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8: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河道生态防护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古以来,治河是治水活动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治导、疏浚和护岸等措施,对河流进行治理和控制,以期除患兴利,实现行洪除涝、取水利用、交通航运之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河道在保障经济生活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我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道功能退化、水质恶化。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此类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开展河道整治是恢复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河道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河道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还应树立亲水的理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而最基本的水利设施之一的护岸工程,作为一种构造物,几乎贯穿于河流空间的全部区段,因此,护岸工程对整个河流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是河道整治效果的最终体现。
1 河道护岸工程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传统的河道护岸工程往往局限于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等基本功能。在护岸工程设计中,特别是城市河道,为了控制河势和确保河道的防洪安全,着力于运用块石、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结构设计,使得许多河道被人为渠化。这样一来,对河道和人类造成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河岸衬砌硬化之后,土体与水体的关系相割裂,隔断了河道水域中的生物、微生物与陆域的接触,并引起其自然生存环境恶化,河流的天然自净能力下降;
(2)河道两岸修筑防洪堤岸并实施硬化护坡之后,河流从前的滨水环境发生了改变,人与河流原本的和谐关系被破坏, 人们失去了往昔那种自然野趣的亲水、休闲和娱乐场所;
(3)按传统方法整治后的河道,河槽渠化,河岸硬化,边界整齐,走向笔直,与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需求和心理期待完全相背。
到20世纪中叶,随着回归自然、景观文化、亲水等新理念的不断涌现,生物护岸技术开始得到了重视,其应用也逐渐广泛起来。现代生物护岸技术是结合工程、生物与生态的理论,有意识地尽量利用天然材料作为河岸保护的素材,进行生物护岸建设,不再仅仅强调护岸的抗冲刷力、行洪能力等,而是强调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的完美结合。
2 生态型河道的概念及特点
2.1 生态型河道概念
生态型河道是在生态安全与和谐理念指导下,以修复受损河道为目的,通过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形成的自然生态和谐,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性高,生物多样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是通过河道结构上的生态工程建设来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生态河道特征
生态河道系统是以自然为主导的,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掠夺、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河道既具有生态学特性,又具有力学、社会经济特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稳定性、景观适宜性、生态健康性和生态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3 生态护岸结构及模式
生态护岸是生态河道的主要体现。生态护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岸墙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型式。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遵循着规模最小化、外型缓坡化、内外透水化、表面粗糙化、材质自然化及成本经济化等原则,而且与常规方法相比,各类工程的总投资相对比较低。河道护岸具有许多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防洪排涝、供水输水,其次是满足景观、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需求。
3.1 生态护岸植物种类选择
生态型护坡可采用基本的植物群是水生植物、草、灌木和树。植物种类的选择以表1中汇总的植物的不同功效为依据,并考虑可使植物存活的土壤物理成分、气候条件、土壤和水状况。
表1植物的护岸功能
3.2 生态护岸结构
生态型护坡结构上主要有天然材料护坡、人造材料复合植被护坡、多孔隙结构和笼系结构等,这些材料和结构大多满足多孔隙和柔性的特点,详见表2,多种护坡形式见图1、图2和图3。
表2生态护岸结构及特性
图1天然材料护坡形式
图2石笼护坡形式
图3网格型混凝土块护坡形式
3.3 生态护岸模式
