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09: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科技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意识是指人对科学技术这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加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尤其要从幼儿抓起。
根据调查、分析,当下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离孩子们生活中的科技较远;二是幼儿科技启蒙教育中教学方法单一;三是科技启蒙教育中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不够,不能真正体现科技启蒙教育的高效直观性。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从“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入手开展实践研究,选择具有时代感,贴近孩子生活的科技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对科学技术的直接体验,让他们感到“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三、实践与探索
1.科技启蒙教育选材要源于儿童生活,引发儿童的探究兴趣科学,就在幼儿身边,就在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物质世界之中。幼教实践表明,包括自然界和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品,都是幼儿乐意学习的。笔者所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了《秀秀我家的科技小产品》系列活动。这个活动隔周进行一次,让他们将家里的科技产品带入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一段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每次让5—6个孩子在集体面前介绍一下他了解的科技产品。同时还围绕系列活动开展了“报告新发现”、“小新闻”、“小发明”等活动,布置每周的“小小记者招待会”,为幼儿创设科技发现的环境,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新科技、新信息,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出创造的欲望。
2.制订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和目标要适宜,挖掘教育价值实践中,笔者探索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其教学目标应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等多维度去入手。在科技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几点建议:一是选择有利于儿童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二是从儿童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儿童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三是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四是选择有利于培养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五是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六是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实践中,我们在科学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均遵循了上述要求。例如大班的《数码照相机》这节活动,选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顺应时展,每家每户拥有一台数码相机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二是孩子们在日常旅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数码相机,他们对此有探索的兴趣;三是家庭和幼儿园有支持教学活动的硬件条件,取材方便。内容选定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效引导孩子们学习科技知识和技能。我们查阅了有关数码相机的资料,内容过多且深奥。如何缩小范围,选择适合大班年龄段的内容呢?我们设计了调查表,内容大致为:你用过数码相机吗?你会用数码相机照相吗?你看到的相机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些什么?你想了解相机的哪些秘密?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将知识技能目标锁定为:了解数码相机主要部件的名称(开关按纽、快门按纽、闪关灯、调焦按纽、模式转盘、多重选择器)及功能,学习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而考虑到数码产品的精密性,我们又将“能小心使用数码照相机”列入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目标;另在探索活动中,所涉及的细致观察力、表达交流及成就感等也被列入了教学目标之中。本节教学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目标及内容的选定适宜,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
3.教育手段在科技启蒙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要合理,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每一次科学活动必须要揭示一个科学原理或阐明一个科学道理。但要把不同的科学概念转化成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知识。例如科学活动《生活中的小杠杆》。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有剪刀、钳子、核桃夹、镊子、食品夹等让幼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探索这些工具都是如何工作的?因其造型各异且较小,我们用硬纸板放大了一个模型,让幼儿了解这些工具的共同结构,它们都有一个支点、有杠杆,在工作中有动力和阻力的存在。再如《声音的传播》中,我们借助气球皮、空瓶、吸管来制作一个模型,让幼儿吹一吹感受声音是靠振动发出的。在这两个活动中,通过模型的使用,幼儿们初步认识了不易观察到的科学概念。
4.科技启蒙教育活动策略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有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说来,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幼儿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孩子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幼儿创设多种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数码照相机》活动,我们不仅给幼儿提供一台相机,还给他们提供了操作的机会,现场为其选择了毛绒玩具和教师、同伴作为他们拍照的对象,给他们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总结的学习策略了解数码相机,感受相机的功能,解决取景、对焦等学习中的问题;《方便的自行车》除准备一辆大的自行车作为模型以外,还提供了小型的自行车让他们在了解构造的情况下,试着骑一骑,感受骑车与走路的不同。教师再骑大自行车轮流带着孩子们,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自行车的省力。这些教学策略的使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画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科学教育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对其科学教育进行改革和完善。从美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掌握一些知识,而是重视教给学前儿童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强调教师应该帮助儿童理解科学,不仅包括认知体系,还包括探索过程和科学活动所持的价值观。因而美国科学教育实验计划“hands-on”也得到其他国家的效仿和推行。
随着日本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重视幼儿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二是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独立地发展。三是五个领域的教育内容是通过游戏综合进行的。日本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儿童的兴趣,他们认为在进行有关知识方面的教育时,应将孩子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摆在第一位。日本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是与游戏相结合的,十分重视游戏的作用。
在法国,3岁的幼儿就开始接触科学教育了。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事物的独立看法,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法国科学教育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他们力图通过培养孩子对实验现象的解释能力,发展对事物进行缜密而有逻辑的思考,增进科学推理的能力。
2.各主要发达国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同点
