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40-01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人的熏陶有利于人们人文素质的涵育。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当前加强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讨。

一、学生维度:丰富人文意识,砥砺人文能力,激发人文精神

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人文素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音乐不仅仅是乐理、乐器等的组合,而是人精神世界的宣泄,是人“灵魂的出口”。无论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声乐课程、器乐演奏课程和合唱课程,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师都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掘音乐作品中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比如在学习《高山流水》的民族器乐演奏课上,在要求音准、节奏与技法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会领悟“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的意境,感悟古人的开阔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对自然的热爱,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融入关于器乐史、音乐史的相关知识,了解历史、社会、文化、音乐、懂得珍惜与传承。[1]

其次,通过音乐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人文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人文能力。比如在合唱课程中,教师通过排练合唱节目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净化,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再次,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层次。在音乐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比如在学习音乐鉴赏课时,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以唐代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为依托,通过琴曲演绎灵动的春江流水,用图景展现柔和的海上初升明月,完美展现诗的空灵清雅境界,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以及音乐旋律的配合,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从而了解到作品中刻画的景象之清幽以及诗人对于人生的叹息。[2]高校学生通过不断欣赏此类音乐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品位,最终有利于个人人文素质的日益完善。

二、教师维度:更新观念,整合内容,变革方法,优化队伍

首先,就更新观念来说,就是要使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高校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课不仅是音乐技能课,而且是素质涵养课;音乐教师不仅是技能之师,更是育人之师。

其次,整合内容,就是要优化音乐教学的整体结构。学者郑琳在《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功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指出,首先,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将音乐课程与其他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加强音乐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的贯通,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专业课与人文学科的关系,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其次,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3]笔者还认为,需要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适当地安排音乐课的课时,决不能忽视音乐课。

再次,变革方法主要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而展开。一方面,应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使课堂更加立体、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教育方法应尽量避免单一刻板,尤其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要注意通过间接、潜隐、渗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优化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一支人文素养高的音乐教师队伍,就很难在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高校应提高音乐教师准入门槛,通过多种公平公正的选拔考试,让更多音乐专业知识扎实、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充实到高校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在校音乐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在职培训开辟各种“绿色通道”,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82-01

一 新概念所揭示的四个层次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健康的新概念揭示了健康的四个层次:第一是生理健康层次。第二是心理健康层次,也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即心理反应客观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即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协调的统一体。三是人格的稳定性,即一个在长期活动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是道德健康层次。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第四是社会适应健康层次。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前三层次的健康,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还要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奉献于社会并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体育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的自然属性包括人体的生理机能、运动技能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关系、人生价值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体育自然属性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未重视体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淡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措施

1.重新认识体育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身体练习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实现体育的文化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体育社会属性的地位,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和教学过程中才能明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

第一,德、智、体、美并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和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所决定的。体育的实施、体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德、智、美诸育的密切配合,而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实施也需要体育的配合,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体育对象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体育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教师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素养。

3.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第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是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篇(3)

而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倾向在现代教育中仍存在。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脱离社会生活,自我完善,自我欣赏,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

新时代呼唤教育的革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认真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育思想,在教科书的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教材的前言“致同学”中就明确提出了“走进语文,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提高语文素养”的口号,并把正确处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文本到文本后的习题,都处处注意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吕叔湘语)。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一以贯之地发展学生观察、理解、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地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有积极作用。

我们不妨从这套教材(2004年第一版)的习题设置这一角度入手,以求窥见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思想在这套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这套必修教材共五册,文本后的习题分为“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两大类(限于篇幅,“写作实践”未涉及)。这套教材习题287个(其中包括所有选读文本后的习题),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约有41个,占近15%,占有相当的比重。主要内容列表如下:

