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注重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进行作文创作,在写作时,能够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发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写作环境,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七年级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轻视作文教学

当前七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即许多教师过度重视课文教学,忽视了作文教学。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备写教学计划时,能够严格地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但是对作文教学的教案却不会备写得很详细,缺乏系统性。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是将主动权全部放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草草了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太看重考试分数,因为只要课文教学中提到的知识,学生就容易掌握,也容易在考试中得分,这样就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成绩,而且无论学生写得如何,都会得分,作文的判分随意性较大,同等水平的作文在得分上可能差距较大,这就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削弱了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2.忽视学生写作实践

许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审题、立意、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和手法运用,着重训练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教师的这种快速、走捷径的方法只会欲速则不达,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写作,没有调动学生进行写作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就不会达到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

3.忽视写作质量

长时间以来,各科教学都有搞题海战术的倾向,作文训练亦如此。许多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写作的数量跟上去,学生的作文成绩自然就会提高,因此,教师不断地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作文写作训练,一周交一次大作文,每天写日记、读书札记等,学生为了应付作业,拼命地写,甚至抄,为了凑字数一句话能重复好几遍,这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不能很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造成教师和学生都“受伤”的局面。“多读多写”的确有利于学生的作文写作,但是超过了一定的度,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进行作文的训练和写作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写作数量与质量的巧妙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七年级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的作文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较低,简单地记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个人就行,字数一般在800左右。但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就提高了,首先字数要求多了,其次如果是记事作文,还应夹杂着描写和议论等手法;如果是写人作文,还应有几件具体相关的事情加以说明。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提笔之前,应先有一个大体的结构框架,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要求学生注意作文内容的思想性和健康性,要求学生不得抄袭,强调学生自己的创作,在作文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坚持灵活多样的写作,提倡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的方式。在自由式作文中,学生可以任意地书写自己所了解的、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现象;在专题作文中,学生要围绕教师给定的作文题目,进行联想和创作,从审题、立意和构思等方面抒发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作文素材

教师在引导七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时,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一定的范文进行讲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多摘抄好的文章段落。在阅读课上,可以开展专题讨论,展示平时积累工作做得好的同学的成果,激励大家进行素材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改的大趋势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或某几种,从多个方面和角度逐渐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陈月华.利用教材 打开写作之门:谈如何提高七年级作文教学的效果[J].语文天地,2012.

篇(2)

关键词:教学目标;激发兴趣;阅读习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阅读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概括为如下

几点:

一、制定和施有效的教学目标

1.依据学生特征。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来制定教学任务,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实施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出教师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完成既定的语文目标。

2.确定既定目标。在教学中,确定的既定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近期目标应与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辅助课堂教学内容,扩展额外的知识层面,增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读有所得。而远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时间段,远期目标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个学期有哪些内容来扩展知识层面,需要学会和掌握哪些知识,以及需要阅读哪些文章。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模拟情境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七年级学生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总体理解事物的能力还很欠缺,但是,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够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的情境方式要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情境模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积极利用好多媒体来再现情境。例如,在教学《春》内容时,让学生明白《春》的主题思路是清晰的、语言是优美的、意象是单纯的散文,而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作者对春的赞美、欣喜之情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让一首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音乐慢慢带学生进入那个意境,让学生体验到如《春》内容所描写一般的轻若和抒情以及慢与快的节奏,让学生如置身于遍山春天的原野之上,一幅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自然美的画卷就很好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更加深刻,有了抒情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而且也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完成既定阅读任务,不断积累语文词汇量。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2.在七年级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积累知识以及阅读思考,回归阅读的本质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喜悦与魅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主动改掉“不动墨不读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多使用语文工具书,勤于阅读思考问题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和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演课本剧以及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层面。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很好的阅读能力。

篇(3)

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宗旨,踏实敬业。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况

本人这学期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1、学生分析。

成绩状况。根据六年级招生考试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分析其原因,语文能力水平较低。考试中,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状况。据了解,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期待有一个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希望在中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但也不乏少数学生成绩极差,抱着随大流混天过的思想。

能力状况。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尤其贫乏,知识面窄。但大部分学生具备了课堂学习能力,能够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

2、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衔接小学语文的相关字词和语文知识,承启忠学语文的相关内容。七年级语文还需继续抓字词的扩大巩固学习,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同时作为中学课程,还设置了表达生活的写作和综合活动、口语实践。七年级语文的教材设置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所选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思维或想象。

本册书共设置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神奇的想象世界;第二单元,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第三单元,亲人间的真挚浓郁的情感;第四单元,风格各异的四季风景;第五单元;经典名家的赏读;第六单元,不甘平凡,乐于向上。

