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影发展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电影短片
电影短片是最原始的微电影形态,作为一种产量最多且历史最古老的影片形式,电影短片的时间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在经济投入方面不需要巨额的资金,对于拍摄环节的要求也不高,同时对设备以及演员的要求也较低,因此,微电影具有经济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初级小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短片具有故事主题完整,但是故事情节不够生动,且叙事方法简单,情感表达直白的特点,同时电影短片容易被人们理解,却无法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除此之外,拍摄场景简单,场景数量少以及内容变化不多也是电影短片的特点。
(二)草根时代的视频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下,摄影摄像器材变得更为现代化,且更为先进,从而使得视频拍摄与制作步入大众的生活。在这个时期,典型代表作是胡戈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作品并没有商家资本的投入,观看量与点击量却创造了历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开创了草根视频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的大量视频中,除了有故事情节描述的,还有是修饰、编排以及截取电影、电视剧片段制作而成的视频。这些视频作品良莠不齐,没有广告的投入,也没有商家投入资本来进行视频的制作。正因为如此,使得这时期的视频质量得不到保证,很多视频作品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点击率以及浏览量较低。
(三)商业微电影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手机等网络移动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微电影作为投资少,制作周期短以及形式独特的文化形式,有着极高的网络关注度,因此逐渐引起商家的关注与重视。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商家开始纷纷进行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其中的代表作,是2012年的《一触即发》,该影片将凯迪拉克公司的形象很好的融入到影片中,将正能量传递给观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此之后,打开了商业投资拍摄微电影的大门,大量高质量且观赏性强、创意新颖的微电影涌入市场,而企业也通过微电影推高了自身的品牌价值。
二、微电影发展前景
(一)创新盈利模式,实现规模盈利
由于微电影的播放平台是免费的,能够得到版权保护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微电影在播放渠道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现有微电影都是集“电影、新媒体和广告商”于一体的商业模式,不仅盈利方式比较单一,而且作品本身特别依赖广告会影响到影片的独立性与艺术性,因而微电影一定要实现产业化的经营。不仅依托广告、点击率获得利润,也应当注重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另外,关于微电影所涉及的饮食旅游、服装、玩具等可以作为延伸产品的开发对象,微电影也可以改变成为动漫、小说,使获利方式更加多元。在其他途径上,微电影也可以打破与网络视频媒体合作的局限,与电视媒体合作,扩大版权收入的来源。
(二)创作上要突出故事内容本身,提高微电影质量
从微电影的优势来看,它的故事叙述形式更为生活化,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在进行微电影创作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利用时事热点、大事件以及背景音乐来与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微电影的创作要具有独特性。在当前作品大量同质化的发展形势下,微电影作品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受到观众的认可,只有独特立意才能达到目的。在故事情节上,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热点话题,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利用幽默、悬念以及情感渲染的方法来表达。除此之外,还要拓展与丰富微电影的类型,突破原有类型,以纪录片、音乐片以及动画片来呈现微电影等。
(三)提升微影制作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制作的专业人才
由于微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在当前微电影从业人员中,多数都是由传统影视剧转型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新人。从现阶段来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微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微电影剧本的编剧为例,很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从而导致微电影作品给人们一种做作以及生涩的感觉。因此,对于微电影人才的培养,应当引起更多的重视。各大网站和企业要通过电影大赛、影人计划、微电影节等平台发掘新人,培养微电影人才,以实现微电影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作为一种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喜爱,它不但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同时也是电影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下,微电影行业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在微电影发展中,其发展前景广阔,除了要创新盈利模式,实现规模盈利,还要在创作上要突出故事内容本身,提高微电影质量并提升微电影制作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制作的专业人才,从而促进微电影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电影广告化即企业或类似性质的团体,通过赞助或支持某部电影的拍摄与制作,获得在影片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机会,从而使电影越来越具有广告性质。这是一种崭新的广告投放手段。也是商业电影的一种发展趋势。电影广告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广告对于电影元素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广告生存空间的一次极大扩展。
电影广告化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娱乐化形式,电影广告化综合了广告电影和贴片广告的长处,形成了自己明显的优势。
第一,宽广的覆盖面。借助于电影平台广告,使广告受众人数得到极大拓展。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几乎拥有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而且,由于这些广告已经融入电影故事当中。所以,无论观众是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还是通过电视、网络观看电影,都会成为广告的受众。同时,种类繁多的电影类型也给了广告制作者细分受众的机会,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乃至收入水平的不同,都会造成群体独特的观影倾向。
第二,巨大的不可抗性。在电影放映中播放广告,具有其它广告形式无法匹敌的不可抗拒性。由于广告与影片内容的紧密结合,在受众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各种商品和品牌信息都会伴随着电影内容和人物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受众眼中,这是一种强制性出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观众可以在贴片广告播放的时候大嚼爆米花,抑或闭目养神,但却不太可能对电影播放中出现的广告故意采取抵制措施,跳过广告内容或者脱离广告内容来观看电影,这会影响到他对影片的理解。这无疑是广告主们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场景。
第三,强烈的辐射性。电影中出现的产品往往会获得很强的光环辐射效应。当电影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演员出演之际,他们所使用的道具——即商家所特别赞助的商品、服务及其品牌也会随之获得很强的名人效应和光环效应。他们对电影的观看者直接发挥着一种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当他们在生活中将要购买类似产品时,不免会受到这些电影镜头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显性的.即消费者知道自己曾看到过出现了这种产品的电影:也可能是隐形的,即消费者虽然想不起来曾在某些电影中接触过此类产品,但电影里的产品镜头却给让他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深刻的记忆。
第四,恒定的持久性。虽然在电影有限的放映时间里,其中涉及广告的内容和时间不是很长,但电影本身的宣传、放映周期和媒体的关注使一部电影在很长的时间内吸引着大众的关注,一部好的电影甚至可能在几十年后都还拥有忠实的影迷。因此,相较于杂志报纸上平面广告的短寿以及电视广告频繁的更换,电影广告化作为一种广告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令电影中放映的广告拥有较持久恒定的生命力。
电影广告化:广告业与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电影广告化无疑是以后广告业和电影业结合的最佳方式,其成功的运作和处理,对广告业和企业都将产生无与伦比的宣传效果和市场效应,从而促进广告业和企业的飞跃发展。
二、中国特效电影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产电影种种成绩的背后依然伴随着诸多问题与压力,其中,国产电影产量大,但质量同好莱坞电影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投入大收获小是国产片市场的真实写照。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据业内人估计,90%以上的国产片亏损。[2]
(一)华而不实的电影
