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管理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篇(1)

企业的经济管理包括企业的内部审核、人力资源、生产等一系列相关管理活动,具体而言,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核。为了验证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效,对经济管理进行评审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定期对包括经营目标系统、产品研究和开发系统、企业组织系统、产品生产经营系统、企业财政支持系统、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系统等在内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评审,以期实现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企业能适宜、充分、有效地持续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评审。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组成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一般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指定,并被授予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以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得到完善的建立、实施以及保持。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则通过制定实时的经济管理方案和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管理进行评审,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得到相应的建设。

3.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改进。企业最主要的部分是生产过程,要实现现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就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持续的改进。一方面,企业的采购活动一定要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物资的采购不仅要确保质量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实行招标制度时一定要对招标企业在信用评价、经营状况、运输手段等方面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交货确认时要注意计量的准确性,维护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一定要有实施方案和预期目标,对生产过程中计划的变更和修改要慎重。’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出现不科学的生产程序,不合格的产品等。

二、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应变能力,创新组织机制。传统的组织理论知识把组织结构看做一个刚性的东西,强调组织结构稳定,在这样的组织里,部门、层次间界限分明、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等级森严、部门间缺乏沟通、协作意识差、办事刻板。这样的组织是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的,更不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因此,现代组织理论已不再把组织结构仅仅看成是一个刚性的机构,而是要求他刚柔并俱,它不仅具备坚定地执行企业决策和领导层意图的刚,而且还应具备很好地协调与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系,是一个学习能力的有机体,他要求企业领导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设计出能使企业适应灵活变化的敏感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很显然,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强化了部门间的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知识技术的创新。当代组织结构的基本趋势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组织结构化的扁平化,是指管理层次论文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扩大,信息沟通与决策的方式和效率均可得到改变,客观上促进了主观与下属的沟通与协商,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也得以增加,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创新有了组织保证。

2.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首先,知识的互相交汇、碰撞,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还能缩短创新的周期,加快知识更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创立知识共享机制,目的就在于使企业员工共同分享他们可拥有的知识,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建立知识和技术资源的共享机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要做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一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竞争观念,由竞争转变为“竟合”,既竞争,又合作。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善于与竞争者合作、不善于与外界交流、不善于学习的企业是没有前途和发展的企业。加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新,包括面向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的多层次互动、跨地区的协作。交流的内容除了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外,还应包括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三,打破部门局限,强化协作意识,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传统的部门划分,容易造成“本位主义”,客观上阻碍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为此,应该模糊部门界限,推动部门之间的交流,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强化协作、树立整体意识。

篇(2)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XJG1119)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然而,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所遭遇的处境也在不断地暴露出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学历学生与专科学历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有较多优势,研究生在理论方面比较有优势,而本科学历学生正处在一个两边都够不着的尴尬境地,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而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及先后顺序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服务,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目标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直接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如何培养旅游人才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从课程论的角度讲,课程体系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横向结构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有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之分。就层次结构而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的组织模式上基本采用当前大学普遍采用的“二二分段”组织模式,即大学低年级通识教育课程,在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如表1所示,我校旅游管理课程结构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共48.5个学分,占总学分168分的28.87%,专业基础课程学分为42.5,占总学分的25.30%,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分别为37和20,占到总学分的22.02%和11.90%。(表1)

从横向结构来看,除了综合实践课程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共开设课程58门,其中必修课30门,1810学时,选修课28门,646学时,分别占总学时数的76.78%和23.22%。除去公共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素质教育课程为选修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占学时数的62%,选修课占学时数的38%。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数分别占78%与22%、61%与39%。

(二)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来讲,我校旅游管理本科的主干课程与大多数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以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为主。除公共必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之外,共开设各类课程49门。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内容设置如下:专业基础课程共开设了12门课,有高等数学、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英语、世界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旅游礼仪、旅游文献检索、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专业课程共开设18门课程,包括旅游市场学、西方经济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主要客源国概论、会计学、统计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10门必修课和生态旅游、陕南旅游概论、旅游英语口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8门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分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方向。旅游饭店方向包含有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前厅管理、饭店服务礼仪、饭店营销管理、饭店组织管理、饭店信息系统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等9门课程。旅行社方向设置了10门课程,分别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从课程结构可以看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属“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系。公共课程门数少、课时量大。相反,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仍存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蜻蜓点水,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强调“后基础、宽口径”固然重要,但对于新兴学科和专业来说,由于其知识的成熟度和普及度较差,因而过分强调拓宽和淡化专业教育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在“重学科、轻课程”的背景下,课程设置过分精细化,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还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多数学者认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实践课程课时设置应控制在15%~20%之间,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仅为总课时的11.90%,总体实践学时为2~3个月。对于哪些课程需要开设实践环节,哪些课程无须开设实践环节,开设课时多少,并不明确。另外,实践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目标不明确,实践内容不清楚。

(三)课程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方向课程共开设19门课程,分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专业方向。但这两个方向的必修课各只有3门,其他13门均为选修课。以旅行社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3门课程为必修课,还有7门选修课程,所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均为32个,必修、选修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另外,在选修的7门课程中,设置的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课程也就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分解。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存在。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脱胎于历史专业,但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历史专业的特长和优势,更未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我校地处秦巴山区,秦巴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似乎也并未给课程设置带来一些影响和变化。

