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09: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简述智能制造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技术挑战,创新已经成为现今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促进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对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兵团与内地该技术进行了比较,针对性地提出了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化;现状;发展
1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工业智能技术的衍伸,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技术手段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一系列职能程序,并能将这些职能中的程序与智能机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各种分系统,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替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中人的智能信息进行采集、记忆、计数、互动、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1],很多专业性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而在农业制造领域,还在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专门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售后乃至维护维修的整个技术过程,并将提高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作为最终的目标。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包含了生产对象、生产资料、能源、人力资源、生产和质量信息等内容。其中,生产对象、生产资料与能源属于硬件范畴,生产和质量信息则是软件范畴,而人力资源则是两者都属于。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之中,人的要素处于主要地位。
2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及其与内地的差距
2.1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
近年来,虽然很多企业在农业制造业方面不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像北疆的科神数控设备已占企业机加工设备的30%以上,且已经引进了CNC加工中心,企业的机加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公司已经启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和服务。南疆的天诚对企业设备也进行了较大投资,且已经在某些焊接生产线采用了焊接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这些进步与内地专业化农业及机械制造业相比,仍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兵团与内地在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上的差距
2.2.1管理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发展都较为重视,并对生产模式加以完善,力求达到准时、快速、高效的生产制造。比如采用MES(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包括计划排产、过程纠偏、质量控制、资源优化、数据采集、电子看板、ERP集成等模块。系统依据ERP或手工输入的生产任务,通过精细排产,得到可执行的工序级生产排程,并通过对生产执行过程的详细进度、用料、用时及质量等信息实时跟踪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智能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生产全过程。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采用计算机管理的水平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陈旧的经验管理阶段,是兵团农业机械的制造业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
2.2.2技术设计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专业化厂家对设计方面要求严格,且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部分大型企业甚至已经开始脱离图纸进行设计和生产制造。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使用尚比较局限,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推动力不足。
2.2.3制造工艺
内地农业机械专业厂家比较广泛的使用数控加工,许多新型的加工方法,例如:激光切割、高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技术等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些新型技术在兵团农机制造企业基本没有应用,有的甚至还在企业议程之中,使得兵团农机机械制造技术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3发展建议
3.1系统优化
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对速度、精度和效率以及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较高。在采用高速控制系统的同时又改善了机床的特性,使得机床的速度、精度及效率大大提高。而柔性化不仅仅指机械本身,还有群控系统的柔性,数控系统的本身就是采用模块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裁剪与组合性比较强,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设计和需求;群控系统则是根据制作流程的要求不同自动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得群控系统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环境,仅有柔性化是不够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也需要不断升级改造[1]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只有具备了智能化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发展环境。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中要做到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科学计算的可视化与多媒体的结合和应用。用户界面是系统与使用人员之间的桥梁与窗口,由于使用人员的要求不同和专业性差异,给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研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后,使用者在使用时较为方便。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可使可视信息直接使用,比如说图像、动画演示等。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的虚拟技术环境结合起来,使智能化领域又进一步得到拓宽。而计算机、声像以及通信技术完整的结合便形成了多媒体技术,它使计算机拥有了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多媒体在智能化数控领域中可综合化、智能化地处理信息,在现场监控系统中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3.3体系结构的优化
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改善和发展体系结构较为重要。首先,企业数控机床占用比例应不低于50%,使智能制造系统应用效率达到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集成企业CPU资源系统来提高集成度和运行速度。采用高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RD、CPR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的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并应用LED平板显示器平台,以实现超大尺寸的显示传导和发散信息。采用增强集成电路的密度来改进性能,使组件的尺寸减小,可靠性提高。其次,硬件的模块化使数控系统的集成和标准化更加简单和方便。如显示器、CPU、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存储器等最基本的模块,都可成为独立的载体,在通过不同方法的组装、搭配以及减持和增加以便构成档次和功能不一的数控系统。最后,通过系统中心枢纽对机床进行网络化,通过机床联网的手段,可以在任意一台机床上进行多台操作,使不同机床的画面在同一台机床的屏幕上出现,实现对机床的远程控制或者是无人化操作。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系统、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使产品制作过程灵活多变,以适应当前农机市场多品种、多批次的市场需求。
4小结
