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篇(1)

现代地理学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篇(2)

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态度并不会一下子就能转变。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到有趣的知识。一堂成功精彩的地理课程,能够在学生的期待中从开始到结束,这堂课就获得巨大的成功,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就更加深入和期待,学习效率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一堂精彩的课程,笔者认为需要从新课的导入开始,这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设计导入的新课,重要在于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设计是由三个因素串联起来的,学生、教材以及教师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是以教材作为桥梁进行连接的。在进行“新课导入”时,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恰当的把握。作为“新课导入”设计最终服务对象,学生的相关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设计中的主要依据,其中包括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教材作为连接的桥梁,因此教材的编排和编者的意图都是设计中的重点。作为设计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其有着决定性作用。“课堂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课堂变得精彩,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愉悦中轻松学习到知识,何乐而不为了!不过在教学设计导入时,教师身上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适当的设计多样式的新课导入,避免单一使得学生感到厌倦。

一、导入原则

(一)趣味性

初中生还是处于玩乐的年龄,他们对有趣的事情往往好奇,对感兴趣的事或物都很关注,因此新课的导入一定是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够透气所好,使他们在更加有兴趣去学习。

(二)针对性

课堂新课的趣味性很重要,但是仅仅只是为迎合学生的口味就会失去教学的意义,因此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够忽略对课堂的铺陈作用,导入设计需要引出课堂主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三)直观性

导入的方式需要有变化,单一的样式会使得学生感到厌倦,但是需要避免在一堂课中使用太多的花样,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这样会使学生注意力到集中到样式上,对内容可能忽略,会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变化样式,保证内容直观容易理解就行了。

二、有效的导入方式

(一)实物导入法

实物教学的好处在于能够利用某一实在的物体来展现所要教学的内容。例如在教授“地球与地球仪”,地球仪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地球的缩小版,因此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地球仪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吸引学生的眼球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新的知识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神话导入法

中学时代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因此对神话民间故事都比较感兴趣。例如“海陆变迁”课程教学中,仅仅沧海桑田不能够使学生理解,借助相关的神话故事就容易多了,而且还可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是怎么来的吗?”这样引出“海陆变迁”课题能够吸引学生眼球。

(三)生活实际导入法

在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多变的天气”,在进行相关的讲解时,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天气中,很好的将其带入今天的课堂中,然后可以将一些形容天气的词语或者典故作为新课的导词,这样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热闹。

(四)视听导入法

对一些国家的风土民情进行讲解时,可以体用多媒体视听的方法来进行。例如“印度”,可以通过播放印度歌舞来了解能歌善舞的印度人民。

(五)特产导入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讲解时,可以利用一些当地的特产来作为新课的导入词,像哈密瓜、葡萄干等学生较为熟悉的特产。在提问为什么“这些水果都很甜?”,这使得学生对答案产生好奇,并有着求知欲,使课堂活跃。

三、总结

教师在教授学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导入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不过想要设计恰当好处的导入方式,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做些改变,不断的丰富自己,设计积极作用的导入方式,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注重课堂参与性,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善于学习地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一、从教育根源抓起

教师提升思想认知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服务和管理的融合,采取随机听课、教学评价、学校达标会考调研等形式,进行跟踪调研,实行多样化评价指导,进而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认知和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端正的态度进而实现地理教育管理目标。

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严格要求,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保证。初中阶段,地理知识在思维逻辑上结构上较为缜密,地理知识较为抽象,特别是新教材的出现,留给了教师充足的发挥空间。针对这一问题,初中地理教育管理可以对教师进行全过程培训。即:参照农村教育发展形式,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帮助教师完成地理教材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使教师能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图文并茂融合式教学模式;然后根据教学进度,对全市农村教师进行网络培训。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逐层分析,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实现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全面落实。

二、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平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散,使得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间断。针对这一问题,只有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科研增效。