不同河段,因其坡度和冲蚀条件而异,需采取不同的护坡措施。生态护岸模式有三种:原生态型治理模式、自然型治理模式和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针对不同河流功能,推荐采用的护岸模式见表3。
表3生态护岸模式选择
4 两岸岸坡的植被缓冲带
河流廊道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是保存与联系各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场所,人为的干扰常会影响廊道栖地的品质。
4.1 植被缓冲带功能
植被缓冲带具有许多功能,如隔离或屏障人类活动的干扰,减缓洪峰,提高河道的稳定性,同时还兼具美学、游憩与资源利用功能;植被缓冲带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净化水体。在沿江栽植大面积绿化有助于提高自然的渗滤净化能力,减缓污染土壤对水体的威胁。大范围连续的、多层次的河道水系绿化和水系水质的提高也为鸟类和水生动物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容量,从而更加提高河道的自然活力和生机,使水环境更具吸引力,也增强了不同河段的地方特色和景观个性,而同一地区恰当的物种选择又可分明地展示出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
所以,人为活动区域应与河流廊道之间保持一段缓冲地带,隔离或屏障人为活动对河流廊道干扰所产生的冲击。
4.2 植被缓冲带的布置
缓冲带设计要体现主题性。绿化带应以树林布置和草地布置相结合,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河道治理追求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植被缓冲带可按如下两点布置:
(1)在堤岸上面及堤岸以外的步行空间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为步行和活动提供足够的硬地面积,同时也提供足够的树荫面积,又能保证视线的通透。
(2)远离水岸的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处理成大面积的绿地。但要避免一览无余的绿地, 也要避免过密的树木遮挡视线。
5 态护岸的设计应用
5.1设计要点
河道具有防洪、引排水和航运等功能,因此,设计生态护岸时,应结合河道的主要功能、河道地形地质状况以及施工工期等特点,确定具体的施工设计方案。一般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原则为:
(1)生态护岸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2)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岸在视觉中“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3)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
(4)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
(5)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6)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5.2栽种植物的选择
在栽种植物以前,应首先进行工程区域的植被调查,然后根据植被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景观、安全性、地域适应性及生态平衡的问题,并按以下条件进行严格的选择:(1)适合气候、气象条件的树种;(2)土壤要求低;(3)原有品种;(4)抗病虫害能力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性小;(5)寿命或者效果发挥时间长;(6)具有能够美化环境的效果;(7)容易维护管理;(8)具有市场性。
5.3生态护岸设计
河道根据水位的变化范围,一般分为:常淹区、变化区、常露区三个部分。常淹区指河底至枯水位段,变化区指枯水位至丰水位段,常露区指丰水位至堤顶段。在河道的不同坡段选用合适的植物,是生态护岸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护岸的设置应以不影响河道过水能力为前提,以提高工程的环境效益。常淹区的淹没时间最长,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采取硬性护岸,经济条件不够可种植喜水植物,如解力草、黄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变化区受水体冲刷,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应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护岸,或用混凝土预制块组成框格压载,在框格内填土、深栽柳,柳间栽爬根草;常露区只受雨淋沟影响,水土流失不大,宜采用草皮护岸,间隔配栽香樟、大叶女针等风景树木。
另外,生态护岸的设计还应满足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刷稳定的要求。
5.4技术经济比较
生态护岸具有以下优点:(1)克服了原浆砌块石护岸的呆板和生硬,使工程与自然统一;(2)利用不同季节植物的形状和颜色,可大大改善工程环境;(3)避免采用非自然的材料,避免了二次环境污染;(4)生态护岸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5)因设置多孔性构造,对生物的生长和水质起到了保护作用;(6)工程造价相对较低。
从工程维护角度分析,浆砌块石护岸具有一次性投资、维护少等优点;生态护岸一般在栽种后的一年内要进行一定补栽(一般为10%左右),在植物成活前要进行一定的养护,而后,植物主要是依靠自然的力量进行自然更新,通常情况下无需维护,所以维护工作量也不大。尤其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生态护岸在河道护岸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 生态护岸的应用现状