三、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

(一)明确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口径应当说已经相当宽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应用”特色,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的普适性职业化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人才应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另一方面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地方实际及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在课程模块设计上,“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建议把“专业课程”中的某些课程归入“专业基础课”,以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可以命名为“专业拓展课程”等以区别于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由当前的“金字塔形”向“梯形”转变。

(三)优化课程开设时序。课程设置要与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相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具体操作上,既要考虑到公共课应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之前,专业基础课又要开设在专业方向课之前,但也应灵活把握。如要考虑到刚入校大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可以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提前至第一学期开设,而对一些公共课可考虑分散到各个学期开设;同时又要考虑到大四毕业生求职等特殊要求,可以在第八学期安排一些集中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又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科学进行课时分配。在既定的总课时范围内,开设课程门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各课程课时的安排。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时分配表现为:公共课课时偏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课时偏少,实践环节课时偏少。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公共课模块,减少“马邓毛”课程的课时,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外语课程的课时是必要的;专业基础课要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因此课程开设应该更广泛些,课时也应相应加大;专业方向课应加大课时量,开设课程应精、深、广,结合专业拓展课模块设置。

(五)重视实践课程的落实。旅游管理专业极强的应用性特征使得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把每一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而不能流于形式。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我校旅游管理本科阶段实践时间可以安排1学年,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考察实习、导游实习、饭店服务实习和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旅游资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利用暑假中两周左右时间进行;第二学年暑假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旅行社与导游业务实习;第三学年结束,进行四个月的饭店服务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可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对于其他的实践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渐进地设置,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可以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晨囡.燕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评价及优化[D].燕山大学,2009.

篇(3)

2013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为国内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机遇,也对就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据专家测算,中国旅游业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型三类人才最为急需,作为旅游业支柱的旅行社和酒店依然是人才需求旺盛的产业。2013年4月12日召开的最佳东方高峰论坛上,最佳东方、先之及迈点网首席运营官罗钦《2012年度酒店人才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根据迈点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2012年,酒店对人才需求量在不断上升,2011年酒店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74.37%,2012年同比增长64.32%。与之相对应的是求职人才数量增长缓慢,2011年同比上年增幅仅为12.23%,2012年增长幅度也仅为27.92%。显然,酒店需求量要大于人才求职数。随着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企业用人数量的增长和用人质量的提高将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就业良机和发展空间。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经过企业调研、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毕业生调查反馈、专家委员会指导等基础工作之后,按照旅行社和酒店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本专业各个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新职教方式,构建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初次就业的针对性以及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一、分析岗位及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课程体系的主体思路是:旅游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调研―分析并确立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立与核心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相关证书要求―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调研确立以旅行社和酒店为主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岗位群确定为销售部、计调部、导游部;酒店岗位群确立为前厅部、大堂吧/酒吧、餐饮部、客房部等。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二、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后,不是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开设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对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做进一步归纳与整合,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知识构建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确定行动领域,这里要求行动领域能完全涵盖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根据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三、开发学习领域,构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通用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体育;旅游职业岗位课程: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导游基础知识、前厅服务与管理、调酒与酒吧经营、茶艺、餐饮服务与管理、营养与配餐、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职业拓展课程:旅游英语、人力资源管理、中西方饮食文化、商务社交礼仪、酒店服务审美。

四、以项目和任务为教学载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出卷,学生答卷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侧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但是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按照章节顺序需要讲解导游人员的分类和职责、导游服务规范、导游服务技能、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导游业务相关知识等,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结果也只能是记住各种条文规定,待到定岗实训时就发现现实工作过程和书本上的知识完全不是一码事,工作热情很快被各种不知所措替代,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频繁发生辞职跳槽甚至转行的情况。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新《导游业务》课程中,教师则把原有的章节结构全部打破重新组装,设置了“黑林职院一日游”导游服务、“镜泊湖两日游”导游服务、“云南大理―丽江六日游”导游服务、“巴黎―西班牙八日游”导游服务4个项目17个任务,以小组成立旅行社为学习形式,教师分别扮演学院接待部门主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各小组为各家旅行社,学生轮流扮演旅行社经理、定点导游员、地陪导游员、全陪导游员、海外领队、游客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多种角色。以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推销方案、设计旅游服务方案、旅游服务情境演示等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预习、做项目、完成项目、修改项目为主,教师点评、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介绍为辅,让学生把知识点活学活用,“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光余.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32):48―49

[2]王东.论“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4)5―12

[3]屠卫星.“紧跟市场满足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0―63

篇(4)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只有采取科学的经济管理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企业物资、生产资料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处理好市场、质量、品牌之间的关系,才能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

1.内部控制与审核

企业对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为了对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就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有效的控制及审核,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其内部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带头的作用。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经营目标、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等方面进行定期的评审,以肯定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的中应用。同时管理者还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出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改革措施,使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2.经济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评审