(1)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的体验为主线。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特别强调科学教育要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引起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要求教师积极引导,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而不是以教师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孩子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些指导。
(2)遵循“做中学”的体验原则。从美国开始实验,我国和其余国家也相继推行。这种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教师判断是否有价值―猜想和假设―做实验―得出结果―记录实验表格―分享交流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也让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法和态度。这种基本原则强调科学实践,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让孩子更关注生活,更善于从生活在发现各种问题和有趣的现象。
(3)注重体验环境的创设。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都比较注重体验环境的创设。他们都为孩子提供了实验用的各种材料,使得孩子能全面的进行探究和实验。同时又为孩子们提供观察和接触大自然的充分机会和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如儿童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儿童科学发现中心、水族馆、牧场、电视、广播、图书馆等,也为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提供了条件。因而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儿童科学教育网络。
(4)科学教育内容分领域教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很多,包括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在进行教学时也注意到为了全面发展孩子的科学探索能力,让孩子获得更全面的科学知识,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了解。能关注到不同方面的问题,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的探求,他们基本将其划分为六个领域,虽然有些出入,但基本涵盖在其中了。
3.对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全面进入“后课标”时代,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背景下,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更规范,更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规律?笔者认为,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从常态课入手,抓好例题教学,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基于儿童思路,加强思维过渡
小学数学教材毕竟是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视角出发,难免会和学生的儿童视角形成冲突和摩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苛求整齐划一,而是要寻找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契合点,从儿童的视角梳理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找到学生思维的过渡点。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数对的方法探索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按照教材的设计,首先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所在,确定横和列,然后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确定位置,但这样的成人思维流程显然是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让小明说出自己坐在教室里的什么位置。小明认为自己坐在横排第3排,我追问:“除了找横排第3排,还能怎样找到他?”学生指出可以在竖排第4排找到他。我又问:“怎么才能快速找到他?”学生指出,小明坐在竖排第4排,横排第3排。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竖排就是列,确定第几列通常会从左往右数;横排就是行,确定第几行通常会从前往后数。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你怎么表示小明的位置?”学生提出可以用数对(4,3)表示,我追问:“如果给你数对,你能确定具体的位置吗?小明坐在(4,3),小红坐在(5,3),小风坐在(5,4),你认为谁和谁是同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有了良好的思维过渡,获得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有效认知,加深了对这一规律本质的理解。
二、基于儿童直观,激发自主思考
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例题图示,这些图示的功能和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强学生的直观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图像表征,加深对数学表象的理解;其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读图、识图,加强用图意识,促进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应当跳出教材的固有模式,基于学生对例题的真实理解,选择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展开自主思考。
在苏教版六年级“确定位置”中,教材出示了轮船和灯塔之间的位置,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位置确认,我先出示图1,学生根据图1能够顺利说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但是一旦将图1拿掉,学生就无法确认位置。为此,我先将图1隐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入手,动手画出十字方位图,并思考:“怎么理解北偏东?怎么画出南偏东?”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认为东南方向其实就是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就是南偏西,通过这样渗透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内涵,让学生对这一看似复杂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以上教学中,教师跳出例题图示的框架,从学生的直观思维入手,触摸学生思维深处的认知基础,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获得了高效的课堂。
三、基于儿童表述,提升数学思维
很多教师总是机械地将概念硬塞给学生,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造成数学思维的阻塞。事实上,教师应该基于儿童的视角,从儿童表述入手,让学生经历整个思维过程。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1作为妈妈的小跟班,我每天傍晚既要忙着做作业,又要跟着妈妈去买菜,总觉得时间特别珍贵。
五点过后,我和妈妈准时汇入回家的车流。下菱菜场是我们娘俩每天的必经之路,我和妈妈争分夺秒,上演着短短十五分钟的微剧:找停车位、下车、过马路、买菜、再过马路、开车回家。
回放每一个镜头,最惊心动魄的要数巧过斑马线了。下班的车流来来往往,每一个行走在马路上的人都行色匆匆,或奔、或走、或冲,和时间较量着,都想着尽早到家。每次遇上无交通指示灯的斑马线,常常车不让人,人不让车,汽车喇叭声、协警的哨子声、催促声及制止声混成一片,怎一个乱字了得。在斑马线上一来一去,妈妈总是一手护着我,一手伸向来车方向,示意借过。尽管每次都是安全通行,但也会让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跳好长一段时间。
那天我和妈妈照例去买菜,因妈妈手上拎的重物特别多,她用臂弯半搂着我,在斑马线上蜗行。眼见着远处驶来一辆车,离我们越来越近,司机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我和妈妈进退两难。情急之下,我不知哪来的勇气,伸出右手向司机挥了挥,车子在斑马线前停了下来,刹车声真美。透过汽车挡风玻璃,我发现司机微笑着向我竖了个大拇指,原来是个和蔼的中年男子。他静静地等我们过了斑马线,才轻踩油门向前驶去。我的心头流过一阵暖意:“这位伯伯真好,让我们先行,还送我大拇指。”“大概是你的挥手让伯伯觉得可爱,更让驾车者感受到了尊敬吧。你今天这招确实是个聪明的举动。”“对了,妈妈,干脆以后我在过马路时也竖起大拇指夸赞那些礼让行人或静候红灯的司机吧。”“好主意!”妈妈笑着说,“以后过斑马线都不用提心吊胆了,竖起的大拇指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其实,并非只有驾车者才要遵守交通法规,行人更要遵守。每年因过马路发生的交通意外中,大部分是行人在左右暂时无车时抱着侥幸心理乱闯红灯,结果招来不幸;也有些是觉得离斑马线太远,懒得过去,直接横穿马路而出意外。在交通法规面前,谁都马虎不得。
如果大家都能互敬对方,严守交规,那么悲剧将不再发生。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2那天一大早,我被妈妈从美梦中唤醒,一同去她的单位值班。因为昨天晚上睡得很晚,迷迷糊糊的我一上车倒头就睡。
“砰!”一声响亮的撞击声把我惊醒了,我只觉得手臂一阵酸麻,头晕乎乎的,整个人都撞在前排椅背上,一阵恐惧从心底袭来,吓得我都要哭出来了。妈妈赶紧踩住刹车,顾不上揉自己的腿,先赶紧揉我的手,嘴上还不停地说:“疼不疼?别害怕!”听了妈妈的安慰,我慢慢地坐了起来,往车后一看:哦!天哪,太可怕了!原来,后面那辆车把我们的车撞了,后面那辆车的车头已经被撞扁了,仔细看,车里的安全气囊都弹了出来。我们的汽车被撞又撞了前面的车,就这样接二连三地相撞,造成了四车追尾的交通事故!