以上习题不但匠心独运,而且紧扣“生活教育论”思想,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加强片段习作的练习。例如第2题的仿写、第3、18题的写小故事,第9题的写心得,第19、22、24、39题的剧本改写等。这类练习多则五六百字左右,少则一两百字上下。所写的内容既从课内引申出来,有向课外延伸出去。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联系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均能顺利完成此类习题。这样,片段小作成为文本阅读和大作文之间有益的补充,并相得益彰,将作文练习的大小结合落到了实处。

二、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环境。例如第1题自己与父母的交流,第4、41题对自己人生最有启发的语句摘抄,第5、7、8、10题关注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第14、20题观察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第22、32题对诸如老年人生活等社会现象的了解等。习题的设计者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将他们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让他们在发现自我的基础上增强作为社会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千教万教教人学真”(陶行知语),这类习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发挥了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育人功能。

三、 突出写作的实用性。例如第11题写解说词,第15题写墓志铭,第16、22题写调查报告,第25题日常生活表达,第30、34题的演讲,第35题的论辩,第38题写座右铭,第31题的记者提问和第33题的面试回答等,都从教材应用性目标出发,重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来呈现,恰当地处理了吸收和表达的关系,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和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四、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第6题“寻觅青春经典”活动,第12、23、28、29、36、37题利用资源,查找资料,了解相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第26、27、40题阅读名著名篇等。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习题设计者有意识地结合课内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查阅资料的习惯,通过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同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高中三年应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设计者进一步彰显语文“人文性”的性质,力图通过习题的配合引导,让学生更加重视语文的课外阅读,培养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阅读后的各类交流活动,又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教材能紧扣“生活教育论”设计习题,充分发挥了习题应有的导向启智、激活动机、迁移转化等功能,这就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而学生一旦拿到这把钥匙,不仅可以在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有很大进步,而且可以终身受益。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就牢牢地抓住了“生活教育论”的思想,在总体结构中贯穿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线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把握住编者的这一思路,充分认识到教材习题的设置是向外扩展的,通过有限篇目的教学和更多的广泛阅读引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值得期待的是:牢固树立“生活教育论”的教育思想,扎扎实实用好联系生活的课后习题,我们就能大幅度地提高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功能,结合多姿多彩的生活,将学生的触角引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就能将语文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高中物理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一条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路子。本文依据当前创新教育理论,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具体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以及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感兴趣的问题的意志品质;强烈深究事物变化机制的渴望,善于批判地看待问题,并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能够地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平常喜欢小设计、小制作和小发明等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活动,学生能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以及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秀品质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前提,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而内容充实、生动的STS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STS教育,让学生既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又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的乐趣,基于此大多数学生都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进一步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适当地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历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造就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用杨振宇、丁肇中和李政道等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自信心;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的,不仅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显得更重要。”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实际内容相关的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态。如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应用、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磁悬浮的应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集成电路在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让具有时代气息的物理课堂,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STS教学让科学概念的学习发生于生活中,探究学生感兴趣的或与自身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搜索可用资讯,认真观察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此时,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较为持久的知觉,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观察或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此,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便能渐渐提高。

3.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S教育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习物理就是为了学会解题,为了高考应试”的片面认识、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内外所学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STS自身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STS教育内容会涉及其他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体现了现代高中理科教育的综合性趋势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因此,STS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有的学生自行安装家庭照明电路,为家庭制定出科学的节电措施等。渗透STS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如学了电磁学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和实际能源情况,要求学生扮演未来的电力工程师,对本地宜采用火力发电还是核能发电进行探究,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应用范围,提出新颖独到的思路和观点。诚然,高中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STS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传统物理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应抓住机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STS教育,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岭,这是中国的教育的基本特点。虽然近年来,大学迅速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一考定终生的就业体系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魔力。现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岭,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众”,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学,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类推,瞄准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马拉松从孕期就开始了冲刺。

