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09: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治理经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坚持“严打”方针,保持全区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近年来,全区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斗争和集中统一行动,***分局打击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和破案绝对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各政法部门也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等多发性犯罪,依法从重从快严惩了一批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的高发势头,保证了**区社会治安的良好状况。
二、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区市委、区综合执法大队和区教育局等部门通力协作,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彻底拆除了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的各种违章建筑,取缔了校园周边各种无证小商贩和摊点,加强了对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饮食店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证了中小学生和幼儿的人身安全。交管河西支队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活动,深入全区中小学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举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我们承诺不跨护栏”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交警们坚持对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盲道停车、占路摆卖等交通违法行为给予专项治理,实现了重大交通事故大幅下降的目标。
**区政府以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全区治安防范水平。区委领导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加强防范才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治本之策,因此,一直把加强治安防范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首先,全区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在各街道社区配备社区民警担任居委会副主任职务,以更好地做好居民区的防范工作。与此同时,区政府还在全区老居民区推行准物业管理,对列入区政府综合整修改造的社区,由房管部门转制的物业公司实施了准物业管理,实行了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民警“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物业小区的管理水平。为解决商业繁华地区的治安问题,区综治委在推行了“区域治安联防”工作机制,整合了区域内的治安力量,加大了巡控力度,强化了技防手段,刑事和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群众购物、休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还建立了平安**区志愿者队伍,共招募***人,使之成为***区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三、做好教育服务工作,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近年来,***区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等综合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消除了**区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截止**年底,***区完善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四级帮教组织网络,各个街道社区每年都开展“真情帮教、关爱温暖浪子心”活动,为生活确有困难,就业需要帮助的帮教对象及时提供救助解困工作,为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送去生活必需品,发放一次性困难救助金。经过多方努力,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
四、搞好综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这项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乐祥和,是一项最实际的惠民工程,宣传、引导群众关注、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全民防控体系,这也是搞好综治工作的社会基础。同时,在区委其他工作举措中,如,对违法青少年的“挽救工程”、对社区矫正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党的教育、挽救政策深入人心,极大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使***区的综治工作跨上新水平,**区在工作中通过坚持创新,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创新工作中,除了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创新外,区委还进行了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活动创新,使***区综治工作向基层、向单位甚至向广大市民的心灵深处延伸,从而形成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在这方面,基层单位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如,天塔街把“平安建设”和各项工作相结合的做法、越秀路街设置调解站的经验、公安河西分局对轻微违法青少年的“挽救工程”、解放南路物流区的治安自治联防等,这些经验对推动全区综治工作上水平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全区通过建立居委会、警务室、流动人口管理站、调委会、物业管理站“五位一体”的社区治安管理和警民联动工作机制,有效的加强了社区治安防控,实施小区亮化、建治安岗亭、巡逻值更、安装防护栏、安装电子监控设施等“安居工程”,有效控制了入室盗窃等多发财案件的发生。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进行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与重建,其中最主要的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构建一种适应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治理理念。只有真正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尊重各方各类利益诉求,才能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与作用,带动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社会组织对于提供服务,拓展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社区、乡村基层自治,践行新型社会治理理念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树立社会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依托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治理主体,尊重自治,推动社会自律,使社会治理政府化转向社会治理社会化,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主要做法和经过
贵阳市观山湖区秉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三者良性互动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践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组织地引导群防群治,构建社会和谐。
(一)落实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方向
贵阳市观山湖区通过深入调研,分类发展,倾斜政策,加大扶持等措施,重点发展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文化体育和自治维权等五类基本型社区社会组织。截止2015年12月,全区已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共有79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58家,社会团体21家。平均每万人拥有1.6个社会组织。虽然没有超过江苏省现代民政示范区要求的每万人拥有8个的标准,但是全区社会组织业务范围覆盖敬老养老、幼儿教育、文体娱乐与艺术、社区卫生服务、助残助孤、志愿者服务、环保、社会工作等方面。
具体做法:一是降低准入门槛。通过广泛宣传,多层次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观山湖区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园工作方案》和《观山湖区社会组织资金扶持办法(试行)》的要求,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视情继续适当放宽会员数量及开办资金要求,进一步简化手续。对备案组织已达到登记注册的协助其到民政局注册登记;二是扶持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深入各社区调研,指导基层挖掘社区好的服务项目,选好项目带头人,把项目社会组织化,对社会组织中开展活动好的从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支持。同时挖掘社区热心公益人士、骨干分子带头成立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积极开展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命力的源泉,我区注重引导各社会组织开展贴近居民、满足群众需要的各类活动;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基地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实施公益创投,提升能力建设