5.1 生态护岸的发展趋势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方法,它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生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在建设多自然型河流中,重点是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并具有魅力的水边环境。在河道整治的各种方法中,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应优先采用生物材料法;其次采用混合方法,即:采用植物与木材或石料合用;最后才考虑刚性材料方法,即:采用木材、石料和混凝土。
5.2 河道护岸现状
传统的河道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较少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甚至有的地方追求所谓的“高标准”河道,对河道采用全断面刚性材料衬砌,使河道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很严重的。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在注重城市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在有些堤防和护岸的结构设计中开始注入环境水利的设计理念。如:有些堤防护岸采用草皮,依靠草皮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岸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另外,在水土保持工程、防止坡地雨水冲蚀等方面也有一些应用。
6 生态护岸的应用实例
6.1 生态护岸的可行性
根据各地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有以下植物适用于生态护岸,即:水杨柳、白杨、芦苇、刺槐、常青藤、黄菖蒲、龙须草、香根草、爬根草、千屈莱、黄昌蒲、解力草、黄花鸢尾、千岁梅花藻和豆牟莱等,因为这些植物能生长出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抗冲能力,同时生态护岸具有造价低、能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例如日本冲谷实业有限公司1990年设计的茂渔川工程,该工程河流的正常流速为0.4 m/s~1 m/s,洪水时河流的流速达3 m/s,工程的生态护岸结构种植的植物为千屈菜、黄昌蒲、千岁梅花藻和豆牟菜,运行至今已有12年,不但固土和抗冲能力效果良好,而且美化了环境。
结束语
由于河流在城市环境中的特殊地位,河流的生态环境整治已成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宜居层次的重要内容,而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护岸整治是河流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生态护岸技术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质净化于一体,既改善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又满足了市民近水、亲水、赏水的需求,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工程概况
罗湖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清平高速、广深铁路生态林带建设、清平高速清水河边检站景观提升、清平高速公路两道边坡生态护坡改造工程。原生态林带现状良好,生态林带均为常绿树种,缺少开花乔灌木,主要开花品种选择为凤凰木、火焰木、山杜英、宫粉紫荆、勒杜鹃、小叶紫薇等,如何因地制宜将城市道路边坡生态美化是该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2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景观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林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该项目要求在道路两侧50m内建设绿化带。
3 清平高速道路两侧边坡绿化现状
清平高速道路两侧边坡主要为岩石边坡及格构梁岩石边坡,边坡已经复绿,复绿情况如下:①原喷播复绿的草坪枯黄、老化,覆盖率较低。②原喷播复绿的灌木(如银合欢)长势良好,但由于岩石边坡不能提供足够的土壤供其生长,且大部分边坡坡度较陡,灌木生长较高、根系浅不堪负重出现大量倒伏现象,遇台风季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③边坡局部出现滑坡现象,岩石原状已严重,景观效果差。
4 因地制宜依据立地条件选择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形式
4.1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设计变更
由于原施工图设计的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形式为直接种植勒杜鹃、小叶紫薇等开花灌木,由于此处边坡为全岩石性边坡,土层很薄,不具备植物直接生长的条件。所以在整个施工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设计变更,根据实际立地条件重新进行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设计。
4.2 边坡稳定性勘察
对于边坡生态防护绿化方案的选择,为考虑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能不能满足施工条件,建设单位委托深圳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边坡稳定性勘察。边坡稳定性的勘察手段和方法,其一是量测边坡的物理空间尺寸,包括每级坡高、坡角、岩土类弄型;其二是岩土类别的结构类型、岩体产状和岩体临空状态以及可能失稳类型和失稳模式。根据勘察数据显示,清平高速公路两侧边坡稳定性良好,满足边坡防护绿化改造要求。
