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篇(1)

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管理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在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施工技术在整个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期间经常出现的裂缝等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不断优化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施工技术,促进土木工程建筑的健康发展。

一、土木工程建筑以及混凝土的基本论述

(一)土木工程建筑的基本概述

土木工程建筑主要是指利用多种施工材料、基础性设备进行工程勘测设计以及工程正式施工建设、施工后保养与维护的技术型活动。从基本属性上来看,土木工程建筑主要包括三个属性,分别是实践性属性、综合性属性以及社会性属性。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土木工程的具体内涵更加广泛,实际种类也越来越多[1]。土木工程的组织结构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逐渐成为一种集工程勘查、工程设计以及工程施工为整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土木工程建筑社会属性表现在不同时间段的土木工程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实践性属性则表现在土木工程建筑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较强的实践性。

(二)混凝土的基本论述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就是指利用胶凝材料将已经收集好的各种材料进行胶结一种复合型材料,可以简称为砼。从组成材料角度出发,混凝土主要组成材料是砂石,然后把砂石和水按规范化的混合比例进行有机结合,在不断均匀搅拌的基础上形成的水泥性质的混凝土。近年来,混凝土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建设过程当中,成为现代化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最主要施工材料之一。混凝土材料具有原料丰富、生产工艺比较简单、采购价格相对低廉以及超强的抗压能力与耐久性能的优点。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控制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从而确保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技术的管理:第一,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水泥使用量。在具体的水化操作中,水泥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部分热量。但是在混凝土参数的直接影响下,却会导致水泥不能按时完成相关的热量释放工作,热量会转移到混凝土内部,从而使混凝土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减少水泥的实际使用量来降低混凝土的热量。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实际生产期间,水泥是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替代的,特殊条件下可以加入高效减水剂来减少热量的释放。而且在混凝土的具体搅拌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搅拌技术,保证搅拌效果的发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低热水泥得到较大发展,其水热现象远远低于普通水泥[2]。施工期间可以利用低热水泥来代替普通的水泥,做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工作。第二,优化混凝土在浇筑期间的温度控制技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实际温度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浇筑操作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躲避高温条件,尤其是大面积混凝土的实际浇筑工作。如果必须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浇筑,那就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严格控制好浇筑温度的变化。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经常会出现混凝土裂缝现象,严重影响到施工质量水平。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期间要充分利用好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增强其抗裂性能。首先,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科学加入添加剂。加入添加剂之后混凝土自身的自缩数值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但是在加入添加剂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混凝土添加剂规范化技术规定,确保添加剂的安全性。其次,在混凝土中适当添加增强性材料。具体来说,混凝土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抗拉性能的材料来提升混凝土的实际抗裂水平。增强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纤维材料、金属纤维材料以及多种无机纤维材料等。最后,可以通过科学设置混凝土的混合比例来增强其抗裂性能。混凝土结构的配比将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实际质量水平以及性能情况,需要根据准确的计算以及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得到混凝土的实际配比比例。而且在混凝土的实际生产之前,相关的技术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结构的实际配比情况进行合理验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比方法,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强度,发挥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

土木工程建筑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其质量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降低外部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能力。混凝土结构浇筑期间,如果大面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将会使地基产生较大的约束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设置滑动层的技术来减少混凝土的实际厚度,并且要科学设置滑动层,降低对混凝土的外部约束能力[3]。第二,降低内部地基的约束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温度应力不断增加,将会使混凝土受到的约束力也不断增加。因此,要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力,就要降低温度应力,将其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此外,要对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保温性措施,主要包括暖棚法、蓄水法以及覆盖法等,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以及外部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确保最佳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实现质量水平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作为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的常用技术,为了保证良好的施工建设质量水平,就要在正式施工建设之前,对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性能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详细了解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的实际原因,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施工技术,从而降低问题的产生。并且要在全方位检查监督的基础上,促进土木工程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2)

1 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作用意义和要求概述

混凝土施工是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的结构、抗力性等基本属性可以在其使用的环境下在工程质量所允许的时间内能够克服其本身因素和外部作用力因素而保持某种合乎工程要求的功能和效用的能力。据相关混凝土工程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对于工程质量本身的重要性系数达到了0.63,由此可见混凝土硬化及持久性的好坏成了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混凝土硬化质量及耐久性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意义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需要就影响混凝土浇灌及其硬化和性能持久发挥的因素做好细分识别和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对于混凝土工程的物力破坏、化学破坏和机械破坏等三种类型以及每一种类型下的破坏发生机理及其特点。相关土木工程混凝土工程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上述三种类型所引起的混凝土工程问题占其全部原因的64.8%以上。

2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质量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工程的问题而对整个土木工程整体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得目前对于混凝土施工及其质量控制检测和工程验收中的相关标准和方案有了较大的改进和优化。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0年期间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硬化和混凝土工程的持久性问题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率和未通过验收的比率平均每年减低了近7.5%,另外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和单位对于混凝土施工、控制、管理和验收的工作加强了重视,期间实现了资金资源年均4.3%的增长幅度。

但依然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对于混凝土施工中和持久性问题上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疏忽和缺乏深刻解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下面进行综合详细的分析。

第一,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冰融环境给混凝土结构产生的破坏和各种内向压力的作用机制的了解和具体分析,使得混凝土工程多出现表皮脱落和结构异动的工程质量问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密切相关。孔越少越小,破坏作用越小,封闭气泡越多,抗冻性越好。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除了孔结构和含气量外,还包括:混凝土的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孔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等。

第二,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混凝土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碱集料反应发生条件和相应机制的洞察,使得这一来自混凝土工程内部的破坏力很难在初期被有效的检测出来,也难以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集料中活性组分发生的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的膨胀,开裂,甚至破坏。混凝土碱集料反应需具备三个条件,即有相当数量的碱、相应的活性集料和水分,反应通常有三种类型即碱硅酸反应、碱碳酸盐反应和慢膨胀型碱硅酸盐反应。

第三,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中由于缺乏对于侵蚀性因素给混凝土体和钢筋体影响作用和机制的了解,使得在各种侵蚀性因素的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体的性能和强度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使得工程质量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当混凝土结构处在有侵蚀性介质作用的环境时,会引起水泥石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与物化变化,而逐步受到侵蚀,严重的使水泥石强度降低,以至破坏;钢筋的锈蚀,其一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发生电化反应,逐步生成氢氧化铁等即铁锈,其体积比原金属增大2-4倍,造成混凝土顺筋裂缝,从而成为腐蚀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快结构的损坏。

3 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影响因素解决方案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混凝土硬化质量及持久性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项目施工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混凝土设计施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就本文所分析的影响和制约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因素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提出和改善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硬化和持久性能。

