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篇(1)

二、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变,也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实际,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使之符合文化发展的需要。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促进我国文化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要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尤其是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在实际保护工作上的方法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最具特色的“貌合神离”的工作方式应该尽快转变。同时,我国从上到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十分关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化划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工作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文化认同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共建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为今天的和谐社会也作出了贡献,它和国家文化战略的性质有一定的统一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我国共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利于实现国家现阶段整体目标。要切实建设和谐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一定要进行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有众多利于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体系,它可以从规范、思想、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向我们灌输营养,使我们的社会在文化当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

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它关系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一旦濒临危险,就将会带给我们无法挽回的遗憾。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急剧流失,当年的敦煌文书最完整的资料流失到日本,楼兰古城的资料也被锁在大英博物馆中,湖南滩头年画也被日本和德国收藏,所以我国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采取积极的措施极力换回和保护这些珍贵遗产。

(二)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险状况,一定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保护工作实施的过程当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加以调整。随着生态文化的改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即将逝去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危险,加之现在的保护工作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一定要提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时刻有种紧迫感。

(三)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和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的原则和方式是紧密相连的,在不改变发展规律的同时又不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尽可能地在紧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基础上寻觅更好的保护手段。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个项目才会在交互规律的影响中得到发展。

篇(2)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按照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空间。

二、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出之后,社会各界纷纷把注意力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面前,地方的人们开始认识、理解本土文化,并且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所谓“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文化的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直接推动力。

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配合社会各界为打造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开始把民族文化的保护纳入重要工作的范畴。相继出台有关法规、办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并对如何建立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做了重要阐述。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我国全面启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形成普查报告、保护项目清单,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等。

在做好资源普查工作的同时,我国也注重从法律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利用、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非常有利。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整体队伍不健全,专业类人才紧缺

我国各级文化部门大多数尚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的设置落后于工作的开展。原有的专业人才队伍或老化,或流失,到目前为止已荡然无存,现有人员岗位不定、业务不专、质量难以保证。

(二)经费资金不足,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经费资金不足是长期制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大瓶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更是极度匮缺,使该项工作启动难、开展难、深入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意识在群众心目中越来越强,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做支撑,群众难以配合工作。

篇(3)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宝贵财富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乡村文化体系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解构和重组的危机。目前,我国的乡村社会正在发生着这些变化:首先,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精英群体严重缺失,乡村生产力不足,难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乡村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其管理体系正在发生着变革。最后,乡村正在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乡村空间正在重新布局,许多传统布局被打破和淹没。因此,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传统乡村生态正在消失,许多乡村文化正在衰退。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的灵魂所在。为了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就需要有效协调乡村和城市文明良性发展,促进乡村和城市文明共同发展。同时,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宝贵财富,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传统乡村文化遗产的发展逐渐受到压制。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入政府力量,构建完善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才能尽量减小市场经济利益思想带来的影响,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镇文化使乡村独有的文化魅力减退

目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要求城镇和乡村在功能定位上必须实行一体化,在社会公共政策服务上要实现公平公正。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农业和工业收入分配的统一性,也就是在政策和产业上实现统一互补,乡村和城镇居民必须享受相同的待遇,这样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镇和乡村居民在收益上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没有充分体现乡村的独特社会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的独立性特征。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应该是城镇和乡村共同发展建设,由城镇向农村覆盖,逐渐消除城镇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差别。正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城市工业文明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社会文化的主体部分,l村文化逐渐失去其独特魅力。

城镇文明需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价值观去影响传统乡村文化中的消极文化价值观,打破乡村文化的局限性。乡村文化不能一味地趋附于城镇文化,而是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实现和城镇文化的交流互动。这样才能彰显乡村文化的内涵和魅力,通过淳朴、悠久的乡村特色文化去改善城镇功利性文化思想。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我国的乡村文化遗产,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现代科技文明冲击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在现代化科技文明的影响下,我国的乡村文化正在消失,其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第一,乡村规模正在不断缩小,而传统乡村中的乡村文化也在不断消失。第二,在城镇化文明的影响下,现代乡村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许多乡村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在2001年时,我国的乡村数量有几十万个,许多现存文化遗产保存比较完整,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遗产。但是从2001年至2010年,我国的乡村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平均每年减少8000多个乡村群体。2010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只有9万个左右的乡村。由此可知,我国传统乡村消失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乡村人员正在迅速外流,乡村文化遗产受到破坏。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减弱,很难应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同时,许多地方政府在乡村发展战略中,过于重视乡村经济发展,忽视了乡村文化发展,缺少政府力量的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强。

