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9: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1)

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一些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本文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未来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高中时期学生的性格和智力水平都各不相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一些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那么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本身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出现明显的挫折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都不同,对待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就会明显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厌恶学习。

2.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理念使得教师完全依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教师没有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只是盲目地完成教学任务,仅仅教授学生考点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只知理论,不会运用,失去了教学的应用价值,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地理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是很严重的问题。

3.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当前对高中生地理科目的考核主要是考试成绩,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使得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局限于传统的僵局之中,很难进行突破。因此,如果高中地理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就完全违背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典型问题的解决对策

1.因材施教,丰富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之一就是依据学生的需求采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分层教学,教师依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比如,在进行教学时,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去总结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并搜集课外知识充实自己;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而基础知识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讲解,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2.创新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明确教学的意义,提高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盲目地追求分数,要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励教师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其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的意义是培养高素质的地理人才。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不应该仅仅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在教学中开展各种类型的地理竞赛,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和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编制题目,让学生在趣味的比赛中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新对教师考核的标准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地理人才。

4.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当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在一些学校依然没有应用先进教学设备,可能是由于经费的问题或者是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一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国家应当对教育机构给予足够的支持,完善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目前教育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提高教学质量,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方式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会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质量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降低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不断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改善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篇(3)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授课教师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现阶段高中生仍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因此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只注重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着重加强了对于高中课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而轻视了对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地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途径与手段,是连接前后两个“维度”的桥梁。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从高一开始就向学生传授一些万能答题板,无形地钳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逐步僵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初高中之间知识链接存在脱节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脱节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受各地方教育政策的影响,甚至某些省市直接取消了对地理课程的考核,导致初中地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理论难度大幅增加,初中地理水平的学生无法再―定的时间内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理论的学习。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整体跨度增大,各原理及定律较抽象,知识点间纵横方向的迁移性强。但教材内容却相对精简,教师需在课堂上作大量的知识补充,部分学生却不以为然,对补充知识点抱有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课堂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较低。

3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虽然此次新课改强调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沿袭传统的评价方式。突出表现在重视单一的成绩评定,以考试分数作为终结性评价指标,轻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即缺乏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二、高中地理教学问题的应对措施

1明确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统筹全局。高屋建瓴地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温习相应的初中基础知识。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为其学习更高级别的地理知识做好铺垫,以区域地理教学为例,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复习对应的初中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作深入剖析,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程度。

2加强地理课程内容讲解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阶段,应改变传统仅仅教授教材地理知识理论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于学生课外地理知识的了解以及扩展。虽然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蓝本,而应当依据教材内容不断拓展与之相关联的地理知识。如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地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替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即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持有创新价值取向,以便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创造出更多的空间。

3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篇(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88―01

本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及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请教指导老师和该领域研究者,借鉴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研究的现有成果,针对甘南藏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理论研究和实验区行动研究为基础,得出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经验理论。

笔者以为,在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为基础,从生活中搜集材料,加以甄选、提炼和升华,使学生将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常见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地理与生活密不可分,不仅要在生活中利用地理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形成地理观点,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从笔者多年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来看,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尤其是甘南藏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 基础教育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地理素养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储备较少,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

2. 由于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有限,学校不能建立丰富多样的地理课程以供学生选择,满足不了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尤其是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3.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虽然开始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仍然局限在小范围内或者处在探索尝试的阶段。师生对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或者多劳而无功。

4. 有些学校虽然初步具备了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但是由于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加之地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偏低,所以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

5.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仍然在教学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导致了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过程中切忌把教学视同为日常生活。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不能等同于散漫、无目的的日常生活状态,要让师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都有所发展。

2. 教学实践中要选取恰当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时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甘南藏区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风俗背景,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到这种特殊的背景制约,有其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合适的生活元素,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篇(5)

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地理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2)九年级不设地理课,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难的最主要原因。

(3)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地理学科都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轻视对地理课的学习。

(4)高中地理课时不足,没时间弥补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5)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非专业代课现象很普遍,大多数非专业教师不喜欢、也不会教地理。

2. 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1)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大部分初中学生地理课感兴趣,但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且不需要中考等原因不好好学。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主要是“考试之前背”。

(2)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但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在口头上提一提,或者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装装样子,做做形式而已。