4.3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方法
根据边坡的立地条件及景观要求,清平高速公路两侧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绿化防护及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防护。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侧(2#)一级岩石边坡、左侧(7#)岩石边坡、格构梁边坡、主干道左侧(8#)格构梁边坡,均采用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绿化防护;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侧(2#)二级岩石边坡采用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防护。
4.4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坡面杂灌木砍伐——坡面树根、杂草、余土清理及外运——坡面清理——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或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栽植矮生紫薇、勒杜鹃——喷播植草——养护管理。
5 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施工工艺
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系统是集土木工程结构和生态环保绿化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应用了生态袋、三维排水联结扣等材料。生态袋选用高质量环保材料,产品具有不降解、抗老化、抗紫外线、无毒、抗酸碱盐及微生物侵蚀、百分之百回收、实现零污染。生态袋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其具有良好的固土功能,同时对植物非常友善,使植物通过袋体自由生长,根系进入工程的基层土壤中,像无数锚杆完成稳固作用,时间越长,越加牢固,实现稳定性永久边坡,大大降低维护费用。
5.1 坡面清理
去除坡面的杂灌、杂草、树根、垃圾等,坡面不平整或空缺处宜采用砂浆等措施进行调整,坡面凸出超过5cm的部位应进行凿除。
5.2 锚杆施工
在坡面水平间距1.16m,纵向间距1.2m植入M14膨胀螺栓,然后水平间距1.16m布置φ20钢筋与膨胀螺栓进行焊接。钢筋与坡面最少留有2cm的空隙,便于钢筋钩爪安装及滑动,每条钢筋上纵向间距0.6m安装钢筋钩爪。
5.3 生态袋填充及垒砌
标准坡面生态袋采用顺摆,对于局部深度在50~70cm则采用双层袋处理方法,且生态袋填充料选用沉降量小的砂性土,按图纸要求添加肥料。生态袋垒砌摆放时,要挂水平线施工,上下层的竖缝要错开,确保三层无通缝,三维排水联结扣放置于袋与袋间骑缝布置,采用小锤敲压三维排水联结扣,使棘瓜能锚入生态袋内,保证互锁结构的稳定性,生态护坡施工完1m高后,浇水让它预沉降,袋扎扣和线缝尽量靠内摆放或尽量隐蔽。
6 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施工工艺
6.1 清理坡面
按要求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进行生态整治,对坡面上的浮石加以修整,处理后的坡面倾斜一致、平整、无大的石头突出与其它杂物存在,使其有利于客土基材和岩石表面的自然结合。
6.2 安装锚杆
锚杆可分为长锚杆和短锚杆,安装锚杆时,先放样,主锚杆与辅锚杆采用梅花状排列,即主锚杆横纵间距2m,在主锚杆对角线处布置一个辅锚杆,使主辅锚杆呈梅花形。然后,采用风钻进行钻孔,孔钻好后,便可进行锚杆的固定工作,用水泥砂浆灌注,往锚孔灌注水泥砂浆时,一定要灌满、灌实,锚杆伸出坡面长度为6~8cm。
6.3 铺设及固定镀锌铁丝网
将铁丝网从坡顶沿坡面顺势铺下,铁丝网应伸出坡顶50cm,在坡底网与平台相平。铺设时拉紧网,铺平顺后,将格栅、网挂在锚杆上,用铁线锁紧,并根据需要在锚杆中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垫块,以使铁丝网与坡面的距离保持4~5cm,网与网之间搭接10 cm。完成网与锚杆的连接工作后,要严格检查铁丝网与锚杆连接的牢固性,确保网与坡面形成稳固的整体。
6.4 喷射客土有机基材
客土材料的配制:主要由当地优质土、纸浆纤维、养生材料、营养剂、粘结剂、进口土壤改良剂等经过搅拌混合而成。选用液压泵送式多功能喷湿机将客土有机基材均匀的喷射至坡面,由于这种类型的坡面表层石头凹凸不平,客土有机基材的厚度需达到10cm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7 边坡采用灌木、草坪的绿化美化方法
清平高速两侧边坡绿化美化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综合考虑边坡的实际立地条件、城市快速道路景观要求、景观风景林带建设目标,边坡的绿化美化采用灌木草坪相塔配,使得边坡生态防护景观自然和谐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满足边坡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创造繁花似锦的景观大道。
灌木品种选择为勒杜鹃和小叶紫薇,苗木规格为地径≥1cm,高≥50cm,冠幅≥30cm。
8 直接喷播植草施工工艺
在做好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及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栽植完开花灌木勒杜鹃及小叶紫薇的坡面上进行直接喷播植草复绿。直接喷播绿化采用液压喷播技术,其原理及操作方法是应用机械动力,液压传送,将附有促种子萌发小苗生长的种子附着剂、纸纤维、复合肥、保湿剂、种子和一定量的清水,溶于喷播机内经过机械充分搅拌,形成均匀的混合液,而通过高压泵的作用,将混合液高速均匀喷射到已处理好的坡面上,附着在地表与土壤种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集生物能、化学能、机械能于一体。
