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篇(1)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的积淀。它以优美工整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丰满凝练的语言,深沉真挚的感情,绽放成中华文苑中的奇葩,极具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且,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也是相当可观的。往往,纯粹的默写就占了8分左右,还有4分的课外古诗赏析题。所以,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因为古诗词创作的时间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过于遥远,初中学生又缺乏古典文化的积累,很难认识到古诗词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就难以激发。其次,一线教师虽看重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并未真正给予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地位。有的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无误地默写,拿到中考卷上的分数即可。于是,平日里滚动式地紧抓学生的背诵默写。有的教师则对古诗词只做简单的文字翻译,破坏了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也有许多教师很重视对古诗词的鉴赏美读,从作者的写作背景、诗词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技法美等各个角度鉴赏,并让学生详细地做了笔记。种种教学现状,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古诗词和学生是貌合神离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浸润其中含英咀华,难免兴趣索然。

笔者针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一直致力于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本文专门从传统的诵读角度研究有效的学习策略。笔者发现,诵读策略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诗词是文学中的音乐,具有音韵之美,是最适宜诵读的文学样式。而诵读又是语文课的本色,是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诵读教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学童启蒙所普遍采用的就是诵读,在诵读中代代相传中华经典。诵读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将诵读运用于古诗词学习,是打开感知、领悟古诗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一个入口。

一、诵读策略之读出节奏

古诗词中语词的停顿,语音的长短、轻重强弱构成了不同的节奏。读一首诗歌,要改变小和尚念经的腔调,代之以音乐性的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美感中激起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大胆尝试有节奏的诵读,并在诵读中揣摩怎样划分节奏最具音乐美。做这个工作,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相信学生能通过个体的诵读实践和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最准确的节奏划分。最后,师生互动小结:四言诗词往往是“二二”节奏,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五言诗词往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七言诗词则往往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夕阳/西下/几时/回?”“夜泊/秦淮/近/酒家。”笔者这么做了,发现学生很有成就感,对诵读也很热爱,他们在诵读中将古诗词的音乐性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诵读策略之再现画面

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多为情景交融之作,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再现画面。如诵读柳宗元的《江雪》,脑中展开一幅寒江雪景图,图画的背景空旷寂寥寒气逼人,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一叶孤舟,垂钓寒江。整幅画色调清冷,质感深寒。当这样的画面出现在脑中,诵读时自然会呈现出作品带给读者的炎凉沧桑及傲世高洁之感。又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脑中展开的则是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姹紫嫣红,一片花的海洋;莺歌燕舞,彩蝶嬉戏。春意盎然之中,绽放的是春花,也是心花;听到的是黄莺清脆的歌唱,也是诗人愉悦的心曲。诵读时,自然会有轻快喜悦洋溢在嘴边。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当学生在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画面,其实已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诵读中再现画面“披文入情”,很感性地领会诗人的感情。

当学生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不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因为,古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外现。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诗词的意韵。比如,学清照的《武陵春》,若对词人不甚了解,则有可能把词中的“愁”理解为闺阁女子的幽怨,或是闲愁。但当我们了解到李清照写作该词时已53岁,且经历了金人南侵国家败亡,丈夫病死家庭破碎,李清照孤身一人颠沛流离,如风雨中的浮萍,那么,我们才能掂量出词中“愁”之沉重,之繁杂,才能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承载的词人之痛楚。

三、诵读策略之情境创设

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配上图画,配上音乐,以增强直观性、形象性。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引言:

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抱着书摇头晃脑的进行死记硬背,学生虽天天有晨读, 但大多满足于熟悉课文内容和音韵上押韵的浅层次上。书读了十来年, 到头来读报念稿都难,尤其是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认识的偏颇, 忽视了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就是一种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课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明确要求, 但就学生的阅读来说, 绝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朗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 否则我们便陷于为课文而教的难堪境地。

一、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意义

1、积学储宝,增强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对课本课文的学习而延伸到课本课文之外, 学会阅读课本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成句, 生涩无味, 令人尴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意,每一作品各配了一幅精美的彩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融于一体,这在全国教材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编者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美食”。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常常发现作品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感奋。

