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1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3年的英国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更为详细地认识低碳经济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现广泛认可的定义是由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模式转型。具体到中国,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中,低碳经济被定义为:一个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体系,与传统的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2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实质就是是能源的利用问题,即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伴随着能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低碳经济的模式是以“三低”为基础的,即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以这样说,低碳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1. 3低碳经济的发展
由于金融危机,近期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而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只有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增长、劳动就业、节能减排等三重效益的新型产业,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2009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了到 2020 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是中国首次提出明确的碳减排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低碳经济模式,这也意味着从现在起到未来 10 年,中国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技术进步、改变消费方式、以进入到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发展中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降低我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在环境要求改变下,提升应变能力。
2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 1河南省加工贸易总体状况
河南省从1993年开始接触到加工贸易这个行业开始,到2011年,河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已达128.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3.1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5.2个百分点,占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9.3%,较201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3.5个百分点,年度历史首次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进口51.9亿美元,增长3.6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5.2个百分点;出口76.3亿美元,增长2.8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6.9个百分点。
2. 2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现状
河南省加工贸易主要涵盖了手机、轮胎、铜管、太阳能电池、毛皮制品、发制品等产品,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沿黄河经济带上,在地区上过于集中,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上比较落后,还是以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为主,例如有色金属加工、毛发制品等。当然近年来河南省也有一些高新技术的产业不断发展,例如太阳能电池。
2. 3河南省加工企业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的来料加工被国有企业所控制,90年代后半段,我国国内企业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产权改革,涌现出一大批三资企业,并慢慢渗透到了国内的来料加工。近几年在河南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环境制度宽松各项条件的刺激下,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来河南投资,虽然从开展加工贸易企业的数量上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主要地位,但从对河南经济的影响程度来看,外资企业却是加工贸易的真正经营主体。他们依靠富士康等大企业的投资带动其它外资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由于他们熟悉国际市场操作规则,掌握着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窍门,因此在国际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主导着河南省的加工贸易。
3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3. 1河南加工贸易企业多为两高一资,加工产品高碳特征明显
河南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两高一资的较多,这是由于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为了快速发展,获取利益,在加工企业的选择上不够慎重,并不断给与鼓励优惠,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转移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目的地,并至始至终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大量消耗等问题,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加工贸易通过加工组装方式参与出口的制造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简单的劳动成本,投入大,但增值率低,可替代性强,企业的利润率较低。尽管近年来河南省加工出口的商品结构已大为改观,但由于其主要从事污染比较集中的生产环节的活动,“产品出口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现象仍很严重。
3. 2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市场集中,面临低碳壁垒的挑战
尽管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河南外贸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还是欧盟,美国,日本这几个有限的国家地区。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环保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由于自身拥有先进的清洁能源,低碳生产等高新技术,他们积极推行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贸易制度,强调清洁环保、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同时为了减少外来价格低廉的产品的竞争,他们以环境为借口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实行低碳壁垒,以此来促进他们本国的市场发展,同时维护本国同类企业,刺激经济回升以及保护他们本国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河南省对这些发达国家地区的市场高度依赖,在面对这种以低碳经济为标准,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新兴贸易保护政策下无疑显得有些乏力,加工贸易进出口受到“低碳关税”的限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不能只是作为配角,被动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而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努力做好区域分工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进而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
一、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更是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元上升到2015年的94581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10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3937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1978.7亿元,且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贡献率由1978年的21.02%上升到2015年的40.2%,年均增长率接近2%。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相比,第三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并没有显著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低于国家平均水平50.5%。
由于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增长较为缓慢。与京津两地相比,第三产业在地区 GDP 中的贡献率有相当大的差距, 201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贡献率达79.68%,且同期天津市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达52%,而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贡献率仅42.3%。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制约。
二、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1.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水平低
