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0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茶文化的地域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中西方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对颜色词语的使用上。每一种颜色在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固定的符号代表。颜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英汉民族有共同感觉。尽管符号本身千差万别,但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然而,英汉语中的颜色词虽然有很多其理性意义相同,但其比喻意义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时颜色已不在是客观的物质的烙印。有些颜色词语在和其它词语搭配后会形成完全失去本色而具有新意义的词或词组
地域的差异对文化有很大影响。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岛国,多数为沿海地区。英国多数人都以打鱼和航海为生,英语里产生了大量的与捕鱼和航海有关的表达;例如,“red?herring”短语字面意思为红色鲱鱼,表示为迷惑对手而提出的错误的线索或伪造的事实。熏制后鲱鱼呈红色的,带有一种独特的味道。red?herring最早出现在1420年左右,不过其比喻义直到1884年才开始使用。在训练猎犬搜寻狐狸的时候,人们把这些红色的鲱鱼用线栓住放在森林里来吸引猎犬,人们有时候还把鲱鱼放到真正有狐狸出没的地方来测试猎犬的搜寻能力,看它是否能够抵抗其他的味道,继续寻找狐狸的踪迹。
二、中西方文化的历史性差异
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从语言文字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的还是历史性而非地域性差异。不同的文化赋予了不同语言颜色词不同的涵义,颜色词都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颜色不仅仅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事物表面的色彩光泽,它在不同场合所代表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它的延伸意之所在。下面以几个红色相关的词语为例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历史性差异。
(一)red letter day。
尽管在英语国家和中国,红色往往都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但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还是有差异的。在英语国家的日历中,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常用红色标明。因此,:重要的或值得纪念的日子。从十五世纪起,教会日历用红色标记所有的宴会日和宗教纪念日,黑色标记一般日期。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a red-letter day”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良辰吉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红色有驱邪的功能。每逢春节,小孩还要穿红背心和红裤衩来消解灾祸、化凶为吉。喜庆的日子都离不开红色。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意味着吉兆、财运、吉祥、喜庆。在婚礼上和春节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如结婚时贴红喜字。
(二)in the red。
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in the red”负债;赤字。该短语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会计学上通常用红墨水记录债务,用黑色记录利润。现在西方国家的证券交易过程中,红色表示股票价格在下跌。而中国则用红色代表上涨。
(三)red tape。
“red tape”指繁琐拖拉的公事程度,尤指令人难以忍受的复杂形式和过程。从十七世纪起,英国政府部门的官方的文件都是用红色带子(red tape)捆扎的。因此red?tape被用于形容人们在和政府或官方机构打交道时往往会遇到的拖延、混乱等令人烦恼的障碍。
(四)see red。
“see red”意为“勃然大怒”,来源于西班牙人斗牛时拿着一块红布不停地晃动,牛见到红色就疯狂地活动起来。
但另一方面,红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表达相同内涵的例子。例如红色在中西方都有代表“爱情”的意思。中国人用南国红豆寄相思,西方人送红玫瑰给情人,红色的西红柿被称为“love apple”。再如汉语中用“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来表示“生气、愤怒”;英语中也有“like red rage to a bull”等一类短语表示“愤怒”,用来激怒牛的红布被喻为“令人愤怒的事”。同时红色也用来表达某些感情。英语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或“困窘”。
新疆在我们中国的西北部地区,与西亚与中亚的部分国家相邻,其既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内陆国家艺术文化的渐染,形成了独有的异域风情化建筑艺术形态。于是,在我国古茶道文化的影响下,新疆伊斯兰建筑多以清真寺为主,华丽的装饰与斑斓的琉璃瓦凸显其庄重神秘的艺术美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也在岁月的尘埃中变得愈发斑驳,五彩的瓷砖渐渐剥落,穹顶之盖也因为经年失修而丧去了往日的光泽,新疆伊斯兰建筑的艺术特征也越来越模糊化,其原有的文化韵味正以大众未曾察觉的方式流失着。因而,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现代化转译之路,必须以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为立足点,充分融入新疆古茶道的文化内涵,对伊斯兰建筑的转译进行本体化呈现。
1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与建筑转译
1.1古茶道地域性语境
地域性是指基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其具有历史的连贯性以及文化的延续性。一般而言,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文化风貌也不同,其地域性语境的具体内涵也会有所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域文化是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而成的,是某一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名词。我国地大物博,横贯东西纵跨南北,东南西北每一个区域的文化属性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地区的茶道文化也因之而展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风采。无论是现代的茶道文化还是古茶道文化都会在不同的地域性语境下绽放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之光。例如,在中原文化滋养下而成的汉族茶道文化与从蒙古浩瀚草原上孕育而生的茶道文化内容就会有所差别,中原茶道文化讲究的是礼大多小口啜饮,崇尚以和为贵;而蒙古壮族的茶道文化信奉豪爽大气,主张豪饮,偏重的是义勇之风。所以,不同地域性语境下的古茶道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并以各种形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2建筑转译基本内容
转译不是翻译却又与翻译存在相通之处,其是建筑学领域里特有的概念,是对建筑艺术风格的一种特色化阐述。转译不是简单地传递与再造,而是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析,将原始的最初的建筑形式转化成另一种风格形式。从创造学角度来说,建筑转译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产物,其是根据当时的地域文化特色建造而成的,无论是外形构造还是内在设计,抑或是装饰元素都是当下潮流因子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文化的阶段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所有的一切都在万象更新中焕发新的生机,原始的建筑形态所彰显出的美学品味与当前的大众审美观不相符合。所以,为了强化原始建筑的文化意蕴,转译便成了原初建筑维系生存的不二选择,原始的建筑一经转译就生发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一般说来,原初建筑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艺术化整体,其建筑语言以及建筑形态基本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之中,而转移则是通过系统化的建筑理论将支离分解化的原初建筑,进行原初的纯净化修复,使不同的建筑语言在转译组合中折射出新的艺术光芒。