乡村文化精英人员流失,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不断减少

近几年来,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对乡村人员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社会流动方式虽然给农民带来了大量收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导致农民群体被解构。农民群体迅速外流最终会导致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使农村劳动力迅速减少,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留守儿童增多,农村老人养老问题。随着全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使得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逐渐消失。乡村文化保护的主体不断消失,许多带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建筑物纷纷被拆除。一些现代化企业纷纷进入农村办厂,给传统乡村带去了现代化工业文明,而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妇女以及儿童,难以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完善乡村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保护制度,恢复乡村文化生态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各种困境。因此,必须完善乡村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保护制度,恢复乡村文化生态,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才能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完善乡村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保护制度。国家部门和政府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保护制度。对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和荣誉称号,为其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继承人进行考核评审,国家和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严格挑选继承人和保护人。具体而言,首先,根据每个项目的乡村文化遗产,选择明确的继承人,让其负责每一个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其次,国家文化部门要收集相关的乡村文化遗产名录,开设文化遗产保护网站,对于申请继承乡村文化遗产的个人,进行严格审批。最后,定期对乡村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相关技能和传承知识进行考核,如果考核发现不合格,取消其传承的资格。只有挑选合格的继承人,才能使乡村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恢复乡村文化生态,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目前,我国的乡村文化生态正在不断流失,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工业文明逐渐冲击乡村本土文明,必须让乡村本土人员认识到乡村文化生态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地区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增长,这样才能留住更多的乡村精英人员在当地就业,防止乡村文化保护后继无人。其次,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社会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祛除社会功利性思想,对于乡村文化团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恢复乡村文化生态,大力宣传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引起乡村人民的重视。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篇(4)

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紫鹊界梯田位于我国的湖南省,处于资江水域中游地区,降水量也相对较为充足。紫鹊界梯田坐落于水车镇之中,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和林业作物。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兴起,紫鹊界梯田居民也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地理优势,获得了较高的旅游经济收入。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梯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景色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都使得紫鹊界梯田具有巨大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能。因此紫鹊界梯田具有纯正的、不可忽视的耕田耕种文化。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

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究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直接决定了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行为。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影响探究,可以将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别。

(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紫鹊界梯田居民中,通过家庭旅馆或者是家庭餐厅获取经济收益的人群比例相对较高,因此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使得其关注紫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因此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但是有部分的年轻人由于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依靠去其它地域阶段性的打工获得,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的开展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当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甚至存在着一定的破坏行为,因此当地和旅游发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都应当给予这一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二)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

在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居民对于紫鹊界梯田的感情深度是随着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成度的增强而递增的。由于年级较大的人对于家乡的地方依恋程度明显会高于年轻人,因此这意味着紫鹊界梯田居民中年纪较高的人具有较为强烈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则相对较差。由于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人是将来进行鹊界梯田的农业旅游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当地应当加大对于年轻人的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性的教育和宣传,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中的年轻群体的地方依恋程度,进而加强其对于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情感和热爱程度,促使当地的年轻人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进程中。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的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为紫鹊界梯田居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使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更加顺利、稳定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

虽然紫鹊界梯田居民具有较强的地方依恋,但是由于当地的居民的能力有限,农业旅游的工作的开展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因此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也相对较低。根据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的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欠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加强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资金投资,进而有效实现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进而促使紫鹊界梯田农业旅游文化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力。开展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认知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热爱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程度的影响;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对于其保护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力度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可知,提升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程度,是加强紫鹊界梯田居民对于农业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方式。

篇(5)

一、非遗的传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承的文化,它的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得到传播和传承。一段口头文学也好,一个民间舞蹈也好,一种手工技艺也好,一种民间知识也好,凡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各种文化类别和事象,无不是通过民众的口口相传而被传播和传承的。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体的创造。集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口头语言形态的、肢体表演形态的,还是手工技艺形态的、文化空间形态的,都不例外。其原始雏形,都是由某些杰出的社会成员个人创造出来,然后经社会群体在漫长历史时段里的传播和传承,并在传播和传承中由多人的参与,从而形成某个相对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和项目。

