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8: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69-01
在科学课堂中构建“反思性实践”策略,成了每一个初中科学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一、教学案例反思研究
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研究是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我们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教学有着许多真切的体验和生动的故事,如果做个有心人,用笔写下来便是一个个孕育理论生命的案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教学案例反思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教学反思案例成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
案例:原来遥控器不对着VCD也有用
在讲授《光的反射》一节时,为了自然地从光的直线传播过渡到光的反射,可以进行如下引入:
教师搬了一台VCD进教室,举起手中的遥控器。
师:它为什么能遥控VCD呢?
生:它是通过红外线来控制VCD工作的。
请一位同学上台,在离VCD5米处向同学们示范遥控器是如何对VCD进行控制的。
同学们发现遥控器在控制VCD时是正对VCD的。
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当遥控器不对准VCD,比如说朝相反方向按,它也能控制VCD吗?
一学生尝试几次并且成功了。
……
教师:科学家们发现,光在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会发生反射现象,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光的反射来解释。
经过反思分析,有许多科学教学内容总体上适合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用讲授的方法或者学生用自学的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学生会感觉枯燥,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挣脱“枯燥的单纯的书本内容讲解”的枷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情境,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实践、探索求新知的能力,让学习的内容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建立非人为、实质性、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建构。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探究的思想,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它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科学教学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对教学、教育研究工作和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反思日记必须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在写反思日记之前,下面这些问题可能会有所启发,这些问题代表着不同的教学要素,请你仔细回想:你在教学之前的计划或期望是什么?实际的教学情景又是如何?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为什么存在差距?对你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作用?
案例: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师:当你提着细绳吊着的石块慢慢浸入烧杯的水中时,手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手会有一种变轻的了感觉,烧杯中的水面会上升。
师:我们的手为什么会有轻松的感觉?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1:……
生2:手有轻松的感觉是因为吊着的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水面上升是因为石块浸入水中后,占了一部分位置。
师:对,你们猜想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有关。
师:你们可以利用台上的实验器材马上定性检验一下你们的猜想。
生:开始实验、讨论……
师:请你们把检验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非常好!能否简要地介绍一下实验过程。
生:描述
师:同学们完成实验测量后,分析一下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
生2:……
师:回答的很好!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
生:讨论、交流汇报
反思:
1.演示浮沉条件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但加深学生对浮沉条件的认识,须由学生自己实验探究。
2.实验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鸡蛋应选新鲜的,放在清水中要能下沉;如不新鲜,在清水中也不会下沉。带塞小瓶中的装沙量,课前要称好、核准。盐水的浓度要根据鸡蛋的新鲜程度决定,只要鸡蛋放入盐水中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就可以了,量筒里装的盐水多少也要合适,否则,注入清水,鸡蛋不会下沉。
这节探究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求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之间的规律。教师注重了学生探求未知知识的认知过程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很自然地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避免了照搬结果,死记硬背。
反思性实践教学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在设计中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后反思。它能帮助我们从压抑的、常规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我们教师如果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就多了一份研究的自主,多了一份摆脱机械劳动的可能。
参考文献
二、建设前期方案的讨论、修订和定稿
2009年上半年,南京市教育局计划给全市14所小班化初中配备1间数字化地理教室,平均每所学校配备标准是40万元,市技装和区技装分别拨付20万元。计划一出来,14所学校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设计自己的建设方案。负责教室建设的2家企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该项工作负责人共同探讨,形成了方案的雏形。市技装部门经常组织14所学校负责人在一起研讨,有时外出参观学习。研讨时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各校地理教室建设方案,包括设计意图、亮点所在。智慧的碰撞与分享,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因为每所学校地理教师不多,有的学校只有1名,有的学校地理教师年龄偏大,对新鲜事物不太关注,而且地理教室建设和使用走在全国前列,前车之鉴很少。市技装部门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大家相互交流分享尤为重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这样的集中研讨举行了好多次,各个学校的方案总是修了改,改了修,直到建设方案最终敲定。在一次一次的研讨中,我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感受到了“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14所学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在2009年暑假一起开工建设,年底基本完成。
三、建设后首次集中培训
2010年年初,市技装部门利用寒假时间组织14所学校地理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进行封闭式培训,地点在江宁区的百家湖中学,这所学校的地理教室也是刚刚完工。
本次集中培训共3天时间,主要培训项目是数字星球、电子白板、望远镜的使用等,最重要的是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制作。地理教室中传统的教具培训很少。3天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培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每培训一项内容都会让学员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而且还有课后作业。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每一个项目都完全熟练之后才推进下一个项目。
3天的培训时间很快,学员们收获颇丰,之前很多年龄较大的学员对地理教室中一些设备无从下手,也不敢摆弄,但现在对地理教室的恐惧感渐失。学员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会制作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很多现代化教学仪器不再那么神秘。
培训接近尾声,市教育局领导专程来到百家湖中学,对本次培训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全体学员齐心合作,互通有无,走在全国前列的数字化地理教室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争取打造成一个品牌,一面旗帜。
四、赛课中的合作和比拼
数字化地理教室建成了,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地理教学,服务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花了不少心思。市技装的领导不止一次说过,我们的硬件条件跟上了,平台给教师搭建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去用,别怕用坏,用坏一点关系没有,应该表扬,怕的是摆在那边摆坏。
最近几年南京市每个秋学期都会举行一次全市各个学科的小班化赛课活动,2011年的地理小班化赛课,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达成共识,分为普通组和数字星球组,数字星球组设立的目的不言而喻。全市14所有地理教室的学校都要参加,拿出自己的好课。赛课分两个步骤,先是说课进行初选,然后上课进行决赛。参加赛课的课一般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课要经过反复打磨,往往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还可能是一个区的集体力量。
我校只有笔者一名地理教师,当时比赛在即,心里比较着急,想了两晚,课的雏形产生。请教了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虽然不是本专业的,仍然给了很多帮助。比赛的前一天,试上这节课时请了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观摩和指导,有历史教师、政治教师。他们站在自己学科的特点上谈了观课感受,给了一些指导和修改意见。正是由于教研组教师的通力合作,毫无保留,帮助笔者取得了数字星球组一等奖的成绩,也越发认识到教学中集体备课的力量。
赛课过程中有幸听到了几节其他教师的课,同课异构,各有千秋,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课经过了精巧的设计和精心的打磨。
五、课例评比,择优进京比赛
