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中学初中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西乡中学初中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西乡中学初中部

篇(1)

从性格的定义上我们不难发现,人的性格是受年龄和职业的影响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年龄和职业,推断其基本性格,比如一个儿童,他身上可能具备的性格有可爱顽皮淘气活泼好动等。比如医生,他身上可能具备的性格有细心耐心稳重热诚严谨庄重等。鲁迅的《故乡》中写到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通过这一段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勤劳健康勇敢的少年。而在描写中年闰土时,文章写到“他身材增长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灰黄”“皱纹”是衰老,“眼睛通红”是满身沧桑,“破毡帽”“薄棉衣”是愁苦“长烟管”是麻木自卑。《藤野先生》一文中“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个典型事例都是从主人公的职业角度出发进行刻画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热情诚恳、实事求是等特点。

二、主题性格特点。

主题是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小说的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小说的人物性格是分析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反过来,我们在分析小说时,就要特别注意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性格去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体现小说主题的性格,我们叫它主题性格。分析主题,我们应该从小说的宏观把握,在小说的主要事件中,在小说的主要人物性格对比中,在分析小说的背景句子中,在小说的主旨句中都可以找到分析主题性格的突破口。比如《故乡》一文写到“我”记忆中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有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有天真活泼的少年朋友闰土,有许许多多新鲜有趣希奇的故事”而“我”“回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看到却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结合这一背景,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中年闰土的愚钝麻木贫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写到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写了他的几次变化,即对事件的态度,但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不变的东西,即他评判是非的依据——与自己的利害关系,那就是永远要利于自己。表现了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4-02

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笔者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立足课堂,通过课堂

45分钟教学,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展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对数学课堂习题进行布置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大大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一、有效选择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何选择习题呢?选题主要紧紧围绕主题知识点展开,所选题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教师要讲解的例题以及检测学生的练习题,当然前者难度略微高于后者的难度,课本中的相关例题以及习题应排在第一位,并对其进行恰当地拓展延伸。比方说对《勾股定理》这一节课的习题做更深进一步地探讨,首先对基础进行巩固,发现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题组一:已知:在 RtABC 中,∠C=90 °,AB=c,AC=b,

BC=a。

1、若 a=3,b=4,则 c=______;若 a=1,c=2,则 b=______;若b=1,c=2,则 a=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为3,另一条边为4,那么第三边长为______。

3、根据下列各组数,试判断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三边长分别为 5,12,13;

(2)ABC 的三边长 a,b,c 满足 a2-b2=c2;

(3)三边长分别为 n2-1,2n,n2+1(n>1)。

这一组题既帮助学生复习记忆了知识点,大大提升了记忆的效果,教师又可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真实掌握情况。

二、数学习题布置与整合关注学生能力,突出发展,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三角形知识教学后,教师适合采用如下所示的练习方式:先向学生出示“有两个木棒,其长度分别为3cm和5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这三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第三边的长为偶数的话,则需要用多长的木棒才可以钉成三角形?”的问题,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相关性的操作练习,学生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最终确定了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取值范围,接着联系题目的要求,进行筛选,学生得到了选用“4或6cm的木棒。”接着,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果要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应选用多长的木棒?”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练习,学生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科学地思维,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的。

三、练习的布置与整合要灵活多变

练习设计要注重灵活性以及多样性,变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解答中达到非常不错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可以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解题过程中明白题目的演变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 5 元;一次购买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一元。现在去世纪公园的人数少于30人,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

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如:在进行一道应用题的演变过程:基本题: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

变题1: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 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题2: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题3: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共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题4: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A、B合作需要7.5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 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

通过这样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对知识进行纵横剖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从身边发现学习数学有多么地重要,我们可以从身边出发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习题。比方说,笔者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以从中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到银行当中去,已经从银行获悉银行的月息为2.4%;如果下个月一日售出的话,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的保管费。试问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最佳,是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x+100)(1+2.4%)-(x+12)=0.024x-12.6。

通过这样的习题,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是得生活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大地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业。

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商品经济成为时下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将社会热点渗透到习题当中。再举个例子: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对某化妆品进行出售,这种化妆品无论是制造费用还是销售成本都是每瓶8元。除此之外每天需要支付固定费用400元,包括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300元的利润。如果每天销50瓶的话,是亏损还是盈利?这种题目结合了时下的商品经济热,使得学生学以致用,让自己当一回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习题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减少失误,增强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然后,通过巩固与小结,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础之石。

参考文献:

[1] 魏蓉蓉.初中数学习题课略谈[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12)

篇(3)

分析 反思

在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个比较普遍并令人头痛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配合,老师通常被迫上演独角戏。我们常听一些教师反映,教师备课很仔细,很深刻,上课前满怀希望,慷慨激昂,激情四起,可是,一进教室上起课来,尽管自我感觉语言生动流畅,教态自然大方,但学生却死气沉沉,课上不愿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应付抄袭,老师的心情也随之像霜打的茄子。学生上课不配合现象严重,这是为什么?