课文学习之后还设有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每单元之后的两首诗词诵读,还有写作实践:让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留在记忆里的童年;家有许多温暖的感觉;关爱家园;我和书的故事;小诗抒我心中情。拓展链接:童话世界的新成员——哈利波特;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走进高尔基和他的《童年》;搜集农谚;争当故事大王;怀念冰心。

教材课文设置容纳语文知识,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各单元呈相连和递进的状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知识,符合学习规律。单元课文后的相关设置,紧紧围绕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如字词,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赏析课文的整体感知。写作实践专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侧重继续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拓展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及文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6、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7、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培养文学兴趣。

8、培养学生书写充满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的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四、教学措施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每一课时教学都要体现三维目标,根据实际要有机整合,不能机械地堆砌。

第二、体现大语文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教课文,更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一言堂,不能再是老式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讨论探究创新。让学生在自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收获。

第四、继续推广小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教学,课堂全程跟踪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其效率。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4)

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佳的起点是初中七年级。因为七年级开设的学科内容较浅,学生作业负担还不重,且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里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初步训练。此外,他们还具有少年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学、好问、向师性、模仿性、竞争性特强。因此,只要教学得法,是不难激起他们的在课内外学习语文,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

教学必须确定基点。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后,很明显地就会暴露出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在小学,他们大多数习惯于背书、抄写,在课堂发言和考试答卷中,只会重复课本上或教师所作出的答案,他们喜欢阅读课外书刊,但只津津有味地涉猎故事情节,还不善于思考、分析、钻研,更不会从中寻章摘句,积累词汇。因此,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不强,语文基础知识还比较贫乏。上述情况就是我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点。教师自己心中有数了,方可设计出一个大致上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来。

二、课内为主、课外铺开

语文课(包括早读课)的课时比其他各门学科的课时要多些,但这毕竟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讲授新课,又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得不从改进教法入手。

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贫乏,主要原因是阅读面不广。几年来,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在七年级上学期,我选了约五十首唐宋诗词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背诵、解释,课后把读过的诗词大意译成现代汉语加以复习巩固。为激起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兴趣,我在指导中穿插介绍一引起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成语典故,或帮助解决几个生字、难词问题。七年级下学期,提高阅读的难度,选了约六十则文言短文,供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预习工作,不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只要求基本上能读懂即可。学生升入八年级之后,阅读难度也随着升高增大,阅读面也有了进一步拓宽。我选给学生阅读的文章除古代诗文外,还有现代的抒情散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等。学生通过两年来的广泛阅读,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了;他们不但读教师指定的必读文章,而且自己去阅读文艺、科技书刊等课外读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丰富了自己说话、写作的词汇和表情达意的方法,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说和写的能力。

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过去教学中训练得比较少,所以上中学后必须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通过提问和书面小检查来了解学生听和记的能力。起初,学生记录的速度很慢,常常记不下来。通过近两年来的训练,不少同学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感情,抓住要点、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较完整的听课笔记了。

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尤难,但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这个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需要。我在上课时除了加强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外准备一个短小的故事,课前轮流讲给全班同学听。有的学生开始有些怯场,大胆的学生却也能讲得完整,但缺乏生动性。由于我在讲评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两年来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不在怯场,而且能够把故事讲得十分生动。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47-02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随之而来的生命课堂理论以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地发挥为核心,将对个体生命的关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认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做到因材施教。对传统的教育要大胆地抛弃和继承,改革和创新的教学观。要做好这点必须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1.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在语文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就从题目中提出: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通过任务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了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思维活跃,并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语文、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大家各抒已见,通过对这个问题解决带动了全文其他问题的学习,教学起来教师十分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十分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直观影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制作和寻找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图片作为教学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使用图片时,常常要求学生仔细全面观察图片,同时教师进行设疑,让学生对图中疑点主动观察、讨论,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如我在进行七年级下册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就精心地制作了一组作者"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幻灯片,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下列的问题: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这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当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图片展示后,我让小组进行讨论,然后举手回答,学生几乎都抓住了"尊老爱幼"这一主题,他们答案丰富多彩,很让我感到吃惊,同时我也看到了农村学生具有巨大潜力可挖,这样提高学习的效率。

3.想象解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要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过程,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的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课文的多种结果,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我在讲完本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续说本文会有些什么样的结果(可以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内容丰富,答案新颖,学生思维活跃。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编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4.变序释疑,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教学可以打破课文内容顺序、框架,把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部分提前,形成悬,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就设计了一块表格,其内容包括人物、肖像、语言、行为、性格,分别对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人物进行分析,这样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很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突出了课文教学重难点。通过这个设计引导学生变序阅读这篇课文,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篇(6)