2015年起贵阳市观山湖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实验活动,依托社区搭建平台,引导社会组织服务,通过创新机制、资金保障、培育与孵化等措施,助力初创期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通过公益项目为抓手,引导社会组织挖掘社区居民需求、设计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针对社会组织实施开展项目活动经验欠缺大多没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支持,期望得到更多专业力量的指导的需求,贵阳市观山湖区组织专业社工与实施公益项目的组织对接,全程督导公益项目的活动策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促进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项目顺利实现有关项目目标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水平,扶持壮大初创期社会组织。
(三)凝聚社工力量,激发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为解决。
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缺乏这一瓶颈,云龙区民政局采取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建设社工人才队伍。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唤醒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治理功能。
一是提升现有社工队伍能力水平,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良性互动。不定期邀请专家、专业人员开展系列社工人才培训、社工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建立成长支持小组等活动,提升现有社工队伍能力水平。组织社工人才与社会组织对接,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引导社工能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会组织服务中,达到“发展社会工作,增强社工素养,提升服务水平”的目的。
二是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和社会组织团队成员、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贵阳市观山湖区积极探索,把开展志愿服务与推进“三社联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管理、志愿服务信息收集、记载、保存机制、志愿服务星级评定与回馈激励机制、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化等各项制度。将社工与志愿者这两部分人力资源有效结合,实现互动合作,资源互补,以社会组织为平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公益项目联动运作”的方式,推进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在公益领域的深入合作,产生“1+1+1”大于3的效能,在全区引导形成了“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组建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共同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的良好局面。
三是引导优秀社工人才领办成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理论和技巧服务于社会有需要人群和社区,创造最佳社会服务效益,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进程。
二、经验与启示
贵阳市观山湖区在实践中进行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在践行新型社会治理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并探索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指导,实施公益项目为抓手,达到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培育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培养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倡导公益和社会治理新理念的目的。
贵阳市观山湖区在2015年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满意度达89.38%,同比增长0.74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一。
由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依然面临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各方协力解决。同时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民众的心里还不是很清晰,人们还需要一个认知、理解、接受到实践的过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增加社会组织的活动频率,还需加强社会治理理念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培育发展特色品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治理,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度等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通过从实际出发,贵阳市观山湖区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即:社会治理理念的教育宣传常态化,监管社会组织构成要素常态化,弘扬公益精神常态化,社会组织内部结构设计规范化,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现代化,培育自筹资金能力强的专业经济协会重点化。以明确理念、大胆设计、开拓创新、突出重点、鼓足精神、合法实践来规划新一轮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随着“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模式、“政社互动”的试行,政府逐步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必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社会组织扎根于社区的土壤,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通过“三社联动”,倡导“以人为本,慈善为怀”的社会互助精神,增强全社会“助人、互助、自助”的公益意识,吸引社区居民更多的热情参与,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以治理现代化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郑琦.社会组织监管: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3(2).
一、现代城市社区建设和公共精神培养的价值关联。
社区是我国城市管理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行政框架内最基层单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地域界限打破,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基层单位实体渐渐分化和消解,原来传统的“单位人共同体”“地域人共同体”已渐渐变身为“社区人共同体”。 现代社区共同体是由来自于不同地域环境和行业的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差质人口所组成的, 特别是长沙作为省会和中部发展快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国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参与长沙现代城市的建设,这些不同异质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因为个体差异降低了邻里关系情感认同,增加心理上误会和矛盾,其认同危机影响社区共同体建设。加之社区行政化倾向导致居委会工作模式成就、工作方法简单,社区居民大多是在不了解前提上被动性参与社区事务,随意性大,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意识淡薄,社区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视,影响社区公共精神提升。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各级部门越来越受重视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长沙城市化快速发展拆解原有的地域关系纽带,单位集体记忆和情感归属日渐远去,个人与社会关系网络发变化。为适应长沙新形势社区建设需求,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以促进社区建设与和谐发展,进而提高长沙市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此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概况
(一)西方:学术界针对社区研究有的两种不同倾向:
①一种是针对城市社区中邻里关系变化进行研究所形成两种对立的社区消失与继存的理论。以滕尼斯、韦伯等社会学家为代表的社区消亡论和以美国社会学家甘斯、刘易斯为代表的“继存论”;。前者认为社会分化结果是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差异增大、社会认同感降低使得传统社区存在基础丧失。后者认为认为传统社区不能完全否定和消亡,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与外面的世界并无多大影响。②另一种是社区解放论。费舍尔、费尔曼和雷顿在20纪70年代运用社会人类学网络研究的理论研究城市社区的变化。强调现代城市社区人际关系应从地域局限中解放出来,有应该更广网络,开启了新的网络研究视角。
