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的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正发生着质的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场新的农村经济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一)农村经济的构成正由比较单一的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商业、服务、科技等多元化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地区农民和农民专业户等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了,产业链条逐步延长,加工、买卖、流通、服务、科技等产业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构成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繁荣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农村经济规模正逐步由小向大扩张,由单一家庭为单位转为集约化连片经营。

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农村产品要立足市场必须占有市场的一定比例,尤其是种植产品、养殖产品如果量少根本就和加工企业签订不了合同,量少了企业也趁不住来农村收购,最终形不成“气候”。如对某县调查,该县于2008年号召养殖奶牛,由于参与人较少,奶牛数量较少,产出牛奶后因数量较少不能运往河南等地,再加上当地没有奶站,牛奶全部坏掉,奶牛养殖业最终亏损被迫解散。并且农村加工企业或龙头企业一般都是基于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建立的,同样对原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基于此,农村经济规模化种养殖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和需要,农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已显出明显的成效。这种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既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又能节约生产成本方便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主流。

(三)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走向纵深,农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以及连续多个中央1号文件的推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逐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已呈现多样化趋势,种植业由以前的大粮种植,逐步出现了小杂粮、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种植;养殖业也由以前的养殖猪、牛、羊等,逐步出现了养鸡、鸭、鹅、大雁、兔、鱼、鳖等品种养殖;并且出现了农村服务业,如便民店、网络、电讯、水电煤气等;农民也由单纯的老百姓多出了农民工的身份,农村经济逐渐繁荣。

(四)农村经济组织逐渐丰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体异彩纷呈。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的逐渐“红火”,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渐“宽松”,农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农村民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农村个体工商户及个体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以为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药材等提供科技技术、加工、销售、流通等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连接农村“小生产”和城市“大市场”的组织纽带。

(五)新农村建设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生动力。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特别是党和国家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来,农村经济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实现了多年的“快增收”,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踏上了“快车道”。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青年创业、退役军人创业等各种形式的创业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农村金融近几年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一)农村金融机构成员队伍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正逐渐缩小。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及农村金融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逐步改变了以前从农村撤机构“瘦身”的做法,转而在农村设点延伸服务触角,在很多农村地区恢复了分支机构。二是大型股份制银行也开始在农村设点,抢夺农村金融市场。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继续巩固农村金融市场地位,不断增设网点做好服务。四是邮政储蓄机构通过改革转型,成为邮政储蓄银行,且大部分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升格为一级支行。五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或准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在农村成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二)农村金融信贷支农力度增大,“三农”信贷资金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随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及政府财政对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推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商惠通贷款等信贷产品得到充分运用,“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逐渐增大,农民传统的种养业信贷需求和较小金额的流动资金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并且农村金融机构还联合政府妇联、社保、共青团、财政等有关部门推出了“绿色种植”、“妇女创业”、“村官创业”、“下岗再就业”、“青年创业”等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元化信贷需求。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新型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产品逐步走入了农村走进了农村居民家庭。

一是银行卡在农村得到了普及,银行卡以其携带方便存取快捷等优势得到了农村居民的“青睐”,尤其是ATM机、POS机具的大量布放,再加上农民工特色卡、惠农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及“支付结算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可以足不出村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二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应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现代服务手段,在农村也渐露端倪。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合作金融机构适应农村居民需要推出了封闭式便民服务点、开放式便民服务点及巡回服务模式、“流动车服务”模式等,实行了上门跟踪服务,真正将服务送到农村送到田间地头。四是农村金融机构还针对农村经济组织推出了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汇票、支票、票据承兑贴现等服务,进一步满足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贷资金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主要需求。

虽然我国目前出现了一定的“金融脱媒”现象,但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仍是农村居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筹措资金的主渠道。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信贷资金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变大。农村经济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就需要较多的资金,需要较大的信贷资金支持,种植业所需资金一般在20万元――50万元左右,养殖业所需资金一般在30――60万元左右,商业所需资金一般在50万元左右,加工业所需资金更大至少在100万元左右,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龙头企业,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延伸,其经营领域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对第二轮、第三轮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更强,信贷需求金额更大。二是信贷资金需求期限逐渐变长。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所需求的信贷资金属于生产性资金,比如,种植经济林果、建造蔬菜大棚、鱼池、饲养奶牛等,这些资金从投入到全部收回一般在3年――5年,有的时间更长。对于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加工型等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大,经营周期更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必然要求期限更长。三是信贷需求主体逐渐变宽。随着农村经济构成的复杂化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也逐渐增多,农民、养殖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链条上的加工运输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及农村龙头企业等都成为农村金融的信贷需求主体。四是消费信贷需求逐渐增强。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住房按揭贷款、购车消费贷款、大宗物品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需求增强,消费信贷发展潜力较大。五是信贷服务体系需求逐渐变旺。由于农村信贷主体能够提供的符合农村金融要求标准的担保抵(质)押物较少,他们要获得较大的信贷资金,就需要有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权证登记公司等与信贷需求配套的信贷服务体系,这样农村信贷服务体系需求也就逐渐增强。

(二)资金结算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基本需求。

虽然目前农村资金结算主要有大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系统及各金融机构内部往来系统,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结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结算方式需求逐渐变多。现金、存折、银行卡等资金结算方式仅能满足农村居民简单的结算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多,他们对结算方式要求越来越多,票据(包括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ATM机、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结算方式成为他们结算的主渠道。二是银行卡功能需求逐渐变宽。由于农村银行卡的普及,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卡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除银行卡具有的现金存取、转账功能外,他们还要求针对农村居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户、企业等发放具有融资功能的贷记卡,要求将政府有关惠农补贴资金也直接由银行卡结算,要求开发更适合“三农”需要的如农民工卡等特色服务功能等,这样对农村结算需求又是一个新的高标准的需求。