2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征概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汇合地,其处于我国大陆的深处,所毗邻的国家也大多是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是穆斯林其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为欧亚文明的交汇处,其是我们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先后经过了萨满教、摩尼教、道教以及佛教等宗教文化的洗礼,并最终确定了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其建筑风格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新疆伊斯兰建筑借鉴尖形塔顶的月亮形状,以穹形圆顶为盖,将绿色与蓝色作为主要的装饰性色彩,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宗教瞻仰圣地。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构思源自于其对于伊斯兰教义文化的理解,以穹顶比喻浩瀚的天空,象征着永恒。然后,以蓝色与绿色分别代表生命与和平,寄寓着伊斯兰信徒美好的愿望与期待。另外,在地缘因素的影响下,新疆伊斯兰建筑的拱券、柱子的装饰以及屋顶的设计等深受阿拉伯文化的浸润,并渐而形成了阿拉伯、传统维吾尔样式、中原汉民族样式的建筑组合模式。例如,位于喀什市中心广场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其在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又汲取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精髓,并糅合了维吾尔特色文化因子,形成了朴实厚重而又自然独特的建筑风格。
3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下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现代性转译策略
3.1融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内涵,构建科学的伊斯兰建筑转译体系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固有的地域区间,无论哪一种文化脉络都是对其地域文化的一种无声阐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大多是地理环境差异所引起的,而文化差异也反映在艺术文化的点滴之中。新疆是多种文化元素相交融的接洽点,其伊斯兰建筑艺术尤为鲜明,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带有浓浓的阿拉伯文化印记,其在现代性的转译中,应该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构建科学的建筑转译体系,以此还原出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原始意味。首先,建筑师应该加深其对于中国传统古茶道的研究,从古茶道中的饮茶文化、煮茶习俗以及茶道精神着手,结合新疆地域文化特色,对其古茶道中的人文艺术内涵进行深层探究,并从中提炼出系统的美学知识,将其应用到伊斯兰建筑的转译中。而后,建筑师也可以从建筑的转译原理出发,将伊斯兰建筑的文化属性与古茶道中所蕴含的新疆地域文化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从而使得新疆伊斯兰建筑的现代性转译之路更加通畅,也使其文化面貌与艺术风格更加纯真化。
3.2结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对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创新性转译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茶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古茶道是传统茶文化的一支,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其所寓含的文化因子也是极其复杂,所以伊斯兰建筑的现代转译之路必定会异常艰难。因此,建筑师在对新疆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性转译时,应当结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对其进行美学化拓展。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综合运用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设计手法,逐步挖掘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下的新疆茶道文化,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古茶道精神以及古茶道艺术对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呈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法,将新疆地区的古茶道文化内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推动伊斯兰建筑向现代化转译迈进。
参考文献
[1]左力光.多元文化在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反映[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4(4):44-45.
[2]吴国栋,尚志华,王铭涛.现代性与地域性的有机结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观[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319-319.
茶在古代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生活的必须品。但是,现代的茶产业、茶品牌的定位和导向却是奢侈品。随着奢侈品的定位,资源、人工、包装物和投资回报预期都水涨船高。原本喝得到的好茶一下子喝不起了,而原本不想喝的,等级较差的茶变得更难喝了;有喝茶习惯的少喝或不喝了,没喝茶习惯的开始改变消费习惯,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满足需求。茶消费习惯开始两级分化,开始回过头来作用在茶企经营定位、品牌营销定位和渠道定位上。
事实上,以“立顿”为代表的快消品牌和遍地开花的散茶市场,把中国新生代的茶企逼上了梁山,两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千百年来中国的六大茶类,此消彼长从来没有一统天下者。因此,中国有名茶无名牌,有地域性品牌无国茶品牌便不足为奇了。更何况中国有56个独立文化属性的民族,以及独特的地理人文和多纬度的生存环境。
多元化的文化决定了多元化的消费习惯,多元化的消费习惯决定了多元化地域性品牌的发展之路。因此现代的品牌定位导向,应该是在保留优秀的茶文化同时,让茶回到必需品、回到百姓的生活中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创新打造真正的国茶品牌。
误区二:茶文化营销应用误区
当下的茶人中,说茶艺者(台湾)、茶文化者(大陆)居多,论茶道者寡!倒是那些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韩国茶道、英国茶道在发扬发展。而当代的中国茶人不论是茶农、茶贩、茶商、茶客、茶专家、茶大师们,在急于功成利就的大纲指导下,未立业、立功、立德却纷纷开始立言。于是百家争鸣茶说泛滥成灾,业内人士莫衷一是各执一说,业外人士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于是言者有意,听者无心;言者自言,听者自听。至此,中国茶道因多助而失道,因多言而失言。更有甚者将中国茶道等同于茶艺,又将茶艺等同于茶文化。于是茶文化等同于仿古装修、装饰,等同于茶艺表演和文化名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茶文化在营销应用中的失败,在品牌传播中、应用中的不尽如人意也就有答案了。
众所周知,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不断的吸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包容性的文化格局。而当它与中国民间音乐相遇时,仿佛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音乐也具有颇高的“江湖地位”。在传统文化味道越来越淡薄的当代社会,从民间音乐上,我们能够搜寻到更多关于茶文化的记忆。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对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茶文化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文化理论并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平和的处世态度。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也仿佛在经历一场盛大的洗礼。同时,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茶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熏陶。民间音乐取材于民间,它没有经过隆重的包装,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反映了百姓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1.1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起源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首先,从地域角度上来说,地大物博的中国给予了茶文化成长以及繁衍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肥沃的土壤都为茶叶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浓厚的东方特色茶文化。其次,当我们细细的品味茶文化时就会发现,茶文化中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核心思想十分契合。从茶文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而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不仅是因为它的功效,更是因为它给了普通大众生活的希望,并给予心灵上的支持和灵魂上的补给,对于一些以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茶不仅能够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以及美好的物质生活,也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劳作期间,茶成为了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在每天的相处中,他们和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看过茶叶的舒展,闻过茶叶的清香,更深知茶叶的秉性。经过长期的实践,他们将自己对茶叶的见解口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种植、采收、冲泡的技巧,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当然,与图腾文化在草原民族的地位一样,茶文化在其心中也是不可侵犯的存在。他们将把茶叶中发现的生活信条记录下来,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音乐则成为了最普遍的记录方式,他们为茶文化写词、谱曲,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和钟情。最后,这些来自于劳动者的歌曲也成为了当地必不可少的文化特色。