第一,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水泥类原材料的选择问题。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形成的,水泥石一旦受损,混凝土的耐久性就被破坏,因此水泥的选择需注意水泥品种的具体性能,选择碱含量小,水化热低,干缩性小,耐热性,抗水性,抗腐蚀性,抗冻性能好的水泥,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水泥强度并非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唯一标准,如用较低标号水泥同样可以配制高标号混凝土。

第二,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集料和掺合集料的碱活性问题,同时做好级配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了掺粉煤灰,矿渣,硅粉等混合材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改善混凝土内孔结构,填充内部空隙,提高密实度,高掺量混凝土还能抑制碱集料反应,因而掺混合材混凝土,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措施。即近年来发展的高性能混凝土。

第三,土木工程施工中提高混凝土硬化质量和持久性能中应该注重混凝土的拌制工艺,尽量采用诸如二次搅拌法、裹砂法和裹砂石法等方法的集成应用。一般来说可以提高混凝土拌合料的和易性,保水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用水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应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施工裂缝,建立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制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渗性,重视混凝土振捣后的表面工序,并加强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控制构件外观裂缝,施工裂缝至关重要,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殊季节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尚应采取特殊措施。

另外,混凝土土木工程使用阶段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对于保证和提高其使用质量和生命周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维修费用不到位,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因此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和耐久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结构的损坏有可能会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桥梁和隧道等工程,有必要制定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确保这些工程在使用期内能正常的使用。

4 总结

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就土木工程实践中对混凝土硬化和持久性产生关键且现实中还很难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和技术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原材料的选择、集料和掺合集料的选取、混凝土配比的设计以及结构性混凝土的拌制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文中所提及的影响混凝土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的方法和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S96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声发射(Acousti。Emission,AE)也称应力波发射,是指当材料受到力的约束作用时,由于其内部微观组织不均匀或者内部缺陷的存在,导致局部产生应力集中,局部的应变能快速释放产生瞬时弹性波的现象。借助传感器探测,通过声发射检测系统采集、记录、分析声发射信号并对声发射源的性质进行评定的技术称为声发射技术。声发射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声发射技术的独特优点是能够进行动态、连续、在线无损监测,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因此对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岩土、岩石、木材等的损伤、破坏机制及强度性能等有很好的探测性能。

一、发射技术的应用发展

声发射作为一门科学的技术是以五十年代凯撤(Kaiser)提出材料形变声发射的不可逆效应及凯撒效应(Kaiser效应)为标志。现代声发射术于七十年代初引入我国,,当初只是简单借助特征参数和波形分析监测裂纹的开裂点以及对压力容器进行在线监侧。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声发射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成快速发展的趋势,现己经被成功应用于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检测、航空航天主要构件结构完整性评估、工具使用过程中磨损和断裂监测等领域。随着声发射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灵敏度的声发射技术也逐步成功应用于零部件接触疲劳失效过程监测和疲劳失效机理的研究中。近几年,在建筑工程、水利和岩土工程、桥梁工程等方面逐步开始应用声发射技术。

声发射技术的发展中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对构件或材料本身的缺陷或在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出现的损伤;进行静态结构检测。

b)对形态复杂或特大构件或岩体检测其缺陷或损伤的类型、性质;及缺陷或损伤发生的部位。

d)确定缺陷或损伤发展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二、声发射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声发射技术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应用

1.1混凝土材料声发射基本属性的研究。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属性包括:配合比、水灰比、骨料特性、龄期、加载方式等对声发射行为的影响。研究证实了混凝土材料的声发射过程不仅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而且在临界状态下,各发射分形特征参数都表现出一定的异常“模式”,这种识别模式可以作为材料出现临界断裂的识别特征。

1.2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机理、断裂机理及断裂预报。

研究人员利用声发射时间的位置的嫡函数的方法对混凝土试块在三点弯曲过程中,相应的声发射过程的空间自组织程度进行描述,其随着应力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声发射空间位置的急剧下降,预示宏观断裂的来临。朱宏平等在损伤力学和声发射速率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单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材料的声发射特征参数与损伤演化间关系的方程,从而实现了运用测量得到的声发射特征参数最终量化评估混凝土的损伤大小的方法。

1.3裂纹缺陷定位技术的研究。

声发射的定位检测技术是通过对声发射信号的传播时间、传播速度特征的分析来确定声发射源位置的方法。精确的AE源定位技术是采用基于记录材料表面运动推演断裂类型、尺寸和方向的定量声发射研究的基础。由于AE源与材料内部的变形以及断裂、损伤等力学行为的“变化”相对应,因此,声发射定位观测技术变成为检测材料断裂和损伤,尤其是裂纹、损伤的演化的有效手段。在实验室中,利用声发射定位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跟踪”材料内部裂纹的开裂及发展情况,进而对裂纹的形式进行动态的描述。在工程中,利用声发射定位监测技术可以确定出结构中“弱面”的位置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表现”,进而判断结构在给定荷载下的可靠性。由于声发射的定位仅仅通过声发射信号的“有”或者“无”就能做到,故此,定位观测技术是非常可靠的。

1.4凯塞效应的机理及其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的研究。

声发射Kaiser效应,实质是对材料承受荷载产生损伤的一种表征。当荷载加在已承受过一定荷载作用的混凝土上时,由于部分微元已经损伤破裂,应力已经释放,并且这种损伤破裂是不可逆的,因此在这个应力水平内被激活的缺陷引发的损伤破裂不会再产生,不会有新的缺陷被激活而引起新的损伤破裂,也就没有声发射。只有当前施加的应力水平超过历史上最大的应力水平时,新的缺陷才会又被激活,引起新的损伤破坏,激发声发射的再度发生。Kaiser效应反映的就是混凝土损伤状况的变化,即混凝土Kaiser效应记忆混凝土的先前损伤程度。

在水利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声发射技术除了对水利工程中的主体结构进行安全监测之外,更多的将声发射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中的边坡与护坡等岩土工程中,如基于声发射智能耦合监测,对矿区支护的主运巷塌陷区结构失稳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分析塌陷区结构失稳过程中微破裂和声发射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用固体断裂非平衡统计理论进行分析与预报。声发射技术应用于水利和岩土工程中,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和运行期混凝土坝体和船闸等结构的安全监测,护坡、边坡岩体等的稳定性监测与预报,以及借助声发射技术了解岩石内部力学性质等问题。

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声发射技术除了桥梁结构寿命和损伤评估,对桥梁主体结构进行声发射监测之外,研究者们对桥梁关键构件的损伤监测,如:钢筋混凝土桥梁内部钢筋、桥梁的悬索等关键构件损伤的监测也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Yuyama等采用声发射技术进行后张预应力梁的损伤监测试验,通过对声发射信号的分析,识别并精确定位了钢筋的腐蚀断裂等损伤。