(三)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手头有了一定的闲置资金,资产保值增值需求逐渐强烈,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产业风险比较大,亏损或返贫的可能性较大,农业保险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分红保险等更能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农村居民对农业保险有了一定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合适科学的农业保险提供保障。二是对金融理财的需求。农村居民投资渠道较少,也比较相信金融机构,金融理财又能为他们带来远比存款利息要高许多的收入,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金融理财帮他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对购买基金、股票、期货的需求。近几年随着股票、基金、期货等金融知识的普及,农村居民也有了要购买股票、基金、期货交易的需求。四是对购买国债的需求。国债以其由国家作为债务人比较保险稳定的优势深受农村居民的喜欢,这种比较稳妥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成为农村居民投资的首选。

(四)发行债券融资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篇(2)

首先,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渠道和前提,但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承包“稳”与土地使用权“动”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产业化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进入农业,第一步主要是进入农业产前、产后的经营领域,而不是直接的农业生产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企业带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向农户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市场信息,购销农产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二步才是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从事农业直接生产领域的经营。

目前中国农村企业及中介组织的现状是,传统的中介组织供销社负重运行,市场化改造不够。新生的中介组织数量短缺,且运行和发展面临制度环境障碍。中介组织发育滞后,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农业组织的创新,加强对家庭经营的改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在政策上对企业和农户提供指导;对有关参与主体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加快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在农业中的引进。

农业产业化基于不同地区和农户要区别对待,东部沿海地区在于实现企业的升级;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在于扶持合作社和企业的发展;西部在于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消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农业企业化属于个量微观经济,农业产业化属于总量宏观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企业形成专业分工,把竞争优势和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行为依据,推进订单农业,着眼于农业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农业企业特别要把加强农业产前支持、产后开发,作为增强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前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综合发展和应用水平;产后重点进行农产品包装、分级、营销、品牌管理。

其次,外连市场内育产业联合体,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用法人组织形式招商引资、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发展农业企业的一般模式和必然趋势。农业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生产方向,并通过协议购销、合同收购或股份合作生产等方式,与农户结成合理稳定的协作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优良种子、种畜、种禽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农户成为企业的具体生产单位,如此既使企业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来源,又以利益调动农民按合同种养的积极性。

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需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市场风险,即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这需要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由少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由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发展;由窄市场单元化向宽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销售网络,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动植物产品卫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生产目的以及确保出口获得利的基础。为此,要尽快提高动植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动植物检疫体制。应依法加强对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标准化程序,切实控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

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标准可循;要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监测监督,健全监督、监测体系,完善质量检测中心、化验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园区要起示范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

第四,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培养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的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基础。应尽快造就培养通外语、懂技术、善营销的高素质队伍,并逐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业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结合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深加工程度,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使农产品不仅具有成本优势,同时也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全面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围绕基地建设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良种。引导资金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社会服务等项目。在提高与国外中小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引进大客商、大项目、大资金,带动农业国际化。

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农业企业角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要以农业高科技基地示范园区为载体,引进、开发、推广在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引进无污染、高科技含量、投资回报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农业高新优良品种,大力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参与国际竞争进程的新形势。中国农业应该选择竞争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

农业经济在当前发展的内在四化要求,需要政府深化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生产和流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处理贸易纠纷;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限制敏感农产品过度进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扶持和培育农业基地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其次,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清理和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借鉴和利用有关国际农业法规保护和支持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购销市场化进程,重点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篇(3)

    未来十年被认为是中国风险投资由弱到强、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来看,还是从国际、国内风险投资业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完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与美国和欧洲比肩的风险投资大国。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大学郑君君教授专着《非对称信息下不同阶段风险投资决策研究》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

    该书首先对风险投资的内涵及其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即使对风险投资一无所知的读者,读后也能对风险投资有一明晰的认识和了解。接下来,该书对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阶段的有限合伙制作了较深入地分析。众所周知,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科学的投资决策,是控制和化解风险,达到以最小成本实现风险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有效工具。风险投资融资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是困扰风险投资各方的两大难题。有鉴于此,在风险投资融资阶段的决策中,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信息熵与物元可拓法的风险投资动态决策模型,并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对基于公平偏好的风险融资契约的研究,为契约、激励机制设计以及探讨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模式。

    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即解决风险投资“收益如何实现”的问题。风险投资退出中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干扰着卖方和买方,导致风险投资难以退出或退出效率低下,最终损害整个风险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该书从信息不对称的度量及其规避问题以及关于退出交易机制的选择或设计问题两个视角,来讨论不对称信息条件下风险投资退出中的交易决策,力图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困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开创性地提出了风险投资退出的股权拍卖机制,并对股权拍卖机制作了多种设计,如多物品拍卖机制和多属性拍卖机制,同时对不同背景下的股权拍卖机制作了仿真分析,集理论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并通过实例,运用多主体仿真技术验证了所构建的股权拍卖机制的有效性,这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股权拍卖机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当前,中国面临着投资—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接近枯竭以及产业结构长期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改革的深化,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而更加重视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以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活力。该书对风险投资的历史、发展、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等作了详细梳理,并融合了作者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给出了详细的应用实例,集科普性、学术性和应用性于一体。该书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性。系统地阐述了风险投资体系,特别是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集成性。有关风险投资研究的成果在本书中都作了概述,集成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便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风险投资。三是开创性。对风险投资的最核心问题,也就是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多种股权拍卖机制,对风险投资的现实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四是探索性。将演化博弈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运用到风险投资退出阶段股权拍卖的研究之中,对风险投资进行了多角度、多技术手段的研究。

