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4 23:0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道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道路论文

篇(1)

2石排镇路面材质选择的原则

道路材质的选择,不仅关系道路的寿命、资金投入、还关系到日后的养护成本。材质的选择必须具备长远眼光,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结构、道路的设计标准、财政实力等因素多方面考虑。

2.1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选择道路材质,就是要结合前期的勘探资料,设计相应的路基工程,根据路基的实际情况,确定道路的材质。对于地基处理种类多,处理方法复杂的路面,由于存在处理不彻底或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情况,往往造成路基的沉降系数较大,道路建成使用后,较容易产生形变,根据对比,此类道路适宜使用沥青路面。而根据前期勘探资料,路基工程简单的道路,适宜使用混凝土路面。

2.2景观结合

城镇道路不仅具备道路通行的功能,还具有门户景观的作用。如果道路工程不注重选材和质量,甚至影响招商引资,从而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对于城镇主干道路,由于承担门户功能,日常车流量大,道路路面修复对交通影响大,宜采用修复后能快速通车的沥青路面;至于次干道、村级道路,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已比较适。

2.3成本核算

政府工程,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在项目立项开始,就应该考虑成本核算,既要办实事办成事,也要节约有限的财政资金。石排镇目前的财政历史欠账比较多,财政压力非常大。因此道路材质的选择,一定要要处理好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由于纯沥青路面,虽然施工简便,但需要铺设的沥青量大,而沥青路面原料的成本是混凝土的2倍,在路基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本人因为,应将混凝土与沥青相结合,先铺设混凝土路基,在在表层铺设沥青,因为铺设混凝土再铺设沥青材质,不但能提升道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而且能减少铺设沥青的厚度,节约沥青材质的使用量。二者结合,既能达到道路美观效果,更能很大程度地节约投资成本。要么就尽量选择混凝土,将道路通行功能放在第一位。使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

篇(2)

机械设备是进行公路路面工程机械化施工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现代化施工当中不可缺少的,对于路面工程的进度、质量与效益等都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公路建设机械化施工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所以,强化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公路路面工程施工当中,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之原则,将工程质量视为生命线。为了保障路面工程的质量,一定要实施严格的机械管理,因为这和质量管理密切相关,是提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建设高质量的公路路面,就要尽量运用好现代化大型机械用于施工,事实已经证明,对路面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是实现施工管理控制目标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在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中,应当更加全面地实施全员机械设备管理机制。

这一机制主要是指运用一系列的技术、经济与组织管理措施,对施工机械设备实行全过程综合管理之方法。其目的在于努力实现施工机械寿命周期的费用最低化与综合效能的最高化,强调的是经济性;其手段在于是综合应用工程技术、财务、经济及管理等学科内容及方法,强调的是科学性;其范围包括了从施工机械的选择、应用,一直到宣告报废的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全面性;其参与人员主要有施工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强调的是全员性。

公路路面工程的质量管理

(1)公路路面施工单位一定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机制与质量检验机制。要安排专人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并做到持续改进施工工艺以及管理的方法。同时,要严格实施质量管理自检制度,将质量控制之重点落实到过程控制当中。

要通过每个月1次的综合性检查,并实施内部质量的奖惩措施,并坚持工序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检查,从而让质量问题能够消除在生产之中,以避免发生质量问题甚至事故,以推动工程质量再上新台阶。同时,在自我控制体系还不够建全和工作尚不得力的情况下,不能开展路面工序之施工。

(2)要放置路面施工的控制桩。在路面施工开始之前,为了对路面标高与平面位置进行控制,有利于施工放样与进行检查验收,应当注重于提高公路路面的施工精度。在路面开工以前一定要在已经验收的路基中放置控制桩,具体要求做到以下步骤:首先是将控制桩置于公路的中心线上,每隔100m至少要设置4个。该控制桩不仅能控制平面位置,而且还能控制高程。其次是控制桩一律应采取混凝土预制的方式,预制过程中应在其内设置至少1根钢筋,且外观比较好。

