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09: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00-0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人们对居住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商业及住宅区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营造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降低噪音,还能放松人的心情,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视觉感受。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介绍
乡村景观作为景观的一种,主要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改造。它居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乡村景观即保留了自然景观的景观特色,又透露出人工气息,主要表现为生产性、地域性、生产性、自发性、生态性以及历史文化性。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开发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比如耕作、村落、工具、牲畜等,同时,乡村景观所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为其景观更是增色不少[1]。在审美方面,因为乡村景观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和原生态的自然气息,所以有较强的审美性。乡村景观在演变与发展的历程中,更是集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在城市景观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净化城市空气,具有双赢的效益。
二、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2.1 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开发起到启示作用。
乡村景观有其独特的原生态元素,它所具有的朴素与纯真是城市景观所缺乏的。乡村景观重在原始、清新、质朴,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所以把这种元素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依据。乡村景观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的繁忙与紧张的生活节奏,还很好的弘扬了生态环境,宜居城市的生活理念。
2.2 使城市园林与规划设计更符合审美规律
乡村景观是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所以更加符合我们的审美规律。相反,城市给我们的印象通常都是高楼、混泥土、灰尘、雾霾以及古板的景观。如果能把乡村景观很好的引用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不仅可以体现历史文化元素,还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把乡村景观的优点应用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取其精华,扬其长处,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加生动、更加实用的园林景观[2]。
2.3 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乡村景观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因需要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但是不管怎么说,乡村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乡村景观的引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协调城市发展,为城市景观的塑造提供灵感。这也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三、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坚持和遵循的原则
3.1 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
把乡村景观引用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本身就是对乡村景观的一种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多或少对乡村景观有一定的破坏,所以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可以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 因为乡村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不仅包含了天然的自然景观、优渥的土地资源,还维系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可以把这些资源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启发,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也能较好的保存乡村景观的元素。
3.2 遵循协调性与统一性
在景观的营造和规划中,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加强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和谐统一。使乡村景观运用到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同时,做到整体区域的统一。还要从大局出发,减少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充分尊重与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
3.3 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在乡村景观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乡村景观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对全民 、全社会的开放[3]。只有遵循了开放性原则,才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同时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过,在遵循开放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尺度,不可对乡村景观产生负面作用,也不能破坏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 设计策略的启发
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不少设计师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包含如何将乡村树木、乡村动物、乡村花草等引用到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但是此领域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
4.1 可以采用模拟的方式
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乡村的美丽风景、乡村的祥和气氛、乡村的新鲜空气,都是每一个城市人梦寐以求的。所以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对乡村景观加以借鉴甚至是模拟,比如在城市中心地带规划一个具有浓烈的乡村景观的园林,提供给人们闲暇之余放松娱乐,一定很受大众欢迎[4]。
4.2 可以借景乡村田园风光
在乡村,错落的绿植、艳丽的花朵、起伏的山岗、潺潺的溪水、飞舞的蝴蝶,无不惬意愉悦。这恰恰是冰冷的城市所缺乏的生机与活力。设计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并运用到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可以使城市的人们也感受到乡村景观的魅力,视觉上得到享受,精神上得到放松。
4.3 传承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
乡村景观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生存而做出的改变。这种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景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社会发现的体现,凝聚了丰厚的人文精神。所以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尽最大努力延续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元素,这样的园林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更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5]。
4.4 增加农业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在不断膨胀,很多孩子从出生就在城市,不 了解蔬果是怎么长成的、不了解耕作是一种什么体验,甚至连很多基本的动物都不认识。所以说,增加农业体验,对城市园林的塑造有独特的意义。乡村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引用,同时也传达了历史地狱等特性,如果再加上农业体验,对大人是休闲游憩的场所,对孩子,还兼备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在园林的建设中,增添一些特色的农业体验,比如种菜、种果树、采摘等,构造出一个新颖具有乡土气息的城市园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风景的融入,既是对乡村风景、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也是为城市园林艺术设计增添的一种新思路,不管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宜居的角度考虑,乡村景观都为城市人带来一抹清新。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在乡村景观的融入方面还欠缺融合发展,而乡村景观的建设却对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都有裨益,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将是具有独特风情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赵东燕.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 现代园艺,2015,02:83.