相对于教研活动,科研活动优势更为显著。所以,可以参照农村地理教学情况,制定重点科研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为目标,鼓励农村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例如:以“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为课题,分别设置不同的研究形式。例如:活动课教学研究、实践活动研究等,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化研究设计管理,通过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研究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让教师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特色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的课题研究,才能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技能,进而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实现农村地理教学的增值效应。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型管理方法更具有特色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导向。不断的进行地理教学研究,将推动教师专业技能为研究对象,提升教学质量为热荩辉谔骄恐刑剿鞣⒄梗我想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将会得到大跨步式的提升,其教育管理效果将更为显著。

三、管理好课堂双主体

根据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特点,实行双主体教学形式,即: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是一种合作形式,注重主体教学形式,进而抓住课堂教学管理。双主体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着不同的效果体现。在某一个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某个区域为例,进而掌握了解区域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方法的掌握而主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区域地理进行定位--定性--定向,探索出一条学习规律。在“不同区域差异”教学时,师生双主体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不同的方法。在学习自然地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私利概念、规律的产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神奇魅力,树立正确地理观念和学习态度。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师生结合共同研究人地关系的发展,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另一方面,师生主体效果在不同的课堂状态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初中地理课堂分诶:新知识学习、知识复习、知识评讲;根据教学理念,在新知识学习下,以教师为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示标”“定标”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利用沟通交流、课堂练习等教学目标中、在知识复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理论知识,师生双主体影响下充分展现整合练习、应用练习等不同教学环节中。讲评主要是对习题知识的讲评,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双主体形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方法渗透在教学中,相互监督相互发展,进而改变农村地理教学现状,弥补其不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分别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实用性、管理好课堂双主体,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初中地理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课上有所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课程改革使初中地理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全面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一几点: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课;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不同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地理课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地理活动。例如:在教学研究地震时怎么样产生时,先让学生猜测地震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相关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及危害的视频资料,接下来用视频来讲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地震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看着生动形象,学生易懂,最后交流、归纳,找出地球运动的规律及总结地球的运转等知识,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2、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中。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初中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使地理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中国地形地貌时,要求能力弱的一些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知识点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各地区的一些季节的变化及地区文化遗产。

2、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把“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形象,增强教学效果。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充分了解学生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不仅要考虑地理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地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地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篇(5)

“教育即生活”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导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地理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地理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联系生活世界,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例如,我在上“大洲和大洋”一课时,首先给学生观看了在宇宙中看地球的壮观视频,学生在感慨地球美丽的同时,我引导他们在地球上寻找陆地和海洋,学生很快就回答我绿色的是陆地,蓝色的是海洋,这为我接下来开展教学打开了方便之门;再如,我在上“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课时,我问学生们:“大家放假回家的时候都会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呀?”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自行车,有的说私家车,有的说公共汽车,还有的调皮的学生说火车和飞机,我对他们的答案全部给予了肯定,顺理成章地引出对交通工具的归纳,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举两得。

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过程

“地震来啦!”我在上“日本”这一课的过程中,讲到日本地震的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大喊了这么一句,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随之把目光聚到他身上,问了一句:“地震来了!你怎么还坐在那里呀?赶紧逃生去吧!”这个学生就问我:“老师,我要逃到哪里去?”我顺势就让班级的学生寻找答案,他们有的说赶紧躲到桌子底下,有的说赶紧往外跑……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解释:躲在桌子底下是非常不对的,我们应该躲在桌子旁边。学生非常不解,我就在黑板上简单画了“黄金三角区”的空间安全区位,学生恍然大悟。我得感谢那个调皮的学生,是他活跃了课堂气氛,把一个非常有用的生活常识“巧妙”地带进了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我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三、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结束

在课堂临近结束的时候,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举个例子,在学习完“中东”一课时,我让学生们看了几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中东战争的图片,让他们归纳中东为什么战争不断、冲突多多。联系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很快地总结出:石油多、水资源匮乏、宗教矛盾、领土争夺等几个关键词,准确的总结应用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又如,“河流与湖泊”一课教学结束时,我提到了我们生活的故乡――漳州的母亲河九龙江,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它的水文信息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简单制作一份关于治理和保护它的方案。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世界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中去,这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与生活有机联系的最佳体现。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承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地理教学, 2012(4).

