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学科活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外活动作为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有益补充,是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一直处于被忽视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外活动倍受重视。在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开展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性活动,为学生开创一个更为宽广的展现与提高平台,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好奇心强、情感丰富、活泼开朗的生命个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需要将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课外教学空间,将课堂教学中难以完成的活动在课外有效展开,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选择课外活动内容
1.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课外活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因此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着眼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结合教学进度来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学到更多课堂教学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如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学生难以正确而牢固的掌握,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依靠重复书写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枯燥无味,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为此教师就可以开展识字竞赛、书写大赛、寻找错误字等课外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汉字的听说读写中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2.结合内容理解需求。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学习的空间更为广泛,开辟宽广的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等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但这些往往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所难以满足的。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开展专题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着丰富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有着不同的喜好,可以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与提升的平台,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来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如朗读训练小组、文学创作小组、角色表演小组等,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有效组织课外活动策略
1.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课外活动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只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被动参与其中,而是要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得整个课外活动是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下动态展开的。当然在突出学生课外活动主体性的同时也能不忽视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与自主参与的空间。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基础与长远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而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更多选择的权利与空间,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来开展活动,这样的课外活动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才能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个体性。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学生之间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正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单一的活动形式与类型,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富有个性化的课外活动。
一是层次划分。即将学生按照不同的认知基础与理解水平划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在同层次之间开展课外活动。这样活动中学生实力均衡,更加利于活动的公平展开,更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从而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角逐。如朗读大赛,可以将学生按照朗读水平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层次,在同一层次学生之间展开比赛,这样每个层次都有优胜者,避免了以往优秀者被班级里的优秀生独占的现象。
二是兴趣划分。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更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展现,潜能的挖掘,要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外活动时不要只顾及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等来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能够尽情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来发现爱好,形成特长,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成长与全面化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开辟第二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性情的陶冶、情操的提升、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带领学生参加更为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波.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策略.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构设课堂活动、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主动地探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启发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一、着眼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不仅是学生对于字、词、句的学习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母语的认知与热爱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举措,努力凸显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将语文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亲身体验文字、主动融入学习语境的过程,以此引导学生从内心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强化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知识有效性、生活性、社交性的个体认知,激发其产生个体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在特定学习目标的牵引下,使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更为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组内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根据自己角色的差异来摇尾巴,并要求他们谈下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表演有何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使得整个课堂过程相对于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更为容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更为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二、科学构设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思考意愿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并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活动的科学性。在具体的操作中,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总体要求,积极实践“教师主动、课堂主体”的课堂结构,让活动真正成为彰显学生个性,体现学生认知特色的载体,同时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凸显“合作与探究”的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活动要根据教学要求,体现合作化、组织化的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不仅能够在小学语文知识层面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也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促进个人与集体、他人之间情意的发展。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这课中,有位教师设置了以下的课本剧表演活动。
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矛盾冲突,理解人物性格。
材料:服装道具、录像带、放像设备。
时间:25分钟
过程:
1.课前准备,男女生各成一组,分别编排《小英雄雨来》剧本,要求有导演,有演员,有台词,有动作设计,并配以音乐或画面。
2.课堂演出,扮演主要角色(雨来、李大叔、扁鼻子军官)要适当化装。
3.表演结束后,全班同学讨论表演效果,并归纳出《小英雄雨来》情节发展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观后感,阐述雨来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智救抗日英雄。
教学感言:通过演出课本剧,学生掌握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三、落实以生为本,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以更为主动、自由、积极的心态参与听、说、读、写能力活动中,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从思想上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发展的主人,另一方面从行为注重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享有开放的环境、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独立、主动、探索的心态,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学习成果提供有利的条件,以此促进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某位教师学习《草船借箭》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认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似乎有些不科学,而有的同学则坚持课本上的叙述认为诸葛亮的确有着知天晓地的大本事,两派同学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一味地压制学生,而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并以鲁迅先生评点的“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加之补充论述,不仅保证了课堂活跃性,而且引导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深了对教材人物的了解,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
四、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观点之一就是要注重人的发展。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习惯上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教育对象,教师作为单一的语文知识元是绝对的课堂构建者,独霸着课堂的话语权、评价权,并且加之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巨大差距,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小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忽视甚至无视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令教师无法深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令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进而对语文学科近而远之,由此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制造了障碍。要想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真正走近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努力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转化自身的“师道尊严”角色,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大朋友;努力开放课堂空间,给学生们释放更多的话语权,赋予学生更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创造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确立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效率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
