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德育教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德育教研

篇(1)

1.学习全国先进经验。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分期分批组织教研员、校长、骨干教师赴全国各地参加教育教学专题会议和优质课观摩,邀请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廖飞、浙江仙居教研室主任张志伟等20余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合阳指导工作。五年来,全县共有五千余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2.组建专家引领团队。要做实做好校本研修工作,就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研修团队作引领。近年来,我们组建了教师工作室、“古莘教育讲师团”、国培培训团队三支县级专家引领团队。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学校――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1.以做实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制定了《合阳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各学校做实做细课题研究工作。《办法》从课题的申报流程、立项原则、经费使用、课题管理、成果鉴定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各分管主任为副组长的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全县课题根据学段学科特点,确定教研员全程指导,确保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业务支持。各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组建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四级教研网络,真正让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常态化,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成果扎实推广,教研员和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摸索出了“举行成果推广研讨会――组织课例研修活动――畅谈实践心得――丰富研修成果”的课题推广模式。

2.以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全县高效课堂的打造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高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四步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形成了以城关中学“读讲议练”翻转课堂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学段在全县推行“预学一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局各职能股室群策群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服务。教研室先后开展了能手“高效课堂”示范课、课题研讨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执教水平,对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了精心的业务指导。

三、基于学区――区域协作。资源共享。致力拓宽研修渠道

为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我县先后尝试了联片研修、“校际联盟、协作研修”等方式。2014年10月,县教育局在总结经验、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县四个学段推行大学区研修工作,全县共成立十一个学区。各学区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有效探索,主动作为,先后开展了教师风采“四个一”、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科技制作展、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培训跟岗教师三百余人次。

经过不懈努力,各大学区工作亮点纷呈:高中学段狠抓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初中学段三大学区推行了骨干教师校际交流跟岗实践锻炼活动;小学学段四大学区组织优秀教师实施了“跨校滚动授课”模式;学前学段三大学区每月召开一次学区联席会暨观摩活动。

篇(2)

一、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即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聚焦中职学校教育存在的现象,以探索中职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从作用来看,中职学校教育科研能够促进教师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终落脚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有其独特性所在。在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方面,其可以利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管理为中心的德育研究。中职学校承担着中低层技能人才的培养重任。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中职学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育人放在中职教育的首位,技能培养放在第二位。因此,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很大部分形成了以学生管理为中心的德育研究,其内容包含着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整体上的德育理念的构建,包括校园文化等;另一方面,在于探索学生管理模式、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管理艺术等,其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学生管理实践,而较少涉及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

(2)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研究。在教学方面,同样有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围绕教学理念的引进、更新,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探索开展;另一方面,是宏观、整体上的中职课程体系设置的探索。从当前已有的教育科研现状来看,教学研究成为中职学校科研的主要方面。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直接推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3)部分以专业拓展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高校科研的范畴,在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实施过程中,学术研究涉及比较少。然而,随着中职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增加、中高职衔接的需要、专业技能教学的提高等,以专业拓展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也将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科研的一部分。

除上述以外,中职学校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文化建设等也成为研究视域的重要方面。

二、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教育教学为教育科研提供研究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教育科研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提高。现阶段,中职学校教育科研以及在科研服务教学方面发展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从科研主体来看,缺失科研动力。教师是科研主体,又是教学主体,其身份具有双重性,科研主体是指教师承担科研任务;教学主体是指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从教研服务教学角度来看,科研主体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抓好教师科研,是直接有利于科研服务教学的。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科研动力,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学校普遍对于教师没有科研要求;二是教师管理学生更多依靠本能和经验,缺乏足够的动力;三是教学由于学生素质所限和没有教学成绩压力,普遍比较随意;四是教师职称晋升与科研关联较小,没有压力。上述原因导致科研服务教学的科研主体,即教师,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没有主动从事科研的动力。

(2)从科研客体来看,缺乏成果转化平台。科研客体即科研主体进行教育科研的科研对象,包括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等。中职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加上缺乏统一的科研负责机构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构,以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性不高、应用率较低,科研成果并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

(3)从当前科研成果的内容来看,中职学校科研价值普遍存在科研成果价值不高、不具有普遍性、注重经验性和实践性而不注重理论性等现象。

三、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途径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能够推进学校管理、德育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在以教学为中心的要求下,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求新求变的大环境背景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能力,强化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结合中职学校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1)建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主要由专业相关学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中职学校本身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教务科主要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在校级课题立项、省市级课题选送、科研经费等方面缺乏统一管理,无法形成有效、有序的教育科研氛围。那么,中职学校推进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首要便在于建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教育科研;负责课题立项、审定、结题等工作,负责科研经费的统一管理;负责组织教师参与省市级教育科研立项与评选;负责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负责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培训,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校长和分管教务的副校长担任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正副组长,负责抓好教育教研各项工作落实。

(2)注重发挥并调动科研主体的主导作用。如上所述,教师是科研主体,又是教学主体,既承担教学任务,又可以开展科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二者紧密相结合,便可以使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教学,又可以推进教师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有效地服务教育教学。

提升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素质,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推动教师研究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推进教师掌握学科相关前沿发展知识,以实现知识更新,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中职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大力培养教师科研能力,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有序地推出并坚持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养,每个教研组、每门课程培养一名名师,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相关科研,在专项科研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

(3)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既能够及时地发挥科研效用,又能够增强科研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首先,要确立以德育管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方向的教育科研方向,着重于引进教学理念,推广德育管理和教学方法,同时,发挥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作用,对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其次,在科研过程中要借助相关科室和教研组的力量,以相关科室和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更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最后,科研成果以校本教材的存在方式转化。教师可以结合高校教材和自身对于本专业的研究与认识,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形成有成效、有特色的教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篇(3)