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认为抓好七年级的过渡和衔接是关键,因为语文版教材容量大,篇目、体例变化大,对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也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这一阶段的过渡和衔接,有待于教师主动积极地尽快做好过渡期的衔接工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语文常规的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课后自我复习与总结的三个环节,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2.坚持积累词语、名言名句、格言等。3.细心观察、发现并及时纠正在小学阶段养成而又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读写听说的习惯。4.悉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判断、选择、反馈信息和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5.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感知和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尽快完成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差、慢、低效向准、快、高效转化的过渡。如在学生最先接触的第一单元阅读教学中,我就四篇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展开了查字典、词典的比赛。增教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进行了运用多种检字方法准确快速查字的阶段性专题训练,既解决了阅读中的字、词典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的能力。

2.在教学中注意学科思想和学科研究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与完善中形成学习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我都视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写听说的方法与技巧。在新授课上,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思路、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分析,我灵活运用以归纳法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独立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判断、选择信息的自我阅读。如同题的《我的教师》两篇课文的阅读,因魏巍写的简短浅显,我就引导学生圈点阅读,而海伦凯勒写的篇幅较长,我就引导学生与前文比较阅读,力求学生自己得出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我只在学生发问和讨论的关键处适当点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钻研、探求的主体意识。这样,尽快完成了学生在阅读方式上的由听、记为主的被动式阅读转向主动性阅读的过渡。

3.根据教学内容和处于小学阶段思维状况的学生实际,把培养理解、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着力点

以科学的思维过程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降低思维起点,减少思维跨度,创设思维情境,为学生内化处理所获思维信息和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逐步自觉地、独立地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与判断推理,并及时纠正他们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使学生通过学与思的结合发挥多种思维能力。如:《春》一课的阅读,我一反常规教学,以结尾“春天像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一组比喻为切入点进行质疑设问: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一切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深入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地看待问题。尽快完成学生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三、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教学时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尽量与生活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阅读和作文都是再现生活,只不过课文是作者生活的再现。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向学生不断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激发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机会,并渗透一定的观察知识与方法知识;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生活,写好观察、感知生活的记录。因此阅读教学时,我悉心引导学生融己于作者再现的生活里,顺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和理解生活。如《小巷深处》的阅读,我带领学生将自己融进养女与盲母纯朴而真挚无私的生活中,入情动感的阅读。作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打开平时观察积累的储存库,根据写作的中心与要求精选材料,教给学生表达生活的方法与技巧,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如学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写作前,我以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为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人的脸谱、衣着、神情、让学生明白大千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不会张冠李戴,是因为人的外貌各有其特征。动笔前,我让学生获得肖像描写的基本知识,引课文《背影》中对父亲买橘时的衣着、体态描写为范例,再如学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我引课文《风筝》中弟弟做风筝的动作为例,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促使学生在感知课文、感知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这样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读得欣然,写得轻松,尽快完成学生感知方式上由听觉型为向视觉型为主的过渡。

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过渡期的实际情况,注重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篇(7)

在目前的初中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为此创造性思维教学已经被提到战略阶段。我们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要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必然要担负起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责任,在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我探讨了初中语文“互动―创新”的教学实践探索,以促进教学思维的创新。

1.初中语文课堂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意义与措施

良好的思维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同时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适应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定势。当学生放释心理负担,没有左顾右盼、欲言又止的心态时,他就会建立内心自由,即不畏惧、强迫、紧张、刺激,而有坚定的意志,自强不息,富有较强的洞察力、预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语文课堂上教师淡雅的装束、惬意的微笑、文雅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言谈会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心理轻松,因为这些都是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所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思维环境还可为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赖以顺利展开的各种教学条件,这里主要包括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良好的思维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宣讲者、指挥者。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1.1导语激趣

我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以下导语:“你想听动人的故事吗?想讲优美的传说吗?想欣赏感人的事迹吗?想勾画出最美的景致吗?”学生听到这段导语之后兴趣盎然,求知欲洋溢在脸上,急着去翻书,那种渴望,那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

1.2朗诵激趣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音乐做背景,有表情地朗诵全文,要求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乐曲里,尽情享受那春的气息,会顿时迸发对春的向往。

1.3绘画激趣

在《爱莲说》开课设计中,我画了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婷婷玉立于池塘中,一下子就打动了学生的心,他们仿佛在画中寻到了“莲”的品格、气质,顿显跃跃欲试的求知神态。

2.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创新

我们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尝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互动―创新”式教学实验。