2011年,市技装部门联合市教研室布置了一项任务,全市14所拥有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小班化学校各准备一个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课例,市技装和市教研室择优选择,优秀课例在全市再继续打磨,然后到北京进行赛课。
任务一下达,14所学校的地理教师又开始忙碌起来。领导的重视,机会的不易,个人教学的积累,这都是摆在眼前的压力。我校的教学管理者说,课的内容和形式帮不上忙,但是课的录制和其他服务有求必应。准备了一个星期,请我校的信息教师录制了这节课,并拷贝到CD中上交到技装处。一段时间后接到通知,有3位教师的课例入围。市技装通知所有参加课例评比的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集中对这3位入围教师的课进一步听课、评课,提建议和意见,取长补短,争取在全国的赛课中有所收获。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3位教师不负众望,分别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六、中心组成立,合作中完成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
首批14个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让我们看到了地理教室的优越性,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会逐渐推广。市技装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有我们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装备标准。因为走在全国的前列,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经验,所以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地理专用教室中心组正式成立。中心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学期计划,组织开展基于数字地理教室的观摩课、公开课或者赛课和地理教室使用技能培训以及对后续要建的地理教室进行指导,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制定。中心组一共5人,有1名教研员,4名一线教师,定期研讨。在制定《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过程中,组员们首先搭建框架,然后组长把任务细化,组员领任务,遇到难题大家一起讨论,经过一个多月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应运而生。大体框架如下:
1.地理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2.地理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3.地理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1)设置要求
(2)数量要求(包括准备室)
(3)通用要求
(4)专用要求
①功能要求
②基础配置要求
③地理准备室配置要求
④地理科学园配置要求
⑤小气象站配置要求
4.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1)初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2)高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5.地理实验室的人员配备要求
6.地理实验室管理要求
(1)实验室管理制度
(2)实验室学生守则
(3)实验室管理员职责
(4)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
7.实验室教学工作
七、申报国家级课题,分工完成案例集
2012年,由南京市技装处牵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获得了立项,这是一个大课题,主题是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教学案例研究,需要全市所有有地理教室的学校合力完成,最终的成果就是编撰一本基于数字星球的初一地理教学案例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栖霞区和原白下区2名地理教研员牵头,首先是分工,各学校自行申报教学案例,然后统筹安排。制作分工表把初一年级地理每个章节全部列出,任务分配到各个学校,任务不算重,但负责的教学案例必须保证质量,需要精心设计。目前各校教学案例都已经上交,紧接着就是评审组的筛选和修改。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案例集一旦完工,意义重大,对江苏乃至全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八、结束语
南京市数字化地理教室从无到有,从建设到取得成绩,切实证明了两点: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合作,很难发现问题,没有合作,很难做出成绩。
教师在设计物理案例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对课堂抱有期待,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存在畏难心理,有趣的教学过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教学氛围中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例,给学生展示一个与学生原有生活认知有冲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可以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直观展示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只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无法理解的物理现象,丰富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浮力时,浮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只通过单纯的讲述无法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并且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死海漂浮、轮船航海、人游泳等图片,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的同时,对其中的现象产生很大的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将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模拟到小实验中,将小塑料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小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引导学生以此为模型进行研究,教师再向学生展示小塑料块的受力示意图,引出浮力的概念,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快地理解浮力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浮力的测量,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以及之前学习的压力计算等知识来练习浮力的测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理知识,还熟悉了浮力产生的原理,并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2教学案例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应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应注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不能单方面以后进生或优等生为基准降低或提高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制定的目标应适宜,过高会使得学生无法达到目标而失去学习兴趣,过低会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制定合适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对于一些完成实验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醒其多观察实验现象,或者让其分析处理数据等,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教学案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案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并且通过探究和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安排物理课堂时应灵活安排课堂,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吸收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课堂活动中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通过合理应用物理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教学过程为: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组织一些适当的实验小比赛,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展示一些小实验,然后教师对一些优秀的实验设计进行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参与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发现实验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在学生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争取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猜想,但不可能将所有的都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这时需要教师引进适当的引导,将一些相似看法的学生分别组成小组,让其进行小组探究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同时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探究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得出的结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完善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更系统的认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教学案例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1.时效性原则。
虽然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略显成熟,但是他们仍是社会中最年轻的一群,并且由于好奇心旺盛,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很浓厚的兴趣,因而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多选取一些具有高时效性的案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频发的4s店强制销售选装件案、房地产公司欺诈消费者案及2008年震惊全球的三鹿“毒”奶粉案等案例让学生分析与学习。
2.方向性原则。