1 生态混凝土护岸种类
目前,一方面人类与城乡河道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强烈; 另一方面,城乡的社会经济系统和居民日常生活更加依赖于城乡河道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城乡河道护岸植物少、水中生物少、水量小、河道普遍较浅、流速慢、枯水季节甚至断流,上述水力特征决定了城乡河道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
为了保证城乡河道的原有功能,首先要保证河道岸坡的稳定。从目前河道护岸技术来看,主要有四类:
(1)混凝土类材料护岸技术,材料虽然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诸多优点。
(2)预先浇制常规多边形混凝土块,在多边形内部放置土,然后在土上植草。
(3)预先浇制生态混凝土,然后用人工灌浆的方法向生态混凝土空隙内灌注含草籽、肥料的浆液,草籽在空隙内生长发育,然后穿过生态混凝土中的空隙扎根在被护河道岸坡的土壤层中。
(4)现浇生态混凝土铺在被护岸坡上,然后在上面铺一层含草籽、肥料的土壤层,草籽在生态混凝土上面的土壤层生长发育,然后穿过生态混凝土中的空隙扎根在被护河道岸坡的土壤层中。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现浇生态混凝土具有既能保证岸坡稳定,又能保证坡面生态效果的城乡河道护岸技术,不仅有生态、净水功能,还有防护和景观功能,将工程防护与植被防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稳固而又有生态景观效应的防护结构体系。
2 生态混凝土护岸技术
(1)抗压强度达到15N/mm2~ 30N/mm2,孔隙率在15%~30%之间,透水系数为 1.0 ×10-1cm/s 以上,pH 值为10左右。
(2)耐久性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
(3)满足坡度大于 40°的要求。
(4)找到适合无水区域的植物。
(5)找到适合水位变化区域的植物。
前面四项性能指标通过文献查阅得知: 已经得到了解决,且已经应用于一些工程中。指标(2)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因为湿地是水陆变化的区域,湿地的植物种类丰富,完全可通过在湿地植物中筛选出能在水位变化区域生长的植物。指标(5)是目前生态混凝土得不到推广的关键因素。
3 生态混凝土护岸应用
坡式防护一般采用单元框格浇筑式绿化砼技术、预制六角形构件式技术。在防护安全的前提下,构建水岸陆生植物生存环境,形成大片的砼草坪;同时,注重营造仿拟自然效果,局部设置人工生态石,增强空间异质性。
3.1 单元框格浇筑结构图(见图1、图2)
3.2 六角形构件护坡结构图(见图3)
4 结束语
传统的河塘护砌多为浆砌、干砌石、现浇或预制砼块体等结构形式,传统的砌筑由于对河塘坡面采用了封闭的形式,阻断了水体与陆地土壤之间的联系,使得水生植物不能自长,导致河塘岸坡的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河塘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河塘生态修复能力变弱,已不适应现代河塘生态修复的要求。而生态型砼具有特殊的结构与表面特性,能够适应生物生长,对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具有积极的作用。生态型砼用于乡村河塘建设是以工程加固和植物护坡结合的方式,对维护河塘的边坡稳定、水质自然净化、降噪消音、村民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图1 单元浇筑式生态砼护披平面示意图
图2单元浇筑式生态砼护披结构示意图
中图分类号: TV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河道进行整治,对护岸采用生态的方式进行设计,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提高河道的抗洪泄洪能力,又能发挥河道景观效应,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还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亲水环境和水边娱乐场所。
一、河道形态分类
1、河道平面形态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要考虑周边土地的充分利用,尽量按照河道天然形态进行拓宽,从而避免过多的开挖回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l)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存在的必要,保证河道断面形状的多样性,不强求平行等宽、整齐划一。在解决河道淤堵、瓶颈、水系畅通等问题的基础上,尽量展示河道婀娜多姿的体态,凸显各种形态美。
(2)位于居住小区中心地带的河道 ,河道宽度受到限制,无法拓宽,为了增加河道蓄水能力,可以在开阔地段开挖蓄水湖池。
(3)河道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注意将整个城市水系打通形成网络,形成以中小河道为中心的小循环,以大河道为中心的大循环,小循环与大循环相辅相成,使得死水变成活水,有益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构建河道生态系统,最终达到“改善水质,调活水体”的目标。
2、河道横断面
河道横断面设计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满足景观及河道生态需水的需求,城市河道横断面常用的形式有矩形、梯形和复式断面等。
(1)矩形断面
矩形断面占地面积较小,河道槽蓄量较大,能够满足河道防洪排涝的要求,但生态性、亲水性和观赏性较差,为此需要通过种植攀缘植物、水生植物或布置假山景观对混凝土护岸进行修饰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矩形断面的缺陷,达到改善整体景观生态的效果。