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份数低的就是差学生,由此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高中学生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想或不敢向地理老师提问题。能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仅占极少一部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只做作业不看书,课后不能及时反思进行探究学习。总之,学生总体上不重视探究学习。传统的学习观不仅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 高中教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级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再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之下,再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邮寄的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4.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静态是指相对于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兴趣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天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的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3)联成体系,提高效率。

篇(6)

文理分科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近几年有些学校更是将文理分科提前到了高一下学期,这使本来在理科班进行地理课教学的难度又加大了。分科后,学生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教师教学目标也有了区别,再加上高考时间较紧张,理科班的学生不愿在地理科目上花较多时间。怎样更好地在理科班进行地理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理科班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课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文理分科以前,所有的科目都是必学的,地位几乎处在同一水平,老师对待每一科目的态度也都不分彼此。而分科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转变,地理课成了理科班学生高考不考的科目,在理科班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渐被理科班学生忽视。

2.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深度发生变化

分科后,对于地理课文科生要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而理科班的目标则变成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这二者相比,需要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了明显区别。在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都几乎设有活动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掌握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而理科班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这部分内容几乎被完全删除。

通过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目发现,考题相对简单,计算题几乎很少出现,基本以常识记忆类知识为主,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日常实用性。

3.在知识理解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科目是文科班学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学好地理是文科生的高考目标,加上文科生喜爱记忆性的知识,这使得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喜爱记忆地理知识;理科生却对记忆性的知识并不十分喜爱,这也是一部分学生选择理科的原因。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若他们愿意投入精力的话,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深度是足够的。

4.在学习的投入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所以文科生对它学习的投入时间是相对比较多的,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算比较难的,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他们学习地理时是自觉、认真的。

而理科班的学生几乎是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高考必考科目上,当老师在讲授地理这些文科科目时,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认为是占用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即使老师强调地理是需要学习的,他们也是非常被动和排斥的,这就导致理科生学习地理的时间明显偏少。

二、应对措施

因此, 考虑理科班的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时, 应充分考虑到客观存在的因素,化解不利因素,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形式更具灵活性,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1.简化目标,精简教学内容

老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新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大纲中,遇到相同的表述时,老师应思考该怎么样把相同的表述通过自己的理解有区别地应用到文理班的课堂上来,这就要求,课标被老师钻研的同时,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也是老师在理科班上课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作业应该布置得相对容易,甚至可以不布置作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熟记需要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堂解决。把最基本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适当地把课后作业进行简化,不宜过难、过偏,也不能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2.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态度和看法

因为理科班和文科班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所以理科班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科目时和文科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对地理明显表现出无所谓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在理科班上好地理课,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节课,任课老师应不急着讲教材内容,而是组织一次研讨会,自我介绍后让学生们进行一次辩论探讨;也可以组织一次班会,让学生们思考一些地理教学的问题。比如:这个科目高考时不考,为什么还要我们学呢?你认为不应该学,原因又是什么?地理虽然在高中属于文科专业,但在大学却被划为理科专业,这又是为什么?等等。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进行补充,列举一些大学中的地理专业,并介绍一下地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和职业。这样让学生们了解到地理并不仅仅是文科专业,同时也让很多学生发现想要在大学就读的专业竟然是和地理相关的。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指出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至少在认识层面上不会再轻视地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也会轻松很多。

3.教学形式和方法“因班施教”

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心理上发生了变化。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文科班相比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文科班进行教学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理科班更强调掌握基础性知识和趣味性知识,更注重知识的广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给理科班授课时,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涉猎多领域知识,应将课程内容多与身边实事、新闻、政治等联系起来。现在湘教版教材中已引入了双语教学,那么老师可以在地理课上给学生教一些英语地理知识,告诉他们在以后的高考英语中很可能会用到;也可以利用这些英语知识引出一些小故事和小幽默,这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课标内容。在理科班课堂上应更多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有了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喜爱地理。

4.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数学等,最近几年又和英语紧密联系。由于地理学科的这一特殊性,把地理课与理科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进行有效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与文科生相比较,理科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为活跃,那不妨利用理科生这一思维特点来组织教学,把地理课上成理科思维的地理课。对于同一内容, 提问方式应不同,提问的切入点也应有差异。

如:时区可以和数轴联系起来,中时区是原点,这样理科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容易了;讲大气分层的时候与物理联系起来,老师可以故作不懂的样子向学生提问,电离层与其他层的不同处;而讲到农业和工业时,可以展示有代表性的图片,与地理相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记忆。