由于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的价值思维与价值选择模式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时很难分辨事情对与错。此外,中学政治课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即德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有方向性,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正确引导,多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少选用具有消极意义的案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的正面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行。另一方面是利用选取的具有消极意义案例给予学生警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非”、什么是“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中学政治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这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成效。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并选取与二者紧密联系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案例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符合中学生的关注点,因为这样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受到教育。例如,在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以某中学或者本校的学生逐渐走上犯罪道路,向学生介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
4.实践性原则。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是中学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融入案例。例如,在讲“珍惜学习机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与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在课上与全班学生汇报与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学习。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对案例进行精选与整编,方法如下:
(1)选取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是由权威学者、教师编著的,里边有大量案例,并且这些案例往往是最贴近教学内容、最经典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从教材中选取案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例如在讲“团结协作,互助前行”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列举教材中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三位院士的回忆,进而让学生分析当时班里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如何成为优秀班集体?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2)选取实际生活中搜集的案例
案例是源于生活的,为了丰富教学所用的案例,教师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不断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如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搜集。此外,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搜集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多选取真实的案例。例如在讲“我与父母交朋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全班通过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进而让学生在分享真实故事的过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3)自己编写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能每时每刻都找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便可以根据真实案例进行适当改写,编写出新的教学案例,但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案例编写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2.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入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案例的引入是要把握时机的,只有找准时机,整堂课才会自然流畅而不生硬。在一堂课中,案例引入的时机并不是固定的,也没有一个标准,主要是靠教师的把握,既可以在讲授内容之前引入,又可以在知识讲完后引入,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引入的形式,既可以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更可以给学生分发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等等。
3.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
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整理案例重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在讨论中相互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可根据每一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对于没有思路的小组可适当予以提示,而对于思路明确、清晰的小组则可予以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案例分析与谈论顺利进行,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言,也愿意发言,进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讲“计划生育”时,教师引入由“重男轻女”守旧思想而产生的超生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走进小组,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超生的危害,并认识到国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
4.总结与评价。
二、寻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优秀的案例才具有讨论的价值,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选择案例还需要依据课本的知识,不超过课本内容的范围,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服务,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对政治案例的讲解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从主动探究中夯实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毅力的培养》一课中,教师需要选择典型的案例,讲清毅力是一种韧劲更是一种积累。为了把毅力这种精神具体化,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识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以邓亚萍的锻炼生活作为教学案例:邓亚萍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虽然取得了荣耀,但是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训练。在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虽然辛苦,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通过对邓亚萍锻炼案例的具体展示,可以让学生在她的身上感受到顽强的毅力。这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没有具体的案例作为政治知识的补充,教师的语言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具有说服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学科知识无法透彻理解,也难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案例的精确性、校本性以及科学性,因为一堂课就是局限的45分钟,教师既需要在短时间内讲完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穿插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注意精准性,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案例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对案例中蕴含的问题进行充分地思考和讨论。
三、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中才能够获得知识的提升。教师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本堂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精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横向拓展思维,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两种思维的共同作用之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思想品德课程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特有的知识结构,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总结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当引导和补充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战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可以以当堂训练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在设计问卷问题上可以选择归纳能力强的知识点,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也可以以问答题的形式。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总结归纳过程中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在导入课程和总结归纳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1.1美术欣赏教学发展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美术欣赏教学发展止步不前,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美术欣赏教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美术作品的形式与美术的关系、美术的心理过程及美术欣赏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这些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现代美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美术欣赏教学没有专门的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一般都只存在于著作中的某一章节或者某一部分,而且很多研究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综上,尽管目前我国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需要对美术欣赏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2美术欣赏教学目标