(一)国内在中国社区概念的研究上:、吴文藻等人创立了“社区”概念和研究社区的范式。对社区研究近年来有几种不同观点:
①,社区共同体包括地域性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精神的共同体,社区精神文化是从生活共同体提升到精神共同体的关键。社区自身就可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约束来实现社区公共生活有序化。
②公共精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行为准则、规范的认可,并体现于行动上的遵守和执行。从道德上而言,公共精神是以利他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超越个人狭隘界限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态度,它孕育并镶嵌在特定的社会架构和文化土壤当中,并不断地影响、修复、变迁着特定的社会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人类公共生活之中的,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基本道德和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以公共性作为价值基石,表现为社会成员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怀和参与,对公共生活的热情融入和,对政治社群的虔诚认同和归属。
综合来看,国内外这些学者的相P研究,对课题组展开社区共同体建设与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颇具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国内著名学者如秦宣、韩庆祥、张雷声、刘书林等近年来也高度关注城市化社会发展、共同体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提炼与培育等问题,深刻回答了城市化社会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其观点不仅为此课题开启了研究思路,而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国内外研究尚存在些许不足和遗憾:①侧重社区共同体或公共精神某一方面的研究,欠缺综合性的研究;②;对应到长沙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还较缺乏;③长沙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策略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研究。
三、长沙社区建设中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
长沙作为省会和中部发展快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国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参与长沙现代城市的建设,这些不同异质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因为个体差异降低了邻里关系情感认同,增加心理上误会和矛盾,其认同危机影响社区共同体建设。加之社区行政化倾向导致居委会工作模式单一、工作方法简单,社区居民大多是被动性参与社区事务,随意性大,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意识淡薄,社区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视,影响社区公共精神提升。
(一)社区公共精神培育包含培养独立人格、民主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社会责任、社会公德、自控自律意识六个方面。但是长沙社区存在公共精神缺乏现状:
首先是社区意识比较单薄,从而存在对社区的认同危机,从1996年至今长沙实行单位住房货币化,原单位的福利房通过房改后成为人们有使用权的私有房,住房都是单位人,后来随着房地产的飞速发展,人么需要换更大更好的房子,所以出现将原有从单位购买的房子进行转手买卖,这样使得原来的单位人集中居住的状况变为各种外来人员杂居的现象,这样彼此因为不同的需求而再生的居民社区成分相对复杂起来。经过对社区居民的100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其中因为邻里彼此不熟悉,即使门对门也不往来不熟悉的占40%。甚至因为工作的时间不一,有20%的问卷说几个月都没看见邻居。这样一来,因为居民间彼此陌生,对房前屋后和楼道的的公共卫生、共有园林的保护等公共环境也漠不关心,缺乏对居住环境的爱护和维持的公共情怀,乱放乱丢垃圾的现象常见。邻里之间缺乏相互帮扶和相互关照的共同意识,还因为出租房客的成员复杂性,以及其不同的生活习惯,更增加了相互交流和沟通难度。这种复杂情况得邻里相互很难融入在一起,引发了社区共公共精神的认同危机。
其次社区居民公共参与公共活动的自觉度不多,更难得经常性开展。为了增加社区粘合度和凝聚力、增进交流和邻里情感,即使有社区热情发动居民一起参与的社区公共活动,也常出现参与度很少,多数居民抱着看热闹的心理或不理不睬的尴尬局面,收效不大。
再次是社区建设的困境:社区主体、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文化等困境。
社区主题因为社区主体的结构先对变化,原来有单位管理的变成了社区自治,社区管理机构一般带有政府行政性,社区划分不够合理,管理的区域比较大,人员与管理区域不匹配,加上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方法简单、宣传较少,基础设施不足,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供给缺口大;加之社区机构与政府和住区物业管理理顺不足,一有问题,就是“临时抱佛脚”,解决问题也是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没有形成规范的社区管理机制。城市社区的行政化严重常常限制了社区自制能力的发挥。
最后社区法制建设滞后,与社区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社区建设的运行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导致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社区公益保障、社区的公共精神的加强缺乏制度保障,公共活动难以开展,居民的公共文化难以普及。
(二)是长沙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加强社区公共精神的构建。
随着长沙城市的发展现代化,长沙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宏伟规划,迫切需要加快长沙城市的的现代化建设体系;而作为长沙城市建设的的重要内核构成细胞就是的社区建设,可见社区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而社区公共精神的缺乏现状与现代化社区建设是极其不协调的,所以加强对社区建设,重点是社区公共精神建设,才能带动公共意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文化的和谐,构建和谐的现代社区。社区公共精神的建设对策和路径有如下几点:
1、营造浓厚的社区意识,搞好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建立社区通信录和社区现代QQ群和微信群,加强社区公共活动的广泛性,提高消息发散性和居民知情权,扩大活动的居民参与度;建设齐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2、理顺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居民自制组织建设,争取处理好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和物业之间关系。加强社区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重视社区制度化建设。争取处理社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拨优秀的专业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提升社区管理质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
3、社区要加强所辖居民区的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协同合作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增强社区服务的多样性、社会化和产业化。
4、推社区管理创新,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学习广州和香港等地的社区公共精神建设的经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的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为主体的社区管理体制,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形成以民生为重点、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制,丰富社区建设的服务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构建以儿童入园、一站式医疗服务和康复、学习和生活娱乐健身等多形式的服务体系。按权力下放中心下移原则,制定法律法规,协调社^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5、建立社情民情表达机制,充分发挥老龄群体对公共精神余热的作用。重视大学生公共精神。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彰显社区管理善治理念、构建地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意义共同体、加强行政性复合与自主性合作、结构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包容共享致力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体系和氛围。
6、加强社区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设立社区服务基金,大力培养非政府的社会服务组织,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体制。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2]张国生.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1.