[2] 王文海.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 中国园艺文摘,2015,01:140-141.
一、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以下简称工程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及监督管理。
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委)负责有关勘察、设计招标资格条件的审查。
二、申报甲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经市建委、市规委初审后,由市建委报建设部认定。
申报乙级(或暂定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经市建委、市规委审查认定后,由市建委统一报建设部备案。
三、在本年度工程招标机构资格认定中,《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暂定为“通过全国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
四、申请招标机构甲级资格的,具有注册建筑和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应各不少于2人;申请招标机构乙级资格的,具有注册建筑和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应各不少于1人。
五、申请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含中央在京单位),统一到市建委和市规委领取《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申请表》,并按《办法》第十条规定的要求,分别向市建委或市规委报送申报材料。
六、报送申报材料时,还须同时提交已过的全部工程项目的招标机构与被单位的委托合同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中标通知书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其中两项工程的招标文件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被单位(业主)对招标机构的业绩评价文件2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或注册资格人员资格证书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其中专职人员还需提供劳动合同及其保险证明正本各1份、复印件各2份。
七、申报甲级资格的,向市建委报送一式7份,向市规委报送1式2份;
申报乙级资格(或暂定级)的,向市建委报送一式3份,向市规委报送1式2份。
向市建委报送申报材料时,除书面材料外,还须报送申报软盘1份。申报软件向建设部信息中心购买。
本年度报送时间为2000年9月26日至2000年10月15日。
八、市建委、市规委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意见,作出最终认定并公告认定结果。
符合申报甲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条件的,经由市建委统一报建设部认定;
符合申报乙级(或暂定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经由市建委统一颁发《工程招标机构乙级资格证书》或《工程招标机构资格暂定证书》。
附件: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墙体材料革新的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文件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文,以下简称“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要优先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促进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翻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目前情况下,除内、外墙不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现浇、预制钢筋砼结构外,其它结构建筑工程,均由建设单位依照“通知”和本办法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
第四条:收缴的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作为市财政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在建设银行设“基金”专户。
第五条:建设单位所缴纳的“限制使用费”,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内。这项基金不得做为设计、施工取费和其它纳税的基数。
第六条:缴纳标准,按每平方米建筑计算:
工业生产性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六元;
民用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九元。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向规划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同时交纳。
1.由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能墙改办)委托规划部门设专人负责收缴。使用专用收款凭证(一式三联)。
2.规划部门凭建设单位的已收缴款凭证,办理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规划部门将每日收款全额送存建设银行设立的“基金”专户。
第八条:市财政局委托建设银行设立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基金”专户,作为专项“基金”收支核算总帐户。
建行经办行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收缴、支出“基金”情况书面报告市节能墙改办。
第九条:对已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工程栋号,经变更设计,施工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除实心粘土砖外,均视为新型墙体材料),结构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持设计、施工单位出具的证明及原专用已收款凭证,向市节能墙改办申报,经核实后,进行返还。
1.返还标准:按该工程已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数额,只外墙未使用者返还40%;只内墙未使用者返还50%;内、外墙均未使用实心粘土砖者返还90%。
2.依据返还数额,由市节能墙改办开具专用返还单,由建设银行“基金”专户支付、返还建设单位,作为降低工程投资。
第十条:“基金”的使用,实行有偿和无偿使用。除必须保证第九条规定的返还外,主要用于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科研、试验、制订规范、标准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奖励、重点新型墙体材料发展项目的银行贷款利息补助及有关管理费用等。具体使用手续实行预算方式管理。
1.由项目的主承办单位提出,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预算,对其中需要由“基金”支付的数额,向市节能墙改办提交书面申请(附项目文件一份)。
2.市节能墙改办经审核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
3.市节能墙改办根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金额办理批准使用“基金”通知单。由建行经办行“基金”专户支付。
4.已批准使用“基金”的项目完成后,主承办单位要向市节能墙改办报告结果。
第十一条:市节能墙改办,设专职机构负责组织“基金”的收缴、存储、使用等综合管理工作。并向领导小组会议报告年度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本项“基金”是推进全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专项资金,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市财政局、审计局、建设银行要对“基金”的收缴、使用、返还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对不按本规定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建筑工程和拒不执行市建委、首规委(90)京建材字第269号《关于在围墙建筑中禁用粘土实心砖的通知》的围墙工程,规划部门不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委不批开工证,银行不予拨(贷)建设工程款。擅自开工者,市有关主管部门按违章施工处理。
对收缴、返还、使用管理工作中违犯规定,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贪污受贿者由市有关主管部门查处,触犯刑律者,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对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广量大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项目实行重奖。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1.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
生态理念和土地整治其实并不矛盾,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土地生态化整治尤其重视水资源基础措施建设,通过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从而在很大程度生改善水资源环境,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区抗旱防涝的应对能力,提高田地的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匀度,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土地生态化整治给景观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