1 教研活动的内涵

(一) 教研

关于教学活动的教研,主要是围绕着狭义上的“课堂教学”展开,要从课本和教材入手,明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步骤,精益教学措施,是空洞的教学思想变成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设计。而关于活动研究,则是要紧密的结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特点,针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环节之外的课堂活动,集中研究和反思语文课堂活动的准备和实施,活动的效果和得失,是否达成预计的目标,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等。除此之外,教研活动的系统性,也强调教研方法的系统性,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所在学校开展适合本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微格教学活动、精品课堂评比等活动。

(二) 活动

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根本,能够体现出理论核心作用,而且作为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具有不同的教研效果。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大致可以包含如下几层含义:首先是参与教师年龄的广泛性。即部分年龄大小,无论教学经验丰富还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都要积极的参加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青年语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迅速的积累教学经验;中年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寻求专业发展,促进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完善,也要积极地参与其中;老年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鼓励引导和提携年轻教师,为其答疑解惑,自身也能够借助这一活动实现与时俱进,将自身的知识体系日臻完善。其次是各种水平的教师都要参加。无论是哪种能力层次的小学教师,且不论教学水平的高低,必须按照规定参与到学校的语文规约性教研活动中来。

(三)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每一名教师都要做到事情,而且持续教师的一生。根据对教研活动的理解来看,具体包括了小学语文教师所进行的有过程、有目的、有方法的活动,而且具体落实在各个学校当中,实施完整的教育教学,开展相关方面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反思性,而且能够让中小学教师达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形成更好的教育参与主体。

2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本身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观摩课堂来进行展示。观摩型教研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小学语文教研活动阻碍着整个语文课程改革的脚步,根据对教育活动相关方面的分析,能够找到根源。而且这里的观摩具有一定的效果,相比之下更加的体现了教研活动现场的有效性。但是,当前的教研活动很难调动起教师兴趣,很多教师感觉到教研活动太过无聊,甚至想早点推出。

(二)小学语文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存在问题

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在进行教研活动的策划上并没有针对性的落实,而且相对来说不够充分,很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且很多小学的语文课都是一些跨学科课程,所以教研员和教研组长参与的并不多,而且任务也不够均衡。更多的教研活动缺乏管理,导致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研组长和教研员还没有加以干预。

(三)教研活动管理与环境存在问题

教研活动中的活动管理和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被称为公开教研活动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在进行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的单一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了更多的影响,而且能够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新课程背景下,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可以达到最优化,起到一定的教学经验的推广和促进作用。而且相对来说配合不够紧密。根据小学语文教研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来看,教育专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培养,而且选择性也不够强,所以很难从具体目标上达到实现和落实。

3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改进对策

(一) 了解教师参与需求,促进教师均等参与

小学语文教师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基本并不简单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德育教育。所以,在进行j教研活动中,要加大教师的参与,例如在对小学语文课文《多梦的季节》一课的讲授过程中,需要教师准确快速的定位好课文当中的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加以明确,更需要相关的教师做好定位,不断强调个别教学与规范语文课堂之间的目标实现。达到教师与学生在讲授过程中能够注重联系性和关联性,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对“哼”、“鹰”、“默”三个字进行记忆,更能够通过不同的段落内容,形成准确的认识,做好生词的阅读,而且对容易读错的字做好的相关的定位,让新词和对话情境之间更加的贴切,也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接受心理更强,促进了教师最终的表达,更能够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实现。在教研活动中,更能够调动起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用教研活动来更好的促进教学改革,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提供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打造新型教研队伍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教研活动的成果,促进精彩、多样、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的构建,更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对内容丰富多彩、气氛活跃、感情真挚的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感知欲。通过充满实效性的教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透彻准确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成绩。

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具体的教学发展上,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下,落实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研究,让教师得到培训和提高,而且还能够开展具体的时间教学,将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联系起来,更好的提高了整个教学实践的内容。同时也能够通过专业化发展,达到彼此之间的融合和发展,让教师基本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研究活动得到与学生和自身的紧密配合。

(三)基于教研活动评价标准加强监测与评估

在我国语文教学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也在随之深入推进。在日常的教师教研活动中,也能够找到一些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弊端的根源,那就是很多教师还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这些弊端束缚着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作为教研活动经过一定的周期性研究之后,要能够拿出一个阶段以来的教研成果,该成果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保证语文课堂的生动有趣等基本的特征。同时,对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时间问题进行解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整个活动充满色彩。根据教研活动的相关联系和探索来看,这是一种未知的教研活动,能够紧密围绕教学问题展开,而且做到了合作和交流。

4 结语

概括的说,这种教研活动,需要一定的主导者来为整个活动进行防腐的探究,同时更需要彼此之间进行对话和探究,生成新的对话,强调了主动性。同时整个教研活动还要尽可能的制定出可实施的操作要求和规范,对于教研活动的结果要建立起评价量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最终构成一个立体化的完整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所以,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重点看常规管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活动的效果。初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倾向于能力的检验。,高中教育,是教育展示的窗口、教学水平的标志。备受社会关注。只要用高考,来进行“选择”和“选拔”,为了多考本科、提高升学率,那么,“应对高考的教育”,就将继续存在。高中就是高考,升学率就是生命线。由小学、初中,到高中,由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到高考选拔,一脉传承,接力递进。养成是根基,能力是躯干,选拔是枝叶,是开花结果。要固其根基,强其躯干,广其枝叶,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讲,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直接管理者。主要体现在:①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对学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对相关教学的管理。②教师在讲课、批改作业、测试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这是提升小学教育教学有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教学管理中要积极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要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质量的提升。根据国外现代的教学管理相关的成功经验,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效地联合校内的所有成员、家长、社会,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国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做得还不够,这不仅对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偏差,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作用,必须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调动校内的各个力量,力争与家长、社会取得及时的联系、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②在校内要建立健全的教学监督组织、制度等,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可靠的、适用的改进意见。