2.整流二极管。选择整流二极管时,应注意以下参数。最大正向整流电流该参数与灯功率有关,所选二极管的额定电流值至少应是交流母线中峰值电流的3倍以上。对大功率灯而言,整流二极管不可直接并联使用,二极管的热电阻有差异,会使可靠性降低,最好用一组电流大的二极管。峰值反向截止电压,因工作温度高,一般要选用1200V的产品。滤波电解电容器,电解电容因会受到高频脉动电流的冲击和工作温度升高,选用高性价比的电解电容器就显得很重要。电容量及容差、额定电压、耐纹波电流、串联等效电阻(ESR)、允许温度等都是重要的技术指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使用寿命。
电解电容的耐纹波电流值应越大越好,如果电解电容的耐纹波电流值达不到线路要求,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纹波电流流经ESR,会产生热量引起电解内部温度升高,目前制造商对电容器在额定工作温度下工作的纹波电流的确定,一般均遵循5℃原则。电容量的选择与输入电流中的谐波含量和灯电流的波峰因数以及镇流器的效率有关。电解电容的标记温度,必须大于实际工作温度,并留出一定的差值。
3.功率晶体管。功率晶体管工作在开关状态,选择的原则是:开关速度要快,饱和压降要小,集电极电流要大,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功率和二次击穿耐量越大越好。集电极额定电流应依据阴极导人电流峰值并留存足够的安全余量。开关时间要小,应重点关注存贮时间ts,从理论上讲ts小则开关功率损耗也小,更重要的是上、下两管ts值的对称。如果同一电路板上的两个管子的ts严重偏离,会使正负两个波形的面积严重不对称,导致管子过热损坏。
4.振荡变压器。 振荡变压器通常是在环形铁氧体磁芯上绕线制成,实际上是一个电流互感器。对磁环的要求是:首先磁导率应有负温度特性,转折温度在95'C左右;其次磁滞回线左右要对称并且近似为矩形;再次磁导率参数的离散性要小。要与供应商预约电感系数,并做到分档包装,否则,成灯功率的偏差不易把握。
5.滤波电感。灯功率在25w或以下时,通常在直流电路中插入L与C,组成简单的滤波回路。对于串模滤波电感,因其中流过直流电流,故要求磁芯应在不饱和状态下工作。又因灯内温度高,又要求电感量随温度变化要尽可能小。电感量不能随频率的升高而下降。灯功率大于25w时,一般要在交流电路中插入共模电感。共模电感是在同一磁芯上绕有两个相同匝数的线圈,往复的负载电流在磁芯内部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磁芯不会饱和。灯功率大于45w时,产生的传导干扰会更大,当单纯使用共模滤波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时,还要加入差模电感。
二、 EMC滤波电路调试
分析传导干扰噪声源,可以发现共模噪声与差模噪声是相互独立的。辐射干扰起源于传导干扰。抓住传导噪声的抑制,产品就容易符合EMC要求。为满足标准要求,必要时可对两个噪声分量单独设计合适的滤波器。共模干扰信号主要是通过灯内元器件和线路的分布电容构成回路传输,共模干扰信号基本上都是属于高频信号。共模电感参数的选择,取决于开关频率以及所要求的衰减量,选用不同的电感参数,对应衰减共模干扰信号的频率也不一样。在输入功率较大的电路中,仅用一个共模电感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时就要用两个共模电感了,其中一个可用环形磁芯电感。
三、开关晶体管的设计
开关晶体管的驱动信号有一个最佳值。基极电流Ib最理想的数值是集电极电流Ic的1/10左右,不过该电流的最优化值也是随晶体管不同而不同的。采用电流互感器驱动时,Ib应始终保持为Ic的1/10左右,无论Ic大小如何,均保持这个关系,就不会出现Ic小时,驱动功率过大;Ic大时,驱动功率不足的现象。按hfe合理设计驱动电流及其匝数比?使开关晶体管在导通时始终处于浅饱和状态。这样可以提高开关管的响应速度,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驱动功率的浪费和损耗。
驱动信号不仅有幅度的要求,还有波形的要求,即晶体管的开关渡越时间要短。开关渡越时间既与开关晶体管的开关时间有关,又与磁滞回线的角形比有关,还与电路参数的调试有关。取存贮时间ts相同的开关管制作镇流器,用半导体点温度计检测两开关管的表面温度,如果两管的温度差别较大,就可适当或加或减磁环的初级匝数,使之趋于平衡。开关晶体管的功率容限,即安全工作区SOA。有时灯电路中会有同时出现大电流和高电压的情况,尤其是灯在热态做开关试验时。用SOA值高的管子就不容易损坏。在无条件直接测试管子的SOA值时,可选用BVceo高的晶体管,BVceo高的管子一般SOA也高。
【关键词】
路灯;智能化监控技术;节能改造;应用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照明对各种能源的消耗量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为了改善这一问题,许多城市规划者开始对城市路灯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将各种智能化监控技术应用其中,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显著,但是,由于一些节能改造者对路灯智能化监控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运用技术也不够熟练,往往在节能改造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提高思想意识,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更加的应用效果。
1路灯节能改造的意义
电能是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能源,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电能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消耗量也显著增加,这就导致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进一步加剧,许多城市都相继陷入能源危机,显然,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城市电力网络系统中,路灯照明系统对电能的消耗量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对路灯进行节能改造有利于减少城市电力系统的总耗电量,进而改善我国的能源危机,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此外,路灯节能改造对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建立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服务平台,将路灯照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项相关数据信息传递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提升管理人员对道路公共设施的管理效率,进而保证整个城市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运行的综合效率。同时,路灯节能改造是国家节能政策的显著体现,能在城市节能改造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带动城市全体人民参与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活动中来,并积极为城市节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升,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常见的路灯智能化监控系统类型
2.1无线网络型无线网络型控制系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路灯智能化监控系统类型,目前,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应用比较多的无线网络型控制系统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来进行工作的,对于物联网络来说,从性质上看,其属于无线传感网络,利用该网络进行工作的无线网络路灯照明控制系统主要以Zig-Bee技术为基础,这种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无线网络技术,它具有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短距离的无线连接,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各传感器之间的关系,实现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的连续接力,通过ZigBee技术可完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多样化的目的,例如自动调光、PWN调光等。实践证明,利用ZigBee技术建立的无线网络型路灯监控系统具有耗能低、成本低、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等优点,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2.2电力线载波型电力线载波型路灯智能化控制系统多种多样,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基于X-10协议的智能控制系统,所谓X-10协议,指的就是利用电力线作为基本介质对电子系统进行远程监控的通信协议。简单来说,电力线载波型智能控制系统就是通过电力线传输语音和数据信号的一种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电压等级的不同,主要可将电力线载波型智能控制系统分为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和高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三种基本类型。当前应用比较多的X-10智能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照明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
3.1概述城市路灯智能照明监控系统主要是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设计出的一种智能化系统,对难于管理的路灯、公共照明设备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季节和天气变化情况,事先设置区域、路段的控制策略,根据策略在计算机上事先设定时间,系统就可自动按时间段分区,分路进行定时开关控制,也可实时进行和人工开关控制。当夜晚(或光线较暗)来临且处在交通高峰时,路灯按额定运行电压全部开启,交通高峰期后,按比例以经济运行电压开启。还可对防范重点部位(区域)亮,安全地段(区域)不亮或少亮,有活动有需要的地方亮,一切只需操作员在计算机上轻松完成。不但节省了人力,更排除了人为因素产生的矛盾和失误,有效节约了电能。