1984年与2000年版美术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提出过美术欣赏教学的总目标,但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已经难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2001年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以一种更明确更全面的方式被提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欣赏美术作品的材质和内容,让学生基本掌握古今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概况。二是努力提高学生视觉欣赏能力,让学生用充沛的情感表达欣赏完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想法,尽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是要珍惜我国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和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
2.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现状
2.1态度方面
根据调查和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难以理解美术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美术欣赏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努力让学生接受多元化的文化,端正学习态度。
2.2兴趣方面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对一些流行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例如初中生在生活中常接触动漫,希望可以通过美术课学到更多关于动漫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需求,将动漫适当地引入到日常美术教学中,将动漫作为一项辅助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辨别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一些过于商品化、表面化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应该成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教学资源。
2.3能力方面
大多数初中生学习美术都是零基础,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都停留在表面,当画面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时,学生常常产生排斥,这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事实表明,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学科知识,那么学生的美术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丰富内容。
3.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3.1动漫教学案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视觉艺术更加产业化与商业化,其中最典型的是动漫。尽管现代美术教学中没有充分将动漫应用到教学中,但学生所表现出的创作动漫形象的能力已经超越年龄发展水平。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动漫的欣赏只停留在浅层面上,不会注意到蕴藏在动漫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漫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挖掘蕴藏在背后的美术资源,使其成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开展欣赏与评价这节美术欣赏课时,可以先用节奏轻松活泼、画面感强的动漫音乐导入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下教师要深入调查学生对哪些动漫比较感兴趣,针对比较感兴趣的动漫截取部分片段,课上利用多媒体放映这些片段,让学生在片段中感受动漫的特征和含义。放映结束后让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背景音的特征等,让学生在分析中对动漫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借用动漫这个文化资源,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2山人教学案例
文人画作为我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精品,在现代美术绘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作品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大多数学生对作品内容比较陌生,对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难以做到充分理解。例如山人之一的朱耷,由于作家本身怪异的行为和狂放不羁的绘画风格,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这位作家了解甚少。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文人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让学生了解文人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才能逐渐理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逐渐理解文人画的画风。二是要从文人画本身出发,深入分析作品本身的美感和风格特点,感受文人画的精妙。
3.3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发展历史久远,但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觉得抽象艺术深奥莫测。大多数初中生觉得抽象艺术过于抽象,难以感受抽象艺术的魅力,但现代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抽象艺术必将长期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要提高美术欣赏的能力,感受抽象艺术中蕴含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对整个社会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产生的“考试机器”。试问这样的“人才”又怎样能让中国强大呢?因此,我国的教育制度迫切需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它重视人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在我国素质教育初试阶段,《牛津初中英语》作为一种新颖的教材,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牛津初中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按照教学内容设计语言环境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并且更容易记住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内容联系社会、贴近生活、语言环境真实。《牛津初中英语》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较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算再辛苦也坚持做下去。学习英语是一件枯燥繁琐的事情,如果没有兴趣支撑的话,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在《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事渗透到教材中,多采用英语讲解国际和全国发生的大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中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做题、考试能力,只要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就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用英语交流与写作,而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因此,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英语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在课间和课后听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和英文歌曲,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听英语新闻。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其次,重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口头对话游戏、小组讨论、演讲、朗读、辩论赛、表演英语小品或戏剧等活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这些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和应变能力。
再次,让学生养成读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在早晨读英语。一天之计在于晨,我们应该抓住早晨的大好时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英语书籍、英语名著、英语报纸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增加学生的阅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多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人文地理。