电影要讲故事,电影话语模式的主导形态是叙事。电影如何展示情节、塑造人物,随着人物对白、背景音乐、剧本和情节的逐渐深入中,把故事讲精彩是电影叙事的基本要求。“数字特效使电影叙述形式发生变化,使电影不仅是物质世界的记录或反映,其创造的叙事形式呈现了新的特色。”[3]数字电影创造的票房神话让数字特效影像几乎出现在所有的电影中,特效电影成了谋求商业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电影画面审美性、观赏性、愉悦性成为电影的主要追求,看不见的一些东西,如人物的塑造、叙事的完整性、情节的安排、复杂的线性结构等遭遇排斥。这些内容大于形式的数字技术高超的电影用科技堆砌的“唯美”影像掩盖了虚无的内容,完全忽视了对影片意义的挖掘。《无极》影像的渲染营造到极致,场景设计在电影特技的包装下如梦如幻。陈凯歌在谈到《无极》时曾明确表示:“我可以用特效实现我对中国文化的情怀,特效帮助我的想象力得以延伸,并且能释放出来。”然而,作为中国“大片”的《无极》,因内容空洞、叙事简单而遭到批评。《无极》所遭受的重创为中国电影敲响了警钟。当代特效技术在使电影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越来越好看的同时,如果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和文化内涵,空洞和虚无将让电影远离艺术的真正本质,沦落为一种视听游戏。
(二)“东施效颦“的中国电影
越是特效比例高的电影,就越是全球化的产品。走特效电影的途径似乎成为中国本土电影与国际接轨,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的最好方法。科林伍德说过:最伟大的艺术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的技巧。[4]中国电影进行了数字技术的尝试,但是大多数中国电影只是盲目跟从好莱坞模式的高科技,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比如《风云2》在现场布景、特效都模仿好莱坞特效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太像《斯巴达300勇士》了!”走出《风云2》放映厅,观众一致感叹。这些都反映出国产特效影片的不尽如人意之处。目前,国产电影特效大多都是外包给国外的特效公司,中国的电影只能在西方已有的技术上来制作。导演和特效制作人员之间经常会产生意见和认知上的不统一。中方导演要求的效果如果做不出来,就只能修改内容,让内容“将就”特效。内容的存在只是为了展示西方文化韵味的特效,中国的特效电影抹不去浓厚的西方文化印记,东施效颦的笑话在现代社会又一次的发生。张艺谋直言不讳地说:“我拍电影,镜头能表现到什么程度,不是由我决定的,要电脑工程师说了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导演,而我却变成了副导演。”[5]
(三)粗制滥造的3D电影
3D电影的制作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专门的3D摄像机拍摄。二是用软件把2D电影转成3D电影。相对于拍摄3D电影,把2D电影转成3D电影所用成本低很多。但是拍摄的3D电影给予人感官上的身临其境的是普通2D转为3D的电影无法给予观众的。在观看电影《阿凡达》一个下雨的场景时,许多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感受好像真正从天上落到自己头顶的雨滴。目前3D电影发展最注重的表达方式—与电影特效结合对观众的视觉进行直观刺激。在故事的叙述语言上还是形式多于内容,甚至有时因为太注重画面的美感而忽略了挖掘电影故事的深度。这种表达在刚开始时是有着巨大作用的,当这三五年后,众把3D技术视为平常之时,如果3D电影发展还停留靠特效营造的外表美的基础上,3D电影又会重新被2D电影取代。目前许多国内制片商将赚钱目标寄托在了3D技术上,一大批转制国产3D电影项目纷纷上马。导演高群书说:“因为没那么多钱,转一部(3D电影)要600万,拍一部要6000万。那些都是伪3D,都是卖噱头,骗票房用的。”以提升票价为目的的粗制转3D的行径对产业发展有害而无利。如何进一步去完善3D电影的语言发展,挖掘其独特的电影表达魅力,从而形成一套属于3D电影特有的语言表达体系,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三、对中国特效电影未来发展的展望
2012年上半年美国特效大片进驻中国,导致同期上映的几十部国产电影几乎悉数赔本,2013年在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加14部好莱坞特效大片外国影片的背景下,中国特效电影的如何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完善特效电影语言体系
数字技术不仅使特效成为电影感情表达、内容叙事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整部电影语言系统中的一个表达元素的特效已经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如果说蒙太奇是电影的叙事语言,那么特效就是电影的体验语言、修辞语言。因此从本体论角度而言,发展融入了视听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电影特效自然而然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必然路径和趋势。所以,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去完善特效电影的语言发展,实现电影品质提升,挖掘其独特的电影表达魅力,从而形成一套属于特效电影特有的语言表达体系。使得中国的特效电影创作中理性使用特效,而不是为特效而特效,为获得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技术含量。
(二)电影制作成本的优化
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大半投资上亿的中国国产特效电影连成本都没法收回。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由于特效制作费用庞大,常常造成特效预算超支,从而出现压缩特效费用的现象,最终导致特效效果不足,影响了电影的品质。所以在未来,掌握特效电影的制作规律,从而优化制作成本的分配,对于特效电影的发展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国外的一些制作经验丰富的大电影公司,在前期统筹、成本控制、后期特效制作、后期突发风险控制都有缜密的计划和安排,这样就不会有减少或者压缩特效制作部分的预算资金。
(三)规范特效电影的制作流程
制作一部电影电影其实也是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需要有规范化的流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作为一个成熟的运作模式,在电影开拍的时候,特效团队就要加入电影的创作中,而不是等到影片后期合成的时候才来找特效公司制作。而且在电影制作团队中应该有一个特效总监,对特效制作全权把关。“国外这个行业里会有一个视觉指导的人,他属于特效范畴里面的最高层,但他不属于技术范畴,是属于创作团队的,他和导演进行讨论,如何设计镜头等,达成创作要求,再和特效指导进行沟通。在中国,导演与特效人员进行沟通,直接告知特效人员需要做什么,特效人员提供建议,缺少创作层面上的视觉指导人员。”[6]
(四)加强特效软件的研发工作
一、目前电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
对于电影行业,导演的导戏水平,通常会成为人们评价一个电影好坏的重要依据,人们称之为导演的个人技能。那么现阶段的电影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加强这种技能,这正是电影教育的一大弊端,过度地将艺术教育转化为技术,追求快速培养技术性人才,弱化了人文方面的培养占比,造成专业性越来越强,综合性越来越弱的现象。如今在快节奏的学习模式下,技术越来越高超,但是人文素质却越来越低下,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已经严重偏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这个电影是拍出来圈钱的”,这类急功近利的商业片已经屡见不鲜[1]。
(二)电影艺术体系固化,缺乏创新型教育模式
目前,人们过度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导致课堂以专业讲解居多,关于电影艺术的讲解还故步自封,赶不上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形势,艺术教育也将逐渐止步不前。所以应开发更多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三)电影艺术教育学科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电影艺术教育,导演和表演艺术是比较热门的科目,报考的人也趋之若鹜,但是电影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艺术教育也应该覆盖社会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比如剪辑录音等方面人才就相对匮乏,为适应整个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各艺术学科之间的均衡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
二、电影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引导电影艺术教育回归本真
艺术高校是不同于社会的艺术殿堂,不要去考虑过多的商业化价值,比如作为导演系的学生,要做的就是努力丰富自己,不单单指技术上的,更应该是人文素养上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在于创造性和再创造性,电影是一定会有对应的剧本,导演要在原有剧本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种体会来自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不掺杂任何技术含量。而这种认识,往往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得到最深刻直观的见解,导演不是被动地服务谁,而是应把控全局,所以高校应引领学生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坚持人本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电影艺术人才。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建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拿导演教育举例,导演是整个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水平与认识很大程度上决着这部电影的好坏,所以导演的意识是否足够先进,取决于其接受的艺术教育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所以,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换代,吸取市面上先进的技术,融合到艺术教育中,摒弃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进步。高校可以主动地接触和了解国际市场的电影艺术动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师团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建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触新的知识。
