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景园林设计毕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园林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根据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园林专业一般可以分为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植物三个主要方向,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该从这三个方向深入开展。目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很多学校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时量少且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少,园林植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第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园林专业实习环节多,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学野外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工程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需要大量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园林植物野外实习只安排在校内温室和苗圃是不行的,一定还要有种类丰富的野生植物实习基地;园林设计课程实习最好能安排在规划设计院进行训练;园林工程的实践教学最好能安排在园林施工现场;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学生最好能安排在大型园林设计公司参与实战式综合训练。如要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条件建设的重点。
第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灵活运用,因而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培养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提高园林学生培养的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02-02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只有5所高校开设有园林专业,90年代以后,农林、建筑、艺术、地理、生物专业逾400所院校开办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园林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构成园林结构与空间的主要景素以及对园林环境进行实际设计的一门专业科学。通过对本课程的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形、建筑、植物、水体等主要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功用、特征、设计原理及方法,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采用讲授与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有选择地介绍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规范。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课堂多媒体教学与实际设计案例的设计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本人结合多年的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园林设计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园林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在学校重点要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任务的复杂多样
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设计任务,设计地形复杂多样,业主的要求因人而异也是五花八门,并且场地所在的环境、气候、人文因素等也是千变万化。在学校的课堂上,园林设计的设计课按教学大纲只有有限的一个或两个场地设计的训练,有些学校开设园林设计1和园林设计2,分开两门课程分别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场地设计的训练。然而在设计课堂上对学生的设计训练总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在学校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设计场地和设计任务。
(二)行业发展的需求
园林设计的初衷是创造出美好的令人愉快的环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会不断向着更高更有情趣的方向发展,也会不断有所变化。因此学生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将会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以适应将来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学生的专业认识较粗浅
很多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不了解,没有认识到自己将来从事的设计工作将会面临极其复杂多变的因素,甚至有学生不知道自己以后做什么,具体从哪一方面着手。本专业有很多的就业方向,从今后从事设计工作的角度来说,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设计工作对创新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学生没有重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将来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二)教师的实践能力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业主的生活品位、城市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等因素导致设计领域的从业者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市场需求。而作为高校教师,相对来说很少接触到这些新的信息,相对造成了一种闭门造车的工作环境,实践能力与专业公司的设计师相比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存在越来越大的差异。因此教学内容会缺少创新性,不能适应新常态新形势下的市场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的获取。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
1.传统的教学计划有待改善。传统的教学计划是在大一、大二主要进行通识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三和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计划对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的实际设计训练,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程授课和设计课做设计作业并结合课程实习三种主要的形式来完成。高校中半数以上的课程的教学采用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很高的园林设计课程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结合本门课程的实际,需要有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市场和新形势下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对今后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并针对性地注意在学习中的方法。在新的招生形式下建议对学生进行三次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分别是在新生入学时、大二分专业方向时和大四学生就业找工作前。这三次中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比较全面。主要让学生了解园林专业的性质、发展方向等概况。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较全面的认识。入学专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在学习中不会盲目地学习。第二次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分专业方向时进行。再次给学生做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确今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擅长设计画图的学生可以考虑以后选择设计方向发展。不擅长设计画图的可以考虑今后从事植物、生态方向或者从事施工、预算等专业方向的工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清楚今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第三次专业教育在大四就业前,让学生更加明确今后具体的就业方向是做预算还是做施工员还是做设计师。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考研有很大的帮助。对考研的同学来说要在选择方向的基础上选择报考的学校有针对性地复习。园林专业几乎是包罗万象的一个专业。哪怕是今后当施工员的同学也可以细分为苗木施工员、园建施工员等。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地专业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很有帮助。
(二)加强师资培养
1.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优秀的园林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园林的内涵,更要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因此建议园林专业的教师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专业的学术会议、讲座等;一方面积极利用寒假、暑假等空闲时间或者专门抽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二年左右的时间去设计院、公司等机构从事或跟踪实际的园林项目。相关的专业老师如果经常进行实际的项目跟踪和学习则会对自身的专业认识和专业理解有更为深刻独到的认识,并会对今后自身的教学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效果。同时学校相关领导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给予园林专业的老师这方面的政策帮助和支持,使相关老师有机会去深入社会学习相关的实践知识。
