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课程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

篇(1)

【摘要】本文从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实践证明基于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这对其它专业开展现代化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实践

前言

互联网时代下的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甚至还有一些专门从事在线物流课程平台的开发与推广的物流科技公司都在积极探索这种符合教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数字化学习平台在实施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一则可以永久保存教学资源,并将资源在专业内共享,解决了教学资源的持续问题以及电脑安全引起的教学资源丢失问题;二则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体现在作业的与批改及反馈以及考试试卷的随机组卷与及客观题型考核结果的自动反馈功能;三则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与互助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无疑也是有益的。现代教学模式,对于学校的师资也是一项挑战,未来受教育人口规模的变化对专业建设也带来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来实施专业的教学任务,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平台简介

(一)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内容

教学平台在本学院主要载体是得实在线教育平台,在建设网络课程过程中需要对该教育平台进行细致、周全、深入的研究以及相关功能的使用和有关作用的挖掘。借助这个平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根据职业标准进行分解,再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网络课程中的各栏目内容,由专业教师完成各项资料的编辑及网络课程的完善。数字化教学平台搭建完毕后,对平台的使用者进行培训。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流程化强的特点以及职业特色来构思内容。并要求每位教师尝试使用该模式来教学并使用平台中的各种评价方法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目标

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各门课程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并成功使用每个课程平台。使得教师备课网络化,课程资源电子化、共享化,教学文件规范化、持续化,专业资讯的实时更新;学生学习实现自主化、学习资源电子化、学习成果即刻呈现化、学习目标明确化、学习过程计划可控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频繁化。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

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各课程平台构建过程中,课程建设栏目的设置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与其他课程进行异化设计后再进行。平台搭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平台的使用技术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定期的培训以及学校专门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为支持。平台使用过程中网络的问题以及授课过程中机房资源问题也将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实施。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及实施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搭建

数字化教学平台从点到面,分八步完成搭建和实施工作。一由数字化平台建设及使用者进行经验的交流,以此作为其他教师建设和使用的参考;二由专业教师独自建设各自的数字化课程平台;三根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先行建设和使用者给予技术指导或者邀请学校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四邀请学校的技术专家对建成的数字化平台课程进行指点,并对课程建设的技巧方面进行培训;五根据培训再次对建好的课程进行调优;六对数字化平台课程建设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借鉴和学习,再次对建好的课程进行完善;七对使用对象即学生进行简单的使用培训,并引导学生适应未来的教学课堂,习惯数字化平台这种资源及教学模式;八物流管理专业全面推广该教学模式。

(二)教学平台构建方法

在数字化教学课程建设平台的搭建方面需用探究学习法、专家培训法、分析法、循序渐进的方法来逐步开展并全面推广实施。

(三)教学平台构建计划

专业组成员分工,研讨数字化教学平台搭建的实施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平台各栏目设计;梳理各栏目内容,制定整体设计方案;完成各课程中的案例库、试题库、教学课件的设计、模块教学指导书的编写;课程内容重点、难点梳理以及微课的制作,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完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及推广使用。

(四)教学平台初步实施

2014 年根据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经验,将这种模式向其它专业课程推广并使用。例如《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结合已有的经验,重构网络课程的栏目,以更强的互动性、资源的丰富性、栏目的多样性、内容的动感性为宗旨进行挖掘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将专业课程的内容以更系统、更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来搭建平台,经过平台的建设以及使用,学生普遍感觉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便利性、趣味性,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有效的,在这个前提下,本专业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货物养护与包装实务》课程教学的实施,并初步构建好这两门课程教学平台。未来整个专业所有的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以这种模式来实施。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的作用

(一)教学平台实施后的效果

物流管理数字化教学平台课程建设成后将对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的的顺利开展及实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教学效果方面由于增加了师生互动、加上个性元素的设计,将远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成后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课程因其分类化管理、永久保存等优势,为师生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每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均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将会在缓解师资不稳定所带来的教学影响。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变化,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专业教学工作的实施带来巨大影响。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这种形势的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建好并完善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来实施教学计划,因其过程的可控性,成果的可视性,无疑对于专业或者学校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平台建设的受益对象

教学实施主体:经济管理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等课程的实施者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的实施,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机构都有益处。

教学的受教对象:数字化平台搭建并使用为学生带来便利化,使其学习自主化、目标明确化。

行政管理工作者:因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个性化、美观化、多样化、栏目系统管理化、资源存储容量的无限化这些特点和优点,实践证明,与现有的OA或者EMAIL 等平台相比,将这种方式在应用与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将更有优势、更有效。

四、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特色

(一)教学模式的优化

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数字化学习平台课程的打造以及使用,将在开展翻转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可以课外在现有的平台上预习,课上带着问题或者根据预习的内容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通过预习完成学习效果的检测并可以实时呈现学习的效果,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

(二)教学内容的生动系统化呈现

数字化学习平台课程,在内容的呈现方面有影音形式,有重难点内容的微型课件,有flash 形式的短片,有整个教学案例分章节的呈现,有学生作品的展示,有学生学习点滴的记载,还有学习过程的轨迹记录。这些与传统的单一形式的文字形式相比更具有多样化、生动化特点。

