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水体污染成为最重要污染。就目前而言,造成农村水体污染主是两个方面,工业废水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其中以工业废水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农业自身的污染是由于土壤的松动,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泥沙被冲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浊度上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农药、化肥无节制的增加、使用,除少数被吸收,其余大部分最终进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主要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而形成水污染。
2. 固体废弃物污染向农村蔓延。固体废弃物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如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城市垃圾等等。若不及时清除,必然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每年不计其数的固体废物被运往城市周边,有的被无害化处理如填埋,有的则任意堆放。那么我们的城市周边是什么? 广大的农村地区! 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垃圾正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农村地区。如果这些垃圾不经过妥善处理,将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3.大气污染走向农村。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生产生活污染。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秸杆不再作为农民的主要燃料,除部分用作饲料外,很大一部分被焚烧,引起大气季节性污染;煤,尤其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成为农民的主要燃料,大量的一氧化碳,氮、硫化合物气体进入大气,造成污染。第二,工业废气污染。大量工厂搬到农村,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其中以炼钢厂和火电厂最为严重,直接带来农村大气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匮乏。在农村环境政策方面,强制性规范少,而一些奖励性环境政策法规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又相矛盾,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法律支持和民意支持。来自多方面的干涉使基层环保局感到力不从心,许多时候为了保证地方的经济发展,环保局不得不妥协,从而导致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2.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的治理,通常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 末端治理,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他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规模性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3.环境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比较淡薄 ,对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随意投放垃圾成为习惯 ,造成农村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同时从农民本身来看 ,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 ,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发生、危害 ,不是很清楚。在他们看来 ,只有从工厂排放出的有毒废水 ,或从烟囱中冒出的各色烟尘才叫污染。他们搞不清周围的禽畜养殖场、屠宰场、皮革作坊的行为是否属于环境污染。他们当然更不能相信自己的农业生产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三、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前言
农村环境常常被人们称作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点,但是却也是城市污染物的接受点。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改善城市环境,重点放在污染大的厂区的迁移以及城市内部的绿化面积的扩大,却将污染转移到了农村,特别是在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诸多问题中,烈性农药的使用以及化学农药的滥用;工业上的废水,废气,废渣未经处理后随意排放;难降解的塑料的使用以及塑料用品的增加;人畜粪便等生活污水的混杂和排放等问题最为突出。
1.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分类
1.1 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造成的污染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投入比重逐年增长,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因此绝大部分地区都采取对农耕地施用化学肥料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农药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严重的白色污染还来自于塑料地棚的广泛使用,在大气中、河面、植被、土地上随处可见,削弱了农村降解消化的承受能力。由于农药等化学品的滥用,只有少部分被土壤吸收,大部分则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温度的改变逐渐分散在大气,地下水源和土壤和农产品中,影响着人类的安全,不断累积之后,极易造成土壤砂化,农产品质量下降,水源净化能力减弱,水体富营养程度加大,以及对牲畜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胁。
1.2 重污染,排放高的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迁移
由于绿色城镇的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重污染,排放高的企业逐渐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向人口稀疏,劳动力价格低的农村迁移。这些企业大多数是进行技术含量较低,且不具备全面的三废处理系统的粗放型“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由于管理和监查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三废处理的成本较高,使得农村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加重了农村环境的负担。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三废污染,未经及时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比较严重的污染源头。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一些个体小砖窑作坊在我国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其产生的烟雾和粉尘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健康。伴随着农村自然资源的不断耗损和工业排放的加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需要人们的关注。
1.3 家禽集中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
在家禽集中养殖过程中,家禽的粪便以及有机饲料的乱排,污染了水质;且家畜饲养时的不及时清理,发生分解后产生的刺激性气体污染了周边大气,还可能引发雨水PH的下降,近而造成一系列的连锁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村的饲养条件较为恶劣,人工饲养更容易引发人畜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由于一系列的危害,容易造成家禽集中养殖地周边的居民产生反感情绪和不断投诉等民事纠纷问题。
1.4 农村生产中产生的秸秆问题难以处理
在农耕过程中,农作物的秸秆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成为又一重要的污染源。将秸秆移除,土地的养分会流失且单位面积的收率将下降;将其弃于河里,则又易造成水源的污染;采取焚烧的方式,则产生大量的烟雾,难以散去,污染空气;采用沼气循环装置,成本过高,可行性较低且适用范围窄。
1.5 农村公共设施不够完善,政府和居民环境意识淡薄
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广泛普及,很多地区都还很落后,农村环境问题长期处于无人负责,无人治理的状况,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够明确,这些都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困难。相比于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淡薄,政府往往一味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略对当地生态的长远影响。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在这些地区难以宣扬,并且很多针对城市污染而采取的解决方法和经验措施对农村环境问题都不适用。并且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远远跟不上实际上的需求,每年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已经治理出成效的地区发生了二次污染,以致恶性循环。
2.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2.1 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国家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指标中,可以建议将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包含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进一步督促政府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入,明确各部门对于农村环保工作的分工,抓好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治理工作,增强环境监管体制的约束力和公信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加大农村环保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在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资金这一环尤其重要,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都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政府的工作人员经常对农村居民进行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深刻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树立保护环境,创建和谐新农村的思想意识。
2.3 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污染小,产出高的生态型农业