三、构建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想促使教学环境一直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需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作为一个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①集中精神,不断地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为教学人员构建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②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③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维持、班级优良作风的形成等,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为学生创设优美、安静、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从传统的经验上讲,对质量的管理只是注意对质量的检查,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管理,严重地忽略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创造管理。由于教学的质量并非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出来的,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由以往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进行管理。在目前看来,我们国家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课内外的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远远不够。究其后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统一规定;②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顾忌自身,没有实现各科作业的和谐统一;③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相对来讲较重;④部分学校因为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等。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各科之间的有效协调,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安排、检查等,促使其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管理的实效性。

篇(5)

适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理念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道德性,其前提是尊重学生,含义也是丰富的,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内在尊严,意味着师生的人格平等,意味着无限地相信学生,意味着对儿童个人世界的尊重,意味着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等等,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扭曲的教育。二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实践性,是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教育必须“目中有人”,只有研究学生,才能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结果,当然,这种“结果”既包括知识的收获、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形成。三是发展学生。发展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目标性,是教育的落脚点。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基于合格”的而不是“统一规格”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而不是“统一水平”的提高,是各有不同而不是“人人如此”的成长,是学生的行为举止、兴趣特长、学业成绩、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1.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制定并完善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并加强学生乘车和饮食安全管理。着眼于细节,重在对环境卫生、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坚持高标准、低起点、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积极开展人性教育,加强对善良和智慧等品性的涵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博大的慈悲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2.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的深化。调整班主任的设置,加强德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努力探索班主任队伍专业化道路。创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形成。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我校地处交通枢纽重镇,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交通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生命教育的角度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关注学生的心理。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辅导功能,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将学生行为规范细化为礼仪、卫生、就餐、做操、上课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把评选的过程转化为教育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养成教育的主体。我们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周周评、课堂常规管理先进班和特色“苹果娃”的评比活动。各班在校级评比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使得我们的评比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探索适合学生的评价机制。顺应孩子的天性,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目的;启迪孩子的灵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格才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所以,我们努力把握儿童的心理,基于学校的实际,确定把“平安、健康、美丽、聪明和快乐”作为学生发展的共性追求。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的改革,深化特色娃的评选,开展红苹果和金苹果特色娃的评比活动,使得每一名学生学有目标、迅速成长。

6.加强德育资源的利用。积极联合家庭、社区等德育团体,充分发挥家委会、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育人的功效,使学生在幽雅和谐、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情感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适性课程的开发

“适性教育”相关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因材施教”、道家哲学的顺应天性、王守仁的“顺导性情”以及卢梭的关于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天性的论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等等,都与“适性教育”有着相同、相通或相近的理念。从实践来看,目前各校追求的“个性教育”、“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差异教育”等实践也都包含着“适性教育”的内核。我们认为,这些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往往体现在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两个方面。所以,我们所谓的“适性”,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即儿童作为儿童的群体特征,“把孩子看作孩子”,把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区分开来,更要适合学生的个性,即儿童作为“这一个”的个体特征,把“具体的教育”与“普遍的教育”区分开来。无视儿童性的教育与无视个体性的教育都不是适性的教育。建立“适性课程”是我们实施“适性教育”的重要举措,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也是我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我校为吴江市AAA级特色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的办学强势项目,体育又是学校重要的办学亮点,与此相关的课程雏形已经形成。“十五”期间,我们在“做实基础课程”、“做强特色课程”与“开发生本课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适性课程”的校本开发,是我校“十一五”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继续聚集特色,完善特色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是我校建立适性课程的方向。

1.我们在省级课题“当代小学生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深入实施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苏州市、吴江市两级科研课题“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观察研究”、“生本课堂教学的研究”、“新时期小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研究”和“加强小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一线的学科教师还积极申报了30个年度课题,希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强化并落实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健全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形成通畅、规范的科研网络,建设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拥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科研课题,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使我校适性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我们突出课程内容的意义与价值,从学生的发展和本地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在艺术、体育、诗歌与交通教育等方面形成有着本校特征的系列特色教材,逐步在核心课程中寻找切入点,建立校本课程体系。继续以整合的理念,深化艺术、体育、交通和诗歌教育,并且在制度上成为常态,在价值上着力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1)艺术教育。学校致力于艺术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等路径让年轻的艺术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校园环境力求有较好的艺术氛围,学校网站上开设学生艺术展示的专门网页。注重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寻求新亮点和发展点。尝试学科与其他特色整合,寻求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艺术素养。

(2)体育。学校确立“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严格落实“五严精神”和“三项规定”,把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放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的健康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抓好全员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搞好业余训练,确保足球、乒乓、门球以及田径等项目继续在全市领先。

(3)交通教育。我校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生命教育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诗歌教育。为改善小学生的读写生活,探索“适性教育”的新途径,我校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了诗歌教育。经过三年的实践,诗歌教育已经深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中,并形成了学校的一项教育特色,“诗意校园”初步形成。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莺湖诗报》、《乐乐的诗》等,在完成诗歌校本教材编辑的基础上,我们将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跳皮筋、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普及活动,如举办“我给诗歌配画”比赛、诗歌专题手抄报评比、诗歌主题中队会、诗歌书法比赛、红诗诵读比赛、迎新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建立诗歌教育评比制度,每年面向全体小学生进行“小诗人”和“明星习诗班”的评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适性课堂的观察