再次是要在控制桩埋设的过程,从路槽的标高开始计算,做到下埋30cm和外露30cm,要在控制桩上端的10cm处的路线前进方向正面运用红漆标写出桩号,并用红漆在控制桩之左画出石灰土的设计标高线,同时在顶端再用红漆标出中线所在位置。最后是控制桩的设置不管是标高,还是在平面位置上,都必须保证一定的精度。要设置完成之后要加以复测,从而保证定位的准确性,以求真正发挥控制桩之作用。

(3)要硬化路面拌合场。公路路面的基层拌合场需要用到较大面积的材料堆放地点。同时,材料的放置状况又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的质量,并且影响到公路路面工程的质量。

篇(3)

自2007年以来,随着迎泽大街、青年路道路改造工程的展开和完工通车,太原市对市区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力度逐年加大,作为道路排水施工的专业施工单位,也迎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施工任务充足,无需担心无活可干;另一方面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传统认识上的道路施工的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体现为项目管理的范围扩大,不但管自己,还得管别人。一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往往尚未开工即已限定了完工时间。一条路的建设施工也不仅仅是埋埋雨污水管道、铺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就可以的,自来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路灯、交警等部门的管线、设施都要挤进路里来。虽然各家的工程建设资金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政府投资,但大多数时候却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来具体运用实施。采用类似于设计、施工阶段平行承发包的模式,各部门各找各的设计、监理、施工队伍,只等待市政施工队伍将施工现场封闭、原有道路掘开就蜂拥而入,各自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施工时机,各自想着自家的利益。于是造成开工后施工现场有各行各业大混战的局面,就那么一点地方,大家各自为战,必然导致损失的产生。

而作为一条路的道路排水工程的建设单位往往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只对道路排水工程范围内的相关事宜有一定的控制权,名义上对整个道路施工现场拥有管理权,实际上无权管理控制进入施工现场的非市政专业的众多施工单位。只是与道路排水工程施工承包队伍和对应的监理公司有合同关系,所以对现场管理、监督的力度就非常弱甚至没有,往往成为损失的承担者。按照道路施工原则,一般情况下污水管道埋设最深,必须最先施工,路基路面必须排在所有地下管线、设施施工结束后。于是道路排水施工队伍最早进入施工现场,负责封闭施工现场,按照规定设置各种公告牌和示意图,其内容只显示与道路排水施工有关的信息。其他随后进场的施工队伍不声不响只管干自己的,哪里管是否会对道路排水施工队伍的项目管理目标造成不良影响;是否会搅乱道路排水施工队伍对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的安排。2007年迎泽大街、青年路道路改造施工时,由于市政府当时缺乏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有关领导就要求道路排水施工队伍临时充当施工总承包单位的角色,把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承担起来,实际上主要是把安全文明施工方面的管理工作承担起来。几年来,许多人只记住了道路排水施工队伍应该承担施工总承包单位的职责,却不去管他们当时为了实现领导意图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在施工合同内容没有包含、与其他专业施工单位互不统属、相互没有合同关系、有合同关系的建设单位协调力度严重不足、此种状况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实现预定的项目管理目标,确保自身利益少损失或不损失,是对道路排水施工项目部项目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应对当前项目管理工作困难的办法

想要实现自身项目管理目标,保证自身利益不被损害,必须正确认识现场管理混乱对自身的危害是无法回避的,造成损失的结果是必然的;必须舍弃整个现场不全由我,遇事必须先找甲方,过分依靠甲方在施工现场每周例会上协调解决问题的老观念;必须牢固树立我封闭起来的施工现场必须由我,未经我同意,任何人不能妨碍我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我就是整个封闭的施工现场的掌控者的观念。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成质量高、工期短、安全好、成本低的工程产品。当前形势下道路排水施工项目部想要实现自身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组织结构,明确每个项目管理班子成员的职责、权限,确保每个成员对工作的正确理解,形成合适的团队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对施工现场全局要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和安排。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身的各项工作都做好了,要求起别人来才会有底气。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观念,把整个施工现场的控制权把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专业施工队伍要进场施工都要处于道路排水施工项目部的管控之下。建立自己出面组织、邀请甲方、监理参加,各专业施工队必须到会的每周施工现场管理例会制度,在重点介绍自身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各方配合的同时,了解各个专业施工的目标任务后,将所有专业的施工进度计划纳入自己的总进度计划中,统筹安排。