(三)学习效果的即时化

学习效果的检测可以通过个人作业的方式或者单元测试的方式来实现,数字化学习平台课程,学员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参加并提交即可得知自己的掌握情况,并结合参考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这与传统比在时间上将有更大的优势。

(四)学习评价的全面化

传统的评价中基于时间的原因,评价主要以小组评价或者教师评价两种方式进行。数字化学习平台课程可以根据设计好的评价指标,实现全员即时评价。这在学习效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将有重要意义。

(五)学员更强的协作性

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学员可以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教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在线交流,进行无声的问题的讨论,这与传统相比在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写作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基于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在学校教学和社会培训或继续教育方面将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使用,这对于其它专业开展现代化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帆.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D].天津大学2013

[2]周坤容.基于岗位角色的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3]李家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01)

[4]孟庆亮.情景教学理论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3)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39-03

数字媒体技术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技术,其相关的技术产业也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产业,每年社会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人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目前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1]。对于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2],目前很多高校无法像其他计算机专业一样有成熟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3]。而对于探索如何以地方服务产业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思路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在专业建设、教学体系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市场前景现状

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开始增长。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由生产型主导向消费娱乐型主导社会过渡,包括动漫游戏在内的数字媒体技术及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推进不同文化间沟通交流的全球性产业,开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产业,覆盖了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影特效和游乐园等所有娱乐领域。数字技术使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以动漫和游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以及由此派生的制造业、教育培训产业和软件业,已经成为21世纪新经济革命中的代表[4]。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媒体技术及创意产业成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地区,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中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积极推动下,国家批复了多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创意基地。

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明确和树立本土自身的产业优势地位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本土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在我国真正适合于国内外市场的从事数字媒体技术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却极为短缺[5],据CCID调查显示,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20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人才问题已经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6]。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内有近30家游戏企业入住。这些企业中,既有盛大、金山、腾讯、Gameloft、Intel等知名企业,也有斯普、掌通网、梦工厂、联合众志、掌中科技、逸海情天、中轩数码、摩奇卡卡等从事游戏开发、运营、动漫制作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该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也成为全国第一家规模和内容兼优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

三、专业建设的实施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2008年开始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合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数字媒体设计和游戏软件开发能力以及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能在多个领域从事数字媒体设计、游戏软件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在专业建设规划、教学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平台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实施。

1.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学院在该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城市型综合性应用大学的定位,紧跟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人才培养基本途径,整合优质资源,结合成都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科研创新研究和提高地方服务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设置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围绕社会需求完成专业的建设工作。比如在2008级、2009级、2010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大型3D网络数字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在2011级和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机交互设计和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2013级和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移动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

2.教学体系的改革。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制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积极引进课程体系,积极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了手机游戏开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游戏概论、游戏测试、高级图形技术(DirectX)、游戏美术设计基础、游戏引擎开发(游戏引擎的架构分析与设计)、二维动画制作、游戏策划(故事创作与游戏策划)、数据结构等核心课程的教学。

另外随着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市场需求的发展,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2008级、2009级、2010级教学计划中,主要定位于网络游戏的开发,在2011级和2012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人机交互设计和数字游戏开发为主,调整了数字媒体的课程规划,在学科类课程中新增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人机交互设计;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引入了人机交互设计美术基础、虚拟现实、动画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加大了“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力度、开设暑期企业参观、暑期企业见习等实践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新增了用户体验设计、移动终端软件开发、人机交互设计课程设计等。在2012年学院与印度塔塔集团联合,在2009级数字媒体专业以选修课形式嵌入塔塔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2012级教学计划中以课程内容置换形式开设了手机游戏开发课程。在2013级和2014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移动游戏开发为主,引入了《游戏编程基础》、《Cocos2dx游戏引擎开发》等课程,始终将课程体系的改革围绕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革。

教材管理上,组建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估指导委员会,按照制订的工作章程,对教材进行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本专业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课内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项目案例、企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已经建立了10多个稳定的实习及实训基地,包括与数字媒体专业相关的动漫设计公司、手机游戏开发公司以及手机游戏培训公司等。在教学中始终以项目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强调以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

3.多元化的师资教学。在本专业的课程授课中,除了学院的师资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师资资源,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外聘有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工程师完成课程的教学,比如在美术方面的课程由本校美术学院的教师承担授课、在游戏策划和游戏开发方面的课程外聘其他高校游戏学院的教师和本地游戏公司的工程师完成联合授课,例如2008级、2009级和2010级课程体系的网络游戏引擎开设课程由四川大学游戏学院承担课程授课,2011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汇众游戏学校完成授课,2012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睿峰科技公司以手机游戏引擎开发、游戏策划、游戏运营、游戏案例分析的整体式游戏开发技能培训。

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深入研究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数字媒体技术人才供需矛盾,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积极推行“平台+插件”培养模式,即以学校的学科知识能力为平台,以数字媒体企业的标准为插件,随时将行业新标准、新成果及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引进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双方优质资源的互补,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积极实现学院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措施,加强校企教学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采用课程置换,剔除陈旧的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本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开发,引入项目案例式教学,企业顶岗实训,加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力度,同时在本专业的企业培训方面积极完成改革,一方面外派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暑期企业见习和项目实训课程,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到学院完成对学生项目的实际培训工作。

