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一语文教学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0—02
今年是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第二年,经过近两年的新课改实践,在高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许多困惑,并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下面笔者就以人教A版《数学》必修教材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同行们在新课程实践中借鉴。
一、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例如,必修1中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问题要用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识,但这部分内容却被后移到必修5,这造成学习过程中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问题无法解决。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立体几何中常用几何体的性质被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
3.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进度平衡没有做好。我们在进行“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内容的引入教学时,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学过单摆运动、简谐振动等相关知识;而物理教师则向我们反映,高一第一学期“力学”内容的教学中已经要用到正弦、余弦定理,而这部分内容要到必修4才学,这造成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脱节。
4.课程内容多,课时量严重不足。按照《数学课程标准》,高一第一学期要学完必修1和必修2,而必修1函数部分有三章内容,36课时;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与解析几何初步,有四章内容,36课时。72课时即使按照教参上的安排,一节不耽误,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上完,再除去节假日和两次考试,一学期最多只能勉强将课上完。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很难系统消化所学知识,对知识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学困生越来越多。
5.新教材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不紧密。高中数学中经常要用到的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等内容,在初中教材中降低要求甚至没有,因此这些知识在初中时就未能真正地讲透和应用。到了高中,学生在运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感到很吃力,从而出现了一些学生无法完成的练习题。
6.课本例题与课后习题的难度不一致。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教材中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时,内容较浅显,例题难度也不大,但后面配置的习题难度大,好多题目是历年来的高考题,或者把旧教材中的定理、性质等用习题的形式来展现。学完例题后,有不少学生表示不会做课后的习题。如,必修1习题2.2B组的第2题:若loga■<1(a>0,且a≠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此题时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化归的解题技巧。这样的作业难度较大又没有配套的例题,因此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
7.课堂容量过大,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改变。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容量,教学内容膨胀,导致每节课的课堂容量都较大,学生每节课接收的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
二、新课程,新要求,新思考
新课程来了,我们怎么教?这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新课程在新理念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等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一线教师不能排斥与逃避,而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自我反思,将新理念、新教法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进行再加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练习,让课堂活起来。
2.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为学生高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内容较初中剧增,知识的呈现更注重逻辑性、抽象性,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因此,在高一新生学习伊始,教师就要重视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对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作一些整理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形象(衔接点)加以提升。比如,对函数定义的讲解,可从初中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进行回顾,再运用映射的思想给这些函数以新的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易于理解。同时,通过比较新、旧定义,发现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对新知得以掌握和巩固。
3.倡导集体备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解决出现的困惑与问题,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学科之间应分科不分家,精诚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对新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合理定位,准确地把握新课程中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得教学计划能顺利地实施。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要随时探究,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用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L] (2)学生要有兴趣,要重视交流。我们五年级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作品,我就利用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口算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我精选的片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有提高。我要求学生每两天摘抄一次,然后两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交流,来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L] (2)学生要有兴趣,要重视交流。我们五年级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作品,我就利用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口算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我精选的片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有提高。我要求学生每两天摘抄一次,然后两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交流,来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被人们视为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简单化、任务化,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在教学中完全地体现出来。
1.语文的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地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因素则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语文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就是有规可循的,它以读书、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它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地,继续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主要是灌输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就是使用新教材去教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还套用旧的教学目标,对新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没有建立以新教材来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2.课堂上过于追求活跃的气氛,而不注重解读文本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师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这些似乎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料,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粗略而过,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活跃课堂气氛。长期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片面化,在课堂上讲一些笑料,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肤浅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达到了,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看者,两者之间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采取的对策
1.语文教学在继承中求改革。
目前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选修课纷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时间很多形式化的理论成果充斥着课堂。然而这些成果却没有对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语文学科从古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之上的。颠覆性的改革、过渡性的超越、矫枉过正的实践,必将使语文改革受挫乃至失败。语文教学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忘在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模式的创新,要牢牢把握教学目的,不要盲目求新。另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要提高,这样才可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2.利用自然优势发掘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资源。
在上语文课时,学生的学习资源短缺,常常令教师感到为难。其实,只要肯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环境,就可以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来拓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柯罗曾明确提出“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口号,唐志契提出了“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的要求,李可染也说:“人离开了自然将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大自然”的课程活动。比如,让学生采摘一些自己喜爱的鲜花野草和青青的枝条,随手编个花环,插只花篮,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大自然打下基础。
