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79

自主、智慧课堂是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新课标理念设置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智慧课堂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个性化。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教材积极建构。第二,民主性。表现在课堂里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充满民主气息。第三,和谐性。指课堂中教学气氛静而不死、活而有序。第四,思维性。整个课堂环节的设置合理科学,既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五,有效性。由于师生的个性和智慧得到展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效的

一、找准合理性目标,预设自主、智慧课堂

1.在课程标准里找“基点”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是方向。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年段目标,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找到本学段的目标“基点”。

2.在单元中找“落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是以专题形式来组织单元的,编者在每个单元伊始都编有一段单元导语,那一段短小精悍的语言引领着学生进入单元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着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好每一单元的学习方向。

如苏教版劳动与技术课五年级上册“家政”单元,就要求学生了解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学会安全使用灶具和合理选用灶具,学习各种锅的使用和保养常识,学会清洗常用的餐具;学做生活的小主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实践自主、智慧课堂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可以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贴近现实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制作、创造新生活。”如何让劳动与技术教学走进生活,让劳动与技术课堂更加生活化,既而使劳动与技术教学更高效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运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教师要包容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错误,悦纳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失误,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发展性、激励性评价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1.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不仅要做到“当讲则讲”,更要追求“讲就精讲”。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中国结》一课中的“鞭炮结”内容,教师示范“井字互套”法时,可以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学生操作:“1压2,2压3,3压4,4穿1。”教师讲解时的儿歌贴近学生生活,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让学生很容易操作。

2.有效示范

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劳技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按步骤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先讲解后示范,也可以先示范后讲解,还可以边示范边讲解。 教师讲解的语言要通俗、精练、准确,既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示范的动作要稍慢、清楚、明示,操作过程要有条理,可见度要高。

(1)教师的示范操作要规范。教师的示范操作常常是学生借以模仿的唯一榜样。只有教师规范化的示范操作,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技能。

(2)教师的示范要清楚。教师的示范操作只有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才能使学生获得操作过程的清晰表象。要做到这一点,其一是教师的教具要足够大,如果电化教学手段达不到理想效果,可以把教师的教具、范作按比例放大,教具的颜色也要鲜艳、醒目,以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其二是一些技术上的关键难点,教师示范时一定要慢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有时甚至可以重复示范。

3.有效反馈

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因此反馈要适时、恰当。有效的反馈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反馈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有效反馈。比如,在上《木蜻蜓》一课时,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试飞,教师发现有一位女生的木蜻蜓在上升后出现了摆尾的现象,不一会儿,木蜻蜓就一头栽到地上。对此,教师没有直接说出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一起来思考,根据自己的制作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原来是蜻蜓翅膀两侧重量不一造成的。鉴于此,教师激发学生继续思考,还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木蜻蜓飞得更稳、飞得更高,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更浓了。

4.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要让学生放开头脑去想,放开手脚去做,但又要有目标、有方向。

三、多元评价促学习,反哺自主、智慧课堂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评价应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

在上《组合笔筒》一课时,在实践过程中,有学生发现剪下来的卡纸废料掉在了地上,他就马上捡了起来。我就立即在全班表扬了他:“你真是个卫生标兵……”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很少看到地上有纸屑的现象了。

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评,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点、不足,交流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让自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的过程。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各项具体的要求以及在小组内同学的交流中,统一认识,尽量对作品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评出优秀作品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评价的理由,也可以交流自己的制作心得。在评价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主导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过程教师至少要独自讲解40分钟,讲台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留给学生们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远远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学生一边听一边忙着抄,这样的话同学们还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记笔记的,以便于以后的复习。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师不放心学生,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所以要求教师自己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尊重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放手、放心地把学生带人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权利,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的话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了,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了。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要求上进与表现的需要,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要注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表现的机会,以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自己,最终实现学生自己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讲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退居二线,要请学生上讲台来讲,必要的时候不时给予鼓励,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者的工作就可以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了,才能把它学好。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就能搞好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讲课要形象生动,语言要幽默风趣,导入新课要新颖,要引人入胜,可以采取小故事、小品、相声,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点最新的国际、国内时事资料、视频。