一. 学生课堂不配合的原因

1.教材难度和初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反差

无庸置疑,目前人教版的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非常优秀的外语教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贴进生活,兼顾听说读写练五大环节的安排,又着力于课文色彩,图片,录音等感性配置。但是对相当一部分缺乏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基础又非常薄弱的学生来说,大量出现的英语单词、交际主题、语法知识使得他们在英语课上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很多学生不会读,不会记忆单词,不会理解文句结构,听不懂,看不明白。每天又不断更新内容,旧知识没巩固,新知识更是雾里看花。于是,外语课堂中,学生不是不想配合,而是配合不了,时间久了,使得很多学生只好疲于奔命,根本不用说在课堂上开流。开口需要勇气,交流需要丰富的知识底蕴。

2.教学手段和最终效果的矛盾性。

多媒体的问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同时,也带来了英语教学课堂的深刻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革新了传统的授课模式,音乐、图片、电影使得课堂信息丰富、直接、优美,学生因此获得充分的美感。中学英语课的焦点在于利用视觉的美感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吸收,掌握并利用。在生物学的发展中描述了“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分为两个过程,语言感受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然而,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喜欢多媒体上课,但最终接受效果不佳。原因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侧重了沉默的欣赏或是思考,也就是单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多媒体的迁移,语言表达能力滞后现象严重。在多媒体的频繁使用受到质疑的同时,新的教学手段也层出不穷。然而为了适应考试,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必须落到实处,抓单词,抓听力,抓写作,抓阅读,犹如几股力量,此消彼长,学生埋头苦读苦写,开口的可能性相对减小,不配合现象自然不可避免。

3.繁重的教学任务引起不彻底的课堂改革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当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不成比例的时候,势必是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发挥作用。课堂改革边际效益递减现象不容忽视。

课堂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有形无形的指挥棒在前台挥舞,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最终没有很彻底。统一的大纲考试,固定的教材,相同的课时,班级规模大,教学任务繁重,老师在频频革新教学手段效果不佳的尝试后,大都又不得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语言讲解为主。师生的交往往往还是单向交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厢情愿,学生不能在参与过程中享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成功感。而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讲课, 忽视了学生心理的感受。从而使得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偏离了其终极目的,交际的理念在理想的口号与现状间存在着不可忽视和难以解决的矛盾。

4,外语学习的自我形象

早在70年代末,著名的监察模式视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为外语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所有划归于情感的因素,互有联系,其中自我形象(self-concept)值得特别关注。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会尽力维护自我形象,因而形成一道看不见但具有保护性能的心理屏障。学习者对自己外语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我们不妨称之为外语学习自我形象。一位外语学习自我形象不佳者,容易产生焦虑,不大可能有强烈的外语学习动机和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学外语要求学习者开口练习,自我形象问题尤其突出。发音不好,特别是在课堂上练习口语,在同学和老师之前暴露自己的“缺陷”,会对自我形象构成威胁,导致学习者本能地筑起心理屏障,严重者甚至对整个外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阻止外语输入。

二、如何改变普通中学英语课堂学生不配合的现象的思考

1.丰富考试形式,降低教材难度,因材施教

单一的考试模式势必要求相同的教学任务,当前的教材极易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应该率先革新英语考试的方法和手段。考试应将面试、口试、笔试结合起来,重说用,重倾听,重应对,重表达能力的考查,以实用为主线,教、学、考三位一体,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形成。如听力测试、口语测试、情景应对、面试答辩等,考试要求降低,教材难度相应进行调整,学生能懂,自然产生兴趣,因材施教,乃是当务之急。

2.英语教学班级等级化,充分实现教学手段的效用。

根据基础的好坏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知识相对较好,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的学生则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对起点低的学生则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抓住兴奋点,集中学生注意力,可采用以下方法:激知——以温故导入知新;激趣——以各种契因,如图片,音乐,歌曲,故事,典故,教具等激发其兴趣;激疑——以设问激起其好奇心。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外语的气氛。

3.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相结合

交际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当交际教学法被广泛采用的时候,却出现了在课堂上不敢传授语言知识的现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和使用的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知识的学习要有利于提高语言技能的质量,而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又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实际上,这体现了当今大多数学者主张的“形式中心”(form-focused)即语言基础训练和“意义中心”(meaning -focused)即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统一的原则。