由于高考题量越来越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考生答卷时根本来不及思考,中学教育为了应对这个指挥棒,不得不走题海战术,通过增时补课的方式,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和模拟考试。高考前训练的目标是机械反应和死记硬背,学生要练到一看题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为高考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由于高考题中的超纲题目,导致了高考前的教学中必须补充大量的超纲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却被压缩,双重的挤压,除了囫囵吞枣,学生别无选择,这使大量学生的课业做成了“夹生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没完没了的疲劳战。长期严重的睡眠不足。这就是高中学生的常态,

高中生为了高考而战,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们状态又如何呢?初中生要为考个好高中而奋斗,小学生要为考个好初中而奋斗。孩子们除了在校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为了全面的“素质”,为了在高考中能加个“特长”分,更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基本状态。玩,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成为奢望;累,已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常态。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环境唯笔试成绩论的大势下。教师个体搞创新教育,是很难的。靠个别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搞创新教育,也难以有实在的成效。因为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创新,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的现状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中小学教育为了高考分数而战,那么,没有了统考压力的大学,创新教育又搞得怎样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对于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等等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教师也不讲。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重要内容也不了解。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知识,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产生的闪光的思想,更没有领会到科学伟人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创新意识,

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基础课老师,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学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考试的题目稳定性极高。每年的试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础上稍作改动。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大学老师也习惯于“教书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创新的能力与动力都严重缺乏,创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学常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些大学设置了《创新学》类的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也有几部关于创新的书如《创新学》、《创新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学中的创新教育并未真正“热”起来,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是被动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目仍用笔答一样,大学中的创新学分往往也是用笔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师只是在面临职称或考核问题时才制造论文一样,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也是制造出来的。这样的“创新”,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对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浏览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完成的创新教育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数量不同,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远多于大学教师。其次,论文角度不同,中小学老师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把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而大学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把创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人成为创新学专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却与创新教育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体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论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以教学研究为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内容,在考核制度特别是职称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很自然地会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样的口号引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论文也就成为自然。而我国大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中小学,大学要求的论文要有“大学的水平”,偏重于“学术”,要“科研”成果,大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人不多,写教学论文的更少,要研究创新教育,也必须把它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成果要么叫“创新学”要么叫“创新论”,似乎只有达到“学”和“论”的水平,才算达到了“大学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都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领”,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人群也需要领头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动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压”,主要来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这样的推力下,不论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动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创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职称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中小学老师搞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尝试,大部分没有合作团队。也没有“科研”立项,更无经费支持,自己在教学中试了,能够写成论文,如果能发表或评个什么奖,最终为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就算“圆满”了。而大学教师要搞创新教育,则一无前引力,二无后推力,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轻教学,科研工作与培养学生分离,文章与教学分离。没有几个教师对创新教育真正有兴趣。在高校搞创新教育,按现在的体制,合适的做法就是把创新教育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要立项,要经费,最后完成一两部专著,才算有始有终。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最初级的起步阶段,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体制上严重缺乏创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师资队伍本身目前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和能力。

四、对推动创新教育的构想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必须为创新和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前引力。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带来的实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创新创富的故事,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无尽的创新动力。如果人们认识到创新能够创富,创新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创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众中形成。但要真正解决创新前引力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持,必须很好地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度,新闻媒体的宣传、社会力量的促进,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校搞创新教育,也要解决前引力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太多创新教育成功经验可起引领作用的情况下,要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兴创新教育之风,要把创新教育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成果予以认可,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扬和推广,树立榜样,形成引力。

其次,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动、督促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制度上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创新教育作为对教师的一种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在目前教师队伍普通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状态下,要真正让创新教育热起来,这种后推力是主要的动力。

如果创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创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为时不远了。

五、对大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构想

在大学搞创新教育,可以使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推行,一是组织力量专门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学课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中,即把创新教育融合到大学其他课程之中。经过一定的发展,如果形成既有专门的创新学教育,又有所有课程都蕴含创新教育的局面,创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风了。

篇(6)