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是顺应天性。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理应关注学生的天性、特征、需求,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精神上更加自由快活地发展。其次是启迪灵性。灵性与生俱来,更多的属于一种生存智慧,教育可能无法培养灵性,却可以启迪灵性。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条件与机会,而不是用太多的教条和权威扼杀他们的灵性。第三是发展个性。个性发展教育,就是尊重、鼓励和发展个体独特性和优势的教育。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个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即所谓的“因性施教”。第四是完善人性。“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否具有向善、行善、扬善的人性,直接关系着他的思想定位、社会价值和人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的人性,用人性善的光辉照亮理想、温暖生活、美化社会。我们认为“顺应天性”是教育的方式与艺术,“启迪灵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性”是教育的目标与指向,三者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重点,有着不同层次的追求,在教育工作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实施。

我们的“适性教育”基于对学生的观察。从2006年开始,学校在市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课堂观察研究。我们把“适性教育”建立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把“课堂观察”作为实施“适性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使“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每一个教学日中,落实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中。

2006年10月,我们开始了以“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为主题进行的首次课堂观察,之后,把主题进行到底,坚持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学校成立了观察活动小组,先后分别组织了跟踪观察、骨干教师观察、自我观察、教研组观察、志愿者观察活动,到现在已经延伸到各教研组长自行组织的组内观察。观察的主题,从首次的“学习投入状态”到“教师提问”、“教师评价”等,经历了多次的观察,教师们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有的老师开始撰写观察日记,持续地记录、跟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教师们正在从“现象研究”深入到“关于对象的现象研究”,正在从“外在研究”发展为“探询内心世界的研究”。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研组活动内容更贴近教师的教学研究,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每周二下午的学科集体备课,各年级组常常围绕组内教师的课堂观察进行观察后的分析与研讨。它改变了以往教研组内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法,不再套一些专业化的语言,也不是简单地打一个评价的分数,而是直面课堂教学的问题及现象的本身,做出自己的分析。教研围绕教育教学这一重点展开,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变原来的形式化的走过场为现在的人人有话讲,个个会分析的“真研究”,真正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改进与行动的跟进。

四、适性文化的营造

适性教育追求教育本身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一是回归儿童。我们的教育常常把孩子当作成人,常常忘记儿童的心理特征,忘记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人”,而不是“已经成长了的人”。这种“成长中的人”具有主动性,不是被动的成长,而是自主建构的成长;又具有成长性,不是“已经成长了”,而是“正在成长中”;不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这种处于“正在成长中”的具体主动性和成长性的儿童,有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儿童的行为特征,漠视这种“儿童性”的教育必定是残酷的教育,是有违教育伦理的教育。二是回归生活。强调教育必须“存于生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经验与体验,从儿童的经验与体验出发,通过教育来丰富儿童的经验与体验。远离儿童的经验世界,漠视儿童的体验过程,必定是“非适性”的教育。三是回归个体。教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必须面对每一个人。“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片广阔空间,回归个体,也许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境界,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所在,离开了“个体”的教育,必定是有违科学精神与教育道德的教育。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场,形成润物无声的校园特色文化。我校在适性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努力将校园建成一个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乐园。

1.营造温馨家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的温馨,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场所、食堂、过道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室等等都是为他们而精心设计,让他们所喜欢,为他们所接受,让一切教育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现,让所有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建设生态公园。学校现有的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我们还美化花坛,增加花卉品种,让校园时时充满生机,学生在四季都能感受花的温馨,草的和谐。我们顺应学生的心理,设置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将在校园东侧建设“闲趣园”,在操场西侧设立“野趣林”,安放石桌、石凳,在教学楼间设置学校“小小气象站”,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设立可分类回收的垃圾箱等等。

3.构建文化乐园。以现代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教育理念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校园文化的创新。

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亲近学生、主导成长的思想,形成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特色,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美丽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是确定富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楼名、路名和广场名。二是建设开放式的适性教育展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展示办学成果。三是建好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以“心理辅导课”为形式的团体性发展性辅导,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精心做好包括学校莺湖诗社等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体现学科教学个性化。五是办好12个宣传大橱窗,适时布置主题性教育图片,或展示能够体现学生灵性与个性的优秀作品。六是进一步提高标准,把学校网站建设成学校对外宣传的阵地和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七是建设师生书画展室,展示学校多年来艺术教育的成果,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在花坛中间,设置以诗歌为内容、以书法大家作品为形式的大理石板,营造更多的艺术味与书卷气。八是完善走廊文化,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建设文化长廊,规划主题墙面,反映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特色。

篇(6)

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内容或教学媒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师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从教学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是当今教师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已经是教师新的职业存在的基本表现形态。怎样的教师才属于研究型的教师?中小学数学老师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如何努力使得自己加入研究型教师的行列?本人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平时教学实践过程中树立教育研究意识

1.在数学教育发展趋势中树而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研究必须体现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数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理念为背景,为我们提供教学研究的背景和方向。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意义,所持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与时俱进。在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的教育理念不同。如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年代、90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世纪之交的“建构主义”。而对于每个时期的教育理念我们都要扬长避短。如“新数运动”由于片面强调抽象分析合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违背了基本的认识规律。而建构主义的产生正是对传统教学理论自觉反思,对学习活动本质重新认识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给我们每一个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教诲:反思、批判和扬弃。如教学目的,先强调知识,以后提出了能力的概念,知识与能力并重;进而提出情感与价值观,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位一体。可见,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对能力和情感的认识变化更大。[1]