[3]McKeachie W J.Student Ratings:The Validity of
us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11):1218-1225.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
一、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满足幼儿参与表述活动的愿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因此,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如:“小剧场”、“宝贝话吧”“流动餐车”“电视新闻台”“娃娃家”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区,幼儿在这种平等、轻松的区域环境下,畅所欲言,尽情地发泄心中的各种感受,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在创设活动区的过程中,物质材料的投放是关键。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本班的空间,合理布局,让幼儿有一个自由优美的环境,使活动室的环境有一种流动的美感。孩子们每天置身其中有一种愉悦感,每天盼着来幼儿园,每天盼着进活动区。为他们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为此我们投放花架、塑泥、桌面及大型积木等所需物质材料,搜集半成品材料,孩子们在区域中,在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充分感知活动内容、自主地与同伴交往中,会情不自禁地开口说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2、区域活动的创设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展开。在投放材料时,根据主题及时更换,有的放矢,为主题活动服务。这样就使孩子们在活动区更有交流的共同话题。如在“娃娃家”中,在“家乡美”这一主题活动时,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搜集、布置,创设了茶艺馆的场景,幼儿可以扮演顾客和老板,来品尝家乡的美食。而在“可爱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又会布置成温馨的家居环境,挂上全家福,拜访各种“家具”、“电器”等等,幼儿扮演各种家庭角色,进行各种来源于生活的表演游戏,在区域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3、活动区操作材料适当超越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孩子的兴趣才会持久,并积极的去探索、实践。如在美工区投放绘画材料时,小班要提供老师加水调好的颜料、宣纸、棉棒等,孩子会用手指或棉棒进行涂画,颜色形象千变万化,孩子用手来操作不会感到特别困难,但又有挑战性,因为他要兼顾颜料不洒到身上。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交流着自己各自的发现,炫耀讲解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就会拓宽自己的词汇量,表述能力就在这样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二、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快乐的心理环境促使了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为培养良好的表述能力奠定了基础。
1、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平等的氛围;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首先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创设平等的氛围。平时和孩子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并在玩中与他们交谈一些使他们感到轻松的话题,这样就能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在有目的的谈话开始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发言,然后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把要说的话说清楚,想说的话说完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点,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让幼儿有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等等,使幼儿的活动有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
2、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如:逐步建立进区的规则,轮流的规则,交换的规则,区域内活动的规则等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内在规则秩序。常规形成之后,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隐形的节约了孩子的时间,培养了幼儿的自律行为和交往能力。
课 题:本论文得到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并受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重大课题)支持(项目编号:GLJZDXM2008005)。
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各类旅游景区2万多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超过2000家,并且产生了120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9个,国家森林公园730处,国家地质公园182个,世界遗产41项。旅游景区已成为继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后旅游业的又一支柱行业。
尽管我国旅游景区数量迅速增加,但旅游者对景区服务、接待设施及管理水平的评价却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很好”与“好”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3.2%,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景区(点)服务质量评价为4分和5分(总分为5分)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56%。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对旅游人才的巨大需求,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政府、旅游组织对旅游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
一、高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发展规格不断提升
在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快速成长起来的。旅游业的飞跃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随着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旅游业将成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也逐渐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发展起步较晚
从市场需求来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景区项目开发人才缺口很大。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旅游景区人才中,拥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仅为18.3%。景区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懂得景区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一些院校陆续开设了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其他与景区相关的专业,相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以及旅游学科其他专业的发展,景区专业的发展是较为滞后的。
3.专业发展规模较小
从目前国内高校旅游教育情况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逐渐成熟,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两个少”,即开设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少,且培养景区相应专业的学生数量少。截止到课题结题,全国高校开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有44所,其中高职院校有37所,累计在校生人数15580人,累计毕业生人数3394人。
4.专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均
从开设景区专业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27.27%,中部地区占43.18%,西部地区占29.55%。中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景区带动下的旅游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部崛起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东部地区的旅游管理偏重于旅行社、酒店等商业运作能力较强较成熟的行业,景区方向比较薄弱;西部地区还未进入景区大规模开发的成熟阶段,目前对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及中部地区。
而从专业毕业生去向来看,东部地区占63.51%,中部地区占4.67%,西部地区占31.82%。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往东部经济发达大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流动的倾向。
二、景区行业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分析
据《旅游调研》资料,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人以上,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这些数据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又据河北省100个旅游度假区调查,景区人力资源配置中,大专以上人才不足30%,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专业人才不足3%。从以上资料足见我国旅游景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景区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1.景区人力资源发展方向
(1)提升景区从业人员学历。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低的“三低”现象。
目前景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下水平的,占到总人数的97%,本科生只有6.2%。总体上看,自然风景区、植物园和主题公园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要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多,而红色旅游景区对人才需求量较小,但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需要部分研究型人才。