5.教学管理工作。学院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院一级,院长及教学副院长对全院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总负责,系一级,系主任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教学基本文件与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体现了学校办学思路“构建综合性城市型大学,以教学求生存,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服务”,积极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严格地执行。建立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例如,学院成立了聘请校外专家的教学督导组,制定了教学检查制度、教材选用与评估管理办法、听课制度和课程备课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利用学院网站社区,建立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常规性教学检查;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推行评估督察制度,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评估督察;严格执行听课制度等,使教学质量的保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监控。

6.专业依托的平台建设。学院科研工作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管理制度健全、措施方案具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依托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应用”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校级重点学科、省级“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教育厅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在这些雄厚的支撑平台上使得该专业得到大力的发展。

7.实验室建设。在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中,有健全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专业实验室总面积为916平方米,包括数字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项目案例实训室等。基本能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相关的各类实验。本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课程教学、项目案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科创活动、竞赛等。

四、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由于数字媒体产业是目前社会新兴发展的展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专业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目前尽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在专业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师资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这些都需要学院在以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更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五、结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尽管有很多高校都已经建设,但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该专业建设时都是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文根据自身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方面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为高校的专业建设尤其是同类高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喜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173,175.

[2]杨哲,张洪江,宋权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63-267.

[3]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4):89-91.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95-04

一、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背景

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及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追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融入企业、贴近市场办学的根本举措。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纵深推进,必然要求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课程领域。校企合作不是单纯是学校的知识、信息、人才与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的依存合作,还应楔入到更为核心的课程领域,从人才培养源头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本文结合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研究如何以因特网为平台,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有效、高效地的教研,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界定及机制

1.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研究校企合作双方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教学材料。一般包括: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等。二是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三是教学网站,主要指为教师或教学小组开设的网络空间。

2.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运作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不能仅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合作,合作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利益对等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育人的任务,同时也必须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要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是必须深入企业内部的调研,以校方教学需求和企业方的培训需求出发,共同摸索出利益共享的课程和资源领域。

3.民航飞机维修,航材贸易等民航保障体系的大力大发展产生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据中国民航125规划,以航空运输需求为基础,支持增加宽体机、支线机和货机,到2015年,机队规模达到约2750 架;同时扩大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规划新增通用航空飞机1000 架以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飞机总数将达到3000多架。

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2]中指出广州将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保障产业。包括飞机维修、航材供给等。在白云国际机场东北部区域筹划广州航空维修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飞机维修、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制造业,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三大航空维修产业园区之一。

目前我国民航业每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约5万人,而民航各类院校每年仅能培养近2万名毕业生,民航人才缺口较大。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建70余座、迁建16座、改(扩)建100余座机场。全行业将新增运输飞机1500架左右,新增通用飞机1000架左右。按照国内平均水平,每引进1架飞机需要150名各类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50-70万人。其中航材贸易与管理人才服务机维修的航材管理与供应随着飞机维修市场容量扩大而出现了较大人才供应的缺口。

因而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通用航空公司、航材贸易企业等航材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为保障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能从民航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通航及航材贸易企业对人才技能要求出发点找到校企合作利益对等数字化资源合作方式,长效合作的机制自然能水到渠成。

三、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及内容

1.构建校企三层递进金字塔资源库

从校企双方关注的利益点出发,学校利用企业拥有真实工作环境,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利用学校科研条件,理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的资源库。以学校课程资源和企业的技能资源为基本单元,实现学校“专业(方向)、岗位群、课程体系”,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群、技能体系”逐层提升的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开放资源管理,扩大共享资源覆盖面。对于资源库的维护管理保持三个宗旨不改变“校企合作不改变、资源开放不改变、持续更新不改变”。建设过程遵循科学建设秩序。先设计,后完善;先规范,后加工;先整理,后整合;完成模块建设集合整库[3]。

2.四大数字化资源库资源结构

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分成四大部分:基础资源,扩展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和管理资源。如图2所示。

(1)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基础平台资源

基础资源平台以课程建设或者专题建设为核心点,对学生群体开放进行网络教学,对企业员工开放进行专题企业网络培训。也可作为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平台将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成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源自企业实际,因而适合企业员工提升理论技能需要,进行专题的企业的网络培训,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不同对象与资源共享库之间的互动如图3所示。

如《航材供应链管理》《航材管理》等课程对航材管理的理论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或者员工必须掌握理论体系,理解航材管理操作的原理和思路。《危险品运输》《合格航材》强调危险品和航材适航管理规则掌握,规则的更新与变化必须随时把握。基于企业对员工理论强化和考证的要求,和学校对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深化理论学习的要求,可以搭建校企共建共享的网络教学培训平台。

(2)扩展资源部分包括培训课程和技能提高板块。

培训专题课程。如《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服务礼仪》这类实务类课程虽然理论要求不高,但是知识零碎,不容易成系统,需要整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平台可以提供更为实际的需求背景案例,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脉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给员工进行心理、礼仪专题专项的培训项目。

技能提高板块包括对企业模拟仿真教学,企业信息系统操作模块[4],数据分析模拟,国际采购询价模拟,网络营销实训,企业专家网络课程专题,专家讲座等板块。实现企业学校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于网络教学培训平台的教学培训需求,合编网络资源教程或公开出版教材。突出教材开放性,使其与网络数字化资源互动,是课堂讲授,网络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校企共建共享教材建设,是指基于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校企合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教材的编写,教材在技术性、实效性方面体现与岗位职业技能一体化、与职业行业标准一体化、与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的研究。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3.社会服务平台是指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打造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库,服务社会