    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郑君君教授此书适应时代要求,对经济投资行为一些重要问题深入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期待该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更多学者在相关方面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以及能有新的学术突破。

篇(4)

市场准入制度(Qs)实施情况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食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使得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等存在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加强了对食品包装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从2006年底开始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QS)管理制度,并逐步加强对食品包装、食品包装用原辅材料、添加剂以及相关设备实施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2007年】第123号公告),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据调查,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9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2007年7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实施《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对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产品其中包括2类21个产品。

2009年5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食品安全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安全,因为食品安全的危害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全过程之外,还来自于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铬等重金属,甲醛,苯、多氯联苯等)会迁移并渗入至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对食品包装不断制定高标准,不断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标,这样就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难度。现在,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对于企业来说唯有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方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法》

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强调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2009年11月6日,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并明确指出,已经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在其他国家批准使用,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尚未列入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设备等,应在2010年6月1日前填写《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请表》或《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新品种申请表》,并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卫生部组成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后,公布“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

2011年1月31日,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照卫生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108号)的要求,卫生部了《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拟批准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和树脂意见的函》(卫监督食便函[2011]36号),对外公布第一批拟批准19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其中拟批准的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包括较为熟悉的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OH(乙烯-Z,烯醇共聚物),PESU(聚苯砜)(氧化,4-苯烯基硫化-1,4-苯烯基)聚合物、4,4’-磺酰基二苯酚与1,1'一磺酰基二(4-氯苯)的聚合物)、PLA(聚乳酸),PPsu(聚醚砜)(1,1-联苯基)4,4'-二醇与1,1'磺酰双(4-氯苯)的聚合物)等。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涉及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标准,也由过去的“卫生标准”上升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例如,在最新公布的一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原GB14942-1994《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修改为GB]4942-XXXX《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聚碳酸酯成型品》。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写明: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所设定指标限量值与原有标准没有矛盾。

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的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前瞻性,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又能起到保护消费者健康的目的。

食品包装行业存在主要问题剖析

一般油墨含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较大

一般印刷用油墨的颜料含有铅、隔等有毒重金属,而用的有机溶剂中多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虽然这些溶剂干燥后绝大部分都会挥发,但是由于残留部分在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仍会继续挥发,因此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上墨面积较大,墨层较厚的部分,其残留溶剂会更多。目前,很多厂家都采用含苯油墨印刷,印刷过程由于采用的是极易挥发的苯类溶剂,所以既污染空气,又危害工人健康。

另外,大部分产品印刷完后均是叠放在一起,印刷面往往与食品接触面直接接触,有害物质极容易迁移到内壁,消费者使用时,不知不觉中就把有害物质吃下去。

标准滞后又混乱,技术进步受局限

市场需求决定企业产品生产,价格低廉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多层复合工艺的发展。最外层和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最内层由纯料构成,内层使用填充料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经定的工艺配比,挤出压延成片材后,再成型为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三层五层甚至七层的产品更是不断问世。因该工艺的特殊性,选择正确的执行标准尤为重要。而现有的国家标准GB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中仅对于卫生性能部分进行了强制性要求,其余物理机械性能,微生物指标均为企业为满足生产许可要求自行选用。

另外,PVC保鲜膜标准(GB10457-2009《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存在的延期问题以及纸杯(0B22942006《纸杯》)等缺乏国标等问题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添加剂标准存在漏洞,随意滥用无法取证

目前,中国添加剂标准还不完善,对于有些违规物质如何进行测试和判定,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有些企业在生产中大量添加来源不明的废塑料,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色母料以及石蜡等不允许用于食品包装的有毒有害物质,产品明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可技术上却很难检测或者即使测出也无法判定其不合格的被动局面。在纸质餐饮具和发泡塑料餐饮具的生产中,有些企业为了掩盖废料的颜色使产品增白,甚至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长期使用这类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将深入到食物中,可能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甚至致癌。2011年3・15曝光的劣质餐巾纸中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一时间谈“纸”色变,紫外灯光下点点荧光,成了老百姓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为销售夸大宣传,骗消费扰乱市场

可降解原材料相比普通塑料价格要高出20%以上。然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消费者的环保心理,拿普通塑料甚至还达不到普通塑料要求的的产品冒充“可降解”产品。在产品或说明上标注“环保”,“可降解”、“绿色”、“可微波”等字样,片面的强调产品的某方面特点。比如含有部分淀粉的塑料袋,快餐盒等,企业在销售时多强调生产中使用了淀粉,但不会说明淀粉含量所占比重,强调可以降解,但不能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和测试数据。这样就使消费者不但多花钱,而且还没有买到好产品,甚至是有毒有害的假冒降解产品。一次性包装一次次污染,

使用后废弃物谁来监管

多数塑料一次性餐具生产企业都是经过拉片后再二次成型制成制品。纸制品也存在印刷模切后再成型成制品的过程。在这期间,为了便于下一步工艺的操作,有些企业将制成的半成品塑料片材,印刷模切后的纸杯片,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暂时存放在车间内甚至露天存放,忽略了原料与半成品的交叉、车间产生的粉尘、存放位置不当以及搬运过程中对半成品造成的破损对半成品造成的污染。只有极少教企业将片材打卷后缠绕包装,将纸杯片装箱,防止受污染。

受污染的半成品再加工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只凭感官评定,非常明显的受污染部分会被废弃,仍有部分受污染产品进入到再次加工流程,对终产品造成污染,产生的边角料又被再次应用到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周而复始,造成质量安全隐患。

另外,《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已制定两年多目前仍未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已制定五年多仍没有结果。国家标准GB23350-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虽然已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因法律依据跟不上而对违规者无法约束。