(三)促进各艺术教育学科均衡发展
一个导演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同样一部好的电影,也不是单单有一流的导演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不同的艺术部门进行配合。所以,在艺术教育阶段,无所谓主要与次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等等,有时候声音的表现力并不亚于肢体表现力,高校应均衡每个学科的发展,对于表演专业等热门学科,可以通过提高报考门槛和招收人数来控制入学量,冷门艺术专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潜力。
(四)增加电影艺术教育中审美的比重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品种,指为电视首映而制作的影片。它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才只有30多年,而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电影既吸收了电影传统中用精致的声画语言进行叙事的各种技巧,又适应了电视媒介的特点,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0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0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电视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缺少理论定位和创作经验,早期的电视电影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艺术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剧本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创作的科技含量不够,电影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等等。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部,正式铺开了电视电影的创作道路。2000年伊始,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及《当代电影》编辑部召开了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在认真研讨和总结了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之后,电影频道决定部分电视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目的是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质量,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2002年,电影频道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调查研究,决定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电影技术发展前景以及电影频道的未来考虑,电视电影采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从最初采用标准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到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到转向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的创作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近10年来,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一千多部电视电影作品,不少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其结构的张力、形象的丰满以及风格、样式的多元性探求等方面,都堪与电影相媲美。由于其题材涉及非常广泛全面,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中国影视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收视率上看,每部电视电影作品黄金时间首播的观众人数一般都在2 000万至3 000万人次左右。其中,60%以上的电视电影作品首播的收视率都能进入电影频道当周收视率前十名。由此可见电视电影观众层面的广泛及其社会影 响。同时,不断发展的电视电影事业,也激活了电影文学创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创作人才。现在,电影频道每年都能收到1 000多部剧本,一大批成熟的剧作者和年轻导演从电视电影起步,现在也成为电影或电视剧拍摄的新兴力量。不少为我们熟知的著名导演、演员都曾为观众奉献过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比如导演高希希、杨亚洲、乔梁,演员陶虹、李亚鹏、陆毅、佟大为、潘粤明、何琳等等,不胜枚举。2003年,由电影频道(cctv-6)出品,歌手艾静主演的电视电影《黑白》代表中国的电视电影首度走出国门,在第16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奖;2004年,纪实性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在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银奖;2005年11月,中国女星何琳因在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中饰演阿秀一角。获得了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这次获奖又一次见证了中国电视电影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同时也为中国的电视电影人坚定了无限的信心。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剧本的创作上。由于大多数剧本是自由来稿,许多作者是新手或是非专业作者,剧本的成活率比较低;而且在剧本的内涵上,存在着作品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等不足。许多有能力有分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参与到电视电影的创作中。二是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电视电影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电影的制作上缺乏制作经验,在电视电影刚刚开始起步的前两年,基本按照电影的制作方式拍摄而成的作品不多,大多数影片是用磁带而不是用胶片拍摄的,所以,使不少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小制片公司不具备拍片能力,而将项目转包出去,使制作经费在转包过程中被盘剥,严重影响了部分影片的拍摄质量,这也说明在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操作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中国电视电影的未来前景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中国电影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关于电视电影的创作
在题材上,由于电视播放具有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可以加强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那些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的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此外,还可以关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的改编和儿童片。同时,要借鉴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强化为档期制作,为类型化的片场制作,打造国产类型电影品牌,提高电视栏目整体质量。在人才上,可以吸引更多有创作经验的优秀导演加入电视电影的创作队伍。
2.关于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式和制片方式
几年来,电视电影的制作队伍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独家投资和多种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每年有100多家影视制作单位参与电视电影制作,目前的电视电影创作已初步形成规范化的生产运作。因此,电视电影要继续发展,就要继续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使电视电影的生产完全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制作、发行、播映的完整机制,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电影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制播分离制度的实施,电影的投资可以从原来的先期投资过渡为后期购买,以适应市场经济。
3.关于电视电影的市场开拓
从已经播放的电视电影的收视反应来看,电视电影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再加上16毫米影片市场和其他后开发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可以根据电视电影的不同类型和观众的观赏需求来划分播出的时间档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栏目,以栏目的整体优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也可以扩大播放市场,将播放电视电影的频道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扩大到全国地方台的影视频道。同时,综合考虑影片的市场价值,可以将一些已经播出的、观众反映较好的、质量上乘的影片制成拷贝或vcd、dvd,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发行,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4.关于电视电影的生产用材