企业管理者应将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内部的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结合分析,对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与调整,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化。通常,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企业内部的最高领导者直接指定的,并授予一定的职责,以确保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科学性,从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应加强评审经济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发展方案与发展方向能始终保持一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产过程的改进与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生产过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要想使经济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生产方面等方面加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企业实际的采购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采购活动与管理制度相符,既要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也要使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利益。同时企业还要严格按照招标制度审核招标企业,尤其是对招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及信用等方面重视。另外,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与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实际的生产中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创新组织机制,提高企业的应用能力

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及不同的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制定出不同的组织机制。由于传统的组织机制理论对组织结构的稳定性过分的强调,虽然能很好地明确企业部门之间、层次之间的职责,但是容易造成信息来源单一、等级制度严格的现象,使各部门之间的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使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较强的部门间协调意识,并缺乏机体合理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要对当前的组织机制进行相应的完善,不能将组织结构单纯的看成刚性的东西,理应做到刚柔并济。企业中各个部门不仅要严格执行领导的科学决策与管理思想,还要加强部门与部门间的协作性,通过加强交流,使各部门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需要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形势与外部市场的发展形势制定出一套科学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要求部门与部门之间必须要加强交流,提高企业信息的流动性。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形式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企业整体创新,加强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在企业整体创新整体创新中,首先应该不断引进全新知识技术的应用,在最大程度上加速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更新。不断建立与完善知识共享机制的目标在于:提供良好的平台让企业员工不断分享知识信息,促进企业的整体创新进程。因此,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是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不断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形成正确的竞争意义、风险意识、合作意识等, 不断加强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时代,作为现代化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与竞争者合作,拓展外界交流平台,加强与其它企业的学习,才能维持企业稳定、平衡的发展。目前,为了加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全面应用各种创新机制,实现多层次、互动式、跨地区、跨行业的协作。加强知识创新、科学技术、工作以及学习方法的交流,不断实施学科知识的共享。之前的部门划分,大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因此,在建立创新经济体制中,需要打破部门界限,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加强工作上的交流,以落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与制度

制度的创新属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工作,先进的企业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方式,可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切实实施各阶段的经济目标。企业的制度执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只有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机制,才能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符合市场变化的规律,从而构建其顺应时展的内部组织机构,有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全新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激励体系的建立,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不断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济管理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能在现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各种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并相应扩大经济管理体系的涵盖面,使其涉及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内部生产等方面,并以市场经济为核心,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进行改革与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5)

一、研究背景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2013年1~8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90.3亿元,同比增长18.0%,占全省的33.29%。推动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源泉是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为主营业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创新带动就业、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带动下,合肥市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龙头作用;2010年1月,合肥市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市",2012年7月,又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但是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合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多重问题,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所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在风险控制、安全经营、创新能力保持以及产权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二、合肥市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狭窄

1、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首先表现为不能通过多渠道为自身融资;其次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不够雄厚,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企业;再次,表现为企业营销管理方面欠缺严重。

2、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亟待完善。直接融资方面,因我国资本市场强调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上市门槛太高,对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性质,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总体规模偏小,还远远不能满足"孵化"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作用。

3、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尽管合肥市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包括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社会化的支撑措施,但是从整体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扶持政策尚未落实到位,企业负担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加大等。

(二)公司经营问题突出

1、忽视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

合肥市高新区的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部门设置简单,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这种做法导致其职责部分,越权行使,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不利于企业发展。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风险控制意识不强,资金管理不严格,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2、家族式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其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即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等传统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3、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缺乏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成熟的营销体系,没有完善的销售系统,导致产品出现大量库存,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三)创新持续能力不强

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持有的有形资产比重低,但是拥有的创意及智慧资产比重则较高。一个具有创意的计划,再加上适当的知识和技术,便可以成为公司的宝贵的资产。时至今日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品牌意识,不注重商标保护,对于市场上的假冒商品滥用自己企业商标的行为,不予有效地阻止,任其发展。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依然较为重视生产设备等传统有形资产的保护,往往忽略了对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有的企业开发的技术和新产品已经符合了申请专利的条件,但却一直未申请专利注册,取得专利,然而当其产品被他人仿冒销售后因为没有进行自己知识产权的依法认定,而无法以法律的武器进行还击给自己造成了很大损失。

2、知识产权人才极度缺乏。

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甚至于企业的管理层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也是甚少。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

第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资金欠缺,融资困难,导致科研投入较低,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面对融资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合肥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对政策

第一,重新审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中的战略定位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益代言人与发言人的责任主体。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更加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决定性意义。合肥政府以及各界都应该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价值与战略意义的认识。合肥科技型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责无旁贷地履行起相应角色与职能,想方设法地维护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利益,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呼声和诉求。努力提高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效性、可行性、配套性。近期国内的有关调查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对有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力度不太满意,反映原则性条文多,可操作的实质性措施少。这方面仍难以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客观需求。

第二,尽快建立完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制定出台可量化、可衡量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绩效评估的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努力做到"目标明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

第三,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大胆吸纳外部资金,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1、改进信贷管理和运作办法,充分利用好银行信用这一资本积聚的重要杠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各中小银行都已认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并采取了许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信贷在运作机制和内部结构上还不能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2、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军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对一些具有较大规模、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除了积极争取在国内或海外资本市场直接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二板市场上市。在直接上市面临种种限制、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中小科技型企业还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方式盘活上市公司中的存量资产,达到买壳上市融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明喜.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海南金融,2009,12.