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了未来我国的经济走势必将会向“减量化”和“资源化”过渡。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节能减排”的决策意识统一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包装行业也不例外。

就目前而言,包装生产企业为了配合商家吸引消费者,往往只注重包装的美观与独特,而忽略了其是否利于回收、是否便于拆解等因素,甚至有些包装还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作为包装生产企业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从包装原料的选择及包装造型的设计入手,真正将“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包装制品的生产环节中。企业不仅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到原料来源,还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运输、储存、破损、商品用完之后的回收等问题。企业必须树立“生产――消费――再循环”以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的经营理念。

综合来说,包装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朝以下七个方向努力

安全化――实现食品和食品包装的双QS化:

透明化――开发和生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包装制品,便于废弃物回收利用;

减量化――包装用材料尽量做到薄、轻;

资源化――对现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利用;

无害化――对包装废弃物的妥善处理;

产业化――企业自身或者委托他人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利用,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

国际化――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包装业研究成果,来减少因出口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

篇(5)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金融必须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分类指导,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强资本实力;坚持经营管理重心下沉,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总体稳定,减少行政干预;省联社要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模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和贷款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发展壮大,积极拓展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渠道和模式。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和覆盖区域,创新保险品种,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带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农村金融机构享受政策优惠要与承担责任义务相匹配,保证国家扶持政策真正惠及“三农”。

着力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需要推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和规范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适合小型微型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完善财税、担保、保险等政策支持体系和差异化监管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积极性。加强适合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建设,加大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深化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增强支农和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功能。

发展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是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小金融机构发展,形成竞争充分、服务优良、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小金融机构要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不可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小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立足基层,主要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不贪大求全,避免盲目跨区域扩张等经营行为。要下决心清理和规范各类收费项目,并结合金融业特点,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切实减轻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负担。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篇(6)

一、建设当代会计专业人才新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纲领,只有结合当代特点,才能立足于现实社会,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当代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弥补和发展的走向之一。会计是一门学术性非常强,逻辑性非常缜密的学科。将会计训练作为学生在毕业时成为合格的会计技术人员的必备条件,需要着重培养意识,扩展口径,拓展学生群,将学生的范围不断拉大,社会经济考察的重点,可以放在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上,将金字塔的定量分析作为评价描述会计专业考试最适合不过,但是,需要大量烦琐的会计规章,学生难以自主完成。因此,要制定日益适合自己会计工作的手段是尤为重要的。

二、实践中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新要求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会计业界中新人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核心是素质能力,并把它细分为三项主要职能:即专业的职能素质、人格素质、商业视角素质。具体有以下两方面:完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会计队伍,建立一所有专业能力引导的美国会计学会下属中的未来教育机构、范围委员会、会计内容和含义三者共同称为Bedford 委员会。大学会计教育涵盖了整个会计范围,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通用信息和艺术等四个领域,需要掌握丰富深厚的会计知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需求,对会计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适合会计的发展,会计从业人员就要注重和掌握他们的知识,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在会计课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会计工作中健全和完善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会计法规是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指定,会计法规是制定会计教育和教学形式和执行颁发会计从业资格的法律依据。会计人员必须要有法律意识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根据考量确定是否可以成为称职的会计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在了解会计法律法规的同时,学会用法律法规中的事项处理会计纠纷。会计法律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的必备教育手段,为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因此,要将法制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要成功,主要的条件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能够快速的进行听说读写,在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复述一遍知识要点,以强化理解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需要捕捉和搜集主要信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人与部门的协调能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会计专业培养

供求双方在一定的联系通道下,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联系和疏通会计人才,并且畅通双方的联系渠道,给社会人才提供一项基本的选择要求,会计教育部门根据人才的基本情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根据会计人才的基本情况和会计创新教育的基本环境进行改革和制订改革目标,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在改革中的基础和主导作用,加速进行会计教育体制改革,这有利于教育环境的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调控力量不容忽视,由此形成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三项条件都需要创新。在市场机制的运行下,政府的导向力量也不容忽视,因此,整个会计教育机制包括政府、大学、企业三个硬性条件。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会计专业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大走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今天有着重大的变化。当前面临的环境在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和提高,因此需要对财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和优化系统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以下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即减小不规范的专业现象,划定专业界限,改革财会课程出现的问题。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最主要的是增强学生在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强化学生解决在会计教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例子,及时进行分析、并且讨论和解决,不留死角。

各种政策要结合客观实际,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付诸实施,才能投入资金进行使用。在美国,执业者要进行会计改革,要与会计署进行上百年的斗争。但是,1990年的会计改革,在铬镍钢司向会计教育改革投入400万美元的资金后,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投入和使用了这笔资金后,会计教育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在今后的会计教育改革中,CICPA是各个会计事务所和国家有关的会计教育院校的主管部门,加大教育改革的经费的投入,才能更好的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必将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重点。会计教学只有不断屏弃传统教学中的糟粕,不断汲取传统和现代会计教学的精华,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才会推陈出新,才能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持久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保持经济的腾飞,更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会计人员的发展,因此,要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不断保持进步,不断向前迈近,为更多的会计执业者谋取更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力度,完善会计课程的细节,会计执业界还可以对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提升,保证会计的执业能力,适时进行考核,完成会计的任务,加大会计的利用率……以上种种思路和建议,都是会计教育改革和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篇(7)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对各级体育部门官员考核的评价体系将向群众体育倾斜,“金牌考核”将从一些发达地区逐步淡出。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出台并正在试行针对群众体育的“刚性”评价体系。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明确地淡化“金牌考核”体系。

此消息一出,立马引来各方热议。有人认为这必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金牌总数与国民体质“背道而驰”的趋势;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最终不了了之?更多的人则持有疑问,这样的高调门,考核如何才能落实到位,执行力能否不打折扣,如何避免让好措施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景?①