4.赋予英语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先是教材必须与生活接轨。教学活动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教材内容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日常礼仪、日常用语、口语交际、阅读材料必须要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学习者的民族习惯。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学习日常习惯用语,尤其是在同学之间能惯用的表达, 比如,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你以为你谁啊?) Cut it out(少来这一套) Sorry doesn’t cut it .(对不起是不够的) You stand me up(你放我鸽子啊) 等等。学生对此乐此不疲,耳熟能详。

其次是教学必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存在的意义是表情达意,相互交流,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氛围的营造,学习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用英语,边学习,边实践,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可以给学生这样的话题让他们各自表述不同的看法:如超级女声比赛中, “谁将会是冠军” “李宇春穿裙子好不好看?”等。

5.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宽松,从心理学上讲,可以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需要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①平等(equality) 即人格的平等,如学生与教师观点相对立时,允许辩论,保留意见,允许说NO

②容忍(tolerance)即当学生不具备说的能力时,允许其保持沉默;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说YOU ARE WRONG,可以加以引导,比如You mean…? You say …?等句子反问学生以澄清错误,或者重复正确说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错误并自己纠正。

③民主交往(democratic communication)即多向交往型,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向交往型而说的,是指教师在学生之间,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④给学生以选择余地,让他们干干得好的事情,太难懂的事情允许其慢慢弄懂然后解决,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不被牵着鼻子走。

6.发挥教师个人魅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好的课堂气愤的前提,他是建立在真诚,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基础上的,促进这种理解,接纳的有效途径是

①心理换位,即师生可以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消除隔阂。

②心理相容,即肯定对方,多看彼此的长处。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

③试着去了解对方。师生课前可以进行3-5分钟的交谈,交换看法。教师可以利用课间休息与学生交流看法。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7.完善英语学习自我形象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自我形象,无疑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后患,从而为其能说会道树立信心,人们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语音显示出最重要的作用。就英语语言而言,初学者都须从语音入门,无论心读还是口读,语音与之关系密切。在学校不少英语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因发不准四十八个音标,拼读音标词遇到自己不能自行解决的困难时而导致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其实预防这一问题并不难,只要教师能计划好,集中一段时间学练,学生们就可拥有一把打开英语王国大门的钥匙,无师自通。在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感受颇深,认为音标集中教学有很多好处。

当然应试教育犹如将学生推入知识的海洋,其结果可能导致其学会“游泳”,也可导致“淹死”其中。那些本可以成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导而“夭折”,我们人为地推毁了他们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让其一次次地体验“失败”、“低劣”、“不如人”。为了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找回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①、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②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③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④有关自我形象的分析可以解释一些外语学习现象并加以借鉴。社会上有人搞疯狂英语,以大声练口语为学外语的切入点,吸引了不少学习者。他们的做法无意或有意地迎合了学习者的心理需要,帮助学习者拆除心理屏障,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在观察中学英语教学时注意到,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初二发生两极分化的倾向,发音好的学得顺利,发音差的往往掉队。因此,初学外语,抓好发音学习不失为克服情感障碍、培养健康的外语学习自我形象的良方。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的一个显著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可塑性和易于学好发音的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兴趣,为深入学习外语奠定基础。

如何营造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的良好的课堂氛围,本文对此只做了些粗略的讨论,希望能抛砖引玉,使其能得到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及语言教学研究》

外文出版社

《外语教学心理学》

篇(4)

一、学习动机外部因素对学习的意义

(一)动机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认知因素,智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认知方面的因素固然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大量的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动机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

皮连生提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发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外部因素

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离不开动机在其中的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的作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才能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

西方心理学家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活动本身就能使其得到满足,无需外力的作用,也不必施以外部的报酬和奖励而使之产生某种荣誉感。与此相反,外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影响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称作内部因素,而把影响外部学习动机的因素称作外部因素。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同时也受到外部矛盾的影响。内部矛盾是内因,外部矛盾是外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但它们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学生,外部因素对他们的学习起的作用越大,在影响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中,有许多外在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初中生学习动机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

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动力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动力因素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体身上,占主导地位的动力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时,应针对特定时期学生的动机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变化是多种多样、十分显著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总称为三大变化:一是外形剧变,二是体内机能增强,三是性的成熟。初中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其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生长、急剧变化,因此,国外一些学者称此期为“人的第二次诞生”。

外形剧变表现在男女学生无论在身高还是在体重方面发育迅速;体内机能的增强表现在他们心脏活动的加强、肺活量的增长、肌肉力量的变化及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上;生理发展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及性的成熟。