2.聘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兼职。可以聘请园林行业的设计师、工程师等来校任教,对于提高学生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湖北民院法律专业聘请了政法部门的资深律师来校任教,同时相关老师到社会相关部门去兼职,相互交换角色两年。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实际项目参与度。同时使学生能很好地接触到社会上的资深设计师、工程师。建议园林设计课程可以聘请园林设计师、工程师等来学校讲课。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计划。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开始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在大三基本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大四下学期集中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学生在新的教学计划下可以在大二、大三就可以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并且在大三、大四就有充分的时间去相关的单位实习,去进行实际的项目设计。学生有了实际的设计经验对学习园林设计课程来说就会努力地提高设计水平,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第二,改革传统的课程的教学方法。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专业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建立一种学校企业共同合作的教学的模式,并结合实际进行中的案例来教学使n程教学有很深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可以通过现场参观、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分组旅游学习、下工地见习等方法。在学校和教师的统一组织下,利用企业综合实训的机会,让学生直接进入园林工程建设企业顶岗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
四、结语
园林设计包罗万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走出校门时能适应社会需求,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的感受提出了一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仅供参考。
Discussion on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pproach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FANG Zhen-dong,WU Yu-nong
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对美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博耶报告的10条改革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1]。在我国,尽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但更多的人开始认可周广礼先生的看法: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一门课程,它是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2],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3]。
吉林农大97年成立园林专业专科,98年成立园林专业本科,2012年成立风景园林专业,虽然只是二本院校,但在吉林省业界农大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得到了普遍认可,省内各大园林公司的主力大多为吉林农大的毕业生。我们的生源一般,师资也不够强大,但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与我们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园林规划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创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的习惯是我们教师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由此,我们有意识地在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课程中应用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收效良好,我们正积极地将其推广到更多的课程教学当中去,当然这期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在实验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
园林规划设计类的实验课一般根据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结合长春市和吉林农大校园的实际情况布置一块绿地让学生进行设计,范围从小到大,内容从专项到综合,在这一系列的设计当中,让学生们理解设计的步骤,程序以及设计的手法,在教师的评论和学生的互评当中,体会设计工作的特点。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组员中男女同学的比例,学习成绩的比例,各方面能力的比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选举小组长,建议当过校干部和班级干部的同学主动退让给从没有当过干部的同学,给他们一个学习和发挥组织能力的机会。
教师每次布置设计任务后,各小组长先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之后分配工作,并将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教师。然后组长组织组员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实地踏查,踏查中遇到问题随时联系老师解决,共性问题老师实验课上共同讲解。
之后,学生根据实地踏查情况,按照设计任务书中的要求进行设计,老师规定完成设计的时间。设计完成后,首先在组内进行评图,给每个组员的设计作品提出建议,推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汇报设计内容,选出最优作品在实验室展览。
这样就完成了一门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关于实验成绩的评定,老师会在每组自己评分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并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
二、在理论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
在实验课取得较好的效果后,根据大四学生无心上课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将理论性不很强的风景区规划课程,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的方法是:
课程之初,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希望通过这门课学到哪些内容,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适当调节课程的主次内容,将课程的主干脉络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主动选择相关内容,课后做相关内容演讲的ppt。
按照章节授课,每周提前将一章的课后习题布置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答案,上课时,教师先组织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在小组内部讨论,如果解决不了提交给教师,教师就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一组选出一份完成最好的作业,教师看后,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讲解课程内容。
中间穿插几节课,让学生讲授与课程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这些课题都是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前沿问题,在课程之初布置的,每个小组在十多个选项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两个组选择相同,教师适当调整。
关于课程成绩评定,由于有学校考试制度的限制,仍然有期末考试,但平时作业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计入总成绩,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根据同学在课堂的演讲表现给分。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实验课程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为学生大四的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生能够胜任毕业后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的过程当中,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每一次作业都需要学生们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构思,才能完成一个好的作品。
2.设计能力的提高
所有的实验都是一份设计作业,这些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熟悉的地段作为设计对象。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植物学、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美术、构成以及园林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各种基本功,而且其园林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每一次作业除了要完成设计图纸之外,还要求学生们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完成一份设计说明书。这样大四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就能减少格式一类的低级错误,同时又增强了他们应用word软件的能力。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写设计说明书,图纸画了,和老师汇报了,为什么还要再写下来。当他们自己完成设计说明书后才体会到,看似容易的东西,表达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文字功底差的学生,吸取了这个教训后学生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其他途径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多次修改,每次修改之前都要跟老师沟通,向老师表达作品的构思和内容。好的作品更是需要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这样锻炼了学生用专业术语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项目汇报打下良好基础。[1]
5.沟通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和同组成员沟通,和教师沟通。平时不擅交往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和异性同学进行沟通。性格内向的同学,老师有意多给他们机会,在专业的学习中增进的友情,是学生们一生的财富。
6.相互协作能力的提高
设计之初的现场踏查,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组长的组织以外,更多的要靠组员之间的默契合作。现状图一般都很复杂,除了边界、道路、建筑等比较规则的园林要素需要测量,更有园林植物这些弹性的要素需要测量。一个人也不是不能完成这个工作,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前期的现状图就能很快完成。[2]
除此之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以往专业课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分组学习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信心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加强了。
四、问题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虽然优势明显,但实施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和老师都需要有适应的过程,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 课程的选择
