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市场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经济市场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

篇(1)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趋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由最初的“自给自足”转变成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业经济。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国际农业市场,要对其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双向的接轨,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2.市场决定农业产品的产量

消费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这是市场农业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能够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势。在生活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产品价格,这也造成了其价格波动性比较大,于此同时,会有农产品的产量过剩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因为市场具有不确定性。

3.科技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利润最大化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农产品的生产就会越来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同时由于重视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利用企业的销售模式进行农产品销售,同时将生产方式变得工业化,利润的最大化实现起来就比较容易。

4.我国的农产品质量需要提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农产品方面,人们希望能够吃上放心的蔬菜与水果,用上质量过硬的农业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升,虽然在数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但质量才是决定我国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

1.依照市场规律完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受到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规范,但是依然有问题存在,比如,农产品质量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尤其是等级体系不够完善,而法律法规在这一块也是“盲区”,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甚至会产生很多质量不过关的现象。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一个完善的等级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评级,经营与流通也不能够依照规章制度进行,包括农业活动也很少得到规范。所以,要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体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要以WTO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加强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重视市场消费能力的预估

健康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流程中,一定是生产量与收益成正比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却是产量有余但经济收入与其成反比,这是因为没有充分重视市场消费能力,一味的盲目生产才造成这种不良后果。我国很多农产区在思想上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建国初期“两高一优”的思想层面上,新时代农业生产应该打破这种思想的束缚,重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行一个预估,用消费能力限制生产量,才能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销路畅通同时收获更多的利润。

3.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农业的生产

篇(2)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纵观近年来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增长状况,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农业经济增长总体环境良好,这为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前景。第二,农业生产稳产增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它在经济增长中基础性、稳固性的作用。第三,投资仍将稳定增长。第四,消费迈向新台阶。由这四个特征,可以明显看出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能简单明了地判断出农业发展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作出的贡献与其发展潜力。

二、农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当指令

首先,从基本经济政策方面,用计划经济已经过时的方法抓市场经济。比如:在年初偏强制性地下达种植某种特定农作物的指令,或者要求一年度达到一定数量的农作物产量,但农民或户主往往更倾向于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利益决定生产方向,这样政府所下达的政策指令最后变成了无效口令。这样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户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相关部门本应该在农户中所应有的威信,一旦涉及更加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事件,政府指令却失去了效力。

2.缺乏效力的中间环节

这一问题根据客观现实来看,往往出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指令与政策的下达环节。处于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因为各方面原因往往过多地注重对上级部门负责,一方面又忽视了对农户个体的责任,导致原本偏离科学性的指令更加远离效率与针对性,同时因为中间传达环节不同程度上缺乏合理规划与有效组织,最终使得到达农户手中的指令缺失该有的效力。

3.跟风跑的不良风气

在现实案例中却出现了政府部门忽视必要自然条件,单纯追求生产效益而盲目跟风开展农业生产。这在根本上是不科学,违背正常农业发展规律,并最终损害农民利益以及影响农业经济的最终发展的。

4.缺乏头绪的工作方法

纵观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现阶段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步入一个面向市场,注重实际经济效益,寻求领域内结构最大优化与实际运作效率化的阶段。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来,如何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有步骤性地转变到发展现代化市场农业,科学化现代农业,效益化生态农业的轨道上来。这显然是我国各个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区域都面临的最优道路与挑战。而现实情况却是,面临有着强大发展机遇同时包含强大内部结构的现代化产业,如何下手,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以及如何牢牢抓住其正确的发展方向,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从开始转变到最终顺利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欠缺一个科学性、前瞻性与利益长久化并重的发展计划。

三、农村经济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政策的转变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政府各方面职能持续转变,政府机关各部门也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与改良。不同程度上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原有的干涉性与指导性削弱,各项行政指令以及审批步骤业已减少或者取消。原来个体农户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大大减小。而农户因为普遍上的个体化存在导致对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地获取,加之农民专业知识的缺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科学专业的农业生产与上市等信息的流通,使得各种有效的生产方法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采纳。

2.现有制度的必然结果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的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它代表着我国近年来全面改革开放在农村经济中的有力成果。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体农户单单注重个人家庭经济,而忽视集体经济利益,这样使得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户组成的农村经济区域体难以整合已有的资源,难以规模化的实现整个区域宏观上经济的发展进步。