我吓得魂飞魄散,妈妈带着我赶紧从车子里逃出来。前面那辆车的司机说,他的头一下子撞到了方向盘上,而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撞到了挡风玻璃上,头“嗡”的一声响,好半天才缓过来。那个司机还说:“还好系了安全带,不然早就头破血流了!”
最前面那辆车的司机质问肇事司机:“你到底是怎么开车的?!”那个司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在看手机。我还以为道路畅通呢!”我心想:又是一个“低头族”!现在一边开车一边看手机的人非常多,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酿成悲剧。再看看自己,今天正好没系安全带,爸爸妈妈平时总是苦口婆心地劝我系上安全带,如果今天我系了安全带,就不会撞得那么严重了。警察叔叔很快就来了,他们调查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对那个开?a href='//xuexila.com/fanwen/address/hunjiasangqu/' target='_blank'>悼词只乃净辛搜侠鞯呐溃⑶蚁蛩赋觯绻挥邢蛋踩饷囱现氐某祷觯衷诳峙滦悦寄驯A恕?/p>这次的交通事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坐车时一定要系好安全带。也提醒大家,不管坐在车子的哪个位置都要系上安全带,因为事故发生并不是你能预料到的。“文明行走,构筑和谐”,这需要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让“平安大道”更加畅通无阻!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此脆弱,需要精心呵护,无视交通安全就等于漠视生命。交通安全就在身边,我们应格外重视,严格遵守。
近日,交警阿姨就来到我们的课堂,来教我们如何更好地走路、骑车、坐车、开车。
据统计,2015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9521起,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3亿人民币。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重重地扣击着每位同学的心,我们要更加在意交通安全了。
通过警察阿姨的讲解,我们还懂得了汽车的惯性、自行车使用常识、乘车知识等交通安全常识。
各位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法规,让交通安全时刻驻立心中。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片属于我们的安全天空而努力吧!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4“过马路,左右看、看见红灯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行。”这首儿歌,刚上一年级时老师就教给我们了。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过马路时的一个不留神,开车时的一次违章,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红灯那一头,也许就是生命的尽头;斑马线的那一边,也许就是生命的边缘。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辆小轿车司机一边接打着电话,一边开着车。当车开到一个十字路口时,黄灯亮了起来,也许是司机着急赶路,想抢在红灯之前过去。于是,猛地一踩油门,车子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十字路口。这时,两个刚放学的孩子追闹着从斑马线快跑过来,根本没注意马路上的情况。司机的车速快,两个孩子跑得也挺快,只听“呯”的一声,疾驰而过的小轿车将两个孩子撞飞了,结果一个当场死亡,一个脑震荡。
整个事件的发生就在眨眼之间。也许,在车祸发生后,司机会想,如果我停下来,等红灯过了再走,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两个孩子在过马路时如果不疯狂打闹,仔细看看马路上车流的情况,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可是,世上没有如果,时光不会倒流,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无法挽回。血淋淋的事实留给人们的除了深深的伤痛,还有无尽的反思。
没想到,这样的事,在我的生活中真实上演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好朋友相约去县医院广场玩,正准备过马路时,听见“铃”“铃”“铃”几声急促的自行车铃声,只见一位大哥哥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往前飞驰,我们几个吓得四散逃窜,等我们回过神来,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我们心惊肉跳,一辆小轿车不知何时从何地飞快的过来了,自行车丝毫没有减速或避让的意思,只听“砰”的一声,自行车一下子被撞出几米远。大哥哥被撞倒在地上,轿车司机和旁边的行人纷纷跑过去扶起倒在地上的大哥哥,大哥哥起来后试着走了几步,幸好并无大碍,轿车司机连忙把他送往医院进一步检查。这一切,我们都亲眼目睹,如果他们任何一方遵守交通规则或礼让一下,这一切都不会发生。虽然有惊无险,但我相信他们以后再也不会在马路上那么霸道。
这一件件惨痛的事件都在告诉我们,小小的方向盘,把握的不仅仅是行车的方向,更重要的还是生命的方向。如果每一位司机朋友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每一位行人都能文明礼让,我相信安全会时常伴随在你我的身边。
我们是学生,老师们几乎天天都在嘱咐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时刻注意安全。可总有一些学生,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上周六,我去新华书店买书,等我走出书店,发现有两个小学生嘻笑着,你追我赶的冲过马路,还不时回头看看后面的人有没有追上来,他们的举动让路上的司机提心吊胆,纷纷减慢了车速。看到这一幕,我想:“这些小学生也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吧?竟然在马路上疯狂打闹!这里是玩的地方吗?”