最后,培养学生用英语写作的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也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关键。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英语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写作和翻译方面的知识,并且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和翻译。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在学习一个国家语言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该国家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关于外国人文地理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风英.试论如何在《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1 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情景教学就是根据地理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强调智能发展,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创造最佳场合与最佳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幼师生年纪不大,好奇心强,思维敏捷,乐于表现,求知欲高。而幼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结构新颖,每章后面都附有实践活动和阅读材料,实施情景教学即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又可以使教材由单一的知识载体变为集知识、技能、教法、学法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材料。据此,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在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及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上,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进一步丰富教材情趣,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实现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使教师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动。
如何实施情景教学哪?首先,教师要善于收集影视、报刊及各种书籍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诗词歌赋和谚语民谣等,以促使教学场景形象化、教学语言专业化、趣味化。如讲地震时,放映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危害;讲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引用王维富有情景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将会激发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其次,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情节美的教学结构。导语与举例要恰到好处,重点、难点“愤悱”局面水到渠成,结尾信息反馈留有余地。再次,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地理教具、试验设备及实践园地对教学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版图版画,现代教学手段和试验仪器,变静为动再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把教材内容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案例教学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激发求知动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采用灌输的方法,教师讲一讲、抄一抄、学生听一听、记一记,根本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听没听懂。我们在教学中打破这一模式,尝试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使教师“教”的活动完全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通过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研究——获得研究成果,并进行拓展”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
如“天气和气候”一节有关“气旋、反气旋”等内容,教材文字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就采用案例教学。第一步放映《台风》录像片;第二步让学生观察台风的景观图;第三步老师在黑板上画有等压线的气旋图。然后结合课文,师生互动地总结出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它反映的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②它的气流如何运动的?③结合等压线图及有关大气运动成因的知识,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和力量导致它这样运动的?④你能画出他们的示意图吗?⑤你知道台风如何防吗?这样,通过图的展示和问题的一步步提出,就把学生带入了形象的地理情景中,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的活动,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
3 心理教学,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近几年,我们根据幼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尝试把一些心理原理用于课堂教学,巩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明显教学成效。
地理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创造性地实施适合具体情景的策略。就一般情况而言,农村初中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树立新型生态观念,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是地理课程的独特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变。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平等共享,既反对富人和发达国家把金钱置于资源与环境之上,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使穷人和发展中国家失去利用资源的机会而被迫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也反对当代人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牺牲长远利益,断送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的自私行为。地理课程突出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地生态文明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改变地理光靠讲理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转化为自身的理念和习惯。而探究式教学正好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地理教育国际》强调:"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除了以上探讨的地理教育功能外,地理教育的价值还体现为: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二、构建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对教师的评价,从而体现了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评价重心偏离,即过分关注地理学习的结果,忽视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忽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功用被曲解,甚至狭义化、数字化,而不是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导致学生与传统教育评价各行其是,造成诸多弊端。而探究式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使教育教学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正如卡罗・汤姆森所说:"评价永远是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因此,从素质教育理论出发,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评价应该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按照"学生主体论"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总体要求,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立足农村乡土环境,开发校本地理探究学习资源
提到探究式教学,多数农村教师都会感慨:"这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等,而且城市学校的学生聪明,见多识广,而我们这里除了蓝天、白云、泥土什么也没有,加之学生思维狭窄,凭他们的知识、智力水平,掰开揉碎的讲还学不好,哪有能力搞探究?"事实上,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与城市各有其资源优势。正如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言"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地理教学涉及到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有关内容,从课程资源的意义讲,农村的一草一木、农舍炊烟、黄土高坡、丘陵山冈、道路桥梁等,仍是重要的课程要素,无论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们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在农村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的自然要素、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规划家乡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调查、专题研究等活动。比如,山区中学就可以把地理课搬进大山,通过实地观察山顶、陡坡、缓坡、鞍部、山谷、山脊等地形特点,观察河流的位置与山地地形的关系,实地观察岩层的走向,了解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分析讲解成因,通过实地观察阴坡、阳坡在植被上的变化,分析两侧日照、温度、土壤湿度等情况。这样不仅多种课程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且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
四、关注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地理教师应注意到:一方面,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到高中学生的水平,所以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教学应多从直观、形象的现象研究入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人而异,一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存在差异;二是因外在环境不同而造成思维方式、性格、视野等的不同。在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使活动尽量不脱离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这种较好的心理素质更能适应探究教学的需要。
并呈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大多还是"水中月,镜中花。"鉴于此,必须改变目前农村教育"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立足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只有当农村学校地理课程改革成功了,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茫茫然,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