实际上,关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讨论和争议从未停止过,只不过北京奥运会的大获成功让更多的人感觉这是一个契机,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回归体育本质的体育发展之路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因此,从北京到伦敦的这四年中,这些问题已然变成了焦点问题。以至于北京奥运会之后,当人们还沉浸在金牌榜上的累累硕果和鸟巢上空的灿烂焰火之时,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已经在思考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之路,有许多媒体也已开始关注中国体育发展的航向。

先看一组报道的标题:

《增强人民体质 迈向体育强国――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体育调整航向》(新华社北京2009年1月22日电)

《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走向何方?》(楚天都市报,2008年12月24日)

《金牌观念要淡化 举国体制需创新――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将走上发展新路》(新民晚报 ,2008年8月25日)

《腾讯视点:成功奥运后 中国体育必调整战略》(腾讯体育,2008年8月23日)

再看一些专家的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田雨普教授认为:“中国体育机制的变化是肯定的,但不会有‘突变’,最重要的变化是,竞技体育的地位不会被弱化,群众体育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专家解读奥运后中国体育变局 称急转弯尚难出现》,搜狐体育,2008年10月14日)

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认为:“现在实行的举国体制并不是真正的举国体制,因为它只是举体育系统之力……目前的举国体制是由政府绝对主导,而其它社会力量被完全摁死了……2008年之后中国的竞技体育不应衰退,而应持续发展。”(新华网年终特稿:《中国体育步入“后北京奥运时代”》,新华网北京2008年12月23日体育专电)

时任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现任首都体育学院院长的钟秉枢教授认为:在“后北京奥运时代”,举国体制将被赋予新的内涵。首先,中国老百姓仍然会希望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升国旗奏国歌,也就是说“奥运争光”的目标不会变。与此同时,举国体制不应只举“体育王国”的“国”,不能只是在体育系统内部举全国之力,而应该把全国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体教结合是一种大趋势,其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应该而且将会加快。(新华网年终特稿:《中国体育步入“后北京奥运时代”》,新华网北京2008年12月23日体育专电)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奥促会副会长蒋效愚先生认为: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体育战线翻身的时代标志,现在中国竞技体育面临转型,我们必须作出改革,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机制相互作用,借鉴职业体育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同时,废除体育举国体制,不科学,也不客观,也不能照搬职业体育,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蒋效愚:跟上时代 重塑自我》,北京晚报,2011年8月7日)

四年来,举国体制变不变?如何变?竞技体育的地位是否要被弱化?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诸多媒体及业内业外讨论的重点,并且这种讨论随着四年中国体育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不断被延续。这些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政府对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走向的重新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体育回归体育本身的期望。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政府引导

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体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强调了体育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要“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要发挥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这无疑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

从2009年至2012年,每年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都把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结合中国国情,又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认为,“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国际可比性,是体育强国的鲜明指标和表现特征之一……夏季运动项目要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排名前列地位,冬季运动项目具备相当实力水平。在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上要逐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并与国际合作接轨,具有国际一流的竞技体育赛事的组织能力和水平。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要处于世界前列。” ②

因此,尽管从舆论环境到政府决策,都在强调发展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国民体质。但现实是,竞技体育仍然要花大力气抓,“中国仍需要参加国际大赛,人民群众依然希望看到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现有体制的存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③正如刘鹏所言:“伦敦奥运会我们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但中国竞技体育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础。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严峻挑战,也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金牌榜排名第几不是太重要。但有一点,中国的竞技体育一定要保持较高水准……表现出较高水准,有利于弘扬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我们肩负的责任非常重。”④

中国媒体应逐渐完善“四不”

无论中国体育向何处去,也无论举国体制的问题如何解决,报道北京之后的伦敦奥运会是媒体人马上要面临的任务。但这四年的中国体育发展理念无疑对媒体报道伦敦奥运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尽管竞技体育转型说易做难,但作为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媒体,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对这种体育发展理念的引导尤为重要。

媒体控制着受众能够得到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或限制受众的社会知识,构建他们生活世界的映像。如果一个情况或事件得到广泛的报道,那么受众得知这是重要的。如果报道很少或者没有报道,受众认为就是不重要的。这意味着,虽然传媒可能没有成功地告诉我们该如何想,但是传媒可以成功地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传媒的选择,设置了人们知道什么和谈论什么的限制。⑤因此,媒体必须意识到,奥运争先、为国争光本无可厚非,也是满足民众欣赏体育、参与比赛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必需,但与此同时,靠金牌来振奋精神的时代已经过去。群众依然希望看到体育健儿为国争光,不意味着媒体只关注那些夺冠的运动员和运动队;竞技体育一定要保持较高水准,也不意味着媒体只盯着较高水准的运动员。媒体需要的是欣赏运动之美、传播运动之美。

奥运会作为全球最隆重的体育盛典,集聚了无数的体育精英,也缔造了无数的体育英雄,但更展现了运动之美。拼搏、竞技、力量、速度等,都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和冲击。欣赏运动之美,进而传播运动之美,从北京到伦敦这四年,媒体在不断实践着,并会在伦敦奥运会上真正得到考验。

1.不对比

四年前,媒体对家门口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可以说倾其全力,四年过后,对北京奥运会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消失,对伦敦奥运会也许还有那么一些不信任,这一切,会不自觉地成为一些媒体进行比较的理由,而这种心态绝对不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北京奥运会谢幕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是本届奥运会留给中国最大的遗产。也有媒体形容“鸟巢”孵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⑥什么是开放的中国?就这件事来说,就是站在世界的视角来看问题。北京奥运会不仅属于中国,伦敦奥运会也并不仅属于英国。无论北京还是伦敦,并不是自己组织一个国际赛事,请各国运动员来参赛,而是在国际奥委会这个实际的举办者的领导下,来具体承办。每个举办城市的核心任务就是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高标准搭建好举办奥运会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向全世界展示追求和平、进步、文明的国家形象。“世界有多大,体育就有多大”,体育的精神和魅力是超越区域和国家界限的。