在编写教材等基础工作外,应同步配套开发较为完整的相关教学资源[5]。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电子课件、授课教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以及模拟操作软件、视频录像、习题与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等,这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开放。

(1)专业教学标准库。建立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等资源。具体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规范与标准。

(2)专业信息库。与大型航空企业、飞机维修企业、航材贸易企业、军工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合作,收录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源和行业规范。

(3)互动资源库。包括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版,常见问题在线和非在线解答。特设企业专家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

(4)多媒体课件库。收录该专业所有课程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5)专业图片库。收录该专业的各类图片资源。包括实验、实习、比赛、培训、服务、新设备技术以及实验实训室介绍、专业介绍等相关资源,形成共享图片库。

(6)专业视频动画库。收录该专业以实训类为主的视频教材。

(7)试题库。建设专业综合试题库和专业课程试题库,并且能做到在线测试。

(8)航材贸易与管理案例库。提供以一些典型仓储企业管理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学习。

(9)学习评价库。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4.管理平台包括:校内资源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账号管理平台、认证管理平台、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接口管理等模块

5.打造更具职业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6]。利用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开设实习就业指导网络资源平台,实时公布实习和就业信息,指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开设以下栏目:形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实习实训指导等等,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方式打造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是基于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进行长效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对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尝试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合作的模式,达到通过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双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

[3]王晓文.关于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篇(4)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64—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数字化学习的浪潮随之到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东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扩大了区域间教育的差异。[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篇(5)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48-03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国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推进,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化方向转变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经费逐年上升,购买的数字资源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如何有效推广已购买的数字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价值成为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数字资源推广模式,不少独具特色的推广模式也不断涌现,但数字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仍然普遍存在[1]。

1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模式现状分析

为了清楚了解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Y源推广模式的现状,笔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利用院校交流学习、高职高专图书馆会议等机会,对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推广方式进行了调研。

1.1传统宣传方式

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经常采用以下几种传统宣传方式:①摆放、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在读者比较集中的场所,如图书馆、教学楼、寝室楼、食堂等地方,利用展架、展板或易拉宝摆放数字资源宣传海报;同时,印制数字资源使用手册等宣传材料放置在图书馆大厅入口或借还书处,供读者自行取阅,或将印制的各式宣传材料主动发放给读者。②利用校报、馆办刊物宣传数字资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馆刊《北仑图苑》的“资源推介”栏目上定期刊载馆藏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使用特点等内容。③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数字资源。广播站推介图书馆数字资源能强化宣传效果,并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1.2新媒体宣传方式

1.2.1通过图书馆主页宣传数字资源。图书馆主页是图书馆对外的一个窗口,是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一个最佳通道[2]。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通常在图书馆主页设置不同栏目,以对本馆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与服务进行索引导航,通常会设有“电子资源”“常用资源”“常用电子资源入口”等栏目,引导读者查询和使用数字资源;同时还在“读者服务”“信息服务”等栏目下提供各种馆藏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课件,以方便读者查询和学习。

1.2.2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数字资源。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西面的外墙上设置了一台大型的电子显示屏,全天候滚动播出图书馆最新培训讲座通知、最新资源采购信息以及馆内其他信息,为读者了解和获取图书馆信息带来了便利,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1.2.3通过微信、微博、QQ、e-mail等宣传推介数字资源。电脑、手机的普及及广泛使用给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推送手段带来了创新,使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如:金华职业学院图书馆既利用面对面咨询、电话交流咨询等传统方式为读者服务,同时也利用微信、微博、QQ、e-mail等新技术宣传推介数字资源。

1.2.4开通虚拟咨询服务平台推介数字资源。虚拟咨询服务是图书馆资源推广的主要形式,主要采用常见问题库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表单咨询、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使用特点、检索技巧等。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主页设置了“常见问题FAQ”栏目,里面设置的问题有“如何了解和使用我馆电子资源?”“我馆有哪些外文电子资源?”“我馆有哪些软件学习的电子资源?”等,以一种虚拟方式向读者有效地宣传了馆藏数字资源。

1.2.5利用微信、QQ、e-mail、手机短信等进行个性化数字资源推送。微信、QQ、e-mail、手机短信等个性化推送服务拓展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范围,如: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针对具有不同阅读特点的读者的数字资源需求,分别采用微信、QQ、手机短信等方式向读者推送其所需信息,这样既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又能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信息。

1.3讲座、活动、课程等宣传方式

1.3.1举办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图书馆充满了期待,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新生入馆教育,这是让新生了解和认识图书馆的最佳时机。图书馆通过举办专门的新生入馆教育讲座,介绍图书馆的历史、建筑结构、馆藏资源、馆藏制度等,同时简要介绍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让新生读者对数字资源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1.3.2邀请数据库商开展数据库培训讲座。数据库商对自身开发的电子数字资源的了解更深入,能向读者做出更全面的诠释。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来图书馆开展数据库培训讲座,深受读者欢迎,有效地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数据库商开设的培训讲座也对图书馆员进行了间接培训,提升了图书馆员的数字资源推广素质。