篇(6)

近年来,我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企业科技进步迅速,科研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煤矿安全科技的进步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煤矿安全科技的进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科研管理模式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规范和有序[1]。

1 企业科研管理现状及国内信息化发展趋势

步入21世纪以来,企业科研项目逐年增多、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使科研管理部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科研管理工作依旧采用传统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数据,这样不仅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且难度也不断提高,很难及时有效地掌握科研信息,很难快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资深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始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的前期调研、自身需求分析等工作。

当前,国内一流高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前列,开发了一些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科研信息,并减少了人为管理产生的弊端,从而提高了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使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推广和应用,并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共享与学术的交流。在一些优秀案例中,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常采用B/S和C/S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使两种架构模式的优势融合[3]。C/S架构(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具有安全、高效的业务处理能力,数据分析速度快、报表统计、资源共享功能强,但是开放性较差;B/S架构(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界面相对一致、易于使用,适合于科研登记等信息与共享的平台,但会使服务器的负荷较大。采用两者相互结合的体系架构,便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作用。

国内企业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但也存在优秀案例。北京石油机械厂,现企业员工700人,年产值6个亿,能有如此高效的产出,主要归功于2003年确立的“科技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提出了“研发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思路,促成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最终实现企业腾飞。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各自领导层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于2011年、2012年开发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重庆研究院作为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面临着当今煤矿开采深度加深、地压增大、地温升高等技术难题,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占据了首要地位。如今已充分认识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开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前期调研、功能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建模等工作。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源动力,有效促进科技进步,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架构模式、功能模块、业务数据流程等都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企业科研计划的制定与决策。为了实现企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并使其发挥预期的作用,企业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详细的进行自身需求分析,系统地对平台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定位。

2.1开放式的信息平台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要面向企业内部的科技人员开放,能够及时全面的共享企业最新纵向、横向科研课题的立项信息、成果信息(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等)及学术活动等各项科研业务数据。同时能与企业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建立有关数据资源的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学科合作[2]。不仅让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更为实效,还能促进科研人员更为广泛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整个企业的科技进步。

2.2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功能

企业科研项目的来源大致可分为3种,分别是国家科技项目、企业合作项目、自主研发项目,不同来源的项目其管理流程不尽相同。针对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制定不同的管理工作流程,并使项目研发与管理过程中不同角色的人员具备相应的权限。在项目研发与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运行(图1示),将会大幅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5]。此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不仅能够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自动运行与记录查询,还应具有可优化的功能,随着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变更与优化。

图1 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示意图

2.3 可实现二级部门管理功能

企业中各二级实体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担负所在部门的各项科研管理任务,可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内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等数据资料的审核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所在部门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部门科研考核等工作。

2.4 具有统计分析功能

国家部委、市(区县)政府机关每年都会调查企业科技人员、研发投入及成果产出等情况,由此,给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而复杂的统计工作,不仅要及时了解企业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又要掌握企业科研工作的整体状况。为满足这一需求,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具备实时生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功能,根据选择分析的对象和条件并可生成数据、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统计结果,该功能还应根据人员职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查看权限。该功能的实现,还能够为企业领导层科研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2.5 具有科研考核功能

取代人工统计考核的方式,实现科研考核的自动化,根据科研考核管理办法按照不同的模块采用相应的统计方式,准确核算科研项目、经费、成果及获奖等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考核报表。该功能保证了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避免人为造成的疏漏,还可极大程度减轻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2.6安全的文档管理功能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会生成各种文档,如何对数以万计的文档资料进行科学、高效管理同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系统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交换过程中,都存在泄密、窜改和伪造的可能性,需要系统具有强力的技术手段,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措施,保障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并具有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4]。

3 问题探讨及对策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科研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加速科研管理向纵深发展,这必将促使企业科研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通过调研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发现在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3.1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不足

目前,已开发出的科研管理平台,对于项目的动态管理不够,即项目开展过程的跟踪管理程度不够,不能即时反应项目的阶段性进展和成果,建议形成定期上报制度,项目研发人员定期对经费使用、论文专利获取、技术成果产出情况录入管理平台,并增加信息宣传、实时提醒功能,使科研管理人员准确高效地掌握科研项目开展动态及变动信息,进而有利于领导层决策的制定。

3.2安全策略不够完善

当今社会,信息安全已经不容忽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策略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信息平台自身的安全控制;二是数据存储的安全保障。

3.2.1应用平台安全策略

在信息平台中,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在信息平台中有严格的角色划分和权限控制,可以为每个角色设定详细的数据操作范围。在平台的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都有严格的权限检查,有效防止越权操作和恶意破坏。平台能够提供完备的操作监控日志,包括用户的登录情况记录和具体数据操作记录。通过日志可以追溯数据的产生和修改过程,并提供回退机制,有效防止错误操作。系统对于用户的账号、密码等敏感数据和关键数据都需做加密处理。同时系统也要支持SSL协议,有效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2.2数据存储安全策略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全部都存储在数据库中,所以保障数据的存储安全是关键所在。提高数据的存储安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考虑根据预算情况,适当的加强存储基础条件建设,比如实现双机热备、磁盘阵列、异地备份等策略;二是加强数据存储安全的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数据自动备份和手工备份操作计划,以及故障应急机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3.3企业内部推广应用的阻力较大