1.2茶文化中民间音乐的发展
自从唐朝开始,茶叶开始广泛的种植。随着茶叶的普及,普通百姓也开始接触茶文化,并逐渐成了民间艺人重要的灵感来源。可见,在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茶文化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它不仅获得了著名诗人的热爱,也是众多民间艺人创作的取材“基地”。到了宋朝,茶文化与民间音乐的互动更加频繁。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采茶戏,它们的风格或诙谐幽默、或轻松明快,而曲风大都婉转动听,朗朗上口。由于它们大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因而传播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例如:在安化地区,为了将残枝、枯叶等挑选出来,提高茶叶制品的质量,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拣茶。这道工序必须依靠手工进行,才能够保证其最后的质量。在拣茶的过程中,为了缓解沉闷的劳动气氛,安化的妇女们将茶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民歌中,创作出了一首与茶有关的民歌。这首歌经过了一些改变之后,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十二个月采茶》。
2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
民间音乐是民间艺术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民间音乐也是普通大众生活的写照,从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民间艺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也能够借由他们的作品得知民间大众的生活状态。茶文化中的民间音乐成为了整个民间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如果说茶文化能够为大众提供精神上的食粮,那么民间音乐无疑是他们呼吸的氧气。而作为极具古代艺术的两个历史悠久的“杰作”,传统茶文化与民间音乐都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都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它们才得以长久的流传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的摩擦,我们难免会丢失一些文化片段,这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作为民间艺术的典范,民间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能够认识到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就能够将茶文化推向更加宽广的舞台。
2.1民间音乐增加了茶艺表演的表现形式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中国的茶艺表演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从隋朝开始,茶艺表演已经成为皇家的御用表演。而在茶艺表演中,音乐是最特别的存在之一。背景音乐的作用不仅能够烘托茶文化的别样氛围,也能够提高整场表演的艺术气息。它突破了单一表演的形式,将音乐融入在泡茶、品茶、评茶的过程之中,增加了趣味性,也点燃了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在凤庆地区,彝族的文化特色深深地融入到了他们的音乐之中。凤庆地区盛产茶叶,那里的人们天生就有一副动听的好嗓子。一开始,他们用歌声传达丰收的喜悦,缓解劳动的疲劳,后来这些劳动之歌逐渐成为凤庆地区别致的文化特色。在凤庆地区的茶艺表演之中,民间音乐的穿透力不仅能够打破了人们心灵上的隔阂,也能让听众感受到当地人们对于茶文化深深的热爱之情。可见,民间音乐早已和茶文化深深的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丰富了茶艺表演的内容,增加了茶艺表演的表现形式,也向人们充分的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2民间音乐为茶文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氛围
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民间音乐不仅能够快速的调动人的情绪,也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亲切感。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音乐与茶文化的节奏,将音乐的节拍与茶艺表演的步骤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流畅与和谐,也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展现得更加完美。音乐像是剂,让茶文化变得更加柔软,缓缓地融入人们的心中。民间音乐简单的节奏能够舒缓人们的紧张情绪,让人们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茶香,慢慢的领悟茶文化的内涵。在民间音乐中,茶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好的发散出来。可见,民间音乐为茶文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音乐的怀抱中,人们能够全身心的感受茶文化,并慢慢的放下对茶文化的芥蒂,敞开心扉接受茶文化。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已经变成了茶文化的拥护者和传承者,并愿意肩负起继续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2.3民间音乐突出了茶文化的地域性的特征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下,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事物反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中国,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民间音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间音乐诞生于民间,反映了民间百态,并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与生俱来的“群众缘”,减少了茶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能够快速地获得人们的认同。同时,民族和地域特征浓厚的茶文化也受到了国外友人的欢迎。即使语言并不相通,但是,他们却能在音乐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在音符中实现心灵的沟通。可见,作为语言上的沟通者,民间音乐也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由此可见,民间音乐的加入增加了茶文化地域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就像强烈的生命符号,能够将茶文化传播的越来越远。
2.4民间音乐提高了茶艺表演的艺术层次
茶文化属于文化的领域,而民间艺术属于艺术的范畴,民间音乐的出现能够提高茶艺表演的艺术层次。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够在当时给人们创造多少的欢乐,引发大众多少的感慨。不管相隔多远的距离,经过多长的时间,音乐总能够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让人们回忆起搁浅的过往,这就是音乐的艺术价值。而在民间音乐的帮助下,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好的传播载体,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茶文化传播的效率。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路上,我们应该继续放低姿态,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并从各个角度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挖掘。民间音乐作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作为茶艺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广更深的茶文化探索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的分析和讲述,能够让大家对我国传统茶文化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黄燕.浅析我国民间音乐在茶文化中的表现[J].福建茶叶,2016(6):367-368.