二、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不竭的精神财富。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其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老艺人”即传承人来完成。这些传承人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的“基因”。如果没有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自然消亡;如果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以人传人的传承特点,决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们在花钱买票欣赏美国大片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开展命名传承人工作,就是传承承载着民族文化血脉的基因和符号,就是促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性繁衍和茁壮。唯有做好保护非遗传承人工作,我们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延续文化的血脉,才能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最终要到何处去。

三、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策略

1、加强对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审美标准明显不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被遗忘的境地,一些传承人成为被冷落的对象。据调查,非遗传承人虽然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导致大多传承人生活还比较贫困,这当然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少数行当,如剪纸,内画、陶瓷、石雕等代表性传承人,虽在尝试走产业化之路,但也面临着创作与经营、传承与生存的沉重压力。这些为了民族文化和艺术血脉延续的艺人们,用行动书写出自己的多彩人生,用不懈演绎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五彩缤纷,执著追求而无悔,却在经济大潮和盲目媚洋崇外风气的冲击下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造成民族文化血脉令人痛心的流失和削弱。另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但后继乏人,人亡歌息的现象已普遍存在。从这一现实和后果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关怀,不仅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借鉴经验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从政府到民间,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无形文化财富”和国宝,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关怀,并形成制度和法规。如日本保护歌舞伎、相扑,韩国保护端午祭,法国保护民间工匠,意大利制定保护神父政策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定期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人的传承、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了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韩国政府还为遗产履修者(学习者)发放“生活补助金”,要求他们必须跟随传承人学习6个月以上,并在相关领域工作一年以上。

3、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好莱坞明星、流行歌曲往往能够如数家珍,却不知道故乡有哪些历史名人、几种特产、几种值得在世界上骄傲的技艺。造成这种社会现象不是哪个人的责任,而是民族文化教育削弱和西方强势文化侵袭的结果,是较长时间以来对民族文化不重视和外来文化强势冲击的结果,是民族文化传承人得不到应有尊重和保护的结果。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事业,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命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解决他们生存和传承的困难,不仅是当务之急,还应是一项长期政策。

4、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普查。保护非遗传承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积极努力。目前,文化部已分批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也都分批认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对于保护非遗传承人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非遗传承人大多文字水平不高或不识字,因此抢救和保护非遗传承人首先要搞好普查,全方位立体记录、拍摄、整理民间的口头文化与技艺流程,调查其传承方式、流脉和相伴的各种民俗活动事象,妥善搜集保存相关器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创造适宜传承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土壤,使传承人所承载的民间文化和艺术真正成为锻造民族品性和形象的熔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理应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文化多样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的定义及其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长期以来用于行政性、地方性规范性文件和学界探讨中的“民族民间文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同义。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这样表述多样性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当芭比娃娃成为全世界小女孩梦寐以求的玩具时,达斡尔族的哈尼卡纸人玩偶开始渐渐“失宠”;当好莱坞的大片、NBA的球星红透亚洲时,这些国家的部分传统剧种、民间体育却面临濒危。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从经济向各个领域扩展,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保护而破败,民间艺术由于资金缺乏、保护不力而后继乏人。

新加坡新闻、通讯与艺术部部长吕德耀说,在如今的开放社会中,文化发展却面临着消极的影响。借助互联网、进口大片这些渠道,西方的理念正冲击着传统价值观。不丹内政与文化事务大臣明朱尔·多尔吉在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上表示:“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必须全力保护好我们的身份,而保护好我们身份的唯一办法就是存续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战中,人类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无情地破坏和残酷地摧残。二战后,世界各国政府开始普遍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1954年联合国专门就“战争状态下”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通过了一个国际性的海牙公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逐渐接纳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的国际公约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10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4月正式生效。

为了复兴各国传统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世界各国政府以各种手段和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手段和措施包括官方承认、法律保护、减免税收或提供补助等,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体或个人给予激励,并且政府还将通过各种节日或电视宣传活动来强化保护措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103个国家作出的调查,大多数国家开始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把它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中。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损害、破坏和不断消失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亚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威胁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并且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陷入商业化的误区。如何有效保护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面临许多挑战。