所以,无论是伦敦奥运会还是以后的任何一届,中国媒体需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积极引导观众不要把政治歧见、民族情绪和体育比赛混为一谈,要展示中国人民与世界一起参与、一起快乐、一起进步的良好形象。

2.不唯金

传播运动之美,还要把强烈的爱国情怀升华为对运动之美的深入观照。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国家的运动员夺冠,没有人不为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欢呼,但媒体和舆论没必要动不动输掉一场比赛,就“兵败”、就“国耻”,而应该把任何比赛都看做一次美的过程,把任何一个在运动场上拼搏的运动员都作为美的化身。所有运动员,甚至是失败的运动员,他们在参加奥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都应成为记者笔下、镜头中、画面里的宠儿。

当然,不唯金,需要方方面面作出改变。体育职能部门要改变考核体系,切实转型;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人,应换换思路和脑筋;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需要作出改变。

其实,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媒体在对待国外一些运动员失利时,是一种非常宽容的态度。比如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意外射出4.4环痛失奖牌,众多媒体都把报道焦点集中在埃蒙斯的优雅和风度上。《新京报》在《埃蒙斯的优雅更值得尊敬》中,表达了“失利不等同于失态,保持优雅的失利者更值得尊敬”的观点。《成都商报》以埃蒙斯妻子的一句话作为标题《亲爱的你永远不会在我这里脱靶》,表示“埃蒙斯打飞了冠军,却没丢掉枪魂,这让人脱帽致敬”。《中国体育报》以《埃蒙斯赢得了尊重》为题,认为这只是一次比赛,这就是体育,“埃蒙斯以他的优雅和雍容,弥合了遗憾,张扬了奥运精神,就此而言,他同样赢得了金牌――奥林匹克精神的金牌”。

如果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失利能够赢得中国媒体如此的宽容和谅解,那可以说是中国媒体的真正成熟。

3.不宣战

所谓不宣战,就是媒体不要把比赛场当做战场来报道。在目前这个纷争不断,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破坏的世界里,奥运会恰恰提供了一个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可以在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条件下,公平竞争,各扬其长,达到共同提高的范例。它提供一种希望,一种启示,即人类并不是注定要相互厮杀,而是可以在公平、公正、互相尊重的气氛下,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⑦所以,如果新闻报道把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准备过程和比赛过程渲染得杀气腾腾,你死我活,那给受众传达的是狭隘的你死我活的体育理念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给运动员传达的则是压力和无奈。如果媒体自以为是地把“屠杀”、“决战”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卖点并津津乐道,会使得体育的真正价值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体育比赛的功利化倾向,这也背离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奥运精神。

不宣战,还意味着要把报道比赛时的激情升华为以理智感为核心的高级情感。我们要有激情,如果体育比赛没有激情就跟审美没有激情一样,都不可能进入一种很好的状态。同样,观看、报道体育比赛时没有激情也不可能进入真正欣赏的状态。激情常常情绪化,于一个普通的受众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媒体来说,太放纵情感往往会影响到自己的观察,影响对比赛全面、深刻、准确的欣赏。所以,有一点理智感,对于更好地把握比赛内涵,欣赏比赛的美感至关重要。

4.不造神

能去比赛的都是精选出来的,参加比赛没有人不愿意赢。但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体育带给人们的强烈刺激之一。得金牌、奖牌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参加了、拼搏了,但没有任何收获。也许所有选手的努力是一样的,只是机遇和巧合太让人捉摸不定。那些默默离开赛场,只能听着同伴和同组选手获得金牌的掌声和欢呼声的运动员,同样应该是媒体关注的对象。媒体不应该把运动员当做“不食人间烟火、不犯常人错误的”神来对待,而应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关注。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场下是儿女、是妻子、是丈夫、是妈妈和爸爸。媒体在报道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拼搏精神的同时,还应让受众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运动员立体、生动的一面。

这一点,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上已有不少范例。如《北京日报》2008年8月18日第4版在一个大标题《哦!孩子》下刊登了四幅照片,分别是男子双人单桨决赛中,澳大利亚选手德鲁・吉恩获胜后,比赛服中露出他孩子的照片;法国选手斯蒂夫・盖诺在男子古典式摔跤66公斤级比赛中夺冠后跑上看台与母亲拥抱庆祝;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赛中,意大利选手韦扎利获得冠军后亲吻她的母亲,分享胜利的喜悦;德国选手米尔科・恩利希在古典式摔跤96公斤级半决赛中获胜,他从看台上抱起女儿,女儿眼噙泪水指着父亲满是汗水的额头。这四幅照片把运动员回归到了孩子、父母的角色上,浓浓的亲情从中弥漫开来,直沁读者的心脾。正像照片的点评:“比赛时我把他们的照片带在身上,或者作为观众,在人群中看着他们,我知道不论结果怎样,比赛已经结束,剩下的时间是我和他们的。”

注释:

①高伟:《体育转型说易做难》[N],《新华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②《继往开来 再创佳绩 努力迈出建设体育强国新步伐――刘鹏局长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DB/OL],华奥星空,news.省略,2010年1月27 日

③李丽 翔 张云龙:《进入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应走向何方?》[DB/OL],金羊网(据新华社),省略,2008年8月25日

④《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中国竞技体育一定要保持较高水准 》,新华网,省略,2011年1月10日

⑤【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8)