例如《长歌行》的结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就是总结性的语言,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从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少壮难得,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努力,莫负众望。因此,中学生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每首古诗词学好用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

2、启迪思维,领悟哲理,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

经典古诗词中有不少说理诗,它们意蕴深远,技巧高超,还包含许多人世哲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例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知”与“行”的道理,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躬行”的重要性。经过亲身的实践,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够彻底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通过对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揭示题旨。要使所做的学问大有长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事实证明,阅读这些发人深省的诗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说理性诗歌,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达手法上将描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寓理于形象之中,细心体会内涵无穷,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

3、辞采美丽,让学习感受古典汉语的魅力

和现代文一样,古诗词诵读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复、顶真、反问等。细心阅读,认真钻研,我们一定会发现作品“借喻”例句最多,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小荷才露尖尖角”、“谁言寸草心”、“尝将冷眼观螃蟹”等。当然也有不少“明喻”例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比喻极其新奇精当,既能刻划人物形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可谓言之有辞采,传诵百千载。这些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些修辞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创设意境,身临其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 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 所谓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 通过意象的把玩, 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 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 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在诵读的时候再现诗歌的意境。

例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用低沉的阅读声音感受那种萧条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2、走进内心,感同身受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 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下子振奋全篇。理出本诗情感轨迹,然后运用先低沉再逐渐亢奋的阅读声势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感。

参考文献:

篇(3)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含蓄蕴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品格、意志等思想情感,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综观当前古诗词教学,我们发现,背诵让学生颇为头痛。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背诵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而忽略了背诵教学。二是在背诵教学中,只要学生进行篇章的背诵,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背诵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背诵教学引起重视,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有效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品析诗词重点,理解背诵

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加强诗词重点品析,往往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词重点品析,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深化理解,有效背诵。

首先,注重炼字的品析。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艺术,诗词中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和全篇主旨所在。在品析诗词重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用词之精妙,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中的“压”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势。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深刻透露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感。

其次,重视名句或警句的品析。名句和警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历来受人吟诵。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名句或警句的品析,理解文本思想情感,把握其主旨意蕴,从而达到理解性背诵的目的。例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历来受到人们赞赏,两句诗中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情,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扰,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情感。

二、掌握诵读技巧,强化背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选有效诵读方法,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意蕴了然于心,从而使学生孰能生巧,背诵于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借助多种诵读方法,唤起学生诵读欲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诵读,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引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诵读激情。或教师指定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点燃学生的竞争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材料,让学生即兴诵读,或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进行诵读,读后让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以增强学生诵读信心,保持学生诵读热情,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其次,传授诵读技巧,深化学生背诵理解。一是重音的处理。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情感语气来加以实现,其中语音轻重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对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或全文主旨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读时要注意重读。二是语调的处理。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通常而言,读升语调时音量要逐渐加大,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要逐渐减弱,语速要平缓。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笔者让学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读时做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这样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三是节奏停顿的处理。一般来说,古诗词中节奏划分并不复杂,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五言诗词一般为 “二二一”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七言诗分为“二二三”和“二二一二”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诗词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通过加强诵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深化学生背诵理解,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12)

[2]施茂枝.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 语文建设. 2006(01)

[3]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篇(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3

传统文化指的是被社会某些成员所接受、遵从的一整套沿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这种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稳定性、传承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形成、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要发挥初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天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深化下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感,养成阅读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让传统文化的回归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强大的滋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足的双重幸福。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很多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这些教师往往是纯粹的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读书只是为了换取大学通知书,或者为了有一份工作,能够挣一份薪水。因此,这些教师内在是缺乏对学习的热情的,他们怀着一种内心枯竭的状态,很难给学生传递出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毫无积极性,传统文化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难怪效果很差。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气氛和计划的,而出于人性中懒惰情绪的影响,很多人也需要在一定的团队中进行学习,如此才能持久坚持下去。因此,教师就是n堂学习的领导者,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养成习惯,将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来自于社会的不良风气。很久以来,社会上兴起一股读书无用论的风潮,用能不能挣钱,挣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种思想有好处,但是坏处更多。好处在于可以鼓励人们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坏处在于内心精神世界匮乏,缺乏规范引导,容易变得为了钱毫无底线,最终也会获得无尽的空虚和孤独。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与社会上类似的不良风气作斗争,努力消除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保护好学生的求学热情。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优秀可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课文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练,只是呈现了一些精髓,而需要教师做更多的拓展和补充,这也是我们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所以,在学完一首古诗之后,里面所包含的所有关键词,我们都可以通过扩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美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积累文化底蕴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巴甫洛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以上的名言警句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积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学习也应如此,要不断地积累才会有知识,这是成功的前提。语言文字的东西重在积累,重在培养语感和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收获长期积累的神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每天都进行传统文化的诵读活动, 可以只占用非常少的时间,比如十分钟,三年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利于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果学校没有校本课,语文教师可以自己制定传统文化的诵读计划,帮助学生定期印制一些诵读的材料,选择早自习或者课上的多余时间进行集体共读。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将诵读中遇到的一些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记在作文素材本上,不时拿出来品味欣赏一番,想想那个画面都觉得多了几分文人气息。