生命,只有一次。它很宝贵,也很脆弱。有太多的生命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香消玉殒。我们要珍惜生命,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这样,马路上就不会再有车毁人亡的血腥场面,完美的家庭也不会变得支离破碎。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儿童交通安全线上教育课观后感5一个人的生命如同那薄薄的蝉翼,经不起什么风吹雨打,它是脆弱的,却又无比坚强。造物主创造了人,充满活力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
当我看到一朵鲜花盛开的时候,我为之高兴;可是,当我看着一朵朵花儿慢慢凋谢,不免有些伤感。我的定义中,花开就是生命的开始,花谢就是生命的结束,人的一生中可以看到多少个花开花谢呢?当你看一次时间,时间就悄悄溜走了一次。
我不禁感叹一句——生命如此短暂!保护自己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有了生命才谈得上如何让它更精彩。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生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是的,生命在慢慢地离去,生命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是否精彩,把握住每一个瞬间,让生命如同璀璨的星群,发光发亮……在这忙碌的街道上,在这欢歌笑语中,隐藏着一个多么可怕的魔鬼,你知道吗——交通隐患!
1.了解儿童兴趣。兴趣是儿童探索和学习的驱动力。只要儿童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才能主动的学习与思考。然而,在很多教师及家长的眼里,总认为儿童的想法都比较幼稚,导致他们有时候的一些突发奇想和看法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往往却并非如此。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也有其感知能力,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可能正好是成人无法感知到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儿童的思维出发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采用一些儿童比较感兴趣,如动画、视频、图片、童话故事等等。例如,在教W《嫦娥奔月》、《沉香救母》、《狼和虎》、《九色鹿》等带有比较强故事性的课文时,可以利用儿童对动画片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时辅以动画对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这样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其语言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简单化、儿童化,同时要做到准确、科学且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在教学“乌”和“鸟”字两个字时,很多儿童都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不清,为此,笔者从儿童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出发,并说“小鸟的身上长着美丽的羽毛,它的头上是黑黑的眼珠,这样我们一下就能看见了。所以“鸟”字里面有一点;但是乌鸦全身的羽毛都是黑的,这样我们就看不见它的眼珠了,所以“乌”字里面没有一点。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够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两个字的区别,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符合儿童行为认知
1.采用游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儿童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喜欢探索,且比较活泼好动,为此,在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方式尤其受到儿童的青睐。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儿童在愉悦的心情和快乐的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拼音时,由于拼音的教学比较枯燥,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儿童而言,这就使得本来单调的教学变得更加困难。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儿童对于课堂中新奇多变的教具比较感兴趣,为此,在教学前利用彩纸做出摩天轮,并且在摩天轮的右边有一扇门和袋子,袋子里装着声母和韵母,在课堂上时,让学生在袋子里任意的挑选出一个声母和六个韵母,然后在转动摩天轮的过程中,让声母和韵母相遇,这样就能拼出不同的音节,这样让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达到快速记忆和学习的目的。
一、引言
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哈萨克族是新疆游牧民族的主体,由于牧业生产的常年流动,牧民随着季节牧业点的变更而举家迁移,采用流动转场或游牧方式进行生产,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迁移的生产方式,对新疆农牧区牧民流动子女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哈萨克族家庭教育呈现出了哪些独有的特点,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应对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冲击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居民家庭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新疆阿勒泰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这里,总人口19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38.68%。通过调查发现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家庭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居点,但仍乐于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开春后赶着牲畜上阿勒泰山放牧,秋末才返回到定居点过冬。牧民的孩子五岁之前都跟随着父母、祖父母过着传统的、悠然自得的慢节奏的生活。二是农业区哈萨克族家庭。他们有土地、有小型农机具、摩托车、有住房、电灯、手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与城镇居民生活相似。他们与牧民一样不舍得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基本都是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孩子够入学年龄,他们才把孩子送去求学。三是居住在县级、县级以上城镇的哈萨克族家庭。他们从事教师、公务员、公司职员等职业,都会汉语、哈萨克语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水平相对高于农牧区哈萨克族人,他们主动把孩子送往幼儿园接受机构化教育,孩子进入小学后,支持孩子学习外语、音乐、舞蹈等。但不论居住地在牧区还是城镇,哈萨克族都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并且呈现出了注重家庭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等一些共同的特点。