四、农村经济工作改善措施

1.科学性的政府政策

首先我们从政府政策方面着眼,政府政策作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指令性手法,通常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作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决策,往往能从一开始就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前提与稳固的保障。要成功地做好政策规划与调整,首先应当充分做好对市场前景的分析,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动态。其次应当有机地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专业科学理论知识使政策科学化。同时也应当注重农业与各个其他产业的结合,形成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农业经济与其他经济领域互相促进吸收的格局。

2.有效的沟通

同时,我们应当考虑以往政策指令下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变单向指令为客观建议,让政府工作人员融入农民群众之间,切实体会弄明利益,与农民群众共同商讨,共寻良方。把区域宏观经济目标变为个体农户所能理解接受,并能积极采纳的实际行动。

3.专业知识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了,虽然我国的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仍然不是很理想,其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比较成熟,而农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因此我国近几年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减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拉近两者的距离。重点工作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让农民能够变得富裕,这些目标都是围绕农业经济来展开,其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是农民的生活和农产品的价格这两点,只有以农民民生为出发点,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下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在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2 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而且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2.3 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2.4 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3 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3.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4 结语

篇(4)

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1.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农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先进理念提升等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想要完美地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要时刻把农业与工业和市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品流入市场的生产线,让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产业链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定会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2.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改变城乡经济差距巨大的情况,在近几年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缩小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还是很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严重拉低省市经济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没有规模化,系统化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走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龙头企业加农户型。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与农民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共同体。这种模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向外联系市场,向内联系农产品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利用其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是非常依赖企业的,所以难以保证企业会一直站在农民的利益角度经营。第二种:市场加农户型。这种模式就是农民与市场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间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介入的机会,让农户有直接与市场主体谈判的机会,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有产品难卖的难题。第三种:企业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重要因素帮助农民生产,同时入股企业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经营的模式来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问题。这种模式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它增加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第四种:企业加中介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服务,销售各个环节与农户形成普遍联系的网状关系。帮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但是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组织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会瘫痪。2.经营业绩。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粮食产量九连增。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中,我国以实现农民提高收入为中心目标,重点发展和优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及基地建设,提升规模化发展层次及水平,农业规模经营已经初步显现,为延伸产业链经营,扩大市场延伸奠定了夯实的基础。3.主要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一直我国农业发展进步小的瓶颈问题,我国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分散,独立经营的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农业生产,所以很难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造成农户个人面对强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损失。其次,目前我国针对于农产品经营规模大,在市场影响力大,对于农户生产效应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对于产品的加工也大多数都是粗加工,精细加工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对与国外的农产品大企业来讲,不仅数目不占优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会逐渐跟不上海外市场的需求,逐渐与世界市场产生差距。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创新举措

1.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无论什么产业想要健康成长,都需要科技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不例外。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逐渐把这种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农民的思想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这个词也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包括旅游业,再加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态观光的地区游玩。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利用上当地发展农业形成的自然景观,以及该地区农业发展所应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动吸引游客先来观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产业带动型产业中,主要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农户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建立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龙头企业的科技一般较为发达,资金雄厚,对于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基本的保障,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龙头产业的壮大发展,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的探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这些模式的不断创新,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也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要求广大农村不仅应具有雄厚的经济发展潜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抗灾实力,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惟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增收。

在其他领域如旅游行业,因天气原因而导致的航班延误、行程缩水等,也是游客意见集中、反映较大的问题。某旅行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戏谑地表示:每逢天气突变,就是旅行社老总如坐针毡之时,要时刻做好“灭火”准备。

在国外,市场上早已提供有各种气象保险。而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农民朋友,还是商人,或者出门在外的游客,遇到冰雹、大风、低温冷害等灾害天气,保障几乎是空白。相关人士称,国内已经多年呼吁气象险的推出,可因为担心市场不成熟一再推延。

如今气象保险的提出和被关注,无疑是一件符合民心的大好事。届时,无论是以农业为生的农民朋友,还是露天演出、运动会、庆祝会等极容易受天气状况影响的户外活动,还是房地产楼盘开发、家电经营、服装经销、花卉供应,乃至街边路旁的珍珠奶茶等各类商家的经商活动,都可以投保,如受损失,保险公司将以天气实况为依据,进行一定的赔偿。