篇(7)

一、强化物资管理是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

随着煤矿的不断延伸开采,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物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资前提,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验收、运输、供应、保管、发放、合理使用和综合利用的系统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在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煤炭企业生产所需物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采购及库存管理的控制环节也很多。由于煤炭企业生产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使物资供应责任重大,物资的质量性能等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物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后备保障,只有物资管理到位,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物资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确保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

现代煤矿企业要实现规范与科学的物资管理,必须要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程,重点抓好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储备管理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企业物资管理应从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输送等实施情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设计,并形成管理体。这一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动和运输等各方面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物资供应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组织货源、验收入库、保管保养、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材料核批发放、跟踪检查、废旧物资回收等工作内容。将以上物资管理中的每项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每个重要“节点”入手,对整个物资管理流程重新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对重要“节点”的管控,对各项工作的分析、检查以及及时考核,实现物资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目前,企业制定了物资管理各种制度,笔者认为在原有的物资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合理储备物资,加速资金周转

传统的物资管理格局是在卖方市场形势下形成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以保障生产、满足供应为中心内容。因此,供应部门以购入物资为工作主题,不考虑储备规模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形成的今天,卖方市场已转化为买方市场,不改变这种传统的指导思想,势必造成储备规模的不断恶性膨胀,对企业效益造成不利影响。调整物资储备格局就是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的问题,克服造成企业库存上升,积压严重,资金占用较多的现象。一般来说,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山区,运输条件差,下属煤矿布局分散,所以只有实行集团公司、下属矿两级储备才能保证供应。物资储备管理体制应本着集中资金、集中储备,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调度、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原则,实行以集团公司集中储备为主,厂处适当储备为辅的分级储备管理办法,相对减少储备,节省资金,做到资金统筹使用。并按组织货源的快慢、难易程度、需要量的大小、运输条件的不同等因素,确定进货周期和物资储备量,以加速物资周转,降低储备资金占用[1]。

物资储备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在信息快捷、交通运输发达的今天,建立全新的物资储备理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制定合理的物资储备定额、推行零库存管理、调整库存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降低物资储备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关键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储备定额。大型煤炭企业所需物资品种规格较多,一般可达上万种,所以在核定储备定额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确定,可采用个别储备定额和类别储备定额相结合的方法。

个别储备定额是按物资的具体型号规格核定的,根据物资规格明细进行具体的库存量管理,如:煤矿生产使用的坑木、火药、雷管等消耗量大且容易掌握消耗规律的物资,可制定个别储备定额。类别储备定额是按物资大类核定的,以控制类别库存量为目的,如:工具类和杂品类等,这些类别中的物资品种繁多且杂,计量单位也不统一,可按照控制储备资金占用总额进行核定。

对货源充足、易购易运的部分二、三类物资采购,要广泛收集市场信息,灵活定价,按照煤矿需要计划,随用随采购,不储存,真正做到“库存在市场”、“储备在厂家”。对集团公司内部附属的第三产业单位生产的煤矿用部分产品,可由使用单位根据需用量直接提货,用多少提多少,月末统一结算。煤矿生产建设所用建筑材料,可以直接送货,送到现场或施工工地,不用入库和储备。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逐步做到三个即时,也就是即时采购即时配送、即时分拨,实现零库存管理目标。

2、加强采购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物资的采购管理是企业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现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物资采购管理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加快改革和创新,已成为企业需要正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要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物资计划管理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科学合理编制物资供应计划,不仅有利于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物资供应。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而且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达到合理储备,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少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要根据生产需要和市场供求灵活掌握物资的采购和储存数量,科学合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提高物资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避免物资供应不足影响生产或库存物资积压占用资金,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在计划制订之初,物资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对物资市场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物资行情,掌握第一手的价格资讯;煤矿生产部门则根据生产现状,掌握煤矿生产所需物资的使用情况和库存结构,估算所需物资的数量、种类,提报物资需求清单;财务部门则负责提供流动资金的详细信息,以资金净流量约束物资计划的规模。物资计划部门根据生产物资需求和各方提供的信息,编制科学、合理的物资计划。而且,计划制订之后,由物资部门担负计划落实及监督的任务,通过定期的物资供应例会等形式,对物资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物资计划管理不但是其他物资管理环节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避免物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规范物资采购流程。在物资采购管理中不但要加强物资采购订货渠道,还要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严把物资采购关。在物资采购中,积极对物资实行招标和比价采购,扩大物资采购招标比价范围,严格控制议价采购,“关系”采购。要货比三家,做好市场调查,确保材料质量优良,价格同比较低,增加物资采购的透明度。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对常用的大宗物资采用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简单供应与需求的买卖关系,引入竞争机制,给供应商提供竞争平台,规范采购行为。对单一物资、小型设备和零星物资采用定向和比价采购,组织有关部门对供应商的物资报价进行分析、评审,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实行三级比价,评定选择合格、诚信的供应商。提倡生产厂商直供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加强物资采购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对物资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促进采购工作的合规性,预防采购过程中不廉洁行为,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最后是要严把物资质量验收关。物资质量性能关系着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强化质量管理,从严格物资到货验收制度入手,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的《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办法》,坚持按照仓库管理要求,认真填写物资质量验收报告单。对于已列入《执行安全标志管理的煤矿矿用产品目录》的物资,坚决做到没有安全标志证书的产品不采购。同时设立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物资采购质量)信息反馈报表、台帐及投诉电话,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跟踪服务承诺制,对采购质量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调查、处理、提出处理报告,确保入库物资质量合格。做好库存物资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库存物资质量状况完好。认真落实物资装卸、配送过程中的文明操作,确保出库物资及时、准确、按质、按量配送至使用单位,保证供应的物资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满足生产要求。