3.积极探索教学考试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分层次评价
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时要按照学生本身的实际水平来制定不同的级别要求,并按照这样的级别来评价。我们可以制定各个等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以避免拔苗助长。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要给予表扬,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自身纵向比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学好语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综合能力评价
语文是语言的学习,最能体现语言能力的就是对这种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而这是以试卷为主要考查形式的传统评价方式不能做到的,尤其是听、说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突破以试卷为主的考查形式,使考核形式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公正地评价语言能力。试卷中的写作部分要予以保留,这是考查写作比较好的形式,虽然它有诸如尺度不好把握等问题,但仍然不失为评价综合能力的一种适当形式。
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只有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完善。
参考文献: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的内涵和深度相比小学、初中来说,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不少高中生反映对高中语文都不是很感兴趣,觉得很枯燥,如果老师的讲课方式没有什么新颖之处,更会加重这种心态。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这种问题,积极解决这种问题。
一、适当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和地位
以前课堂上,总是老师在不停地说,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完了,学生并没有接受多少知识,课堂上睡觉的、做别的作业等各种行为。这种现象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出现是很平常的。而在课改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一改以往的作风,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
二、营造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多提问
语文课堂本来是一种多彩多样的课堂,但是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现如今在各个学科中语文课反而是大家最不重视、感到无聊的课堂。因此,笔者建议在课改以后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一种活跃的氛围,而不是压抑和死气沉沉。老师应该多提问,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在这个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最关键的是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学到更多知识,考取好成绩。
三、老师除教授课本知识外,还应该设置多样的活动
传统教学就是老师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提倡老师可以花一点心思,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活动,或者让学生试着来讲课。这种形式比较新颖,可以给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论文,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论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3]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园流行语调查”“某某城市街头店名调查”“互联网络用语”等社会用语调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自觉使用规范语言。或组织学生开展方言调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正字、正音比赛,开展辩论大赛、诗词吟诵大赛、新生普通话大赛、名话剧表演大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和教材好比导演和剧本,教师组织教学就是在导学,导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引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生发-研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制作生动活泼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本项目研究还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建立了适合他们实际的习题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三、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我们的课程改革拟以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为主,组合教学与科研成团队展开研究。具体实施步骤是:调查研究→优化现代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一主多选”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阶段→跟踪反馈,理论总结。
首先,研究需要具体展开进行几个方面的调查:一是深入中学校园,了解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了解当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有哪些;深入调查中学课本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布及讲解方式。二是调查了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时最主要的语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第二,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的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充分运用自然语言资源———方言,进行语言对比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贵州的区域特点,探索适宜发展学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
第三,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修正。
最后,确定汉语文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学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检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通过研究主要打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能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与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切合的有针对性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来说,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高师学生一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服务:
(1)合格的教学、教育口语能力;
(2)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语能力;
(4)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3.对于较之文学显得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设.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宇明.师范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状况及其教学问题[J]. 语言文字运用,1994,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60-01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加强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自身效率提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应用教学艺术,使小学生能够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引导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增加小学生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感知,小学语文课程自身的内容含量十分大,也比较枯燥,再加上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性很强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的生动有效,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直都在面临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追求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品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小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来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小学生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语文所具有的乐趣,小学语文学习才能够真正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来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创新。
在笔者的长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觉,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小学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小学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小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小学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小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小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在小学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小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要使小学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
除了要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小学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小学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课后的作业,小学生在学校小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知识变得十分鲜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全新的作业形式,如果说通过对学生邻居或者居民小区实施调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小学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小学生行动、思考、分析以及设计等等方面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小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突破这种教学困境,突出高职教育特征,我们提出了建设六位一体的能力型的高职语文课程模式。