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新的学习条件的影响,加之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中时期学生的心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了儿童的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当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认为,在这之前的儿童只能对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形象进行运算。到了初中阶段,即儿童处于11―15岁的年龄段,便能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做出区分,使思维超出感知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进入所谓的“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觉方面,初中生区别颜色的视觉精确性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提高60%以上。初中生注意的特点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并逐渐占主要地位。“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给教育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二)初中阶段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在学校教育中初中是小学向高中教育阶段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成绩差距拉大。从小学到初中,课程门类逐渐增加,从最初的三门功课,逐步增加到6―7门功课,同时,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像数学从小学的四则运算和解方程应用题到初中的整式运算、函数等。这要求学生花在功课上的时间相应增多,但是学习优秀的学生目标明确,能巧妙安排时间,应付自如,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就会感到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过重的负担,两者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开。

第二,自学能力要求更高。小学生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所以,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不少学生就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觉地安排学习。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自学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日益加重的课业负担,加上此时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电脑游戏、武侠小说、通俗言情小说,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读物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

三、个案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初一的小孔,男生;初三的小茹,女生。

(二)研究方法

与研究对象的非正式访谈,长达一年的观察;与受访对象的家长的访谈;与研究对象的同学、朋友的非正式访谈。

四、研究分析

(一)两个年级学生的差异分析

当被问到学习动机的来源时,初一的小孔回答是:“努力学习,成绩好,妈妈就可以满足我的要求。”初三的小茹回答是:“为了升学要好好学习。”

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以获得教师、家长的赞许或认可,赢得学习成绩之外的奖励为满足。而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为了前途着想,而努力学习,这种心理或多或少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由于一定的成就总是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也就是说,一个人赢得地位通常是与他的成就或能力水平相称的,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与此同时,一定的地位又决定着他所感觉到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是赢得相应地位的直接反映,所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乃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对学生来说,这种外部动机,既可促使其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当时学业上可能达到的造诣,又可促使学生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目标。

“从发展角度来看学龄儿童早期阶段的外部动机对学习具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动机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年级的差异。

(二)性别的差异分析

对于初一的小孔,他的学习动力更多来自父母在物质上的奖励,比如他曾向父母提出,在期中考试中若取得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希望父母可以奖励一个U盘,因为他是个小电脑迷,通过他努力学习和优秀的成绩向父母争取玩电脑的时间。而对于初三的小茹来说,她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需求。她希望父母能给她更多自由的空间、爱和尊重。在小茹眼里,同学比父母更亲近,而父母却常常干涉她的交友自由,且处于青春期的小茹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开始欣赏班上的男生,而她认为这在父母眼中被认为是早恋、稚嫩。当面对这一矛盾时,小茹会觉得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接受,会消极地面对学业,无法产生追求知识、实现潜能的需要。

(三)两者的共同点

当问到学习动机有哪些,从对自己的影响排位来说,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把老师、家长的鼓励放在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家庭氛围及家长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因素对其学习积极性影响都比较大。可见,教师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态度、教学方法及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对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家庭的教育作用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

五、启示

(一)合理运用外部奖励和表扬

根据奥苏贝尔对课堂学习动机的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既有认知的内驱力,又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仅仅依靠认知的内驱力是不足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外部物质奖励能有效促进其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够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表扬也不是无限地起作用的,纳夫帕克狄迪斯指出,表扬给予的方式比多少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自我认知的内在动机水平。

(二)重视家庭教育作用

在家庭的功能中,不仅有生育功能、经济功能及休息娱乐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教育功能。在家庭环境下,子女与双亲及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有别于学校中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方式。在学校互动中,学生有时感到拘束,不能完全开放地表达,而在家庭互动中子女则会显得轻松和自然,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在接触频率上要比学校环境中其他人高得多,这使得家庭教育能在多次重复的条件下传递到受教育者身上。那么家长就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多和学校联系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动态,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知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策略。

(三)重视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教师教育方式、教学水平、方法等。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科技水平、亲朋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等。由于青少年学生品德、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时期,缺乏价值判断能力,因此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就业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所影响。由于学生本人情况的特殊性,决定了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因素也各有侧重和不同,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所处的年级、家庭背景、个人的生活经历感受及在学习上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不同,因而即使是在相同的教育情境中各种外在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家长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力量,应总结初中生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5.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4.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

[4]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2.

[5]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7]毛景焕,毛景香.教学中的心理虐待现象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3.