河北省第三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而仅有不到三成的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与第三产业中高科技产业如金融、信息咨询、通信等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这些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关键是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素质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学以上人口比重北京为31.5%,天津为17.48%,河北仅为7.3%,大大的落后于京津地区,由此也可以推断,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中缺乏高水平的人才。更进一步地,该资料也统计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北京为11.77年,天津为11,37年,河北仅为1.087年。潘晨光在《人才发展报告》中给全国的人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其中,北京位居第一,天津第八,而河北省仅排名第十三位;在人才规模和人才素质的排名中,北京均排第一,天津排在第三,而河北省分别排在第十和第十八位。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数据来看,河北省缺乏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外流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又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使得大批的优质人力资本流向了京津两地。一方面,在河北省毕业的博、硕士、本科生都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使得人才大量流出;而京津两地却少有选择到河北来工作的毕业生,这就使得河北的高水平人力资本中难有新鲜血液注入;另一方面,在职骨干也有很多流向了京津地区。可见,河北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三、河北省人力资本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
1.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河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教育经费总量的投入是逐年递增的,据统计,2014年我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086.17亿元,同比增长5.7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802.31亿元,同比增长4.29%,主要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和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近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区域蓝皮书)显示,仅人均财政教育经费一项,京津两地就是河北的近3倍。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是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缺乏的直接原因。
2.京津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的“空吸”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由于京津地区拥有优厚的工资福利,良好的社会保障,全国一流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好的人文氛围,并且从河北省迁移到京津地区的迁移成本又很低,所以造成了京津对河北省人才的“空吸”现象。2015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月平均工资7086元,同期,天津市职工平均水平59328元,月平均4944元,同期,河北省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50921元,月平均工资4243元,北京和天津工资水平分别是河北的1.67倍和1.17倍.工资水平的差距使得河北省的优秀人才都流向了京津地区。
3.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
河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但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弱省,共有本科院校54所,专科院校58所,目前只有一所全国承认的重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还地处天津市内,其毕业生和教师职工多服务于天津,而河北境内的骨干大学多存在办学时间短、重点学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这就为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匮乏埋下了伏笔。
四、河北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1.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河北省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为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河北省要实现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很高,因此,河北省必须重视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将教育的优先发展放到一个战略地位。
2.重点建设几所双一流大学
针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的问题,河北省迫切需要建设几所重点大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方案的提出,河北省迎来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契机。目前已拟定建设四所一层次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八所二层次大学,六所省部共建的大学。河北省一定要抓住机遇,将建设一流大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以高校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3.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
近年来,河北省存在大量人才流向京津两地的现象,归其原因,是河北省人才的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受重视程度低。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省政府应制定一套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奖励机制,从而能够吸引人才并使他们能够留在河北安心工作,为河北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一、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式。主要是凭借新科技手段来调整企业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二、实质要求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对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研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整体企业结构来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并且发扬可持续发展政策。
三、由于是项以低消耗,污染少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低碳经济就是人类社会企业是新跃进,低碳经济本质是以科技进步发展为基础,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清洁能源技术的一项创新发展。当下的低碳经济不只是国家之大计,同时还是是企业的职责,因此企业坚持低碳运营成为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中的企业管理的改变
一、企业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管理模式的改变蓄势待发,是在企业自身发展需求驱使下和环境影响双重作用中的结果。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环境和政策作用下需要发生转变来做的更好。改变传统管理思维,通过实行绿色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虽然说,管理模式转变过程消耗的开支,从长远规划和带来的利润是完全可以填补这些消耗的。
三、再有就是企业自身对发展的需求也是趋势其管理模式改变的动因。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发展的环境等各种因素有所变动,都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产生。只有转变观念去实行绿色管理方案,才能促使企业价值观符合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利于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时俱进。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新观念
想要树立起来企业绿色的管理观念是宏观发展的方向,绿色管理的设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观念的立新也不可分割。就低碳经济企业绿色的管理,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围绕着绿色、环保的主题展开。有了好的形象对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热情产生促进作用,责任感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其次是节能环保概念产品的开发,此项方案目的是研发既新颖有节能的环保的商品。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以及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负作用。节能环保产品的开发是低碳经济背景中对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三、还有就是绿色生产这一过程的实行。有了绿色经济管理的理念指导,企业还应该优化自身的工艺生产等方法,争取实现绿色的生产,保证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所需,还做到在生产商品这一过程中没有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也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的环保能源,降低废物垃圾的产生。
四、通过绿色营销的实施,企业管理中能够充分体现低碳经济的思想,自身发展的的同时,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义务,从而提升自身的绿色形象。低碳社会中,绿色营销势必是企业产品占领市场的强力武器,同时还是企业竞争中优势体现的关键之处。
低碳经济转中企业管理的新方式
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导致企业的管理在采购、生产、财务、营销等各部门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升级。