国产电视电影的用材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过程:1999年时是用标准清晰度数字磁带拍摄的;后来又广泛使用16毫米胶片作为电视电影拍摄用材;在2002年伊始,又开始采用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阶段。这种完全按照电影的技术标准拍摄的高清作品,既能满足不久的将来电视转为高清晰数字播出的节目需要,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能从磁带转成胶片,或以光盘的形式,作为影院电影放映。因此,由“磁转胶”到“胶转磁”—转换成高清晰度数字磁带进行拍摄很可能代表本土电视电影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影视合流就得到进一步深化,从电视播放电影,到电视业和电影业联手制作影片,再进入以电视技术为电影院制作电影的新阶段。影视合流更广阔的前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怎样,如今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视电影的播出,它的出现给电影频道的节目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改变了我们关于电影的观念。电视电影探索了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影院电影移植到电视屏幕上去,在此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在我国,它更是电影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途径,也是电影界的一个新的艺术增长点、人才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它的特性、优势和不足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理论界不断探索,更需要电影人努力去实践。
[参考文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0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0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电视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缺少理论定位和创作经验,早期的电视电影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艺术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剧本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创作的科技含量不够,电影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等等。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部,正式铺开了电视电影的创作道路。2000年伊始,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及《当代电影》编辑部召开了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在认真研讨和总结了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之后,电影频道决定部分电视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目的是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质量,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2002年,电影频道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调查研究,决定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电影技术发展前景以及电影频道的未来考虑,电视电影采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从最初采用标准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到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到转向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的创作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近10年来,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一千多部电视电影作品,不少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其结构的张力、形象的丰满以及风格、样式的多元性探求等方面,都堪与电影相媲美。由于其题材涉及非常广泛全面,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中国影视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收视率上看,每部电视电影作品黄金时间首播的观众人数一般都在2 000万至3 000万人次左右。其中,60%以上的电视电影作品首播的收视率都能进入电影频道当周收视率前十名。由此可见电视电影观众层面的广泛及其社会影 响。同时,不断发展的电视电影事业,也激活了电影文学创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创作人才。现在,电影频道每年都能收到1 000多部剧本,一大批成熟的剧作者和年轻导演从电视电影起步,现在也成为电影或电视剧拍摄的新兴力量。不少为我们熟知的着名导演、演员都曾为观众奉献过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比如导演高希希、杨亚洲、乔梁,演员陶虹、李亚鹏、陆毅、佟大为、潘粤明、何琳等等,不胜枚举。2003年,由电影频道(CCTV-6)出品,歌手艾静主演的电视电影《黑白》代表中国的电视电影首度走出国门,在第16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奖;2004年,纪实性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在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银奖;2005年11月,中国女星何琳因在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中饰演阿秀一角。获得了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这次获奖又一次见证了中国电视电影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同时也为中国的电视电影人坚定了无限的信心。
但是,
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剧本的创作上。由于大多数剧本是自由来稿,许多作者是新手或是非专业作者,剧本的成活率比较低;而且在剧本的内涵上,存在着作品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等不足。许多有能力有分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参与到电视电影的创作中。二是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电视电影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电影的制作上缺乏制作经验,在电视电影刚刚开始起步的前两年,基本按照电影的制作方式拍摄而成的作品不多,大多数影片是用磁带而不是用胶片拍摄的,所以,使不少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小制片公司不具备拍片能力,而将项目转包出去,使制作经费在转包过程中被盘剥,严重影响了部分影片的拍摄质量,这也说明在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操作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中国电视电影的未来前景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中国电影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关于电视电影的创作
在题材上,由于电视播放具有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可以加强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那些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的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此外,还可以关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名着的改编和儿童片。同时,要借鉴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强化为档期制作,为类型化的片场制作,打造国产类型电影品牌,提高电视栏目整体质量。在人才上,可以吸引更多有创作经验的优秀导演加入电视电影的创作队伍。
2.关于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式和制片方式
几年来,电视电影的制作队伍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独家投资和多种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每年有100多家影视制作单位参与电视电影制作,目前的电视电影创作已初步形成规范化的生产运作。因此,电视电影要继续发展,就要继续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使电视电影的生产完全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制作、发行、播映的完整机制,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电影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制播分离制度的实施,电影的投资可以从原来的先期投资过渡为后期购买,以适应市场经济。
3.关于电视电影的市场开拓
从已经播放的电视电影的收视反应来看,电视电影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再加上16毫米影片市场和其他后开发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可以根据电视电影的不同类型和观众的观赏需求来划分播出的时间档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栏目,以栏目的整体优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也可以扩大播放市场,将播放电视电影的频道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扩大到全国地方台的影视频道。同时,综合考虑影片的市场价值,可以将一些已经播出的、观众反映较好的、质量上乘的影片制成拷贝或VCD、DVD,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发行,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4.关于电视电影的生产用材