1.3.3开展毕业生利用数字资源的培训讲座。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毕业生开展了“拓展CNKI应用,助力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让读者了解中国知网的功能,对如何获取论文资源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1.3.4举办大型的数字资源宣传活动。图书馆通过举办大型活动迎合读者的兴趣点,可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团委、学工部、学生会等部门合作,协力举办大型数字资源宣传推广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活动成效显著。这样的大型宣传活动,有时也会邀请数据库商参与,开展数据库知识有奖问答、发放纪念品等活动来宣传推广图书馆数字资源,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1.3.5开设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是一门集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于一体的技能课,是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3]。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主要设置成选修课形式。其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操作,向学生传授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同时嵌入馆藏数字资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掌握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从而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2现有数字资源推广模式问题分析

上述这些模式是各高职院校图书馆人长期努力探索、实践的成果,是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的主打模式,在图书馆宣传推广数字资源、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笔者了解,浙江省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的效果不容乐观,数字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利用这些推广模式时,存在以下问题。

2.1人力资源不足

充沛的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推广活动的前提,专业的人力资源是有效开展数字资源推广活动的保证,否则推广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专职的数字资源推广馆员,一般都是其他馆员兼任,这导致服务人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开展推广活动。如: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需要具备一定学科背景、图情知识、授课技巧等良好素质的专业数字推广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但高职院校图书馆往往缺乏专业的培训人员,从而忽略了对新进教师的培训。

2.2文献检索课程覆盖率低

文献检索课程这一推广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检索方法,系统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是一种高效的推广模式。但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各高职院校几乎均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而且选课名额有限,如此少的受人数大大降低了文献检索课程在数字资源推广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2.3针对性不强

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从而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用户群体的需求特点,采用适合的宣传推广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推广服务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培训讲座这种宣传推广模式专业性强,可以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但是在实践中,培训讲座在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时间及地点等方面主要以图书馆为中心,而忽略了读者的内在需求,导致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都遇到过培训讲座受众稀少的尴尬场景。

3数字资源推广优化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

3.1优化模式

数字资源宣传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最大限度地获取并利用数字资源,从而加速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进程,拓展数字资源服务的覆盖领域。因此,优化现有的数字资源推广模式时须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同时充分弥补上述缺陷。

3.1.1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覆盖率。目前,文献检索课程的覆盖率非常低,因此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覆盖率十分必要。如: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选修网络课程,那么图书馆可将文献检索课程制作成网络教学视频,纳入学生选课范围,供学生选择学习,这样线上线下都有受众,互不影响;或者,高职院校可以将文献检索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学习。同时,图书馆可将数字资源网络教程、文献检索课视频等信息,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读者QQ群、图书馆微博推送给用户,特别是没有选修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

3.1.2增强宣传推广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范围广泛,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历层次,而且不同用户的兴趣和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各不相同,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将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推广活动时必须及时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开展相应的培训讲座:①针对学生。大一新生处于数字资源摸索阶段,可利用入馆教育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大二学生开始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类考试,对数字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可开展对相应考证类专业数据库利用的培训;大三学生处于准备撰写毕业论文或专升本阶段,数字资源需求也普遍增加,可开展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数字资源使用讲座等。②针对教师。教师一般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时间紧张,不易给他们安排专门的培训讲座。因此,图书馆可以多次开展同一个讲座,以方便教师选时参加,同时针对不同专业教师也要开展与其专业对应的培训讲座。

3.2保障机制

3.2.1加强领导重视。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却普遍存在重建设、轻推介的现象,导致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资源本身并不意味着资源服务,资源服务也不意味着满意的读者服务[4],因此,图书馆领导需要提高对数字资源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数字资源的推广工作,这样才能让数字资源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障文献检索课的师资力量、宣传队伍的建设进度、专项推广经费的投入程度,使数字资源推广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3.2.2提高推广人员素质。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即使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5]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重视提升馆员素质,这决定了数字资源推广的质量与成效。图书馆通过人才引进策略,可以招聘具备计算机知识、图情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数字资源推广工作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同时,加强对现有馆员的数字资源知识培训,培养他们的数字资源推广意识及推广能力,让每一位馆员都能成为读者的信息导航员。

3.2.3构建推广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一个科学的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数字资源推广评价工作,可以系统地评估数字资源推广的质量和绩效,进而为后续的资源推广优化工作以及资源采购、建设、维护等提供理论参考[6]。目前,各高职院校图书馆评价数字资源推广工作效果的基本依据主要是数字资源点击率、访问量、下载量,这些数据只是图书馆推广工作的结果数据,并没有真正结合读者的实际体验感受。对于图书馆而言,良好且适当的评鉴反馈机制,是找出问题症结的有效方法、提供服务改善的依据;对于用户而言,评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重视,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机[7]。数字资源推广绩效评价体系种类多样,高职院校图书馆可通过测评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用户满意度等,构建一个读者熟悉而且容易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数字资源推广评价工作,不断完善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梁盟.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4(1):81-83.

[2]张俊立.高校图书馆提高数字资源使用率的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1):33-34.

[3]O琳红,金洁.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推介”体系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1):5-7.

[4]刘净净.基于体验营销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推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101-103.