2.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创新意识,转变教育方法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以新观念为主帅,新能力为先锋,新方法为利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教学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应在新观念指导下注入新内涵。我们现有的应试教育往往就在于重视结果,特别是考试结果。但事实上人在进入社会以后,当年上学时学的很多知识可能会忘记,其中包括那些在考试时得过100分的知识。然而,人们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品质,会在他们一生中起作用,跟人相伴终身。良好的素质需要通过内化、通过科学的教育过程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如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实施在个性化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特别是数学中碰到一题多解的题目时,教师更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鼓励同学之间交头接耳,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看谁能想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改进评价,在目前这种统考模式下,有多少宝贵的创新思维被无情的朱笔挞伐,多少英才被死气沉沉的分数线虐杀。 总之,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具备了创新教育精神,才能加强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人。[2]

3.树立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积累素材的意识

教学研究需要素材,素材从哪里来?从教学活动中来,从我们的切身体验中来。如一道题,用一种思路往往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多种解法。尤其是非常规的解法以及解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作为解题策略来记载,而且也是研究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案例;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教学灵感,学生的一些思想火花,这些内容的记载会是我们研究的财富;教研组活动中,群众的思想结晶;在批改作业时,学生出现的普遍性的错误,这不仅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来源之一,也是教学研究动因之一;在阅读中,出现的思维的碰撞,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会不期而至。关键是要求我们要善于捕捉。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树立积累素材的习惯:我们可以写教学札记,记下每天的所思,所闻,所做;写课后反思,对一些重要课时作出评价;写作业批改记录,记下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出来的精彩和不足等等。通过平时的积累,有了想法,有了问题,素材和基本观念,我们就可以确立课题,就可以调查,实验和研究,就可以借鉴,讨论和思考,进而构思谋篇,形成成果。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3]

二、学习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

1.科学合理的选择所要研究的课题。选题应做到以下几点:(1)选题范围不要太大,这样会使人无从下手。有些教师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动辄就呈学校的整体性变革或综合变革。在这样的课题中,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2)选题核心概念不要太多,这样会主攻目标不明。选题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3)选题要把握“真”与“实”,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选题要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这些问题的相互关系,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最令你头痛的问题,找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的真伪,透过问题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4]

2.根据课题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一般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的特点来决定怎样选择研究方法。(2)教师要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点来选择研究方法。(3)教师还要根据研究的环境特点来决定怎样运用研究方法。[5]

3.选择恰当的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活动照片、学生作品、视频等,都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育研究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研究活动结果的体现方式。一般说来,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成果表达形式,才是适于教师的。[6]

参考文献:

[1] 单琳琳.浅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J].消费导刊,2008(7) .

[2]陈国达.怎样进行科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 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曾军.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2000(3) .

篇(7)

第一节是三年级的音乐课,任课教师看上去很文静,不像教音乐的。学生踏着节拍进入教室,发声练习开始,我这个“音盲”都为之一震,我听到了好听的声音。看来学生们是训练有素的。三节课分别是一到三年级的。第三节上课的教师就是接待我们的德育主任何丹蓉。闲聊中她告诉我,她和大队辅导员各有8节音乐课,虽然很忙(她负责德育、社团和招生工作),但她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喜欢进课堂。喜欢才会用心,想做才能做好。何老师的音乐课充分体现了她对专业和课堂的热爱。整堂课下来,一年级的孩子们始终紧紧盯着她的眼神,跟着她的节奏,轻松愉悦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听课的人也不由自主用脚和着节拍参与着。身处这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

静安区的音乐学科带头人陈婷也在这里听课,她是何丹蓉的带教师傅,年龄比何老师还小一些,已是两届学科带头人。何丹蓉的课堂已是这样高的水平,她的师傅会有怎样的功力呢?真希望有机会听她的课。

后面的教研是上外静小的常态教学活动。参加教研的有本校4位音乐教师,其中包括一位正在休产假的年轻教师。虽然在休假中,但每次教研都到校参加,在合唱团训练的日子还经常到学校配合进行训练,学校没有规定、也没人要求她这样做,她的积极性哪里来的呢?我想,除了危机感,更多的是自身的方向感吧,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的一些教师是别人“要他做”,必须转变思维,只有“我要做”,教师才能成长和发展。教研过程中,大家直言不讳指出问题,表达多为:你这个地方不对,应该这样……;你那个环节设计不好,我这样做……;甚至是当场就演示,场面很是热烈。何老师在教研过程中先后这样表达:“我是第一次教一年级,为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我把全册教科书都看过了,很多内容统整后分散安排在每节课有意进行训练和灌输,比如乐理知识、节奏练习等。将重难点分散开来,效果是不错的,建议每位教师都能这样试着做一做。

做教师是自己的选择,从事这个职业了,每天都要上课,都要进课堂,为什么不让自己的课上得舒服些?课上得舒服,教师自己感觉也就很舒畅了,课堂上的每个人感觉都很好。课上不好,感觉堵堵的,那不是教师自己都很难受吗?”