篇(5)

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学明确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来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非智力因素多而复杂,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如我所在的东区中学,生源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父辈身份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勤奋、刻苦、坚韧等传统品质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学生缺乏竞争参与意识。为此,我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自主学习课改实验提出“先学后教”“超前断后”。通过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讲到“选择较优方案”的课题前,我要求班上学生到移动营业厅或上网搜索移动通讯服务的收费标准,看看有何优惠,再根据得到的优惠信息帮助家人选择较优惠的方案。这样不但使学生提高了听课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的知识,同时对本节知识要用到的以前的关联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时,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整理出可以得到线段数量关系以及角的数量关系的方法。这样便有利于学生做好知识储备,为课堂的展开留下线索,也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了自学。

二、鼓励学生课堂上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鼓励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

展。提出问题始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紧接着便会带来对新知识的探求。我想:古人所说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没有疑问而不提问,而是他们缺少提问的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就要靠教师来鼓励和指导。

例如,在上课时,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之后,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很好,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相同的疑问”。像这样,不仅能给提问学生充分的鼓舞,还能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现出提问的重要性以引导他们主动地提问,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2.鼓励学生讨论

从课程性质来看,数学是一门充满逻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已学的知识,还要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

系。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十三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学生判断一组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当问到“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意见不同。这时,我没有像高高在上的“法官”那样作出权威的“裁判”,而是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结果为:若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不一样长,就不是轴对称图形。于是我组织学生通过剪纸对折验证讨论结果。学生受此启发,还进一步讨论发现“一般五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正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等等。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主动性。

三、要求学生课后先复习后做作业,提升自学能力

如果在课后没有复习就动手做作业,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即使做完了作业,也是事倍功半。课后做作业之前及时进行复习,就是让学生把今天在课堂上学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像过电影那样“过”一遍,对知识进行条理化。

我们学校数学课上的传统是每天每人发一张学案,课堂上没完成的学案课后作为作业做,或适当添加学习评价作业,我都要求我的学生在做作业前一定要先复习一次学案和课本上相应的内容再做作业。复习的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

对于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生,课后要依赖家长督促是很难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成绩。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我们教师的指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向合作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87-01

在我们本次考察学习中,先后考察了重庆42中,重庆57中,重庆市大同实验学校,这些学校无论是体育训练馆、艺术教育馆、学生食堂、寝室、教室、校园电视演播室,还是接待室物品陈列、果品茶水的招待,一切都是那样的大气和雅致!无论是门卫传达、接待导解员,还是校长工作介绍,一切都是那样的周到和热情!无论是校园环境建筑陈列,还是文档资料视频图像,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和本真!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重庆教育硬件功能完备,软件内涵深刻,特别是重庆教师和校长对事业的认真和忠诚,待人接物的包容、负责和干练。如果仅这些认识和体会只是表象的,那么渝中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个性鲜明的办学精神

一所学校如果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就不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生命力。重庆42中为我们提供了薄弱学校由弱而强走向昌盛的范例,其发展历程中对教育理念和治学精神的探索实践,成为其成功的动力和凝聚全校师生精神的指向。这所学校是在原西南财政干校遗址上兴办的一所学校,该校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很难于毗邻的巴喻中学(重庆市示范高中)相媲美;但42中人孜孜以求,以亚洲短跑名将贺颜芬为其校友而启航,激扬师生进行体育培训工作,使学校逐步有起色,但这个阶段学校还是以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的办学,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办学思路。到1992年学校何去何从?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课题,全校师生紧紧依托体艺教育的文化积淀,致力于“体育艺术特色教育的研究”,探索出“以基础文化教育为主体,以体育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体艺特长学生走入适合他们个体的发展领域。学校形成“学生有多大潜能,学校就为其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秉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哲学思想,并作为其校训。走出一条“弘扬科学民主、健康尚美之精神”的办学新路。

二、建构校园文化亮点神韵

学校教育的本真在于“育人”,恰如一位母亲在春节送给女儿的“压岁钱”―“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交往,越来越成熟”。这位母亲对女儿的青春寄语是对校园文化的深切诠释,一所学校能够给予她的孩子们如此多的习练机会,正是这所学校的亮点神韵所在!57中是重庆市第一所重点“示范初中”,也是我们一行访问的第三站,踏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整齐划一的学生装,特别是飘动在胸前的红领巾,在白色运动装的衬托下,红领巾是那样的耀眼夺目(这在我们的中学校园是不多见的)。这所学校设计了诸如“孝心教育”长廊,倡导“网络文明论坛”,模拟“交易市场”、“社区服务”、“头脑风景”、“大课间综合活动”。实施校园“星级文化工程”班组星级考评,学生评选“孝心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可谓五花八门,全是学生个体特长的发现和肯定!每年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内容,让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通过生动的德育实践,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社会服务大众的人生态度;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生命的精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寝室――不是杂乱无序,而是雅洁整齐。细小到牙刷牙膏的摆放都是“人”字型叠放,给人以美感享受。600多名住校生仅有4名生活指导教师管理。每个寝室都有学生个性的张扬―既像一个温馨的小家园,富有生活情趣,更像一个成长的乐园,洋溢着积极健康,乐观向上氛围。无处不留下使每个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充分自由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人本发展特色。