[5]范小华,袁勇智,李启仁.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8):46-50,54.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现在网上拥有大量点击率的的国内外院校的公开课,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该如何是好》、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同济大学的《行政学基本原理与务实分析》等,就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一部分。

一、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的目的

在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项目,其目的与高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企业推广《数字化校园项目》,更侧重于提高管理水平、固化工作流程、在企业内实现资源共享;作为企业培训中心,可以整合社会上知名课程和培训师,用于企业培训,但其内部具有社会知名度的名师和课程有限,想要做到在社会上推广有很大难度,而且也不是企业培训中心所追求的方向。

在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紧扣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优化、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通过资源共享、多媒体、一卡通等数字化手段等为学员提供多样化、高效、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企业培训中心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实现培训教学、管理及生活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共享,丰富学员在校自主培训的信息化学习体验,提高培训服务、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按照按照信息系统项目的规律来进行,重视在深入进行需求分析调研、总结基础上的统一规划,并分步骤实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资源共享、流程固化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合理化。所以,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

三、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结合培训中心的业务需求现状,为了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目标原则。数字化校园发展规划以培训中心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公司各部门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数字化校园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提出培训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和战略。全面并系统地指导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进程,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短期实施计划,及时满足培训中心发展的需要,以其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资源。

2、实用性原则。应充分考虑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使系统始终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进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实用化为目的,力争做到简单实用、经济适用、开放灵活,实现系统实用化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管理和技术创新、效益和效率提高作为判断成效的标准。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由业务驱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过程。

3、安全性原则。严格按照企业的安全性要求,保证数据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和网络安全性。全面考虑系统安全的多个方面,采用防火墙技术防范国际互联网上的非法用户的侵入,防止非法用户对重要的不宜公开的数据的侵入,重要数据的通讯采用 SSL(Secure Socket Layer) 进行传输加密。

4、先进性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坚持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技术格局,在技术实现环境中坚持简单、灵活的原则;坚持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长远发展,适度超前,将先进性与实用性、可靠性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兼顾先进性、开放性、成熟度并根据实际要求,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适应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的要求,实现实用性与适度超前,经济性与灵活性、可扩充性的有机统一。

5、实时性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培训中心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整个系统要根据中心工作需要,以业务需求为主导,定期升级,分步实施,分层推进,使系统用与管理相适应,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

6、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相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在统一身份认证中,对安全策略、密码与安全设备选用、网络互联、安全管理等必须符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培训中心标准化体系。并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整个系统能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结语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合理的指导思想、遵循科学的推进原则,稳妥推进数字化校园项目,切实使数字化校园成为提高企业培训中心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篇(7)

二.调研形式和方法

问卷调查(全校与随机相结合)、召开座谈会(教师和学生)、个别访谈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1.明确了学校特色品牌

09年4月,区教育综合督导觉得学校的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如何形成学校品牌还需进一步梳理。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确立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办学目标:构建以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核心,以基于网络的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办学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学习”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2.明晰特色品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学校的特色品牌必须促进学生发展,这就需要增强课程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能力。根据“数字化学习”这一特色品牌,我们首先明晰了学校的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培养具有鲜明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师,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行动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聪明有情趣之人。

“数字生活”是指通过数字化环境,改善学生教育和学习生态,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生活在期间,结成伙伴关系,在这个空间里交往、互动和对话,学会合作、探究和创造。

3. 架构“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建设

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我们认真学习了上海市课程标准,学校在设置课程框架时,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结构布局,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多元化校本课程。

三类课程的建设均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构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平台,利用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情景探究学习,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质量。

拓展型课程分为限定拓展课和自主拓展课。数学类、英语类限定拓展课在1对1的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小英雄”、“敏特英语”等多媒体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知识建构。

探究型课程在统整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嘉定乡土类主题进行归类,在各学段形成系列,汇编《走进信息时代》,出版《嘉定名胜特产》。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利用博客、moodle平台等空间进行合作讨论式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式学习,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信息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

4. 开发“数字化学习”的校本课程

学校以现代课程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人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英语学科根据学生记忆单词难的困惑,与敏特昭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快乐英语拓展课。通过学习,旨在增大学生的词汇积累量,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和阅读分析水平。数学学科利用ibm公司赠送的美国数学课程学习软件《数字小英雄》,开设了数学思维课。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术、技能、特长、爱好”等方面优势,在moodle平台上开设各类研究型课程。

篇(8)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篇(9)

一、数字化教室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影响

在课堂里实时录制的教学过程信息,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连接的任意一台电脑上同步直播,这是数字化教室的一项基本功能――监控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为学校常规管理提供方便,如教师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前靠人工检查,误差率较高,而现在通过监控功能变得既省人工又省时间,而且准确率大大提高。再如这种监控功能还能增加一些新的学校常规管理。以往靠人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能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否用普通话,是否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等。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改变了传统教学常规管理偏重教学表面现象,转变到更注重对教学内在品质的管理,能成倍提高教学常规管理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指导作用。再如教学常规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优质课”评选,赛讲、“公开课”、“示范课”等,传统的做法是主讲教师备好课后在讲台上讲授,听课者逐一讲评各位教师的讲授,很显然,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反映讲授者真实教学水平,应该在教学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要求没有听课者干扰(心理干扰),教学活动要自然,放得开,不做作,不弄虚作假。数字化教室完全能满足以上要求,不仅如此,为了追求真实,学校可以让听课者不进教室,在事先不通知讲授者的情况下进行“优质课”的评选、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这样,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数字化教室所起到的作用是很不错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引导每位教师严格按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只在赛讲中执行,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则随意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二是能贯彻有效性原则。学校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在监控器的作用下,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使学校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得到实现,如哪一节课不达标,可以迅速有效地指正,修改,迅速回归符合要求的状态。三是能贯彻普及性原则。学校常规教学的管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覆盖到每一位授课教师,管理者可以很方便地透过监控器对全体老师的教学活动做出评价。