3.2系统构成城市路灯智能照明监控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控制终端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远程控制终端由调控稳压柜和远程控制器构成。路灯智能调光监控系统总控制室设在路灯管理部门办公室内,实行计算机联网智能遥控,路灯智能调光监控系统构成图如图2所示。
3.3系统原理路灯智能化监控系统主要可分为通讯系统、控制中心主站、各点测控分站三部分组成,通讯一般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或者无线的形式。主站主要可分为电脑和网络两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的运行,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各分站点主要通过各种新技术装备构成其控制器,从而实现与主站通讯、执行开关、控制时间和反馈数据等功能,智能控制型路灯多种多样,但是无外乎都是采用的“主站电脑控制中心+合适的通讯手段或方式+各分站集中智能控制器+路灯控制系统”的模式。
4路灯智能化监控技术在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4.1智能路灯监控装置要求路灯智能化监控装置对监控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对路灯监控装置进行配备:①要求数据采集器必须及时搜集各路灯的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实时反馈到网络系统平台上,以便相关人员及时作出处理。除了对路灯信息进行监控之外,还必须监控相关智能网络回路信息及计算机控制的指令和信息。②路灯智能化仪器的安装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应将所有智能化仪器安装到专用箱内,并配备专门的防盗锁。智能路灯下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线缆,线缆的位置应控制在支撑杆之内。③智能化路灯控制系统的电源线和网络线、防护管应结合在一起进行配置。这样才能确保三者功能的协调。④应对监控计算机进行合理布置,一般来说,监控计算机应布置在管理员的办公室内,且必须设置备用计算机设备。
4.2智能化节能标准和措施路灯智能化监控技术在节能改造中的应用必须遵循相关的节能标准,一般来说,路灯智能化节能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智能化控制系统应将节能性和可靠性综合起来考虑,对小于半数的灯具进行自动控制关闭,但必须保证道路两侧纵向的灯具保持长亮状态。②系统应满足夜间自动间隔关闭电源的要求,这样才能减少路灯在深夜消耗不必要的电能。③智能化系统装置应在白天能看清100m以内的光线条件下自动切断电源,而且在傍晚太阳光线逐渐减弱,直到不能看清100m以内的境况时自动开启路灯电源。④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调控光照度的功能,根据一天中各时段光照程度的不同来自动调节路灯的光照强度,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节能效果。⑤应配备降低光源功率的自动化装置,以在深夜时分减少电能的消耗。
4.3本地监控系统中子站应用的分析在对本地智能化监控系统进行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节能方式、路灯型号、三相电功率的分配等因素,路灯的开关控制是本地智能化监控子站中最为重要的控制模块,该模块的控制流程如下:①应根据不同程度的照明需求,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②应针对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该区域路灯的控制时刻表。③子站应将各路段的开关灯时刻表信息存储在一个专门的存储器中,且该存储器必须具备改写功能,这样才能使路灯开关灯时刻依据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路灯智能化监控技术水平也逐渐提升,这对我国城市节能改造质量的提升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我国路灯智能化监控技术应用水平正逐渐提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强化智能化监控技术的科学研究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节能改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海成.物联网在智能化城市照明节能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博览,2013(4):50~52.
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机械再制造属于绿色制造,是机械维修的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以废旧产品零部件作为毛坯进行高技术再加工,充分挖掘废旧产品中蕴涵的附加值,再制造的产品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机械再制造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推进项目。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运用再制造先进技术的发展成果,实施矿山机械再制造。机械设备再制造要以实现废旧装备性能提升为目标,坚持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修复、改造废旧机械装备的技术。废旧产品的再制造要通过各种高新技术实现,及时吸取最新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一些矿山机械制造企业实施矿山机械再制造工程,运用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使废旧矿由机电产品获得高质量再生。机械再制造与维修不同,它是维修的高层次发展,是废旧机电产品高技术维修的产业化。通过运用高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等优势对废旧矿山机电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改造提升,充分挖掘蕴涵在成型零部件中的材料、能源和加工附加值,使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新品,成本低,创造价值大。
1我国矿山机械的维修及回收利用的状况
1.1我国矿山机械的维修及回收利用情况
(1)采用大修或项修的方式恢复旧矿山机械设备的功能,通常仅能恢复到原机性能的70%,维修后的设备功能并未提升。
(2)为提高精度、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对机械、电气部分进行翻新,对机械部分重新加工装配,以恢复原精度;对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系统进行最新的技术改造。
(3)对报废的矿山机械设备,多数资源如机械结构件部分作废钢铁回炉处理,回收的原材料的价值不及原机价值的10%,原机制造时零部件的附加值全部丧失,在回炉中还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劳动力,造成环境污染。
1.2矿山机械设备维修方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矿山机械维修方式未考虑废旧矿山机械设备隐藏着绿色再制造价值。相当部分有再制造价值的零部件一般都作废品处理,不能得到修复与再制造,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2)属于单件作坊式工作,普遍存在效率较低、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受资质水平的影响,难以恢复到原机的水平,维改后的设备质量不规范,可靠性不能保证,这种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3)新技术、新工艺在矿山机械的维修中应用较少,一般还采用传统的修配方式。
2实施矿山机械再制造,实现节能减排
矿山机械再制造停留在维修、功能性改造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某企业开展矿山机械再制造项目,按目前市场需求及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确定再制造矿用隔爆电机、减速器及配件。
2.1工艺流程
对原材料即废旧矿用减速器和隔爆电动机,进行拆解一清洗一检测一对可再制造件进行再制造加工一再制造后加工〔 车、铣、刨、磨、铿)一检验一(直接利用件+再制造件+新件)组装试验一防腐一包装
在旧件回收来后,全部完全拆解,进行清洗;再进行筛选,一些经处理能恢复原状,如:轴径磨损、箱体等,另一些不需要修复的,如螺钉,它在清洗后能够重新使用。
2.2关键技术分析
(1)纳米电刷镀技术
电刷镀技术属新型表面技术,它在失效零部件的修复和强化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刷镀液中添加纳米颗粒能提高涂层效果的电刷镀技术即纳米电刷镀技术,由纳米电刷镀技术制备的涂层耐磨性能优异。一般用在修复箱体轴承孔磨损、轴径磨损、键槽的键侧磨损、表面划伤、腐蚀坑等。
(2)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它以电弧为热源,把熔化的金属丝用高速气流雾化,以高速喷射到工件表面形成涂层的工艺。应用在大型贵重零部件的修复及结构件防腐。采用铝青铜、黄铜、巴氏合金等喷涂材料能修复轴承衬套和轴瓦;采用ICr13 、2Cr13 、3Cr13 等喷涂材料能修复轴类零件和柱塞;采用7Crl3 等喷涂材料能修复磨损件;运用"低碳马氏体+3Crl3 "喷涂材料能进行耐磨处理,提高耐磨性,其寿命能成倍增长;防腐、高温防腐、防滑。
(3)激光表面熔覆技术
激光表面熔覆技术是在被涂覆基体表面上,以不同的填料方式运用涂层材料,经激光辐照使它和基体表面薄层一起熔化,快速凝固后产生稀释度极低、耐磨、耐热、抗氧化等性能的方法。各种轴类零件在在运行中,通常由于磨损等原因导致尺寸减小、表面出现深划痕而失效,轴类零件的修复与再制造在激光再制造技术应用中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客观。齿轮在运行过程中普通存在齿面磨损、疲劳脱层乃至断齿的失效现象,堆焊、喷涂等修复技术不能满足齿轮服役性能要求,采用激光再制造技术能够实现失效齿轮零件的修复与再制造,其效率和成品率均较高,修复或再制造的齿轮性能良好。