学校有针对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成功开发了富有特色的大课间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成长、我快乐”青春健康活动课以及多种学科校本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学校无处不彰显着“学生成长高于一切”,“合格+特长,成长+成功”的育人文化精神。

三、专家引领,名师兴校

我们所纺问的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兴校办学的专家指导团队。42中专家群体涵盖了重庆市教科院院长万明春博导、西南大学教科院院长靳玉乐博导、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重庆师范大学声乐系主任、重庆市体育局游泳高级教练等29名专家教授加盟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训工作。57中依托渝中区进修学院多名研究员负责指导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研教学工作。 罗登云是42中美术高级教师,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他总结出一套适合多层次学生专业培训及强化方法,应用于美术特长班训练,专业上线率达100%。该校美术特长班每年仅招收25名新生,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方可入学。该校培养出中国国家青年篮球队队员杨槐;青年女中音歌唱家王韵晶;中央戏剧学院学生、重庆市专业歌手大赛全奖歌手刘颖;2005“黄金搭档”标CCTV电视模特大赛重庆赛区冠军……

四、政府斥巨资投入教育,全方位兴教助学

渝中区是重庆市核心经济开发区、商贸流通区,这里经济十分发达,财政收入巨大,政府也舍得给基础教育投资。2002年,区内有4所学校进入创建重点校或市级示范校的规划,在基本建设上最初确定由政府向银行担保贷款1.7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学校只负责还息。到2003年,政府考量到学校实际承受能力,一次性还贷付息,使学校轻装上阵抓管理,提高质量谋发展。全区6所高完中,3所职业高中,13所初中,19所小学,无一所学校负债运行。政府统筹规划区属学校均衡发展,把中小学创建重点校、示范校列入政府工作大盘子,按项目管理办法给予学校资金扶持,极大地刺激了中小学名牌战略意识。42中在创建市级重点校过程中,区政府先后将校体育馆、艺术馆、天象馆列入建设规划,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政府还给予教师住房补贴,举办“骨干校长、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学术创优。鼓励社会名界和人民群众捐资助学,并给中小学政策倾斜。

渝中基础教育的成就给我们的启示:

――更加注重校长的培养和选拔,特别是专家型校长的斟选。我们所访问的三所学校校长都是市级骨干校长,而且都是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篇(7)

从知识层面来说,高中数学有很多的基本知识,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初级学习层次,高中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千变万化的试题化有形于无形中,通过思想方法看到问题的本质、解决的思路,这是数学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能在考试中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从教学层面来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预示着新课改将继续深化,其要求中学教育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依靠题海战术来提高高考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渐渐被淘汰. 依照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的话:“数学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在这基础之上慢慢磨炼学生的思维水平,即用数学思想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从如今高中数学教育的一线情形来看,一方面高中数学知识板块内容相对繁多、课时紧张,另一方面解题教学依旧是高考应试最核心的教学方向,这势必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有更高的效率――即以数学思想为基准进行解题教学的指导,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启示下,结合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实践例谈思想方法教学的实施.

解析几何初步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众所周知,分类讨论思想一直是高中数学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解决很多高中数学问题诸如:导数压轴题、分段函数问题、数列的绝对值和、排列组合求方法总数等等时常常使用. 其早在中国古代刘徽等人的专著《九章算术》中就已经被多次使用,如今更是在高考数学中频繁出现,成为区分学生思想完整性、发散性、灵活性、严谨性等考查的必备数学思想,值得教师研究和深化.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AB=2,BC=1,AB、AD边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A点与坐标原点重合. 将矩形折叠,使A点落在线段DC上. 若折痕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试写出折痕所在直线的方程.

分析:(1)题目已告诉直线斜率为k,即斜率存在;(2)从题意上看,斜率k可以为0,也可以不为0,所以要分类讨论.

解析:(1)当k=0时,此时A点与D点重合,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 .

(2)当k≠0时,将矩形折叠后A点落在线段CD上的点为G(a,1),所以A与G关于折痕所在的直线对称,有kAG・k=-1, k=-1?圯a=-k. 故G点坐标为G(-k,1),从而折痕所在的直线与AG的交点坐标(线段AG的中点)为M- , . 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 =kx+ ,即y=kx+ + .