一、发展现状

1.农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我们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始终把薯、牛、游等特色产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工程的同时,结合河北省“一乡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突出抓了薯产业核心区建设,在一复兴地村和三复兴地村分别种2500亩马铃薯核心区建设的基础,在桦树林村建马铃薯示范园区1个,总面积达1000亩,其中,机播达1000亩。园区内分别采取测土配方、大垄密植、晚疫病防治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发展。在御道口村培育微型薯200亩。全乡马铃薯面积巩固在2.1万亩,马铃薯种薯达到1.5万亩,机械化种植达到1.8万亩,脱毒薯应用面达到95%以上。

2.牛产业结构

一是继续加大了养牛小区建设,扩大了标准舍饲范围,增加了牛存栏量,截止到目前,牛饲养量达7600头,牛存栏达到5780头,畜禽防疫密度达100%。全乡布罐5个,同时安排专职黄该员5名,为黄牛改良打下良好的基础。

3.旅游发展情况

我乡以发展农家游30户,本着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成立了旅游领导小组,责成两名副职领导干部抓农家游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业开发虽然力度很大,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客源很少,没有做到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相协调,与正在学习的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三是畜牧业农户只注重了自身效益,没有更高根源的意识。四是中介问题。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问题有待于加强,跑市场、创市场的人员匮乏。薯产业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农民的卖难问题还需加以解决。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断,缺乏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马铃薯淀粉深加工问题还需下大力解决,急需新上一个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解决方法

1.工业经济发展方面

篇(9)

一、三大需求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指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常常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表1显示了我国在2001年到2011年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处于绝对优势的是投资,净出口拉动率较小且起伏不定,而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长足动力的消费拉动则处于相对劣势。

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备受世界瞩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然而,长远看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需求相对乏力的增长态势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表1显示我国投资拉动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之后,2009年投资拉动率高达8.1%,成为一枝独秀。然而,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存在很多弊病。投资需求只是由居民消费需求而引发的引致需求,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产出,而产出的产品最终是为了消费,投资需求本身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并且投资增长过快还可能引起产能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来看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净出口拉动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表1显示从2001年开始,我国受入世影响净出口拉动率稳步上升到2.6%。然而,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大幅锐减,外需拉动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推动力,说明过分依赖外需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动摇的现状,迫使我国必须转变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减少外部冲击和成本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

消费需求是人类生产和投资的最终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和投资饱和的状态下,扩大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选择。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消费力,更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我国当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日益壮大的老年队伍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但是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品却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可以以扩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消费需求可以引导投资需求的方向,从而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一些消费需求下降的夕阳产业,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因素

曾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①表1显示我国消费贡献率自2010年之前都不足50%,在2011年才首度超过了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大动力,很显然,我国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早在199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已经注意到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更是将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事与愿违,消费贡献率却逐年下降,造成我国消费乏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的64332.4亿元增加到2011年得343635.9亿元,年均增长36%。储蓄率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11年54%,然而,同期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得48.2%。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中低收入人群基于疾病、养老、教育、购房等谨慎性动机而持有货币,不能形成即期有效需求。

(1)高房价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低迷。近年来,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首先,未来打算购房的居民面对高房价,节衣缩食,紧缩开支,增加储蓄,积攒未来的购房资金,难以顾及其他消费。其次,已经采用贷款方式购房的居民,面临沉重的还款压力,不仅使这一群体的日常消费减少,而且将削弱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最后,高房价直接催生的高房租使得买不起房而租房的居民生活成本大幅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也受到高房价的抑制。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居民不敢消费。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市场化改革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财政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又相对不足,加之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不敢放心消费。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农村医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这些碎片化缺乏体系的制度难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保障力度小,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比重不合理的等制度缺陷。加之我国的住房、教育、医药等价格快速上涨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了最终消费率。

(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消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仅限于食品和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支出,他们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信心不足。相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中却出现了一些对高级奢侈品过度消费和依赖海外消费的现象,更有甚者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房产哄抬房价,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加具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不利于我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实施。

(三)消费环境的不安全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存在着诸多消费不安全、不诚信、不健康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一是消费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垄断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频现。二是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不健全,消费者投诉困难较多。三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消费品,例如婴幼儿奶粉、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尚未建立起社会责任保险制度。

(四)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勤俭节约奉为持家法宝,老一辈人以此为美德并教导和影响着下一代,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

总之,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三、改善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几点建议

当前,改善我国消费贡献不足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扩大消费战略得以实现的保障,一是千方百计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多管齐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深入贯彻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确保在外务工农民工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另外还要落实扶贫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各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标准。二是对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涉及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等抑制高收入人群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中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来源及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建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居民的大病医疗保险水平,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增加企业和财政的教育支出,解决居民高教育费压力

要减轻居民高教育费的压力,一是加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减轻居民子女教育经费的负担。二是要规范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收费,特别是要多设立公立幼儿园,解决大中城市学前教育费用畸高的不合理现象。三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职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补贴,例如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放费职工子女教育经费加计扣除。同时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四)合理引导各阶层的住房消费,减轻居民高房价压力

在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要实现居者有其屋,保障基本人权,重点是要合理引导不同阶层的住房消费需求。一是要增加保障性住房,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力度,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解决困难家庭、新上班族、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住房价格体系,运用经济手段调控价格波动,适时开征房产税,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打击投机性炒房行为。三是加强对城市住房租赁市场价格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正确认知扩大消费与勤俭节约文化

加强消费品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垄断行业的行为,加大垄断行为的法律惩戒;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建立重点行业(食品和医药)的社会责任保险制度,治理和完善重点领域(汽车和住房)的消费环境。

正确认知和处理扩大消费和勤俭节约的关系,一是勤俭节约是指不浪费、挥霍家庭可支配收入。但家庭对文化、教育、社会保险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投入,是发展性的文明消费,不但不应减少,还应逐步加大。二是扩大消费是政府保证全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调控手段,是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重大经济政策之一。三是从家庭看,应该加大文明消费支出,减少奢侈性消费支出;从社会看,应该增加文明消费品的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9.