声发射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声发射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案例,主要集中于对年代久远的建筑物进行监测评估等方面。我国通过对居民住宅楼进行声发射监测,利用声发射计数评估裂缝开展速度并预测裂缝的发展状况,发现在各阶段声发射计数与裂缝开展成比例关系,当裂缝发展速度最快时,声发射计数率也达到了最大值,声发射分布函数的局部极值与裂缝发展的最剧烈阶段相对应。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由于声发射技术可以检测大范围任何部位、任何形状的结构被测物体;可以不破坏被测试体进行实时监测;由于地震波与声发射信号具有相似的随机性、非平稳过程,还可以进行地震预测预报,所以声发射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思路如下。

首先是声发射特征参数众多,造成人们在表征信号特征时缺少统一的标准。其次,由于研究体系比较多,并且实验方法与实验设置不尽相同,造成相互之间的结果缺少可比性。因此,建立统一标准的声发射特征参数,对于接触疲劳问题的声发射技术研究十分必要。

定量的分析裂纹扩展速率和声发射特征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仍然是难以跨越的难题,一方面受声发射检测设备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宽动态范围、强阻塞恢复能力和频率检测窗口可调等性能的制约,致使得到的声发射特征值非原始裂纹的真实信息,甚至信号已经变异。另一方面应用声发射技术判断裂纹的扩展信息并非原位观测,因此得到的判据可能并不准确。因此开发出性能优异的声发射检测设备至关重要。同时,借助工业cT、高分辨电镜与声发射技术联合检测分析也是个有效的途径。

当前对的声发射源的认识仍然不足,由于声发射源本身的复杂性。声发射信号本身非常的微弱,再加上噪音干扰以及弹性波在传播中的衰减,使得至今仍难以得到声发射源的原始信号。目前对波的传播等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发更高精度的声发射检测设备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

结 语

声发射技术已经应用于桥梁工程、水利和岩土工程、建筑工程以及其他特种工程等诸多领域,其中以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大型工程中的应用最多,从中可以看到声发射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前景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难题和挑战。

篇(4)

前言

土建施工是电网基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在进行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时,一定要采取有效、合理、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施工管理,改善安全环境,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浪费,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缩短建设周期,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不但有效迎合了电网基建工程施工的管理需求,而且能为施工提供精准数据,节约成本空间,促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最终让施工工作更具协调性和科学性[1]。本文就BIM技术的概述、BIM数据的基本属性、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现状、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提出几点意见,旨在能够有效提升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效率。

1BIM技术的概述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是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2]。BIM技术能通过“模库一体化”将工程信息转化为详尽的数字表达,并把只能传感设备、电气设备以及施工建筑设备等虚拟化、智能化,向管理者展示一个逻辑性强、整体性且数据丰富的信息承载平台[3]。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阶段而言,BIM技术能联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围绕土建施工现场的基本要素,如工人、材料、机械设备等,实施对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创新管理,降低伤亡风险,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推动施工进程,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质量[4]。

2BIM数据的基本属性

2.1客观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IM技术能在虚拟数字模型的辅助下,客观反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情况,提示接下来所施工的风险,让管理者对施工“胸有成竹”[5]。同时,BIM技术收集的数据客观性强,能实时表现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进程和各环节间的具体情况。

2.2精确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精确性。BIM数据,能有效帮助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进行预算管理,节流开支,为施工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尤其是比较重要的施工环节,通过模型提取数据信息,并进行详细分析,能提前了解下一项施工项目的风险,做好风险规避计划,将损失降至最低。精确的数据是满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每个环节管理支撑的根本,所以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必须能与相应的设备、材料匹配,保证管理平台的准确性[6]。在实际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现有数据,搭建有效的管理平台,对比模型数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促进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正常进行[7]。

2.3决策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决策性。在以往,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都是利用CAD技术协助设计工作图,通过不断地修改草图,完成施工设计。工作图是电网基建工程土建各方沟通、交流的根本依据,虽然图中包含线形、颜色、文字等,但图纸形式的工作图没有直视效果,容易让相关管理者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影响施工进程。而BIM技术能准确反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风险、施工有效性等,帮助管理者有效调控项目目标,在短时间内快速核算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工程量,做出正确的施工决策[7]。

2.4集成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集成性。BIM技术能颠覆传统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模式,避免施工管理形成“信息孤岛”[8]。BIM技术使用的是虚拟数字模型,模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会跟随项目工程的进展而改变,为管理者指明管理方向,做好各项工作的正确决策。BIM的搭建,能将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所涉及的数据、环节都囊括其中,直至项目的完成,保证了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3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问题

3.1施工人员对

BIM技术掌握不全BIM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模拟数据模型技术,主要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反映施工现场情况。这需要相关应用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三维知识和数学知识等,确保方案设计的有效性,通过新型技术改善电网基建工程土建管理水平,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且对BIM技术掌握程度不深,这不但无法充分满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需求,而且无法体现或发挥、展示出BIM技术的优势。

3.2施工安全意识性不高

BIM技术能通过虚拟模型有效反映现实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施工风险,帮助管理者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但目前,多数管理者的施工安全意识并不够高,也没有合理利用BIM技术排查安全隐患,有些管理者更依赖于自身的经验技术,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出现。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是电力项目的基础,是电网基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点之一,若无法保证施工安全,势必影响到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这是不利于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3.3未将

BIM技术全面应用于安全管理中虽然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安全管理,会制定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但管理者并未完全将BIM技术全部融入制度管理中,故无法全面有效地显示风险提醒。每一项施工在未开展前,或者即便开展了,其安全风险也是难以预估,即使是有详细的规划、施工方案,也无法百分百全方位保证施工全过程安全。BIM技术除了能提前向施工管理人员提示安全风险之外,还能为管理者提出更多准确的施工调整方案,弥补相应缺陷。

4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优势

4.1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最基础的优势,能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各环节带来直观的变化,让管理者了解下一步项目的施工风险,应用范围涉及非常广。在以往,通过CAD技术所设计的设计图会采用二维技术展现出来,但施工建筑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全面显示,容易让不同的管理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引起矛盾或意见冲撞,影响施工进度,严重时会增加返工率,导致施工重新开始。BIM技术则以虚拟、准确的信息模型为管理者展示施工中所面临的中级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业,模拟复杂的施工环节,对管理者进行安全与技术交底,规范施工工序和流程,这样一来,相关人员既能全面了解施工情况,又能根据BIM技术所反馈和提供的数据及时做好决策,缩短施工进程。