目前,土地生态化整治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整治的工程项目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对熟土层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又会造成土壤的面饰和风蚀,从而给景观设计带来定的潜在风险。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研究
1.土地整治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要有效保证规划耕地区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保证土地的土壤肥力不下降。研究表明,土地表层的土壤符号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土地生态化整治必须科学、合理的保证土地表层的保留。
2.田块景观规划设计
田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田块和周围生态景观的相互协调和平衡,这样可以有效的保留灌木丛和片状生物群落等等,促进组合生态农业系统的各生物种群间的共生关系的平衡。土地生态化整治区灌丛型群落主要以灌木和乔木为主,而草本植物群落主要包括狗尾草、车前草以及打碗花等等。根据土地整治区生物种类和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区别,田块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采用条带型的结构。其中条型结构般情况下是长4D0cm~600cm、宽150cm-200cm的规模。
3.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般情况下有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道路,其中田间路宽为4m,长为616m,田间路是铺设路面的材料是泥结碎石,这种材料顾名思义是以碎石作为骨料、泥土作为填充料和黏结料,从而压实修筑形成田间路。而生产路宽为2m,总长4500m,路面是0.3m的素土夯实。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道路修筑中是不能使用混凝土的,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土壤的生态功能。道路铺设和田块配套构成互通的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平衡。
4.沟渠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发生变化的过渡地带,它位于连片的城市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几乎是完全的非农住宅、非农用地、非农产业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又被称为城乡边缘带和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处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具备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因此其发展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二、城市边缘区景观特征
1、景观类型的复杂性
城市景观一般以人工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一般以生态景观为主,而城市边缘区景观不同于这两种景观,它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以及人工景观,是一种复合型景观,包括有河流、草地、森林等自然景,又有农田、果园等半自然景观以及民居、道路等人工景观,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斑块类型的复杂程度以及景观要素的丰富度。
2、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以往城市边缘区景观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具备农业生产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城市边缘区景观在城市空间的渗透作用下,渐渐的不但具有城市景观的休闲和文化等功能,同时具备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等功能。因此,科学的边缘区景观的建设应当兼具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
3、景观格局的动态性
由于城市边缘区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集约化农业的转变时期,边缘区景观处于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变化的过渡地带,因此城市的发展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不断转变以及生态景观斑块的不断变化,导致景观格局的稳定性较低。城市边缘区景观是变化最快、复杂程度最高的景观地带之一,景观格局一直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三、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很多区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被不断向其空间蔓延的人类活动破坏和阻碍,导致城市与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针对这个严峻的问题,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本着生态优先原则,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维系自然生态过程和功能,这是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景观整体性原则
景观的整体性强调的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系统内各个景观要素之间的连续性、各个景观空间的协调性,以及城市边缘区整个区域内景观的整合。因此在边缘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时,要将各个景观单元视为有机联系的单元,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要素的设计,寻找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体系。这样城市边缘区景观才能如同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生命体,应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在达到景观的整体改善,建立起和谐的景观系统,实现可持续性、整体性、有机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3、地域特色性原则
不同的城市边缘区在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各具文化风格的特点和类型。因此,城市边缘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要本着地方性原则,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地域性原则要求在边缘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的特色,利用地方性的建材和植物,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的保护、地域方特色的凸显,而且就地取材能节约成本,降低开支,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结合生态要求保持区域特有的地域风格。
4、城乡协调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城市的景观空间形态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都受到城市边缘区的人工景观建设以及自然景观开发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改善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因此,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着重考虑它对边缘区空间、环境、景观等方面的影响,并与城市的景观形态形成有机的生长趋势,协调城乡发展,形成整体景观。
四、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
1、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边缘区景观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一部分,无论是其人工环境的建设还是自然环境的开发,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景观空间形态。城市边缘景观规划设计建设要着重考虑它对区域空间、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并与原有的景观形态形成有机的生长趋势。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但城市与边缘区的乡村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实现边缘区与城市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可以有效的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2、优化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分区
城市边缘区用地被城市的扩张侵占,使耕地面积急速减少,应该积极发展多功能化、高度集约化的城郊型新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分区应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给边缘区土地类型规划设计大的结构框架的同时,使用科学的规划分区方法来调控各种类型的土地之间的转化,合理搭配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景观用地、生态用地等等类型的比例,创建和谐的景观生态空间结构。
3、创建城市边缘区和谐的生态空间