篇(4)

1城市景点与道路名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1一地多名,译法不一在一些旅游资料及对外宣传品中,有些地名的译法很不统一,例如:“太湖”,有的译作TAILAKE,也有的译为TAIHULAKE;上海“中路”在某张地图上被翻译成“XIZANGZHONGLU”,全是音译;而中路的路牌上却标注着“CENTRALTIBETRD.”,直接采用英文名称;几步开外的灯箱上还有一张“上海旅游图”,那上面的中路又被翻译成“CENTRALXIZANGRD.”,一半英文一半音译。汉语名称对于外国人来说本来就挺难记的,一地多名更增加了难度,这种名称的不规范也会破坏旅游地乃至中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降低信誉度。

1.2生硬对译套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许多名胜古迹取名时有丰富的含义,然而很多名称却被生硬对译套译。比如,西湖之畔的“汉三老石室”中的“三老”常常被译为“ThreeOldMen”,但“三老”并不是指三位老人,而是古时掌管教化的乡官,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和“三位老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再如很多车站的问讯处总被写成“InformationDesk”还有“Customersevicecenter”,实际上一个“Information”就全部解决了。

1.3滥用“名从主人”原则一些旅游景区简介在景点或某一景观、景象、景物名称的翻译中,由于这些名称多属命名者的意境想像,或者由于形似或神似而得名,其内涵的准确把握难度较大,英译较为困难,因而译者干脆用汉语拼音替代。比如国内论文格式许多景区都有“三叠泉”、“五泄瀑”之类的景点,一些景区简介中将其音译为“SandieWaterfall”或“WuxieWaterfall”。“三叠泉”、“五泄瀑”中的“叠”或“泄”,其实就是指数级瀑布中的一级,因而可以译为“Three-cascadeWaterfall”;“Five-cascadeWaterfall”。再有,河南景点“桐柏山淮河源”被简单翻译为“TongbaishanHuaiheyuan”显然就是不动脑筋,因为这类景点名称很容易意译,且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完全没必要音译。如果景区景点名称中过多地出现汉语拼音替代翻译,就难以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使外国游客难以理解,从而降低该景区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1.4粗制滥造,拼写错误百出如果稍加留意旅游景区及道路的英文名称翻译,我们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疏漏或错误。深圳盐坝高速上一处指示牌,把“深圳市区”译成了“DOWNTONB”,此外,海景二路也被译成了“HAIJING2thRD.”。这两处都是明显的拼写错误,众所周知,市区的正确的译法应是“DOWNTOWN”,海景二路译文中的“2th”应该是“2nd”。再比如深圳著名景点“锦绣中华”把“Windowsoftheworldstation”标成“Windowofworldstation”。“深圳”的英文写法“Shenzhen”有时候写为“ShenZhen”,这不是翻译人员的问题,而是排版制作人员的疏漏。

2造成城市道路与景点名称翻译问题诸多的原因

2.1译者水平良莠不齐管理者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所聘请的翻译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很多的翻译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翻译的素质,更别说旅游方面的知识,而且他们对此类翻译重视不够,认为仅仅几个字的翻译很简单,于是,不加思考,不做调查研究,应付了事。