国产电视电影的用材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过程:1999年时是用标准清晰度数字磁带拍摄的;后来又广泛使用16毫米胶片作为电视电影拍摄用材;在2002年伊始,又开始采用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阶段。这种完全按照电影的技术标准拍摄的高清作品,既能满足不久的将来电视转为高清晰数字播出的节目需要,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能从磁带转成胶片,或以光盘的形式,作为影院电影放映。因此,由“磁转胶”到“胶转磁”—转换成高清晰度数字磁带进行拍摄很可能代表本土电视电影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影视合流就得到进一步深化,从电视播放电影,到电视业和电影业联手制作影片,再进入以电视技术为电影院制作电影的新阶段。影视合流更广阔的前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怎样,如今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视电影的播出,它的出现给电影频道的节目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改变了我们关于电影的观念。电视电影探索了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影院电影移植到电视屏幕上去,在此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在我国,它更是电影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途径,也是电影界的一个新的艺术增长点、人才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它的特性、优势和不足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理论界不断探索,更需要电影人努力去实践。
[参考文献]
1 我国机械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生产大国,但离机械强国的距离较远,一方面国产机械产品的技术、质量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业的生产集中化程度很差,企业经营效率仍很低,自主开发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差距仍大,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品牌。虽然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的引导,通过引进技术与跨国公司合资和合作生产,在技术要求上力争贯彻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全行业总体的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升,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水平依然不能令人满意,这一积极因素使得我国机械行业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一定的地位,但是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处于二流水平,现实不容乐观。
2 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纵横机电自动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 年代及以前),第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第三阶段(20 世纪末)。第一阶段也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广大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加强完成机械产品的性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完美结合,这些结合经历了军用,民用等技术变革,对当时经济的复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当时,机械水平中处于自发的状态,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深入了解和发展,已开发的产品很难得到推广。第二阶段对比第一阶段则出现了蓬勃发展阶段,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技术奠定了基础,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又为自动化技术给了一注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这一时期各国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很大的发展,各个国家对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方向给予了给大的帮助。第三阶段则是比较成熟的阶段,也是机电化迈入智能化的一个新阶段,光学、通信技术渗透到机电自动化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在机电化技术也露出苗头。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才慢慢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国家还组成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此计划为 863 计划中,这标志了我国机电自动化技术研发的开端,在规划这些任务时充分研究了国际上有关自动化发展的动态,以及由于此计划带来的影响,很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3 机电自动化系统的优点和效益
3.1 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电自动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精确的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较高的产品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自动化产品实现了工作自动化,所以生产力大大提高。
3.2 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电自动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并使产品寿命得到延长。
3.3 调整和维修方便,使用性能改善
3.4 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
机电自动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应变能力较强。
3.5 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3.6 节约能源,减少耗材
4 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自动化是多学科交叉的一种学科,它集光学、计算机、信息等学科,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的进步,并且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自动化的进步可以归结以下个方面:
4.1 智能化进入
21世纪,智能化成为机电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人工智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机智能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应用之一,所谓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等一切理论基础上的,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机,动力学等学科,使她逐渐成为自动化产品的智能,但是要完全和人一样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从多个方面考虑,高性能,速度的微处理器使自动化技术产品赋了低级职能,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2 网络化
网络的不断普及,在网络基础上的各种控制和技术的不断出现,而远程控制终端本身就是对于自动化本身产品而言,网络和总线技术的应用成为网络化不断发展的趋势,采用家庭网络技术连接电器成为计算机家庭化的有效实现,所以,机电自动化技术无疑将向网络化不断发展。
4.3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机电自动化技术所衍射出的产品种类繁多,研制和开发一点程度上的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等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单元是困难的,也是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过程。在这些标准单元基础上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规模。要实现如上功能,还需要制定各项原则和标准,以便符合产品的标准。
4.4 自动化
自动化是动态化的,前瞻未来机电自动化技术,更加注重产品和人的人性结合,机电自动化技术的人格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给自动化实现更加人的一些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像家用机器人,更加凸显出人机一体化技术:二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其实,很多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都是在动物的灵感下研制出来的。
4.5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机电自动化向着不断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就是向着微米、纳米级发展。它的特点是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军事,医疗等许多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6 绿色化
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然而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时,人们倡导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所以,绿色化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等一系列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的要求不断的增加,对生态资源要求高,利用率却不断增加。有效的设计绿色机电化产品,具有未来远大的前景。机电自动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凸显在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5 结束语