3、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为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应建立健全物资管理体系,对物资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和作业流程,把物资管理工作纳入到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物资采购制度》、《物资验收制度》、《物资质量检验制度》、《仓库保管员岗位责任制》等。强化各项制度的管理和落实,做到职责明确,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考核奖罚措施,确保管理到位,不留任何死角,以制度来保证安全生产,从而确保物资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顺利进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要提高物资管理水平,还必须要有专业化管理队伍。物资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拥有现化管理基础知识。要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熟悉物资的属性,了解掌握市场行情,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物资管理员工,为加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人才保障。对物资管理人员开展各种业务培训,鼓励自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总之,只有加强物资管理,保障供应,才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扩大招标比价物资采购范围,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全面掌握现有库存,充分利用库存,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才能避免超储积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8)

一、前言

客户资源是当前银行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之一,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客户资源,才能够实现农业银行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通过做好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客户潜在价值,能够充分的利用客户资源的优势并高效的维护,从而为地级市分行管理者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指导以及市场战略规划辅助,促进银行综合改革步伐,推动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让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的提升,最终保证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学理论可以称的上是一切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的理论指导,是整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学术基础,我们在研究银行客户管理管理时所提到的客户关系管理一般情况下是指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学。

第一,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管理活动的一种,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活动通常是整个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产生的基础以及服务的对象。在银行实际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般指的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银行自身的业务和产品重新设计的过程,它对农业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组,为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辅助,从而有效减少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经营成本,提高银行经济效益。

第二,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管理系统的一种,其特指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活动提供服务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模拟客户关系管理活动,帮助农行客户关系管理者提供智能分析、信息记录的工具。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工作流程系统、工作流信息分析系统以及综合协作系统。

第三,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应用科学的一类,它也属于一种包含了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公共关系学理论的边缘科学。由于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属于经济活动,因此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由于它是管理活动的一种,因此其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而它又是金融产品营销的社会关系管理活动,因此其也属于社会关系学的研究范围。

三、地级市分行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一)帮助银行推广产品业务

很多情况下,有一部分客户对于银行所推出的各种金融业务以及金融环境等情况没有系统而深入进行了解,所以要让这一部分客户将自己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行自我分析并自己选择银行提供的金融业务品种,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客户不可避免地放弃某些潜在的服务需求,也让银行损失了很多潜在的经济效益。而当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之后,银行就可以按照客户实际需求来为他们量身设计服务类型,并且还能够适时地向客户推销一些不同的金融业务,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地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同时也让客户享受到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帮助银行扩展服务深度

优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仅能够拓展地级市农行的金融服务范围与深度,还能在这一系统中从不同的角度去灵活地开发各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以促进这些新型的业务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中间业务自身普遍具有成本低、效益高、风险低的优势,随着银行存贷利差逐渐减小,它们也将会成为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主要利益增长因素。

(三)帮助银行进行市场决策

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通过建立和保持较好的客户关系,还能够帮助银行更好更快地了解客户服务需求的转变,帮助银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客户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趋势。这样就能够让银行在金融业务的定位以及市场决策中占据优势,以更快的速度来适应客户服务需求的转变,为客户带来最符合他们自身实际需求的金融业务,从而更好的起到引导消费的目的,让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核心竞争力凸显出来,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的地位。

(四)帮助银行管理客户资产

地级市分行通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对“客户资产”充分的进行利用,对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不断的完善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让“客户资产”自我升值。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客户群体,同时也能够以更加完善和优质的服务不断吸引新客户的目光。

(五)降低银行服务成本

过去的客户联系渠道如柜台面对面式的沟通、邮寄信件贺卡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关系有效管理的需求,这些传统的渠道往往不便于保证客户信息的全面性。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经成为如今最普遍的客户联系渠道,手机与计算机的普及让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沟通更加紧密,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在降低客户服务成本的同时也让银行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加全面的服务。

四、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要点

(一)要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识别

在银行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客户信息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客户的需求以及消费心理,尤其是一些大客户和老客户,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客户信息档案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特殊的客户进行重点分析。客户信息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客户的基础资料,它是客户最原始的记录,也是银行从客户手中得到的第一份资料,其中包括了客户的姓名、年龄、收入资产、职业、信用等级、住址、联系方式等;第二是银行和客户进行沟通的记录,如联系的时间、方式、费用支出、服务记录等。