[2]李汶姬.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变异及其反思———以凤庆佤族音乐为例[J].神州旬刊,2013(8):30-30.
[3]李汶姬,赵静.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3):71-7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样。近年来,随着茶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发扬中华茶文化为目的,将茶文化渗透到观光茶园各个角落的景观设计,意在营造一个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意蕴空间。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果实采摘等活动模式上,缺乏自身特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和展示茶文化,以茶文化为主题指导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既有助于传承传统茶文化,又有助于推动茶园景观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1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对自然原型的因凭性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合于自然”思想与最具自然性质的中国茶道精神不谋而合,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常见的“因凭就势”、“随势造景”等手法,既是道家思想精髓在景观设计中的生动体现,也是赋予茶园崭新意义的重要手段。[1]茶园基地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根据自然环境资源,采用自然式手法合理布置建筑、植物、水体等景观元素,从而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1.2特色性原则
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将文化特色融入茶园景观,不仅能使茶园的空间形式满足种植、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而且还能使游客在观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有深度、有内涵且兼具时代气息的茶园文化,产生令人回味的空间意蕴和更亲和的体验式游览感受。观光茶园中的文化元素不仅包括人们对茶所产生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茶文化,还包括乡土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其中茶文化是观光茶园的核心文化元素。茶文化主要以茶器茶具、茶歌茶赋、茶艺表演、采茶制茶、茶道茶德、茶俗茶礼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体现,这些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其他文化元素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将其巧妙地运用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能增添茶园的个性魅力,加深游客的旅游体验。
1.3景观的延展性原则
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延展性主要是指空间的延展和范畴的延展,即优美宜人、养性怡情的环境空间,合理、完整、流畅的线路,由表及里的洞悉体悟等。[2]随着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观光茶园作为游客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功能设置等方面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要在活动设置上满足游客的心理和兴趣偏爱需求,为游客营造一个美妙的体验世界。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以休闲娱乐需求为基础,以科普教育需求为手段,激发游客的精神审美需求。
2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内容
茶文化是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核心,为给游客营造一个环境优美、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园林佳境,设计者必须按照景观美学的原则和规律,对观光茶园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环境资源进行分析,以设计出物镜、生境与意境相统一的优秀观光茶园。
2.1设计理念
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的整合利用,还要考虑主题风格定位和功能类型定位。主题是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灵魂,也是设计者分析处理材料,提炼思想,营造独具特色的环境氛围的重要依据。此外,观光茶园的主题风格还影响和决定着观光茶园的功能类型定位。一般来说,观光茶园主要具有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应通过多样化的景观表现形式烘托茶文化主题,明确园区功能的主次,体现观光茶园的特色。
2.2总体布局
观光茶园总体布局是一项涉及地域特征、功能分布、发展规模等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应以道路、水体为基本骨架,以展现整体上的茶树群体美和局部上的茶树个体美为特征,充分发挥各功能的个性特色,形成主题突出、脉络清晰、井然有序的景观。
2.3功能分布
现阶段,我国观光茶园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茶园主题也是互不雷同,但从功能分布上来看却都可以划分为入口区、生产种植区、观光体验区、其他功能区等几部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在借鉴上述功能分布的基础上,还可以增设茶文化展示区。入口服务区作为园区的门户,应彰显茶园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如采用乔木种植的生态停车场、以喝茶器具或制茶器具制成的雕塑等,为游客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生产种植区是观光茶园最基本的功能,为保证茶叶的健康安全生产和茶园生产的正常进行,应划分出采摘区和茶叶生产区;茶文化展示区不仅可以展示茶叶科学研究的先进科研成果,对游客进行茶叶相关知识普及,同时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品茗、茶艺表演等活动,它是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示的关键场所,对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观光体验区主要为游客提供采摘、制茶等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多别样性乐趣。同时还可以在该区设置餐饮、购物等功能,既满足游客借鉴自然、参与农事活动的体验需求,也能提升园区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其他功能区是观光茶园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而预留出来的功能区,如有的观光茶园为满足团体单位需求,建成集商务、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度假区,有的观光茶园为使游客了解茶园地域特色文化,建有茶文化博物馆。
3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方法
3.1自然景观的设计
观光茶园自然景观设计主要围绕地形、水和植物三要素来设计。观光茶园作为茶叶的生产种植区和自然观赏区,多处于地形较为丰富的丘陵地区,因势而就、随势造景、师法自然是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者营造茶园自然景观的重要方法,也是构成茶园特色的基本因素。[3]受我国茶叶种植分布限制,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一般利用原场地中富有特色的地形来布局功能、布设园路、配置植物和建筑设施,不需要太多的人工设计,如梯田、丘陵、缓坡等地形能够营造出优美的茶园景观。水为茶之母。茶叶生长离不开水,茶园景观设计也不能缺少水景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要表达茶文化与茶水交融的意境、增加茶园景观的灵性,必须依据茶园水资源情况,改变原有水体流线或借助井台、茶具茶器等人工载体来营造跌水、喷泉、瀑布等效果。观光茶园在植物景观配置上可以采用茶田种植区的茶树和供游客游憩观赏的园林造景植物。茶田种植区依据茶树不同品种和树形有选择的种植和进行互补种植,既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提高茶园植物的观赏价值。游憩观赏区的植物配置必须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不同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营造出层次分明、高低起伏、四季有景、季季有花、整体和谐的整体视觉效果,带给游客美的感受和联想。
3.2人工景观的设计