(2)提高景区员工专业技能。旅游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景区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如对度假管理、营销策划、生态维护、探险与漂流等专项人才的需求。
我国现有不少旅游景区因规划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规划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营销无成效。由于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一些地区的资源在开发中被破坏。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按照规划进行,随意性严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有些景区由于缺少景区营销策划人才,经营效益不佳。还有些景区由于缺乏战略人才,导致景区开发定位失误。因此,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是今后景区良性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
2.景区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
从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上来说,景区需要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高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的技术人员,他们既能够按流程做重复性的劳动,还能按实际需要适时地应变、与他人较好地合作,同时还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企业起码的忠诚度、专业操守以及较高的个人素养。
旅游景区对景区类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多体现在景区策划与设计、景区管理、景区营销和景区导游解说等方面。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特殊景区”需要培养一些“特别人才”,如上海野生动物园需要动物医学和绿化养护方面的人才,广东一些高尔夫球会需要高尔夫球陪练方面的人才,深圳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需要茶艺师和舞蹈演员,还有一些景区需要素质拓展教练等。
笔者就景区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总结,见表1。
由此看来,培养旅游景区一线管理、营销和导游以及游客接待方面的人才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而针对一些特殊景区培养相应人才也是该专业发展应考虑的一个方向。
三、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景区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景区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无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要求、发展目标及毕业生就业要求相吻合,使学生在能够承受的学习压力下,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体系。从教学安排的顺序上看,位于三角形底部的通常是公共基础课,其次是专业理论课,位于顶部的是实践课。
这种课程体系反映出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存在孤立性,使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尤其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几乎形成了一种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状况,而没有形成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的关系。这种课程模式以及在这种课程模式影响下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
2.课程内容开发相对保守
近几年来,虽然在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方面有增加具有学科交叉性的课程或综合性内容的趋势,但从创新和教学内容引领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着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的量不仅小,而且覆盖面窄,忽视了对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景区专业的选修课涉及的学科仅仅是人文方面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选修课非常少。
景区专业会涉及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但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注重深度。该专业的课程应该加重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教育的必备条件是师资、教材和教学设施,其中教师是灵魂、核心,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设施、设备等问题才能逐一得到解决。
目前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教师的数量欠缺,资历不深。从职称上看,讲师级别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52%;从年龄上看,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从学历上看,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到了92%。这些专业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缺乏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既有教学素养又有旅游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足,使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结合不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不能充分体现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4.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
景区类专业教学的实训基地,就是围绕着教学发展目标,按照景区类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
景区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在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认为景区类专业人数不多,在实训方面,无需像酒店管理专业那样高要求,因而很多实训基地的规模小、设施设备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合学生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主要靠实训教师个人及学生自己联系,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
各高职院校景区类专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高质量的专业师资较为缺乏。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国内外景区工作实践的磨练。双师型教师在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从而影响了实训效果。
在实训环境方面,很多实训基地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反映专业实训要求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规章等教学管理文件,同时学校也缺乏完善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
四、对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1.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景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结合的方针,同时还应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扎实的景区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景区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有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旅游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开拓能力的景区服务与管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增强与行业的交流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帮助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创造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并主持各级各类应用研究课题,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职称晋升步伐,加强双语教师培养,评比出教学能手和科技标兵,完善专业教师定期赴旅游景区和政府部门挂职或任职制度。通过外引内培,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扩大兼职教师规模,增加景区、高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兼教的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广泛吸纳先进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将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校内模拟训练与景区现场教学、校内教师讲授与景区专家业务指导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景区现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有课程均应建有电子教案和电子讲稿,还可以建立网站、开设论坛和课程QQ群,方便作业分发上交和网上主题讨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拓展优化实训和实习基地
新建实训室时,结合现代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引进业界先进设施、设备与技术,支撑和引导专业课程改革与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在实训教学设计中,根据景区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实训模块,模拟或仿真设计实训活动,细分实训项目流程,最终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对客服务为主线、以实训项目为主体的实训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适时引进景区优质资源,拓展基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地域空间和类型,有选择地建立省内外知名景区作为实训研修基地,加强与民营景区、在线旅游企业的合作,将更多优质、新兴旅游企业纳入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行列。
参考文献:
[1]黄月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3).