篇(6)

(一)精心设计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开始上课时,往往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头脑里还有兴奋的余波,这时教师应迅速组织好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了铺垫。因此,恰如其分地导入是营造地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讲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一节关于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时,我首先提出一道问题让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连降大雨。刘艳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妈妈提醒她别忘了带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刘艳要去广州开会,爸爸也让她带上雨具。刘艳爸爸妈妈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学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先看书,再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爸爸是必要的,妈妈是多余的。为什么呢?教师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解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规律等。学生终于明白:吐鲁番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7月份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极少下雨,所以没必要带雨具;广州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又位于我国的南方,雨季来得早,退得晚,4月—10月份都处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带雨具。通过问题式的情境创设,学生引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好感,做到愿学、爱学、乐学。

(二)运用身边事物,创设生活情境

地理教学过程,要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地理课堂应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照片、剪贴画等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或者从学生亲身经历和身边的实际出发,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趣。

目前,我国任教版七年级地理课程一开始就讲授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时差等内容,这对于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经纬网属于立体几何的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到。我认为,地理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身边的现象来了解地理事物和认识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描述纬度和时差的:首先,通过投影给出一幅亚洲示意图,在这幅地图的四边分别有四个小孩。位于北极地区的彼德穿着厚厚的鸭绒衣还冻得瑟瑟发抖,站在赤道上的玛丽只穿着单薄的裙装还热得大汗淋漓。日本小女孩背着书包,迎着灿烂的朝阳去上学,而西亚的阿拉伯小男孩却还在呼呼大睡。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亚洲的不同地方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现象?”让学生就这些现象展开思考,倘若想不出来,我再讲答案。

二、语言调控,驾驭课堂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人课语要叫得开,结束语要凤尾之笔。讲课时,语言要清晰,语速要适度,有节奏,有余味,从容不迫,娓娓到来道来,方可牢牢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内容时,可用下列语言进行描述:“夏天,草原像一块美丽的绒毯,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微风吹过,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吃青草,天空浮游着白云,远处传来了爽人心肺的牧歌……”好像使人置身于诗画一般的迷人景象里。或者也可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底现牛羊”来描述。

三、偶发事件,机智调控

篇(7)

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有基本的认识,并且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科学的见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堂中需要讲解的知识提前做一个具体的导入工作,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契机,这对于学生具体的地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课堂导入工作的背景和作用

1.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基本的自然现象去讲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对一些河流的认识和气候形成的分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天气情况的描述来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地理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将一些常见的自然、人文现象作为教学案例去进行具体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固有的现象结合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很好地助力课堂教学,而且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上也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

2.导入部分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进行教学前的备课,因此备课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导入部分的设计。比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这两个概念时,一般暖锋过境会有降雨出现,而冷锋过境前也有降雨出现,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状况,而学生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可能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通过一些地理上的三维图来描绘冷暖锋的情况,并且附上高低气压和卫星云图的注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地理知识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一类地理知识作为导入教学的契机和基本的设计思路。

因此,结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该阶段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导入教学部分的设置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可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和相应的发散思维空间,以便能够对地理学习充满期待。

二、导入部分设计所要注重的基本要素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基本的认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因此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相关地理常识的印象作为前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对学生对地理的认识程度做简单的统计,然后对地理导入作出基本的设计。比如一些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分布以及河流的流向十分模糊,这时地理的导入设计就需要对这类内容进行相应的前期铺垫,铺垫设计可以是问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引出的形式,比如: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导入部分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地理导入设置时需要对对应的地理知识的延伸性有一定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对地理知识发展的联动效应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河流的流向和每年的径流量、深度、宽度决定了其通航情况,而通航情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河流两岸的经济情况,这样的连锁反应就是地理知识中的延伸性,因此,导入部分的设计其实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地理知识的“马太效应”作为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篇(8)