实验课程比理论课程更适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比以理论性为主的课程更适合应用,这与赵洪的观点一致[4]。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由于基本的理论已经在理论课上讲授过,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验课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就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有的放矢。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由于没有很多的理论,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没有障碍,因此也较适用此种方法。[3]
2. 学生的自觉性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程成绩反馈上来的情况,喜欢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的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上以及学习习惯上都不适应这种要求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的表现也没有预期的好,他们很少能提出更好的或更有创意的问题来,不知这是否与他们过于关注成绩而不是关注学习过程有关系,他们在开放性的课堂上局限性更多,定向思维也更明显,他们更适应传统的学习方式。由于一部分作业需要学生课后完成,就避免不了就有抄袭现象,真正自己去学习的同学收获不小,但也有部分同学没有得到锻炼。
3. 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对老师的巨大考验,这种形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更多的是引导者,如果学生的讨论偏离了主题,或者进行不下去不了了之,都需要教师进行很好的引导。
4. 成绩的评定
每个人的实验课成绩是组长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后给出的,但是有的班级情况微妙,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结果就出现没有成绩低的同学。有的组甚至全组都是一个分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修正。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组长的推选特别重要,组长公平公正,全组才能有好的氛围。
5. 学习小组的划分
分组虽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但是教师应提前把要求下达给学生,原则为成绩分布均匀,男女生分布均匀,学生性格内向与外向搭配。最重要的是每组成员的优势应互补,即成员至少要由设计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较强的、园林植物识别能力较强的、绘图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各类人员组成。这样学生在课程当中能够相互学习,也便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应选择适当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自觉性和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在成绩的评定与学习小组的划分方面等做好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过渡,因地制宜地采用。[4]
大学生在相对严格的初高中毕业后,其思维及学习习惯基本已成定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激发出来。正如一个世纪前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在大学阶段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如何恰当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是高效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为各位同行抛砖引玉,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正,林凤,卢开聪. 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9-80.
园林专业高等教育,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全日制高等教育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其教学环节都是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教学实习环节对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际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现就我校全日制园林专业高等教育中“教学实习”环节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完善教学计划,设置综合性教学实习
我校现行园林高等教育,不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其教学计划中都比较注重对各课程的教学实习的安排,相对地轻视或忽略对各课程间的综合性教学实习的设置。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中除各有关课程安排教学实习外,还应突破专业各课程间的分科界限,设置相关课程间的综合性教学实习环节。
设置综合性教学实习,其目的在于综合学生相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其融为一体,因为园林专业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是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
几年来,我校的园林专科教育尽管课程多,但不论是基础课或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有专门的教学实习,其学时也为数不少,但由于缺乏这样的综合性教学实习,许多学生在其后期学习中,仍表现出己学过的各门课程难以融会贯通,综合地加以运用。
二、提高实习效果,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地点多局限于南宁市及郊区为数不多的几处风景园林绿地,较多的课程教学实习地点集中在人民公园、南湖公园、良凤江森林公园、青秀山风景区几处,各处尽管名称叫法不同,但其绿地类型、内容却差别不是太大,耐人寻味的园林精品不是很多。实习地点重复情况严重,同一地点,前期的课程去那里实习,后面的课程实习仍去那儿,加之学生平时节假日游玩也去,尽管教学实习内容各有不同,但学生因实习地点过多重复,而感实习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未能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的作用。
由于条件所限,到目前为止,我校的几届园林专科班,大多数课程实习只能局限于南宁地区。
我校目前虽在园林植物识别方面的实习内容能部分在校园内进行,但尚没有完整的校内园林教学实习基地,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校外实习基地,也停滞在每次课程教学实习时各任课教师临时带学生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公园绿地进行,尚未建立起实习基地模式。
目前我校园林本科教育发展迅速,校内外建立专门的教学实习基地异常紧迫和重要。
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尚未建立起来,在南宁市园林实习地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争取把实习点伸向市外、区外。我们组织九四级在最后一个学期去北海市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毕业综合实习,参观考察了北海的公园、城市广场、立交桥绿化、风景区及城市街道绿化、街头绿化小品等建设情况;组织九六、九七级学生在1999年世博会期间去云南昆明进行了为期一周半的以参观考察世界园艺博览园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地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笔者以为,宜直接利用城市己经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学校应加强与有关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建立联系、进行合作。这些部门不仅仅限于南宁市,还应包括南宁以外的区内其他园林绿化建设好的城区,如桂林、柳州、北海等;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还应开辟区外综合性教学实习基地,如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综合实习基地,以江、浙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综合实习基地,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岭南现代园林综合实习基地,以云南昆明世博园为代表的世界园林博粹实习基地。
三、教学实习形式、内容及学时数的确定
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宜采取各单一课程教学实习形式与各课程间的综合性教学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设置。课程教学实习主要是解决各单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综合性教学实习主要是解决各相关课程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把所学的知识能真正地融合为一体,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分配各课程教学实习及综合性教学实习的学时数,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学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促进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在我校目前的园林专业教学计划中,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新高职)各课程的教学实习时数充足,而相关课程间的综合性教学实习的时数却显欠缺。在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由于受到总学时数的控制,注重了各课程的教学实习的安排问题,相对地就轻视或忽略了对相关课程间的综合性教学实习的设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应在教学计划修订时,在保持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宜适当压缩各课程的教学实习时数,增加对综合性教学实习的时数;也可考虑利用部分暑寒假期进行综合性教学实习。
2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体系
2.1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园林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植物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知识体系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各类景观绿地的养护管理及风景区、森林公园、各组团绿地、城市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2.2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植物类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引导学生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素质教育的专业入门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形成专业概念。主要涉及植物学、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圃学、草坪学以及园林植物病虫防治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主干课程与后继课程的设置逻辑性好,每门课程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特作用,又有紧密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植物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3.1改变实践教学模式