2.2译者缺乏适用的翻译理论指导城市景点与道路翻译不可简单套用普通翻译的理论原则,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名从主人所谓“名从主人”是指音译人名、地名,应按原名所属语种的发音进行音译。中国地名的英语书写过去一般采用威托玛式(Wade)由外国人拼写。例如:“北京”写成Peking,“厦门”写成Amoy等等。现在中国地名罗马化的国际标准是汉语拼音方案。据此,中国地名一律以普通话为准进行拼写;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一律以当地民族语言的字母转成英文字母,如“乌鲁木齐”要写成Urumqi。准确到位的路名翻译无疑会提升城市国际化的品位,树立良好的对外宣传形象。(2)译名的可记性与确切性城市景点道路的名称首先是个名字,名字就应该做到简单易记,所以简洁是城市景点和道路名称翻译中要优先考虑的。再者,就是名称要确切,能正确恰当地概括内涵。我们看到的城市景点道路名称翻译中出现的生硬对译套译,滥用名从主人原则,就是翻译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造成的。

3规范城市景点与道路名称翻译的几点思考

3.1统一名称翻译,实现“一地一名”笔者认为要实现“一地一名”,就要由国家或省级权威部门出台统一标准。然后组织专业人员认真斟酌,统一地名翻译。“过街天桥”英语有三种表达,即“OverlineBridge”,“PlatformBridge”和“OverheadWalkway”,可选其一,求得统一。“中路”的正确译法只有一种:“XIZANGZHONGLU”。这样的统一标准不仅可以实现一地一名,并且外国游人在中国旅游时会很方便,比如,在问路时,就不会出现沟通障碍。超级秘书网

3.2音译、意译相结合道路与景点名称采用音译或意译要根据具体情况各有侧重。一般而言,音译的译名较简洁,可记性较好,适用于地名翻译;同地名翻译不同,我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名称大多不完全用音译,而是采取意译或音译、意译相结合的论文格式办法。对景点来说,人们不仅要知道它叫什么,还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有时景点的名字往往还带有一定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景点名称时有必要在意义上下点功夫。

3.3组织专门委员会,认真翻译校审对城市景点与道路的名称翻译必须高度重视。建议由各地风景、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组织旅游、英语专家尤其是既懂英语又熟悉旅游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小组或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旅游翻译服务,或专门负责旅游翻译的审校,而工作人员在制作标识牌时,最好能就翻译请教专业人士,以防止印刷排版错误出现。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695.17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127.05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007401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725km,其中高速公路20km,国道线25.4km,省道线125km,县道线523.7km,乡道线221.5km,通村公路1430km,机耕路379.4km。

2林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永嘉县的林区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方便了广大林农的出行,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但由于长期对林区取多予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林区道路仍十分落后。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各项设施都得到迅猛发展,但林区道路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林区道路状况与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区道路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现有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林区道路主要依托于用材林区、竹林区和森林旅游区等主要的林业经营区而建,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由于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限制,加上先期投资小,造成林区道路等级低、密度小,林区道路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些林区道路因缺乏科学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建成的林区道路,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达标、安全性差等诸多隐患。而交通部门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林业系统也没有公路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目前林区公路建设的新形势。

2.2地区间林区路网发展不平衡

永嘉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00%。西北部偏远地区是林业重点乡镇,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原因,交通状况仍然落后,林区路网远低于南部地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规模将日益扩大,逐步提高西北部偏远地区林区路网密度,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完善提高通村道路等级,解决山区交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2.3道路总量不足,等级差,密度低

永嘉县境内无一级公路,基本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占90%(县道占19.6%,乡道占9.4%,村道占61%)。尤其是县道和乡道,县道有87.9%为四级公路,而乡道全部为四级公路,通村公路则为四级、准四级公路。现有公路总密度为11m/hm2。各经营区路网密度分别为:经济林区路网密度14.3m/hm2;竹林区路网密度16.9m/hm2;用材林区路网密度15m/hm2;公益林区路网密度6.6m/hm2。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在20世纪末,美国通车的林区路网密度为15m/hm2,英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分别达到16、30、38、40m/hm2。道路密度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