城市边缘区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流的通道,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通道支离破碎,于是产生了许多独立的斑块,阻碍了能量和物质的流通,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开展景观生态斑块、廊道以及网络的建设,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这就要求在对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科学地规划景观的空间格局,使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等景观要素的以适当的数量合理的分布在生态景观系统中,并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使信息、能量和物质能流通,构建有效的景观生态空间。
4、发展城市边缘区生态旅游
边缘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在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前提下,营造完整的特色的生态景观,开发观光型、民俗型和休闲型的生态旅游,规划各类休闲娱乐场所,比如自然风光生态公园、观光采摘果园、农家乐休闲中心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也能发挥其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作用。挖掘边缘区景观资源,融合生态理念,营造生态景观,打造生态旅游,使其在内容上体现出不同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在风格上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五、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的乡村过渡地带,也是城市不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区域。对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不仅能够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还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景观的整体性发展。不断完善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还需要来自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并结合不同学科进行反复的论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殷青.城市边缘区景观空间的格局与发展[M].南京林业大学.2012
[2] 王菁.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设计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2007
[3] 王婷婷.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M].成都理工大学.2007
[4] 王恒;谷延霞.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规划[J].山西建筑.2010
[5] 王菁.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一)宏观尺度――景观评估与环境规划。景观评估是环境规划的依据,主要是在收集、调查和分析区域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价,找出区域发展的潜力及限制因子。环境规划则要对区域性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要素,按照区域规划的流程制定环保策略和发展蓝图。
(二)中观尺度――城市与社区设计。这是将城市地区的土地利用、资源保护和景观改善过程融为一体,落到实处的具体环节。其主要工作对象,是城市及其社区形态的建造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微观尺度――景观设计和敷地计划。目的在于景观要素的保存、维护和资源开发,确保水域、土地、生物等资源永续利用,促进景观形成平衡的物质体系,把人工构筑物的功能要求与自然因素的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平衡的最佳使用效益。
二、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位一体论
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位一体论可总结如下:
(一)与景巩设计相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设计。
(二)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三)与区城环境相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晚派。
城市地区宏观层次要构筑城市生态大环境绿化圈,强调区域性城乡一体的大框架结构的生态绿化;中观层次要在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形成“环、楔、廊、园”有机结合的绿化体系;微观层次要搞好庭院、阳台、屋顶、墙面绿化及家庭室内绿化,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小环境,通过保护和营造上述三个层次的景观规划,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基因流,改善景观要素间的功能耦合网路关系,从而扩大景观多样性和承载容量。这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位一体论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逐渐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和应用。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将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方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景观规划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三位一体论的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一)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二)尊重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
(三)延续历史开创未来
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所作的更新改造,今天的建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景物,要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和维护保存,以使历代所经营的城市空间及景观得以连贯。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时展的需求。
(四)协调晚一多元变化
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城镇、生态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显得日益迫切。
1 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快速建设时期,在城市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 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和自然景观高度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乡村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因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已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研究的紧迫任务。
在我国,乡村景观规划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新农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在规划和建设中,有些部门甚至照搬大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方式,造成了负面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建设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遭到蚕食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差,损毁耕地的数量惊人;三是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造成千村一面现象,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与意义
2.1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2.1.1 乡村地域的经济功能: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地域单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乡村形态不同,经济地域功能不同,乡村资源利用方式也不同。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2.1.2 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功能: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是乡村的自然遗产,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3 乡村地域的社区文化功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