引进国内外农村环境治理示范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试验新的方法,对症下药,找出适合本地区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的最佳手段,不盲目模仿。与此同时,努力发展科技下乡,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污染重,产出低的原始粗放的农耕手段,代之以生态型农业种植的方法,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家禽粪便,塑料地棚等废弃物合理进行回收利用或处理成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物质。定期对土壤,水源和大气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4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尽量选用小剂量的优质肥料,并且选择效益好,无公害的农产品。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在投入种植之前,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淘汰落后的农业装备,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出率,降低物质消耗、资源消耗和水资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搞好农业科学技术示范点的建设,组织农村居民开展农业攻关,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以及机械化肥,努力减少滥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2.5 进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对污染重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和处理,关停一些不合格的项目。禁止三废的任意排放,尽力提高用肥和水分的利用率。努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和产业结构合理的乡镇企业。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来提高农村防治污染的能力,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个新趋势:环境污染正从城市迅速扩散到农村。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遭受着严重的影响。
1 农村生产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典型表现和成因
1.1 水土流失严重
数据显示,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约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公里,风蚀191万平方公里。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侵蚀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按流失强度分,全国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中度为80万平方公里,强度为4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为33万平方公里,剧烈为38万平方公里。
经过治理,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90年代末的356万平方公里。10年间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减少了14万平方公里,但风蚀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从数据可看到,我们依旧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在农村,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全国约1/ 3 的农田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由此造成农村河道淤积,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1.2 水生态环境恶化,点源、面源污染严重
农村水生态环境破坏,加重了农村水环境的恶化。造成农村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2.1 农村乡镇企业污水。现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在城里不准生产了,就转移到农村来。厂里排出的污水、废气,常把农民的鱼给毒死,把果树熏死。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九五”期间 ,全国受城乡工业三废危害的农田达667万hm2,不适当污灌已使66万hm2耕地受到污染。
1.2.2 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水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使化肥和农药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而造成水体污染。
首先,滥用化肥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因大量施肥而引起N , P 等营养物的流失所致。据统计,在美国进入地表水体46 %的沉积物、52 %的TN、47 %的TP来自农田径流,美国河川污染中将近65 %的河川污染是由农业和非生产活动造成的;在欧洲,一些乡村农业活动造成的N、P污染分别占全部污染的70 %~80 %和30 %以上。我国是农业大国,化肥施用量已达每年1 亿t ,其中50 %~70 %的化肥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按平均计算, 我国农村化肥施用量为20815 kg/ hm2 ,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 倍多。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8200多万人饮水困难。多年来,由于农业上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化肥已成为农村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质。施入土壤中的各种化肥,只有一部分为作物所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有的从土壤中流失,有的长期残留在土壤中,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去了。对农作物不合理的大量施用化肥,不仅导致营养物质的损失,降低肥料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而且还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一种掠夺性的开发。这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增收,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同时也给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其次,滥施农药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许多农民为了追求农作物的高产和防治病虫害,大量地滥用高毒农药。滥施农药首先是造成大气的污染:喷洒农药时,雾状或粉剂的微粒漂浮在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其次是造成水体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通过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再次是造成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施药时,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附着在作物体表的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打降落于地表。另外,药剂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壤中。大气中的农药,也会随雨水降落而污染土壤。种种原因最后只能是造成农作物产品的污染以及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
1.2.3 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有机肥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大量畜禽粪便未被利用,堆放在户外、路边或粪池内。粪尿产生的恶臭性气体,释放于空气中。粪尿中的部分水自然流到低凹处,形成臭水塘,或经雨水冲刷排入河流。污水中含大量腐败性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水体变成厌氧分解,使水体变黑变臭。自然堆放的畜禽粪便除使堆放场所空气恶臭以外,并招致蚊蝇的孳生。特别是建设“菜篮子工程”以来,城乡畜牧业规模发展迅速,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厂,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成了集中养殖,由此而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1.2.4 农用塑料地膜残留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农用塑料地膜强度低,易损、易破,在农田里使用非常不容易回收。同时,农用塑料地膜又是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又非常难以降解。所以,也随着农用塑料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使用年份增加,农田土壤中的农用塑料残膜量不断的在增加。这必然给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水污染特征分析
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虽然农村人口分散,但由于人口数量多,相应配套的生产、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措施严重滞后,使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且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加剧。
农村水污染治理与城市相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较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污染物控制、收集困难。农村面源污染如 N 、P 污染,农药的污染,农业水产养殖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等受到的影响因素多,难以控制。农村点源污染表现在乡镇企业环保意识差,技术落后,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污染物质浓度高,难以治理,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不准建的排污量大的工厂,在农村有广泛市场,如小造纸、小制革等企业。农村生活污染源分散,难以集中处理,先进的治污技术难以应用。现行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可能降解任何污废水,但投资高,运行费用大,管理技术要求高,因而在农村难以推广使用。
3 农村水污染治理对策
农村水污染治理应采用全过程控制措施,严格控制源头污染,减少污染发生量,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治理技术,走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相结合的道路。结合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农村气候地理特征,建设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确保农业水肥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尤其是环境薄弱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促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建设农村小环境。
3.2 发展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技术。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技术是有效地将污水处理和利用相结合,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显得更加重要。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方法形成的生态工程技术,其生态学原理具体体现为对现代生态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整体优化、循环和区域分异的充分运用。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包括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和污水稳定塘系统。污水自然生态处理技术是农村乡镇污水治理的有效手段。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37-1
0 前言