4.2优化性

BIM技术应用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后,为保证施工质量,都需在BIM数据和模型的基础上将施工所涉及到的数据优化。在优化过程中,BIM技术会结合实际施工环境调查并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总体考虑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并汇总优化过后的数据传送至管理人员进行实际调整,不但提升了BIM数据的精准度,还使施工环节变得更为体系化、标准化,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4.3协调性

电网基建工程所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若只是通过纸质图或二维设计图进行工作分析、信息获取、数据处理等,精准性低,专业性不足,科学管理水平低下,更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施工的安全性,最终也会阻碍各方合作以及深入交流,增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成本支出。而BIM技术能通过立体、三维模型直观显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情况,完成碰撞测试,协调各个施工环节和决策方案,促使各方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一定程度上避免施工数据、内容重叠造成资源浪费,降低成本。与此同时,无论管理者接受任何工作任务,都可通过BIM技术查看施工信息,填报数据,分析施工矛盾,全面把控工作,最终再通过BIM技术上报施工进度和情况,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强,这也有利于施工管理者把控项目的整体。

5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5.1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

随着人们用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电网基建工程的项目数量也逐渐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展,工程所使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愈加复杂,加上施工现状的复杂性,更需要BIM技术辅助开展工作,保证施工的每一环节能正确实施。BIM技术可集结电网基建工程的所有数据,并实现各项信息之间的联动性,让所有信息同步更新,不但有利于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而且能确保各项信息及时的交流,为施工做足准备。

5.2施工进度的全面控制

基础工程以及结构吊装是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最关键环节,有着主导作用,若在一开始便没有完善各项工作准备,则容易出现工作牵制,影响各环节的协调性,并不利于施工进度的推进。BIM技术能合理引入相关施工进度软件,整合各项信息、数据,并统一设置起点,将各施工环节工作简化,让管理者做好基础工程以及结构吊装准备工作,根据施工环境合理调整施工方案,并关注、控制施工进度,促使施工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完成。

5.3真实模拟施工重要环节

BIM技术能颠覆以往“出现问题再解决”的思想和局面,其除了能通过三维立体图形展现施工建筑和现场之外,还能通过帧动漫、漫游、云彩、地形绘制模块等功能真实展示土建施工现场,并对临时通道、机械设备、临时建筑或材料堆场等情况进行构图,让管理者能全面查看土建施工动态。尤其是一些重要施工环节,BIM技术能在重要地方进行标注,提醒管理者加以重视。

5.4严格防控施工中的风险

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有多项高空作业,其危险系数非常高,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危险系数降至最低。除此之外,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管理者需要把控好施工中的各项风险。BIM技术能够制定预处理方案,有效识别施工中安全隐患,并做出反应,调整施工方案,让工作人员做好防控工作,将危险系数降低,促使施工管理变得更安全、更高效。

6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发展方向

6.1努力提升

BIM技术的运用水平管理者在运用BIM技术时,应先根据所需充分了解BIM技术的功能、作用情况以及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需求,明白数据的变化规律等,才能发挥BIM技术自身的优势。因此,可组织相关管理者进行培训,邀请专业BIM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者进行“BIM技术人才培养”。可通过“四阶段,三位一体”的优秀BIM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软件管理学习和应用,强化BIM技术理论基础,深入项目工程实践,让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深入研究BIM技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BIM技术运用水平。

6.2不断加强

BIM技术的使用推广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大力宣传BIM技术,让管理者全面认识该项技术的优势、特色、高效性等,强调BIM技术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施工管理者的应用意识。

6.3不断增加

篇(5)

【关键词】招投标;问题;对策

随着工程招标投标配套法规逐步健全,建筑市场逐渐规范化,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工程招标投标的法规体系日渐完善,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法规体系已经形成,为依法招标奠定了基础。实行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是我国建筑市场趋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择优选择承包单位、全面降低工程造价,进而使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招标投标的意义

招标投标的具体意义表现在:形成了由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工程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够减少交易费用。招标投标与直接采购、询价谈判等其它交易方式本质上的不同,就是它的基本属性:有组织的竞争、择优和公开、公平、公正。

二、我国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理论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无法对投标人无故退出进行有效制约,开标时间不能依法固定,投标文件编制的时间随意压缩,对投标人的限制等,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招投标法》作为指导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它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但作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应有更严厉的规章,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弹性空间。

2、招标人暗箱操作,投标人弄虚作假

由于建筑产品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还有,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至于遭到象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受到市场驱逐,所以,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依托招标机构和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

3、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招投标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施细则。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招标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从行政手段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的消极手段,从理论上说,过多使用消极手段会伤及自身,最终会影响事业的繁荣。

4、价格形成的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忽视了企业独立的经济地位,国家直接参与管理活动,直接制定和控制构成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如设备材料出厂价、采购保管费、运杂费、工资、间接费、管理费和税金等。事实上,我国现行工程造价定额较宽,以钻孔灌注桩为例,市场价是定额计价的60%,若降低10%,仍有30%的利润空间。现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带资、垫资、拖欠工程款问题,跟我们的定额计价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市场对不合理计价的一种修正。

5、现行招标投标方式和评标方法不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要求

我国现行工程造价管理的依据主要是建设部、有关专业部和各省颁布执行的各种概预算定额及相应的费用定额。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太适合,因为市场经济的根本特点就是竞争,而现有的计价模式满足不了竞争的需要。现行的定额,基于满足事先确定工程造价的需要,不管组成工程造价的这些因素的性质,通通固定化,违背了市场规律,不利于企业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施工企业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对策分析

1、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招标”建设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联合检察机关建立起了“日照市建设工程招投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投标企业信用资源互动共享,明确要求所有投标企业必须先过“诚信审查关”。逐步建立起了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招标投标信用管理体系,极大地激励了建设市场交易各方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招投标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此外,在法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法规的可操作性与刚性。由于招投标主体缺乏应有的自律能力,因此执法机关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法律和法规在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监督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保护公平竞争。

2、完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透明度

寻找潜在的交易方,签订并改造合同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商务中的运用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成本。建立全国统一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招标方在网上招标信息,投标方在网上公布有关自己生产能力、履约情况、技术水平等,减少大量的搜寻成本。借助于信息网络,还可以提高招标、投标、评标的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大大节约签约及相关交易的成本。

3、严格市场制度,避免过度恶意竞争

无论是公开招标,还是非公开招标,都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因为有些投标人的实力较弱,没有必需的竞争力,按正常情况根本就不可能中标,允许其参与竞争,对双方来说,只能是无谓地增加成本。如果对投标人实行严格的资格预审,或建立红名单(信誉良好企业入围),或通过总分包方式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彼此比较了解,可以节省许多交易费用。因此,要严格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制度,加强资格与资质审查,控制公路工程建设市场规模,有效改变过度竞争的局面。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招投标事业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论文重点在研究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有效的完善招标投标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招标”建设,完善招标投标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透明度,严格市场制度,避免过度恶意竞争,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从而达到改进招标机构目前的状态,提高行业水平。