3实施矿山机械再制造节能措施与评价
3.1节能措施及效果
产品节能:某企业项目属于矿山机械设备的再制造,年利用废旧矿山机械核心零部件10000t左右,与生产同等原新品相比,节约使用新钢铁7000t,折合标准煤4200t,同时减少新钢铁的使用,减少排放。设备节能: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节能型设备,电器设备选用新型高效节能型,采用电容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电耗。
废旧产品的再制造采用高新技术来实现,是及时吸取最新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如先进表面技术、微纳米涂层及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材料和技术、修复热处理技术,以及过时产品的性能升级技术等。
某企业以废旧矿山机械的核心零部件为毛坯进行再制造,实施后每年能利用废旧矿山机械核心零部件10000t左右(利用率70%左右)。可实现节能、节材和环保,可实现循环节约和高效利用。产品再生产采用先进的再制造技术和工艺,选择生产设备要符合国家节能标准,应采取节水、节能、管理等节能措施。项目节能能达到60%,节材70%,实现降低能耗,减少材料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原材料的投入到再制造产品的产出,告别能源浪费,节能效果显著。
3.2节能减排综合评价
(1)矿山机械再制造是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避免采用回炉等方式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作用重大。
(2)能挖掘废旧矿山机电产品中的高附加值
把矿山机械设备原始制造和再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劳动力消耗和材料消耗进行对比,再制造因充分利用了废旧产品中的附加值,能源消耗仅是新品制造中的1/2,劳动力消耗仅占60%,原材料消耗仅30%。在一台机电设备中,各部件的使用寿命不等,由于局部表面失效而导致整台设备报废。通过再制造对机器的局部损伤进行修复,可充分挖掘废旧矿山机电产品中蕴涵的附加值。
(3)可增加企业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矿山机械再制造能充分利用废旧矿山机电产品中蕴涵的高附加值,投入资金少,生产周期短,而再制造后的机电产品能达到原新产品的性能水平。大型机电设备再制造,仅是新设备购置费用的1/2,能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矿山机械再制造,从建设到制造过程的一系列节能措施的使用,可以使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产业链得到有效增长,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滨士等:发展装备再制造工程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1).
[2] 苏宏声:论机电产品再制造工程的发展,现代企业文化,2008(8).
中图分类号:T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051-01
1 绿色制造技术
广义的绿色制造涉及的问题包括四部分:首先是设计;其次是制造;再次是资源;最后是环境。绿色制造是这四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
绿色设计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核心理念的设计过程,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重要是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破坏减到最小。在绿色制造实施过程中,绿色设计是关键。绿色产品设计,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是在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控制技术等新技术融合进化发展出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根据制造系统的实际,尽量研究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噪声低、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实现绿色制造的目标
要求。
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可划分为3 种类型:节约资源型、降低能耗型、环境保护型。节约资源型工艺技术是以加工制造工艺的整体流程为改造载体,着力降低环境污染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型工艺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及能量消耗的工艺技术。环境保护型工艺技术是指采用一定的技术革新,使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噪声等危害因素尽可能的减少或彻底消除。
绿色资源包括绿色材料和绿色能源的合理使用。对于绿色材料,绿色制造要求选用来源广泛、加工制造方便、可以再生和回收,便于降解的材料。绿色能源要求选用能耗省、环保好、储量多、可再生的能源。大力发展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制造业。
2 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2.1 干式切削技术
干式切削是为保护环境、降低成本而有意识地不使用切削液,在无冷液条件下进行切削加工的切削加工的方法。
2.2 准干式切削技术
准干式切削技术是将干、湿加工的有点结合,是在切削刀具的切削刃上喷上一层油,切削加工的时候,油在刀具和工件之间形成一层油膜,保护刀具和工件,避免热量产生,提高加工精度。它所使用的切削液很少,约占湿加工的六万分之一, 但其效果却十分明显,并可取得与完全干式加工相同的效果。
2.3 风冷却切削技术
风冷却切削技术是经过除湿器将水分除去后的空气,输送进入空气冷却器,当温度达到-30°后,再将冷风送至切削部位,同时向加工部位喷少量的无害植物油,会起到防锈并且有一定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节约资源的机械加工。在风嘴的对面装置有集尘设备来收集废屑和尘土,通过集尘器滤去切屑。
2.4 刀具技术
干式加工对刀具材料要求很高,它要求材料要具有很高的红硬性和热韧性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抗粘结性。对刀具的几何参数和结构进行设计时,要满足干切屑对断屑和排屑的要求。
2.5 机床技术
干式加工在切屑区域会产生大量的切削热,不及时散热,机床会因受热不均匀而产生热变形,因此机床应装备循环冷却系统。干切削产生的切屑是干燥的,所以尽可能的将干切削机床设计成立轴和倾斜式床身。对于精密切削加工机床,应在机床上配备监控系统。
2.6 水喷射加工技术
水喷射加工技术是利用水或水中加添加剂的液体经增压器、储液蓄能器后,形成300 m/s~900 m/s的高速液体流,喷射到工件表面,达到去除材料的目的。
2.7 减磨技术
在机械工业中,适当的使用减磨剂能有效地降低摩擦阻力、减小机械磨损、降低能源消耗及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除使用减磨剂外,可以采用将金属抗磨剂混入到油中的方法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8 优质清洁表面技术
对于一些耐磨性要求高的重要零件,采用离子束辅助镀膜技术,利用沉积原子和轰击离子之间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可在常温下合成各种优质薄膜。采用新型节能表面涂装技术——自泳涂装,由于没有磷化工艺,整个自泳涂装系统中没有重金属的参与,简化了后续的废水处理程序,属无污染清洁生产工艺。另外,自泳涂装所需工位少、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廉。
2.9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是一种快速生成模型或者零件的制造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依靠已有的CAD数据,采用材料精确堆积的方式,即由点堆积成面,由面堆积成三维,最终生成实体。依靠此技术可以生成非常复杂的实体,而且成型的过程中无需模具的辅助。快速成形技术就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定厚度的材料反复打印在平台上,循环往复,直到生成整个成型件。按照不同的实现工艺,材料可以是纸张、塑料、金属、陶瓷等各种材料。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既节约资源、降低制造成本,又能减少加工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新产品样件的制造速度。
2.10 工艺模拟技术
工艺模拟技术主要用于热加工过程,是应用模拟仿真、实验测试等方法,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材料加工,显示出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缺陷的演变情况,预测其性能质量,达到优化工艺设计的目的。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环境破程度加剧,面对资源枯竭与能源危机,大力倡导绿色制造技术能够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所以,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广大从事机械制造、加工的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使我国的绿色制造技术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刘飞,陈晓慧,张华.绿色制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张华,刘飞,李有如.绿色工艺规划的决策模型及应用案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9):979-982.