(三)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文化需要传承就离不开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我们才更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才能使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滋养我们的灵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很多时候,一些封建思想浓厚的传统文化,其内在可能有很多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针对其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讨论,筛选出其中的精髓,舍弃其中的糟粕。经过了这样一个思辨讨论的过程,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领会越深,思想上越认同,在行为上就容易效仿并实践。例如,对于《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主要是教导大家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内容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把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从教材方面来说,我们在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对自己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诵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运用,在生活中去实践与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篇(5)

1.加强对我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行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常规。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版)》,实施《温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指导我校语文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加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教法与研究师生课堂行为文化并重,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挖掘师生的潜能,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2.继续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教师研究作业,研究习题,提高选题命题能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发挥我校初中学业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做好我校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模拟作用,完善命卷、阅卷、质量分析等环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后20%学生的发展。

3.积极参加“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切入,促进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建设,打造高效课堂。积极参加初中语文课改疑难问题研讨“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引导我校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学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4.以我校的“规范提升”行动为抓手,努力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规范,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素质,培养一批我校的语文骨干教师。

5.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加强我校教研组与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切实指导我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6.依照“小文学家”培养计划,继续推进初中文学社联盟建设,实施“初中生阅读推广计划”。

做好小文学家评比各项工作。继续进行初中生读后感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7.制定“古诗文诵读”计划,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计划,努力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古诗文诵读”计划,在我校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1. 初中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策略与实践

2. 初中古诗文研究

四、 乌牛二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参加对象

预备周

8.27-9.2

始业教育

1

9.3-9.9

正式上课

2

9.10-9.16

省优质课评比

县教研组长会议

校本培训

孤山中学

相关教师

教研组长

语文组教师

3

9.17-9.23

学区初中新教师调研

语文组

4

9.24-9.30

有效教学调研

市公布“精品百课“评比结果

县七年级语文研讨活动

校“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校本培训

济时中学

枫林中学

七年级教师

语文组教师

校团委、语文组

5

10.1-10.7

中秋节、国庆节放假

6

10.8-10.14

市质量问卷抽测

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

叶仁玉、杨晓慧、杨璐璐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教师

语文组

7

10.15-10.21

市初中文学社联盟活动

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会(语文)

教学活动周(语文)

乌牛二中

文学社指导师

语文组

8

10.22—10.28

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中学“三小”培养活动

校本培训

市九年级教师代表

语文组教师

9

10.29-11.4

县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县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校“三小”评比

桥头中学

实验中学

九年级教师

相关教师

10

11.5-11.11

县八年级研讨活动

县优质课评比

校本培训

体校

八年级教师

11

11.12-11.18

省优质课评比

期中考

12

11.19-11.25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调研

县读后感评比

刘仁贵、郑浙智、刘晓泼老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

语文组

13

11.26-12.2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中期展示活动

送教下乡活动

乌牛二中

瓯北学区全体教师

14

12.3-12.9

市读后感评比

有效教学集体调研

校八年级语文质量合格监测

校本培训

朱涂中学

校教导处

15

12.10-12.16

市“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期末试卷命题、审稿工作

金乐洁老师九年级语文公开课

市语文教师代表

语文组

16

12.17-12.23

县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模拟考试

17

12.24-12.30

县古诗文诵读比赛

学区四科竞赛(语文)