篇(6)

二、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应性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时仅追求古典美,而忽略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会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设计的意义。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时古典美应与其功能加以有效的融合,更好的满足人们精神、物质需求,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息氛围。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时应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注重从审美、功能两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加强对设计细节的处理,以达到追求古典美,环境艺术设计功能的完美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应注重对其功能的合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舒适性、方便性,以及能否营造一种归属感等,尤其避免走进传统只重视浪漫主义情怀的设计误区,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与优化,兼顾古典美与相关功能的实现,确保环境艺术设计的古典美与功能良好的适合。环境艺术设计还应注重遵守美观、经济、舒适、实用原则,尤其注重物美价廉理念的应用。调查发现,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为了追求所谓的古典美,而不惜花费重金,这种做法不仅增加环境艺术设计成本,而且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相违背,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当地优势,巧妙的融入古典元素,在营造古典美的同时,确保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追求古典美,而且需要根据设计目标确保功能的发挥,争取设计的古典美与功能间的适合,以提高环境艺术的欣赏及实用价值。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对于环艺设计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特别给予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只有古典美与其功能达到良好的适合,才能在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目标的同时,审美及功能价值得以显著提高。那么为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与功能相适合,我们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加强环艺设计规划的合理性

加强环艺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对于环艺设计工程来说尤为重要,任何一个设计如何开始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那么后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甚至为导致整个设计工程无法顺利实施。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较多美学专业知识,设计内容较多,因此,为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和功能的良好适合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方面明确环境艺术设计所学的古典元素,以及最终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在融入古典元素时考虑其是否给相关功能的实现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调整及优化,正确达到古典美与功能互不干扰,而又相得益彰。

2、提高设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对于环艺设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方面也要特别的给予重视,这是因为设计人员是整个设计工作的核心,具有的主观性非常强,如果使用的设计人员自身古典美学素质不够强的话,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设计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来对设计人员进行特别的要求。首先,设计之初要求设计人员认真把握设计目标,必要情况下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文化底蕴,从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古典元素;其次,明确环境艺术要实现的功能,尤其应将重点放在细节的处理上,在不影响古典美的基础上,确保设计功能的良好发挥。

3、吸收优秀设计作品经验

为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古典美的充分展现,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提高设计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应多进行实地调查,借鉴当地成功设计作品,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地质条件、美学元素等加以巧妙的运用。另外,针对设计完成后的设计方案,应邀请专家组进行评估,及时改正环境艺术设计不合理内容,最终确保古典美展现的同时,功能得以实现。

篇(7)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56-02

1 研究背景

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0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1.5%和59.7%,足见工程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一般比较大,尤其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投资额高达数亿元以上。调查统计显示,建筑施工企业建工程项目中原材料成本约占总工程造价的60%~70%,设备成本约占工程造价的15%~20%,人工成本占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中物流费用约占17%,而总的物流费用要占工程造价的18%~20%,有效的工程物流活动可以节省工程成本的10%~30%以上,可见物流活动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经济影响,已成为我国建材工业的第三利润源。

尽管建筑行业有着很大的物流需求量,但在实践中,工程建设行业对于物流服务的价值还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优势,对发掘工程物流服务的价值源泉和提升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工程项目物流的概念

对工程项目物流的定义有很多,A.A gap oil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成为完工的建筑物一部分的物料流。Jeanloc Gifford和Fred Borges ad Silva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是指施工所需各种资源的流动,且在此过程中确保这些资源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被用来进行生产。然而,这些定义都过于零散,不全面。

工程项目物流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物资流通,也不只是工程项目物资的储运,工程项目物流是将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运用于建设工程中。工程项目各物流功能诸要素包括包装、搬运、储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的有机整合。工程项目物流对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建设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或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3 工程项目物流的特点

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源自生产制造物流,以准时制和全面质量控制为基础,主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而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属性,工程项目物流具有与一般商品物流不同的特点。

3.1 管理难度高:工程项目具有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按指定时间内完成,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所以项目多采取矩阵式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人员,管理过程协调环节多、较复杂。工程项目物流大都集中在施工现场,场地狭小,人员众多,为工程项目物流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3.2 材料不易保管:工程项目所需原料属性分类多且繁杂。一种是总量大单位价值低的产品,这类产品物料形状不统一,种类繁多,分类储存有很大的困难。另一种是工程建设中那些复杂的定制化构件、大型安装设备等关键材料设备。其在工艺上要求不同,需要的物流服务差异化比较大。同时,由于建筑项目基本属于露天生产,所需部分材料体积庞大,大都在户外储存,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出现雨雪天气时,常常出现保管不利,造成不必要的物料损耗和浪费。

3.3 不确定性:一方面,工程项目运作受业主、设计、气候和环境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和多变性随时发生,每一个细节发生变化都需要及时的物流保障。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生产和运输过程具有不均匀性,导致了资源的品种和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大幅度起伏。

3.4 准时制:工程项目的生产要求物流具有准时制供应,若所需物料过早到达施工现场,则由于场地狭小,需要花费额外的场地和保管费用,如果供应落后则会影响工程进展,同样影响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3.5 个性化:工程项目都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建造的,它受到建筑性质、技术要求、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原料、燃料等资源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和条件下展开,其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等的需求在项目之间一般不同。

3.6 单向性:工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单件定制化生产的过程,各种工程材料根据供需关系运输到工程建造现场装配成项目单体产品,工程项目物流是一个单向、汇聚型的物流。所有的材料、设备最终被运送到建筑现场,建造成最终产品。施工现场既是产品的生产地也是产品的消费地,是整个物流过程的核心。

4 工程项目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外包所有或部分本企业的物流功能,相对于基本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复杂、多功能和长期互益的服务。它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为顾客提供专项物流、物流解决方案、供应链创新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强调长期合约关系、协作解决具体的不同问题和公平分享利益并共担风险。

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存在着利益悖反。随着物流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必将上升,当企业需要较高的物流水平时,其所需内部物流总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实践证明有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约10%的成本及35%的物料浪费,并缩短生产和建设周期。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和规模优势,当建筑企业需要较高物流水平,并且自营物流成本大于其外包成本时,建筑企业应考虑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而接受外包合同的物流企业必须综合利润、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三者为定价导向: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下,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在同一运作成本下,着眼开发增值服务以扩大收益。

工程项目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就是围绕工程项目,由物流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或全过程的服务过程,目的是通过物流的专业技术服务,给予投资方最安全的保障和最大的便利,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

而工程项目物流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哪部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抑或全部外包,取决于建筑企业自身特点和核心业务。以下具体比较了几种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合作模式。