一、概述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生命化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于教学活动中,而且每一个个体都个性独特、独具生命力,加之教育活动是为教师“教”、学生“学”所服务的,教授知识和培养思维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展现了教育活动对生命的尊重。换言之,生命化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教育基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遵循生命的特点、发展规律、成长环境等内容,旨在引导生命朝向全面、和谐、多元、自由、丰富的方向发展。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生命化教育不只是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贯彻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我们需要正视生命的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全力阐释教育的内涵,展现生命最根本、最鲜明、最本真的美。

二、构建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高中高效政治课堂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置身于节奏快、更新快、发展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除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同时,也间接地要求教育界必须与时俱进,寻找出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未能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等现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劲脚步,愈来愈多的新型教育理念逐渐被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堂中,生命化教育理念作为众多教育理念之一就应运而生,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自身的呼唤和发展的必然。该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作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政治学科,构建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高中高效政治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构建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高中高效政治课堂的措施

1.健全课堂管理机制,为政治课堂构建提供机制保障

如果要加快生命化教育理念与高中政治课堂的融合,那么教育理念的渗透不应仅限于指导课堂教学,还应该应用于师生关系的培养问题上,从而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得教师能够与学生无障碍交流,并健全课堂管理机制。同时,课堂管理机制健全之后,教师需要切实利用管理机制的建立价值,辅之以一些有效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从而保证课堂上的学习能够高效、高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构建起高中高效的政治课堂。

2.强化教师品德素质,为政治课堂构建提供前提基础

教师的品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生命化教育理念能否正常引导课堂的构建,因此,在高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应该注重强化教师的品德素质。比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逐步将学生推向课堂主体的位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交流,改变督导者和命令者的身份,尊重学生并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同时,教师需要采取差异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宽容学生犯的错误……总的来说,教师需要提高个人的品德素质水平,真正在教学中展现生命化的教育内涵。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政治课堂构建提供动力支撑

高中生虽然不及小学生那般热爱模仿教师行为,但他们的动作行为和为人处世态度,还是会在潜意识中模仿教师,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随着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纵深发展,加之高中政治这门课程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政治课程的教育需要从注重经验层面转向注重理论的层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各种研究问题的落实;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诸如培训在职教师、招聘素质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各项专题活动等,为政治课堂构建提供动力支撑。

4.详尽解读教材内容,为政治课堂构建提供教学保证

生命化教学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还应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由于高中政治课内容充满了人文关怀,高中政治教师就要着重挖掘教材内容,使得我们的课堂反射出浓浓的生命气息。为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周到细致地研究教材,明确此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而且还需要设计一个全面的教学流程,帮助自己掌握好教学节奏。教师尤其要提前设计好学习活动,突出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生命力。例如,在讲述货币、投资理财等有关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依据现实生活的经验,启迪学生思维,把枯燥无味的高中政治课堂变成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场所。通过将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精髓渗透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为政治课堂构建提供教学保证。

总的来说,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巧妙地渗透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相关内容标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着学习的喜悦,体味着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何嵩,张瑜.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教学策略转变[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7).

篇(7)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种作文批改法:教师精批细改法;教师符号批改法;学生量表自改法;学生量表互改法。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和试验观察,岑绍基博士发现了每一种批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师精批细改法,那么教师的权威的引导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如果重视了教师的批改、领会消化了教师的批改,学生获得的效益将不可低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批改法里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智慧会在这种有生命的书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这种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常常指出的是学生的负面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能会被抑制;同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师会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

教师符号批改法相对于教师精批细改法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有很大的进步。它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那种“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教师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细改法的一半。但是这种方法仍未能培养出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能力,在教师的“符号”指挥下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量表自改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来说是最好的一种。它引导和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文章写作模型重组、重写自己的文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孕育学生的写作快乐感将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改作文的知识和能力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而且学