二、数字化教室对教师培训的影响

数字化教室中采用的音频和视频信号通过学校的局域网传输到中心控制室,可以存储起来,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另一项基本功能:存储功能。

每所学校都有一些受到学生热捧的“名师”,还有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就是这所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了弘扬这所学校的优质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传承教学风格,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室,大量而高效地录制名师的课堂实录,通过存储功能,既及时保存了优质教学资源,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这有助于优质课在全校范围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授。

在教师培训方面,一方面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向本校的名师、向校外的名师学习,通过调取他们的录像即可。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透过学校局域网互相听课。青年教师通过重播自己一堂课的视频资料,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为自我纠正奠定基础。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别的教师对自己的一堂课的全面分析、评价、提出整改意见。

当然教师培训的内容很宽泛,数字化教室让教师培训取得更直观的基础素材,对实际取得的效果,善莫大焉。

三、数字化教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有时会因病、因事而耽误一节或几节或者几天的课程学习。学生耽误了上课,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调取相关的课堂视频,随意点播已贻误了的课堂授课,即便没有误课,也可以对自己不太懂的章节重新温习一遍或几遍,起到补课的作用。

四、数字化教室对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作用的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学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我们把这个经济学理论运用到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会发现:社会对学校内部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信息存在不对称,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各自的具体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些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诸多现象:有的教师只有在赛讲中才使出浑身解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在平时,又恢复到以前懒懒散散的状况;有的教师置学校管理规定于不顾,不讲普通话,上课迟到,早退、无故坐着讲课等;教师之间则存在着“文人相轻”的现象,我已掌握的做题的技巧怎能轻易通过听课的方式让同行知晓,于是,每逢同行听课,绝不把“绝招”亮出来。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正因为信息不对称,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信息优势刻意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行为。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不被对方观察到的隐蔽行动使对方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我们把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归结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篇(10)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63-02

一、乡镇成人教育总体管理工作模式创新

(一)强化宏观制度支持

一是加强市县教育部门的角色。各地区应加强市县教育部门在教育服务和经费统筹的角色,以市县教育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帮助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和教师工资拖久的情况。二是改变办学体制。乡镇成人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方向,转变教育观念,并且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三是结合农业、科学和成人教育。乡镇成人教育除了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并且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构成为“三教一体”农村办学体制。四是发挥乡镇成人教育的多种功能。乡镇成人教育应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和目标,学校和地区政府必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使社会能更有效运作。五是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积极获取各级政府支持是促进乡镇成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有效途径。除此以外,增加教师工资和专业发展同是有效发展乡镇成人教育的方式。

(二)强调双重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原本就是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她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制度中脱胎而出,因而她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育的文明进步;同时她又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现实劳动者、广大民众素质提高的急需而生,以其“直接…有效”的服务特性深得青睐,如此她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构成了成人高教的“双重性”。没有对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创新,成人教育便无缘出现,更难言成长、壮大。缘于普教别于普教,正是成人教育生命的根。她将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肩负着多重服务功能,紧紧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强化时代性

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需求,伴时代而行,随时代而壮,这是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这一经验充分说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迁、时代需求,在追逐时代潮流中发展壮大。要紧跟时代、把握时代,首先要认识时代,关注时代的变化,辨析时代的特点。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已具雏形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是“多变”“快变”“不确定”。成人教育要适应时代变化、适应时代要求,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响亮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优质服务效能,再塑成人高教育新体系。这个新体系要以现代教育观、终身教育观为统领,以继续教育为重点,以促使人们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充实生活为内容,在优化学习手段、提供多样化学习形式为途径,以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促进学习化社会为目标,以自主办学、弹性管理为机制,以制度创新建设为保证。

二、乡镇成人教育课程规划工作模式创新

首先,任何课程的设计均应关注课程的目标和理念,成人教育课程中的理论也非常强调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等因素的探讨与分析,通过这些学理的分析与因素的探讨,可以进一步理清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就乡镇成人学校而言,推动知识解放和建立民众社会是其发展上的两大核心理念。因此,其课程的选择应激发民众社会的理想,鼓励乡镇参与的精神,由这一哲学理念建构出来“生活技能课程”和“农业技术课程”,目的在培养具有系统教育涵养的通识教育人才。鉴于乡镇成人学校课程规划在理念与实践上会产生一些落差与矛盾,因而课程设计首先需要针对哲学上的理念进一步加以理清,并针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特性加以有效的区别,却不牵强要划分明确的界线,且了解这种分类的限制;其次,在课程的定位方面需要考虑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社会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将乡镇成人学校课程加以清楚地定位。