3.1.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植物类课程是季节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可针对不同季节,采取分散、分段教学,分别在春、秋季学期(夏、冬)安排2~3周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现场观察、记录、总结和完成实验报告。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即走出课堂将现场问题再带回课堂加以讨论,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不同时期观察植物的不同季相表现。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避免了“反季节”的枯燥,在过程中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单一的课程实习为综合实习,把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相关课程的实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完整的分类学和生产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训练,熟悉园林工程的整个流程。结合植物标本、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实验教学和实习效果得到很大提高。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实践能力。
3.1.2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是感知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经常去现场认知和领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遇到不懂的习惯问老师获得答案的做法,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接受客体真正转变成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园林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因植物季相变化而呈现的美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无论是室内实验还是课外实习,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植物认知、植物生产管理等比赛,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熟悉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将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应用起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科研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诚实的研究作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园林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化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应立足社会并给予各相关企业做一些技术指导。可以利用学生不同阶段的生产实习,帮助生产单位完成调查、设计或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高年级学生也可分层次培养。
3.2灵活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应与市场接轨,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就业的需求。近年来,园林行业飞速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走进课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不断吸收新鲜资讯更新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就是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园林公司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为社会服务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鼓励教师考取园林专业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通过考证的严格训练提高其职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及时了解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提高其学术水平。“请进来”就是可聘请园林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走进课堂讲授新技术、新设备与新的管理方法。也可以聘请植物学、生态学、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既可以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做到人才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发挥了不同导师的知识长处和智慧,做到导师知识的互补。从多角度给学生以全面、系统的指导,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到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学到导师的思维方法和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园林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园林行业被誉为当今的朝阳产业,园林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基于此背景,近年来全国的高等农林院校陆续设置了园林系或园林专业,在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缓解园林人才需求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园林专业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广适性人才的要求与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高等园林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开展了以强化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办学思路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立足河北省园林建设的主战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第一个循环的实践和校外“三结合”基地综合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第二个循环的实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措施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园林人才,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随着园林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的问题已经凸现,特别是高水平的师资缺口较大。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要影响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园林专业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的现状,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在认真分析现有师资队伍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招生规模,按照“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选派专业骨干课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学位。从2002年至今,学院先后有4名教师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3人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近3年来,学院先后引进生态、建筑、植物、设计等课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他们均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学院拥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18.8%,有副高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34.4%;36-55岁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62.5%,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拥有高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发展趋势良好且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此外,为了让教师、学生了解园林行业的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学院每年还拿出一定的资金邀请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及行业部门的领导和企业家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作学术报告。3年来,先后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建设部风景园林设计所、河北省林业局、河北省建设厅、唐山豪门园林公司的专家学者、领导和企业家来学院作学术报告共计15场。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师、学生对园林行业的深入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园林专业的热情;也使学院与国内同行、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联系,使学院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大增强。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因此,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学院通过走访国内同行院校,在网上查询国外同行院校的相关情况,召开分别由教师、学生、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参加的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等,以征求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
1.加强教材建设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57'规划教材的编写,赋予教学内容以时代性和先进性。3年来,学院共有10名教师作为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人员,编写了《测量学》、《园林制图学》、《园林史》、《花卉学》等10部“十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目前,学院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中已有90%以上的课程使用了“十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