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学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评改量表互改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学生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重写他们的作文”(见岑绍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27页)。根据岑绍基的研究报告:在四种作文批改法中,学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学课堂上可发挥出优良的教学效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可以培养评判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要注意的是: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设法设计好评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国外均有理论根据,并有不同国别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规律。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里推广。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现在分科较细,分别有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科技写作、军事写作、影视写作等,每一个分支均有界线分明、形态成熟的不同文体。可以根据这些已呈成熟形态的文体理论构建不同的文体模型和文体量表。高校的学生在学完高中的新课标语文后,对文章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修改能力应该比高中生要强,这为他们进行大学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大学校园里,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设备相对比较齐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的作文互改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新颖感的教学方式。“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准备开始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写作学系列课程网站上实施“大学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实验。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作文批改在国内中小学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实施语文新课标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上,作文批改长期被认为是语文教育中一块难啃的鸡肋。如果引进岑绍基博士的这种学生量表互改法可能会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写作教师的欢迎。这项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无冲突,而且它的精神实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新理念。计划在三类学校实施这项教革计划:一是通过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硕士做硕士论文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二是通过“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来切实推广、使用这套写作教学法,让他们做一个属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写作课中进行试验,在《双快作文教程》的基础上构制作文互改量表,实验结果写出报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实验小学具体实施教改项目,可以结合这些小学的其他教改项目一并推广,在推广中鼓励该校项目主持人写出教研论文和教研著作。

二、构建文学文本分析量表和实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体步骤

在高等院校《写作学》的课程教学网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理论总结比较成熟、大学生们又用得较为频繁的各类文体。主编们就此挑选了数量较多的文体案例进行精当的分析,但每一个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样。这里可以统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思路来展开研究和归纳。岑绍基博士20来年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学校实用文阐释》、《中国内地实用文阐释》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讲究不脱离语境、语域来分析语篇、语词,而且还从系列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运用一定的图表来归纳表达,这比起用文艺学、文化学等较虚化的文本分析法来,显得更有科学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们准备先从《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网站建设开始启动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文学写作教程》里撮举了11种文学体裁(诗、散文、小说、杂文、科普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文学),阐释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方法。每一种体裁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及分析。准备在每个体裁中再遴选三个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样式(见《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写出每个案例的分析图表,然后再说明每个案例的文体特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的文体评改量表。

每一种体裁的“评改量表”实际上是构建了这个文学体裁的写作模型(或曰评改模型),这是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推广“学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岑绍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学里实验和推广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实用文分析模型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的项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硕士论文(1994)里对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扎实的学理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具体的教改试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港沪学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响的成果。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倡导“成功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论”的背景下,这种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主旨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写作教学法显示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学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广到大学写作教学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应该比较适宜。大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相对中学生而言应该更强、更全面。而大学写作教师处理大学生的写作习作的时间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会更少。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充分调动和使用大学评改作文的人力资源。再从写作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来说,写作学科网站不能只像资源库那样仅罗列一些写作学的知识,写作教师在网站上面对的学生也将大大超过传统的课室,因而写作课程网站一定要设计这样的功能──不但师生之间有交流平台,而且生生之间也要有交流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站的交流平台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广这个“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就有了基础性保证。

篇(8)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外阅读活动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的窗口。广泛和深入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境界,而且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指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②,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了,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自然就会写得好,妙笔生花。由此可见,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比而言,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笔者对三个层次六个对象班级的学生作了有关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46份,收回有效问卷325份(多选或漏选的作废)。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动机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各异,阅读内容良莠不齐,有好有坏。大部分学生以通俗、娱乐、快餐式书籍为主,阅读经典著作和严肃读物的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甚至阅读不健康的书籍。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试图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对课外阅读教学所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主要从学生、教师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症结与问题所在。

1.1学生。

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影响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阅读“自由性”亦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制约。此外,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学生,其心智与心理均不成熟,阅读质量与阅读品位表现差强人意。