龙井市农业、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市创建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整体看,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农村环境问题
1.1 龙井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有其脆弱的一面
主要表现为:由于生态建设修复工程效果短期内难于显现,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区内土壤有机质流失较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地质灾害呈日益加剧趋势,灾害区内农村居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1.2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目前龙井市现有耕地34478hm2,年均农用化肥施用量为19946t;年均使用各种化学农药实物量为292t。由于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对地表、地下水体造成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产食品安全,危及人类健康。
1.3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压力日趋加重
龙井市现存栏猪24274头,牛37383头,各类家禽462千只。目前,龙井市规模以上的养殖场(户)都没有对其排出的粪便污水进行处理,许多养猪场附近,恶臭熏天,蚊蝇孳生,细菌繁殖,疫病传播,并且通过周围水渠、河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经常引起环境纠纷。同时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膜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龙井市农村的生活垃圾基本仍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由于缺乏资金,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全市农膜使用量为260t/年,有资料显示,塑料的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长,残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残留量不断增加,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水平,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2.1 农村环境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市如何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法规以防治农村环境污染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2.2 农村居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难
农村不仅地面广,而且地形差异决定了居住的分散性,对农村的垃圾物处理也是一件棘手难事。
2.3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
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财政渠道的金来源不够,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受限。
2.4 现有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对付新的污染问题
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对付新的污染问题。
2.5 治理模式不合理
目前污染防治没有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设计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3 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和措施
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强化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搞好农村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到2012年,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节能减排达到较高水平,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体系
首先,要抓紧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环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和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次,要对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再次,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环境法律制度应用于农村环境保护。
3.2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首先,要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避免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加强绿色农业栽培等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重建。
3.3 创建生态示范乡镇、示范村
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一要选好点。根据乡镇现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典型开展创建。二要搞好规划。示范乡镇要编制《总体规划》,示范的村要有目标计划措施,投入特色。三要搞好结合。生态示范乡镇、村创建要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康乡镇、村建设相结合。四要有投入。政府要把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为议事日程,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1803
1引言
近年来,锦州市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国家、辽宁省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关精神,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土壤调查及农业污染源普查等工作,使得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2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全市农村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约60万t,生活污水约0.5亿t。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污水缺乏有效收集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小,污水收集难度大且建设成本高,致使管网覆盖率低,少数村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处理效果差;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组成日趋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农民的垃圾还田积极性不高,土地消解比例下降。垃圾处理率低、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管理落后,导致大部分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排放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雨季被冲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仍然存在,清运车将垃圾倾倒在农村,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综上,由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缺少行之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2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近直接排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2.3新能源利用率低
多数村屯对太阳能、秸秆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秆在农田直接燃烧在浪费能源的同时,还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过量的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及地下水潜在污染威胁;此外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可以使农作物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这些都使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3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锦州市目前各县政府所在地均拥有一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但各乡镇和村民居住集中村屯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锦州市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现状,全面启动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各乡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村屯修建排水沟及出户排污水管道,修建氧化塘接收污水,种植水生植物,实现污水自然氧化并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人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问题,实现可收集污水基本得到治理、配套管(渠)网初步形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3.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力争在现有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规模较大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在重要水源地、交通干线沿线、主要河流域沿岸和城市近郊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中转、区(县)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垃圾不出村,除沤肥、回收利用外,自行将不可利用垃圾填埋在合适的地方,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模式。
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由县区政府统一负责,或乡镇政府直接负责,或乡镇委托公司市场化运营。积极推进农户或村庄实行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收集,分拣回收可利用垃圾。鼓励收集废家电、废电池、农药瓶、废灯管(泡)等有害垃圾,并定期交送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各镇建立专业环卫保洁管理队伍,负责镇区内(包括自然集镇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各村建立保洁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保洁。全面推进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 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的四级集中处理模式体系,以及“市、镇(街道)、村(居委会)、组”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城乡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箱,聘用保洁员,配备垃圾转运车,保障垃圾的统一集中焚烧处理或填埋。各乡镇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垃圾中转站,中心村及其他大型农村居民点设置垃圾收运点。各村(居委会)负责选点建设垃圾池,组织落实保洁人员和设备,将属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至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并负责对本村(居委会)保洁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各镇(街道)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的垃圾由^环卫办统一转运至县(区)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专业环卫保洁队伍,环卫保洁员按大村4人,小村2人配备。