4.1 第三方物流公司只负责运输和仓储业务如前所述,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单项工程需要的工程物资量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受施工场地限制,其容纳工程物资的数量有限。如果将商流与物流适当分离,并将运输与仓储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使得建筑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性减少二次运输以及现场存储混乱造成的浪费,通过业务外包降低总物流成本。

同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工程项目部基于工程进度及施工场地要求,对工程物资进行定时或定量的优化配送,实现准时制。

相对于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由此获得的利润还可转移给施工企业,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施

工企业还能得到比自营物流更低的物流成本。

4.2 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增值业务,现场加工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工程项目物流的核心场所就是施工现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完成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可提供增值业务,由于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原料种类状态繁杂,有的需要二次加工,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完成此类加工安装环节,可以方便施工企业直接使用。例如将原材料中的钢筋加工成钢筋笼,一方面方便企业直接使用,另一方面实现价值增值。

4.3 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采购业务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采购实施,库存保管和配送。实施采买存送一体化服务。建筑企业内部承担采购业务的优势是易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获得较低价格,各方面调配相对灵活。但同时也存在采购透明度低,负责采购的人员与供应商勾结,个人获得回扣的问题。

如果企业将工程物资的采购由原来的项目部分别各自采买统一集中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客户可能不只是一家建筑企业,可利用规模优势获得供应商更大的价格折让。并且出于对企业自身形象信誉的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会尽可能增加采购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使物资采购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降低成本。

4.4 工程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相互参股,实行供应链整合工程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相互参股,其前提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对象必须是企业而不是项目经理,是企业内的所有项目而不是单个的项目。

如前所述,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供需双方的合作很可能也是一次性的,所以会有签约前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如果从承包商的角度看,由于工程承包企业属于项目型企业,其基本业务是工程项目,所以从企业角度看,其项目业务则又是连续的,所以可以确保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这种方式旨在实现长期稳定合作,以准时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整体有效性为目标,同时还着眼于如何减少浪费和在整个供应过程中进行价值增值。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单独购买变成要管理和协同整个供应链,联系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的客户。这种上下游的整合长期合作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此外,还能增加透明度和互信度,实现信息共享。

5 结论

工程项目物流的妥善管理,能为工程项目节省成本,带来利润。然而,项目供应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他的实现需要供应链中各成员就利益分配任务分工等达成共识。第三方物流,作为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团队,能够提出具竞争力的物流解决方案,促进项目的时间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物流实现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达到建筑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双赢,实现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 and is the core problem of all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needs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as an important goal to catch.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goods and use value, to promote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andards,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Keywords: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standard; strategy;

;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化两者关系

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之间存在联系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促使生产专业化才能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按照招标承包制度模式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商品经济模式下的建筑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商品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不能把其直接看成商品,必须要从商品使用价值、商品性质、建筑标准等出发,建立符合经济效益要求的发展机制,才能促使行业稳定发展。

建筑经济效益研究过程中主要是要为社会提供高使用价值、低成本消耗的建筑物。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中,不断的降低劳动消耗,同时要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全面体现出来。把质量通过一定数量表现出来,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别,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指标体现,建筑物质量指标也是衡量劳动消耗和使用功能的一个标准,如果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质量指标,那就无法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劳动消耗进行衡量。从建筑师、工程师、经济师角度看,凭借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评判。必须充分考虑在建筑工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离不开建筑规范、标准、定额、规程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形成建筑经济效益的标准性文件。

2建筑物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研究

建筑物是房屋构筑物的总称,其直接建造在允许使用的土地上,可以满足载物和住人的功能。其主要概括了市政工程、房屋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项目,建筑商品是建筑物形成的产品,建筑物作为商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建筑物具有集体群的特点,建筑集体群主要由一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组成,建筑群实现过程中需要从不同地点、不同工艺、不同专业等模式进行交叉性生产。建筑群还具有固定性、协作性、单件性、预约性、符合性特点。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都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并且建筑物是分散生产的,与一般性商品不一样,商品可以进行集中式生产,自由运输等。

一个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需要很多的工种进行协作配合,才能进行全面生产工作,如果是一般性商品只要一个工种就可以完成生产任务。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工厂预制和现场制作两种形式,因此具有复合性特点。建筑物与其他普通商品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他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但是建筑物只能根本现场情况进行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从建筑物商品的特点看,我们在组织和预约生产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建筑物商品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组织生产,最终才能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必须具备使用价值,这是它的一种本质属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应该满足人们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对建筑物的需求,建筑物具有使用价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适用性是建筑物商品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可靠性是建筑物商品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具有坚实可靠的性质,使用过程中可以很坚实的承载相应的物和人的质量,同时还要能够经受风雪、自然灾害的侵蚀,我国以往存在很多建筑物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商品验收过程中没有抓住其基本属性,“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商品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可靠性特征,保证建筑物质量可靠,真正提升使用价值,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本不同的结构特征,制定具备的质量标准。耐久性是建筑物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限要求,必须做到防水、防火、防腐蚀。通过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把美观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体现美观性,必须制定建筑装饰、型体、园林绿化等标准,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美观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必须要体现经济性,因为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在满足经久耐用美观的同时,必须把建造价格设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把商品经济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只有保持经济效益处于最佳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性,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物美价廉,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只有定额标准进行衡量,才能更好的控制造价,提高建筑产品的经济效益。

3建筑标准在建筑经济效益提高中的作用研究

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符合可靠、适用、美观、耐久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经济性特点,必须制定各项最优的经济性特征标准才能符合建筑物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能够体现其使用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产、生活需要,“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物设计必须坚持这个标准不动摇,才能更好的体现建筑经济效益。所以从总体策略看,制定建筑业的各种标准,对建筑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础。建筑物各项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把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最终才能制定合理的指标,通过一系列鉴定可以看出,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环境会有很大的区别,建筑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模式,因此我国当前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建筑的各种标准,才能实现建筑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经济的根本目的。建筑标准与建筑作用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工期、劳动材料定额、施工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定,才能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顺利实现。

建筑企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主要是对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把握。建筑质量控制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各种建筑标准进行实施,同时还要制定计划管理、物料管理、工序管理、劳动管理、机具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完美结合,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全面控制。建筑标准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设计、勘察、施工企业等标准进行控制,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执行。建筑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对建筑业的改革形势出发,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建筑经济效益实现策略。“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的发展能力,各项事业才能确定全面的提升。政府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经济效益,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