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出现都不是孤立展的,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到这一时期必然带来的产物,在自动化发展穷处不断的今天,相关技术有许多,也随着科学技术和各种技术的结合呈现车明显的进步,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未来也越来越美好,我国在加过经济发展的同时,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在有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DOI]10.13939/ki.zgsc.2015.07.086
1 微店的出现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购物体验的重新洗牌。先是百货商场的出现,紧接着是各种大小型超市、专卖店,而现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电子商务日趋发达,网络购物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些消费者平日里工作繁忙,或生活琐事缠身,实在抽不出时间去商场好好给自己买一件新衣。一个消费者因为相中的皮鞋没有适合自己的尺寸失望而归等。这些信息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关注,作为商家也无法去一一改变,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购物理念和个性风格,如何留住忠实消费者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eFuture微店( .cn)于2012年9月创立,创始人为北京富基融通董事长颜艳春。
它率先打破这种单一渠道,开创了移动商超购物这一全新模式。只需用手指轻轻一点,消费者就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商品动态,商家更可以在第一时间与顾客进行心贴心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微店,正在大规模传播之中。
微店是有体温的个人商店,产品家族包括微店及微店员。其中,微店是针对消费者的购物软件。消费者使用微店可以查看附近百货商场或超市最新上架商品,商品促销信息,广告等。也可以申请绑定该商场、超市的电子会员卡,会员卡积分可以随时查看,十分便捷,不用担心会员卡遗失等问题。另外还开设有优惠券功能,消费者在微店上可以及时收取各大商超的优惠打折信息。购物闲暇之余还能根据个人喜好用微店自定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私人商店。微店员则是针对零售商店员的后台软件,商户店员使用它可以商品的优惠信息和促销信息;给自己的商品贴上经营标签,让消费者更加快速便捷地发现商品和促销!使用店员端还能直接给消费者发送消息,能更方便、更准确地将促销信息发送到消费者手上,实现一对一精准营销。
有了微店,消费者就可以在忙碌了一周后,在家轻松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有了微店,店员就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消费者店里现在有了适合她的皮鞋尺寸。有了微店,老顾客发现自己的电子优惠券一栏里总是有许多老会员独享优惠券。有了微店,逢年过节时,消费者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常去的那家商店早早给他们准备好了节日礼品。微店的横空出世,预示着全渠道零售时代已经到来。
2 微店的特点
(1)微店是基于手机平台开发的网点,作为移动端的新型产物,任何人通过手机号码即可开通自己的店铺,开通微店完全免费,降低了开店的门槛和复杂手续。微店支持信用卡、储蓄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付款,且无须开通网银,快捷又方便,是未来销售的一种渠道。微店上的商品信息可以直接转发到微信、QQ上,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看到所销售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关注。它强调的是粉丝经济,通过不断增加粉丝数量来扩大产品的销售规模。
(2)微店管理简单易用,可以一键同步淘宝商品,随时随地地对商品进行分类、下架等功能管理商品,还可以随意置顶商品让用户快速浏览到你的主推商品。
(3)用户可以直接在微店搜索栏搜索商品,让用户可以快速找到你的微店,同时你也可以利用自动回复功能,这样用户就能快速收到你的答复,不会为此流失比较没有耐心等待的用户。还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跟用户进行有趣的互动。这样用户在进行聊天的时候不会感觉枯燥乏味。
(4)微店页面设置也是自定义的,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装饰来装扮你的微店,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以店铺设计来衬托出你的商品,从而让用户聚焦在商品上从而提高购买概率。
(5)微店的数据统计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它可以实时关注到增减粉丝的数据,以及每天有多少点击率,从而可以推理分析大部分用户的爱好以此可以帮助微店提高销售量。
(6)微店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流量,它能让你的商品展示在最热门的互联网内容上,可以更快地进行网络推广扩散传播,而且微店也能展示在微店官方公众号上,通过官方推荐,能有更多的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店铺。
3 微店的发展前景
今天的消费者不是在一个渠道里面购物,他们是全渠道(Omni-channel)的购物者。他们可能到网店去买东西如天猫、淘宝、亚马逊,但同时他们也会到实体店去买东西。面对当下发展前景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应接不暇的新技术和理念的冲击,传统销售商们如何制定全渠道战略使其成功落地并有效地创造更新的消费价值?这是当下所有销售商关注的焦点问题。
微店的问世,以尽量低的代价帮助实体销售企业具备了全渠道的服务性能,它就像一部装载全渠道精准制导的武器,可以全天候地释放消费者无限量的消费潜能,尊重消费者并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的购物需求。
微店是通过云商店把世界上的销售店连接起来,包括实体店、网店、移动商店、社交商店,消费者可以在云商店自由选择和订阅喜欢的商店、品牌,把自己喜欢的品牌放到自己的私人货架上;同时可以建立自己个人的购物清单,如家庭清单、太太清单。负责该品牌商的店员可以直接与订阅自己品牌或商品的粉丝建立直接对话,可以定期地在自己粉丝们微店的私人货架上摆放个性化的商品,对消费者进行推荐,让消费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购物。
“逛超市,优惠券、钱包都可以不带,甚至根本无须到超市,只需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微店APP,在公交车、马桶上、被窝里就可以完成采购。”这样愉悦的购物体验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微店的出现让众多中小企业也可以具备将这种愉悦购物体验带进顾客消费生活的能力。APP实现随时手机购物。在进入微店时,顾客只需要扫一下微店的二维码,即可轻松下载微店的APP,而通过APP顾客可以享受随时随地全程购物的乐趣。相信这种新的购物方式会很快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推广。
在微店APP上,顾客不仅可以浏览门店销售的各类商品,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门店的促销商品信息,对于感兴趣但暂时不想购买的商品,顾客还可以将商品“收藏”起来,微店系统也会自动根据顾客平时的购买习惯和喜好信息适时推荐顾客感兴趣的商品、新品信息,真正实现让顾客随时随地能购买心仪的商品。
微店还可以通过社交的力量把家人和闺蜜都连接起来,通过购物社交建立新的影响力,而不是销售商硬推给他们什么东西。《连线》杂志有统计显示,72%的购物决定在于消费者家人或好友的影响。不管在实体店还是网店,如果有一个朋友给你推荐,购买决心有 50%。如果有两个朋友、三个朋友也同时给你推荐,购买决心就有80%。这就是新的购物社交时代到来了。通过购物社交,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他们的社交关系,真正地去提高零售的竞争力。
4 结 论
作为全球第一个连接消费者和销售商的社交购物平台,微店使我们的畅想落地成为一种可能。未来,微店将成为全世界消费者的移动购物星球,它是有体温的、个性化的、有色彩有性格的私人商店,它将赋予更多传统企业互联网基因,帮助消费者找到他们喜欢的商品,帮助他们聚合感情、分享生活、使消费成为人们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20世纪中后期,电视开始进入我国百姓家庭、影响人们生活。从某种角度说,它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普及,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悄然在市场中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曾一度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近年来一些民营电视公司正淡出人们视线,这一现象同样引起业界的关注。
民营电视节月制作公司,实际上是指群众集体经营或私人经营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主要制作电视剧、电视广告、栏目和专题类节目,提供给电视台播出,并且从中获得经济回报。目前,国内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制作,与电视台合作经营,以及与电视台内部的公司合作。电视节目市场按照产品流通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市场、交易市场、需求(消费)市场i个主要部分。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在市场经营中有所长,也有先天不足,客观分析市场,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扬长避短,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生产市场门槛降低,制作公司竞争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广电管理部门对电视节日市场的规制经历了一个从紧规制、放松规制、激励规制的过程,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的。