由于林区路网密度低,道路延伸不到较偏远的林区,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生产出的林产品运不出去。目前,部分林区还依靠人力进行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既增加了林业生产成本,又影响了林产品效益。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可以说,无论是林区公路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林农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4林道建设资金缺乏

永嘉县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陡,以石山为主,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建设这些林道的村经济较弱,形成了林道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筹措难的矛盾。而且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由于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甚至已成断头路。

3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

3.1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1]。在规划时,除了对商品林区进行道路高效能的规划,也要对林区的生态公益林区进行护林防火道路的规划,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从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2加强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林区道路建设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2]。每条林区道路需单独设计,原则上都应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较大的,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加强养护管理

林区道路建设条件差、标准低,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要充分认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观念[3]。建议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根据当地林区道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实现从主要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实现从仅重视道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道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道路养护队伍,明确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道路使用效益。

3.4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广辟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4]。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公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3.5建设规划原则

一是与森林经营相适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分完全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产业发展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确定道路密度和采用建设标准,根据森林经营类型使用不同的林业机具,林区道路标准要满足林业机具通行的要求。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林区道路建设是为森林经营服务的,对经济林经营区、竹林经营区、用材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产业发展区域,尽可能提高林区道路的受益范围。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在林区道路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要满通安全的技术要求,保障安全运行。四是适当的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就是效益与费用比最大。效益包括节约成本而获得的收益、时间收益等,费用则包括林道修建费、林道养护费、环境损失费等。总体来说,过密的林区路网要大量的投资,无疑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不利;过稀的林道网则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能。

4参考文献

[1]马健霄,王建民.我国林区道路运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1,17(1):45-48.

篇(6)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物流需求的激增,我国的物流产业得到了迅猛提升,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总体来说,我国的物流业还刚刚起步。任何一个在成长壮大的企业也必须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特点找到一条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如此,国家更是如此。所以从根本上说,要使我国的物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发展之路。下面就以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态势来论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沃尔玛在美国的辉煌

沃尔玛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在20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沃尔玛的连锁店几乎遍布全世界,并以其优质快捷的服务、惊人的销售利润、先进的管理系统而闻名全球。沃尔玛的巨大成功,与其卓越的物流管理思想及实践密切相关,具体来说:

1.1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沃尔玛首创交叉配送的独特作业方式,没有入库储存与分拣作业,进货时直接装车出货。人力管理成本都大大降低。沃尔玛逐步建立起一个“无缝点对点”的物流系统。

1.2物流信息技术

沃尔玛建立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采用POS机,建立EDI,建立QR。凭借包括物流条形码、射频技术和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在内的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以上是沃尔玛在美国本土的运作模式,他通常围绕一个区域性配送中心密集建店,他的物流系统追求规模效应,在美国他建立起高效、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

2沃尔玛在中国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全国80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社区店共同推出1000多种特惠商品。公司还专门设计了以沃尔玛标志性笑脸为特色的“特惠商品”店内标识。沃尔玛进人中国11年来,总是标榜“天天平价”,也从来没有参与到中国超市的价格战中去,但这一次,沃尔玛却义无反顾地推出大规模价格优惠政策。为什么沃尔玛在中国会出现局部盈利、整体亏损的僵局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其实不难发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本土运行良好的物流不适合中国国情。

①在中国的分店布局极为分散,大部分商品几乎完全是单店采购,致使物流配送中心处理能力不能充分利用,物流的规模效应发挥也受到了制约。配送成本上升,补货时间也得不到保证。

⑦卫星通信系统在中国完全失效,沃尔玛中国的物流配送效率难免大打折扣。

③与供货商的关系亮出了红灯。在中国,沃尔玛与供货商的摩擦却一直没有断过。大多数本土供货商目前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上可以说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匹配沃尔玛时间管理。

在很多人看来,沃尔玛是一个不败的神话,但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也遭遇到了了以前所未有的难题,广大的沃尔玛人业正在积极探索,力图在中国这个具有极大潜力的消费市场上继续书写他的灿烂明天。

3中国企业的物流运作现状

3.1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3.2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通常是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更没有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4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4.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4.2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

4.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4.4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

改善物流管理技术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超级秘书网

4.5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4.6缔结战略联盟.