所以k=0时,y= ;k≠0时,y=kx+ + .

说明:(1)求直线方程时,要考虑斜率是否存在、截距相等时是否为零以及相关位置关系,从而进行分类讨论;(2)本题对斜率k为0和不为0进行分类讨论.易错点是忽略k=0的情况.

解析几何初步中的对称变换思想

对称变换源自函数的学习,在学习函数时,函数的奇偶性是对称变换最基本、最原始的形态. 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对称变换思想也渐渐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其他章节,比如:抽象函数的对称变换,排列组合中的位置变换、平均分组,解析几何中的光线问题等等.

例2 光线沿直线l1:x-2y+5=0射入,遇直线l:3x-2y+7=0后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分析:(1)入射光线所在直线与反射光线所在直线关于l对称;(2)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解析:法一:由x-2y+5=0,3x-2y+7=0得x=-1,y=2.所以反射点M的坐标为(-1,2).又取直线x-2y+5=0上一点P(-5,0),设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x0,y0),由PP′l可知,kPP′=- = . 而PP′的中点Q的坐标为 , ,Q点在l上,所以3・ -2・ +7=0.

图1

由 =- , x0- -y0+7=0

得x0=- ,y0=- .

根据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得所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29x-2y+33=0.

法二:设直线x-2y+5=0上任意一点P(x0,y0)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P′(x,y),则 =- . 又PP′的中点Q , 在l上,所以3× -2× +7=0,由 =- ,3× -(y+y0)+7=0可得P点的坐标为x0= ,y0= ,代入方程x-2y+5=0中,化简得29x-2y+33=0,所以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29x-2y+33=0.

说明:(1)综合利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对称变换的思想方法是求解本题的关键;(2)构建方程解方程组是本题的又一重要方法;(3)坐标转移法是对称变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4)本题的易错点:一是计算错误,二是不能用对称的思想求解,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解析几何初步中的方程思想

我们知道,数形结合是利用几何图形解决代数问题的典范,那么方程思想,正是用代数的观念解决几何问题的代表思想. 诸如在解决两个函数f(x)=lnx和g(x)=x2交点的问题时,我们常常可以构造新的函数F(x)=f(x)-g(x),进而研究F(x)的零点即可,这就是将图形问题代数化的典型体现.

例3 已知圆x2+y2+x-6y+m=0和直线x+2y-3=0交于P,Q两点,且OPOQ(O为坐标原点),求该圆的圆心坐标及半径.

分析:(1)求圆心及半径,关键是求m;(2)利用OPOQ,建立x1x2+y1y2=0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或利用圆的几何性质.

解析:法一:将x=3-2y,代入方程x2+y2+x-6y+m=0,得5y2-20y+12+m=0,设P(x1,y1),Q(x2,y2),则y1,y2满足条件:y1+y2=4,y1y2= . 因为OPOQ,所以x1x2+y1y2=0. 而x1=3-2y1,x2=3-2y2,所以x1x2=9-6(y1+y2)+4y1y2= . 故 + =0,解得m=3,此时Δ>0,圆心坐标为- ,3,半径r= .

篇(8)

罗 湖 区:翠园初中、行知职校、文锦中学、明珠学校、罗湖中学、布心中学、东湖中学、罗芳中学、桂园中学、笋岗中学

福 田 区:华强职校、北环中学、莲花中学、景秀中学、华富中学、竹林中学、皇岗中学

篇(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弊端日益明显,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当前诸多的教学方法中,小组讨论法对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日渐凸显。小组讨论法主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学生以不同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个人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该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基础,基于学生经验与教师主导,不同小组的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分析,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不仅符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符合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要求。不过,不同小组讨论法的运用,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安排、小组分配、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等要求较高,需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其课堂效果。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运用优势

1.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相符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对学生获取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进行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合作与分享中促进学生经验的扩展。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实施讨论式教学,正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及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与标准要求相符。

2.与学生学习主体发展要求相符

不同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交流与分享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地位的转变。在主动的讨论交流教学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口头评价能力的提高,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发展要求相符。

3.与教师的业务素质发展要求相符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同的小组讨论教学法,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讨论议题,能够促进教师对思品课内容统驭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营造融洽规范的讨论氛围,能够促进教师对思品课教学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引导、讨论、总结,能够促进其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教师做好应对讨论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准备,能够促进教师对突发状况应变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对策

1.立足教学与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启发,是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重要的运用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与学生实际,对有价值、有典型意义,能够体现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进行选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讨论问题还需要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相符,保证小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差异实施动态分组