2.1.4 乡村地域的空间组织功能: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空间结构表现在景观斑、景观道、景观廊和景观基所形成的景观特征。同时,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5 乡村地域的资源载体功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重要载体。资源的集约、高效和生态化利用,是提高乡村经济活动的效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1.6 乡村地域的聚居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地域,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乡村人口仍然是人口形态的重要构成。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7 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2.2.1 景观规划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传统景观的保护。景观不仅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资源的载体,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张和在更大规模基础上的开发利用,是景观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变革,使传统景观不断遭受冲击。
2.2.2 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建立协调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源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同时又旨在指导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完善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使城市化过程建立在充分考虑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与演变过程的基础之上,建立协调的城市 、区域发展模式。
3 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
农村特色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果园种植等模式逐渐成熟,乡村景观规划应体现出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乡村生态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等综合构成新的乡村景观格局正在形成。
3.1 乡村生态景观
根据特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和气候物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维持物种的原始构成,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特色生态景观,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耕地、森林及其他植被种植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构建生态环保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
乡村生态景观可以分为平原乡村景观和山地乡村景观。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视野开阔,规整的长方形农田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本底。少量的村庄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是乡村景观中的斑块,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是廊道,综合构成了平原地区乡村网状的自然景观。乡村农田景观规划要求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增加景观生态工程的建设内容,协调农田生产与土地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平原乡村环境。山地地形使景观更能体现地理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利因素。山坡上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乡村景观的本底,村庄及其附近的少量农田是其中的斑块,自然的河流和建设的公路是廊道。在人口密集的山区,人们对地形进行改坡型为梯型以便于农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地区则是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景观上便表现出了梯田和草坡的不同特色,高原地区的地质环境,是水土流失严重的深层次原因,但又能够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乡村生产性景观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乡村生产性景观是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争取与其和谐相处,体现出自然安详、天人合一的面貌。在绿色和生态环保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成为绿色经济的主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及果园种植等产业,力争体现产业结构特点,构建富裕文明的特色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可以分为乡村种植业景观和乡村养殖业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恢复独特的农业种植业,发展乡村种植园景观,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廊道的数量,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强化果树、蔬菜等产业,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养殖业景观为乡村景观带来丰富的内容和情趣。养殖业景观包括牧业景观和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以观赏、保护、研究为主要宗旨,加强保护动物的宣传和教育,分析动物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制定相应的环境建设措施,
3.3 乡村聚落景观
中国传统村镇聚落的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风水观和价值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聚落和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由此形成的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徽州民居、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闽南土楼、西南吊脚楼和傣家竹楼等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注重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29-01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边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日趋成熟,并在逐步趋于完善。因此,景观规划行业对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给高校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贡献,我们也有必要对已有专业内容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整合,在强调专业基础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教学新思路、深化改革力度。
一、景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景观规划专业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时至今日我国景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景观规划专业,以缓解该类市场人才的需求量,当前景观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学校现状以及教学认识的差异影响,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我国开设景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包含有:林业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以及一些综合性的大学。
1、景观规划专业内涵
景观规划本身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涉及到许多建筑知识、艺术知识和一些专业性内容,还具备独具特色的内容体系,如土工学、地质学以及美学等内容。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校性质的不同,景观规划专业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专业侧重点、名称以及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在多数院校景观规划专业的设置中,往往都是按照本院校擅长专业为指导开展的,但由于院校教学特色、侧重点的不同造成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林学院景观规划专业的教学,它通常都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园林植物的种植、栽培以及配合等方面,注重景观规划工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景观内容。建筑学院的景观规划专业又是以景观建筑作为整个教学主体,重在分析建筑结构对景观的影响,并将整体环境布局作为重点。由此可见,我国不同性质的院校所培养出的景观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差异也很大。
2、缺乏课程设置标准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国内有关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了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标准要求,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不管是对建筑院校、林业院校、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应该采用一种统一、系统的标准来开展课程,要做到课程布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统一以及核心课件统一的标准化要求,这也是目前景观规划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工作中,虽然这一问题被业界重视,但时至今日仍然未曾产生一套系统、规范的标准化专业体系。