[2]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3]王虹,吴桐.校企合作:打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渠道[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
1 研究智能终端的景区应急管理系统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全面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节假日不断增多的推进,全国旅游景区在接待游客方面都出现了超负荷的压力,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问题,智能终端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景区这方面的相关需求。通过分析之前的一些搜救案例可以发现,搜救工作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人员出现救援情况下,往往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来获取求救者的准确位置,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山区,通信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并且地形十分复杂,遇险者也描述不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样就会给搜救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还会消耗很多的时间。
另外,游客在景区游览时,人们通常想获取自己所处的具置,在游览时,可以对关键景点进行路线的规划,这样就可以提高游览的效率,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如果游览者出现突发状况,相关人员也可以获取其准确的位置,所以说,位置服务的需求对于景区管理人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智慧旅游作为目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型课题,它主要是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等相关技术的运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 智能终端的景区应急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2.1 开发景区智能导航搜救管理服务平台
景区智能终端系统,主要是景区设计出一个与实际相符,且可以导航搜救管理平台的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系统的架构设计、服务类别的流程设计、模块以及功能的划分、应急系统接口设计等等。对景区智能导航进行搜救管理,可以扩展其应用示范系统。
2.2 高速数据通信与交换
一个景区示范系统通信硬件以及软件系统的支撑平台就是通信以及信息格式的相互转化。其对数据通信以及处理能力的要求都很高,一般情况下,是采用负载均衡设计以及平衡系统流量来完成此操作。同时,要规范数据交换格式,这样才会使数据简单,并且可以高效的共享。
3 工程概况
某自然风景区的地质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并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此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地表灾害类型比较多,因此,在护林防火方面的任务相当艰巨;另外,景区对于游客的管理、车辆调度的管理、突发事件的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客对于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以及精品旅游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景区的车辆以及交通管理、游客动态管理、应急救援管理等都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对于景区的位置信息复位、救助技术以及无缝导航等相关技术都需要加强。
4 智能终端景区应急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4.1 应急管理平台结构设计
在景区智能终端系统中,应急搜救系统主要是对景区内的突发事件提供相对应的服务信息。然而,如果将救援调度服务应用到应急调度工作中,就可以将想要获取的目标信息通过网络随时调取,同时也可以获取搜救终端系统中其他实时信息,将这些信息准确地显示在电子地图上面,在信息显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颜色锁定目标的实时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整个搜救工作非常清晰,从而提高对遇险者的搜救。另外,通过此功能还可以向管理中心汇报以及通信,此系统还支持大区域、大范围的联合搜救行动。如果将此系统和数字地图结合,相关调度人员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区域的界面,这样更有利于搜救人员对于搜救路线的规划、以及指挥等,提高搜救效率。在数据共享方面,可以实现相关部门的相互实时联系,并可以进行大区域的救援,也可以实现搜救多人的目的,救援调度的数据通过网络接口可以将信息传输给上级管理部门,从而纳入到应急指挥系统中。
4.2 数据库设计
4.2.1 空间数据设计
在相关系统的运行中,将信息有效的、精确的处理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空间属性是数据一定要先将空间坐标以及比例尺严格的校准。在此景区所使用的是WGS-84椭球的地理坐标系,其需要的相关数据在进入到系统库之前就要完成。
4.2.2 属性数据库设计
属性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管理数据、业务数据、元数据等。管理数据,又包括用户以及日志等;业务数据包括灾害的业务数据、灾情相关数据、救援数据、监控平台的相关报告、任务的执行以及反馈数据、预案数据等。
4.3 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智能终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接警功能、应急处理、指挥调度、预案管理以及决策支持等。其按照逻辑可以分为:应用交互层、逻辑服务层以及基础数据层。在基础数据层方面,主要是包括专业数据库产品的管理和单独数据存储,同时,其还可以通过通信模块的上传达到指挥调度的目的;逻辑服务处主要是将得到的相应数据进行提取,然后对数据模型进行编辑和应用,然后将所得到的结果再反馈给用户,当用户登录景区救援界面时,系统就可以自主的添加景区地图,从而将实际的信息及时地反馈。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旅游是社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可以提高景区的安全以及安全救援,还可以提高救援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将智能终端系统应用于景区中,也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以及服务保障。从而使我国旅游业更快的发展。通过文章的分析,希望可以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丹宇,李庆雷.云南旅游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国内旅游者安全认知视角[J].学术探,索2013(2):136-139.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7-0184-03
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smallest unit a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urban people and,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y and the public civilization. It was discussed how to build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telligence fine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mobile platform, using C/S and B/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in the paper. However, there were fivemain functions introduced that are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property , service, inspection and information.