二、要与时俱进把政治课教活,就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上都要创新

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工具也比较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走进了课堂,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近几年很多学校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在这种先进的多媒体的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投影,把它制成一张张幻灯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视觉效果更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创新,让学生走进生活,是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政治学科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政治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把政治学科与平常生活结合起来的原则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可以举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事例,人每天都要消费的,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说说自己消费的情况,在结合具体的事实讲清属于哪一类消费,由此引出学生们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消费观,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传统教学方法多半是讲授法,新教学方法强调要让学生来讲,教师只需要负责组织就好了,教学形式也较传统模式不同,新的教学形式提倡的是合作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篇(3)

        一、就地取材,巧用道具

        关于“道具”的定义,词典上是这样说明的:演剧或摄制影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是为了增强表演效果,烘托人物形象,衬托舞台气氛。而教学上的道具,我们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为了教学效果的呈现所使用的教学设备、教学器具、手工制作等。这样的“道具”,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过去时”的标签,因为教师有备而来,自然谈不上“机智”。

        我在教学“体积的认识”这一课时,事先也准备了若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三棱锥、球等教具,为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进而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刚开始的教学流程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们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气氛甚是热烈。突然,前排一学生在转身时碰到了课桌,放在课桌抽屉里的书包顺势而落,跌落在地,自然就露出了抽屉的自然空间。这一偶然的插曲让我兴奋不已,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先是让学生观察自己课桌的抽屉,明白“因为书包的存在,进而挤占了抽屉的空”;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再次观察空落落的抽屉,明白“因为书包的取出,进而还原了抽屉的空间”。通过如此这般“一进一出”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书包在放入抽屉前后空间的不同,从而理解了“书包的体积正是抽屉的空间”、“抽屉容纳了书包,书包的体积正是抽屉的容积”(学生语)这些道理。事实证明,学生对“空间”和“体积”的理解是透彻的,是深刻的。这样的设计事先我没有想到,完全是学生给我的。

有些时候,我们教者为了一味地追求新鲜的教具、鲜活的课堂(当然,这无可厚非),却忽视了身边最原始的素材、最本质的常态。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用心感悟,这些原本不起眼的“道具”,却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最闪亮的印迹。

        二、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特级教师华应龙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无数次观摩、学习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无数次被他那非凡的教学技巧、崇高的教学追求、睿智的课堂语言、闪耀的名师风范所折服、所震撼。在华应龙老师所作的学术报告中,也无数次提到过“教学智慧”的现象,面对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面对些许古怪刁钻的问题,华老师总能够顺水推舟,给出明确幽默的解答。

        三、赏识教育,激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这种心理需要会激发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地学习,并且期待着老师或者同伴投来赞许的目光。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先是出示了一组数,让学生通过计算,判断是否能够被3整除,再在这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中,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即“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够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够被3整除”。班级里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说:“老师,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麻烦,只要先去掉一个数中的3、6、9、0这些数字,把其它的数字加起来,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就可以了。”同学们有的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有的立刻拿出笔进行试验。当确信这种方法准确无误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一个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我在备课时已经想到,这样的方法已经不太新鲜,但是为了给学生(名叫浩浩)一个鼓励,我还是以这位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浩浩发现”,并且讲述了古今中外一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物理法则、化学现象等。

        四、将错就错,生成精彩

篇(4)

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完全由课堂之外的力量所导致的。例如,正在上体育课时,头顶上忽然飞来一架低空飞行的飞机,飞机的轰鸣声严重干扰课堂的正常教学;另一种突发事件是生成性的事件,即由于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所导致或所诱发的突发性事件。此案例中学生华的行为表现就属于此类型,因为张老师作为华的任课教师,他应该对华的性格和学习表现有所了解,因此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应该注意避免激化矛盾。