3、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目前的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就连最基本的景观规划专业名称也不够统一。在林业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通常称为风景园林,建筑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则叫风景建筑,艺术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又叫环境艺术设计等。这些不同的名称所采用的课程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给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选用带来很大的影响,各自为政局面十分明显。
二、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要点
在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强化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正确认识,要顺应时展潮流的需要并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景观规划专业的自身特色,做到从专业定位角度去分析,从而有针对、有目的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而言,开设特色专业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的品牌所在,它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用人单位对学校技术人才的选择有着指导作用,更让学校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培育特色专业决定着学校综合发展进程,也关系到学生的生存。高职学院应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创建品牌。在当前景观规划专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高校应明确自身专业的定位,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景观规划行业高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为主线,努力办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环境建设的需要。高校只有精心构建景观规划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和培养方案,不断调整拓宽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彰显自身特色。
2、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好专业定位
当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只有将“市场跟从”变为“市场导向”、“就业引领”,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找准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教育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建立一定的地位,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优化专业结构
进入“十二五”,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和消费情况有两个转变:一是就业已经实现了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的转变;二是教育消费市场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我们应把握这种变化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具体而言,加强专业群的培养,以龙头专业为依托,将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相结合,宽口径结合多个专业方向,积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从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存在把景观规划专业提升为专业教学的问题,结果造成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知识面狭窄、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根据我国城乡环境建设需要,以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将景观规划专业分为景观规划、景观绿化、景观工程监理、景观建筑等专业方向,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4、深化改革措施
4.1、根据行业市场调查的需要,围绕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由文化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方向技能三大模块组成的景观规划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体系。其中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为景观规划专业的必修技能,专业方向技能则根据各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有相应的专业方向技能。
4.2、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培养行业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应该坚持将动手实践和认知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的观点。
三、结束语
高职景观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工程一线的,因而景观规划职业教育应结合工程实践,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加强对学生景观规划相关知识、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让学生明白专业的相关内容以及本专业所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玉玲,李玉贵.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J].职教论坛.2007(01)
[2] 朱小平.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岗位(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1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综合性。与自然保护、规划、景观设计、野生生物学、土地评价、地理学、环境科学、林学、农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尤其是目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与景观生态息息相关,有着广阔的前景
1.2 景观美学理论 景观美学的研究,是美学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景观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3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
1.4 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观”同样是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中,为了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发展,协调开发与保护,对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包含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乡村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深层意义上讲,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
2.3 区域文化植入原则 地方区域性生态原则是一种适应性原则,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是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面作用最小化。
2.4 景观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优势景观管理的结果。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既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景观结构和功能。
2.5 整体综合性原则 田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与内容
3.1 规划目标 在进行田园景观规划具体的设计以前,首先确定田园景观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设计。目标的制定针对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即分别提出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
3.2 田园景观规划的核心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是通过田园景观规划将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的引入,在自然景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体系。
3.3 田园景观规划的内容
3.3.1 区域位置 近郊空间可以按照田园景观的方式发展,中国城市大规模快速发展促使了城乡一体化空间的巨大变革,在城市近郊建设和发展乡村田园景观,开辟了城市乡村新型绿化途径,优化了城乡空间的结构。