一、企业采购管理方面。低碳的经济模式要求企业建设“低碳”供应链,实行“低碳”的管理,这一连接涵盖了设计、采购、施工和使用四项环节。把生态环保的意识融进采购管理里面,可以控制低碳指标,配合低碳技术从而利用资源,最大程度降低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低碳经济是我们现代社会吹响的一个号角,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水路运输已经在逐渐成为我们现在发展交通运输的一个重点内容。加强我们的内河建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大幅度的加大了水水中转与海铁中转的比重,最终形成了交通运输节能低碳的长效型机制的建议。
一、水路运输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公路运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运输方式;航空运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铁路运输较公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来说是一种比较节能的运输方式,符合我们低碳经济的口号以及主题。水路运输作为所有运输方式中的一种,承担着我国外贸运输中很大比重的运输量,除此之外,水路运输是我们现有的运输方式中最节省能源,最为经济的一种运输方式。对于水路运输的环保性,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水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仅占全球全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2.7%,而且仅占全球二氧化碳全部排放量的3%到4%。水路运输的节能性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现在我们在水路运输中多使用集装箱船,这种船具有很好的节能特点,排放废气量少并且所承担的运输量大,是我国运输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经济性也是水路运输的一大特点,与我们的低碳经济的主题相吻合。水路运输的平均成本较少,相比较铁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而言可以节约不少的运输成本,这种现象在长距离运输中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是我们节约成本的一种经济的运输方式。总而言之,水路运输在节能、经济以及环保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的低碳经济挂钩,并且为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低碳经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优势
水路运输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的经济领域承担着不小的重担,它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可以得到很好的生存。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水路运输较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而言能够更好的与低碳经济挂钩,并且能够更好的为低碳经济服务。下面我们就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各种各样的优势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及分析。
(一)经济性以及低碳优势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我们所用的各种能源的价格逐渐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水路运输相对于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各种优势立刻被展现了出来。目前,我们全球范围内都正面临着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等,石油价格正在以出乎我们意料的速度攀升,我们正在寻找汽油等能源物质的替代物,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水路运输仍是最经济最低碳的运输方式。
(二)政府扶持水路运输
在我们的经济逐渐迈入低碳这种模式的大背景下,政府也逐渐开始出台各种政策以及措施等来对运输模式的改变加以引导,从而能够有效的缓解各大城市中各个道路的交通阻塞以及拥挤现象,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土地的占用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对水路运输进行大力扶持。内河成为了政府的扶持重点,经此一来水运运输更加的兴盛,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也收获了不小的经济利益,是我们低碳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
(三)水路运输高强的环保性
经过计算,运输同样重量的货物,水路运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量更少,约为铁路运输的1/5,产生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约为铁路运输的1/4。因此,水利运输在保持其运输价值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的环保性,更加符合我们低碳经济的主题,能够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外贸易中,采用水路运输的方法来进行货物的运输,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
三、发展水路运输的建议
随着我们低碳经济的口号的提出,水路运输这种在低碳经济方面有着明确优势的运输方式逐渐脱颖而出,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也得到了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关于发展水路运输的问题,以低碳经济为背景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从而可以更好的味低碳经济服务。
(一)发展内河运输
在各大城市中,交通拥挤、交通阻塞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的困扰以及不便。水路运输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加大对内河运输的建设,从而缓解城市的交通阻塞现象。公路运输造就不堪重负,高速公路堵车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新奇,水水中转以及水水联运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个问题,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二)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有效结合
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的实现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但是为了确保可以收货更多的利益,将快速的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相结合是我们新提出的一种办法。水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实现完全无缝的对接之后,我们的海铁联运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从而提高运输的速度以及运输的广度,从而与低碳经济更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束语
水路运输是现代社会以低碳经济为背景的大环境下的宠儿,它不仅具有节约能源的优势,还能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正因为它相对于铁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的优势,政府开始对其进行大力的扶持,它也正逐渐成为我们低碳经济的实现的主要动力来源。
参考文献:
中D分类号:F275;X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得温室效应更加显著,这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鉴于此,“低碳经济”的概念随之而产生,在财务会计方面,“碳会计”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会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大大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从而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各个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始将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低碳经济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通过开展实施各种战略来促进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式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生计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火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其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均可谓体量惊人,由此决定了电力行业与低碳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碳交易的日益活跃,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会计问题也日益增多,电力企业碳会计理念亟待普及,碳会计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
“碳会计” 一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作为会计分支进行研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在最近十几年,我国才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碳会计的发展史不过十几年时间,加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研究手段特殊复杂,所以除了政府和国际机构之外,鲜有电力企业研究碳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话题。对此,本文按碳财务会计体系及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分别进行阐述。
1.碳财务会计体系