二、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注重和谐融洽的家庭教养氛围,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结构上,哈萨克族以多子女家庭为主,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少,并且哈萨克族家庭多是祖孙三辈同住在一起,在生活中也十分尊重老人,讲究晚辈要无条件地尊重长辈,照顾老人。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大多是游牧民族,所以大多数哈萨克族牧民都有以氏族部落一同迁徙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氏族、部落在哈萨克族家庭中慢慢淡化,但是“一同居住”的哈萨克族特有习俗被很好地延续了下来。哈萨克族家庭成员之间气氛和谐融洽,注重成员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哈萨克族讲求尊老爱幼,长辈爱护小辈,小辈尊重长辈。老人慈祥温和,对很久不见的孙儿会拥抱、亲吻,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疼爱。在寒冷的冬天,老人会解开自己的衣服,给孙儿暖手。哈萨克族爱护儿童,从不轻易打骂儿童,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道德规训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哈萨克族家庭中十分注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哈萨克族有着“母亲能一只手摇得动摇篮,另一只手摇得动世界”的谚语,由于母子纽带的生物因素以及哈萨克族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等原因,因此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妇女承担。母亲是儿童道德教育和生活习俗教育的主要承担着,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母亲还会以儿歌、故事、民间谚语、寓言诗等形式教导孩子要勤奋、尊敬客人、热爱生活、勇敢诚实等。母亲在家庭中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和孩子们的尊敬,如哈萨克族人在做“乃玛孜”(重要的礼拜)时,如果父亲叫你,你可以不理,继续专心做仪式,但如果母亲叫你,你必须应答。[1]可见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许正是这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母亲辛勤付出的教导,造就了哈萨克族人民团结、友善的良好民风,热情、友善的民族性格。
(二)注重家庭教育中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种传统手段。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保存并延续,家庭教育功不可没。[2]在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家庭是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家庭教育是哈萨克族孩子习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途径。家庭通过对后代进行有关本民族历史族源、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后代获得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整合,传承民族文化。[3]1.哈萨克族语言和文字的传承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家庭是哈萨克族习得母语的主要环境。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家长普遍认为作为本民族母语的哈萨克语孩子必须要学会。同时,家长也肯定和支持孩子学习汉语,所以大多数哈萨克族儿童掌握哈萨克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只是在熟练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家庭的居住区域和环境以及家长对待儿童学习语言的教育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在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尽管大部分哈萨克族家庭都支持哈萨克语和汉语的共同学习,但由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在对待儿童学习哈萨克语和汉语的态度上依然有一定差别。(1)注重汉语学习的家庭。这种家庭一般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汉语学校上学,他们认为学习汉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大趋势,因而在孩子教育方面则会更多地教孩子学习汉语及汉字,在家里也尽量会与孩子用汉语进行交流。(2)注重哈萨克族语学习的家庭。这种家庭则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民族学校或是汉族学校的民族班学习(由于阿勒泰地区大部分学校都已是“民汉合校”),在家庭中与孩子多用哈萨克语进行交流。他们认为哈萨克族不会哈萨克族语言就不能够在哈萨克民族中很好地生存。(3)注重双语学习的家庭。家长一般会将自己的子女分别送入不同语言的学校或班级,以便子女之间能够更好地帮助对方学习语言,从而能够同多民族进行更好地交流。与语言的学习相比,哈萨克族文字的学习就不那么乐观了。在访谈中很多哈萨克族家长坦言,在汉语学校上学孩子虽然会说哈萨克语,但是很多不会认也不会写哈萨克族文字。2.哈萨克族习俗的传承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4]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惯制世代传承的现象,都属于民俗。[5]哈萨克人常说“我们的礼性很多”,这些“礼性”既包括了哈萨克族人一生要经过若干人生礼仪以及本民族的婚礼、节庆等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包括了待人接物的相关习俗以及对待自然的习俗。这些习俗是融合于家庭生活的,是每一个哈萨克族人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在待人接物的习俗中,哈萨克族注重尊重老人、热情待客。如家长会教导孩子吃饭时让老人坐在中间显要的位置,饭前由家中老人来进行“巴笪”,老人开始吃饭了,其他人才可以开始吃饭。同时家长会用谚语“祖先留下的遗产中一半是客人的”“如果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就是跳进河里也洗不清这耻辱”等谚语来教导孩子要热情好客,凡是前来访问和投宿的客人,都竭诚接待,招待客人后,如果已是黄昏时分,一定要留客人住宿。哈萨克族酷爱大自然、爱护动物,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对草原、动物、河流有着深刻的生存体验。他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大自然比喻为母亲,认为糟蹋大自然就是糟蹋母亲。[6]因而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历经百年甚至千年仍然保持着优美的景色。他们崇拜草与火,忌讳拔春天的青草,认为青草是有生命的。禁止打坏鸟蛋和捣毁鸟窝。笔者在实地走访中看到哈萨克族牧民家庭中将老死马匹的头高高的挂在树枝上,以此来感谢马匹对家中所做过的贡献,表示尊敬。3.哈萨克族家庭祖辈事迹的传承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说:“不知道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儿。”哈萨克族家长都会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述家族祖辈的事迹,让儿童记住自己的祖先,热爱自己的家族并为之感到自豪。而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相对于对家族史的传承,大部分的哈萨克族家长并不会给子女讲述哈萨克族起源、迁徙、统一、发展等历史性的知识,除去孩子在学校里所学的历史,孩子对于本民族的民族历史知道的并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哈萨克族一向注重家族的延续,而且家族史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另一方面与哈萨克族家长本身对民族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关。
(三)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子女精神愉悦