受个人学习能力等条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差异性。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确保不同小组的实力接近,保持不同小组成员的流动性,实施动态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能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克服组间交流的盲目性,小组角色和成员应定期轮换,使学生在思品课教学中体验更多角色,锻炼其与同学交往和合作的能力,通过相互影响与鼓舞,逐步缩小各个学生的差距。

3.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讨论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处于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由参与课堂教学和自由表达。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小组讨论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民主的群体和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讨论环境,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情绪,释放自身的学习潜能。

4.在恰当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调控

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调控,在不同小组讨论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思品课的特定问题讨论情况,选择学生在特定问题方面意见普遍不统一,处于学习关键和困难的节点给予学生指导,引导学生不要偏离主题,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与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小组讨论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应耐心引导,帮助其适应小组讨论学习,保证讨论教学的顺利进行。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运用中,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其评价机制除了要体现学生小组集体的成就外,还需要体现每个成员的贡献。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组与学生个体评价结合起来,设立最佳团体奖的同时设立个人奖项。在评价中,对于小组应关注过程,对于个人应关注结果,公平与效率双重考虑,突出学生的进步。

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对策,充分发挥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大学生是我国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因此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成为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加大分析影响我国中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探求相应的解决策略,缓解越来越严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变成了全社会都必须重视的大问题。

一、我国中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总体状况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近几年来中西部的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每年呈现井喷式数量进行增长,每年庞大的毕业人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变成了异常严峻的一个社会问题。虽然经过国家各方面积极的努力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培育出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

就中西部地区而言,就业行业横向比较中,大部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受到社会各方面不利影响较弱,用人需求相对稳定;而对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等的影响,对于用人数量的需求常常呈现不稳定的状态,用人需求变动较大。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特点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地区特点。从全国范围内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大学毕业生往往更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对于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发展相对落后,大学毕业生往往不喜欢将其视为首要的就业地点。因此综合来看,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就业形式异常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供需总量矛盾相对平稳,一些地区和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甚至有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我国大学毕业生从就业专业来进行比较,一些社会紧俏专业的就业形式较为稳定和良好,总体上看,可谓供不应求。而对于一些实用性较弱的专业则会出现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对口工作的现象。

三、我国中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于中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明显的干预作用,能够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起到一定的影响。首先,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高校中推行的各类大学生创业政策,以此来支持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国家组织相关人员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工作等都极大影响着中西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其次,国家在中西部地区也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的工作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是指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具体切实的行动指南,是改善基层专业型、知识型人才缺乏现状,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促进城乡统筹的助力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中西部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再次,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是中央部门实施的四大基层就业项目之一,其目的是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服务,还特别针对边远地区提供艰苦补贴,志愿者服务满后参加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还可以获得适当的加分,这个政策的推行对于缓解中西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拓展学生的整体素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培养角度影响因素分析。纵观我国整个中西部高校,高等教育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表现在我国部分中西部高校的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由于受到上世纪高校扩张的影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于专业的设置开始追求大而全。由于文科专业设置成本较低,因此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不管是特色高校还是综合性高校逐年开设了数量众多的诸如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的文科专业。这样不结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必会造成毕业生人才供给过于集中,人才类型单一,超过市场需求的现象发生。由于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进而导致社会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产生;其次,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出现错位的现象。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跟上国家产业调整的步伐,国家紧缺的第二产业急需人才,而第三产业又存在人才过剩,这样的困境是产生中西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较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中西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表现在社会资本对于人力资本的影响上。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能够谋求一份好的职业,往往与其家族的财产权利都息息相关,“拼爹”时代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学历高却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或是很好的工作高校毕业生;其次,由于国企和政府机关正逐年进行改革,推行改制与机构精简,相当大一部分的国企和政府机关能够提供的就业数量越来越少,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四、提高中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对策

(一)国家逐渐完善中西部大学就业政策指导工作。针对现如今中西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应该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这样既可以规范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又可以确保大学毕业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帮助用人单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其次,国家应该逐步规范完善大学生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要求政府及时的推出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改革用人制度,落实用人单位用人的自。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最后,国家应该提高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可操作性,以避免由于激励措施不明确或者不到位而失去政策制定的初衷,并且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对不能落实到位的相关政策制定出明确地处理办法。

(二)注重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导作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应该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适时变化,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加大专业的调整力度,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的。同时,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让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动向与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避免学生在多次择业失败后遭受打击,对就业失去信心。

(三)全社会联动优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一方面,全社会着力建设公共服务职能,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提供相关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控制中西部高校的招生规模,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维护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现如今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探索解决就业困难的相应策略,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下一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