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会对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的应对行为直接关乎课堂的效率。不当的处理往往会扩大事态,浪费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甚至产生负效益,例如,此案例中的张老师如果没有冷静、机智的处理,很可能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演变成双方的对抗行为。这样很可能使现场的其他学生沦为“看客”,从而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幸运的是,案例中的张老师冷静、机智地化解了矛盾,学生华没有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招致有损身心健康的不当的对待,其他学生也没有因事件双方的“纠缠”而损失学习时间。

从积极的角度看,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很可能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机智、恰当的处理和利用则可以创生出课堂的活力,演绎出教学的精彩,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曾听过一位查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的课,课中查老师要求孩子们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都安静地按要求进行着。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老师,我的尺子前面断了一截,不好量。”查老师既没有训斥他不守纪律,也没有责怪他没有准备好直尺,而是把怎么用断尺子测量长度的新问题交给了大家共同研究。结果是: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测量长度的常规方法――用“0”刻度对齐物体一端的测量方法,而且掌握了非常规测量方法――不用“0”刻度作起点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恰当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保持现场的机警状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他能敏锐地感受到事件所蕴藏着的教育教学资源,果断地判断,迅速地应对。这种教学的智慧不仅来源于教师的学识,更来自于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

(作者系江苏教育学院附小校长,博士)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89-01

经常听到这样的反映,老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苦口婆心,课堂却死气沉沉,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低下;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台上手舞足蹈,课堂很是热闹,学生也兴致勃勃,在课堂上“玩”的很high,下课一问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啦?究其因:部分老师没有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应把游戏融入课堂,倡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课堂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且还能真正巩固书本中的知识内容。

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灵活多样的课堂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在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 单词教学,寓教于乐

单词的呈现:单词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避免一成不变的老套路,要时常给学生以新感觉。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用卡片、实物、多媒体、歌曲、猜谜语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单词,这样学生不再感到单一和枯燥,而是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教牛津一年级英语第五单元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apple”这首歌曲引出单词,接着再用猜谜语的方式“It is yellow,It is juicy and sweet.”呈现梨的单词,接着稍微一换“It is not sweet,It is very sour.”自然地过渡到柠檬这个单词的教学。拿着水果让学生来摸一摸、闻一闻,单词的呈现形式多样不断给孩子以感官的刺激,调动了其多个感官的参与,学生印象深刻且兴致盎然。

单词的练习和巩固:通过老师的示范带读,再配以升降调带读,“大小声”带读,在学生中选出掌握较快的“小老师”领读,也可采用“警察抓小偷”的方式来突破难点单词的掌握;检查时可采用“开火车”形式速读;或是同桌两人速读;亦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老师手持卡片,点到哪个组,哪个组的学生起立读单词,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样进行交叉读和训练的活动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二 对话教学,学以致用

对话教学是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低年级英语教学的重要阵地。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对话较简单,通常都是两句话,但这样的内容对刚接触英语的孩子来说却很难。因此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机械训练,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

通常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对话,然后按意群把长句子分解开,逐个突破。可以把对话编成小儿歌,用学生熟悉的调子把句子唱出来。如在教授“How old are you? I am five years old.”这组对话时,我把这两句话编成了小歌曲,用两只老虎的调子唱了出来。学生耳熟能详,跟着老师在熟悉的音乐中很快的就把这两句话掌握住了;我们也可以把学过的句子编成韵律十足的儿歌,通过打节拍,让孩子们拍拍手、拍拍肩、拍拍小肚皮等活动来练习,孩子学得带劲,老师也轻松;简单易行的“警察捉小偷”游戏也适用于句子的练习和巩固;或者运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既操练了全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可采用全班齐读、分组读、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应用。

三 指令教学,读中带动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每个单元中都有指令的教学,有的是以Let’s do的形式出现,而有的则是Let’s act,对于这部分内容可采用TPR“全身动作反应”教学法。