Key words: fine management; Internet of thing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1 建设背景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步入数字化、网络化、通信化的全新时代。
城市中的各个社区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居住的客观空间范围,是我国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技术研究、基础性设施建设、信息交换等方面的最小单元。对社区信息进行管理精细化与服务精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的应用需求。
2 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特征分析
2.1无线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技术是为了形成一个由数据获取网络、数据颁布网络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各类传感器、移动平台、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实现“物物相连”的关系。
2.2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术
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术能全面地支持SOA(面向服务的架构),实现跨平台、跨网络、跨语言并以功能服务的方式信息。
2.3基于HTML5的富客户端技术
HTML5的使用,可以实现浏览器管理服务的可视化。通过基于HTML5 canvas标签可以生成动态图像,在Web客户端完成本来需要在服务器端完成的渲染、计算等工作。
2.4基于ArcGIS Server的地图分析技术
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基于社区二三维地图的服务,不仅提供地图缩放、浏览、量测等常规地图操作,利用移动平台地图服务的开发包将PC端的地图服务集成到Apple IOS及Android平台上,使用户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在自己的手机上浏览、操作社区地图。
2.5基于WebGL的无插件三维浏览
WebGIS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便捷性成为GIS软件开发的主流和趋势。无插件的客户端技术将成为WebGIS发展的趋势。将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做到无插件的网页浏览,可以方便系统用户浏览,不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专门安装插件就可以浏览完整的社区三维环境。
2.6移动设备的三维开发
在移动设备端可以实现数据库操作、二维社区地图的浏览、社区三维模型浏览。通过不同手势的多点触屏操作,实现对社区三维场景的漫游、缩放。
3 系统总体架构
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主体设计思路采取管理学思想,以社区实时发生的“事件”、“行为”进行确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数据入数据库的同时并入无线传感器系统。系统结构采用的C/S、B/S结构相结合的混合结构模式。以实现不同等级信息的处理。开发模式采用MVC模式,以实现移动管理与固定管理的统一。
采用混合模式的优点在于:1)C/S结构传输率高;由于内部实现了客户机和服务器的直接通信,无需通过网络服务器,避免了互联网传输速率的约束,增加了数据传输量;2)增强系统健壮性与可扩展性;查询、浏览等服务采用B/S模式,复杂服务采用C/S模式,应用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模式;3)有利于各子系统的高度集成,能将不同运行环境下的软件产品整合为一,集中数据管理,协同交互。见图1。
4 系统功能分析
4.1系统功能结构
4.2系统管理
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人员管理、物产管理、服务管理、巡视管理、资料管理,同时增加社区论坛,以实现管理的互动。主要管理结构图如下。
5 结束语
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以时空数据库和管理学为基础,引入基于空间位置信息的二维、三维地图服务,建立一套多用户(针对物业和居民)、跨平台(PC平台和移动平台)的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及移动平台达到对社区信息化、科学化、高效化、精细化管理,和对居民直观化、人性化、公开化、快速化的服务,实现了:
1)面向物业人员的管理目标:(基于内网)
1) 基于空间位置精细管理社区内人、财、物、事
2) 管理方式规范化、流程化、公开化
3) 基于传感器、PC端和移动设备智能管理社区
2)面向社区住户的服务目标:(基于外网)
1) 通过基础信息、地图、模型直观了解社区概况
2) 监督管理人员、反馈意见建议
3) 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快速提交服务需求,获取解决方案,而对于整个社区而言,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系统目标在于实现“智慧社区”,具体落实便民服务,增强智能化服务水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社区信息化程度,提升社区整体形象,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推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044-02
1 研究意义
建设项目经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项目上的一次性授权管理者和责任主体,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将帅之才。项目经理实质上是一类特殊的职业经理人,他跟建筑企业之间是委托—关系,他跟所有的职业经理人一样都是凭借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为资本获取报酬,只不过项目经理是以经营管理好一个又一个建设项目而不是经营管理好整个企业为其终身职业,其职业化水平或职业信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成败和建筑企业的兴亡。目前对职业经理人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和约束机制,职业经理人信用危机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与其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雇主企业将职业经理视为外人,缺乏信任,而职业经理人队伍本身存在的能力不足,特别是道德缺陷,很难满足雇主企业成长的需要。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信用是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一项资产,经理人失信或败德意味着其个人职业生涯的终结。如何对建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信用做出科学的测度和评价,以此来指导建筑企业和工程建设相关利益群体选择信誉良好的职业经理人就显得特别得重要。总之,项目经理的职业信用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其实践指导价值也很高。
2 研究现状
项目经理个人信用在其执业中非常关键,其以往的执业经历是雇主重点考察的内容。建设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准左右着企业的信用水平,对企业信用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关键作用。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评价研究如果不落实到个体的职业信用上,则建筑行业和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就只能是一个梦。
职业信用是个人信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信用形成的基础,对于雇主而言,其意义远大于商业信用。相对于商业信用而言,职业信用的研究国内外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国外是从2002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事件以后才开始重视职业信用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专门研究建设项目经理职业信用的成果和文献资料都较少,国内所能查到的文献只有极少的几篇。但是,与此相关的商业信用与建筑行业信用、建设项目经理的资质测评、素质测评、绩效考评、胜任力测评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比较多,这些成果是研究建设项目经理职业信用测评的重要基础。
2.1 商业信用与建筑行业信用研究现状
目前提到 “信用”一词,一般是指商业信用,它包括信用、消费信用、企业信用,关于商业信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关于建筑行业信用评价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则少很多。