3.3农村畜禽粪便治理
目前,各县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涉及肉牛、奶牛、肉鸡、蛋鸡及猪等5类,且饲养量不断提高,为县域农畜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保证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普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居多,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对畜禽粪便治理应按照规模化养殖场、分散式畜禽养殖小区及庭院养殖户分类治理原则。
(1)对规模化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鼓励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对污染物集中收集和治理。
(3)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主要依靠加强宣传,推进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针对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积极推广诸如发酵床养殖等新的生态养殖技术,做好粪污处理技术筛选及推广。
到2015年末,全市10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已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但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4农村新能源利用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利用、氢能、核能、风能等,结合目前锦州市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推广生物质能转化、太阳能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等农村新能源。
3.4.1太阳能开发利用与推广
太阳能目前在农村正在普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取暖、洗澡、日常生活用热水、冬季养猪拌饲料等。至2015年农村30%住户采用太阳能供热。
3.4.2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随着北方冬季沼气应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农技部门的大力推广,沼气应用的优点在广大农村被普遍认识,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主要技术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也包括乡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和县级服务站。
3.4.3秸秆综合利用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制业。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
3.5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应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3.5.1逐步建立农村土壤监测体系
开展粮食主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地区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村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
3.5.2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等环保标准的要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推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环保标准要求,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
3.5.3启动农用地土壤修复试点工作
开展农村地区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建立农村地区污染场地清单,严格控制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以环境纠纷多发区等环境热点地区,以及以地下水为水源地的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重点,查明全省土壤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组织筛选农用土壤、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技术,通过“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3.5.4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4结语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至2015年末农村环境已得以初步改善,同时随着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末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治理率可实现100%,同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便于机械化种植和科学、合理施肥,也便于土地涵养,秸秆综合利用率可实现100%。
2017年4月绿色科技第8期
参考文献:
[1]
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1.1 缺乏环境保护主观意识
虽然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虽总体上日益增强,但是只知其表不解其里,还不能自发的、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农村绿色生产、文明生活的习惯尚未养成,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对环境造成破坏。
1.2 经济结构单调,发展较粗放
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主体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小手工作坊。虽然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其技术起点较低,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甚至有的乡镇企业本身属于污染较重的行业,又缺乏污染的有效防治,对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属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1]。
1.3 缺乏环保资金投入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及其体制,制约着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乡镇财政普遍负债严重,对农村环保大量投入力不从心。农村环保投资回报率较低,制约着社会资金对其投入。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虽然中央财政针对农村环境问题投入有所倾斜,但是整治的数量及效果不甚理想,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明显,绝大部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治理,农村环境形势严峻[2]。
1.4 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体系
乡镇、村( 社区) 等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归属县级环境保护局部门,而县级环境保护局部门人员力量有限,无法深入各村镇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有的地区乡镇设置环保助理工作人员,但是缺乏经费,主要为义务,而且环保助理工作人员缺少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强化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促进农村形成环境保护的共识
必须采取强化教育、监督、考核等多种途径,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共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与法制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农民喜爱的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的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2.2 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长远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发展阶段施策构建美丽乡村。要基于不同村庄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到最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径。另还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在不断改善农村基本面貌的同时,要大力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乡风民俗,培育形成人人爱护美丽乡村的社会氛围。
2.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设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进一步开放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农业部门改水改厕、建设部门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林业部门的四园万村、文明办的生态村建设、国土环境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以及当地政府的美丽乡村计划、百里百村计划等建设资金进行整合,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资金渠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统一行动,提升新农村建设示范效果。
2.4 建立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3O年以来,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共同带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7%;农村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006年的22.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5.0%以上,2007年达到了4140元。农村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农村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
但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产生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进行创新。
1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辨析