哈萨克族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的民族,有着本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审美标准,以诚实、勤劳、勇敢、宽厚待人、团结互助展现着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情感和性格。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祖国、尊敬长辈、互济互助、勤劳正直、崇敬自然、节约粮食等内容。哈萨克族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爱国教育,长辈用“宁为本国的庶民,不为他国的君主”“忘记祖国的人像失去森林的鸟”“祖国是金子般的摇篮”等谚语教导孩子要热爱祖国、家乡和民族。哈萨克族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勤劳教育的民族,有着“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等广为流传的谚语,以教导孩子要辛勤劳动,不能不劳而获,因此哈萨克族才能以“一个没有乞丐的民族”而著称于世。哈萨克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在他们的谚语中就有“教子一次,胜过施粮一升”这样的古训,但相对于汉族等其他民族,哈萨克族孩子来自家庭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因为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更多的是勤劳、诚实、正直等品德方面教育,而不是学业成绩的追求。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哈萨克族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不论是农牧区家庭还是城镇家庭都会将子女送去学校读书,在哈萨克族家庭里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家长都表示支持。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大部分哈萨克族家长并不期望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上大学或是找到一份工资很高的工作。反而,他们更为注重子女道德品行正直、精神自由快乐。这与哈萨克族崇尚自由、热情豪放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素有“马背上骑手”的哈萨克民族,对于赛马的热爱,让他们可以一整天甚至花上一周的时间去为赛马做准备。哈萨克族家长对于子女的未来并不焦虑,因为他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已远远超过了对于生存的需要。
三、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家庭和谐氛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起始点,是作为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从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的基点,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哈萨克族正是一个家庭至上的民族,对于他们来说家庭便是一切,往往进入到哈萨克族家庭中都能够感受到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他们热爱家庭,敬爱老人、喜爱孩子、爱护动物,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正是由于对老人的敬重让他们能够以和谐融洽的气氛世世代代的居住在一起;也正是由于对婚姻的信仰让他们能够以互相包容、理解的态度携手走过一辈子。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使得哈萨克族人的质朴、善良、热情延传至今。
(二)凸显家庭教育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家,特别是在保存家庭宗教意义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最为强有力的源泉”。家庭教育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强制性,即在新生一代家庭成员尚未形成独立思维时期,某些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如语言、规范和生活基本技能等),依靠已经社会化或先期部分社会化的家庭成员强制的灌输。二是潜移互动性,通过已经社会化的家庭成员的情感、情绪和行为去影响未社会化的成员,以实现教育内容的预期目标”。[7]鉴于家庭教育的强制性和潜移互动性的优势特点,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无可替代。在本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哈萨克族家长表现出了很强的教育自觉性,家庭是哈萨克族儿童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哈萨克族儿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哈萨克族子女获得了有关本民族历史来源、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教和学习有利于哈萨克族子女产生民族共同意识,实现民族整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仅各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更是有着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组织和渠道,家庭教育中应凸显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父母应加强在教育中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注重子女精神愉悦,肯定学校教育但不过度焦虑
哈萨克族家长对其子女精神上的教育是令人折服的。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爱护孩子,期待孩子可以茁壮成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好似与这个事事都要求“第一”的世界“格格不入”。相比较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哈萨克族家长更期待的是孩子精神上的愉悦。他们达观豪放、乐天安命。相较于生存,他们对于自由则有着更多的渴望。他们肯定学校教育的作用,也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但他们对于学校教育并不过度焦虑和盲目追求,更关注子女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被学业压的喘不过气;他们期盼子女自由,而不是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懂得知足,知足的快乐让他们活得更幸福。
(四)注重对子女进行民族美德的教育和传承
这个素有“没有乞丐”之称的哈萨克族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道德”二字。从古至今,哈萨克族人民总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们勤劳勇敢,自食其力。与其说害怕,他们更多的是不愿成为上街乞讨之人。在阿勒泰地区,至今也看不到有哈萨克族人在街上乞讨。因为哈萨克族家长在其子女很小的时候便会教导子女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也正因此造就了哈萨克族儿童不怕脏、不怕累的良好品质,这与家庭对其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另外,哈萨克族人在教育子女时总会提到品德、老人与动植物这三个方面。他们总会将品德排在第一,在哈萨克族看来一个人若是没有一个好的品德,那么一切都没有了意义。相较于子女是否有所作为,他们则更在意于教会子女如何“做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贡献看似无形却比有形更有力量。
作者:窦全能 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6]孙其华.浅谈我国哈萨克族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73-76.
[2]王坤.教育系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动力因子[J].贵州民族研究,2012,(1):84-87.
[3]范婷婷.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169-172.