篇(6)

关键词: 游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当前,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与培养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得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趣味性的游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并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作用。当小学生在游戏的时候,也是发展其知觉和智力的时候。游戏教学的实质就是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为充满趣味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善用情境游戏,提高学生体验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好奇、好玩并且好胜,普遍对游戏感兴趣。基于此,广大教师可以运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游戏融合在一起,运用卡片、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练一练、玩一玩和赛一赛对自身的英语技能进行强化,以此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比如,在讲到10以内的英文数字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圈,让学生猜一猜在圆圈中添上一笔之后可以变成哪一个英文数字,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1到10的英文单词卡片让学生研究,经过讨论后,学生积极发言:添上一笔后可以变成“six”,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变成“nine”,也有的回答可以变成“eight”或者“ten”,对于这样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且对其进行表扬。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英文数字儿歌,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说出音乐中包含了哪些数字。这样的游戏情境极大地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也学会了迎接挑战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随心所欲地对英语的交际情境进行创设,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

二、巧用趣味性对话,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英语对话往往只有几句话,格式也比较简单,然而这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掌握英语对话是异常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巧妙运用趣味性的对话,通过不同形式把对话打造成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发展需求的形式,像编儿歌、做游戏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英语对话进行感知,以此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解句子,实施逐个突破。比如,在讲到“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Li Lei.”这一句对话时,教师可以把这两句对话用《两只老虎》的儿歌形式唱出来,小学生们都对《两只老虎》的儿歌耳熟能详,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哼唱起来,不知不觉中学生们逐渐掌握住了这两句话。然后教师再改变方式,把学生分成两组,通过“警察抓小偷”的方式对这两句进行练习与巩固,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学生对英语对话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三、活用指令教学,增强学生反应能力

指令教学普遍存在于小学低年级教学的每个单元当中,它们多是以“Lets go”或者“Lets act”的形式出现,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完全生理反应法”(TPR)来实施教学。在教学当中,教师运用目标语把指令说出来,自己先做,待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再让学生把动作完成,然后边说边做。一开始,教师向学生说:下面跟我一起做游戏,接着让学生跟着自己做动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指令进行理解,学生在强烈的欲望之下很快把相应的动作完成。最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先让一位学生以教师的口气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依照指令把相应的动作做出来,之后,两人把角色进行调换,反复练习。起初,发出的指令要比较简单,在学生熟悉与掌握之后再发出几个连续的指令,比如point to the door,stand up,sit down。有的时候还包括一些想象的情节,比如,now you are Amy,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OK?当然,还可以运用“Dont follow me.”(别跟着我),如果教师动作做对了就跟着教师做,如果做错了,学生要停下来对教师的错误进行纠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游戏展开教学时,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让学生们做游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游戏进行合理开发,适当采取有效的竞争手段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用游戏点亮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体验玩耍的快乐,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英语课堂教学的魅力,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篇(7)

一、就地取材,巧用道具

关于“道具”的定义,词典上是这样说明的:演剧或摄制影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是为了增强表演效果,烘托人物形象,衬托舞台气氛。而教学上的道具,我们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为了教学效果的呈现所使用的教学设备、教学器具、手工制作等。这样的“道具”,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过去时”的标签,因为教师有备而来,自然谈不上“机智”。

我在教学“体积的认识”这一课时,事先也准备了若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三棱锥、球等教具,为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进而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刚开始的教学流程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们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气氛甚是热烈。突然,前排一学生在转身时碰到了课桌,放在课桌抽屉里的书包顺势而落,跌落在地,自然就露出了抽屉的自然空间。这一偶然的插曲让我兴奋不已,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先是让学生观察自己课桌的抽屉,明白“因为书包的存在,进而挤占了抽屉的空”;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再次观察空落落的抽屉,明白“因为书包的取出,进而还原了抽屉的空间”。通过如此这般“一进一出”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书包在放入抽屉前后空间的不同,从而理解了“书包的体积正是抽屉的空间”、“抽屉容纳了书包,书包的体积正是抽屉的容积”(学生语)这些道理。事实证明,学生对“空间”和“体积”的理解是透彻的,是深刻的。这样的设计事先我没有想到,完全是学生给我的。