碳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围绕“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来构造,辅助以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1)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限制。“碳排放权”不仅是电力企业拥有的权利,而且预计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入。因此“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认识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具体地,“碳排放权”通常可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三种资产,其中:一是金融资产。“碳排放权”之所以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是由“碳排放权”在交易市场中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自由交易决定的。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碳排放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被出售,也可以自身使用,是一种没有物质形态的权利。因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是合理的。三是存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存货在一般情况下需具有物质形态,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权利,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2)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国外,专门从事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机构将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称之为“碳披露项目”。笔者通过分析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发现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碳资产、碳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表现。电力企业只要进行碳排放,就存在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改变。第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即相关报表信息要对气候变化下电力企业承担的碳排放风险进行反映。经研究发现,碳排放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应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与机遇披露出来以供利益相关人决策。第三,碳减排的核算以及核算方法。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电力企业报表中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经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碳披露项目的分析,有助于利益相关各方判断气候变化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2.碳管理会计体系
上述碳财务会计体系仅考虑了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对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亦不容忽视。旧有的根据成本、费用进行决策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碳管理会计要求对成本管理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及细致研究。例如,碳管理会计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碳因素提取,对由此产生的成本费用分解并分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碳会计成本的影响一目了然,最终形成可供电力企业高层进行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碳管理会计是适应可持续经营发展需求所产生的一项管理手段,它可促使电力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样发展的电力企业才能长久,才会有前途。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相关课题的论文研究还是实务会计处理均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差距还是巨大的。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碳会计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国家不仅需要完善会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尽快出台碳会计核算、披露相关的制度依据,还需制定一系列税收法规,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例如,对于排放温室气体量一直处于标准以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碳排放收益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等。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央行强化会计核算内部控科与风险防范的方法[J].听中国总会计师,2009(3).
[2]郭晓莉.国有电力企业内部控科存在的问题与时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低碳经济包括了生产的全过程,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地区,覆盖面非常广。低碳意识渐入人心,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就会有不一样的要求。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注重公共服务供给的环保和低能耗,公共需求愈加追求品质。因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由于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生产决定消费,私人消费的偏好会随生产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当这种私人偏好成为大多数人的偏好的时候公共消费偏好也就发生了转变。加上消费具有“示范性”和“不可逆性”,那么低碳需求最终会成为公共服务的要求之一。在今年年初,一些电器公司推出了有绿色低碳标识的低碳家电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售人员表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环保、愿意购买高能效、低碳排放的电器,低碳家电很受欢迎。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多数人已经倾向于使用健康的低碳空调时,他会希望出行时乘坐的公车安装的也是低碳空调。
可以肯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公共服务需求量增加的要求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低碳经济促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新的消费方式等,但低碳经济毕竟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兴起的初期会由于技术成本或规模小而价格比较高,从而导致贫富之间消费上的差异,那么要稍微平衡这种差异,就需要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尽量多地选择低碳服务。低碳经济是一种进步的经济生活方式,既然是进步,那么公众都期望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要提高自身生活水平除了需要个人的努力外,还会期望政府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来更多地满足一些公共需要。而且低碳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公众思想意识,这些都会促使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扩大。向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可以提升社会消费的文明程度,影响消费需求,进而影响公共服务需求。这些原因都可以促使公共服务需求呈现扩大化,多样化。
以往的公共需求在服务标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低碳经济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标准,所谓的“三低”,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会在未来逐渐地被量化。低碳将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衡量标准。公众会根据公共服务供给是否符合低碳标准作为其中的标准之一,来判断自己是否满意这项公共服务,而政府也可以根据低碳标准来确保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受欢迎的。专家也提出,在宏观层面上应该改革与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建立推动“绿色”和“低碳“发展的指标衡量体系。例如,随着环保理念的加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渐渐采用“无纸化”办公,久之,这种“无纸化”办公在公共服务上的需求也会上升,成为一个标准。又如以往公众判断一个城市环境是否良好的标准主要是看城市的污染程度、除污表现、绿化程度,那么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之后,公众会自然地想到还有一个“城市碳排放”可以作为考量标准。
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整个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问题。低碳意识一旦成为全民共识,就可以在生活中增加低碳行为,也能扩大自愿碳信用交易市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意味着节能减排,公众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改变。它也有利于培育低碳文化,使公众拥有一种节制、适度的绿色消费和生活习惯,增强低碳消费的意识和自觉性。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既是低碳排放,也是节约的。如果社会主体意识到资源是共同的且有限的,节约资源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利益,那么节约将会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在私人生活、生产领域,低碳和节约意识会逐渐深入人心,那么在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公共服务者的生产者还是作为普通公民的生产者,他在生产过程中的低碳、节约意识都会提高。