1.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城乡环境二元结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正逐步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出现了新的特征:大中城市的环境逐步改善,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可见,与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相对应,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环境二元结构,即不断改善的城市环境质量与逐步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在城市环境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普遍呈现恢复转好的态势,一些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有些城市近十年来COD降低了近一半。截止2006年已经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51个、国家生态示范区116个,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等日益增多,可见,城市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崭新面貌。而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资源退化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胁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生态资源退化由局部向更广阔的区域扩展,概括起来主要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和农村生态资源退化。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来源广泛,表现为日趋严重的复合型污染特征。从污染类型来看,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同时存在。水污染方面,2005年我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V类和劣V类水质的湖(库)分别占l8%和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等我国重要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土壤污染方面,酸雨污染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1300~1600万公顷,据第二次全国1403个县土壤普查来看,84.7%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空气污染方面,伴随着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以及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气污染也更加普遍和严重。从污染来源来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农村工业污染。农村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烟尘、废水中COD和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农村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世界银行已经将我国农村工业污染列为三大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之一。②农业面源污染。据调查,我国集约化农区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现象非常严重,而利用率低下,仅在30%~35%之间,同时每年近20亿吨的畜禽粪便和100多亿吨的养殖污水有9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或简单处理后直接排人河流、湖泊,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和中部的重要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已经远远超过工业点源污染。③农村生活污染。近年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污染加剧,仅2000年的垃圾产量就达1.4亿吨,并继续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10年垃圾产量约达2亿吨。另外,据陈敏鹏、陈吉宁等(2006)测算,农村生活产生COD、TiN、TP等污染的年排放量分别达到了5.29、1.36和1.02万吨。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主要表现为生态资源尤其是关键资源存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并逐步由局部向更大的范围扩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大量减少,1996~2003年间共减少耕地826.7万公顷,年均减少1l8万公顷,其中86.7万公顷是灌溉条件良好的优质耕地;森林资源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全国已有退化草原面积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千米的速度蔓延;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分布在陡坡山区和黄土高原。据统计,西部12个省(市、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9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比例达到82.5%?。
2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2.1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1.1农业生产当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对农药、化肥等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还很大?,农业产量至少有四分之一是靠化肥等化学物品取得的。我国农业增长伴随着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以化肥为例,200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了4766.2万吨,占全世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化肥施用强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安全上限。过量的农药、化肥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并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致污性农药、化肥等过度依赖增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种植结构的变动。不同种植业结构表现为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通过“源”、“汇”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作用,控制或导致养分流失。我国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动,1961~2005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下降了1717万公顷,而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果树和花卉等种植面积增长显著,最近l0年中中国菜果花种植面积增长了近3倍,常年播种面积已超过3×10公顷。种植结构变动导致了施肥总量和施肥结构的变动,传统的粮食作物施肥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很多新兴的经济作物(如菜果花等新型产业)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和化肥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肥施用水平和化肥流失率具有正相关性,可见,种植结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潜在危险。②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禽养殖在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由于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对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处理,造成大量养分流失,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③盲目的调整行为造成外部不经济。受比较利益的驱动,态脆弱地区的大量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化,但这些土地并不完全适合耕作,可能引起土地退化,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附在其中的营养元素也可能随之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另外,林地、草地大量减少也会致使农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其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大大降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扩散形成面源污染。
可见,我国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格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2.1.2农村工业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经进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敏感时期。农村工业增长是一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水平和污染水平均明显高于城市工业,例如,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量为城市的2.55倍。
因此,一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农村工业经济总量越大,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快,环境污染排放越多,施加于环境的压力越大。另外,农村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增强了整体污染水平。在工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量污染产业和新增污染工业大都在广大农村地区“安家落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严重。从农村工业结构来看,即使在农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呈现出明显产业结构偏重的格局,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呈现加速趋势。重工业是大耗能、耗材、耗水、大污染型产业,同样的工业规模中,重工业比轻工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工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农村工业大都是以浪费资源、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特点的企业。农村工业重型化与低端化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2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设计的二元化