3.3.2 综合资源评价 对项目所在地进行综合资源合理的评估分析,可以有效的保证各种资源合理性、有效性的被利用开发。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料(历史沿革、古今名人、文化习俗等等);技术经济指标;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温、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道路情况(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3.3.3 田园景观的特点
1 功能的多样性田园景观是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它既满足观赏功能、生产功能、科教、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多功能特征的景观形态。从而增加田园景观当中的科教色彩和娱乐项目,丰富了田园景观的景观结构。
2 生态性 从田园景观自身的发展要求来看具有维护自然生态机构,维持景观生态性的特征。是影响田园景观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地方性 根据基地的现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应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在现有的种植、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结合当地土特产的开发,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田园景观。
4 文化景观特性 田园景观具有文化形态,这些独特的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强列的反差,这正是田园景观的精神所在。所以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甚至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与田园景观结合,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则更具有神韵。
3.3.4 景区类型与功能分区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在景区与功能关系上要保证景区与功能的合理有机组合,既要满足人们对景区的审美要求,同时要满足人们居住生活方式的功能性。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开发基本可分为四个类型:农产品提供型;乡村空间提供型;体验交流型;综合功能型。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各景区依据主体特征景观或有特殊价值的景观进行的典型景观规划。典型景观景区可包括如下景区:
1 各种花卉种植区 以观花赏花和园艺学习为主要功能,建立以高档鲜花、盆花、盆景为主的花卉园艺景观。景区以花寄情,将人间的喜怒哀乐以生命的形式予以表达,即可使游人的情感得以抒发、释放,有达到了绿化美化山野的目的。
2 休闲酒店餐厅区 休闲酒店餐厅为家庭和朋友聚会提供舒适怡人的时尚休闲空间。酒店的总体设计体现“亲近自然”这一主题,让游人在“对酒当歌”的同时感受“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格的悠闲。
3 菜园果林区 该片区展示果品及季节蔬菜的栽培技术及生产过程主,同时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采购和购买等服务。用优质水果、新鲜的蔬菜全面取代种植作物,推广、引进适于本区域的优质高效益的品种。
4、渔业景区 利用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势,建立深水区的鱼类放养,供人垂钓,水湾处修曲桥,浅水区放养鱼、虾、蟹、贝等供游人捕捉。一静一动的画面,为人们创造了一处妙趣横生,童心再现的游玩天地。
典型景观规划必须保护景观本体及其环境,保护典型景观的永续利用;应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典型景观的特征及价值,突出特点,组织适宜的旅游项目与活动;应该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
3.3.5 交通道路系统设计 在田园景观规划交通道路设计,主要以步行或借助其他简易的交通工具,如:传统马车、自行车或电动车等,对生态环境进行视觉中的感知。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将生态学思想融进道路网的布置当中,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在游客游览各个景点的时候,景观视线变化较大的区域,应该利用植物和村落建筑以及道路的布置进行调整。道路的设置应该满足各个景点功能需求上的连贯,比如消防、送货、清理、紧急疏散等道路功能上的安排体系化、合理化。
3.3.6 植物配置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从植物造景来说,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乡土植物,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在此基底上加之园林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合理搭配山石、建筑、水体、植物,营造出供人们欣赏的美景。在造景手法上,不提倡大量的对称式、规则式种植,而应该多用丛植、散植、片植,路边植物带可种植为花镜的形式,这样更加和谐自然,更有效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小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城郊空间田园景观规划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且设计思路和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城郊空间的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及理论研究,总结出适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城郊的空间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引言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关键所在,好的生态景观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确保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城市的景观开发也已基本成型。而小城镇则像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也许,年轻人,年轻的景观设计师们一展拳脚,实现胸中抱负的地方,正是这些亟待规划与创新的小城镇!
2 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是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城乡的过渡体,是城市的缓冲带,乡村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具有相当于景观边缘的效应[1]。小城镇既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城市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又是周围乡村地域的中心比城市保留更多的乡村性,因此小城镇尤其具有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景观特性。
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下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来水草丛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为光洁照人的水泥驳岸,花巨资动拆迁建设物种单一的城市大草坪,式地把非本土化的异地大树“搬进城”。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景色最后只能变成回忆。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日渐重视,而对于城市中的原生态景观却少有保护,政府往往是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营建人工景观,却对自然存在的生态机制视而不见。城市中这些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土地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变成了没有生命的土地。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
3 原生态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价值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众多追求新奇、爆炸效应或气派、辉煌效果的风格截然不同,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质朴、亲切。它基于对纷繁现状的批判、审视和思考,从解决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环境、自然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将之介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之中。
3.1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美学价值
原生态之所以是美的,其根本在于由自然物构成的景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则是超越物质的。它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说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较于其他景观形态,亲切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共鸣与认同,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浪漫境界[2]。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之美”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在王向荣的“济南园博园的设计师园——快乐田园”项目中,诠释了花园并非展示和观赏的对象,而是空间的花园、过程的花园和诗意的花园的思想。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枯荣都是花园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阶段具有不同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建造、梳理、采摘、播种,体验春华秋实、四季之美,回归已经忽视、遗忘的花园的朴素的本质,原生态的乡村农事的乐趣带给人们快乐的田园感受[3]。