有些时候,我们教者为了一味地追求新鲜的教具、鲜活的课堂(当然,这无可厚非),却忽视了身边最原始的素材、最本质的常态。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用心感悟,这些原本不起眼的“道具”,却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最闪亮的印迹。

二、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特级教师华应龙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无数次观摩、学习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无数次被他那非凡的教学技巧、崇高的教学追求、睿智的课堂语言、闪耀的名师风范所折服、所震撼。在华应龙老师所作的学术报告中,也无数次提到过“教学智慧”的现象,面对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面对些许古怪刁钻的问题,华老师总能够顺水推舟,给出明确幽默的解答。

三、赏识教育,激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这种心理需要会激发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地学习,并且期待着老师或者同伴投来赞许的目光。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先是出示了一组数,让学生通过计算,判断是否能够被3整除,再在这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中,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即“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够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够被3整除”。班级里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说:“老师,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麻烦,只要先去掉一个数中的3、6、9、0这些数字,把其它的数字加起来,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就可以了。”同学们有的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有的立刻拿出笔进行试验。当确信这种方法准确无误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一个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我在备课时已经想到,这样的方法已经不太新鲜,但是为了给学生(名叫浩浩)一个鼓励,我还是以这位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浩浩发现”,并且讲述了古今中外一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物理法则、化学现象等。

四、将错就错,生成精彩

篇(8)

其次,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得遵循以下3条教学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熟知教学规律,就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导航。也为实践中我们有的老师提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数学新授课都要按统一的课改模式进行教学”这一问题寻得了答案。那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达到高效又留有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做好充分的准备,展示独有的智慧。

一、课前储备智慧

1. 教学观念的储备。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的课堂意识的转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今,在人本思想的理念下,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学生学”,还应是“教学生自己去学”。当今,宽松的理论环境和宽广的信息渠道为“教学生自己去学”提供了可能。

2. 学科知识的储备。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中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3. 专业技能的储备。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过硬的基本功:①语言;②板书;③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课中展示智慧

课中智慧的展示集中体现在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篇(9)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50-03

“课改改什么?改的就是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1]新课程改革,客观地要求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以期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益。多元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多元教学法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有机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来体现的。推进多元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

一、多元学习的价值追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它是指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上,师生双方达成教学目标效率最高、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最好、课堂教学效益最佳并指向学生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的实现,有赖于多元学习,即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方式,高效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生成教育智慧。

多元学习在教师课堂教学环节上表现为“导学、讲解、评价”,在学生课堂学习环节上表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它的价值在于:

(一)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目标教学角度,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应包括实然目标和应然目标两个方面:

第一,实然目标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要实现课堂的实然目标就必须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时间效能。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让知识在对话交流中生成,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成长。

第二,应然目标是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形成。要实现多元学习的应然目标就必须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讲为主讲,变学会为会学,实现课堂“质”的提升。

(二)追求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素质。学生只有具备学习能力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真正实现“自主”,才会高效学习。唯有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的过程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

(三)追求教育智慧的生成

高效课堂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实现教育的“四维目标”,即教育智慧的生成。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仍然是有缺陷的,而基于高效课堂的多元学习恰好能较好弥补这个漏洞。

二、多元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整合性

整合性指任何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多种有效的“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整合。整合性是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的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单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取得最佳课堂效益,只有有机整合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课堂。传统课堂多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任何一种真实有效的学习方式均含有接受、自主、探究和合作四种成分,只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各种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已。在通常所说的接受学习中,“接受”的成分所占比例最大,而在自主学习中,“自主”的成分最大。教学中可以有组合形式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性接受学习、自主性探究学习、合作性接受学习与合作性探究学习等。有效发挥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优势,对于高效课堂的建构意义重大。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任何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自主性是多元学习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有研究认为,学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和成长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拥有完全的自主。作为学习者,学生可以在别的地方、非核心的地方受到限制,但在核心之处却需要自由。学生唯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才会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学习能力,生成创造才能。“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彻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教师“主导”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建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程度是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基本标准。