2.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学院从加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出发,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先后4次对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基础课、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教学以及应用能力和信息素质培养的教改思想。
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重点对主要专业课进行了调整。一是增加了城市生态学、“photoshop、3Dsmax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等课程。二是按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将专业划分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3个专业方向,且确定了每个专业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其中,园林植物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为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景观生态学,规划设计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为园林制图、园林美学和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为园林建筑和园林工程。学生进入3年级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三是普遍削减各门课程的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验课的内容,延长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改革特别注重了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及时将科研成果充实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去。
3.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结合教学计划的调整,从每个专业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人手,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3年来,园林专业的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等课程参与了精品课程的建设。2003、2004年先后有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植物学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
(三)通过两个循环途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校内教学实习与校外教学实习相结合的“两个循环”实践教学模式,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院根据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实验课学时数增加的实际情况,按照专业方向和课程性质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了调整,成立了院中心实验室,并抽出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工作。院中心实验室下设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园林植物资源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和园林建筑与工程实验室。学院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环境及硬件条件的改善,使实验室的功能、结构更趋合理,既保证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也显著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与此同时,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进入实验室,学院派专门教师和实验员进行管理和指导。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好评,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考虑到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投入近100万元的资金,建设了园林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基地的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实践锻炼和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2.重视教学实习环节,改革实习方式和内容
教学实习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实习的综合效果,学院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延长教学实习的时间,由原来的2周增加到3周;并在实习内容的设计方面,由单一地点的实习转变为涵盖南北方园林景点的多点实习。二是将原来一门课程的单一实习转变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三是实习由某一课程的教师指导转变为多门课程的教师综合指导,学院还邀请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生实习的指导。
3.加强校外“三结合”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校内实验课、校内基地实习的锻炼,学生初步具备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院结合自身的科研和师资优势,与园林企业和生产单位密切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外“三结合”基地,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目前,学院共有河北高邑金色世纪农林工程有限公司、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和易县3个校外“三结合”基地。根据生产单位提出的任务,结合教师的科研,学院每年都派出多名教师到“三结合”基地从事科学研究、解决生产问题以及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充分了解园林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校外“三结合”基地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际的机会。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为园林生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园林、献身园林事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4.充分利用横向课题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国家对园林行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一些单位、部门和企业纷纷来校寻求合作和支持。例如,一些单位和企业以横向课题的形式要求学院完成园林规划设计任务。学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横向课题。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学院承担了“保定市园林普查”、“唐山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藁城市万亩科技生态园区规划设计”、“河北农业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等各类横向课题20项,直接参与横向课题的教师有22人,学生有1000多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横向课题,不仅可以认识到国家对园林行业的重视、社会对园林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全方位地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完成横向课题,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而且学院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同时,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增加了学院的收入。这样,学院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从而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效果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002-2005年期间,先后有12名学生参加了全国性的各类科技作品比赛,其中6名学生获奖,获奖率达50%;有9名学生参加了省级的各类科技作品比赛,其中5名学生获奖,获奖率为55.6%;有13名学生参加了市、校举办的科技作品比赛,其中8名学生获奖,获奖率为61.5%。此外,还有4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以上的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并有35名学生的设计作品被社会采用。
2003年河北省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岐先生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表示了高度赞同,并从2003年开始专门在学院设立了“唐山豪门张岐园林奖学金”,每年奖金总额为2万元。3年来,共有16名学生先后获得了该奖学金。与此同时,张歧董事长还与学院共同探索了园林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截止到2005年底,采用该模式培养的4名学生已经到该公司就职。
2003-2005年期间,先后有24、36、40家用人单位来学院招聘录用学生,涵盖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行政部门和企业单位;而且这3年学生的一次签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87.5%、94.74%和95.17%,3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均为100%。学生考研的入取率也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03、2004和2005年的考研入取率分别为6.73%、13.16%和14.48%。其中部分学生还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
(二)学院的办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知名度逐渐提高
学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3年来先后有河北农业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保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来学校招聘教师;有河北省各市的园林局和企业共30多家单位来学校寻求技术支持、技术合作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学院共承担了各类横向课题20项,课题总经费达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