4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

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实现经济效益制定一系类的规则,最终促使建筑业更好的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按照一系列的规则推进工作,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标准规则是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重要依据。建筑物实施过程中可以看成是一个复合品,而不是单一化产品,具体建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建筑装备和建筑配件都需要在现场组建完成,具体实施过程会涉及到几百个单位,因此建筑实施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因此建筑业为达到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按照定型化、模块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建筑标准化。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关键性、纽带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必须充分重视其发展,重视在建筑经济中现的问题,及时探究解决方法,才能始终使建筑经济处于有利的发展态势,激发国民经济的活力。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建筑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国民经济大趋势的要求。

篇(9)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建筑工程概念性分析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房屋的建筑以及一些附属的设施的建造,进行相应配套的安装,包括管道、线睡以及设备等,形成的一种工程的实体就是建筑工程。所谓的房屋建筑是说有梁柱、顶盖及有足够的内部空间,可以让人们的居住、生产、公共活动以及学习得到满足。在土要工程的学科中,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支就是建筑工程,所以,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主要包含的方面如下:一是具有综合性,一项工程设施的建造通常情况下需要三个阶段,就是勘察、设计与施工,勘察主要是运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另外,就是工程的测量、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及工程设计、工程机械与建筑设备,还有建筑经济等,除此之外,还有力学测试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所以,建筑工程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广阔的范围。二是具有社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不同时期建造的工程设施把当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以及科学的发展貌充分的反映出来,可以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项见证就是建筑工程。三是具有实践性,建筑工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所以,对建筑工程造成影响的因素也非常的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导致建筑工程在实践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四是在经济上、技术上与建筑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建筑工程的服务对象就是人类,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时期下的综合产物,结合了社会技术、经济以及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经济、技术与艺术统一的成果。

二、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基础技术分析

首先,关于桩基技术,混凝土灌注桩的主要特点就是对任何土层都比较适用,并且具有很大的承载力,对周边环境影响非常小,所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施工的混凝土灌注桩的桩径达到了三米,孔深达到了一百零四米。在我们国家对后压浆技术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固定桩周底部的土层,使桩的体积减少百分之四十左右,使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次,关于深基坑支护技术,为了使坑深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得到满足,在支护墙方面大力发展了水泥土墙、土钉墙以及地下连续墙等。土钉墙的特点就是费用非常低,并且便于施工,适合深度小于十五米,对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宽松的工程,所以,土钉墙以及复合土钉墙在最近几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泛应用在软土地区。另外,就是地下连续墙,它主要适用于具有非常深的基坑,并且对环境的保护具有严格要求的深基坑工程。在北京的中银大厦的施工中,基础的外墙就采用了地下连续墙,深度达到三十米,使下地的连续墙的锚固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就是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人们对它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入,预应力地下连续墙能使支护墙的刚度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可以减薄墙的厚度,减少内支撑的数量。使抗渗性得到提高。所以,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再就是关于内支撑,H型钢、钢管、混凝土支撑皆有应用,布置方式根据基坑形状有对撑、角撑、桁(框)架式、圆环式等,还可多种布置方式混合使用。圆环式支撑受力合理、能为挖土提高较大的空间。

深、大基坑土方开挖目前多采用反铲挖土机下坑,以分层、分块、对称、限时的方式开挖土方,以减少时空效应的影响,限制支护墙的变形。最后,关于逆作法施工工艺,在有多层地下室地深基坑工程中应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能有效地降低施工费用、加快整个工程地施工进度,还能较好地控制周围环境地变形,可用于施工地铁车站、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构筑物的深基础和车站广场人防工程等。在软土地区解决了中柱桩承载不足,防止中柱桩过多的问题。

三、新时期我国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混凝土是我国结构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材料,对其生产、施工和性能改进等方面的研究也最为充分。首先,预拌混凝土和混凝土泵送技术,一是预拌混凝土技术,商品混凝土的应用数量和比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工业生产的水平。随着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泵送技术提高很快,泵送高度在上海金茂大厦达到382.5m,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二是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大,极大地推动了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各种减水剂)的发展。如自流平混凝土、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喷射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三是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措施,我国许多地方存在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给结构带来严重危害。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混凝土安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要解决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重点在选用的低碱水泥、砂石料、外加剂和低碱活性集料等,选用高品质减水剂、膨胀剂,严格控制砂石料的含泥量及其级配,混凝土试配时首先考虑使用低碱活性集料以及优选低碱水泥(碱含当量0.6%以下)、掺加矿粉掺和料及低碱、无碱外加剂。四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如今,我们国家用在工业化生产的高强混凝土上利用了多种地方的材为,在一些较大的城市的工程中也开始实践C80高强混凝土,对于其基本的配置也已经掌握,而且还应用于国家大剧院的工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特种混凝土也得到了成功的配制以及广泛的应用,包括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纤维混凝土以及特细砂混凝土等。五是大体积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我们国家对于高层建筑的桩基承台的浇筑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资料显示,拟建的中央电视台主楼工程基础底板的厚度达到了七点五米,而电梯井区域最厚的地方达到了十三点五五米,我们国家施工技术水平面临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很多新的挑战摆在面前,要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办法:第一,把混凝土进行试配,第二,根据混凝土不同程度的用量,把现场泵车、混凝土供应站、备用电源进行组合,保证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第三,混凝土运用大分层振筑、斜面分层下料,第四,采用自动测试仪现场对混凝土的内温与外温的温差进行监控。六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大力推广钢筋与低松驰高强度的钢绞线,以及对新型预应力锚夹具的开发,都为预应力混凝土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应用非常普遍的就是大跨度预应力框架与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其中后者可以使板厚减少,高度降低,使建筑物的自重得到减轻,具有非常名显的优越性。七是关于清水饰面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我们国家,很多建设物都采用了清水饰面混凝土,例如联想集团在北京的研发基地,它是我们国家建筑业的施工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标志。清水饰面混凝土的饰面效果需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包括明缝与禅缝的设计,拉螺栓的设计以及模板的设计与施工。

建筑物要确定高度就要能过明缝布置来进行,并且分块的大小一定要与建筑物保持协调,把水平明缝与楼层的施工缝结合在一起,而竖向的明缝就要根据构件的形式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都会在构件的中部进行设置。而禅缝的设计则是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模板的规格来进行,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施工的安排以及饰面的效果,在保证整个建筑的禅缝水平交圈及竖向垂直在线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起模板。其次,就是对于建筑物的水平与高度的间距排列都要依附于拉螺栓孔,外露的直径要保持统一,并且堵头要配套,截面的精度要比较好控制,而堵头与套筒的刚度与硬度都必须要适度,这样混凝土在成型以后才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另外,金属装饰片的尺寸也要与禅缝、明缝的分块大小保持协调,安装金属片需要先预留安装槽在清水饰面混凝土表面上,安装槽的尺寸与深度要符合金属片的深度与尺寸。

四、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在建筑技术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走了更新的台阶,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的水平。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分析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建筑行业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经验总结,对新领域的技术进行努力的开拓,引进国外建筑的新技术与管理方法,不断总结国内新技术,为我们国家建筑技术的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葛恒祥.论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j].华章.2010(27).

