《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了4%,是过去25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但是东亚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不会低于3%,仍属于近年来较高水平。世界贸易在2004年增长了10.6%,远远高于上年的6.2%,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8%左右。2004年国内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万亿元,增长了13%。2005年,国内经济增长幅度仍将超过8%,预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纺织工业内生增长潜力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将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配额取消将扩大棉制品需求。2005年,实行了近40年的配额体制取消,棉制产品的出口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欧美进口商对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棉制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棉制裤子、棉制衬衫和棉质床上用品受配额限制,原有市场份额较小,2005年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虽然欧美已提出对部分产品实行“特殊保护”等限制措施,但实际实施的时间与范围尚未确定,总体上棉制品的出口增幅将高于2004年。
(三)棉花供求形势有利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根据美国农业部1月最新预测,04/05棉花年度全球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的2518万吨,比上年增加455万吨,需求为2274万吨,比上年增加132万吨,总体处于供大于求态势,棉花价格总水平将低于上年。国内04/05年度棉花产量为632万吨,需求800万吨,虽有较大缺口,但国家将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内需求,促进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预计棉价总体波动幅度将小于2004年。
从价格走势来看,上半年棉花价格基本平稳或小幅波动,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下半年上涨可能性较大。一是05/06棉花年度国际供求形势尚不明朗,而国内由于04/05年度棉花总体收购价格大大低于棉农预期,棉花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产量将低于上年;二是国内棉花需求将继续增长,棉花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三是石油涨价导致化纤价格高位运行,推动棉花价格上涨。目前涤纶短纤价格已高于棉花价格。
综合上述,2005年棉纺织工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经济效益和出口好于上年。预计上半年棉纺织工业增速仍然较快,下半年受棉价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增幅轻微回落。
(曹学军)
轻工行业发展趋势
2005年轻工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造纸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皮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旅游用品制造业等产业将保持较大增幅。以原料和资源低成本利用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加快,地方轻工业发展优势互补、更加协调。轻工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要,新产品、有市场前景的品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将有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比减少,轻工业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改善。
与此同时,轻工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一是资源性产品供给趋紧。二是受原料、燃料、动力、运输等基础产品及人工成本提高影响,成本居高不下,并将逐步传导至最终产品。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加剧。
措施和建议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引导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实施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遏制重复建设;加强对最终消费品市场和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适时采取储备投放、组织进口和协调运输等调控手段,有效防御市场风险;继续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加强供需有效衔接,确保人民生活必需消费品的生产。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抓住机遇,加快培养、发展和壮大家用电器、日用化工、塑料制品等轻工行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