2.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
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召开小型故事会。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得顺利,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4.口语交际课
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1.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集设计、写字、画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每当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又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读书交流
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走进社区
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低下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4.延伸课本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设计: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在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解许多有关事例,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展演,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材料,而且培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
1.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语文课程
在作业形态上呈现出了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开放性作业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一般强调学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10-02
1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内涵
小学语文活动课即小学语文的课外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以往只是强调注重课堂质量,忽视了语文教学活动课的辅导与实施。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应体现在努力创设和营造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采用议、演、画、唱等形式,以活动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进行交流与探究。
2 活动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人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3 活动课有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课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
5 语文活动课的方式需要丰富多彩
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口头表达及语言描述类活动。如“课本剧场”,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表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再如“故事会”,在学生自由或有组织地阅读他们喜爱的故事的基础上,先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家人、同学、朋友听,再安排有这个方面特长的学生在班级或学校故事会上去讲述。另外还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开展朗读比赛,首先要根据学生朗读水平与特点,帮助学生选取不同体裁的朗读内容,然后先给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练习,教师可以指导。最后再参加比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82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扩展。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与提升空间,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1.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将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由浅入深,提供最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2.开展必要的成果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同时还要开展阅读成果交流。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提升的最佳时机。学生可以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还可以将阅读的心得与体会写下来。在阅读成果交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传阅摘抄的段落,也可以就阅读方法、心得与体会来展开交流。这既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验,更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表达水平
1.朗读大赛。朗读是学习文章的重要手段,是将文字转化成语言的过程。而且,它既是信息的输入,同时又是信息的输出,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字段落的理解,读出情感,读出感悟,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为此,我们要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朗读活动。文字材料可以是教材文章,也可以是其他的报刊书籍;可以由教师指定朗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2.演说活动。这样的活动更为自由宽松,可以由教师指定或是学生自己选择话题,然后让学生来进行自由发言,篇幅不限,这样更能激起全体学生说的激情。这样的演说训练不再是局限于教材,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氛围更为活跃自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同时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我的家庭、我最敬佩的人、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等等,这些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自然会有更多的感受与体会,有更多的话要说。
3.辩论大赛。小学生争强好胜,有着鲜明的个性,对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会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不同,甚至是直接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不同来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汇,以达成共识。这样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三、举办角色表演,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1.节选教材片段。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人物对话情节,我们可以选取文章片段,让学生来扮演相关的角色来真实地再现人物与情景。这样的课外活动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语言的特点,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自由创编剧本。文章有许多的留白之处,文中的省略处,文末的意犹未尽,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为此,我们可以开展剧本的自由创编与表演,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课外练笔,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写日记。日记是让学生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下来,内容宽广,形式自由灵活,教学难度低。这正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
2.写读后感。不管是学习教材文章,还是课外阅读,学生总会产生一些见解与感受。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与感受用文字写下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总之,课外有着更宽广的空间,可以满足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宽广的学习平台,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广阔空间,是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跨领域的学习,是应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教师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注重“言语交际性”特点,有其独特的个性。它要解决的任务是要在语文学习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寻求语文课堂的综合性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课堂成为最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在校园中,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本身就是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大语文的教育。
二、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开发,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能有利于他们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课堂综合性活动的教学充分体现在“四性”,即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语文课堂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1.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这也是一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2.对课文内容再度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综合实践能力中,发现能力、创造能力,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高质量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生命力和思维潜力,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有很大的鼓舞性。
3.对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文中有许多主体近似的课文,到了一定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在综合实践中进行,是很有价值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
(一)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参加各种活动,可以吸收课堂上得不到的大量语文信息,涉猎丰富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使知识、生活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特长,有助于培育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课外活动的伸缩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给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可以发展部分学生的语好和特长,培养语文特长生,为文坛输送人才。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和文学家、评论家都念念不忘小学时代语文课外活动对他们走上文学道路的深刻影响。
(三)加强基础训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课外活动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独立性,开展各项语文课外活动,必然会加强更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独立的、更为实用的操作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思想鉴别能力,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课外活动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阵地,也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今中外文化精品,就可以使他们吸收到丰富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营养,从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做法
(一)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写日记
每接一届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我都要鼓励他们坚持写日记。开始时,要求人人写日记,并在每5人中设一个日记检查组长,每个星期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这项活动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可以使学生记下自己的过去,记住自己的经历与教训,有利于改变自己。坚持写日记,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和写作水平等。所以,写日记有着多功能的作用。
(二)坚持开展课外阅读
1.阅读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选择。例如,针对一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童话,让他们感受到文字和故事的优美。到了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全国发行的小学生报刊杂志。到了六年级,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经典的小说,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生。