篇(7)

1.1降低声源处的噪声辐射

机动车的发动机是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所以控制机动车发动机的噪声是降低声源处噪声的方法,但是该方法的技术攻关难度大,所以一直没有被采用。而另一种主要噪声来源于车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这种噪声的控制就相对简单了。早在上个世纪国外就已经针对噪声污染问题开展了对低噪声路面的研究。我国也进行过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效。这种低噪声路面,其实就是一种多空隙沥青路面。具体做法是在普通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结构路面的结构层上铺筑一层孔隙率15%-25%的沥青混合材料,研究表明,这种多空隙沥青路面与普通路面相比可以降低3分贝至8分贝的交通噪声,降噪效果比较显著。

1.2控制交通噪声的传播途径

声音的传播需要传播途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在城市道路两侧设置声音屏障或绿化带来衰减噪声,以此来降低噪声。声音屏障方法主要是利用声屏障材料来吸收和反射声波,通过这一系列物理反应来降低噪音。测试表明,采用声音屏障可以有效地使噪声降低10分贝以上。可以说声音屏障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声音屏障对道路两侧的遮挡会使驾驶员行车过程中比较单调,而且屏障的造价也比较高,所以目前大多数城市还很少采用设置声音屏障的方法。从城市规划层面来讲,考虑到景观要求,可以在有特殊要求的地方比如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地,以及景观要求不高的高架路段设置与城市规划相适应的、能够控制噪声传播途径的声音屏障。种植绿化带的方法也是控制交通噪声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绿化带的宽度在10米以上就能降低4分贝-5分贝的噪声,主要原因是声音投射到植物叶片上,有26%被植物叶片的威震消耗掉,另外的74%则被叶片反射到各个方向,对噪声产生了极大的削弱。绿化带的宽度、高度、配置方式以及植物种类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噪声的控制产生作用。

1.3对噪声接收者的保护

噪声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噪声接收者的生活和工作地采取一些降噪方法。比如使用隔音玻璃等材料来保持所处环境的安静。虽然这是一种被动的防治措施而且耗资比较大,但是对噪声接收者的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的。

1.4做好道路路网规划工作

城市路网规划的目的就是合理分配城市车辆、人流和物流,为他们提供运转空间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噪声。比如在路网规划中使用快速轨道客运系统,该系统运输力大、噪声易于控制,所以在路网规划中,轨道优先。在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单纯使用地面路网中的公共汽车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改为高架轨道不仅替代了公共汽车的运输,还极大地降低了噪声,而且其产生的噪声相对集中、易于控制。通过对城市地面路网、高架路网等的规划,使城市各道路协调分布,对于噪声的控制有极大的帮助。

1.5法律监管的完善

我国对噪声控制方面的法律要更加完善。对于机动车辆的监管,交警部门也要加大力度。在城市交通路口要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限速标志、禁止鸣笛标志、禁止高噪声车辆驶入等标志。机动车年检时也要严格把关,对于测试的发动机噪声排放没有达到标准的,机动车不能上路行驶,同时对驾驶员也要进行关于降低城市噪声污染的道德培训,增加驾驶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篇(8)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已不在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而在发展模式上。当工业走过量的扩张期、要素驱动期时,必然要转变发展模式,方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篇(9)

近年来,政府对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投资业愈加偏重,这推动了我国市政道路的发展,也使大量的质量管理措施应运而生。而市政工程通常情况下,反映了政府政绩、承诺及民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这些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或是在施工过程中形同虚设,出现过度重视政治,忽视技术含量,重视工期,忽略监管等不良现象。