课程体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但从更广义来说,一类方向课程的匹配组合也应该列入课程体系的研究范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的确立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复的课程设计活动。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基于此,“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应该呈现三重结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儿童文学兴趣延伸类课程。第一层面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儿童文学概论”,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潮流概观有所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第二层面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整合类的课程,如“中外儿童文学精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时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儿童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层面的课程是兴趣延伸课,分别从儿童文学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设课,如“童谣研究”、“西方童话史”、“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内蒙古儿童文学研究”等,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这三个层面就好比大树的干、枝和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丰盈。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2009年儿童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就有相对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见下图1)该课程体系就充分地考虑了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层递性:第一层面的课开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层面的课开在第三学年;第三层面的课开在第四学年。
二、实践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实用型、应用型是对这类人才的特殊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科方向的学生与文学院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有根本性的不同,儿童文学理论水准固然是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但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和创编的能力,以及指导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的环节。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实践训练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形成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模式。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是指将实践训练贯穿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社团活动和校外儿童文学活动体系当中。首先,在课内教学活动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儿童文学概论》课程里设计了“等你参与”环节,内容包括:1.试讲一次课;2.参与一次讲故事比赛;3.参演一个儿童剧;4.创作一部作品(一首儿童诗歌、一个童话或寓言故事)。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学生任选其中一项即可。同时还开设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以“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文学阅读学的基础理论、常见文学阅读方法介绍、小学语文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研究。这类课程都会留出部分课时给学生专门进行小学课堂儿童文学阅读或创编的模拟演练。其次,组织儿童文学社团活动,渲染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社团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创编和儿童文学表演。儿童文学创编主要依据现行小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文体进行训练,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仿写,选择典型的作品改编成课本剧,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研讨。儿童文学表演则是儿歌联颂的编演和儿童剧的编演,同时包括讲儿童故事的训练。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校外儿童活动主要包括深入小学学校进行展演,定期在书店进行“故事姐姐讲故事”活动,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儿童文学活动。比如,与《内蒙古少年报(蒙文版)》编辑组合作完成一个新栏目《儿童文学园地》,将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短篇译成蒙文。再如,与内蒙古民间文艺联合会合作进行蒙古族民间童话的翻译。通过实践活动“三步走”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转化为实践能力,树立起面向小学和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特色,也是今后强化和创新的最基本的方向。
三、综合性
“随着20世纪学科发展由分化走向整合,开设综合性课程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小学教育也应该“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大胆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重组,构建有综合特色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5]其实,很多学科本身都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儿童文学更是如此。“儿童文学本身兼容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生物学、民间文学、美术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6]。因此,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该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文学教育为轴心,以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基本面,辐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新体系。这种学科间的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教学资源的理念,在方卫平、王昆建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朱自强教授著的《儿童文学概论》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分别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哲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入儿童文学教学中,在儿童学的广角视阈下,突破文学教育的局限,力图打通相关学科,在更宽泛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儿童文学。从不同学科的整合出发,可以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儿歌的创作与表演”、“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等。这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较大,首先在于可以参照的现成教材或论著基本没有,同时具有综合学养的教师又极难培养。因此只有将现有的教师资源组合起来,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从专题课做起,逐步形成固定的选修课程。小学教育究其根本,无论是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艺术教育或者其它教育,都是围绕儿童来进行,都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活动,其学术依托自然也应该建立在儿童学的基础上。儿童学是一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科学。综合性是其最显在的特质。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包含着“文学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其中“儿童化”的实现由于其显在的跨学科特质,前进的步履必将呈现较为曲折复杂的情形,然而,对于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其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现阶段,依托儿童学的视域,打通相关学科的屏界,构建综合性的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将具有学科整合特点的课程体系从纸质媒介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还有一段相当长、也相当艰辛的路要走。
四、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93-01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能力,就没有教育。”每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俯下身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关注孩子的认知、需求、发展的实际,设计符合儿童能力特征的教学环节,才能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激励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一、从儿童需求出发,以需促学