1.1.1课外阅读时间短,数量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板块对阅读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此外选修课程板块及新课标的附录均对课外阅读有详细的目标要求和阅读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第1题“每周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结果分析发现,有38.2%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3.1%的学生根本“不读”任何课外书籍,仅有3.1%的学生每周看书“6小时以上”。

表 1

与很少的课外阅读时间相对应的则是更少的课外阅读量,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要求,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阅读的习惯,缺乏思想的深入思考与积极的思辨能力,不利于个人素养的培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1.1.2课外阅读质量差,能力低。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外阅读的价值与否。新课标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形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阅读材料偏向于通俗、浅薄的“快餐式阅读”;其二,以轻松、快捷、注重感官体验的“浅层次”阅读为主,与“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目标要求背道而驰。

在调查问卷第3题“你喜欢阅读哪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中,能带来强烈感官刺激的“恐怖、灵异小说”占27.7%,选择“搞笑、无厘头”类型的学生占17.5%,有11.7%的学生选择“动漫卡通”;24.6%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占男生总数的57.5%;24.9%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占女生总数的63.2%;而选择“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人文”、“地理科学”等类型书籍的学生只占总数的3%。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以及富有审美价值和深刻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娱乐为主”、非严肃性的课外读物,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精神享受。课外读物的选择本无严格意义上的对与错,但是现阶段这种阅读倾向对于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是极其不利于个人思想与整体素质的健康成长。

表 2

阅读是一项需要深入“品读”,需要进行积极情感交流的复杂心理活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因此,课外阅读不仅要求增加阅读量,更要求进行“有质量”的深度阅读,这就要求广大学生不仅多读书,还“会读书”,要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是“浅尝辄止”的应付式、打发时间的阅读。

调查问卷第14题“你有被课外读物打动或要写读后感之类的时候吗?”中,有11.7%的学生选择“没有”,71.1%的学生选择“偶尔有”,仅有17.2%的学生会被自己阅读的内容打动(且这部分的学生大多是女生)。

这种阅读作品过后却无法产生心灵共鸣的现象令人担忧。没有共鸣谈何兴趣?没有兴趣谈何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而现如今大多数学生跟所读的作品没有情感沟通,不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何谈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

这种“浅尝辄止”式的快餐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在阅读结束之后,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没有对内容的深度理解,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评价鉴赏能力的下降。

表 3

1.2教师。

1.2.1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理所当然地需要有教师积极恰当的指导介入,给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建议和价值导向,使课外阅读有针对性、按质按量地完成。

从调查问卷第16题“你的老师是否提供有关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看,虽然82.5%的学生都选择“是”,可仍有占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否”。此外,在调查访谈中发现,能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指导与帮助的基本上都是语文学科的老师,而数学、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老师则鲜少有关于课外阅读方面的建议。这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目选择领域上有局限性,本就极少的阅读量也是以语文学科老师推荐的文学类著作为主,对其他专业领域的资讯与常识知识等了解甚少,这种阅读倾向是极不“健康”的。

作为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中学生,各学科老师更多地将教学的注意力投向与考试息息相关的“备考知识点”,而向来与“不务正业”挂钩的课外书籍阅读必然受到忽视。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这方面的呼声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在高考的“重压”下,具体的落实仍然大打折扣。

表 4

1.2.2教师自身阅读素质低。

在与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课的评价都持“枯燥”、“无聊”、“没意思”、“从头谁到尾”等消极看法。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本应该很有意思的语文课,奈何成为“众矢之的”?总结原因,除了考试重压下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以外,与大多数老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等因素有不可忽视的关联。

在与各科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都以工作太忙、生活压力大等缘由解释读书越来越少的原因。白天上课、晚上备课,以及现今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能潜心读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曾说:“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大量的阅读,对本专业的宏观了解甚至不如学生,无法适应已经开始的教改。”

学生素质背后往往折射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问题,“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处于人格与认知不断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其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学校老师的影响。因而,教师阅读素质偏低这一事实,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力,另一方面会给学生的阅读判断与阅读倾向带来消极影响,这一因素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1.3家庭。