总之,让学生学到知识是每个老师的终极目标,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其次,专业知识要过硬,不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挑出老师的毛病;再次,对待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而烦躁;最后,要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态,让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一、地理“活动教学”的内涵概念

地理活动教学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外,相关的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开展有关的地理课外活动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活动性。而从广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来看,地理活动教学不仅是指地理老师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野外的观察以及实验活动,还包括了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主动思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学习。

二、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利用率不高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利用效率不高,达不到实际的预期效果。很多的高中教师仍然拘泥于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认为实施“活动教学”会影响教学计划,在中国素质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始终将学生的成绩放在教学计划的首位。其次,高中地理课堂的信息量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所占用的时间往往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的时间,加之,一部分教师对活动教学的没有深刻的认识造成了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学生参与地理教材“活动”的积极性不强

在地理活动教学中,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受到老师教学观念的影视,对于地理活动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认知上存在着误区。同时,由于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地理活动教学开展的不深入,流于教学形式,造成学生在地理活动教学中的抵触情绪,不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间接造成了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

(三)、“地理活动”教学开展流于形式

由于部分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活动教学没有深刻的认识,为了应对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在地理课程教学中一些课堂活动教学只是简单的开展,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同时,在课后也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活动安排机制。忽视了活动教学的价值,使地理活动教学的开展流于形式。不能充分满足高中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创造力,学生在自我展示和表达方面欠缺。

(四)、“地理活动”开展受到学校发展条件的限制

在一些高中学校中,由于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学校各项基础设施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地理活动”教学来说,课外地理实验、观察所需要的资金、相关的场所不能满足地理活动教学的开展。同时,学校领导对于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开展支持程度不同,为了避免校园安全事故,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升学率,一些学校的领导对于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并不是大力支持。

三、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教师和学校领导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了解和认识到开展地理活动教学带来的深远价值。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调整改变教学方式,明确地理活动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向,充分发挥高中生的学习求知积极性和创造表现性。针对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加强活动教学的课程教研活动,形成清晰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努力创造丰富的地理活动教学情境

在地理活动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质性,必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地理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设置地理活动教学的具体方案,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以及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同感。同时,立足于教材内容,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时间,科学合理的开发地理活动课外教学设计方案。

(三)、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地理活动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专业的指导,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组织开展好地理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地理教师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实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教研活动以及对外交流教学活动的经验交流,能够为在课堂上更好的开展地理活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的目标要求。

(四)、建立多元的“地理活动”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地理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学校教学领导的重视,将地理活动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及时的发现教师在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中的问题,并形成一系列的数据,将数据结果及时汇总建立反馈评价系统,更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堂评价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地理活动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研究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的意义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问题及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地理素养以及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有所获,还能够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其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教学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分层交叉模式,即在一个班级之内形成能力均等的学习小组,而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对象施以同样的教学;第二,班内分层模式,即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将地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细化,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第三,分层走班模式,将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分层,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分层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师,使同一层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相对较少。

以上三种分层模式都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实践,始终还在探索当中。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层方法的不足。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划分学生层级的标准却是不相同的。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出现“高能低分”的学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应层级中,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能被满足。类似的现象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分层方法有问题,分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准备压力大。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分层教学的模式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甚至要考虑到在一堂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变大,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分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层级”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被分层之后,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还会因为有“被歧视”的心理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态度,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直接削弱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部分学优生被分在较好的层次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骄傲自满,影响学习。

三、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

(一)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同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知识、地理素养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下工作量的增加,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多媒体将文、图、声、像合理的组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为了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积极支持地理教师的再深造学习,创造共同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定期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和总结报告,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派送学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师也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学校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去教育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分层教学才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这实际是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但是,分层教学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分层,为了规避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同并配合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平时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隐形分层和适当保护。老师心里有个对学生的分层,但是呈献给学生的是另一种分层结果。这样就能避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却显示出了各种问题。由于分层教学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成为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层方法,并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3]田冬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3(04).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33-03

一、地理选修课程实施情况概述

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地理学科的新课改对高中地理课程影响巨大,其改革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对地理课程的模块化设置、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编著等都提出了一些相当完备的标准要求和建议。其中,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成为了其中的一大亮点:即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加上七个平行的选修模块组成。

地理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地理学科传统学科分类与当前地理科学迅速进步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学校积极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地理教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却不甚理想。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当前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教学的实施现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根据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同时也需要慎重改进。