(二)要对客户进行差异性分析

我们知道,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为银行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各有不同。“二八定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往往在银行的整个客户群体之中,20%的老客户、金牌客户为银行带来的价值通常会达到80%之高。而银行客户关系就是要对每个客户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一部分金牌客户,要有差异性的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广不同的金融业务。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的有限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让银行能够在紧紧抓住一小部分金牌客户的同时还能够维系住第三类、第四类客户,尽量保证所有客户的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才能让银行与客户双方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三)要对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

首先银行方面应该将网点的功能进行扩展,积极进行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网点拥有的的ATM系统、POS系统、电话银行系统和网银系统进行完善,尽量拓宽自身的服务渠道,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渠道来供客户自行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客户不同的服务需求。另外,银行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于小部分的金牌客户,银行可以按照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模式、理财特点来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推销金融业务,实行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从而让银行服务方式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让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要与客户保持良性接触

银行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客户过去的交易记录以及预测客户未来的潜在消费倾向,才能更好地分析客户的服务需求。对客户经理来说,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与客户保持良性的接触,尤其是对于一些金牌客户,与他们进行联系接触时要注意有计划性,时间和次数要适度。例如在客户生日时或重大节假日赠送鲜花、纪念卡等小礼物;在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业务出现价格变化时第一时间进行通知。类似这些情感服务都会对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式,农业银行地级市分行要想从这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客户资源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针对银行业市场作出相应的反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银行业也慢慢开放了,国内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银行的竞争,还需要面对国际间的竞争。因此,只有努力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客户忠诚度,将客户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够实现农行的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农行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 马杰.关于对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拓展的几点意见[J].北方经济,2012(05):16.

[2] 沈根章,田野,关宏.客户关系管理对提高银行竞争力的作用[J].现代金融,2012(03):10.

篇(9)

一、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具有申报容易、审批迅速、有全面支持的特点,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对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是审核研究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证研究项目或课题的可行性,然后需要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监控,尤其是针对操作困难、容易出?F漏洞的环节更应当加强监控。若是在监控的过程中发现异常问题,则应当立即与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和协调,必要时则需要开启预警体系,以便保证科研项目在合法、预先进度过程中顺利完成,并且保证了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科研项目资金浪费,督促科研项目负责人顺利完成考核和评估。由此可知,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不仅能够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真正发挥监控和督促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综合既往研究资料可以将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结如下,首先是运行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层次管理的作用不够充分,缺乏良好的目标管理机制,科研项目责任制不够明确,且其中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把控作用并不够理想,评估和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对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不良影响较为严重,很容易导致科研项目管理落后,不仅影响管理成效,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方面也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其中主要有部分工作人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并且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很难真正愿意打破常规管理模式做实事,并且难以保证国有企业的科研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并且很容易出现信息滞后的情况,也是影响科研项目管理成效的重要问题。另外,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的相关技术了解不够全面、综合素质和水平仍不够理想也是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方面常见的问题。

三、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则

在对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两项原则,即责任制原则以及权力、利益和责任综合平衡的原则。其中,责任制原则只要是指对专门的部门赋予特定的责任,并且在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设置特有的科研项目小组并且通过设置负责人执行整个项目以及小组成员的管理工作。因此,遵循责任制原则的情况下,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首先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且将管理责任进行分散化和明确化,具体明确科研项目质量、时间进度以及科研经费等细节的负责人,真正增强科研小组成员与管理成员责任明确的状态,并且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完成。另一方面,权力、利益和责任综合平衡的原则也是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中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首先需要使管理成员和项目负责成员意识到做好项目管理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责任,所有的员工均应当以强烈的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还应使员工的实际工作量与项目收益相结合,增强管理人员和项目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集思广益,鼓励管理成员充分引入现代化管理方法,最终达到促进项目顺利完成、改善社会效益的目的。

四、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当引入并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管理成效和水平的目的。

1. 引入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的引入不仅能够改善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的绩效,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项目小组成员的整体技术能力,最终实现总体目标。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的环节主要包括战略研究、综合评估、项目立题、课题申请、专家评估、实施与检查、阶段和进度评审、调整目标、验收成果、课题结题等,在每个流程中均引入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才能达到理想的管理成效。

2. 引入并健全考评和激励机制

考评和激励机制的引入和健全是保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的基础措施,也是改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步骤。首先应该建立健全考评和激励制度,才能达到更好提升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效果的目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公平、公开和公正,另外还需要考虑考评和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建立真正符合现实、真正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五、强化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措施

强化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并完善管理规章体系、建立并完善奖励机制、建立并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以下是笔者根据既往工作经验对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强化措施进行的分析,以期能够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1. 建立并完善管理规章体系

根据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制定《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进度和阶段管理规范》等条项,以保证对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加强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另外,根据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制定考核制度,请有关专家设置考核项目和问题,分别对科研小组成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考核,并且将考核结果与工作绩效等挂钩。

2. 建立并完善奖励机制

建立并完善奖励机制是强化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另一项重要措施。科研奖励机制应当包括奖励形式和奖励标准,以及不同工作贡献下的相关奖励规范。建立并完善奖励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责任感,而且还有助于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真正达到为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目的。相反地,若是在科技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纰漏或者失职的情况,应当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相关责任人加以惩戒。

3. 建立并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篇(10)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通知,对于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企业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科研企业对科研资金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科研资金的使用更加明晰、规范、专业,科研企业应该认清自身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管理。本文从科研企业的概念、特征,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概念,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科研企业概念以及政府类科研项目特点