一.“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及动因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从2006年起创立并实施了“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这是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职业活动调研,吸取国内外某些教学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而实行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改革活动。首批改革试点课程涵盖了不同专业的26门课程,高职语文课程是其中之一。“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实施七年以来,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得到院内师生、兄弟院校和湖南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
高职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传统高职语文课程偏重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历来被认为只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公共基础课,从未与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做关联考虑。高职语文或与中学语文无异,重复低效;或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语文类似,职业特色缺失。因而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语文教学,有些专业院系把必修课改成选修课,有的干脆不开。即使开设了语文课,学生也不爱学,老师讲课唱独角戏。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院“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我院语文教研室构建了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六位一体” 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
二.“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特点、原则与策略
“六位”是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并重点突出“六个”核心要素,即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形成的考核。“六位一体”指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遵循的由六个核心要素有机构成的基本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构建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即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做训练素材,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促使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认知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主。根据此原则构建的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语文实用技能模块教学法,将六个核心要素统一在课程教学中,从而呈现了鲜明的职教特色。
1.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包括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与素质,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公共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素质为主。所以,对于公共课来说,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语文学科要求,本课程在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进行了改革。
(1)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又称职业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移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劳社鉴发[2007]11号)了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构成的7个模块,即与人交流、数字运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是指除了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以外的其他相关素质,如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等等。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特点,如果教学中能结合职业活动训练学生的语文应用技能,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课程组教学人员与行业企业现场专家一起,对本课程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联度做了分析,据此确定了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即以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导向,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主体的语文实践为基点,在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同时,突出实用性,提高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这个课程目标的确定,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整合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课程教学。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多以阅读教学为主,且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主要采用对选文进行条分缕析地讲授,其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新课程。本课程按照“六位一体”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需求分析,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视角切入,整合语文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基本语文能力选择知识点,知识内容的选择注意适用、够用、实用原则,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课程内容包括5个能力训练模块,即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面能力训练、阅读鉴赏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专题活动能力训练。其中,前面四大模块是单项能力训练模块,专题活动能力训练为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专题活动是企业、单位或组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在特定时间、场合下组织某种活动,并使活动的参与者都能直接体会到某种刺激的信息传播方式。专题活动是一种群体性质的活动,也是广泛存在于各个职业岗位的常见工作方式,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遇见,如各种会展、竞赛等等,本模块任务的完成,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对前面四大模块能力的综合运用的检验。5个能力训练模块又细分为19个单项能力训练,从而构建了语文实用技能体系;二是确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能力目标和支撑知识;三是设计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单项能力训练项目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四是确定能力层级标准及考核评价方法。以上改革使课程教学更符合职业岗位实际需求,7大能力体系中,除“数字运用”一项以外的6项能力都列入了实践研究范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2.项目驱动,实践教学
“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是通过能力训练项目来进行的。项目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接和完成的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以项目驱动教学,是指通过完成某个具体职业任务来掌握语文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完成专题论文、设计并组织专题活动、编写学期写作文集、小老师讲课、课文情景再现绘画等实训项目地操作,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地设计的原则是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学生专业及基础实际,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项目教学是解决职业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相分离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设计训练项目,将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落实于项目训练之中,使能力训练有了具体的教学载体,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从而实现“教、学、做”的完美统一。
3.过程考核,科学评价
传统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注重知识的考核,多以期末书面答卷的终结性考核形式为主。本课程的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考核占课程总评分的70%,终结性考核占30%。形成性考核指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根据教学模块内容和能力定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讨论、课堂训练、课堂参与、组织活动记录等。终结性考核是期末的全面考核,包括学生完成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情况、平时参与学校或社会活动的获奖情况、参与课程能力训练内容相关的竞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考试等评分项目。考核形式不囿于书面答卷,根据学生专业采用口试、面试、现场操作、表演等形式,并制定这些考试形式的具体实施方案。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实现了评价的全面性。为了避免考核评价的主观性,课程考核评价标准还做到了细化和量化。现在的考核体系改变了期考定终身的情况,而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这是课程教学评价的一大进步。