(三)生成性

这里的生成和传统课堂讲的生成是一个词,但却有不同的含义。生成性是指在课堂自然生态下,经由学习者自身或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教学互动”而生成的一个全新的结合体。高效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与其它社会活动一样,教学互动也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2]。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判断一节课题是否高效要看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和生成的高度。

三、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的构建

(一)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因学科而异、因学段而异、因学情而异

第一,因学科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学科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不同,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自然学科内部各学科和人文学科内部各学科之间在课堂教学结构和操作办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科差异,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学科而异”构建多元学习的操作模式。

第二,因学段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存在差异,基础教育各学段之间,学段内各年级之间客观地存在差距。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只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高效”的效果。

第三,因学情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同一班级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客观地存在差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

第一,多元学习应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生本教育的践行者郭思乐先生倡导让教皈依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让教服务于学,在课堂上充分保障学生的自力,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3]。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路。如果不明确课堂价值取决于学得如何,那么学的主体则只能屈从于教的主导,学仍然无法得到落实。

第二,多元学习方式应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构建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也就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只有一切“惟生”设计教学活动,展开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评价,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李炳亭先生所描绘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三)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功在课前、力在课中、效在课后

高效的课堂是将课堂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抓两头、促中间”,即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

第一,多元学习方式应功在课前。构建多元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应详尽下足工夫编制导学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在导学案研制时应注意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4]。

第二,多元学习方式应力在课中。构建多元学习方式,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课堂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指导,让课堂教学的成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第三,多元学习方式应效在课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一堂课下来取得了哪些进步或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指出,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课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四)多元学习方式应注重学习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

第一,学习主动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学习高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实现。通过拼时间、拼体力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高效学习,但这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方式。高效课堂倡导绿色的教学质量观,倡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尊重,对学生学习力进行保护性开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第二,学案主导指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传统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课堂上,大多数问题要在课堂中解决,“大容量、高速度、高难度”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常常顾此失彼。通过学案导学,将教师在动机上的诱导、情感上的梳导、探究上的辅导和学法上的指导等有机融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依学案自学时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无声胜有声”的引导和启迪。

第三,问题主线是指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四,活动主轴是指课堂教学要围绕“学”动,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教育智慧的生成,具有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教师应围绕学习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坚持功在课前、力在课中、效在课后,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切实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概念与原理[EB/OL].(2010-06-25)[2012-1-24].blog.省略/libuqima.

[2]岳欣云.教学互动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41.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其信息化工作成为了当前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焦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进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智慧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应用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吴晓静和傅岩指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师生情智交流和学生智慧发展过程[1]。唐烨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智慧课堂应用的四个层次,提出先思想后应用工具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荫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认为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3]。张丽娟和郑晓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学习者主动、引导者指导的模式下,验证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表明智慧课堂对于推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4]。孙曙辉和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实例,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针对性、互动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智慧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针对化

智慧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大班制、统一化教学,而智慧课堂旨在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资源推送和测评分析、课中互动的及时评价和立体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专题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课堂互动化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动”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缺乏双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动”到的学生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实现智慧课堂教学针对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移动教学、学习终端不断智能化提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供工具支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3.反馈数据化

智慧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理念与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疏于过程性评价,仅限于对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大数据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在智慧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设备的采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伴随式采集师生教学、学习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高价值的教学、学习评价。

二、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智慧课堂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应用智慧课堂提升我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属高中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结合合肥市市属高中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对智慧课堂展开深入分析,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架构设计两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智慧课堂。

上一篇: 工程造价与工程审计 下一篇: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