二、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1.以新课标要求作为教学方法指南。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一标多本”特点十分典型,且编排依据均为“新的课程标准”。在这种情形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深入挖掘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教材设计。尽可能避免出现考试试题非课堂讲授重点,甚至未在课堂上教授等现象的发生。我们以人教版中讲授“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例,其中此部分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作为综合开发利用的典型对象,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河流域的自身地理优势,进行综合治理。在这一部分讲解中,若教师过分强调田纳西河,而未将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如采用联想教授法,类比黑龙江、黄河等区域的开发利用,并对比其之间差异,那么显然是教师未读懂、堵头“新课标要求”所致。另外,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是由地理学科独特的人文特性和较广的涵盖面(如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等)所决定的,因此这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更好完成课堂学习。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与以前相比获得了极大的改进。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活跃了,很多学生之前空间感、地理方位感不强的问题也能够被部分解决。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教学课件,以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生动、全面的地理教授内容,不仅更好的符合了初中学生活泼、求知欲强的心理,更能够降低地理教学讲授难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查阅以便预习,在课后查阅以解决疑难点并加以巩固。以此,地理教学课本与现代教学手段便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如,在“西气东输”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分布图,及东部资源紧俏相关资料,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能源分布的不均匀,理解西气东输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便能够被有效培养,课堂师生地位也能够很好的被置换,地理教学课堂的深度及广度也能够有效改善。

3.鼓励学生有效进行课堂延伸。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将该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件作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早已与时事应用不相同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3]。例如,针对汶川地震、日本海啸和大家切实关注的雾霾问题等,教师可以设立专题,将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全面分析,重点突出新课标要求下的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篇(9)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教师必须具备优化整合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一、组合教法,优化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景,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提问。我在八年级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虽然幼稚,我并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其大胆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复习导入、演练导入、“生活”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等。复习导入设计主要用在所学的新知识跟前面以有知识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教学中,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江的知识后,老师可以问学生:长江的长度、源头、(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开发和治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黄河的情况呢?从而引出“黄河”的教学。如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农业这些内容教学的导入,就可以采用“生活”导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学生熟知和亲身体验的事物跟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依托电子白板,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胜境。

二、善用地图,优化地理课堂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在地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的感知具有可行性,地图则成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漫画、等共有几百幅,这些图蕴含的大量地理知识与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因此,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掌握好地图知识和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与方法。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课堂

篇(10)

认真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不仅要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做到因人施教。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看似不如老教材那么完整、严密,但却更灵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教材重组、对知识有所迁移,切忌一个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复制”,一个班又一个班“放映”。例如在“黄河”一课的备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的步骤,而是将教学内容有浅入深地分成了四大板块:一、黄河知识知多少;二、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三、黄河灾难几多许;四、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黄河古诗文背诵、眼明手快查地图、假如我是县长等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

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农远接受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 把死板的课堂成学生活动的乐园

上好每一节课是确保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两者不可偏废。在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只有学生对教师传递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理解、吸收,从而实现认知意义的建构。例如,七年级下册“中东”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提前两周请学生收集有关中东的石油、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古巴比伦的衰败等一系列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中东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居民与宗教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通过讨论,学生们对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重要的地理位置、匮乏的水资源以及民族宗教冲突自然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则应采用启发、发现、探究、讨论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有关印度的工业分布的教学时,笔者就采用了比较法、探究法,让学生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分析有关信息,主动探究,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见解并加以验证,主动完成意义建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让学生对这些图进行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们分小组展开讨论: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中心有哪些?印度的工业布局与日本有什么差异?为什么?经过学生思考和讨论后,让他们在图中标出工业中心、工业部门,然后互相质疑,检查答案是否正确。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完成正确答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协商、讨论、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被整个班级学生共享,从而使构建意义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在教学过程,要使课堂成为“群言堂”,只有在师生的交流中,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

5.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

上一篇: 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 下一篇: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