三峡大学的陈廷亮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张磊就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濒危状况及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解十分严峻。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与保护意识的欠缺等因素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都在加速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与消亡。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濒危和消失的速度是十分惊人。民族语言的濒危使湘西少数民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绝迹;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使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工业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速消解;学校教育与民族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存在着断层;“重申轻保”、“保护性破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则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民族音乐的出路进行了思考。他认为,无论是民族器乐还是民族声乐现在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民族音乐要坚持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音乐不但要和国际接轨还要和民族传统接轨。

针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提出的建议包括:一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现代化,要坚持整体的和谐的发展观;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体系化;四是要关注一些重要的民族文化形式并及时抢救和保护;五是在全国各地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课程等。中央民族大学的石亚洲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建议: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土家族地区整体联动协调机制。从土家族文化整体发展的高度,建立四省市及州县联动协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立多层次保护机制,即政府、立法、利用、科技、分类、民间、区域保护;积极鼓励民间参与。

篇(7)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01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也收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4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的第十一年。十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活动,旨在促进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保护工作,提高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工作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局限在如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与机制中,而其工作重心更应该放在实际工作中。比如说,我国的珠算,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可是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珠算受到冷落。虽然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其发展氛围仍不容乐观。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一、中国特色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沉淀,其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发展着,而且俨然成为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面显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大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而且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也呈现了群众文化活动崭新的一面,是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针。群众文化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观及其独特的魅力。由于其全方位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求美求乐心理,其具有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群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顽强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发展传承的见证者。为了全面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繁荣的目标,我们需要了解掌握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作用,才能了解群众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群众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一)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有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只不过存在形式不一罢了。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的心声,有的来源于群众日常生活的调剂,有的来源于群众的日常活动,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群众的娱乐生活,有的呈现了群众生活所需。比如,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里国家级别的恩施傩戏,即是古代人民为消灾纳福而举行的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还愿仪式,因此其又被称为傩堂戏、还傩愿及傩愿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环境影响比较大。保护名录的任何一项保护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群众文化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利于发展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利于保护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

(二)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文化生活,是群众文化生活的精华所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群众文化的滋养源之一。比如说地区的弦子舞、锅庄舞、山南昌果卓舞等多种民族舞蹈,与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地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舞蹈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发展范围更为广泛,也促进了当地群众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延续。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共同发展的。

(三)群众文化发挥着基础保护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区域特异性,其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呈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特色与审美习惯。不论是手工工艺,还是民俗表演,或者是天文地理,其均构成群众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皮影戏。皮影戏呈现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也是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相辅相成,唇亡齿寒。群众文化具有范围更广的包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其在保护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中国特色群众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传

承传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没有继续承传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各地均在追求发展速度,追求GDP,产业就业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致使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地,许多文化艺术遗产不为年轻人所知。出现大部分传统文化艺术出现无人继承的景象。传统的捏面人也趋向于工厂加工,而非传统手工。群众文化的影响显得越发重要。群众文化具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的影响氛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58-0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全球化进程让我国的文化走出了国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设计出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因此高职艺术类学校需要不断地进行艺术课堂改革的探究工作,力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程设计中的地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精神价值等。各族人民不断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口头的表现中,体现在娱乐、休闲、健身、节庆、风俗等之中。环境的改变会让人们失去了艺术的传承,若是没有继承人,我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正如同少林拳,若是没有了传承人,那么少林拳就失去了意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产物,创造者所在的环境、文化背景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影响,一旦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遭遇困境。在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中,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在课堂设计方面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中的重要性

1.是文化传承的需要。高职艺术类学校肩负着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需要,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类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主动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保护和研究。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课程设计中,要结合自身的能力,扩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加强教学的设计。

2.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所以相关方面的人才稀缺。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进行教学时,若是能够培养具有强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人才,那么就会在社会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认识到人才的稀缺,主动地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培养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素质人才。

3.是学科研究的需要。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要重视人才和科研的作用,加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制,让学校的科研成果更加显著。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才是最流行的财富,不断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究,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科研的需要。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艺术类教学特色,制定合理的教学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继承非文化物质遗产的课程改革