(2)梯形断面
梯形断面占地面积较大,河道槽蓄量较小,但生态性、观赏性和亲水性较好梯形岸坡上种植树木、灌木、花卉、草皮,并采用石块或卵石铺设成小径,可以很大程度地美化河岸,使得河道接近天然河道。
(3)复式断面
复式断面占地面积比梯形断面要小,槽蓄量比矩形断面要大,生态性、亲水性和观赏性较好,所以复式断面在城市河道中应用较广泛。复式断面常在两个断面连接处设置亲水平台,亲水平台高度略高于设计常水位,以提供游人与水接近的活动空间。
二、国内生态护岸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在生态型护岸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吸收国外成功技术和经验基础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如:鄢俊[6]针对我国现在使用较多的城市河道植草护坡方式的针对性和草种的选取技术进行的专门研究。卢志灵[7]结合上海市河道的自身特点,进行了生态型护坡结构形式的专门研究;季永兴[8]针对城市原有河道护坡结构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的专门研究分析,并针对生态型护坡结构选取不同材料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三、河道生态护岸及附属设施
1、河道生态护岸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大部分城镇河流整治过程中,为防洪需要,多采用单一的浆砌块石护岸,尽管防洪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浆砌块石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河流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降低了河流的自净功能,因此,为了维持、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广泛采用生态护岸。目前,常用的生态护岸主要分自然和人工两种。
(1)自然生态护岸
在原有植被保持较好的情况下,不进行人工建设,利用原有的草地,树木以及水生植物,起到护岸的效果,必要时可补种部分树木。
(2)人工生态护岸
人工生态护岸是指采用天然透水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进行护底,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固堤护岸。同时为确保岸坡防洪抗冲刷能力以及岸坡稳定,局部采用如石笼护坡、干砌石骨架护坡以及树根桩等结构。
(3)人工生态护岸技术
当前国内常用的生态护岸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
植草护坡技术:植草护坡技术主要是通过植物形成对堤防岸坡的覆盖,起到消能护坡的作用;利用植物庞大的根系对土壤的包结,提高坡面表层的抗剪强度,提高迎水坡面抗蚀性,从而达到保护岸坡的作用。
植被网护岸技术:植被网技术主要是利用活性植物与土工材料合成的新材料建设护岸。该护岸将会将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材料中的活性植物生长实现对护坡的加固保护作用。
防护林护岸技术:防护林护岸技术主要是在河岸两侧种植草木,形成河岸防护林。洪水季节时,通过防护林对洪水气到阻滞作用,减小洪水对地表的冲刷。
2、河道附属设施
河道附属设施中最重要的是河坡绿化,青坎绿化和水生植物,设计时首先考虑周边环境需要,与周边景物相一致,如有特殊需求,先满足特殊需求。河道绿化的选择以易成活、生长强健的乡土草本植物为主,尽量引种适宜本土环境生长、具有美化效果、经济适用的植物,以丰富地方植物品种。出于安全考虑,河边可以布置一排乔灌木,同时,还可以选择水生植物对河道进行点缀,微风吹拂,花朵在空中摇摆,倒影在水面上晃动,充满动感,使人心旷神怡。绿化的布置上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应遵循“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为主,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慢生树为主,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合理良好的乔、灌、草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草皮尽量用四季常绿的植物比较好,树木和花卉可以引进季节分明的和一些造型独特的物种,着重体现出时光变幻的植物美感和体态美感。在直立式护岸的顶部种植攀缘植物,遮挡混凝土和石块的冰冷感,凸显大自然情趣,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桥梁、栏杆、草间小径、警示牌、泵房及管理房在设计时应考虑与河道景观总体风格的一致性。
四、生态护岸技术研究工作展望
目前,国内对生态护岸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成熟,并且已经开始从理论研究向工程实践转化。今后有必要结合研究成果和已开展的工程经验研究制定生态型护岸的相关技术标准,针对不同等级、不同区域河道明确量化护岸的生态指标,并将其纳入建设审批标准中。同时摸索对生态护岸效果的跟踪评估,为不断完善生态护岸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五、结语
生态护岸不仅具有传统护岸的行洪、排涝以及水土保持等功能,而且还融入了城市景观、文化和生态等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开展生态护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生态护岸的基本定义和功能简要分析后,汇总了目前生态护岸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技术,并对未来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杜良平.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浙江大学,2007.10.15