90年代中期,国家广电部门禁止私营企业进入影视制作领域的,许多民营电视制作经营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公司时,尽量规避“影视制作”字样,取而代之以“文化”、“艺术”、“策划”、“投资”公司命名,实则从事影视制作业务;1998年一2003年,国家广电部门政策规制出现松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民营机构经过“批准”和“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就可以进行相应影视制作业务;从2004年以后,国家对影视制作市场逐渐采取激励政策,“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月制作业”,”“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上述法规和政策,取消了以往对民营电视机构在制作和经营电视节目方面的市场限制和政策歧视,为民营电视制作机构打开了进入影视制作市场之门。
由于对电视节日生产者设立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以及电视剧制作具有的周期短、资金回收快、社会影响大等特点,电视节目生产很快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行业。
在我国电视节日生产市场,存在着三大市场主体,即各级各类电视台、各类电视台所属的电视制作经营机构、民营电视制作机构。
第一是各级各类电视台,主要从事电视栏目、专题类节目生产,满足本机构播出需要,由于各电视台的地域限制和资源有限,多数电视台的节日制作以本地区资源为主,这就为民营电视制作机构预留了跨地区进行资源整合的空间。如光线传媒初期制作的《中国娱乐报道》、欢乐传媒的《超级模特》、唐龙国际的《国际影苑》等节月,正是填补了各地电视台节日的空白。
第二是各电视台所属电视制作经营机构,它们主要制作电视剧、专题和栏目类节日,如中央电视台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湖南娱乐频道控股的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由于人、财、物方面优势,节目质量总体水平较高。
第三是民营电视节日制作经营机构,主要制作电视剧、专题和栏目类综艺节目,从生产能力上看总体呈现金字塔型结构分布,生产能力较大的公司占总体的4%左右,中型公司占5%左右,其余多数是小型公司。
近些年,电视节日制作机构逐年增加,截止2006年,全国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专业机构已有2442家,绝大部分电视剧制作单位规模小,这些社会制片公司的力量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和一些综艺节目方面。由于这些制作机构融资渠道不畅,产能和投资力度有限,产品形式缺乏创新,模仿海外节日现象比较普遍,节日总体质量和水平不高。大多数民营电视公司都还处于“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即向电视台输送内容,负责栏日制作:这种做法风险相对较小,尽管收益难于保证,但是易于中小型民营电视企业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不难看出,在生产市场的竞争中,各级各类电视台及其附属制作机构生产节日直接播出或出售,在与民营电视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和垄断地位。对于多数民营节月制作机构来说,如何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制作水平,在变化莫测的影视市场中选准发展方向,成为当下思考的问题。
从近年来生产市场情况看,节日产品数量在逐年下降,出现了从追求数量增长向提升制作品质的转型趋势。以电视剧生产为例,据有关统计,“2009年度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02部12910集:(2008年度共计502部14,498集。2007年度共计529部14670集。)电视剧生产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增长后,逐渐实现了理性回落,优秀电视作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二、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初具规模,交易走势成为市场晴雨表
我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经过20多年培育,形成展会、渠道发行、行业交易、网络交易多个交易渠道和力’式,这些市场彼此交错,互为补充,促成了当下我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基本规模,市场交易走势成为电视节目市场的晴雨表。
我国电视节同展会市场的起步是在20世纪后期,中国电视得到快速普及,但节目内容短缺问题随之就显现出来,电视节日的流通起初以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交换形式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易市场,1988年第二届上海电视节,电视节目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被认为是中国电视节同市场正式形成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各类影视节目展会相继出现。1996年,首届
“全国国产电视节目展示交易会”,标志着我国电视节日市场正式形成规模,当时参加展示交易的节日16169部,其中,电视剧9528部(集)、专题节日2568部(集)、其他类型节目4074部(集)。全国各地一些大城市相继举办的影视节目交易展丰富着节日交易市场,中国广播影视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影视节同展、上海国际影视节、四川电视节、湖南金鹰电视节、中国香港影视节、中国台北电视节等,影视节目展为电视节日交易增添了活力。2003年,首届中国国际影视节同展交易金额(含意向交易金额)5.3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第六届交易金额(含意向交易金额)达15.93亿人民币。据不完全统汁,月前我国用于电视剧拍摄的资金有60%-70%来自社会,而在年产量9000集左
右的国内电视剧市场,由民营电视公司独立和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已经占据8成的市场份额。
可见,通过二十年的培育和扶持,国内电视节月展会已经初具规模,这些展会活跃r市场,促进了电视节日的交流和交易,从娱乐新闻到电视选秀,从古装剧到军旅剧,各地影视展会释放出电视节日市场的供求信息和未来走势。
在电视节日的发行方面,主要有几种形式:电视台或广电集团独立发行,社会电视节日制作机构独立发行和委托发行等。在节目发行市场上,节目供需双方采用最多的是直接交易,电视台与发行商之间形成电视节同销售网络,多数社会电视制片公司采用传统方法直接向电视台销售电视节日,节目发行成为社会电视制片公司的难题。
三、需求市场从一元走向多元,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近年来,电视节丹需求市场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化的发展,各电视台电视专业频道逐渐增多;另一力‘面,电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数字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相继出现。需求市场的多元化,为电视节日的播H{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全国各电视台作为节日需求的主要对象,仍然存在着节日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有关统计,‘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电视台287座、教育电视台44座,广播电视台1993座:全年开办电视节目1283套,其中付费电视138套。全年播出电视节日1453万小时。在播出的电视节同中,影视剧类节目为652万小时(占44.9%),如果加上综艺益智类节同,娱乐类节目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达53.6%),娱乐类节日对于电视仍是半壁江山,全年共制作电视节月只有255.33万小时。可以看出,全国电视机构还是有比较大的的播出空间。
此外,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预计,到2010年,中国电视付费频道用户数量将达到l.28亿户,其市场规模更达1000亿元之巨。而目前节日源匾乏、现有节目质量不能满足观众需求是当前数字电视运营商遇到的主要发展瓶颈,为了发展付费频道,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付费频道的合作。
总之,目前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数量仍满足不了播出需求。从近些年电视频道数量的增长情况和播出情况看,节闩市场需求还是较大的。另外,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的出现,给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节日提供另外一种播出平台。IPTV作为一种新的节日传播渠道,可以将电视节目通过电信的网络传送到电视、电脑甚至手机上,为电视节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
我国电视节日市场的需求主体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电视台向网络化、多媒体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电视节月的需求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四、民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面临转型
我国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处在一个亟待转型的发展时期。
1、从生产的角度看,我国民营电视制作机构整体上还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与电视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电视台及其下属制作公司相比,其规模上显得小而散、多而杂,专业化程度和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节日创意没能跟上电视发展潮流:例如,前几年国内电视娱乐节日曾创下不俗的收视成绩,在这一轮电视娱乐浪潮中,央视和几家省级卫视成为主角,民营机构制作的节目没能显露头角。
2、从电视节日交易市场看,短期内以“买力’市场”为主的状况不会改变,尽管国内对电视节目的需求还在增加,但以电视剧销售情况来看,市场供求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即高质量精品电视剧供不应求,制作粗糙、质量低下的电视剧供过于求。例如2003年全国投入电视剧拍摄的资金超过3()亿元,2004年超过3s亿元,2005年的电视剧投资金额进一步攀升。从市场需求来看,2003年各级电视台只播出电视剧约8000(部)集上右,2004年共播出约10000(部)集左右。多数电视剧没有出现在荧屏上,而是积压在制片公司的库房里,这就形成了供给市场上表面繁荣,实际匮乏的局面。节目在交易市场中是否畅销,内容质量是一方面,市场导向、观众需求是另一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多年来,各电视台重播现象严重,原因之一是符合要求的节目不足。