当然,也有人担心“气象保险”叫好不叫座。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一旦遇到冰雹等恶劣天气,保险公司的赔付将远远超出其保费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亏本的买卖估计谁都不会做。如果保险公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费率定得很高,“气象保险”又可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气象保险量大面宽,同样也可以为保险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篇(6)

在新时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弱质产业”,农民的生产只能是具有“微利性”,维持温饱生活;而工业生产属于“竞争产业”,工业生产具有“赢利性”;同时,农村又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虽然在改革初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如何在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就显得亟待解决。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在农村,为了经济发展投入的资源消耗过大,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不高,给农村环境的破坏又比较严重等。这些问题,在新时期都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

1、在新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分级管理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在相当的历史时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在农村虽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动到城市的生产之中,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同时,我国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低,工业产品价格非常高,使农业经济利益受到打击,因此,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同城市中的剧名相比,又难以进入城市,这样就减少了很多就业机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无处安置,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

2、在新时期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也存在不足的情况,算然,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数额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在新时期农村金融信贷环境问题

由于农民缺少必要的生产资金,他们需要短期小额的贷款,这种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等级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就使农村金融信贷的环境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只能利用民间贷款,对农民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在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在新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在新时期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时期,要适量提高粮食的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大力支持农业向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的程度,积极建立合作社的形式。

篇(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技术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的现象,而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不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它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态链,走上市场化道路,农业经济与市场接轨才能真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动,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承担着能否将科技快速地推广转化为成果的角色,其推广与服务效率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的渗透程度。目前,我国基层农业,尤其是乡镇农业产业在引入农业科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前沿科技推广力度小、实现规模化产值期限长、科技服务理念不强等都制约着我国乡镇一级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要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并实现优质化、可持续化生产与发展,那么就必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逐渐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

1.当前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覆盖乡镇一级的农业生产,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不过,由于体制、资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农业成果转化的需要

我国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都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实行按层级管理,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主要由地方农业管理部门牵头对相关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但是,这种管理服务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1)体制僵硬,限制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市场的灵活衔接。许多地方农业部门经常跟风搞“退耕还林”,对所有的辖区土地不假思索“一刀切”,没有认真调研就盲目推广相关农业科技产业,与市场所需相差甚远;(2)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技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有限,认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3)相关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编制缺乏,远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业地区的需求。我国农业面积广大,尤其是山区及西部地区,专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十分缺乏,难以覆盖辖区所有范围,也不能搞好科技服务工作;(4)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我国基层农业推广服务受上级农业部门管理,但各管理单元却都独立运行,如农技部门、水利部门、农产品市场部门等,各管理服务端各自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

1.2农技推广服务经费欠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已较为完善,但是乡镇一级的农技体系建设情况却不容客观,尤其是基层部门的基本设备以及业务经费还较为欠缺,制约了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服务常态化。西部地区或者偏远山区的农业科技经费总量远远低于发达省份,部分地区虽然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是能够开展基本测试、分析、实验等技术类工作的却少之又少。经费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还降低了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相关业务难以正常开展。

1.3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各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流畅

据了解,当前我国乡镇级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有近半数以上是非专业出身,其中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其对最新农业科技的了解与掌握略显不足,并且,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够流畅,信息传递滞后,致使最新科技难以及时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之中。

1.4农业推广服务主体薄弱,推广方式不适合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为基层农民,而基层农民主体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科技的运用、说明、机械操作等都较为陌生,虽然基层农业部门时常进行知识下乡宣讲,但农民对农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仍然较低。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推广工作中都采取“技术+行政”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具有一定的指标性、强制性,这就容易引发农民的抵触与不配合的情绪,影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1.5是运行机制不活

面对市场经济,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考核、考评和激励机构,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一些乡镇农技人员任务完成得不好要扣工资,完成得好又得不到奖励,难以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三权”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就成不了独立核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事业单位,造成财务不能实行独立核算,缺少自我发展机制。

2.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管理结构,提高协作效率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大扶持,管理结构的混乱势必会造成基层农业相关工作的迷茫。对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必须从管理结构上优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善管理结构,从而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各管理人员及相关基层推广服务必须从思想上加深认识,重视农技的转化,在新科技成果研发出来以后,积极协作配合进行试验,并做好科技推广宣传以及后续服务工作。