[2]方刚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策略研究[j].房屋建筑.2009.45.

篇(10)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72-02

一、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但不局限于:

1.房价高企。据来源于搜房网的数据,2010年我国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水平,北京为1∶547,局部地区达到了1∶700。上海达到了1∶500。深圳达到了1∶400-1∶480之间。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1∶200。可见,以国际标准衡量,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高出了约一倍。

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却是推高房价的一个不争的因素。

2.道路拥堵。城市道路拥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平均上下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为40分钟,居全国之首。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交通拥堵范围正由市中心区向和放射线道路蔓延。深圳交通拥堵也已成常态。导致道路拥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汽车走入家庭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3.空壳村数量增加。空壳村指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使得人口数量严重萎缩的村庄。“今天中国有数以大概四千到五千万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有大量的空心村,空壳村。”这是2010年10月29日作为主持人的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所的李金逵在国际城市论坛上的发言。可见,空壳村现象的出现已经达到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程度了。空壳村的出现是纯粹的城镇化进程的产物。空壳村的出现不仅使得农村的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农业生产出现问题。也不仅使得农村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产生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空壳村使得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将带来一系列的教育、医疗、安全问题。

二、推进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缓解部分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的出现不仅将使得城市发展进程受到阻碍,更将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因此,在强调城市化,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重视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问题。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推动宅基地入市就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一)宅基地的属性及流通限制

《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具有集体所有性质的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法律禁止其通过除法定继承以外的任何途径和方式取得宅基地使用权。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规定》(国发[2004] 28号)规定:“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这样的规定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有效保护农民拥有宅基地,有房可住。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规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起不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而且已经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对进城的农民而言,宅基地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农民往往是举家迁入城市的,已经没有了回归农村的欲望。他们在遥远的农村都有一份宅基地,有一处住所。但是,那处宅基地对于这些已经或计划在城市扎根的农民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

2.宅基地的保留,浪费了我国的土地资源。这些注定不会有人居住使用的宅基地,按照法律规定还要为不可能再回来的农民保留,土地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发挥。这将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发展经济的进程。

(二)宅基地入市与集体土地入市的区别

宅基地尽管属于集体土地,但是,宅基地入市不同于集体土地入市。后者包含的含义更广泛,不仅指宅基地入市,而且可以包含耕地等其他集体土地入市。

相对于集体土地入市,宅基地入市有很多自身的优点:

1.能够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宅基地本身不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其入市不会对基本农田的数量产生影响。而如果集体土地入市,则意味着本属于集体的基本农田也将流出本集体。可能导致的结果或者是国家基本农田的总量降低,或者是该集体的基本农田数量降低。前者,将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影响;后者,将对该集体的生存造成影响。

2.能有效保证乡镇结构的稳定。农民的立足点就是土地。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安居的根本。如果推行集体土地入市而导致耕地由集体土地之外的人耕种,则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没有了在本村居住的源动力。而由此导致的人口流动则会打乱原有的乡村结构的稳定。但是,仅仅是宅基地入市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宅基地入市可以解决的问题

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中的一些病症:

1.有利于抑制高房价。宅基地入市增加了住宅建设用地的供应,将缓解城市发展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紧张的局面,进而有助于抑制高房价。

郊区的宅基地可以直接用于住宅建设直接抑制高房价。距离城区较远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市场的流转被部分生活富裕的市民购买并完全可能在政策的扶持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镇,进而进一步吸引部分城市人口而间接抑制房价。

2.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宅基地入市可以吸引部分有资金、有素质、有能力的市民到农村去居住、创业。(下转第75页)(上接第72页)这些人的到来对于创建有特色的新农村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政策的指引下,可以形成诸如画家村、艺术村等一道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和产业群。这些产业群的出现不仅对于提升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生活品味都具有积极意义。

3.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生存能力。宅基地闲置在农村时,对于该农民而言几乎毫无价值。宅基地入市使得农民所有的土地具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价值,这些额外产生的财富可以有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

4.有利于老有所养。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养老的问题已经日渐突出。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尚不完善,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农村更是很不乐观。在日前举行的2010年中国卫生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随着中国老龄化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宅基地入市可以使得部分农村老人能够出售自己的宅基地而获得进住养老院的资金,获得用于医疗的资金,这对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宅基地入市,意味着将会有部分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这将分流一部分城市交通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同时,当在农村形成特色产业群的时候,就会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从业人员主动流出城市的主城区而进一步减少主城区的交通压力。

6.有利于防治空壳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使得部分村庄成为了空壳村。宅基地入市则有助于人口回流,使得农村的空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农村的清新的空气、绿色的资源对于部分城市人口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只是苦于不能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而无法走进农村。宅基地入市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宅基地入市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宅基地入市将会面临一些列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宅基地入市才能够得以顺利推进,才能够有效达到推动宅基地入市的目的。

1.需要修改《土地管理法》。如果不修改《土地管理法》,则农民出售宅基地是违法行为。而购买宅基地的买家也不能合法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所以,推动宅基地入市的首要工作就是修改《土地管理法》。

对于如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可以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之前申请试点宅基地入市。为《土地管理法》的修订积累经验。也能够率先造福社会,进一步起到特区的示范效应。

2.需要建立宅基地入市的有形市场。宅基地入市在本质上也是商品的交易,但是这种商品交易由于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作为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对于其中的经济、法律等环节都不能很好把握,因此不能允许向其他日常消费品一样在路边交易,而应该建立有形市场集中管理、集中指导。同时,也应该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宅基地入市提供估价、交易、登记等一系列服务,以维护交易公平,保护双方尤其是农民的利益。

3.需要发展城乡交通。宅基地入市,需要有城里人购买并去乡村居住,这实质上就是建立了一个城乡沟通的渠道。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的城市人口并不是存粹的农村人,还要有相当的业务在城市中办理,因此,大力发展城乡交通,大力发展乡村网络等信息硬件建设都是吸引城市人口下乡的必要措施。只有城乡之间的交通便利了,乡村的信息畅通了,城里人才可能有意愿去乡村居住。才能真正实现宅基地入市的重要历史意义。

[本文支持课题:建设部课题《我国建筑工程法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08-R3-36。课题第一作者:顾永才,博士、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冯志顺,孙顺英.试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昆明:法制与社会,2010(10)

2.杨珍惠.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问题研究[J].成都: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8)

3.方文,胡浙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困境与流转绩效评析[J].成都:农村经济,2010(9)

上一篇: 儿童的健康教育 下一篇: 电气工程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