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人工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建筑小品设计和园中道路铺地设计。建筑物是观光茶园的标志性景观,根据使用功能、景点分布以及茶园主题不同,观光茶园中的建筑小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餐厅、接待中心等服务性建筑外形与色彩选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茶室、茶博馆等建筑作为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主体,应彰显出浓郁的茶文化,烘托茶园主题;其他建筑则应体现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将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相联系,体现出当地浓郁的茶文化韵味,使游客在园中可游、可观、可思、可憩。[4]雕塑、文化墙、休息设施、灯具、环境卫生设施等景观小品设施设计也应与茶文化相衔接。如以喝茶器具或制茶器具作为雕塑素材,以含有地域茶艺内容的茶礼、茶俗、茶人制成的装饰品,以展现茶诗、茶联等茶文化内容设计的文化墙,以茶具设计的观光茶园特有的景观灯、休息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不仅体现和传播了茶文化,而且还增添了景观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3.3人文景观的设计
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运用实物展示、图片展示、游客参与体验等方式,将浓郁的茶文化融于优美的自然茶园风光,既营造出蕴含茶文化的景观园林,又丰富了观光茶园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主要包含从事茶叶生产活动及系列产物的物质文化,茶叶生产消费中约定的行为模式的行为文化,茶叶应用过程中孕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心态文化和茶叶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规范的制度文化。茶器茶具、茶室茶馆、茶诗茶联等物质文化是茶文化表达的主要内容,茶政茶税等制度文化是茶文化的历史展示形式,茶风茶俗、茶礼茶艺等行为文化是茶文化的地域性展示,茶道茶德等心态文化是茶文化精神的展现。此外,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还应充分挖掘地域民俗文化,以恰当的形式展示其独特的内涵,使游客在观光游览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地域文化的人文内涵,满足游客观赏、体验和科普的需要。茶文化是观光茶园的精神依托,将传统茶文化加以提炼和融合,不仅能使茶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而且还能使茶园景观设计更具人性化,令人浑然忘却尘世喧嚣之烦闷。
参考文献
[1]李君.茶文化在大悟茶园旅游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J].大众文艺,2013(21),63-64.
[2]李斌欣,闫红伟.我国观光农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64.
1、茯茶小镇的概况
茯茶小镇位于陕西泾阳县,占地约1300亩,包括茯茶文化产业园、商业展示区、优美小镇及双赵村商业改造四部分。为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泾河新城联合泾阳县充分挖掘特有的人文、历史、文化、民俗等禀赋,打造了以茯茶文化为主题,集吃、住、游、娱、购为一体的特色民俗园。旨在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及旅游开发,形成集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关中生活文化为一体的茯茶小镇。
双赵村作为茯茶镇的领头项目,已通过改造提升,变成一条关中民俗小吃街,不仅村中建筑换了“新颜”,村民们生活生产方式也都变了样,家门口当起了老板。在这里,市民不仅可领略中国悠久的茶历史,陕西关中民俗,体验茯茶文化的魅力,体味田园城市生活,还可以可感知茶马古道的繁华。
2、乡土材料的含义
乡土材料包括很多方面的东西,但它主要包括那些质朴的、本土的和传统的东西。简单理解,乡土材料是指在一个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较常见的、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地域特色的材料。再做深入了解,从中提炼乡土材料的元素,乡土材料就分橐韵录钢衷素: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乡土的“物”指基本上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可以用于景观营造的物质形态,如乡土建筑、植被等;乡土的“事”指乡土地域上的事件性元素,如地方习俗,民间典故等;乡土的“意”指那些可以感知的、非物质形态的元素,是“物”与“事”的结合和统一。[1]
3、茯茶小镇景观中乡土材料的种类调查统计
景观材料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是景观的外表,承载着景观的内涵,任何景观都要依靠材料去实现和完成。乡土材料种类繁多,用法各异。就茯茶小镇而言,乡土材料就有很多种,用其组合造景,来体现当地的特色景观。2016年6月,我们通过对茯茶小镇的调研,对当地的乡土材料做出了一下统计,常见的大概有青砖、青瓦、石材、木材、土、茅草、竹子、磨盘、陶土罐等,其中青砖、青瓦、石材的应用面积较广,随处可见。从用法上来说,青砖、青瓦主要用在景墙、建筑、铺装及景观小品和树池上;石材主要用于路面铺装、驳岸、坐凳及其他景观小品;木材主要用于亭子、建筑门窗及休息长廊等处;茅草主要用于亭子及长廊的顶部;竹子主要做栅栏使用,等等。所有的这些景观材料大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通过组合搭配及用法的变化来造景,呈现出不同的景观花样,最终达到和谐统一,与茯茶小镇的环境融为一体。
4、乡土材料的特性
乡土材料取自本土,取材广泛、用材经济、节能低碳、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和地域传统文化烙印,反映该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它根植于地方,依托地域性而存在。与现代新型的材料相比,乡土材料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属性,总结起来,乡土材料的特性有以下几点:首先,乡土材料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其次,乡土材料具有多样性和生态型;第三,乡土材料具有适应性和经济性。[2]正是这些特点和属性使他们一直没有被人们所忽视,也是设计师们营造乡土景观的必选材料。
5、乡土材料的研究意义
材料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建造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影响着人类的进化,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科技水平,重要的材料被当做划分文明进程的阶段性标志,比如人类文明的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就是以材料来划分的。本文就是针对当前中国在高速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材料入手,揭示当代景观的本质问题,从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当代景观,试图通过乡土材料的使用,在景观的本体性、地域性和当代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探寻一个地方的本土景观。[3]
5.1回归本体
景观的根本在与建造,设计师应用材料并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在新材料不断涌现的今天,乡土材料也被当做核心内容备受关注。材料是设计师用来表现景观艺术的载体。材料与景观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材料语言具有强大的感官表现力,也是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源泉。
对材料的关注有助于在这个图像化的、超速发展的时代,慢下来,回到景观本体,进行反思。
5.2继承传统文化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有的传统逐渐消失,尊重传统的目的在于保证人类社会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当今城市中导出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构筑物,城市中的人们完全生活在一个以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世界中,与自然界的隔离越发严重。相反,历史更悠久的木、石、土等传统乡土材料的屈屈才容易,便于加工,与人更亲近,而且特质因产地而异,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在体现地域特色、传承和表达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5.3探索现代之路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中国的当代建设技术既应该追求现代性,体现时代精神,也应该将自己丰富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时,中国是个幅员辽阔,地域特色多样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景观应该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体现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仍然具有相同价值的传统地方材料及建造工艺,是当代中国景观及建筑等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最终探索出中国的现代景观与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现代之路。