低碳经济的发展引致的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的低碳意识是整个经济社会在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它能促使公共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更进一步,使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利民、便民。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环保、节约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符的。以前我国的公共服务理念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经济建设型政府”下,如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慢慢向以“公共服务”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遵从民意,在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尽量用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方便的服务,以人为本。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公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比如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公共管理者是有维护代际公平的责任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公众对环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粗放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将不再受欢迎。这反过来会促使公共服务供给者以一种服务的理念提供公共服务。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笔者相信气候问题是公民普遍都感受到了的问题,也相信每个公民或多或少都有能力为创建低碳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低碳经济本身是在全球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给人们灌输一种意识,那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是所有地球人的共同责任。在我国,低碳理念在校园、社区、学界、政界等都引起了热烈回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践行低碳理念的先行者。例如杨澜在代言低碳技术,濮存昕骑自行车参加人大代表会议等。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其服务而非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重视公共服务的理念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本身也包含一个政策的概念,它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以及所产生的在法律、经济等领域的政策机制会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环境产生影响。《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已经建立,未来一定还有更多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这些法律在全部经济社会领域都有效力,当然包括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相关法律的制定使得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中产生了法律约束标准,这就会形成一些新的公共服务政策,有利于公共服务的规范与完善。
倡导低碳的经济政策有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低碳财税政策对公共服务供给政策产生的影响。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发展三个功能。笔者认为低碳经济财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对公共财政政策的影响会体现在税收和公共财政支出上。
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是我国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区域不均等、供给内容不均等是普遍存在的。财税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都是其中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原因。我国当前没有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来建立一套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前面提到低碳经济会使得公共服务需求趋统一化,同理,低碳经济全面发展会使得公共服务产生新的诸如“低碳”、“绿色”、“节约”等方面的标准,像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标准、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公共环境标准、公共产品生产标准等。这些标准应当是全国性的,那么这样既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均等,也能促进城乡、区域享受的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另外,就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内涵来说,农村地区反而更容易做到造就低碳环境。因为农村自然环境比较好,有丰富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就比城市更易做到,发展绿色经济以及碳捕捉和封存具有先天优势。所以可以利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机会缩小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之间不均等的距离。因为公共服务供给要达到均等涉及到很多制度的相关安排,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具体的供给操作过程中用“低碳标准”来弥补,使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程度降低。
总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它所产生的影响遍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也很大。低碳经济影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外部环境和供给机制,这些都将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率,更公平,更加满足公众需求作出了贡献。因为发展低碳经济促使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相关制度的进步会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由它产生的公共服务供给的低碳新标准会增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效能和公平性同时都有所增加的公共服务供给自然是更加满足公众的需求。虽然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看到成效。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也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不断增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4-02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70%~80%是由于大气中CO2增加所造成[1]。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同年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1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2];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3]。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1993,WTO国际会议)[4];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5]。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2)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例如,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6];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7];董观志、龙茜(2011)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8]。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此外,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2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2)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9]。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3)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GDP的5%~20%的经济损失[10]。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5%~1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1]。低碳旅游,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4)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2010年12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2011年4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12]。国内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无容置疑,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楼,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24,129-210.
[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9.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4]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52-98.
[6]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514-155.
[7]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7-21.
[8]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1(3):152-155.