二、地理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模块较多,开设情况差异较大。据朱娜在2008年对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实施现状调查[1]得知,当前学校开设最多的选修模块分别是:选修6环境保护(69%)、选修5自然灾害防治(55%)、选修3旅游地理(44%)。2009年曾玮、常华锋和温安武在《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显示模块实施调查与建议》[2]一文中对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其中选修6环境保护(78.46%)、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60.77%)、选修3旅游地理(40.77%)、选修4城乡规划(6.92%)、选修1宇宙与地球(6.92%)、选修2海洋地理(6.15%)、选修7地理信息系统(2.31%)。

通过对课改区考试制度的了解,基本上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都是服务于高考中的选做题。我们知道开设地理选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

要[3],而目前这种开课方式还完全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选课行为直接与地理高考的选做题挂钩[4],从而失去了开设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意义。

此外,课程难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每个省市的高考命题一般都会考虑本省学校地理开课的情况,例如,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相对专业,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且需较高的硬件设备和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学校均未开设此课程。而选修2海洋地理对于内陆地区的高中来说,开展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选修1宇宙与地球模块由于专业性较强,且难度较高,所以开课率也非常低。

2.考试评价标准不一,考试内容混乱。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特别是在教学一线,考核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曾玮,夏志芳的调查[5]显示:对于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评价方式,其中75.38%的学校采用闭卷笔试,12.31%的学校以主题或课题研究报告,3.08%的学校不做评价,9.23%的学校以平时的听课表现进行评价。

在全国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的层面上,仅从评价考核标准来看,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异巨大,且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以2010年天津高考方案为例,天津地理学科考试仍以文综形式出现,但其本质已经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它取消了跨学科命制的综合试题,将政、史、地三科相关试题进行独立编排。地理由11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而选修模块的考查以必做题的形式出现,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4城乡规划两部分在内容上占20%,而在2011年又将选修模块调整为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其他省份的设置情况也多有不同,首先是纳入高考的考查方式不同,在新课改区内,很多省市的选修模块试题均以超量供题、限量答题的选做题形式出现,但也有如天津文综、浙江文综、北京文综、安徽文综等设置在必做题中。此外,纳入的选修模块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大多都是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这三个模块作为考试内容纳入到文综考试试题范围,如山东、辽宁、宁夏等省均是如此。这一复杂局面虽然是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模式,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前的教学考核标准在实践操作中并不统一。

3.教师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理念、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地理选修课程的开展效果[6]。但由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专业性较强,且在必修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仅需要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需要对多媒体教学和GIS软件操作较为熟练,因此某些选修模块的教学对于一些教师来说难度较大。

此外,选修课程实施目标的南辕北辙、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关系认知误区的根源在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高考中考查比例小于必修课程的地理选修课程被认为是“副科”,忽视了其在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本质上还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为最终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思维方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4.课堂教学模式呆板,课程内容缺乏衔接。与传统的地理课程相比,地理选修课程的引入就是为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从本质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以简单的知识罗列、选编习题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自学内容,不仅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更由于选修课程的课时量极其有限,进一步使选修课程边缘化,课堂教学更加陷入了“可为可不为”的状态。

此外,由于地理选修模块较多,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使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存在着台阶[7],最明显的就在于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台阶和难度的台阶。而且由于教师对于选修和必修模块教学重视程度不一样,从而对选修和必修模块的教学采取各自为战的策略和方针,忽视了地理学科内部存在的必然知识联系和脉络,造成人为地割裂了地理知识网络,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完善的地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地理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改进对策

1.整合优化模块,降低教学学习难度。虽然7个选修模块均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但是综合考虑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以及基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层次学校、教师还有学生的评价,可以考虑整合模块,优化或整合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3城乡规划、选修1宇宙与地球三个模块。

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虽是当前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课程理念,但由于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量学校仍不具备开设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条件,而且一项无法具体实施的标准必然会降低整个课程标准的权威性。而选修3城乡规划与地理必修2内容交叉过多,且选修1宇宙与地球模块内容知识专业性强、难度大。加之在考试评价的实践中,考试无法对全部选修模块进行命题,历年高考也多以开课最多的几个选修模块进行命题,现行的七个模块的实际教学意义并不一致。所以要对以上三个模块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适当地删减某些模块,对有些难度较大的模块要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学习和教学难度,从而使之更贴近教学实践。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生的重视程度。由于地理选修课程模块较多,难度差别较大,而且涉及了很多的新知识、新内容,在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不少教师知识准备不足,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加之新教材不够熟悉,造成对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几乎没有哪位教师能够胜任全部七个模块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于选修课程模块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学习研究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对选修课程模块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此,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持续有效的培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组织形式多样的观摩、评课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来,从内外部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此外,还要不断投入人力和资金,加强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使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良性发展的水平。