6结语
茯茶小镇的建设是设计师运用了多种乡土材料,对乡土材料视觉形态语言的探索和表现力不断追求新意,运用现有的技术,结合当地的乡土材料及历史文化,与地域的物力资源相耦合,寻求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创造出了一个生气勃勃,包罗万象和富有人情味的景观。它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也显示出茯茶小镇的风土人情,更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既有过去又有未来的特色景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43-02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文化构成多样化的世界文化生态圈。奈达的生态文化与翻译是指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态条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动物、植物、气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态条件也必然影响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因此,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形容同一事物时会采用不同的词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经》是茶文化典籍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充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其中众多关于生态文化的生态描写更是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民族性。比如:
原文: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茶经》一之源)
英译:In general,tea plant looks like ilex latifolia thunb in its overall appearance,though a close watch will reveal that it seems to have gardenia’s leaves,white rosette’s flowers,palm tree’s seeds,clove’s stalks and walnut’s roots.[Note:Ilex latifolia thunb is a botanical species in Guangzhou area resemblent to tea,but its leaves taste rather bitter.…]
译者采用的拉丁学名ilex latifolia thumb 作为瓜芦的对应词,但其中文释义是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茶,是一种常绿乔木,并有药效。迄今为止,“苦丁茶”至少已经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了,学者们爬罗剔抉,在东汉《桐君录》里终于找到这样的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据说解放后有学者在广西大新、广东大埔等地实地考证后,从气候、土壤、湿度等自然条件分析,认定当地村民称之为“苦丁”的常绿大乔木,就是古书中所记载的“瓜芦木”。所以译者采用ilex latifolia thunb这种归化手段来处理是完全合理的。
在很多文献中苦丁茶都被翻译成kudingcha,而译者却没有。究其原因,是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中国的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而西方国家却不然,一旦译者采用kudingcha,许多之前没有接触到中国茶叶知识的读者就会不知其所以然,但把瓜芦木翻译成ilex latifolia thumb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就会更容易接受,也会更容易联想到瓜芦木的大概情况。再比如:
原文:置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茶经》四之器)
英译:To support a tea wok on the stove,three grids are set inside the hearth chamber with a divining image cast on each,incorporating the Bagua,the Eight Trigram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One is a phoenix,a legendary bird of wonder renewed from ashes,symbolizing fire;The second is a tiger,a scudding beast,representing wind;The third is a fish,an aquatic creature,embodying water. Likewise,the corresponding divinary Trigram positional pictures of Bagua are also drawn with the above animated icons:Li for fire,Xun for wind and Kan for water.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them is thus shown:wind brings up fire,and fire in turn heats water.
原文“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中的风、火、水显而易见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中的存在,而是五行八卦中的其中之三。
道家的阴阳五行来自先秦的阴阳家,是分析世间有形有质的一切事相而后分类归纳。《易经》中乾卦的“天行健”,其中“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金、木、水、火、土就是动能的五种代表。五行,八卦,其中的行和卦都是一种传统符号,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比如,金并不是黄金,水也不是杯中喝的水。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其中“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风是巽卦,是属木的。“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虽然五行八卦代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物质,但是此三卦用在《茶经》第四章器具这里,尤其“风能助火旺,火能烧开水”这句就明显限制了风火水的引申意义。翻译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产生,也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被接受;翻译的产生与接受都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所以译者把风火水对应翻译成wind,fire,water也无可厚非。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的读者能够适应文化差别,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由于文化翻译观主张文化因子不可直接翻译,只能移植或是传递,翻译策略上则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会使得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而这些独特的语言又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那么翻译时就应该采用异化的方式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原文既然提到风火水的相互关系,而且文中也详细描写了五行八卦中的三卦,笔者认为简短地介绍下中国古代的五行八卦也是可以的。
不同语言存在差异不容否定,各自的文化选择及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译者在处理文化个性时,妥协就会变得在所难免,各种补偿手段也是势在必行的。英汉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意义相当抽象或具体,实则它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或内容。译者既要尽量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又得保证译语的可读性,照顾读者的感受。实际操作时可进行虚实互化的处理,即使具体的抽象化,使抽象的具体化。
译者在处理这里时,采取的就是虚实互化的使抽象具体化的手段。由于五行八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传统,现代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从来都没有机会接触过。若译者完整地解释一遍五行八卦,读者因缺乏对中国古代足够的了解可能也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再如:
原文: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
英译:As decorations,lotus,datura,flowing water and checked patterns are grav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stove.