鉴于此,本文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technology-innovation dynamic capability,TIDC)”核心构念,并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与维度建构,继而运用我国中小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评价与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技术创新的动态整合模型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不同环节整合而成的动态过程。本文借鉴Lawson和Samson(2001)构建的创新整合模型,结合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终极目标,构建了技术创新的动态整合模型。
由模型可知,企业现阶段的利润多依赖于已有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因此主流业务将原材料转化成为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然而从长期看,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产品线逐渐老化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原有主流业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会逐渐减弱。此时,主流业务应该为技术创新活动等提供资源,即进入技术创新的第一个环节――投入环节。技术创新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创新过程的开端,只有投入足够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才能为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接下来是创新产出环节,这是技术创新过程的直接成果,如发明专利等,还未进入主流业务环节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真正实现价值反馈的环节是技术创新转化环节,经过这一环节,创新产出最终成为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资产,提高企业绩效,确保企业持续成长。
1.2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理论释义与维度解构
Teece和Pisano(1994)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指出动态能力是应对市场环境变革而创造新产品及新流程的一系列能力的集合,是企业整合、建立、重置和再造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求的能力。并于2007年提出阐释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具体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攫取能力和转化能力。Lichtenthaler和Muethel(2012)认为,动态的创新能力也可以从上述维度进行分解。国内学者曹等(2009)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将动态能力划分为动态的信息利用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内部整合能力、外部协调与资源释放能力这五个维度。郑素丽等(2010)基于知识视角,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取、创造和整合知识资源以感知、应对、利用和开创市场变革的能力,并将其划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整合三个维度。徐思雅、冯军政(2013)基于Danneels(2002)把动态能力分为杠杆化现有资源、创造新资源、获取外部资源以及释放资源这四个分析维度的观点,将其聚焦于获取外部资源以及资源释放这两个维度。吕一博、苏敬勤(2011)从“创新过程”视角出发,通过对235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分为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三个子维度,并指出这三个子维度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解释贡献相当,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然而,其研究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6年12月到2007年4月,虽然得到了过程性的研究结论,但由于时间跨度较窄,难以对创新能力的动态性进行准确地识别与界定。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维度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本文以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与框架结构为基础,结合前文构建的技术创新动态整合模型,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界定为“企业以价值创造为主旨,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地进行一定的技术创新投入,带来相应的技术创新产出,并能进行有效技术创新转化的能力”。而技术创新的三个环节――投入、产出与转化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企业在每个环节拥有的能力,而将这些能力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三个维度共同构成。
1.3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价值创造效应
由技术创新的动态整合模型可知,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企业价值,包括促进绩效表现与确保持续成长。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价值创造效应,因此基于该模型进行初步推断,拥有较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小上市公司,其公司绩效与成长性应明显高于一般公司且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越强,中小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与成长性就应该越好。Penrose(1959)指出,企业成长的本质力量源自于其内部,并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内源驱动力。部分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Ebrahim等(2010)研究发现,中小企业通过组建虚拟研发团队会显著提高其销售收入,从而促进企业成长。Subrahmanya(2011)对20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研发人员投入等指标均与销售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企业成长有促进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实证研究并未获得上述结论,如陈晓红等(2008)以我国126家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其成长性并不一定越高,并指出创新转化效率欠缺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没有对其成长性产生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他于2009年又对我国153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成长性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Nunes等(2012)分别选择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行业特性是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情境变量。具体而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其成长性呈U型关系,而非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其成长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两种情境之下均不存在正向关系。杨蕙馨、王嵩(2013)选择61个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后发现,研发投入强度、人均研发投入、百人专利申请量、百人专利授权量等4个技术创新指标对企业当年成长性均没有产生正向影响。本文认为,上述研究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静态的,并且忽视了技术创新转化要素的影响。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转化能力的整合,克服了上述对创新能力界定的局限性,对于中小企业的绩效与成长性应该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小上市公司,其公司绩效要明显高于具有较弱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公司。
H2b: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小上市公司,其公司成长性要明显高于具有较弱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公司。
H3a: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中小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越强,公司绩效越好。
H3b: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越强,公司成长性越好。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非金融类中小规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ST类公司、被停止上市公司以及数据不完全的公司。考虑到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研发投入情况,本文选择2007―2012年为研究区间。又鉴于本文对公司绩效与成长性等因变量选择的是相对自变量推后1年的数据,所以最终确定时间跨度为5年,每年264家上市公司,从而获得共1320个有效观测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相关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数据库。
2.2 变量定义与计算方式
(1)自变量
在已有研究文献中,研发投入强度、技术人员比例、专利申请或者拥有数量是描述技术创新的主要变量。本文首先选择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人员强度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指标,并考虑到专利授予数量更容易受到专利机构等众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往往大于专利申请数,所以本文选择专利及发明申请数量。此外,鉴于无形资产是企业创新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Xue(2007)用无形资产与商誉的变化值来衡量技术创新,本文同时将无形资产增量与商誉增量(分别除以总资产,以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作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因子分析的操作变量。
(2)因变量
资产收益率等会计收益指标与Tobin's Q值等市场收益指标是国内外文献对于公司价值度量采用的两类主要指标,但在中国情境下,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与股票市场的投机性使Tobin's Q值受到更多的质疑。所以本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公司价值的操作变量。同时,为了克服其难以反映公司未来市场价值的历史滞后性,本文也选择公司成长性(Growth)作为公司价值的另一类操作变量。并且为体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未来的价值创造效应,公司绩效与成长性指标均选择推后一年(N+1年)的数据。