其次,乡镇成人学校课程在实践上存在落差,这一方面可能是规划理念与理论上所产生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乡镇成人学校在现实环境条件上的不足,包括乡镇成人学校在经费上的不足、在人力上的欠缺、在专业上的培养不够、在组织架构上的不科学、相关教学资源及针对乡镇成人学校理念与大众的连接等方面不足等原因造成。因此,乡镇成人学校在组织行政与管理方面首先需要突破,也就是说,应该针对定位清楚的乡镇成人学校课程的实践过程,坚持贯彻执行的方向,也就是要针对课程规划的运作机制加以检讨,强化课程规划人员的专业素养,针对各类学程与教学设计,邀集各领域教师及教学能手,组成跨领域的课程审查小组,针对课程分类、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与乡镇成人学校核心理念、课程与该乡镇成人学校特色的连结性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逐步形成课程规划共识与课程实施内涵。

三、乡镇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创新

(一)提高乡镇成人学校教师质量和待遇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是成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工作。优良的成人学校教师也需要通过国家考核制度,获取教学资格和认可。目前不少乡镇成人学校仍然未能全面聘任具备国家水平的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偏远地区仍然依赖民办教师和一些没有全面接受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教育工作。乡镇成人学校教师质量极有需要提升和改善,以利于教育革新和未来发展。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有限和薪酬偏低,对于资深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并不吸引,这些现象均导致了师资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起,农村地区拖欠教师工资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至今农村地区成人教育教师待遇仍然十分微薄,不仅办学条件差而且工作艰辛。因此,提升教师待遇是改善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另一方面,借助政府政策,乡镇成人学校需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乡镇成人教育工作,并强化自身原有教师的专业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以确保乡镇成人教师专业地位和教育质素。

(二)营造知识管理环境,孕育乡镇成人教育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

随着信息科技的提升,信息媒体影响了学习形式并借此来培养人才。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都能使学习者获得想要学习的内容。要提升知识管理能力,除了要靠各种研习和培训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工作的场所,营造出一种知识管理的环境,使成人教育教师可以在其中创新知识,分享知识,累积知识,并且应用知识,以解决教学上的问题,提升其教学效果。所以最好能组成含有虚拟学习、制作进修课程、培育指导者等人员的组织或团队,协助成人教育教师营造出一种知识管理的环境,这样才能长期有效的帮助成人教育教师提升其知识管理能力。

四、乡镇成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的创新

(一)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的运作

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的运作策略,应包含:科技应用与辅助学习机制、虚拟团队的运作策略两大方面。具体来看,应涵盖如下内容。

一是结合科技与辅助学习机制推动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科技工具的使用有多种型态,其在成人学习上应用最广的分别是:电子邮件、布告栏系统、邮件式电子讨论群组、使用者讨论群或新闻讨论群、互联网和电脑会议。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科技在促进成人学习时最广为应用的辅助学习策略为:运用电子导师、电子伙伴及电子学习社群等机制,以培养学习者的反思学习能力;借助网络环境中同学、教学者、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间的互动,增加学习者对自身学习信念、学习策略、学习经验及学习资源的应用,进行批判与反思的机会。同时,网络环境也可运用反思日志写作、历程档案、个案导向、探究导向及伙伴导向等不同形式讨论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反思能力的成长。

二是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的虚拟团队运作策略。数字化学习网络必须要以虚拟团队的组织架构,通过共同标准开发共享式课程软件,借助教学资源的再利用与共享,以降低课程软件发展成本、缩短发展时程。虚拟团队发展数字学习课程软件的运作方式,包括:由教育政策制订人员、远程教学实验学校、标准制订人员、课程规划人员、教师和学习者等所组成的核心团队,通过共同的标准,跨越时空限制完成所需的课程软件,让使用者可借助网络取得所需课程软件,在不同作业平台上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伙伴组织的合作策略

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伙伴组织的成员,除了原有的乡镇成人教育伙伴之外,其核心伙伴应包括:地方产业和经济组织网络、电脑信息产业、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化网络中心、区域性大学院校、系统设计团队及与其他乡镇成人教育网站进行联结,以共同创造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供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络的服务,包括:建立“乡镇成人教育信息交换中心”;提供各项信息应用服务;组织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研究会或研讨会;发行电子报、出版品和线上学习教材;建立“咨询和科技专家指导群”;定期评估乡镇成人教育数字学习网站的效能;共同创造一个能促进乡镇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线上信息。

在面对成人学习的思潮,每个人都必须持续积极学习,培养学习的技能,方能应对社会快速变迁和挑战。每个人必须具备成人基本教育的素养,才足以实践身为民众的社会责任及义务。从国家社会角度来说,进步主义成人教育学者认同成人基本教育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生活经验和促进社会进步,成人为应对社会变动需求,必须适时获取新知,以与其并驾齐驱。因此,国家有必要投入相当的经费与人力,推展乡镇成人基本教育,以提升全民教育水平,进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进行,进而驱动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宗水.浅谈加快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04):39-40.

[2]黄伟.小议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166.

[3]胡凤英.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118-121.

[4]张珏.浅析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J].今日科苑,2009,(12):273.

[5]张立岩.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思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507.

[6]乐一,孙思忠.试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J].华章.2011,(08):141.

上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措施 下一篇: 社会治理智能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