1.2相关客观原因

①城市道路工程环境:城市道路工程一般在市内的大街小巷进行施工,施工场地狭窄,旧房拆迁量大,影响施工路段的环境和交通,给市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给对道路工程进行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而复杂的地下管线相互交织,彼此干扰,施工时极易将其挖断,这样不仅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还会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投资费用会额外增加,给市政道路的质量控制增加难度。②市政道路工程使用设备存在问题: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需使用的工程机械种类繁多,而施工单位在确定工程使用机械的时候,目的不够清晰,选用不够周到,未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图纸等信息进行分析,不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1.3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违法转包

建设工程转包或者分包的现象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建设工程转包或分包即一些借用资质进行工程建设的团体或个人参加进来。再包或分包的过程中,一些施工质量措施、技术交底办法不能很好的沟通,许多质量隐患将会爆发。

1.4监管单位的工作漏洞

对监管单位的要求不仅是工作能力上的,还关乎其职业道德。而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监管单位有时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施工技能。除此之外,监管人员有时缺乏职业道德,甚至和施工单位相互合作,减弱施工质量,导致施工建设现场混乱。

1.5施工单位意识薄弱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现场质量控制工作没有很好开展。因为他们没对质量观念引起足够重视,在施工准备阶段没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也没有很用心的进行防护,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2.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2.1落实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在工程建设前即准备阶段,应先秉着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建设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技术工艺、工程特点等来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落实好准备阶段制定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并将质量管理措施的权限下放到每一环节质量管理责任人。管理责任人据此有计划的进行市政道路建设。

2.2与相关部门沟通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队应与城市交通管理、园林绿化管理、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积极进行协调沟通,创造好施工条件,防止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非技术因素,主动协调设计、监理、勘察、施工等各方面的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保证工程和质量安全。施工单位需清晰地认识每一种机械设备的性能,结合建设道路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

2.3加强市政道路队伍建设

违法转包、分包现象在市政道路建设中不断出现,是因为参与人员的职业道德出现问题。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工程建设参与人员需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国家需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相关人员行为,以法律威严的强制性来杜绝此情况的发生。当然,也需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考核,进行必要的人员技术水平认证。使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高效地搞好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人员需提高质量意识,自觉注重质量的保障。

2.4加强监管力度

对市政道路建设的监管工作,监管单位需起到示范作用。一个高质量的监管单位需做到两方面,一是监管单位在组建团队时,需选拔那些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施工经验的人员,同时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使整个团队具有更强发现及应对问题的能力;二是监管人员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另外,市政道路建设光靠监管机构是不够的,它与民生息息相关,需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公民应积极主动监管市政道路建设,发现问题,积极举报。

2.5做好测量放样监理工作

在道路工程的准备阶段,应要求施工方申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序质量标准,质保体系,工人、技术人员数量,主要机具设备品种数量,施工场地准备情况,以及原材料组织情况、主要材料实验报告等。监理工程师应熟悉设计图纸,了解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并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检查现场人员、材料、机具的进场情况。然后进行测量放样质量监理工作。当沟槽开挖时,检测开挖断面,槽底高程、坡度等参数,同时还需检测边坡支护设施,认真审核并核对落实排水、雨季、冬季施工方案。要尤其做好路基工程质量监理工作,路基是城市道路的基础,是结构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道路的整体质量。当路基工程大于5km时,应先做试验路段,当路基较短时,可直接进入正式开工阶段监理工作。监理部要做好设计交底的组织工作,为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工作。监理工程师对道路基层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理时,要严格掌握道路基层的强度、刚性和整体性。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监理工程师应在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基础上,同承包人、设计单位或勘测部门在现场交接中控制桩和水准点,并对其进行保护,一直到工程竣工验收结束。监理工程师应审核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放样报验单及测量资料,对那些经检查合格的进行书面认可。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工程承包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要求施工方严格检查各道工序施工质量。未经检查合格者,不得进入下道工序。道路面层是确保整个道路工程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特别注重监测管理。道路面层是结构层最上一层,监理是注意点很多:

(1)检查好各种测桩是否齐全,需控制好边线高程、路面高程及平整度。

(2)检查混凝土外观质量,车上温度,合格后才准卸料。

(3)检查摊铺、碾压等各道工序。

(4)注意控制好碾压温度、遍数、碾压密、度及外观质量。

(5)检查好接茬、夯边的施工质量。注意粘层油的喷洒时间。喷洒油用量应均匀一致,符合设计规定。

篇(10)

(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长沙市道路绿化树种整体选用香樟、海桐、红花继木、杜鹃等长沙常见植物进行美化。长沙道路绿化景观大体采用乔木、灌木、绿篱等形式结合。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是道路景观的重点,既要考虑艺术效果,又要考虑功能效果。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无臭味、无飞絮、寿命长为主要依据。在植物配置上,应以乔木为主体,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实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适当点缀花草,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季相等特点,按照反差、对比、渐变等美学原理构成绿化带,形成多层次的道路绿地景观。

(2)道路铺装设计。

长沙市道路铺装色彩繁多、形式比较丰富。长沙道路铺装主要采用方形、条形、弧形等各种形式。城市道路铺装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影响着城市的风景。因此,道路铺装设计在考虑了材料的环保性、排水透气性之后,应注意与周边环境调和,运用有地域特色的铺装材质,丰富地面铺装,有效实现视线的引导,起到地面标识的作用。色彩、形式与质感是道路的表现手段,而这三者也一般是衬托风景的背景,因此在铺装设计时,色彩的选择应是沉稳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形式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场所不同而各有变化,起到点缀装饰的效果;质感以粗糙、坚固、浑厚者为佳。不同的色彩、形式、质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铺装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三者的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3)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长沙市道路附属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就是将各个不同的道路附属设施,通过整体统一的风格定位,创造出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呼应的新景观。城市道路中的附属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人们和美化着城市,同时也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表现城市的气质与风格。在对附属设施进行设计时,应注重与人的对话,即应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体现人性化、人文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同时还应结合设计美学,活跃思维,将形式设计充满情趣化、生活化,要充分体现时代感,蕴含现代的文化氛围。在材质选取上,应采用现代技术合成类材料,体现科技含量,彰显时代风格。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与道路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做到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使“人——城市——自然”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1)安全性原则

交通安全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尽量用绿带隔离或利用高差来转换,车行道两侧视线范围应考虑司机的可视度。在车辆转弯处,不宜种植大乔木,以防影响视线,造成交通事故。同时,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消防安全的需要。

(2)功能性原则

城市道路主要给人们提供生活、工作、休闲、车行的需要。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在功能达到的基础上追求装饰性。车行道要求考虑其承重能力。人行道应充分考虑其便捷性。

(3)原真性原则

城市都拥有它独特的历史个性,记载着丰富的历史特征。道路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每个时代的元素,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可以将每个时期影响力颇大的人物雕塑布置在道路绿地中,体现不同的个性。例如,长沙望城雷锋大道上某交通岛布置了一处关于雷锋同志的雕塑,将历史性与个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整体性原则

道路不是单独存在的景观要素,道路景观设计要结合周围的建筑、植物、小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道路的色彩与建筑相协调,道路的尺度满足人流车流的需求,道路的铺装材质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道路不仅是车行人行的工具,更是与大环境融合的一种景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从多方面考虑。道路的视觉景观要丰富,给疲惫的司机和游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道路的布局应随地形而变,与周边环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分布在道路上的植物景观也要因地制宜,考虑视线需要,多选择乡土树种,结合道路形式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尽量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道路灯光照明设计要兼顾白天与完善的视觉,同时考虑功能与装饰的融合。公共设施和小品要注重细节设计,统一呼应主题,提升形象,塑造个性。

上一篇: 水运工作要点 下一篇: 医院技术工人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