那个看上去很安静的音乐教师是教研组长,她说:“我们的教研就是这样的,每个人的特长不同,有的擅长键盘,有的擅长声乐,有的擅长舞蹈,大家互相讨论,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但每个人都能认真倾听。我们音乐组在建设自己的资源库,根据教科书建立了一些文件夹,每个人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可用的内容,根据文件夹随时保存,大家共享,节省了每个人的时间。而且,教研时,大家共同讨论的内容也存入资源库,备课时很方便,提高了每个人的备课效益。我们组内的气氛很舒服。” 我想,这个音乐教研组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了,有了这样的教研组,有了这样的团队,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

我想到了自己学校的音美组。想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把教研组――这个学校最基层的专业团队发展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研究型组织,那就必须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系统,这也是文化办学的理想境地。校长如果能在学校里培育出一个充满活力和自由的学术团队,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既属于团队又属于自己的舞台和位置,每个人非常努力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这校长无疑是幸福的。

教师研修离不开具体现实的专业场境。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教学智慧的增长,从一个新手成长为能手,乃至专家,并不是在孤立状态下,而总是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实现的。现实的专业场境是个体主动感知建构出来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个人,制约着个体的成长。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每个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打造和谐的教研组;同时又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感到教研组是自己的“家”,就像上外静小的音乐教研组那样。好教师形成的共同体不在于他们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在于他们的心心相印。必须从建立合作、反思的教研文化,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建构良好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态场的角度,考虑学校教研组的建立问题。而不是将其定位在处于最底层一级的教学管理组织,被动接受上级的指令与督查。

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青年教师小组、“教育茶馆”等,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学校教师或因同学科,或因同年级,或因共同的研究课题,或因处于相近的年龄层次、发展水平,或因同一场所办公等而聚集在一起,交流、研讨,分享知识,分享实践智慧,形成组织智能。我们期待,项目组成员在高度一致的价值观的盟约下,能够变个人意志为集体意志,摆脱个人利益因素而建设友好的人际关系,生成忠诚、信任、平和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们因为情感的自然联络,以及对项目的责任感而工作。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将文化领导和教师行动链接起来,将无形的文化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建立学校文化、校长和教师之间的追随链,达到文化办学的理想境地。

崔慧梅校长推荐的8本书

《好老师在这里》 林文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们,你们好!》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三联书店

篇(8)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着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着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二)基本经验

学科德育方面:

近两年来,确立了十一五校级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发挥课堂主要渠道作用。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学校虽然确定了德育渗透的要点,但真正很好落实还有一定差距。存在文科德育渗透效果较好,理科德育渗透欠佳的不平衡状况。理科课程德育渗透的力度还应加强。

全员德育方面:

开辟德育工作网络化渠道,加强了全体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德育全员化的观念。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从老干部、优秀青年到热心教育的家长,都纳入了学校的德育管理网络,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庞大的工作体系,有效保证了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提供了优越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今年在主干道又新增了12块宣传栏,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氛。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

班级建设方面:

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认真做好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班级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平等地与学生相处、真诚的交往,注意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支有良好工作作风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班干部队伍。我校的《班级五项评比》制度,很好的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团队工作方面:

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指导广播站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精心组织举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区域德育资源利用方面:

继续大力开展安全文明社区的共建活动,与琉璃河派出所、武警部队和敬老院建立了共建关系,积极与社区有关部门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假学雷锋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敬老爱老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尊老敬老的良 好品质。

预防在校生犯罪方面:

我们请派出所领导作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来学校上法制教育专题课,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学法征文竞赛;请公安干警来学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实教育学生;举行禁毒图片展览,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影片;我们还加强国防教育,用生动感人的英雄事迹教育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发和设计教育内容,利用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或墙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结合教育方面:

结合我校的实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这就使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途径和管理途径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社会化,教育的实效性显着增强。

(三)薄弱环节

尽管我们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学生教育的深入性不够,教育的长效性不强

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上看,教师的说教占着很大成份,很大程度上属于知识性的传授层面,这就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道德认知的表面性渗透上。对学生的教育只是达到了入耳,还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

教育的长效性不强表现在:我们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但是在离开特定环境,回到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良好教育效果有些很快消失,不能持久保持。

2.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缺乏系列性

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有系统性、体现系列性。是由于受社会形势的影响,使得《德育整体化纲要》没能系统扎实地得到实施,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

没有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就没有对德育工作的科学评价。因此德育工作者的地位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致使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成效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德育工作者的待遇与付出有一定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

1.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显着增强。

在自主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崇尚自我、发展个性倾向,集体活动中强烈的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以及人际关系中突出的自主、自立、自理的要求等。从学生思想的显着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变迁。

2.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

思想发展的不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与问卷调查结果却有着较大差距。二是良好的意愿与实践不协调。大多数同学都有良好的意愿,但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缺乏毅力,忍不住寂寞,受不住诱惑,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知行脱节严重

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调查问卷中学生表示坚决反对不文明的现象,但在实际中我们却看到不少同学不能自觉做到这些。

2.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

学校老师普遍反应,相当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利益,人际相容性差,往往表现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

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调查发现,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怕吃苦。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4.心理素质较差,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感情脆弱、情绪低沉、生活感觉无聊。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三)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一是当前部分中小学生知行脱节、自我为中心、自私、讲实惠追求自我价值,以及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纪律观念淡化等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社会上形形的思潮无时不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的思想,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脱节。造成德育实效性差,使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中的德、智错位。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这 种压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性格孤辟等心理问题。

二是当前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长过分宠爱的包围之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懒惰习惯和自私的性格,人际相容性差,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三是某些家长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难的。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对策

(一)提高认识,总体规划 我校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为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养成教育为载体,以实施奥运德育为契机,以表彰奖励为动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强德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德育队伍,使德育队伍向专业化迈进,培养和树立骨干典型,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加强德育干部团队干部与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德育干部、团队干部学习、研讨制度,建立评选、表彰德育管理优秀干部制度。加强对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检查、评比力度,每学年评估、督导一次。树立典型,培养骨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班主任队伍。

(三)加强对德育管理的指导与评价。

我校坚持低、小、细、实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加强宏观管理,鼓励微观搞活。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使学校自主发展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有所突破。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评比。以教研组为单位,互检互查,学习借鉴。召开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

(四)结合新课程改革,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课堂 教学(包括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科渗透德育、思想教育的研究。我们要坚决把主渠道建设好,利用好,使知识和教育相得益彰。