校九年级语文教师

18

12.31-1.6

“迎元旦,教师联欢会”

元旦放假

校团委、综合组

19

1.7-1.13

学区常规检查

各教研组

20

1.14-1.20

市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

县新课改疑难问题解决暨学科基地学校活动

桥头中学

21

1.21-1.27

期末考试

22

1.28-2.3

篇(6)

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每个时刻都存在挑战,比如初中生在语文自主写作方面便存在问题。其实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是学生要掌握学习技巧,抓住主干,然后用开枝散叶的方法进行学习。当然能够用华丽的辞藻修饰文章并且熟练应对考试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教育初中生学好语文的时候应当要求学生常常阅读文章,掌握其中心思想,然后将其熟练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如何才能使初中生在语文方面能够自主学习。

一、改变传统

教师应教导学生做彼此的老师,共同成长。学生是学习新知识的主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代中国的教育界中却并非是这样的,因为多数教师并没有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喧宾夺主,导致中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人,所以教师才是真正的主人,导致教学偏离轨道,学生的思维死板固化。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教师应学会合理运用开放性课前三分钟教学并教导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学会做同学的老师,并与同学共同成长。例如,在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资料时,教师可按学号顺序抽取其中的一到两名学生对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再讲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建议。其次,教师还可让学生对这两位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或者让其余学生找出这位学生所讲知识中的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

二、寻找并解决问题

贫乏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最为致命的伤痛。所以教师如若想要学生学好初中语文,那么就必须为学生解决词汇贫乏这一重要的问题。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某中学的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本海伦・凯勒所写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感人的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

篇(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内容的比重逐年增多。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分值也逐年增加。加强文言文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教学大纲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古诗文;理解浅易的文言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诗文。可以看出,教学大纲的要求难易适中。不过,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或多或少感到畏难。因此,笔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考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尝试性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实词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大纲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仍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分析原因,其重要的一点是文言实词掌握太少。掌握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其重点考点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记诵、积累,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并且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其实,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部分单音节的古汉语可以直接译为双音节现代汉语。积累一定数量的古汉语词汇,平时多诵读,提高对文言语言的感悟能力,对学好文言文将有很大的帮助。

二、虚词教学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意义较为复杂,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归类让学生认识此类词语。如“之、以、而、然”等重点考查的虚词。在教学中,我把它们作以下归类:

“之”的用法。一般作代词、助词、动词。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是作代词用的;

例:“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是用作结构助词的;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是主谓间助词;

例: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用于形容词后的助词,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例:“吾欲之南海。”是用作动词的,作“到。。。去”解。

“以、而、然”的用法也作类似整理归类。

三、文言的诵读教学

考试大纲主要考查阅读停顿规范。虽说该部分分值一般在2分左右,但断句不可忽视。因为诵读停顿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朗诵停顿一般可以从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来考虑,侧重在语义的停顿。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 “夫”、“是以”、“若夫”、“故”、等,诵读应稍加停顿。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若夫/雨霏霏”、“故/君子有不战”等。

其次,古代汉语中属于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属于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行不知/足所在;“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知足”、“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如“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文言文的翻译教学

一般被翻译的句子,或者是文中关键句子,或者是考点比较集中的句子。翻译的指导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关键字词。并教会学生“译文五法”即“留、补、删、换、调”。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五、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教学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考点在:概括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等。题型一般包括:评价型、感悟型、联系型和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往往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的应对办法是:整体把握,包括把握内容、人物、时间、观点、情感以及主题。其次,面对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表述,力求有新意。

篇(8)

“沉浸”,是个人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投入到某种情境之中,获得特殊体验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沉浸”的状态,因此可以说,“沉浸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得均讲究体验和感悟。阅读教学必须植根文本。在文本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个自然的或生活的图景,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个有情有境、能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典型生活空间。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应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和情景的想象,进入其境界,“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也与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抒情。写作则更需要关于生活与情感的“沉浸”体验。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种感悟、一次对话、一回阅读……都能引起情感的波澜、思想的火花.倘若“沉浸”于此,就会有不断的发现。