这里的莲花、藤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其自己的寓意。《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而英语中的lotus恰好也有这层比喻意。
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在《佛说比喻经》中,以其著名的比喻向人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其中藤蔓比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自我安慰的心态。而英语中的datura是曼陀罗的意思,在圣经里是代表邪恶的植物,之后也因为曼陀罗这种植物的致幻药性引申为占卜预言之类。所以无论是汉语中的藤蔓还是英语的datura代表的都不是积极意义,从某一角度看,又都有不切实际但还抱有幻想的含义。所以译者在翻译藤蔓时采用了归化的处理办法,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
本文通过分析茶经的生态文化提出几种翻译中国典籍的策略手段。翻译的目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深入地理解原文是首要条件,同时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其文化背景和内涵也是必不可少的,译者应通过翻译凸显不同文化独有的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符号是人类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总结,同时也是表达情感以及交流情感的基础语言。茶文化是文化符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传播是对茶文化符号的操作,茶文化系列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接受度以及大众的喜爱,则表明了茶文化符号传播的效果。茶文化符号是人们思维的工具,是“语意”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茶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将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既能够起到美化茶室、茶馆、茶园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起到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途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符号的概念
符号自身具有意义,同时还是传播者、受传者的意义,茶文化符号是人们传播茶事活动的过程,茶文化符号的传播作为一种行为,例如“喝茶”、“坐茶”以及“吃茶”等。茶文化符号中包含一种特殊的语境或者环境,语境和人们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存在很大的关联,茶文化的环境和物质会直接影响茶文化符号中的语境。茶语境在传播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语境的影响下,茶文化符号中所包含的语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并且会形成全新的语境。基于符号学角度来说,茶文化符号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茶文化符号的对象、形体,然后创建相应的语意架构,茶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传播茶文化符号语境时,对传播者与解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受众人群的文化素养不同,在理解茶文化符号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其二,在不同的受众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并且解读者对茶文化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环境中茶文化符号所创造的语境也不同,再加上传播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三,从茶文化符号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层面来说,提炼者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不同,在提炼茶文化符号时,基于自身对各种符号化的创新性操作,能够赋予茶文化符号不同的语境,然后依靠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的传播。
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分析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传播,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结合,建造了大量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国茶馆,各种茶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为茶文化的传播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各种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思维方式
在进行茶室环境设计时,茶文化符号承载着传递茶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能够将茶文化和各种符号完美的结合,以此达到传播茶文化的目的。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提取和衍生茶文化符号中的“形”。
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指的是其所表达的内在结构形式与外在形式,不同地域、民族的茶文化符号的“形”不同,即茶文化符号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进行茶文化符号中“形”的提取时,可以模仿传统茶器,并且在器具上用文字与图形对相关的故事、历史以及典故等进行描述,同时还可以采用具有历史感的色彩进行渲染,这样能够充分的展示不同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在提取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时,不能采用照抄、原样复制的方式,而是应该基于提取者的文化素养,再经过对茶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有效结合,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符号进行变异、错位、打散等方式,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再造、衍生以及提炼等,这样能够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将传统的茶文化符号表现出来,以茶画为例,茶画为茶文化符号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茶画中包含了茶具、茶市、茶楼、点茶、斗茶以及采茶等众多场景,上述景观为茶文化符号“形”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古代茶器具众多,众多茶器具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物质、人文遗产等,在现代茶室环境设计中,通过提取茶器具中的茶文化符号,能够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设计在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够设计出蕴含民族、地域意味的茶文化符号,还能够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1.2茶文化中“意”的延伸和沿用。
我国茶文化深受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茶文化符号的应用不仅应该只重视“形”,还应该重在“意境”的应用。茶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即使再优美的造型,如果缺乏自身包含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也不可能流传和发展。文化符号的产生通常源自于人们对宗教、自然的崇拜,进而产生了“驱灾辟邪”的象征意义,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在进行文化符号设计时应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设计了具有众多寓意的文化符号,即由“形”衍生为“意”。
2.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时,应该采用合适的应用手法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地区、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或者风气,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该部传世的作品全面的反映了当地、当时的风土人情,这种具有浓郁民俗的画卷,可以应用在现代茶室、茶馆环境设计中。我国茶民俗众多,如功夫茶、酥油茶、虎斗茶等,上述都是茶民俗的典范,通过将典型的茶俗文化等以符号的形式应用在茶室、茶馆环境装饰设计中,例如,能够将各种茶俗文化设计成茶画、浮雕等,能够赋予茶室、茶馆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象征色彩,进而对受众人群的审美产生影响。
2.2.2茶文化作品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茶文艺作品,例如茶事掌故、茶戏曲、茶歌舞、茶书法以及茶诗词等,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甚至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品。特别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作品中包含了众多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茶文化作品比较完美的体现了我国的众多精神文化,通过将这些富含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茶文化符号应用在茶环境设计中,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赋予茶环境特殊的文化含义,丰富茶环境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对于传播茶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茶文化图案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图案符号通常来自于茶器具表面的纹样,例如景泰蓝图案、宝相花、龟背纹等,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进而茶器具文化以及种类众多,不同地区在进行茶器具纹样设计时,会应用不同的图案、文化符号以及装饰手法等,可以将茶文化图案设计成装饰品、浮雕等。通过将茶文化图案应用在茶室外景设计中,能够展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不同,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茶室、茶馆的地域特征、民族风格以及受众人群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将茶文化图案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同国家、地域以及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提取和设计时,提取者应该准确的把握不同图案、图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这样既能够对茶文化图案符号进行定位,又能够将传承茶文化、历史文化的讯息等准确的传递给顾客。