三.“六位一体”能力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与学的双边动力。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令学生耳目一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有的学生在学习体会中这样评价课程:“以前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试,每天学得很累,读得很累,而且用得也很累;除了书本,还是书本;除了答案,只有答案,与实践联系甚少。但是,经过这期语文的学习,许多细小的地方得到了注意,更多的是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与实践、生活紧密联系。当然,其中的乐趣也是少不了的。”学生对本课程任课教师的评教测评分平均达92分以上,学生对“课改”的总体评价是“兴趣多多,收获多多”。教与学形成了良性互动,教师的教学兴趣也得到了激发。职业活动调研,能力分析,整体设计,项目设计,探索学生主体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和采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编著职教创新性教材,一系列的教学教研活动突出了课程改革给予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课程教学法得到优化,学生主体实践教学得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动脑与动手的机会,改变了原来“满堂灌”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行为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程组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探寻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基本形成“导(案例或情景引入)议(讨论与分析职业活动素材、项目)练(技能操练与项目成果展示)评(评价项目成果与总结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教学模式,形成“感知探究实践反思”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呈现开放性特点,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课程教学以语文实用技能模块训练项目为驱动,多以专题活动课形式进行课堂单元教学。项目驱动和过程考核,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局限于第一课堂,如项目调研、信息检索与资料的获取,专题活动人员的分工与协作工作等,必须在课前或课后完成,同时学生参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考试等情况列入课程考核的评分项目,这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中。课程教学由第一课堂辐射到第二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4.强化了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应关注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根据所教学生专业培养计划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分解语文能力训练目标,侧重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的教学与能力训练,例如建筑装饰专业的的能力训练项目就有课文情景再现绘画,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结语:本课程注重整体设计,模块组合;能力分级,逐层递进;实践分步,注重可操作性;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职业引导,实践体验;知识能力目标以“适用、够用、实用”为原则。它改变了以往大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单纯的阅读教学的“老面孔”,摒弃了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做”合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曾良骥.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福建高中语文课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必修课程以外,新增了不少选修课程。其中,人教版的古代文化经典《先秦诸子选读》格外引人注目。这门课程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开展文化经典阅读的建议”而开设的。从2007年至今,福建高考命题组就把它作为语文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分值达10分。可见,学好这门选修课程十分重要。
但是,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模块之一,这门课程课时非常紧,实际教学课时一般不超过8周;而这些经典文章却离我们有两千多年,古人的生活背景、古人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我们相差甚远;同时现在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相对比较低,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只是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要让学生能真正走进古代文化经典困难不小。
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尊重实际,理性确定研读重点
首先,高中三年时间有限,除去必修课程外,能留给《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修习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全书中选编的《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经典著作选读都作较为深入地探讨。
其次从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来看,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而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的《论语》、《孟子》,无疑分量最重;《庄子》虽然文学价值较高,但许多篇目文字艰深,对高中生来说,难度偏大。同时,近几年的福建语文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考查也基本限于《论语》《孟子》。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选修课程的教学也不能照搬必修课程的教学模式。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研读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轻字词教学。如果把文化经典阅读课上成必修课程中的文言文阅读课那样,既浪费宝贵时间,也忽略了文化经典本身最重要的思想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实际,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研读学习重点放在理解《论语》、《孟子》思想并能进行简单分析评价。
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文化经典,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一旦学生产生兴趣,那就能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动力。而选修课程本来就应当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方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十分必要。
(一)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向学生阐明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可是,当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美好的生活的时候,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看法。首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陷于越来越恶化的境地:气侯变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出现??更为让人忧心忡忡地是,功利的社会让人异化为工具,道德沦丧,人文精神缺失。
有人这样呼告:“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生存的智慧。”①
《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将引领大家走近这些智慧的先贤圣人,通过与文本对话,领略他们的不朽思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增强自己的思维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这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这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课程。
学生一旦明了这一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好这门课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课堂来
如今,一股国学热潮在神州大地方兴未艾,尤为可喜的是,一些名家教授,走出象牙塔,走上讲坛,向平民百姓讲解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如“百家讲坛”上的“于丹讲论语”,“鲍鹏山讲孟子”等。他们通俗个性地解读,常常让听者获得许多新鲜的教益。教学之余,我常常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看,写读后感,带进语文课堂讨论,学生兴趣很高,效果很好。
语文学习的天地绝不仅仅是区区的课本、课堂,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一旦我们的学习内容能跟社会热点相连结起来,学生的兴趣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三)激发学生兴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文化经典的学习也必须贯彻这一原则,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宰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他们才有真正持久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课前带问题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讲台以发表自己见解,课后让学生写随笔以记录自己的感想。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不同的心灵去体悟,用各自的思维去思考,用个性的观点去解读,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学习也就乐此不疲了。
三、沟通古今,让学生学有所悟。
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如果不能以古证今,沟通古今,那么,这样的阅读学习,充其量只能是“一头钻进故纸堆”,这样的经典也就没有多大意义。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生存智慧,并用以观照现实的困境。因此,我们在研读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悟。
如研读《论语选读》中“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浮云”章节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究下列语句的内涵:
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这三则语录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孔子的“义利观”:孔子并不放对求利,“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是,求利又必须合乎道义。
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正生活在一个求利的年代里吗?孔子的义利观还有其存在的意义吗?
两千年前的孔子告诉我们,求利是值得鼓励的,但求利必须符合道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不法奸商为了追求暴利置国家法律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顾,充斥我们周围的有毒米、毒酒、毒鱼?;有多少红男绿女为了谋求利,放弃了自己的人格信仰名誉尊严,坊间甚至把“笑贫不笑”奉为至理名言??是孔子说得不对,还是我们这个社会病了?
沟通古今,不但撞击着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古代圣人的智慧思想在现实复活了,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四、能出能入,整体把握与具体实战相结合。
南宋罗源名人陈善先生曾提出的读书“出入法”,被先生推崇备至。阅读古代文化经典,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能出能入”。毕竟,这是一门在高考中要进行阅读考查的选修课。
首先要让他们能出。古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阅读文化经典题目,如果不能跳“出”,而是深陷题海中,那就会落得“高低迷离,不知西东”,最终只能迷惑而无所得。当然,这里地“出”不是一无所知地盲目地跳“出”,而是“胸有成竹”地跳出。“成竹”,指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要先让学生能基本整体把握孔孟的思想体系。只有这样,我们地跳“出”,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视野一览无遗,就像孔子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其次,要学会“入”。这个入指的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做适量的题目。
为什么要“入”呢?如果说“出”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入“,那么“入”就是通过实战来检验学生的理解深度。在“入”中归结做题技巧、把握实战规律,这里就不再赘述。
以上,是本人教读《先秦诸子选读》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注释:
①《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