2.2因地制宜,设置专项资金,完善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及激励机制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并且受制约地形,致使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一致。部分发达省市专项资金拨付充足,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不过,欠发达地区的相关设施与研发水平都较不完善,远远满足不了地区农技推广的需要。对此,各地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申请专项资金,购置相关宣传设备,如流动宣讲车、幻灯片放映机、机械设备等。同时,设立基层员工激励奖项,以农民群众的意见作为评价标准,促使相关人员以服务的心态对待宣传工作。

2.3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个人素质,做好示范带头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需要直接面对广大农民,他们的态度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其个人素质必须能够胜任与满足推广服务工作的需要。对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考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包括礼仪知识、政策理论知识、政治思想觉悟等,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培养和提高其服务观念。

2.4完善农业配套服务机制,实现农业产业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

篇(8)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60-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技术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的现象,而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不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它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态链,走上市场化道路,农业经济与市场接轨才能真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动,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承担着能否将科技快速地推广转化为成果的角色,其推广与服务效率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的渗透程度。目前,我国基层农业,尤其是乡镇农业产业在引入农业科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前沿科技推广力度小、实现规模化产值期限长、科技服务理念不强等都制约着我国乡镇一级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要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并实现优质化、可持续化生产与发展,那么就必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逐渐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

一.当前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覆盖乡镇一级的农业生产,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不过,由于体制、资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农业成果转化的需要。

我国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都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实行按层级管理,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主要由地方农业管理部门牵头对相关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但是,这种管理服务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1)体制僵硬,限制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市场的灵活衔接。许多地方农业部门经常跟风搞“退耕还林”,对所有的辖区土地不假思索“一刀切”,没有认真调研就盲目推广相关农业科技产业,与市场所需相差甚远;(2)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技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有限,认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3)相关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编制缺乏,远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业地区的需求。我国农业面积广大,尤其是山区及西部地区,专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十分缺乏,难以覆盖辖区所有范围,也不能搞好科技服务工作;(4)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我国基层农业推广服务受上级农业部门管理,但各管理单元却都独立运行,如农技部门、水利部门、农产品市场部门等,各管理服务端各自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

2.农技推广服务经费欠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已较为完善,但是乡镇一级的农技体系建设情况却不容客观,尤其是基层部门的基本设备以及业务经费还较为欠缺,制约了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服务常态化。西部地区或者偏远山区的农业科技经费总量远远低于发达省份,部分地区虽然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是能够开展基本测试、分析、实验等技术类工作的却少之又少。经费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还降低了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相关业务难以正常开展。

3.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各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流畅。

据了解,当前我国乡镇级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有近半数以上是非专业出身,其中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其对最新农业科技的了解与掌握略显不足,并且,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够流畅,信息传递滞后,致使最新科技难以及时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之中。

4.农业推广服务主体薄弱,推广方式不适合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为基层农民,而基层农民主体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科技的运用、说明、机械操作等都较为陌生,虽然基层农业部门时常进行知识下乡宣讲,但农民对农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仍然较低。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推广工作中都采取“技术+行政”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具有一定的指标性、强制性,这就容易引发农民的抵触与不配合的情绪,影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管理结构,提高协作效率。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大扶持,管理结构的混乱势必会造成基层农业相关工作的迷茫。对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必须从管理结构上优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善管理结构,从而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各管理人员及相关基层推广服务必须从思想上加深认识,重视农技的转化,在新科技成果研发出来以后,积极协作配合进行试验,并做好科技推广宣传以及后续服务工作。

2.因地制宜,设置专项资金,完善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及激励机制。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并且受制约地形,致使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一致。部分发达省市专项资金拨付充足,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不过,欠发达地区的相关设施与研发水平都较不完善,远远满足不了地区农技推广的需要。对此,各地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申请专项资金,购置相关宣传设备,如流动宣讲车、幻灯片放映机、机械设备等。同时,设立基层员工激励奖项,以农民群众的意见作为评价标准,促使相关人员以服务的心态对待宣传工作。

3.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个人素质,做好示范带头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需要直接面对广大农民,他们的态度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其个人素质必须能够胜任与满足推广服务工作的需要。对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考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包括礼仪知识、政策理论知识、政治思想觉悟等,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培养和提高其服务观念。