“需求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知识有需求,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课堂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需要,尤其注重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资源,引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学习信息技术,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发展、提升。笔者在教学苏科版三年级第27课《美化文档》时,首先和学生谈学校校刊《阳光》对我校的影响――是我校的骄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荣誉。紧接着我又告诉大家《阳光》出版发行的过程,在这里重点提到排版、美化,就利用我们学习的编辑文档、插入图片、美化文档的方法。最后,笔者向大家一则通知,《阳光》编辑部正准备招聘小编辑来排版、美化文档。(此时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时抛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发展需要激发个人的无限潜能。在这里教师不是去鼓吹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轻轻一碰便激起学生无限渴望发展的欲望。教学内容是学生身边正在发生和即将经历的事情,学生活动中倍感亲切。这样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更使学生感受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二、从儿童发展出发,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笔者在教学苏科版四年级主题活动《创作演示文稿》(结合学生学习WPS演示文稿制作,放手让学生尝试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创作)时,由于他们正在学习《雾凇》一课,于是笔者就从雾凇入手,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首先收集网络上关于雾凇的素材,如:雾凇产生的原因、雾凇的图片。结合以上素材让学生利用所学独立创作幻灯片,最后在课堂上用极域软件的广播命令向全班学生展出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学去创作幻灯片,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大融合,不仅可以在语文素养方面使学生得以发展――对雾凇的知识有更深层的认识,更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怎样收集素材制作演示文稿。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引入语文,这是笔者教学行为的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里对学生的网络收集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制作WPS演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让学生自主创作演示文稿,彻底打破了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僵局,真正实现了“授之以渔”。学生也能在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下,平等共享世界的文明资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协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实践性。学生在这种自主、开放的创造空间中,享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
三、从儿童认知出发,化繁为简
笔者教学苏科版四年级《快乐的小猫》(让学生用“移动”“面向”“平滑移动”等动作命令对演员进行定位移动)。本课涉及到的概念颇多,其中“坐标”学生就难以理解,于是笔者专门针对“坐标”进行设计,因为我校的微机室学生按四列十二行对坐,笔者在上课伊始创设“找位置”游戏情境,让学生描述袁乐的座位在哪里,生1说:“第3排第1行”;生2说:“第3列第1个”……虽然学生的表达结果各不相同,但都要能说清她的位置,于是笔者借机点出:“袁乐的位置是(3,1)。”所有学生明白(3,1)能够准确描述袁乐的位置,而且简单易懂。这时笔者出示PPT向同学介绍坐标(X,Y)。在这里笔者没有机械地照搬教材先讲授“坐标”的概念,再讲授怎样用数字去表示每个点的位置,而是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将新知融入生活使学习内容简单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到渠成。
反思这次尝试性的翻转课堂,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个个都兴趣浓厚地参与思考、分析、辩论,使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争辩的课堂环境下催生了学生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从新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考虑,结合儿童认知规律,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课堂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关键词】统计;教学设计;反思
1.教材分析
本次统计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材与一年级下册教材比,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单位。
2.学情分析
2.1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2 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3 能让大部分学生理解和接受本次教学内容是不难的。
3.教学目标
3.1 学生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2 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理解(1格代表2个单位)的统计图。
5.教学过程
5.1 兴趣导入
老师活动: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水果,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种水果吗?如果你能回答老师提的问题,我就把你喜欢的水果(磁铁水果教具)送给你,好吗?
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一起复习一年级学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一个格代表1个数量单位,以及以前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活动中把10个苹果、6个雪梨、12串香蕉、2个草莓作为奖品送给学生并错乱的放在黑板上的奖品区内。
指着这么多水果奖品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老师也想知道得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得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少,就让我们一起来统计这些水果吧!
预设学生行为:最想知道得到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得到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少?得到苹果和香蕉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得到水果奖品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5.2 统计得到各种水果的数量
老师行为:老师和学生一起收集整理数据,让学生自己把要收集数据的方法讲出来,通过讨论对比把更便捷的方法落实下来,再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到学生手中的水果统计表中,最后为了更直观的表示出得到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得到哪种水果的人最少,让学生在水果统计图上用涂色的办法来表示出来。
小结:为了更美观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类型的东西,如果数量太多有时可以用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有时还可以用一个格代表更多数量的东西。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自己解答。
预设学生行为:用把它们归类的办法收集数据;用写“正”字的办法统计收集数据;用画圆圈的办法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如下:
苹果 雪梨 香蕉 草莓
10 6 12 2
在统计图上最多只有6格,学生有的想到要两个两个数,于是把一格代表2个单位;有的不够空格就在右边的空格涂色补够;有的用同一种颜色涂,有的用不同的颜色涂不同的水果等。得到苹果的同学最多,得到草莓的同学最少,得到苹果和雪梨一共有16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的黑板上的“正”字得到信息或从统计图上得到信息填统计表,放手让学生回答统计图下的几个问题。
预设学生行为:喜欢小猫的有8人或4人;喜欢小狗的有10人或5人;喜欢小兔的有16人8人;喜欢小乌龟的有6人3人;每格代表(1)人或(2)人,喜欢小兔的比喜欢乌龟的多5人或10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黑板上的“正”字与统计图中的数据作对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对1格代表2个单位的认识
5.3 完成练十二第1题
5.4 板书设计
统 计
得到的水果统计表
苹果 雪梨 香蕉 草莓
10 6 12 2
根据统计表完成你手中的统计图后回答简单的问题
1、每格代表( )个水果?
2、得到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得到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少?
3、同学们一共得到多少个水果?
5.5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和设计
(1)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导入时有苹果等作为奖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加上我在整节课只是起到陪他们学习的目的,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动脑筋寻求解决的办法。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让认识到自己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本节课的内容已经不行,因此想到用一个格代表两个单位的办法。
(3)、学生能自主学习,联系生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知道统计最喜欢的小动物。
5.6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我通过复习一年级下册学过的简单统计,知道一个格可以代表一个单位的同时还复习了解决简单问题的一些办法。在复习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把苹果、雪梨、香蕉、草莓等东西作为奖品来奖励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下一步探讨新内容准备了材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在让他们操作遇到有认知冲突时,主动想办法解决这个冲突,于是有人想到了用一个格代表两个单位,这样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接着又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最后再通过完成94页的例题以及课后练十二第1题来巩固这个方面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