2.2.4茶文化造型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许多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茶馆等,都是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茶器具的形态和寓意,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寓意茶器具符号的应用,能够设计出不同文化典范、物质性的茶文化建筑,进而起到了凝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作用。茶文化造型艺术的设计通常需要借鉴我国历史茶器具符号的形态结构、寓意等,进而设计出不同造型的动态水景、雕塑景观以及园林小品等,各种茶文化造型的形态各异,其传递的文化形态和寓意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茶文化造型艺术的应用,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文化性质的景区或者茶室、茶馆环境。
2.2.5茶文化美学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茶文化美学符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形式美学符号的应用,即符号由体、面、线以及点灯经过巧妙的组合形成,例如多样统一、匀称对比、单纯齐一等,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相应的形式美,以“百茶屏”为例,其是茶溪谷著名的景点,采用多样统一、对比调和等手法,塑造了具有十足古风的特色景观,其中祥云浮雕展现了茶文化的形态美,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意境美学符号的应用,意境美学符号是更高一级的美学手法,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诗、艺术以及茶文化意境的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情感进行熔铸,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不同的意境和内涵,以茶溪谷为例,在环境造景设计中,采用了借景、障景以及框景等众多手法,赋予了茶溪谷特有的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茶文化符号进行环境设计时,首先应该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充分、全面的理解,然后对茶文化符号进一步的提炼,提炼茶文化符号中的“形”和“意”,基于此再应用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茶文化作品符号、茶文化造型符号以及茶文化美学符号等进行环境设计,以此设计出融合或者渗透了茶文化的茶环境,起到传播和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促进我国茶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成.当代环境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及美学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6(1):237-238.
[2]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3]李荣华,郭莉梅.茶文化视觉元素在商务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2):83-84.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英语学习中,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即使有所了解也难以用英语正确表达,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构成了一大障碍。尤其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们,由于地处边疆,学生们与欧美国家人员的接触机会较少,从而很少有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设置来看,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我们重视英语国家文化导入的同时,却普遍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培养,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几乎被看作是外语文化教育的全部内容。
早在1996年的全国外语教学会上,李岚清副总理曾说:“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但连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都回答不出来。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学生能用英语正确表达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了吗?
1 调查研究
本研究通过测试和问卷的方法,调查学生用英语表达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能力的现状以及对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态度。
1.1 被试
237名被试来自云南大学2010级人文、公管、法学、软件、化工、生科、物科等学院各专业英语快班的学生。这237名被试均为本课题组成员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因此,所有被试都能按要求完成测试内容以及调查问卷。
1.2 工具
调查工具包括1份调查问卷和1份测试卷。使用调查问卷的目的是要调查大学生对文化学习所持的观念,对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以及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需求。共设10个题,采用Likert五级量表。
使用测试卷的目的是要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卷由20个代表中国文化的词语组成,这些词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政治制度、地理环境、文学名著、名胜古迹、工艺美术、民俗、节日、食品等。
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保证调查问卷及测试的有效性, 本次问卷及测试均在课堂内集中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答卷过程中不可查字典或其他参考书,调查问卷完成时间为20分钟,完成测试卷时间为30分钟,共计50分钟。本调查研究工作在2012年5月16日进行,随后进行评卷和问卷数据整理、录入工作,并开始着手分析这些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问卷调查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状以及学生们对于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85%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同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仍然有很大困难,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同学们缺少语境,因而很难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对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该不该导入中国文化,同学们持的是肯定的态度,高达95%的学生认为培养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能提升我们的本民族意识。81%的学生认为教材中如果增加更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会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该测试卷测试的是20个有关中国文化词汇的汉译英,这些词大部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包括了李岚清副总理提到过的稀饭、馒头、豆浆、油条。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十几年过去了,同学们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仍未见长,如表2所示:
在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词语翻译测试部分,翻译表达正确率排在前三位的词语分别是农民工,端午节和元宵节,正确率分别为41.8%,39.2%和37.6%。由于同学们在上一学期准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农民工是目前比较关注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字眼常出现在大学英语四级作文里,所以正确率较高。当今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较为关注,在课堂上,教师在介绍西方传统节日时也会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同学们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准确率也相对高一些,但仍有将近60%的学生无法正确表达,此状况确实让人担忧。对于那些有关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词汇如对联、相声等的准确率为零,尤其让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学生竟然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豆浆、油条都不会用英语说。
3 结论
通过该项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从丛,2000)。我们所调查的是英语快班的学生,要是调查的是英语普通班的话,所得结果可能会更糟糕。英语学习确实离不开课堂内外英语语言材料的输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直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想要学好英语,就得要多听英语节目,多读英文材料,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这些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的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多为介绍西方社会和文化,以至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
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中国文化导入却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有效的输入,何来有效的输出?上述调查中被试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欠缺,正是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映。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从丛(2000)指出:“要真正克服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就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的英语教学之中。我国英语界和中国文化界同仁应携手研究有关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
参考文献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 姜怡.不可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交流[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2).
[3]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
3.3培育耐心功能
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
总结
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怡洁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影视摄影教研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