4.完善农业配套服务机制,实现农业产业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

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优势,将相关技术指导与售后服务纳入全套服务流程之中,在进行推广前要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农产品的市场前景。除了单纯地进行农产生产指导服务以外,还可以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储销,切实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逐渐打造成完整的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优质稻是指相对一般水稻品种而言,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腹白小甚至没有腹白,角质率度高,米色清亮,有些带有特殊香味,煮出的饭也甘香,软而不粘,适口性好。我国现有两种标准。一是农业部颁布的优质米标准,分一级和二级两个级别的优质稻,主要是针对品种而设的;二是新颁布的国家优质米标准,简称国标,分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的优质稻。主要是针对稻谷质量而设的。无论哪个标准,都包括碾米品质(整精米率等)、外观品质(垩白、粒形、透明度等)蒸煮和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理化特性)、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等)。

1、产业现状

盈江县以水稻、甘蔗为主要种植作物。近年来,优质稻米一直供不应求,盈江精软米畅销周边各地。2012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实现产值12670余万元。2013年全县优质稻面积预计可突破14万亩。主要有适合盈江气候特点的“盈香一号、盈香二号、盈选1号、盈江小粒稻、德优8号、德优16号、滇陇201、滇瑞456”等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品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盈香一号”品种口感好、米质优,给农户种植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小范围内已经形成规模化良种生产基地。由于生产的良种品质优、质量得到保证,得到种植户的认可,所生产出来的良种满足德宏市场外,还远销外地,对盈江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2、发展前景

盈江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优质稻,历史上的黄板所、毫木细、毫木雷等均是质量口感上乘的优良品种。随着社会对产品产量的过度追求,一些高产杂交品种逐步占据上风。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优质稻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年提高,但目前也存在产量瓶颈。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产,做大做强优质稻产业,推广优质稻规范化栽培技术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盈江县优质稻主要以加工企业收购为主,销路相对固定。2012年全县稻谷总产5300余吨,平均亩产达400千克。优质稻种植区农民人均稻作收入超过1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盈江县已成为云南省优质稻较为有名的主产地之一,同时也成为盈江县今后水稻发展的方向之一。由于优质稻品质好,产品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近年来,在德宏贡米公司品牌宣传下,德宏优质稻米远销省内各大城市。在盈江的订单生产面积超过5万亩。另外,优质稻在本地市场销量大,且盈江中小加工厂较多,经常出现加工厂到田间地头收购稻谷的现象。因此,优质稻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3、全面推广优质稻的有利因素

3.1有利因素

3.1.1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

盈江县气候类型多样化,时空变异大,雨热同期,干湿季节分明,夏季降雨集中,冬春干旱,年平均气温19.3℃,每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2346.5个小时,≥10℃的积温6500―7000℃,其日照充足、光质好、太阳辐射量大(年辐射总量达137.9千卡/cm2),较同纬度地区为优,光、热、水资源十分丰富。相对较好的光温水气条件,为优质稻营造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1.2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44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69万亩,其中水田29.82万亩。全县除了昔马、苏典、勐弄等乡镇,适合种植优质稻的土地面积超过25万亩。其中尤以旧城、平原、太平等坝区乡镇条件更好,相对而言,又以旧城镇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各农户经过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等,已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素质,通过进一步指导和培训,将成为带动周边发展优质稻产业的重要力量。

4、优质稻稳粮增产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要做到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与农民长远利益直接关联,探索出新型水利融资渠道和长效机制;二是:总结造成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多种原因,切实解决目前困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村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能力。

4.2探索并形成完善的优质稻种植技术

优质稻种植对于技术的依赖性极强,只有拥有完善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产量的提升。一是:规范化栽培技术,旱育稀植,全部使用壮秧剂,带蘖壮秧移栽,100%实现宽窄行拉线条栽植,每亩基本丛树20000丛。二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种植前全部进行种子处理,把住药关,大田期保证二次低毒农药预防,虫害实行生物农药防治。三是:测土配方等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高产高效。通过引进、吸收、转化国内国外测土配方施肥先进技术,实现“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指导施肥”配套,提出配方,由厂家直接针对盈江土壤和优质稻提供相应的配方控制施肥模式,解决过去“有测土、没有配方,有配方、没有配方肥料”的问题。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根据300亩优质稻生产区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预计单产500公斤,产值1600元,示范区实现总产值48万元。通过带动周边农户规范化种植优质稻,可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其单产按460kg/亩计算,潜在经济产值可达460余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2社会效益

篇(10)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国家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上一篇: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下一篇: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