沉浸式语文教学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追求“浸润”的氛围,努力创设全身心投入的情境,使师生共同享受静静的读书和静静的思索。通过经典语言的输入、含英咀华的品味、高峰对话的感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当前,在纷繁杂乱的语文教学模式、种种偏激的口号和理念的冲击下,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语文学习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解读方式,需要高度重视学习“内化”,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并使之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效果。因此,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研究对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重点推介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

一、注重“语文的”浸濡式环境氛围的营造,以促进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生

一般来说,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人们行动的动机和效度。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态度的制约。我们注意到,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

沉浸理论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内在自我体验”的个性,能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沉浸的体验,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他们的活动和自身技能都有利于进入沉浸状态的时候才能够进入这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沉浸体验的获得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合适的“场”。沉浸式教学尤其注重对沉浸式环境氛围的营造,努力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氛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者所创设的环境氛围是“语文的”,即“用语文去激发兴趣,又用兴趣去学习语文”。比如,加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量,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让文学作品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师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学经典的个性,体会文学作品独步古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还比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提高阅读兴趣和读书质量。这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途径”的理念是吻合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力求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型

研究者试图用“诵读吟咏入文入情体悟品味研习解疑自由表达”这样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首先以诵读吟咏的方法“沉浸”于文本,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体悟品味”获得“高峰体验”。这样,因“诵读”而“体验”,因“体验”而“感悟”,因“感悟”而“融情”“启智”和“明理”,在润泽心灵、提升境界的过程中,“实现其从不成熟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的跨越或蜕变”。

篇(9)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既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古诗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与力气去备课,耐心讲解,练习辅导。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陷入当前这种教与学的泥沼,其一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背诵方法的指导,其二是学生没有掌握“素读”这种经典的读书方法。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需要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即学习古诗文,教师学生均不必花大力气去解释一字一词,而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文字美与意境美。

二、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的必要

1.当前古诗文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重视讲解,轻视诵读;重视题型训练,忽视朗读背诵;重视成绩高低,忽略语文积累;重视朗读表演,忽视文字濡染。造成学生的诵读惰性,课堂只愿“聆听教诲”,而不愿张口朗读,不能正确地断句,把握节奏韵律,感受不到蕴藏在文字中间的独特魅力,更不愿去背诵积累。我国自古就有素读的传统,“素读”也是我国古代诗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2.素读古诗文切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实际

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尚有不足,但他们的记忆能力却是超强的,其是记忆的黄金期和全盛期。“素读”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文是很好的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古诗词及名家经典古文160多篇,涵盖了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非常适合初中生素读积累。

3.“素读”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素读”古诗文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广泛记诵,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语言的积累量、思想的感悟力都大大提高,为写作做了最好的储备。胸有点墨,腹有诗书,笔下才能行云流水,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写作时才能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和思想飞翔在字里行间,才能写出真正的“独抒性灵”的作品。写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传统的“素读”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

三、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素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兴趣

“素读”古诗文,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的,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校全级或班级背诵比赛、经典古文诵读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作家作品连线、诗文学习演讲等。设计好比赛程序与比赛规则、奖励机制等。或师生背诵竞赛,或课堂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兴趣,播放录音,教师范读,朗读表演等激趣。

2.教师的恰当引导

由于古诗文写作的年代较为久远,写作的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字词的通假,古今异义,字音异读,字词的一词多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学生理解困难较大,很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素读”古诗文,尽管不需要过多的理解投入,但教师引导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推波助澜。教师或从诗文的类别,或从句法特点,或从题材选择,或从相关故事进行引导,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轻轻松松,过后不易忘记。

3.“素读”要长期坚持

“素读”和任何读书方法一样,也需要持之以恒。古诗文背诵,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读书历来不能速成。古诗文的累积讲究由少到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数量的多寡到质量的升华,由囫囵吞枣到营养的吸收,最后内化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由开始的数量扩充不太理解到后来的消化吸收、甄别内化、思想成长、实践应用、指导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素读”应课堂内外相结合

“素读”古诗文,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积累为辅助。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采用指名提问、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同桌互查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就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作用。古诗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背诵篇目,适当进行课外诗文积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将语文所学更好地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

5.有效的评价

篇(10)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上一篇: 德育原则的方法 下一篇: 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