(五)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地途径。

加强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设和使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广播、板报、橱窗、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六)抓住有利契机,实施奥运德育

以奥运德育目标为统领,建立协同德育保障机制,使常规教育、主题教育有机结合,突出道德实践,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创出特色。

篇(9)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办学理念

1、学校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28年,解放前为私塾,后发展为小学堂,解放后更名为濮塘小学。1957年建市后属向山区管辖,2001年7月划为花山区。

(2)现有规模:学校地处马鞍山市边远山区,共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3名。有一个附属幼儿园。

(3)师资:学校现有教职工(在岗)44人,教师结构如下:①年龄结构:35岁以下20人(含3个支教,3个三支一扶,8个代课),占45.5%;35—45岁7人,占15.9%;45岁以上17人,占38.6%。②学历结构:本科学历6人,占13.6%,大专学历27人,占61.3%。③能力结构:花山区“教学能手”5人,占11.4%;校级骨干教师10人,占22.7%。④职称结构:小学高级教师15人,占34.1%;小学一级教师21人,占47.7%。

(4)基本设施:学校占地2.2公顷;绿化面积5860平方米;校舍面积4586平方米,生均11.1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5000册,生均36.3册。学校设有1个微机房、1个电子备课室,1个图书室、1个体育室、1个少先队活动室,1个阶梯教室,1个实验室,1个食堂。

2、学校办学理念:

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使学校成为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唯“美”的心灵世界。

3、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

(1)、发展目标:

将濮塘中心小学创办成具有“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管理”,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2)、重点发展项目:

①发展德育特色学校。

②完善馆室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简介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共进,贯彻落实德育工作常规,以创建农村德育实践特色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班级和文明监督岗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防护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活动。近两年,在校内进一步完善了“德育文化墙”、“师生文化长廊”、“队员宣誓墙”等,在校外积极开辟德育场所:敬老院、烈士陵园、濮家祠堂、实践基地、环境教育基地、濮塘村茶园、东方红水库原生态植物园等等,努力打造农村德育特色。在德育特色的引领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道德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支柱,促进学生在思想品行、文化科学、艺术素养、身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项要求,制订学校的课堂常规、每日常规及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由值周教师和值日学生直接执行,每天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踏实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校还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行为、思想等常规教育。利用清明扫墓、重大节日、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注重与各班主任、家长及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探讨和学习。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把体验教育、关爱行动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当前最新的信息、理念,传递给他们,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有关当前德育工作的最新动向,确保班主任工作结合现论和新形势的实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通过例会,了解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家庭的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学校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学校定期举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日,成立家长委员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各项任务,并利用走出去请专家进来的方式,通过家长大会、法制禁毒教育讲座等,给家长传授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健全的法律、法制、自律意识。学校还注重加强我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廉洁从教、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落实以德治校方针,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定好家访计划,进行家访。

3、装饰校园,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和人力物力,粉刷装饰了教学楼和综合楼,在外墙体上安装了金属质地的校风、校训、名人名言等文字。操场围墙的内墙上装饰了校园德育文化墙,文化墙上有栩栩如生的体育运动图画,有激励人进取的古典诗词、名人名言,还有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传说。教学楼走廊上张贴、悬挂有伟人像、英雄人物像、名人字画、警句格言。各班级的大门边上挂有班级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上面还有班级格言。教学楼的楼道墙上开辟了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书画、文学作品。各班教室内墙上有师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的宣传品。学校开放图书室并设立了多个图书角,由专人负责,为师生读书提供方便。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风景,对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4、以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德育工作发展。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首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活动,既锻炼了师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如四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家乡添新绿”活动,五月份组织学生进行采茶实践活动等等。其次,开展好常规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持续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如每周二、三、四、五的第二节课后为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在广播音乐的提示下,分别进行诵读《三字经》、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再次,学校利用中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有十字绣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等等。

5、学校特有工作:提高“午间管理”的有效性。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12个班级,400多名学生,由于生源分布面广,现有200多名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客观原因,中午到校较早,学校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充分利用午间时间,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努力做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开辟学生发展的新时空,让“午间”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创建的新平台。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督查到位。

成立“濮塘中心小学学生午间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方案制定,审核每日活动和人员安排以及活动的检查督查,每日午间由两名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巡视,负责检查班级值班老师到位情况,确保午间活动正常开展,各类活动秩序井然,努力做到安排从细,活动从实,检查从严,以安排的科学化促成活动效果的最优化,以午间管理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培育学生特长,打造学校特色。

(2)、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各责任人岗位职责明确,活动内容充实,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各环节定时,定人,定事,奖惩分明。各活动组织老师能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有序有效。活动以“高效,低耗,和谐,进步”的发展主题为统领,以三个“个个”(个个成人,个个合格,个个健康)目标为追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以培养兴趣,激发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发展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共同监督。

首先,我校明确规定学生到校和离校的统一时间,并发放告家长书,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监督。要求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根据每生的家庭距离学校的路程的远近,规定学生从家出发的时间,由教师掌握到校的时间,做到家庭、学校双方心中有数。如遇到特殊情况双方及时联系,确保学生在途中无逗留、玩耍、进网吧、逛超市等时间,做到校园内外无安全“盲区”。其次,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活动情况了解表,了解学生在家的活动爱好和兴趣,修改和完善每日活动安排,并向家长公布,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

1、优秀青年教师的逐年外流,导致学校发展后续力量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水平还不高,力度有待加大。

3、农村家庭教育弱化,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冲击。

发展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素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出台名师培养方案,构建名师工程,突出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办好家长学校。继续挖掘德育校本教材,融入地方文化,加快创建德育特色学校。