2.3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将原有技术创新变量中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和综合成最终因子,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探究。继而,选择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大于0的样本组成实验组,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小于0的样本组成控制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探究两个组别之间在公司绩效与成长性方面的差异。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公司绩效及成长性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数据相对于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并且能够克服前者较易出现的误差项序列相关性与异方差性等问题。
3 实证研究结果
3.1 技术创新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因子分析结果
(1)技术创新变量描述性统计
对衡量技术创新各个变量5年期间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分析可知,在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强度的平均值为0.21%,与西方国家的高科技公司相比差距非常悬殊,而且从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人员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汇报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不同的中小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强度存在较大差异,最多的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可达16.25%、技术人员强度可达91.5%,而部分上市公司的两项指标均为0;观测专利申请数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可知,专利申请数量的均值为10.9538,但是样本观测期间最多的公司年申请量可以达到332个,最少的为0个,依然说明在不同的公司中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而且同样的情况从发明拥有数量、无形资产增量和商誉增量的汇报数据也可以得到证实。我国部分中小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技术人员强度、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拥有数量连续几年为0,以及部分公司的无形资产增量和商誉增量为负数,这样的上市公司非常有必要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从战略上提高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创造更大的技术创新产出,以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继而应对逐渐复杂的市场环境,以便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2)技术创新因子分析
对衡量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KMO值为0.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为1.576E3,且相应概率p=0.00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因子对变量的累积解释达到67.553%,相应地得到3个最终因子(F1、F2、F3)。从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3个因子均具有命名解释性。因子F1主要由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申请数量构成,因子得分分别为0.525和0.523,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申请数量是公司在该年度考察期内技术创新的产出情况,体现了公司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因子F2主要由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强度两个指标构成,其因子得分分别为0.653和0.659,这两个指标均是对公司在技术创新层面上投入力量的反映,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因子F3主要由无形资产增量和商誉增量两个指标构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商誉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和所积累的知识资源,构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综上所述,分别将3个因子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能力(TIOC)、技术创新投入能力(TIIC)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TITC)。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共同组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得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TIDC=0.30421TIOC+ 0.19382 TIIC+0.17751TITC
通过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三个维度共同构成。假设H1得到验证。
3.2 分组均值T检验结果
公司绩效(ROA)与成长性(Growth)的分组统计量与均值T检验结果,总体样本中弱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企业有916家,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企业有404家,由汇报的总体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公司绩效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弱的上市公司之间在公司绩效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上市公司绩效显著高于弱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上市公司绩效。因此,假设H2a得证。同样,由公司成长性(Growth)的分组统计量与均值T检验结果可以明显看出,总体样本中,拥有较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较弱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成长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较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上市公司成长性显著高于较弱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假设H2b得证。
3.3 面板数据分析结果
利用本文所设定的方程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示:8个回归模型经过豪斯曼检验均选择了随机效应模型,其中,模型1中Wald值为1034,且p=0.000,说明模型总体有效,R2等于0.3749,自变量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015,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公司绩效有正向影响,即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中小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越强,公司绩效越好。因此,假设H3a得证。模型2中Wald值为363,p=0.000,说明模型总体有效,R2等于0.1548,自变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034,且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公司成长性有正向影响,即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越强,公司成长性越大。因此,假设H3b得证。
同时观察模型2-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对公司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正向作用不显著;从模型6-模型8的回归结果可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对公司成长性具有正向影响,且在10%水平下显著。
4 主要结论与启示
面对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从动态视角出发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界定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技术创新的动态整合模型,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进行理论阐释,继而运用我国中小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价值创造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以价值创造为主旨,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地进行一定的技术创新投入,带来相应的技术创新产出,并能进行有效地技术创新转化的能力,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三个维度共同构成。这三个维度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忽视任意一个维度均会影响技术创新预期效应的实现。因此,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以及创新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上述三个维度均应该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39-1
屈指肌腱鞘内肌腱解剖结构复杂,功能恢复困难,所以屈指肌腱断裂术后肌腱粘连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手术医生。我院自2009年1月-8月以来运用中药熏洗加早期功能锻炼治疗屈指肌腱断裂术后42例,有效地防止肌腱粘连,最大限度地恢复手功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多为青壮年,年龄15-62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受伤原因:切割伤21例,挤压伤18例,碾压伤3例,肌腱损伤部位在第2区23例,3区12例。4区7例,其中拇指6例,中指16例,环指15例,小指5例。
2治疗方法
2.1早期治疗(术后1-3周)
石膏托外固定:腕关节屈曲20-30度,掌指关节屈曲70度,指间关节休息位石膏固定[1],主要进行被动屈曲和主动伸直锻炼。由临床医生或健手帮助进行屈曲,减少近位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的发生率,但要注意肌腱修复后最初3-7天其强度会下降20%-40%,如果主被动活动产生的负荷大于肌腱的强度,那么肌腱会再次断裂。
2.2中期治疗(4-5周)
开始“放置与维持”[2]的锻炼,被动屈曲伤指,然后让病人努力主动收缩肌肉以维持手指于屈曲位,同时慢慢地去除被动屈曲手指的力量,让患者做主动屈活动时用两个手指捏住患者的近节手指,保持掌指关节在伸直位,以消除手部蚓状肌屈曲掌指关节的作用,增加指屈肌腱的主动滑动范围。
2.3后期治疗(6-8周)
练习张手和握拳,最大力量主动屈曲手指,持续2-5秒以感到明显肌肉疲劳为度,如个别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僵硬者,将手心平放于桌上,用左手固定患指近端,在用右手压患指远端,使僵直关节部位屈曲,力量由大到小,压松交替进行,并嘱患者主动伸屈活动。并逐渐增加抗力练习,如抓,捏等活动。
2.4中药熏洗
拆线后就进行中药熏洗和中药泡手,并在主动伸屈指间关节,协助病人被动伸展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手法轻柔,逐渐加大力度,中药处方如下:红花20g,川芎20g,苏木15g,艾叶15g,透骨草15g,川椒15g,生草乌15g,生川乌15g,威灵仙20g,丹参20g,茯苓20g。
疗效标准和治疗结果:
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外科功能评定标准,修复后测定患手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手功能。优:正常活动;良:TAM>健侧75%;可:TAM>健侧50%;差:TAM
3讨论
3.1早期采取保护性主动,被动活动,可促进血肿吸收,消除肿胀,改善血液循环,有利肌腱愈合,同时又能促进新生纤维尽早纵向排列,利于肌腱瘢痕重塑,减少腱鞘的塌陷和萎缩,加速滑液的分泌,是防止肌腱粘连,保证肌腱滑动的有效措施。