与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相对应,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设计也呈现二元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设计和政策工具供给严重滞后于城市,污染防治投资绝大部分投放在城市,农村环保设施非常少且利用率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长期处于“没法(律)管”、“没人管”、“没人能管”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明确、权威的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农户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并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率不佳。另外,农村生态环境政策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主要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同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的特点,而我国的环境管理中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建立的,主要是“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防治”的污染控制模式,不适应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无法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中发挥作用。
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环境立法很少涉及农村生态环境。目前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但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却很少涉及,基本上被排除在立法之外。②环保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比较滞后,执法主体不明确,环境执法部门没有执行权,执行力度远远不够,影响了法律效力。
环境法律的有关规定操作性差,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强,禁则多,罚则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进行,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严重不足。John和Pecchenino的计量结果表明只有当需要用于环境改善的投资充足时,环境质量恶化才会停止。环境保护投资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真正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却是非常有限,每年占GNP的比例还不足0.1%,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环保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另外由于疏于管理、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非常有限的污染防治设施利用效率非常低下,大部处于闲置、停运、报废等状态,共同造成环境污染防治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可见,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不适应性、法律体系不完善、资金不到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等导致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并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存在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如果相应的经济体制有利于调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农村工业企业等经济主体高效利用资源,这样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市场机制将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必须看到,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配置上出现无效率,其主要原因是外部性的存在和市场机制不健全。
农村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性,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水体污染构成的面源污染,农村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等是典型的负外部性。使用农家肥或者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保护了环境,但可能减少产量;另外农村工业生产中使用先进的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典型的正外部性。在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价值没有通过市场得到体现,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当一个经济主体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完全忽略外部性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效益影响时,这可能使生态资源配置不当,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或者行为,生产者并没有将其视为生产成本,造成生产者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的差异,而生产者按照自己对成本的预算和对收益的预期来安排生产,这就使得负外部性的生产过剩,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的过度产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较为负面影响。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或者行为,可能带来收入和产量的减少,造成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之间的差异以及投入与收益的不对等,如果生产者按照自己对成本的预算和对收益的预期来安排生产,可能导致良性产品的供给不足,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环境资源使用成本扭曲,不能真正反映其成本。当生态资源低价或免费进入生产领域,根据生产资料相互替论,就会用低价的生态资源替代其他生产资料,造成对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综上,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可能会使环境资源处于一种无效或低效运作状态,导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负的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污染物过度排放。正外部性很强的农村生态保护环境行为,使生态环境保护这种有利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严重不足,甚至出现零供给的局面。当市场机制不健全,生态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应有反应时,可能出现生态资源对其他生产资料替代,造成生态资源的过量消耗。
生态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具有外部性,为了维护和扩大它的正外部性,减少和消除它的负外部性,需要实行适当的政府干预,这也是传统的、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途径。但如果干预不当,也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现行的农村生态环境干预体系难以应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激励错位等方面的缺陷,存在较为严重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态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且不具有可执行性、农村环保机构数量有限,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2.4社会机制不健全
社会机制作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机制补充,主要是通过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宣传教育等方面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社会机制有效运行的生态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培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其次,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不能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第三,公众参与程度有限、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大部分限于宣传教育层面,难以影响政府决策,再加上公众的力量有限、层次不高,没有形成整合的集团力量,参与效果不明显;第四,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不够,营造的氛围不够,公众参与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些限制了社会机制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作用的发挥,不能遏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创新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决策与管理体系。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以期通过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政策、规制的调整和改革缓解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改变城乡环境二元结构、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提供有益参考和理论依据。
3.1适时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进行战略定位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显得非常必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视为环境管理的重要部分,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重新进行战略定位,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和核心部分,并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制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可执行和有效性。
3.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因此,关键问题是通过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来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和农村工业生产过程的差异性决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正面I临着农业资源紧缺与农产品需求急剧增长的矛盾,同时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日趋明显。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经验和大量研究表明,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Blackburn认为,种养结合和种养平衡可以通过土壤原始的循环,更好地利用各种畜禽废物和作物残留,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可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减少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失。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思路正好与之相吻合,能够形成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系统,为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应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投入端、中间过程、输出端三个有机的过程构建农业发展模式。并通过新的组织安排和政策、适当的产业链、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和养殖两部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性的种养平衡,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农村工业来说,应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做为农村工业增长方式转变考虑的重要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中,在农村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是优化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以及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在农村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应转变经济发展理念,通过机制和制度创新走新型的农村工业经济增长道路。未来农村工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结构,并实现农村工业的适度集中,实现集聚经济和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产生量和污染治理成本。