3、从经营角度上看,民营电视制作机构起初多是为电视台提供节目,从一个领域人手,集中力量,以专见长,重点突破,随着与播出机构合作的加深,一些公司开始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和范围,实现经营上的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如光线传媒以《娱乐现场》的品牌打造为基础,相继推出《海外娱乐现场》、《娱乐人物周刊》、《娱乐中心》、《电视剧风云榜》、《摩登时代》等多个节目,在全国各电视台播出,同时,光线传媒每年还举办几十场大型娱乐活动,如百事音乐风云榜、电视剧风云榜等。派格太合在原有制作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又向电影、纪录片、全国巡演、全球巡演等领域开发拓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成为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在度过初创期、向发展期转型的经营策略。
4、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民营电视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今年,我国推出了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首次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和具体实施步骤。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展开,我国将在五年内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通信网三网互相渗透、互相兼容,并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过去的30年,我国酒店业快步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历史性跨越;今后30年,我国酒店业要实现向发达国家看齐、与国际行业巨头比肩的新飞跃。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必将成为酒店连锁经营的首位强国。进一步加快国内酒店行业发展的速度,既是国内酒店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经济强国的需要。要加快酒店行业的发展步伐,必须根据行业性质特点及其优势,选择科学可行的发展道路和运作模式。
一、国内酒店连锁经营的现状
国内酒店连锁经营真正进入规模性的发展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规模化经营,经济效益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连锁经营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益已日益为国内酒店业所认识。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国内连锁型酒店,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规模效益明显,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地位日益突显。
(二)地区差异化逐渐加大
中国的连锁经营从发展上来看,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沿海比内地发展快、成功率高、成熟度强。这也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连锁酒店在地域的拓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相比之下,中国内地的大型酒店连锁经营发展缓慢,弱势明显。
(三)资本呈多元化发展
国内酒店业的发展基本上是由市场推动的,因此会在短期内形成连锁酒店之间的激烈竞争。随着大型连锁酒店跨区域的连锁经营,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城市的酒店行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连锁经营这种运作模式,从它展示无限生命力的那一天起,就成为各种资本追捧的对象。连锁酒店的经济收益相当诱人,投入此行业的资本自然会不断增多,从资金来源看,正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国内酒店连锁经营的优势
(一)连锁经营的理论优势
1.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
规模效益是酒店连锁经营最吸引人的优势。连锁经营要想实现规模效益,必须在分店的设置上多动脑筋,这样可以扩大酒店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合适的地理环境中,开设数量适中的分店,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就业人口总量的增加,增加了就业机会。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给酒店带来巨大的收益,连锁经营酒店通常选择统一的建筑形式,进行统一的环境布置,采用统一的色彩装饰,设计统一的商徽、广告语、吉祥物等,这种形象连锁是一种效果极佳的公众广告。由于不同地区的顾客,反复接受同一信息的刺激,久而久之,会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可,进而发生兴趣,这对树立与强化酒店形象极其有利。连锁酒店的工作人员,往往统一着装,这给顾客一种整洁、规范的感觉,使顾客愿意光临,而且通过顾客无意识的宣传,提升了酒店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为酒店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酒店连锁经营的物流管理优势
1.物流管理的系统化。连锁经营物流系统是由采购、仓储、流通、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六大功能构成。这些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运行、共同产生出新的总功能,这个总功能再去协调各个子系统,从而使各子系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保持协调一致。
2.物流管理的合理化。连锁酒店物流管理的合理化是酒店物流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首先,物流合理化可以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其次,物流管理合理化可以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更为重要的是,物流管理合理化可以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
3.物流管理的标准化。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三、国内酒店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大型连锁酒店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在未来的20年内连锁经营将主导我国的酒店业,其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如下特征:
(一)规模效益将进一步突显
国内酒店从整体而言,多年来的状况一直是“小”、“散”、“乱”、“差”。进入21世纪以来,年利润在10亿元以上的酒店,甚至出现了一批销售额达百亿元的大型连锁酒店。调查显示,这些行业巨头都实行了连锁经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国范围的连锁网络,通过“做大、联大、靠大”的形式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特许连锁将迅速发展
在连锁经营的三种形式中,特许连锁除了具有规模经营优势外,还具有联合方式灵活、风险小等特点。另外,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企业在异地扩张还存在着注册制度、财政、税收等问题,以特许的方式连锁,则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在餐饮业,特许连锁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知,美国餐饮巨头“麦当劳”当初只是一个生意红火的汽车餐馆,自1953年采用特许方式扩张企业以来,竟以神奇的速度发展。目前,“麦当劳”已在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6800多家餐厅,年营业额高达360亿美元。相比之下,尽管我国的餐饮文化丰富,但餐饮企业的发展却比较落后,规模更是有限。所以,应在餐饮业中大力推广特许连锁的形式,以带动服务业、中介业、旅馆业特许连锁的发展。
(三)中外合资的连锁经营也将成为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又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发达国家的行业巨头早已相继在我国各大城市开设了大型连锁分店,至于以特许方式在中国推广业务更是不胜枚举。国际连锁酒店进军中国市场,每开办一个分店,似乎都能红火起来,发展势头很好。这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内酒店行业的危机感和发展的紧迫感。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国外连锁酒店的加盟,无疑会挤占国内酒店的市场份额,但它们先进的营销方式给与我们许多启迪,有利于推动国内酒店行业管理水平、盈利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西部地区酒店连锁经营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西部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特色强。从西部本身旅游资源条件而论,西部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西部地区千姿百态、雄奇壮美;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物体系,与东部地区迥然不同。青藏高原等高山大川纯净、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新疆、云南边陲的沿边旅游资源也为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西部还拥有一批为数可观的世界级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西部地区酒店行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国内酒店发展连锁经营、进行规模扩张,是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的较好选择。而西部地区酒店行业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入连锁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方光罗.市场营销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