3.2早期被动活动,反复的肌腱滑动打断了肌腱修复部位与周围组织的接触,抑制了从腱鞘向肌腱生长的外源性愈合,另外早期活动阻止了腱鞘细胞过多地向肌腱生长的外源性愈合,阻止了腱鞘细胞过多地向肌腱修复部位生长,从而阻断了二者的粘连,但过早活动存在危险性,过度肌肉收缩引起修复肌腱断裂处间隙扩大,所以指导患者正确功能锻炼尤为重要。
3.3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抑制炎症,瘢痕的形成,加速组织的修复和生理功能的重建。另外肌腱修复术后,局部水肿明显,影响肌腱的滑动,所以消除水肿尤为重要,中药方面茯苓,丹参具有独特疗效,再者中药泡手可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热感受器,使皮肤血管反射性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可使皮肤瘢痕区,肌腱粘连含水量增加,起到软化瘢痕,促进愈合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42-02
1 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目前我国机械类专业本科期间普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机械零件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几个主要部分[1],旨在加强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夹具以及刀具等机械加工中的常识性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初步具备解决加工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整个机械设计和制造及生产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因此,机械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2 当前教学模式
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模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对于抽象知识,通常使用图示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在本科教学方式还不成熟的时期,灌输式教学是必然的选择,亦是无奈的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快地使学生熟悉大量的知识点,了解繁复的制造技术。但是现在若仍采用灌输式教学,则难以继续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求,更难以培养出能做到学以致用的机械类人才[2-3]。
首先,灌输式教学无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中大量的抽象概念;
其次,该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一味地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而脱离了生产实际,将会使得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无所适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4]。
3 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
机械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学必须要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机械人才[5]。显然,当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下面结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探讨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些观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对原来的“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和“机床夹具设计原理”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集成、整合和更新,导致目前课程学时相对少、内容多,理论与实践分离,使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课程内容。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无法脱离实践而进行教学的,然而现在普遍的教学方式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缺少实践环节。
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既不是培养传统的技术工人,也不是培养主攻理论的科研人员,而是致力于培养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人才,既具备理论基础,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不能脱离实践,而应该同实践紧密结合。
在授课形式上,应当有充分的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资源参与实践。仅以金属切削为例,对于刀面、切削刃等较为直观、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图示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理解;但是对于诸如不同的切削用量对加工表面质量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等更为感性和抽象的知识点,没有亲自的实践和现场观摩是难以得到深刻理解的。
4 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由前述讨论可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需要安排一定量的实践课时,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实践课程至少要占到总课时的1/3以上,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考虑将比例扩大至1/2左右。以下是结合教学经验提出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各个部分实践课时具体内容的实施方案。
金属切削与磨削加工 在实践课时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各种成型方法的工作方式,加深对各种成型方法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切削和磨削用量对表面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如果教学条件不足,可以由教师选择较优和较劣的方案分别进行加工以节省成本和时间。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工艺规程的制订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工作,然而当前的教学中关于工艺学的部分更注重理论授课而缺乏实践操作。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某个工件的工艺规程的制订,并在实践课时中让学生按照自己所编写的工艺规程进行加工,通过实际操作切实感受到不同水平的工艺规程对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影响,加深对工艺规程的理解,了解工艺规程的制订在机械加工中占据何种地位,工艺规程的优劣对机械加工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同样,如果客观条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都实际参与加工,可以由教师选择较优和较劣方案分别进行加工。
机床夹具 机床夹具种类繁多,仅靠图示难以表述清楚,而类似三爪卡盘等较大夹具难以拆卸,不方便在课堂上展示,具体的工作原理仅靠课堂讲述也难以表达清楚。在实践课时中,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各种机床夹具的夹紧定位方式,更能加深对六点定位原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切实地理解到每一个定位点是如何限制工件的自由度的,而过定位、欠定位和不完全定位在工件的定位中又是如何产生不同的影响的。也能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各种典型的定位方式,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关于其他知识点的实践课时安排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一些理论性较强或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的知识点,如机械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器装配方法的选择及确定。这些知识点或者是研究性较强,不适宜在本科教育阶段深入讨论;或者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而这种经验在本科阶段也难以获得。因此,这些知识点并不适宜于安排过多的实践课时,但是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仍然是必要的。
掌握一定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机械工程作为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学科,科研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在本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为以后的择业或深造做好准备。
掌握一定的经验性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管理生产的能力,而参与生产管理是机械类本科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并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去,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知识点仍然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
关于先进制造技术单元的实践课时安排 当下在本科教育中对于先进制造技术涉猎甚少,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的机械工程师的。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要能做到立足基础、放眼未来,对于前沿的、先进的技术不能忽略,而是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了解。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便利条件,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制造技术,既可以为国家培养更高级的机械人才做准备,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方式改革的设想 在教学中经常见过所谓“高分低能”的学生,该类学生在理论考试中可以获得优秀的成绩,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本科生教育中,关于理论知识的考查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也不能轻易舍弃。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考试中可以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按不同比例参与最终分数的评定方式,具体比例可以依照各学校不同的课程安排和实际情况适当调节。
5 总结与展望
机械工程作为工程学的一大分支,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而当今我国机械类的本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机械类的课程应当走出教室,回归到实践当中去。这种想法不止局限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同样适用于整个机械大类乃至于整个工科类的课程。对于目前的教育模式,应在理论教学中适时、适量地穿插一些实践学时。因此,通过该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能够学以致用的机械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立达,巩亚东,史家顺.基于数字化建模与仿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5(7):108-109.