3.3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复杂,来源广泛、分散,种类繁多,表现为复合型污染,因此,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必须影响众多行为者,以减少相对小的、不能观察到的污染量。这就需要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并通过“连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因素,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1.1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造成面源污染
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毋庸置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是最见效手段。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年化肥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1/km2的安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为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到,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土质结构改变,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化肥流失又加剧了河流和湖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形成恶性循环。农药作为化学产品本身就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它不仅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而且威胁到了生物的多样性。在我国很多蔬菜种植基地,蔬菜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污染了城乡居民的餐桌,出现了“菜农不吃本地菜”的怪现象。建农业大棚形成的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了土壤的渗透性,影响了作物生长。
1.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峻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正日益城市化,而农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随意倾倒而没有收集或处理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村的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大多数农村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渗滤液问题影响严重。无生活污水排污工程,大多数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田质量。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数据,全国农村年产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1.3畜禽养殖业不规范造成的污染
在农村,畜禽养殖业大多是散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的产业经营模式。农民随便圈一块地,就养猪、牛、鸡等。畜禽粪便随意处置,或就近倒入河里,或倒入沟里,或露天堆放。以前在路上见了猪粪也要捡回去当肥料,现在这些活没有人干了,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淤泥、除草基本没有人干了,出现了“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好种田”的局面。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含有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据统计,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t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
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2.1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多年来,由于环保教育的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市,农村的环保教育显得相对薄弱。再加上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和相对低的文化层次,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他们认识不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资源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环保监管机制不健全
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农村的环境治理,但还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对农村环境没有形成常规监测。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装备器材落后,乡镇一级环保几乎空白。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盲角,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蚊蝇满天飞的现象比比皆是。
3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相关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快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也对农村环保提出了具体要求。农村环保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当前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3.1加大环保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guided by the ecological science, and human ecological rules consciously taken certai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ies.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pollution problem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presses for solution of major issue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 refers to the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X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物质或能量给环境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不良影响和作用。而农村环境保护,既涉及环境污染防治又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保护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多数地方存在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开发占地与生态破坏因素,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也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我国农村污染的现状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相互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较为严峻的形势。农村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处理,化肥的减量合理使用,农药和有机物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等等方面。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的难点所在,在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农村环境污染已经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已引起广泛关注。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1、影响水环境质量
由于农田中氮磷流失、畜禽养殖粪便及生活污水无序排放以及水产养殖加工的污染,成为水域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加上不少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沟,更使水质污染加重。目前,农村尚有不少村民直接以井水、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源,人体健康受到潜在威胁。
2、影响耕地质量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在加剧。地膜使用后嵌入土中,使泥土失去活性。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同样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地下水是人们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化学肥料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还会在口腔及肠道中迅速转化成亚硝酸盐,并形成亚硝酸基化合物,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3、破坏空气质量
随意焚烧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或者露天堆放农村生活垃圾,蚊蝇丛生,臭气熏天,容易传播疾病,破坏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须知现在很多的病症与环境存在着太大的联系。
总的来说,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农民自身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垃圾乱倒乱放,大部分农村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缺少处理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和土地。由于现在农村的环保配套设施跟不上,电池,电器随意丢弃,造成电器污染。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增大,不少城市将污染型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农村,某些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而不惜引进污染转嫁型企业,这些因素都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农业地膜的使用后碎片掩埋在土壤中加剧土壤污染,由于没有完整的配套地膜收集管理系统,大量地膜短时间内难以降解。