2.2 职业信用研究现状
相对于商业信用研究而言,职业信用研究则比较薄弱,针对会计、教师、司法等职业的信用研究文献还有一些,而专门针对建设项目经理职业信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关于职业信用的组成内容,一般包括身份、学历、工作表现等三个方面,这些在国内外都是通过雇前调查获取,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而关于职业信用概念的内涵,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界定。辽宁社会科学院的张春昕认为职业信用属于广义信用的范畴,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周围人通过总结其行为的规律性表现,对其认可和信任程度的描述,具体表现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敏、皇甫刚则认为,职业信用是指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各个方面的素质的综合,重点体现在个人对工作所负责任的承诺和遵守上。
2.3 与建设项目经理职业信用测评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国内外全面、完整、系统、综合地进行建设项目经理职业信用测评研究的成果和文献很少,但关于建设项目经理的职业资质测评、绩效考评、胜任力测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则较多。职业资质是对项目经理从事项目管理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的基本要求,某种意义上讲它测评的是项目经理的初始信用等级;绩效考评是关于项目经理以往从事项目管理的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的一种测评,它是预测项目经理未来绩效和职业信用的重要基础;胜任力测评则是事先对项目经理是否适合管理某一个具体项目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做出的综合评判,胜任力测评的实质是项目经理的个性特征和个人素质(personality)跟他所要管理的项目匹配的程度(project manager—project fit),它跟职业信用测评两者之间关系最为紧密。
2.3.1 项目经理资质测评综述
资质测评是项目经理从业资格的认证,目前有美国的PMP认证、欧洲的IPMP认证、英国的CIOB认证、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认证以及中国建筑业协会认证等。
2.3.2 建设项目经理绩效考评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建设项目经理绩效考评研究的文献和成果非常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其代表性成果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类是关于建设项目经理工作绩效影响因子的研究,如英国学者Mohammed,Fishily,Dulaimi和David Langford指出项目经理的行为和工作效率受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因素即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影响。
第二类是关于建设项目经理绩效考评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如英国学者D K Acadia,D G Proverbs 和 P O Olomolaiye对大规模的住房建设项目提出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多维概念模型。该模型采用多元回归技术得出了施工阶段项目经理的绩效结论。
第三类是关于如何提升建设项目经理工作绩效水平的研究如英国学者John Kissi,Andrew Dainty和Martin Tuuli探讨了组合项目经理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对项目绩效的影响,对英国的112名变革型项目组合经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发现了项目组合经理在提升项目绩效上的重要性,并且明确了为增强绩效,以组织为基础培养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必要性。
2.3.3 建设项目经理胜任力测评研究综述
胜任力(competence)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针对组织在人员的选聘和甄选中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性格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其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职位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同时对某些特定人群还存在不公平性而提出的。胜任力的概念提出后,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胜任力的研究立即成为全球的焦点。众多学者对此也展开了广泛地研究,其研究成果大体分为三类,代表性成果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类是关于建设项目经理胜任力综合特征的研究如瑞典学者Ralf Muller和法国学者Rodney Turner认为项目的成功由两种结果的差异确定,一种是项目成果,另一种经营业绩。前者是项目经理的态度造成的,后者是由项目经理的态度和能力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为此研究了项目经理的态度和领导能力对不同类型的项目的成功的相对重要性。此外Ralf Muller和Rodney Turner还通过400份领导力发展问卷(LDQ)分析成功的项目经理的智力、管理和情绪的胜任力(分别是IQ,EQ和MQ),发现所有类型项目中成功项目经理在一个子维度IQ(即批判性思维)和三个子维度EQ(即影响力,积极性和自觉性)上高度表达,而另一个子维度MQ则随项目不同而不同。
第二类是关于建设项目经理选聘数学模型的研究如美国学者Abbas Rashidi,伊朗学者Fateme Jazebi和美国学者 Ioannis Brilakis针对大型项目经理的选聘问题建立了一个基于IF-THEN法则和遗传法则的模糊系统,根据候选人的各种基本资料来为项目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
第三类是关于建设项目经理的职业道德、心理学和项目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如英国学者Nancy Madder,Denise A Bower and Bernard Aritua认为建筑业需要在战略意识上作出转变,他们在传统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将心理偏好、胜任力鉴定、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继任规划联系起来,为项目管理从业者提供一个改良的职业发展的框架。
3 研究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职业信用和商业信用都是对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能力的一种测度,其中商业信用测度的是债务人按时偿还用货币计量的全部债务的可能性大小和可信程度,而职业信用评价中的“债务”很特殊,一般不会甚至于不可能用货币计量,因为它实际上是对职场人士遵守职业规范、履行岗位职责、实现个人对雇主承诺的工作目标的完美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的一种测度。总之,职业信用跟商业信用从内涵及外延方面都有其本质的不同,虽然都是对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能力的一种测度,但是两种“债务”很不相同。职业信用相对而言是隐性的,其定量测评具有更高的难度,特别需要测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综上所述,国内外从某一个侧面(比如职业道德)研究建设项目经理职业信用的文献较多,关于信用、消费信用、企业信用的评级理论已趋成熟,关于建设项目经理的资质测评、绩效考评、胜任力测评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而全面、完整、系统、综合地进行建设项目经理职业信用测评研究的成果和文献则非常少,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与其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所以本项目从综合测评的角度展开职业信用研究,以此填补国内的空白,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实际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明知,祝星星,邱茂国.项目经理职业信用测评的初步研究[J].建筑,2011,(22): 18-19.
[2] 黄明知.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职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