[9]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一、前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碳排放量极高的化石燃料,目前,煤炭的质量较差,而且利用率较低,从而使大气中的碳浓度大大增加,使全球变暖,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势不可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财务风险,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煤炭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二、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理念,以转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发展观为核心,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1]。低碳经济具有目标性、整体性、渐进性、系统性以及体系性等五大特征。低碳经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贯穿与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发展“低碳化、无碳化”的经济为目标;低碳经济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表现在实现整个社会的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低碳经济不能急于求成,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我国应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合理的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与战略,因此,低碳经济具有渐进性;低碳经济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其途径与手段的系统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系涉及技术体系、能源系统以及产业体系等多个方面。
三、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包括狭义的财务风险与广义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举债经营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即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出现到期无法偿还本息的情况[2];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预期财务收益,致使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可能性。根据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财务风险包括资金营运风险、投资风险与筹资风险;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共存性以及可度量性五大特征。对企业而言,财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是无法被消除的,而且一旦财务风险爆发,就会对企业运营的持续性带来严重阻碍,甚至致使企业破产或倒闭;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其中,横向全面性即财务风险贯穿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时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挑战和威胁。纵向全面性即财务风险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是无法预测的,同时也是可变的,尽管企业能够预防与估计财务行为,但企业自身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因素不断变化,最终的财务结果也会与预期具有一定的差距[3];共存性即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若财务风险较高,则相对应的财务收益就较高,反之,则财务收益较低;可度量性即企业可借助数学工具,构建相适应的财务评价模型,以此来度量财务风险。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类型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法律环境均发生了重大改变,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进而引发财务风险。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金运营风险。
(一)筹资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难度大以及偿债风险大两个方面。一方面,低碳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改变了融资环境,约束了煤炭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煤炭企业融资的门槛[4];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进低碳技术、更新低碳设备,以此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煤炭企业的偿债风险增加。
(二)投资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低碳项目投资决策盲目和低碳项目投资额度不当。一方面,煤炭企业由于对低碳投资项目缺乏系统、周密的可行性分析,或由于信息不对称、失真或滞后等原因,出现盲目投资低碳项目的现象,构成直接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为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模式,煤炭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以及设备,从而增大了投资回报风险。
(三)资金运营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金运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大、碳税高以及环境治理支出大。首先,应收账款在煤炭企业的销售收入中占比例较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生产,若出现死账、坏账,则将使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碳税是一种调节税,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某种程度上对污染所产生的负外部影响进行弥补,同时也增加了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依据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企业将支出越来越多的环境治理费用。
五、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煤炭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低碳性与经济性相统一
煤炭企业的低碳性与经济性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结构以及追求绿色GDP,追求个体与集体、经济与生态、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煤炭企业集群整体资源、能源消耗最小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
在设置指标项目、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需具有充分有效的实用价值,而且其成本也不能超过其所能提供的收益。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需具备信息收集功能,即及时收集相关的政策、自身的财务状况等信息,并进行判断,再决定是否采取财务风险预警;然后,依据自身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监测结果,判断财务状况,并诊断生产与财务运营中的弊端;最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能及时找出使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避免进一步恶化。财务防范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防范与控制,首先,运用功效系数法来综合评价煤炭企业,对分析结果进行观查,根据综合功效系数所处的警级来划分财务风险,即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以及高风险,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常采用的财务风险处理方法包括财务风险回避、转移、自留以及分离。
参考文献
[1]李立军.新常态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J].企业管理,2017,02:120-122.
[2]薛兆江.煤炭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研究[J].企业导报,2015,24:143-144.