科研企业即具有先进科研技术、能力,能对技术开发做专门研究的企业,它主要利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先进技术两大优势,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企业的运营生产相结合,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内在竞争力,以此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经济效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研企业主要依靠将自身科研成果转变为内在竞争力的方式来创造利润,进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而具体到本文的研究重点――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科研项目战略,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政府展开主持、规划、实施、监督等一体化管理的科研项目,它具有投入规模较大、花费时间较长、合作机构复杂以及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要想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并非易事。近年来科研企业在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财务管理问题也层出不穷。

二、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缺乏重视

在科研企业内部,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使企业具备很强的创造力,但是多数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片面重视技术领域的提高和创造发展,而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制度建设与执行等方面不重视,导致企业内部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思想。另外,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由于受到“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观念的限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过于注重对员工技术能力的要求,而忽略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科研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往往偏向于激励技术人员的研究开发能力,而对于其不遵守财务管理的行为却不加以重视和批评。

2.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科研企业需要上报相关项目预算材料,对项目投入所需资金等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但是在项目申报材料中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与实际费用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的问题。很多科研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对财务预算工作不够重视,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征求财务部门的意见,而是根据以往经验自行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使得所上报的经费预算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支出需求。此外,部分科研人员为防止在申报过程中被上级部门削减经费,在编制预算时故意增大经费金额,使得所编制的经费预算失去科学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本难以有效执行。

3.财务管理制度不严谨

政府类科研项目财务管理较为严格,国家对其做了详细规定,即做到专款专用、专户管理,设立与之对应的内控制度,并对各类费用的具体使用有着严格限定,如科研经费支出只能用于研发设备、材料的购买或者是研究所需费用开支等。然而科研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比较混乱: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管理人员意识相对比较薄弱,项目人员滥用资金等。如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很多科研企业发生科研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混用现象,将与科研项目不相关的差旅费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等等,与国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规定相差甚远。因此,科研企业要想承担好政府类科研项目,做好科研工作,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政策和规定。

4.项目经费监管力度不足

在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中还存在着经费监管制度不完善问题,这种情况将会导致项目具体实施中的实际经费用途和报告中批准的预算并不相符。如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为了保证结题验收报告的通过,其结题报告的实际填写情况往往与财务部分所列出的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并不相符,在结题报告中出现将不符合预算支出的资金使用更改变为符合预算支出的调账情况。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财务部门并没有严格审查结题验收报告中的经费支出和实际财务经费支出之间是否相符,缺少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全方位的资金监控管理以及对于项目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系统。在很多科研企业中,甚至还存在着财务部门对于已经结题的科研项目中所使用的经费情况不进行财务验收的情况。总的来说,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都是财务部门疏忽其监管功能和职责、对项目经费的监管力度不足造成的。

5.法律意识淡薄

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频频出现财务管理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对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规范的法律认知不强,对涉及财务管理和开支项目的法律法规不熟悉,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法律严谨性。

三、对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议

1.提高企业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要顺利推进科研项目,就要切实提高企业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制定科学的项目内控制度,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二是项目负责人要通过各项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企业人员的财务管理认识,从而真正重视项目财务管理工作;三是企业内部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能够有效贯彻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的项目人员,根据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贡献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强化成本意识,节约意识,控制项目经费的支出。

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程度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时要以项目具体的研发任务以及目标为基础,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编制,提高所编制预算的质量,确保与项目实施的实际相吻合,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改善项目预算编制工作:首先,科学编制,统筹安排。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以保证重点部分、统筹安排全局、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对于项目中实施各环节的具体支出进行安排,务必做到科学合理。其次,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加强合作,科研人员虽然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但是其缺乏财务相关知识,而科研项目经费科目繁多,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完全依靠科研人员很难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财务人员虽然熟练掌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和编制方法,但是其缺乏科研知识,对于预算编制中所需要的专业数据难以掌控。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加强合作,及时沟通,才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

3.制定有效的财务核算制度

目前,科研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多数是财务管理制度不明晰导致,这种不良情况影响了科研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科研企业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修整财务类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及相关规定,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运行。

4.加强经费支出的监管力度

首先,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如项目批复文件、项目任务书以及项目预算方案等等,确保会计工作能够配合项目的实施和验收,实行从项目下达之后直到验收完成全过程的会计责任制度。其次,在项目经费的审批过程中,对于项目需采购的科研仪器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审核项目批复书、购买合同等是否齐全,如果不符合规定则不予报销。再次,对于经费支出的内容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符合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要求,要根据国家科研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

5.加强法律意识培养

建议科研企业组织科技人员,尤其是负责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的项目负责人,以及财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科技项目的有关管理规定,提高他们对国家科研管理项目相关法律条文的认知,为申报、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四、结语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办法,对科研企业正进行大力改革。科研企业也应牢牢抓住这一难得契机,提高思想认识,做好财务核算,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程度,制定有效的财务核算制度,培养遵法守纪意识,加强经费支出的监管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科研企业财务管理上的现存问题,从而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效益与回报,充分发挥科研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劳动教育的研究内容 下一篇: 知识管理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