2.教给学生选择书籍的方法。现在市面上的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在让学生阅读前,教师应教给他们选择书籍的方法,让他们阅读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书籍。一般低年级学生没有区别课外书好坏的能力,教师应具体推荐一部分图书。
3.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吸取精华,永远是课外阅读的主题。阅读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可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韵
寒冷的冬天,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冬游;炎热的夏天,带学生到大自然里去放飞。我每年都会选择一定的时间,带学生到外面玩,让他们当自己的主人。在大自然面前,他们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去观察、去体会,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都详细记下来,认真整理一下,就写进了他们的作文里。这项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真谛,使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文。
(四)办黑板报
一般进入四年级后,我就会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并在上面刊登自己的作文。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文章的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具体的做法是:按班里人数分工,平均每个学生每学期能办上两次。黑板报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写人物的,有写事情的,有好人好事,也有学习方法的交流等。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爱上写作,爱上的语文,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编写优秀作文选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行的形成以及今后的个性特征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除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组织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包括他们的个性、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同时也不会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需要教师能够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相融合统一,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现在我就结合一些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依据日常生活,构建教学情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得到切身的感受。对于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老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及了解它的危害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建立一个模拟法庭,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原告人、法官、被告人、辩护律师等,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会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不能,损公肥私,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件事,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制教育。例如,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叔叔和行人,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许多的交通法规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如“远离”“远离网吧”等,通过一系列的演讲比赛,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依据教材,进行法律教育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同时,其中也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同时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此,教师抓住可以这样做如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如:“赡养”这一个词语,教师在键鼠这个词时就可以与“抚养”联系起来,同时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同时让学生自己发挥,用这两个词造句,进而进一步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这是老师要有效的把学生引进到法律的世界,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理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赡养与抚养的关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将来自己是有法律责任来赡养父母的,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其次,还可以利用文章重的个别句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授《我的战友》这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让学生知道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这样做,表现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号召小学生向学习,从小立志报国,热爱祖国,绝不背叛国家和民族。同时,开展社会规则的教育,对于规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要求做的必须去做,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拓宽渠道,加强实践
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后,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感悟。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不值一顶的有关法律知识的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制度,如《凡卡》一文中就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课后去了解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然后回到课堂师生之间进行探讨,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如定期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如在每次班会课上,或者是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均可以一次作为为学生传达法律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末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等,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一、 语文课堂综合性活动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开放,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能有利于他们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课堂综合性活动的教学充分体现以下“四性”。
趣味性:综合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综合活动课涉及多种知识技能,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实践性: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自主性:综合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 助者的角色。
二、语文课堂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类型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等”,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这也是一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结合课文开展“让我们与青蛙交朋友”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知识竞赛”、“图片展示”、“唱歌诗朗诵”、“义务宣传员”等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地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对课文内容再度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综合实践活
动能力中,发现、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高质量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带创造性的新思考,开展“课文新创作”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如果能把狐狸和乌鸦当时的心里想法也说出来,那就更棒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学的带领下,大家很快进行分工,进入表演……
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生命力和思维潜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有很大的鼓舞性。
(三)对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主题近似的课文,到了一定的阶段,根据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是很有价值的策略。
如《铁棒磨成针》、《数星星的孩子》、《苹果落地》、《小时候的故事》、《分橘子》等,这些都是中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名人?小时候的事情与长大后成为名人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开展“我与名人手拉手”的综合实践活动:收集故事、了解生活、积累图象资料、背诵诗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改为动态的综合研究。
(四)对课文延伸、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
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教材所表现的生活虽然很精彩,表现形式也会很精湛,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彼时、彼地。如果能借助于教材的延伸拓展,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古诗《春晓》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画画春天大自然的美景,唱唱赞美春天的歌……
(五)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应用的田地,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同构共建。在应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热情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等,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所以我特意为学生选择了这些方面的书,为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班里,我定时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评选读书王,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课外阅读的同时,我还不放弃课前搜集资料。课前鼓励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间的珍贵,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时间的格言和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理解也容易了许多。这样在学生搜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一些不知道的知识,而且也感受到了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1.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快速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写写画画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三、强化阅读训练技能,提升文章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学生必须正确认字,掌握一定的识字量。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看报,感知文章内容。在这基础上训练学生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同时要训练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然后训练学生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句意、段意和文章中心)。要让学生懂得,理解句子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理解了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句,能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领会;理解了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有助于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理解了感情浓厚的句子,能使读者受到感染,加深对文章的感受,理解了在文章结构上有重点作用的句子,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所以训练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环节。
四、注重学生阅读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品读课文,结合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评价阅读的效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还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课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