伴随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由于不可再生环境资源日益稀缺,低碳经济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影响[1]。本文将研究和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问题,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企业如何面对这些影响进行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应对和实现长期发展提出解决策略。
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意义
绿色财务管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既可以使公司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使其更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上树立起较高的信誉,使公司的利润和价值达到最高。绿色财务管理与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2]。随着我国环保理念的兴起,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一个层次,企业内部也广泛推行了一系列的绿色财务管理实践。自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直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产生影响[3]。为了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舍弃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开创一套适用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会在生产经营中选择一些高碳易耗品,这种短期性的经营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企业虽然取得了短期收益,但对环境造成的长久性破坏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后续利益,得不偿失。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财务管理上进行革新,既要着眼于目前的发展,又要兼顾到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问题
(一)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难以融合
生态环境和企业经济均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而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无疑是将环境效益作为发展的第一位,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企业管理者更愿意放弃环境效益,而不管其考虑的方面如何,都能保证其经济效益[5]。所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二)绿色财务管理过程缺少实施标准
对于目前来说,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仍是处于一个较为宽泛的管理理念,而由于业内对于绿色财务管理仍未制定出科学、统一的执行标准与法规,致使目前我国对于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仍处于探究摸索的时期[6]。因此,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具体如何操作、如何界定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产权、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取得的环境效益进行分配,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因此,很多企业在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概念时,还停留在“观望”的阶段,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和先例,使得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三)管理规范度不足
根据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各类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清晰的管理流程和合理的奖励制度[7]。因此,在企业的运作中,有些重要的环节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使公司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严重阻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社会支持
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企业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国家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企业也不知道如何开展具体工作[8-9]。因此,许多人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不甚了解,社会层面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处于“无知”的状态。如果缺乏社会的大力扶持,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将越来越难以开展。
三、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发展对策
(一)树立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改变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先改变管理人员的经营观念。为此,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低碳经营理念的教育,增强其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经营核心理念的认知。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企业也要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创建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企业应当把低排放、低消耗、可持续发展作为生产经营的宗旨,在财务预算的制定上,每个部门都应制定一个合理的、环境友好的低碳预算,在财务决策上也应紧紧围绕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战略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生态的双赢局面。
(二)科学制定低碳经济价值的财务目标
低碳经济政策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公司运营产生的影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保问题已被纳入公司的社会责任范畴,而低碳理念也必须深入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仅仅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一味地追逐短期利润与收益,而忽略了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的损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在确定自身财务管理目标,尤其是其社会责任时,必须充分重视企业所面对的资源和压力。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性质要求其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扬长避短,融合绿色生态的要求合理制定财务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低碳经济效益。
(三)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低碳意识
在低碳经济进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经济模式的改革,都依赖于先进设备和大量低碳技术的支持,为了达到低碳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低碳化进程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低碳融资需求,企业也需要备足更长的资金使用时间,在融资计划中应把投资者对低碳项目的偏好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推动企业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对低碳项目的投资。此外,低碳经济的达成离不开政府的支撑,政府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支持低碳项目的发展,通过这些扶持性政策,企业可以实现融资的目的。在分配所筹资金时,我们也要对低碳项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低碳环境下,政府将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支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也给予了低碳项目更多的投资机会。尽管大多数的低碳项目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周期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企业可以对低碳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衡量低碳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在投资项目上,企业可以选择投资一些在短期内虽不会产生明显效果,但能带来长远投资收益的低碳项目。这些投资项目既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让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从低碳融资、低碳投资、资本运营等方面着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让低碳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流程。在经营管理流程中,低碳理念应做到循序推进、环环相扣。在上一环节中如果没有做到遵循低碳生产的原则,那么接下来所有环节的工作都会因此受到影响。企业要有节约资金的意识,合理分配使用资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必要的产业调整时,要坚持节能减排的理念,并在生产过程中倡导成本观念,以减少支出成本。
(四)合理分配企业的资金流向
如果企业从事低碳项目投资,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预备充足的资本来防范低碳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在分红方面,企业可以支持低碳项目享有一定的股利分配优先权。此外,在传统的企业资金分配环节中,企业在收回纳税后的滞纳金、弥补亏损和偿还债务时,还需要留存充足的资金以进行后续的低碳经营,如有剩余资金,再将剩余资金在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这样也可以向股东以及相关利益者发出积极信号,鼓励投资者支持低碳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企业财务会计
为了顺应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革新。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只能体现出实际成本,而不能反映出生态环境成本。例如,在造纸行业,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只能反映出其实际成本,而无法反映出后续处理中的污水成本等,而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能源资源的浪费等并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成本中,而这些都属于企业本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会计处理应该反映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引起成本,并将其转换为可计量成本,计入公司财务报表。此外,企业也要重视对承担生态责任、环境义务等信息的披露,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露才能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使用报表信息进行决策。
(六)建立健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财务管理评价是检验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一种方式。财务管理评价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很多企业只是将环保、低碳当作一种宣传语,而没有将低碳理念落地实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成本和收益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财务报告,以便在报告中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在低碳背景下,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各部门创造的低碳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准确的管理和评价。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产品;冷链物流
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科技投入、产业升级转型和循环能源的高效利用等多元化发展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极大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