四、对区德育工作室的认识和建议

认识:发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品味。

建议:1、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

          2、组织参观走访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

          3、通过各种各样渠道,争取合理的资源。

篇(10)

本研究的德育指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班华指出,现代德育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和发展。高职高专比之于本科院校,应该更贴近职业的需要,培养的人才侧重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它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方面应该可持续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由以下方面决定:一是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本质特性,二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养成性。顺应2012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具有教育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终身性,以反思性实践为发展的主线。由此奠定了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德育的特色。下面从目标、内容、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管理和评价方面来论述特色建设。

一、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受国家教育目的和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制约的。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

培养符合教育事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品质,复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的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培养规格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A.具有一定的专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班级管理观与教育观。

B.具有从事小学教育的良好的品质,富有爱心、责任心和童心,阳光健康、富有亲和力,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C.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艺术的基本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小学两门以上学科教学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潜能,并至少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能够不断探索儿童哲学、儿童科学和儿童艺术的关系,并能够以艺术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D.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能够流利而生动地进行口语表达、正确而规范地书写汉字,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能整合教学要素,胜任班主任工作。

E.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基本的小学教育研究能力,能够在教育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应对挑战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总体目标可以制定如下: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和理解中国梦并能付诸小学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专业精神和教育信念,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富有爱心、责任心、童心,亲和力;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社会需要的小学教师。

总体目标又可以分为生存、生活与生命教育;文明规范;基本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劳动与技术;社会实践与服务;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分目标。其中,生存、生活与生命教育下设生存常识、人际关系、生存品质、应对挫折、生态文明、生活意义、生活能力、品德和习惯、爱和感恩、生活选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和谐目标;文明规范下设礼貌、礼仪、行为目标;基本道德品质下设勤劳、勇敢、奋发、诚实、节制、沉默、秩序、决断、公正、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清洁、安详、贞洁、谦让、自强、自立等一系列优良品质目标;爱国主义下设爱自己、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设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目标;中国梦下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劳动与技术下设生活常见材料、技术工具、生产技能、设计、制作与评价作品、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安全和责任、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目标;社会实践与服务下设实践能力、社会适应、社会参与、公民责任感目标;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下设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目标。为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可以根据地区、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的实际来因时、因人和因地制宜。

二、德育课程

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设置包括:一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直接传授道德价值;二是实施间接教学,不开设独立的道德课,主要是通过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实践证明,两种形式相结合,才能全面、充分地实施德育。课程体系由内容和目标体系构成。内容体系在如上所述;活动体系围绕学校(含大学和小学)、家庭(含大学生和小学生的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交叉关系而展开。志愿服务、家校共育、自我教育将共筑德育课程活动体系。对于任何学校的学生而言,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在全部德育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和跨学科的交融、渗透比较紧密,由于该专业的终极受益者儿童天生是以游戏的方式认识世界,而游戏和艺术又天然密不可分,那么着重和艺术学科相交融的跨学科的德育渗透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而高校在艺术学科、跨学科建设方面还很薄弱,由于学科之间在学科理念、价值标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等的冲突;基于同质学科组织为主线的管理体制导致的跨学科研究的组织障碍与冲突;受管理体制制约的跨学科研究的资源配置障碍与冲突;传统的同行评议评价模式下对跨学科的评价导致的障碍与冲突,导致的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实施还任重道远。

课程的新陈代谢要以先进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要构建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融合小学文化、小学教师文化和小学儿童文化的校园文化,和小学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三、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实施德育,要体现教育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终身性。教育性自不待言。综合性不但表现于在跨学科领域实施德育;同时也表现在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综合的。途径包括:

(一)直接和间接的教学:是最经常、最有效和最基本的途径。要推动跨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关注小学德育生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做小学教师的兴趣;

(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立足多姿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反省和内化得到真正的成长。包括便民服铡⑽幕辅导活动、法律宣传活动与咨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义务劳动、暑期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俭学、环境保护、考察实践、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等;

(三)课外、校外活动: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教育的实际,开展相应的课外、校外活动;其中,特别借助教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跨学科教学活动机会实施德育;

(四)共青团活动;

(五) 校会、班会、周会和形势政策报告会等;

(六)班主任工作。

方法包括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根据德育目标)、生活指导法等。教育者要指导大学生学会反思和内化,形成终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德育管理

包括制度、队伍、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管理的建设。

推行民主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服务精神,采用各种激励和奖惩机制,使所有领导、管理者、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大、小学生家长对德育工作群策群力,整体发展。特别强调联合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大、小学生家长的力量。在校本文化的支持下,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打破传统的同质学科组织为主线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创新跨学科管理制度以保障跨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

队伍包含学校各层面的领导、管理者和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大、小学生家长。大学的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管理学生的德育。在院系层面建立跨学科学系或教研室、跨学科研究中心,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以建设跨学科德育的基本人力资源。

在社会实践和校本课程的结合中落实德育,鼓励开发跨学科课程。请小学教师参与德育教学,比例不低于20%。

强调全员参与德育研究;强调跨学科科学研究以及德育研究,力求以研究促进德育教学和质量的提升。

五、德育评价

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着眼于学生、教师和德育工作的提高和改进,而不光是德育的实际成绩。请德育施教的所有成员参与德育的评价,包括个人人格品质评价、学科(含跨学科)德育评价、校本德育课程评价、小学化校园文化评价、实习实训素养评价和专业德育活动评价;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主观判断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具体测评手段突出差异性。构建动态、系统的德育评价方案与可量化、发展性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第二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15.

[2]中国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1.

[3]陈威. “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 关于劳动教育的建议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