1.3.1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生活氛围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家长的业余休闲娱乐方式与持续学习的意识对学生有不可避免亦是无法忽视的影响。此外,作为学校教育基础与补充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然而,调查问卷第7题“周末以及休息时间,你会和爸爸妈妈共同做的事是”的结果表明:超过大半比例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上网”,仅有11.7%的学生选择一起“读书”。

从中可以总结出,家庭业余生活的匮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能直接带来感官刺激与享受的娱乐方式,而电视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正迎合了这种“浅层次”的娱乐需求。与深层次的精神阅读相比,这种快餐式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而削弱了个体对文字的理解、分析与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理解能力不强。

此外,父母对待生活、工作、学习等的态度都会在子女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这就是父母的表率作用。在娱乐活动单一、没有课外阅读的家庭氛围中,学生受到的课外阅读熏陶微乎其微,对课外阅读相当不重视。

表 5

1.3.2家长面对升学考试的阅读“功利性”。

虽然“素质教育”一路摇旗呐喊闯入人们的视野,似乎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是笼罩在广大学生与家长头上的乌云。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将有效的时间投入“无限”的学习中,为取得更高的分数、更好的成绩,进入更好的大学做奋斗。因此,大多数家长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调查问卷第9题“平时父母更多地给你买哪一类书籍”中,有一个看起来很乐观的数据,70.8%的家长会为孩子购买“中外文学名著”,但在后期的访谈过程中得知,这里的“中外文学名著”基本上都是语文书后和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篇目,会直接以考试试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影响学生语文学科考试成绩,因而得到家长额外的“重视”。这种与考试分数直接挂钩“逼迫式”的被动式阅读绝不是长久的阅读,相反只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

此外,为孩子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占23.4%,从直观的数据上看,似乎为孩子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的“教辅资料”是由学校统一征订的,平均每个学科都有2~3本练习册,家长为学生选择的“练习册”则是额外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加的作业罢了。在这种无休止的“题海战术”轰炸下,一方面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表 6

2.改善课外阅读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现在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我认为,改变这种局面势在必行,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各方通力合作,协同起来发挥作用。

2.1彻底转变语文教学理念,从根本上重视课外阅读的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和社会必须首先改变落后的、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终身发展的意义,认识到课外阅读能促使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以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具备会读、会说、会写的综合能力,深厚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先从理念上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家庭、学校和教师及学生本人才能真正认识课外阅读并规划课外阅读,形成合力,而不是将课外阅读当成外在的压力,疲于应付。

2.2学校和老师要采取措施,提供条件,切实有效地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2.2.1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应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校园橱窗、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多途径、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全校师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使全校师生及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达到共同重视课外阅读的目的。

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创造条件供学生阅读,如加强图书馆的建设管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等,切实强化对学生和教师的课外阅读考核,尽可能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将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等,从而从物质上和制度上“双管齐下”地支持课外阅读。

(2)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身垂范,与生共读。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勤奋读书,给学生树立爱读书、好读书的榜样,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外阅读素养,扩大阅读面,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作品,既要读好经典作品,又要关注当代作品,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言传身教。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前或之中,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比例,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课外阅读空间;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书目,书目中要有适当的覆盖面,既要有知识性,又要兼顾趣味性,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又要有人文教育方面的书籍;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比如引导学生哪些内容可以精读、哪些可以速读、哪些可以略读、哪些要背诵等。又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勤记读书笔记等。

2.3家长要加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督促,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期的监护人,在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的形成上有至关重要的表率与监督义务。因而,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与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家长要改变观念,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身心发育特点的书籍,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对孩子做出积极的暗示和科学的指导,让孩子可以随时随地自然、自觉、自主地阅读。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老师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保证家长愿意给孩子提供课外读物,并监督孩子读书。同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家庭还可指导孩子上网浏览有关书籍,开通多种渠道让孩子有书可读,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家庭环境上,家长需时时刻刻注意生活细节。例如,在孩子读书的时间,家长将电视的声音调小些,等等,为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氛围。