2.1实验方法

2.1.1实验对象及人数

本学校七年级(1)、(3)班,学生50人,入学成绩最低30分,最高91分。

2.1.2实验时间

2010年1月――2010年2月。

2.1.3控制条件及测定方法

首先只在七年级(3)班进行实验,七年级(1)班为对比班(两个班入学平均成绩相同),不开设实验。其次,使用同一份思维测试题目,同时测试实验班与对比班。第一学期期中与期末分别进行两次测试,一年后,作第三次追踪测试。每次测试均用统一指导语,并规定完成时间,不解释题,不回答题,统一由主试者按统一标准阅卷。再次,追踪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状况,以测定近期效果。最后,根据两次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结果。

2.2实验结果

2.2.1思维测试结果

我在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同一份测试卷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思维测试结果要明显优于对比班。

表1:实验班与对比班思维测试结果分析(分)

同时从远期效果看,实验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均高于对比班学生的水平(图表略)。同时实验班教学,时间分配上发生明显变化,教师点拨下的学生互动交往时间由原来30%增加到59%,学生自主互动也增加了16%,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发展观。互动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

2.2.2期末考试结果

两组期末考试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班和对比班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分)

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比班。在学年末的语文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对比班。

2.3实验讨论

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有的需要教师的提示,或者说教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抑或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禁锢在一个模式里。如今经过一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学生打破了思维的僵局,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看问题、分析问题不再是老模式,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写作时,学生也提出不应该总是按着固定的形式来写,要任选体裁,其结果令人满意。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中,我真正体会到的是学生的思维角度变了,变得敢说敢想,敢于创新。经过上述实验课程,学生的思维程度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维训练方面基于课本,就事论事,虽说也提倡“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只是空谈,经过这一阶段实验之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程度加深了。他们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是”,每节课都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同时学生的思维层面广了。由于思维角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学生思维的程度加深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层面也展开了。在七嘴八舌的课堂争论中,学生知识层面渐渐已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已储存在他们的思维海洋之中。

总之,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以互动学习为起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要有所改变。教师的重要任务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在其它科目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

[2]孙建锋.享受语文对话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5,(9).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提高文字敏感度;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与答辩的习惯。

2、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3、德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四季如歌”。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有利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呵护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趣味童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感悟人生”。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走进动物”。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瑰丽想象”。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48班的语文教学,由于他们刚步入初中,需要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所以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导学框架”为课堂训练模式,推动学生跳出“被学习”状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1

入学教育

1

2

《春》

3

3

《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4

4

《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4

5

国庆假日

6

《秋天的怀念》、《散步》

4

7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6

8

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6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6

10

《窃读记》《论语》十二章

6

11

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

6

12

期中考试

13

《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走一步,再

走一步》

6

14

《诫子书》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6

15

《猫》《鸟》《动物笑谈》

6

16

《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6

17

《女娲造人》《诗二首》、《寓言四则》

6

18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篇(9)

在语文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语文教学目标,不用担心会冲淡语文教学目标,因为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恰恰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设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途径。

那么,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怎样确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目标呢?笔者想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一些课文为例,来谈谈确立渗透目标的原则。

一、内在规定性原则

文本本身就蕴含这样的资源,我们无须节外生枝,另起炉灶。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主要想让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体会人在成长中应担负一定的责任。据此,就可以设定“体会父爱,领悟成长,体会成长中应承担的责任”这一教学目标。《丑小鸭》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明白丑小鸭之所以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它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因此,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体会丑小鸭在曲折的经历中始终不渝、坚持梦想的奋斗精神,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客观针对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很多语文老师带双班语文,两个班的学生可能有差异。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社戏》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目标可以设为: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也可以设为:感悟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目标都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假设甲班的学生学习很勤奋,上进心很强,那可以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乙班的学生集体意识淡薄,那就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精神。

三、濡染整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是渗透式的。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孤立地为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应该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否则,这样的语文课就为人所诟病。

《最后一课》中,我们这样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句,表明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和有特殊含义的语句的品味,学生自然感受到小弗朗士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就自然生成了。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特别提出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树立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将心理健康的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没能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就会存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的一点实践探索,写出来与同仁们探讨交流。

一、扩大综合性学习主题空间

初中课本中,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我的家乡》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寨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搜集当地的民风、民歌、民谣、笑话等;另一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第三组负责调查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同样《寻觅春天的足迹》与《古诗苑漫步》可以合并,《世界何时铸剑为梨》和《让世界充满爱》可以合并。

二、丰富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写作任务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讲故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找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询问家长向同学们讲讲老照片的故事。一组同学拿来家里的珍品,向家人询问它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讲讲它的故事。二是体验辛苦,主要让同学们回家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看看母亲脚的特点,然后想想自己都为母亲做了什么,母亲唠叨是为什么。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催生综合性学习主题资源

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改变课本主题,,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我歌大家唱》,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大山里的神话》,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传》,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上一篇: 小学德育教研 下一篇: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