[2]马洪范.实现消费主导战略转型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2,(11).

[3]王华.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财税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2,(11).

篇(10)

关键词:电网发展;电力调度;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005-02

大屏幕上代表电压、电流的数字在不停地跳动闪烁,数据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连续坚守的调度员、运行值班员的心,唯恐现场操作一时疏忽,数据变化出现偏差,使电网电力供应陷入瘫痪。

过去,电网常因“拉闸限电”,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拉闸限电”,是由于电网发电机出力不能满足用电负荷需求或输变电设备已无法承载更多的负荷,在采取了调整负荷分布还是不能满足上述运行要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电网或输变电设备安全,人为采取的切除负荷措施。

1 电力公司电网规划与调度运行联动机制出台

电力公司电网规划与调度运行联动机制出台后,着重解决电网规划与电网运行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建立电网规划与调度运行联动机制,重点研究解决电网现状和规划过渡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保证电网规划落到实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联动常态机制建立后,电力公司需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电网规划与电网运行协调会。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提出当前电网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措施,各地市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对电网规划中各项举措的落实解决。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提供电网规划工作所需电网运行现状及历史数据,各地市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对数据提供需求。

针对数据搜集整理中尚存的问题,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和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将沟通解决。

对于负责参与电网规划的员工,要加强培训,培训范围是未取得“调度系统运行值班合格证书”的电业局调度所值班人员、220kV变电站值班人员、超高压公司变电站值班人员、省调直调发电厂值(班)长。培训采用当面授课的形式,经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调度系统运行值班合格证书”。

通过培训,来强化电网调度系统运行人员涉网业务培训,提高调度系统运行人员技术水平,巩固省公司“依法治企”活动成果,命名现代电网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

2 电网调度新技术的应用

《分布式电源涉网保护技术规范》、《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规范》及《分布式电源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这三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通过审查会初审。

中国电科院在前期开展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继电保护影响及对策研究基础上,广泛调研了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结合研究成果,牵头编制了三项企业标准初稿。

《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规范》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后,配电网侧继电保护的配置、整定等提出了技术要求,《分布式电源涉网保护技术规范》对分布式电源涉网保护功能、配置、与配网侧保护的配合等提出技术要求,《分布式电源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规定了分布式电源相关保护装置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三项标准的编制填补了公司系统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继电保护保护技术标准的空白。

开发语音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可以适用于各种作业现场的指挥及调度,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数据、文字消息等综合的多媒体手段与作业人员进行通讯,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指挥调度业务的需要。

3 探索省级电网调度信息通信运维管理新模式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的神经中枢,为提升其“智慧指数”,供电公司需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辖区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35kV变电站及光伏电厂、风力发电厂接入图库进行建设,并对各种参数表参数设置、勘误和SCADA图版进行核对改正。

整合省、市两级通信调度资源,开展“集中调度、资源集约、统一高效”的省级通信集中调度体系建设,拓展省级通信集中调度工作新领域。

实施通信集中调度后,供电公司应将全省通信网络调度和设备监视职责上划,由公司负责全省35kV及以上变电站通信网的缺陷处置指挥、运行方式、资源管理、检修计划等调度工作及全省通信设备的统一监视各地市供电公司建立生产值班制度,负责对接通信调度联系单接收、判断和跟踪等工作。

实施通信集中调度后,两级通信调度机构可以精简,实施通信集中调度,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源集约,而且地市公司的通信消缺、检修也得到了全程监控,实现了业务集约。

4 电网调度系统需标准化以满足电网发展需要

实现电网调度标准化不疏忽任何一个细节,如何让任何一个调度操作的细节都准确无误?用调度标准化管理规范和细化调度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供电公司调度要着手打造调度管理标准化体系,强化危险点分析及预控。公司要全面实施调度标准化管理,在调度管理中加强和简化程序控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调度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

调度标准化的任务设定为“建体系”,即建立标准化的调度管理体系。电力公司要从文件、制度入手,针对应急处置、安全薄弱点、形势发展要求和管理缺位环节,整合现有的调度管理标准、制度和办法,建立了全方位的调度管理标准化体系。

5 电网调度H3C数据网络建设

电网调度H3C数据网络建设,其设备和方案成为供电公司电网主干调度数据网双平面建设的骨架。H3C将能够帮助电网在原有主干调度数据网基础上,新建一张网络,形成核心、汇聚层冗余的双网结构,助力供电公司加快电网建设、更好地推进智能建设,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协调电力系统发、送、变、配、用电等组成部分的联合运转及保证电网安全、经济、稳定、可靠的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供电公司要建成主干调度数据网,覆盖全力电力网点,承载着电网最重要的生产业务。

随着业务快速发展,现有电力调度数据网面临如何保证网络在日常运行中不因部分节点故障导致业务中断、保证网络N-1的可靠性、保证网络升级改造过程中业务永续等重大挑战。

6 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管理

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需要实现遥测值精度:99.8%;遥信状态:100%;遥测估计合格率及状态估计月可用率:99.6%及99.9%。

要完成生产改造项目:配合继电保护完成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完成电厂自动化信息接收和220kV自动化工程及110kV调度自动化工程。

完成地方电厂及大用户项目新建自动化工程,完成建水电厂和阿卜电站自动化设备改造及地方电厂自动化信息上传工作。

上一篇: 廉政建设成果 下一篇: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