2、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我国乡镇生活废水超过250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全部直排,收水管网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农村灌溉水形成的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后形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
3、大气污染
农业废气污染源来自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某些有机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施用的氮肥分解产生的NOx等。民用炉灶及取暖炉燃煤排放污染物(烟尘和有害气体),秸秆及垃圾焚烧废气,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放二次污染物。
4、乡镇企业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技术含量低的小规模、小作坊的乡镇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5、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重视程度不够。
环保意识问题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温饱即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四、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对策研究
加快探索和开发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模式。例如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有效治理措施、沼气池与生态果园建立、垃圾无害化及污水生态处理等。农村污染面广分散,多个方面开展治理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
1、重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废弃厂区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修复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2、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污染无公害处置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1)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
逐步在小城镇和较大村庄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开展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充分依托现有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区)中转、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在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可采用沼气池净化、构建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分散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根据生活污水排放的水质与水量,采用强化一级处理或通过沼气池净化处理,也可将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开展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及示范建设。
(3)推广清洁能源污染净化新技术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这种养殖—沼气工程—种植业所构成的食物生态链,实现了养殖场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系统内粪污的“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的农村聚居区,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集中供热或发电工程,积极扶持秸秆收购企业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具体如推广农村省柴节煤,创建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模式,重视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风能、地热能、微水能等新能源。
(4)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进行限期治理。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做好乡镇规划防治点源和面源污染
村镇产业发展必须符合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新建项目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确保稳定排污达标,引导和鼓励村镇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规范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建立生态恢复责任制,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逐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强化各类园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园区建设要推进同类企业、行业的集中,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集群;农业园区建设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循环化为原则,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出发,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4、加大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控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5、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重视不够,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㈠乡镇企业水污染
由于城市对环境污染企业的严厉制裁,许多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较严重且技术含量低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尤以造纸、纺织、煤炭、非金属矿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西吉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县有多家马铃薯淀粉厂和相关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目前,马铃薯淀粉工业生产用水均来自地下水资源,据估算,每年约有250万立方米地下水用于马铃薯淀粉加工。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COD含量在0.6克/升~10克/升,生产过程中约150万立方米的污水仅通过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入葫芦河等流域,造成了西吉县地域环境的长期污染。高耗水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及其相关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㈡农村护水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按照传统方式生活,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措施,很难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呈上升趋势。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六盘山区,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用水意识淡薄,相应的水污染情况更为严重。据了解,在西吉县农村生活用水普遍采用水缸(桶)盛放的方式,且大部分水缸无盖或无纱网遮挡,这使得细菌极易污染水体,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水缸水的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也就不足为奇了。部分落后农村人畜饮水仍采用大口井,大口井密封不严,甚至有的无井盖,灰尘、牲畜粪便等污物易落入井内,极易造成水污染。㈢农村水处理设施欠缺一方面由于西吉全县苦咸水、含氟水分布较广,水源净化设备采用传统的反滤层,耗水量大,运行费用高,水处理不够彻底从而导致净化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也是造成西吉县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缺乏资金、技术落后、集中排放难以及监督管理难等,都是制约西吉县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二、水污染治理措施
㈠提高农民保护水环境意识
西吉县水资源短缺,可利用水量只占总量的62.5%,而且利用效率较低,浪费和污染严重,急需提高农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政府和乡镇领导干部加强对保护水环境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村干部,更要提高环保意识,起到表率作用。农村可建立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栏,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大家学习环保相关知识,邀请专家进行环保知识讲座等,使村民有机会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让村民明白保护水资源就是在保护自身健康安全。
㈡加强污染源控制
要加强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减轻水环境污染负荷,同时尽量避免污染物的分散排放,尽可能集中排放,便于统一处理。严格监控企业污水排放,特别是马铃薯淀粉加工及相关企业的污水排放。在村民中推广节水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在雨季集中组织村民进行雨水的收集与储藏,减少水资源用量。鼓励农民开展和推广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秸秆等循环利用。鼓励乡镇发展易操作、成本低的农村水资源处理措施,如通过坡改梯、截流沟等措施,减轻农田水土流失。
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按照全国“十二五”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在西吉县城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处,安排相应规模的配套污水管网。大力整治流域河道排污口,清理河道垃圾,有效整治河道水环境。可采取分期分批治理、搬迁等手段,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重视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分期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加强河道和湿地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逐步恢复西吉水系生态系统。
㈣采用新思路、新技术、新工艺
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天上水”,高度重视再生水利用,控制利用地下水,采取措施积极引用境外水,缓解西吉县用水紧缺的现象。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可采用多效蒸发的技术,将绝大部分生产废水经蒸发、冷凝后,作为生产用水回收,循环利用到工艺源头,从而促进其规模化发展,关停加工产能较小的企业,加快重点企业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污染治理工程设施建设。在污水处理方面可采用氧化塘工艺、地下渗滤等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