[2]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是各国青年展示技能的最高竞技平台,是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技能赛事,参赛选手要求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人。第40届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今年9月将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将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青年参加约48个工种的技能比赛,而我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至今未曾参与。参与国际大赛可以更好的以此为窗口,接触和了解世界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发展,并通过技能人才的国际交流,提高国内技能水平。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拟利用“赛培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融“教、学、研、训、赛”为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结合我校实际,现将制造技术类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基地建设方案做如下设想:
一、基地建设的依据
2007年在日本静冈举行的第39届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竟赛,共包括6个职业大类、41个职业工种(第40届增至48个工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每次比赛另外还有官方指定的演示项目,和主办国的技能展示保留项目。竞赛所包含的6个职业大类为:社会和个人服务、时装和艺术创意、建筑与土木技工、信息和通讯技术、制造技术、运输和物流。其中制造技术类是整个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最关键、投资最大的部分。
制造技术类目前共有12个比赛项目:电气修配钳工、制造团队挑战赛(3人一组,做出一个产品)、机电一体化、移动机器人、三维CAD绘图员、数控车、数控铣、模具工、焊接工、车间电工、构件金工、钣金工等。
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专门有2项比赛分别叫做电气修配钳工、制造团队挑战赛,这在国内职业院校教学中几乎空缺,这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核心专家,组建一个集设计、加工、装配、电气控制于一体的技术复合型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二、建设规划总体目标
引入欧盟、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标准,结合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技术规则和内容,建成以实现“国际一流、工学结合、赛培结合”为目标、和现代制造相关专业的技术发展基本同步、能够承担国际/国家级制造类工种的技能竞赛、集成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的一流教学资源这三大功能合一的国际领先的竞赛培训基地。
在建设中,实训的软硬件采购将直接参考欧盟、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标准,重点采用奥林匹克技能竞赛赞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工种指导人员采用全国招聘和全球招聘相结合,全部教学流程和教学资源的实现可基于SCORM(是可共享对象参照模型的英文缩写,是由美国的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化学习联盟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标准。)和工业PDM(产品数据管理,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及与产品相关过程的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
真正构建融“教、学、研、训、赛”为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并保障基地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基地总体组织架构
1、管理结构
如上图所示,一般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三个技术中心,覆盖15―25个工种职业。
2、筹备建设过程的流程
四、各技术中心硬件建设方案
1、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中心
该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数控加工维修、机器人调试装配、自动化液压气动系统装配与调试为切入点,实现与先进制造企业工作业务的结合。根据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和实际的工业需求,重点投资下列系统:
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控制平台、货料传送带、搬运机器人、自动立体仓库、条码识别系统、GPS定位系统、RFID射频识别系统、PLC控制系统的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移动机器人实训系统;液压气动教学实验台;图像识别、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针对控制系统的实验套件;汽车控制系统模型等。
2、电子电器应用技术中心
拟将自动化技术和电子实训统筹考虑,统一构建电子技术中心。该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有2个方面:一是以工厂车间的电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开发为切入点,通过虚拟工厂控制的方式,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产学结合的特性。二是以单元生产、生活电器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为切入点,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尝试建设电器电子技术应用和开发为主线的校企合作项目,从而体现其技术服务功能。
3、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中心
这几年国内的示范院校数控基地建设和全国数控大赛都已取得了一定经验,但通过对比,奥林匹克技能竞赛的电气修配钳工、产品制作团队、移动式遥控机器人三项比赛内容在国内基本空缺,其特点是对综合实训技能要求很高(机电结合、电脑与手工结合、设计和制作结合),为此需重点建设如下内容:
设计/测量/加工一体化实训平台――CAD/CAM软件、数控机床与测量设备的集成;
数控模具实训平台――注重钳工、特种加工、高速加工、CAD/CAM/CAE的应用集成;
产品设计/制作团队实训平台――基于产品(项目)的实训,要求配置工具类半自动机床、欧洲标准的钳工修配电动工具、CAD/CAM/CAE软件、产品动力学仿真系统等;
仿真软件应用平台――几何仿真(Vericut)、机构动力学仿真(UG Simu ,Adams)、Festo Robot Simu等。
五、基地“软件类”规划建设
1、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建设
现场工位视频监控与设备调度系统――可以由中央控制室监控每个实训操作工位,并可以实现对多个培训项目的设备(如一台多轴加工中心可以既培训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CAD/CAM又可实现电器维修与控制培训)实现时间调度管理,并具有对车间现场设备过载和危险状态的自动侦测和报警功能。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所有的多媒体课件、实训项目教案、实训设备技术参数、考核题库、学员培训过程日志管理数据、用于训练的产品数据等(示意图如下)。教师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想怎么写教案、做课件,教师只需专注于对具体某项技术的掌握和指导好学员的操作过程,每个实训项目都是基于任务或问题的一体化训练,教师按统一的标准教案、标准课件、考核标准来指导训练;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聘请国内一流企业和高校、职业院校专家用3~5年时间滚动开发建设。
2、加强各技术应用中心虚拟实训环境建设
培训资源的数字化极为重要、关系到培训过程能否与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环境相适应、能否实现一流专家培训知识的管理和应用、能否实现教学内容和国际一流企业技术需求基本同步、能否开发出数字化立体教材系统、能否以较低的成本和时间训练出合格的高级技工。各子中心将通过现场语音视频提示系统、仿真系统来构建虚拟实训环境。
3、教师、教材、课件服务系统的建设
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可在国内现有先进的平台上建设)――集成全国一流或国外专家的技术案例,建设领域专家的知识库系统,可以保证师资培训每时每刻都可进行,实现“缺什么、学什么”的个性化师资培训方式,并建立实训教师和基地技术专家的网上协同工作环境。
基于SCORM最新国际标准的电子教材系统――可以实现完全按照具体企业要求定制的临时教材,当企业设备或软件变化时,教材可自动更新。完全可以避免目前职业教材落后工业实际的现状。
组织开发部分工种(主要是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多轴加工)职业培训教材(可借鉴国外成熟教材,同时可参考美国AMS(美国制造协会)发行的大量先进制造的视频课件等),使培训教材直接能和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已有基础上,尽快针对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制造技术类专业工种竞赛基地的要求,继续加强硬件、软件资金投入,建立一个全国一流、国际领先的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基地,使我国能尽快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舞台上展现中国制造大国的实力。
3月26-28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河南省郑州市组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验收暨成果展览会,科技部农村司、河南省科技厅、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农机学会、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领导、专家出席指导。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是“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农村领域先行先试的试点,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积极探索了统筹规划、申报入库、系统布局、组装立项等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式,充分调动了行业内外参与积极性和优势的协同发挥,推进了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了项目重大成果产出和产业化同步;积极探索和实践了项目专员制、法人责任制以及课题分项任务合约、经费集中管理等管理模式,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结合、指导服务与督导检查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结合,取得了很好经验和成效。
项目取得了一批支撑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突破了农机先进设计制造、重型拖拉机无级变速传动系CVT技术、大喂入量脱粒分离、作业导航及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150多项,开发了400马力级重型拖拉机及配套多功能田间作业装备、10kg/s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三行通用型和六行采摘与打包一体化采棉机、番茄和甘蔗等典型经济作物收获机、禽蛋等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高性能装备近100种,申请专利近350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近50项,390多篇,成果转化应用收入超过亿元,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先进装备技术在农业应用起到了巨大作用,为全面完成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14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上举办了项目成果展览会,展出了400马力重型拖拉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施药无人机、三行通用型采棉机、西红柿采收机、甘蔗收获机、花生收获机、甜菜切顶机等23种代表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及先进适用技术方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