1.时效性
质量可靠和新鲜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生鲜农产品极易因为腐蚀而使农产品质量变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因此,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要缩短运输时间,将其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农产品质量的保证还需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实现协调运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各条线路进行优化配置,制定合理的配送路线,以此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以免因时间耽误而对物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高成本
农产品具有易腐蚀性的特点,因此要通过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确保农产品不会腐蚀变质。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温度必须始终处于低温条件,主要是通过安装温控设备进行低温条件的实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如冷藏仓库、冷藏车等,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1]。
3.复杂性
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其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因其自身的易腐蚀性特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制定,以低温条件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冷链物流运输工作,较一般的物流系统在温度、基础设施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为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指导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此指导理论的基础下,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处理等手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低耗能能源、环保材料等,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创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为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扶植,国家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改革创新,为其创建了良好的宏观调环境并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在低碳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符合当今时展趋势和潮流,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冷藏装置中氟利昂的排放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理念的重要举措,是物流产业实验产业结构转型、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业链,通过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科技水平投入力度不足,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我国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力度不足,冷链物流的运输装置往往采用温度不达标的常温装置,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总极易腐蚀,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我国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显示,农产品冷链物流装置达标的企业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中所占比例较小,传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采用敞篷式的运输工具,在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在运输过程中甚至存在农产品回流现象,资源配置极为不合理,运输工具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和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了大幅度的污染。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没有建设有效的物流网络系统,难以对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各种信息尽情有效获取,一旦发生运输工具瘫痪,其他运输企业无法给予及时的帮助,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较差。
2.程序标准化建设不完善,物流结构不合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种类和生产地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运输分配,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程度建设不完善,其中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均有所增加。其次,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分散化,对物流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生产、销售和运输各个环节的协调性不足,组织能力较差,导致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较大。最后,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进程滞后,对于农产品冷藏装置中的温控设备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各运输程序之间缺乏有效连接,程序操作流程不合理,规范性不强,各种高科技定位系统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中的应用程度不足,对全称的监控力度不强,使得农产品质量降低,低碳环保力度不足[3]。
3.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力不足,难以循环利用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企业理念,对企业文化和理念的建设有所忽视,导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中应用力度不足,政策和理念的落实手段不到位,循环经济在物流企业中的作用不强,效果不明显,导致运输、存储过程中的废弃物大量堆积,随意丢弃,这些废弃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极易造成危害。现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力度不足,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没有成立专门的回收利用系统,往往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这对环境和空气造成了再次污染,不利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低碳经济模式的开展和实现。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相关的科研人员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积极研发冷链物流低碳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污染物质排放。首先,政府要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政策引导和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如农产品低碳冷链物流财政补贴、税收调节、加大农产品低碳冷链物流的贷款优惠政策力度等,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加以改造和发展。其次,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工具方面,要重点解决物流工具的能源排放问题,通过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物质的排放量,并对农产品冷藏装置的温控设备进行合理的研发,加强高科技软件、信息软件的使用和投入。最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路线进行优化配置,针对运输地点,制定各种运输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方案,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输效率,降低生成成本。
2.完善程序标准化建设,优化物流结构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要从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和运输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转变,加强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扩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形成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在销售环节方面,销售商要加强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企业的协作,起到重要的中间作用,实现组织、功能、流程全方面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转型,运输环节要建立绿色配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科技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协调同步发展[4]。同时,运输流程的建设要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冷藏装置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从农产品种类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产品冷藏装置温控标准,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此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对各运输程序的操作流程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以标准化和现代化为核心进行有效的制定,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从生产、运输、加工、包装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优化物流结构。
3.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循环利用率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要的指导和发展理念,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氛围的有效渲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全面应用,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采用合理化和针对性的手段和途径将可持续发展观进行有效深入的落实。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建立专门化、科学化的护手网络和部门,实现废弃物价值的二次利用,在处理部门的选择和制定上可以有效引入第三方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废弃物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进行有传递,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保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全方位监督和观测,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五、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趋势,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将现代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统一。本文针对传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存在问题,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企业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重点强调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新能源的可发与实践,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度,并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环境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协调发展的双赢目的。
作者:徐阳 张多加 苏兵 姬浩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同晓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策略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