(一)将地方的民族文化融进课程教学中

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为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要做好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学课堂设计势在必行。高校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依据教学的特色优势,建设地方民族文化教学特色课程。每个地区都有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高校要做好教学实际调查,找到本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开设相关的课程,提高教学的效果。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地方民族文化;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作品,提高艺术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加入陶瓷艺术或剪纸艺术、扎染艺术等。

(二)挖掘非物质文化思维,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找到其和艺术教学的交融点,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承工作。在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对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将本民族的图腾或者是图案添加到设计中去,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共鸣。例如在包装设计中加入特色礼品设计,把牡丹、凤凰等传统纹样重新组合,使其既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又赋予它新的美好寓意。

(三)建设民族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篇(9)

1995年,卡贝丝到联合国工作,2004年来到联合国教科文驻华办事处作文化项目官员,负责朝鲜、南韩、蒙古、中国、日本五个国家文化项目及文化交流活动。七年来,她对大东亚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遗产的保护,付出大量心血。

中国保护昆曲的经验值得推广

卡贝丝表示自己很喜欢昆曲。“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的一次活动上看过昆曲表演,还到过苏州看折子戏。感觉昆曲很美,男女主人公感情细腻,展现了一种中国特色文化;另外舞台上的一些布景和道具,演员所穿的服装,都富有东方美。我还专门到皇家粮仓看过《牡丹亭》,在现场感觉很好,尽管很多台词不一定能理解,但对故事中的爱情元素和主题还是十分印象深刻。”

她注意到昆曲与西方戏剧艺术的巨大差异性,“东方西方戏剧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好,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昆曲不是面向广泛的受众群的艺术,主要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群。其唱腔,整体艺术形式,对于大多数受众,还是有挑战性。昆曲需要对高雅艺术有爱好的人,闯开心灵去体验这种艺术。”

笔者问:“您对中国在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满意吗?”卡贝丝莞尔一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认为中国这几年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2001年昆曲入选了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直到2007年才有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通过,而中国已经提前有所行动,明确了昆曲等‘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要性。今年中国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在大学推广‘非遗’的方案,该方案将在印尼巴厘岛会议上通过决议,希望对世界各国非遗保护工作有借鉴意义。”

她强调:“昆曲需要加强传承性,如果没有传承,就会消亡。年轻一代可以选修相关课程,以决定自已是否为昆曲的传承做出贡献。中国政府也开展了一些昆曲的艺术节,成立了七个昆曲艺术团,录制了一些昆曲唱片,发行了一些文本资料,政府每年还年还会投入1千万元人民币以上,专项用于资助昆曲艺术的保护。应该说,中国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卡贝丝说:“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是一个领先的国家,教科文组织一直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正面典范,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材料。中国有关部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有着通畅的交流渠道,对此我们办事处也一直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话方面,中国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她注意到:中国目前有28项重点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有六项濒危项目,昆曲属于前28项里面的重要文化遗产。前不久,中国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中国时非遗”事业进入了新时期。“中国在辨识它所拥有的一些文化遗产及非物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比较好,关键在于具体措施,需要把纸上的计划条例,落到实处。”

昆曲等艺术是民族身份的象征

在后工业时代和商品经济繁荣的今天,艺术门类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人类有什么现实意义?

卡贝丝说:虽然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昆曲属于传统艺术,它能给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带来归属感,帮助中国树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帮助国民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还是富有创造力的活动,今天的我们除了需要经济生活和商品文化,还需要通过艺术更好地理解文化和我们自身。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可能还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只有加强不同文化的沟通,不同的种族和国家才能消除误解和分歧,和谐相处。所以昆曲等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现代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

十年前,昆曲申遗成功,给这个古老戏剧带来很多机遇。卡贝丝说:“现在昆曲可能不仅是中国人在关注的文化事业,更是全球、全人类在分析、观察的文化艺术。”中国对昆曲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经验,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

那么,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又有哪些不足?