3.改革评价制度,优化考试方案。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评价制度的核心,高考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针对各省高考说明中有关地理选修课程的部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江苏为例,选修模块的考试大纲近年来进行了不断地优化和细化,如把海洋地理17个标准优化细化成28项考试内容的具体要求,旅游地理从12个标准优化细化为17个项考试内容的具体要求。而山东2011年高考中对考试说明的调整大多都是删减考点,如:“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其他省份也都在原有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考试内容进行了删减、整合,尽量删减记忆性的知识内容,从而希望以此来减轻教学及考试的负担。

此外,从试题的命制来看,几乎所有省区都未能在高考试卷中加入所有的选修模块的内容,与当初提出要“为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提供考试内容不同的考卷”的设想相去甚远[8]。这主要是由于现有考试制度和模式根本无法将所有的选修试题印制在同一张试卷上,这种设置虽在立意上有较好的初衷,但现实中却成为了相当棘手且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倘若结合上文所说缩减优化选修模块,使之缩减为四门,学生可任选两门进行作答,其实践中的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4.优化教学方案,注重选修必修模块之间的衔接。地理课程的七个选修模块之间虽是完全平行的关系,但是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之间天然存在联系,如选修1、2、5三个模块强调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都关系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规律和过程,与地理必修1联系非常紧密,选修3、4、6三个模块则与人文地理有直接联系,所以这三个选修模块与地理必修2和必修3联系较为紧密。

正确认识选修和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衔接问题的前提,而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程在教材内容上的知识衔接点是教学衔接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所谓知识衔接点,是指那些选修与必修课程都有所涉及,但在内容上存在拓展和深入关系的知识点[9]。所以应该根据特定选修模块的具体课程内容以及选修课程的结构来找出其与必修课程之间存在的知识衔接点,才能依照各个衔接点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衔接方法进行有效联系和拓展。

其次,注重地理思想的应用。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条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将选修和必修模块知识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希望可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环境、资源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注重地理核心思想的主体作用,通过相同的主题思想来联系不同的模块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除了在教学核心思想和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整合之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提升其在学习技能和方法上的衔接能力和整合能力,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帮助其提升对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力。

四、结论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出发,通过不断努力探索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弥补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不足。地理学科中设置选修课程模块的出发点就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课程教学目标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而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基本原则也不会改变。

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地理选修课程从无到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课程标准的不断优化升级,加之教师学生对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标准都会有更大程度地优化和提高,地理选修课程也一定会更加符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娜.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曾玮,常华锋,温安武.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实施调查与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孔夏萌.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

[5]曾玮,夏志芳.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有效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6]董俊娟.非“应试引导”下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教学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9,(9).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3-02

情境教学法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但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地理教学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1 情境多集中在“开场白”部分

当前,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情境的创设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是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了。教师应当看到,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起到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达不到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2 情境的创设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使用,那么怎样体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呢?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其所用教学方法的实质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形式上的“到位”。因此在教学(特别是公开展示课)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结果使情境的引入是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韵,表面看是热热闹闹,其实是华而不实,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同时,这样过于重视形式,也很容易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特点,使地理课变成了手工课、电脑课或拼盘课等现象。

3 情境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在平时“家常课”的教学中,可能很少或根本就不使用情境教学法或某种情境,可是在开公开课时会努力的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在公开课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恰当使用,因为情境的创设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一种就是整堂课设计精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恰当,整节课可谓是无懈可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会出现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原因并不是老师表现不好,而是学生表现的不好,因为学生对于一些像多媒体画面、音乐、语言等简单的情境学生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比较复杂的教学形式一下子根本不能适应,不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摸不到具体实施的方法、目的和注意内容,不能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4 多媒体情境的使用易走入误区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运用更为有用,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阔,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联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地理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是今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总趋势。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用“人机共灌”、“画蛇添足”等词语来表示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境况。可以将目前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七点。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而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

(2)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操作员”和“讲解员”,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成了公开课、观摩课的不可缺少的“点缀”,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5)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关注。

(6)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往往画面的移动速度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上一篇: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