3.2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主张“原生态”的景观设计师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人与地、环境、资源的一系列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的日益破坏与恶化。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正是致力于保护现存自然要素,和积极的生态重建。
原生态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演替且地带性特征明晰,利用“自然潜在植被”,即在所有的演替系列中没有人为干扰,而在现有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包括那些人为创造的条件下)能够建立起来的植被类型[4],强调植被建设中以群落为单位,尽可能把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群落之中,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使植物群落结构合理。
3.3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在景观规划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景观规划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超越了传统的校园景观,其核心理念为回归乡土,并让自然做工,王澍将之诗意地描述为“返乡之路”,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体现了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的保留与延续,王澍利用的江南旧瓦片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在这个项目中,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的建造传统[5]。
3.4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经济价值
原生态对于城市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降低管养成本、增值城市资产、提升城市形象这几个方面。一些移植或进口的异国植物或热带植物除价格不菲之外,还消耗大量的养护成本与水资源,而一棵古树动辄上万几十万,存活率却只有50 %。原生态绿化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护的特性,减少了人们对于系统的外力影响需要,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的维护管养费用。
4 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的保护性发展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性发展一方面是要尊重场地本身的特点,遵循其自然的生态格局和生长形态,另一方面是要对其进行有机的更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现实价值。“原生态”设计师立足于“足下文化”与自然之美,主张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并通过新的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4.1 尊重场地与地域性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首先是要尊重场地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尊重是对它原本自然面貌的尊重,一方面是尽量依照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原始植被和生物群进行完整保留[6]。一方面也要注意保留场地上的历史遗迹,将新时代的印记与历史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他们发挥新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像茂盛的野草和生锈的机器,都代表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特征,是新设计产生的基础。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师用一条“绿荫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使公园成为一个受人工干预最少的城市公共空间,尊重场地现状即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
4.2 对生态与环境的照应
当前城市建设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底线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应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设不可逾越的刚性界限。将自然请回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内涵就是让自然回归城市。兼顾城市中树木花草的生态多样性,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美观,更能营造美的意境,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7]。
4.3 体现对人的关怀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意在构建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而摈弃对纪念性、展示性的追求,是日常的、寻常的景观。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主动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小城镇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对人愉悦的程度。因此小城镇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注重保护和发掘当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将人的活动融入到设计中,营造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小城镇景观[8]。
国外一些城市如土耳其安卡拉、韩国汉城、美国伊萨卡(Ithaca)等,均与荒野或原生态的森林相连。伊萨卡周边湖泊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孩子们在湖边轻松游戏,是国内城市难以见到的。香港有令全球城市羡慕的郊野公园。香港的土地利用中百分之四十用于郊野公园,百分之二十四用于建设。香港郊野公园建筑风格朴实,设施非常简单。公园道路除一两条车行道外,其他主要是简单原生态的石阶路。郊野公园的桌椅、烧烤炉、凉亭、露营地和远足小径帮助香港市民享受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并且享受这些游憩活动都是免费的。
目前国内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原生态的荒野,但一些尚不发达的地区、有待于开发的边远城市,可尽量避免重蹈现有城市建设的覆辙,或尽量保留现有荒野与城市相连,或通过退耕还林等手段修复城市周边自然,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4.4 现代艺术的融入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将原有场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结合,使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色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
依然是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小城镇新景观彰显出其现代中国的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维持了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使小城镇景观风貌不仅是视觉“美”的,同时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5 结语
城市化发展,城镇建设这场风暴打破了小城镇昔日的宁静、悠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营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原生态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之一,也是解决现有城市景观设计中种种问题的方法之一。原生态注重以“恢复”、“再现”原始自然状态的思路,来优化小城镇景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景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原生态的小城镇景观规划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指导景观规划,确保小城镇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联侦.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景观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3(12),20-21.
[2]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慧.中国当代“原生态”景观设计美学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3.
[4] 赵奕.原生态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7.
[5] 孔祥伟.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J].景观设计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