卡贝丝认为,旅游业与商业对于昆曲这类舞台艺术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昆曲需要面向民众推广需要商业的推动,但现在社会正以工业化形式,将昆曲艺术作为一种产业、产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纽带,来进行交流销售。这其中的界限与尺度就非常微妙:推广昆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还是为了保持昆曲的生命力?如何应对昆曲艺术的商业化,是昆曲当前面临的挑战,中国在平衡好相互关系中,需要作出很大努力。

她进而指出:目前各国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加强民众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球化的单一化潮流里,如果人们只知道使用手机、逛大型商场、喝可口可乐、吃必胜客,而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遗产这将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这种危险不仅在亚洲,而且在欧洲等各国范围内都存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着眼长远

她特别提醒: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许多重要机遇,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注意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过去,文化在许多国家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内容也仅限于演出、博物馆等,被人们看成是只能“花钱”的领域;而现在人们则意识到,换个角度来看,文化也是可以“赚钱”的。比如世界上80%的旅游景点,依靠的都是文化或自然遗产提供的附加值。

篇(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都在积极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场讨论中旅游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旅游开发能够继续保持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单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陈列在博物馆供人欣赏并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内在精神。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适当的旅游开发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得到延续,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③表演艺术;④传统手工艺;⑤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在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具有权威性且代表中国政府意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该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并指出其范围主要包含: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的代表性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具体叙述上有所差别,但只是中西文化表述上的差异,在实际所包括的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认为应该包含一个国家的民间传统和民俗礼仪等,注重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对于其主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这对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主要体现在:(l)传承性﹙继承与发展的性质﹚;(2)存储上的易逝性(指容易遭到破坏和遗失);(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指价值不因物理损耗而减少);(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主要特征之外,还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多元性等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珍贵的文化内涵,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乏味的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但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传说、口头传统、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这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民族民间文化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关键生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物质类遗产更为珍贵,因而受到旅游者普遍欢迎,能够为旅游经营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了发展旅游,为了拉动经济,或多或少都会促使各级政府以及旅游经营者们自觉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将促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得到宣传、交流、创新,能够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三)旅游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将这些文化遗产引入到旅游开发中,不仅成了弘扬和传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培育和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如南京夫子庙秦淮观光带,把绮丽的秦淮风光和独特的秦淮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而且众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加入研究行列。

(四)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其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旅游开发而成为旅游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其次,通过产品交换,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被社会所了解和欣赏,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提升,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构想

(一)认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对所在地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详细普查,并建立非物质文化名录体系。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作为旅游开发的有形可视资源,对下一步作出合理的旅游开发提供信息上的方便。

(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强化旅游者的切身体验

对于民间音乐舞蹈的旅游开发,可以从服饰、道具、形式、内容、风格上加以创新,以更好地适合现代广大观众的口味。对于传统戏剧和曲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充分发挥编剧、导演、表演者的创新能力,依靠成功的再创作提升传统戏剧的文化地位和艺术魅力。对于迄今仍有感染力的经典作品,则要通过在文化上赋予时代的活力并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以求吸引更多的观众。

(三)在旅游开发中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基因,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原生态性加以创新来设计旅游产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与开发时,要突出它最具特色的重点开发,注重合理开发与保护。

四、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旅游资源调查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之一,是进行资源评价的前期工作,为后续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前提条件,在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阶段可从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一是在调查时注意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搜集,二是建立一套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评价体系。应该重新研究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全面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意识到它们的珍贵性,从而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应从宏观的指导思想上予以重视,将其纳入旅游开发的体系与有形的物质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依托于有形的物质而存在,其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对于开发者必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民族甚至是国家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做发展战略规划时要有一种责任感,把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本身还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要保护与无形文化遗产创造有关的个体文化还要保护社会群体文化形态。

(三)旅游项目设计中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旅游项目设计是整个旅游开发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力的手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不同,旅游开发者在设计旅游项目时就必须改变以前的固有模式创新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笔者认为在项目设计中让民间组织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做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当地民间组织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充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它们有深刻的感情,他们不仅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更会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而他们其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让他们参与到项目中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一种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3

[2]周俭,于莉.遗产利用与社会发展———江南水乡古镇遗产再利用的项目研究.城市遗产保护与研究,2004(8)

[3]别金花.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一以上海为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2007

[5]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与新路径.艺术设计坛,2005,(1):14

[6]王群.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民族艺术研究,2005,(5):67-74

上一篇: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 下一篇: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