2.4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机制,从宏观上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和现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压力有关,“素质教育”在很多时候都成了应付性喊喊空口号的“鸡肋”。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努力改革教育和教学评价机制、升学招生录取方式,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而不是形成“素质教育走过场,应试教育扎实搞”的虚假局面。只有切实改变“应试教育”重压下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学校、老师和家庭包括学生才有可能排除干扰,抓好课外阅读。

同时,要想进一步扩大学生阅读知识的范围,增加课外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政府必须在经费上保障添置配套的教学设备、充足的书籍资料,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高中生课外阅读必须得到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②[清]孙洙.《唐诗三百首》自序.

参考文献:

[1]柯汉琳主编.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集[C]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等著.郝明义等译[M].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4]钱海荣.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5,(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湖南:岳麓书社,2005.

[7]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002.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版,2000.

[10]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11]朱永新.阅读经典是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N].新华网,2004年2月9日.

[12]朱绍禹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4]赵志伟.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7,8.

篇(9)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中心。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 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

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

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方式之一,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究、激发兴趣,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1 对探究学习内涵的解读

教育领域“探究学习”一词,首先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和资料后,发现我国学术界对“探究学习”这一概念的定义尽管有不同意见,但其基本含义大致相似,这就是:“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进而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对主题进行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实施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突显两个主要弊端。1)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2)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表现出以教材书本为中心的状态,忽略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取。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实践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

2.2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状态,即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它是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学习困难情况出现的根源,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无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那么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学者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为通过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终身学习能力铸就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习当中,它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3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3.1 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若想实现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敢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机会,为学生创设疑问点,激发学生兴趣,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作方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探究活动,并创设问题情境。1)在实验室通过稀酸盐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应该使用制氢气的装置还是制氧气的装置?2)在制取时,如何装配药品?怎样确保气密性?3)怎样收取二氧化碳?如何验满?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自主思考,或者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另外,教师还可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好奇心与探究热情,如“魔棒点火”“吹气生火”等。

3.2 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是创造、探索、验证的主要途径,任何新奇的化学现象,最终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得或验证。因此,在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开展实验。1)端正学生观察态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学生不仅要看到金属钠在水面飘来飘去的有趣现象,更要观察金属钠浮在水面时,液体颜色是否发出变化?有什么声音?只有全面观察现象,由浅入深,才能真正了解“钠与水反应”的本质,实现教学目标。2)演示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实验形式,只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例如:为什么有些水不能直接饮用?常用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3)发挥验证性实验的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涉及很多验证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实验,如果实验失败,帮助学生一起找出原因,以便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3.3 发挥反思总结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反思总结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在课堂的收获。通过有效的反思,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开展有效的练习,既可巩固知识,也可掌握基本的化学方法,养成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考更多系统性、综合性问题,实现知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提高思维逻辑的条理性。教师应该注意,将反思环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反思中认识到教学的不足,在下一次教学中积极改进,实现良性循环。可以说,在反思环节,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高。

另外,若想在课堂中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课堂总结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总结部分常被省略。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出现知识条理混乱、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尤其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知识点较为零散,如果实行有效的反思总结,就可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归类、总结等方式,重新梳理知识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衔接,做到查缺补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运用。这样,在学生脑海中构建了知识与方法体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3.4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突破狭小的课堂,带领学生融入社会,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扩展思维,实现探究性学习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了空气质量方面的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本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了解空气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并写出“空气质量报告”“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改善对策”等研究报告;也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不同的地方收集空气,再对该地方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实验分析收集的空气,经过探究获得结论。当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就会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从身边发现化学、感悟化学,自觉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出的弊端,探究式教学方法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广大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心态,积极学习新方法、新经验,不断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程施工安全生产 下一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