二、项目生态监测及评价
《欧盟水框架指令》第八条制定了地表水、地下水和保护区的监测要求。对于地表水,明确了河流、湖泊、过渡性水域和沿海水域等各种水体生态状况分级的质量要素和分级标准。指令要求对河流的生物、水文地貌和物理化学等三大质量要素实施监测,其中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水文地貌要素包括水文状况、河流的连续性及形态情况;物理化学要素包括水体氧化状况、营养状态等。本项目借鉴欧盟水框架指令的监测体系,确定示范区生物、水文地貌和物理化学三大要素的监测方法,见表2。对7个示范小流域河沟道,分要素布设了监测网点,开展2010—2013年的长期定点监测。本项目实行分要素评价,植被的评价采用植物物种数量、优势种、入侵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指标。底栖动物对水体的清洁程度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评价指标采用底栖动物数量、组成和多样性等。植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均采用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来表征。借鉴德国的7级分类体系,从北京山区实际情况出发,以反映人类活动干扰的不同程度为主要分级原则,以人类大规模活动以前的生态状况为主要参照系,对北京山区建立了5级分类体系,具体分级标准见表3。
三、项目生态修复目标
制定了防洪、水质、生态和休闲娱乐等多个河道生态修复目标。在防洪目标的实现上,与国内多采用防洪坝等工程防护的做法不同,主要采用扩大防洪空间的做法,足够的防洪空间是保证防洪安全的根本措施。与国内大部分河道治理项目将绿化及水面作为生态目标不同,本项目生态目标主要包括河道水文地貌等级、河道纵横向的连续性和河道自然的生境条件。
四、河流生态修复做法
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要素主要为足够的防洪空间、河流水文地貌、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①在生态修复的做法上体现“顺应自然”的理念,按照复制自然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这是河流生态修复的根本原则。②河流空间是实现防洪安全及河流生态的基本要素;防护标准不达标时,应扩大河流的行洪空间,尽量不采用防护坝的形式;考虑山区河(沟)道两侧山坡雨水径流排入河道的问题,河流堤顶高程不应该高于外侧地面高程。③河流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纵向上连续,横向上连通;河堤应该蜿蜒自然,避免直线化、直墙或人工痕迹很强的岸坡形式;在河流子槽、坡脚等水流湍急的部位采用石块或堆石防护,不应采用浆砌石的防护方式。④给河流空间,容许水流对河道的冲淤变化。⑤根据河流空间,尽可能恢复河道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如急流、缓流、深潭和浅滩等,提高并恢复动植物生存环境,因为每种生物都有特定需要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⑥在河道的生态修复中,修复措施均应使用自然的修复材料,如自然石和植被等,避免使用浆砌石、砖等人工材料;因为在自然的河道中只有自然材料,没有浆砌石、砖块等人工材料。在植物措施配置上,重点是水土条件的修复,尽量引导植被的自然恢复,要给植物自然恢复留有时间;河道周边地带应保持自然,形成自然的植物过滤带。
五、项目生态修复主要措施
在对示范区进行调查监测及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示范区河道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进行生态修复措施配置,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防洪空间拓展、垃圾清除、违章建筑物拆除、纵向连续性修复、横向连通性修复、水文地貌修复、生态护坡和绿化等,同时还进行了岸边道路硬化建设、打造了休憩平台和布设了汀步等。①防洪空间拓展及生态修复。浆砌石河堤拆除,河滩农耕地退耕还水,河堤后移码石防护,河流水文地貌重塑及休憩设施等。延庆上水沟塘坝段修复前后对比,见图1。②纵向连续性修复。昌平花果山修复前后对比,见图2。③横向连续性修复。延庆上水沟修复前后对比,见图3。④水文地貌修复。怀柔北宅水文地貌修复前后对比,见图4。⑤生态护坡。怀柔北宅修复前后对比。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既是城市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要素。但由于城市地域有限,人口集中,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河道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和纳污的容器, 造成城市水环境差、水质恶化,城市河道呈现脏、乱、差,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要让城市居民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河道综合治理将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保证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营造河道两岸的滨水环境,采用生态的护岸结构将是河道综合整治的关键。
一、河道生态护岸的基本内涵
河道生态护岸工程指的是充分利用植物或者和其余的工程材料的有机结合, 在河道岸坡上建立具备生态功能的防护体系,满足岸坡的抗冲蚀、抗滑动以及尽快恢复生态,以实现保持河岸稳固、改善坡面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化、提高河流自我净化功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等目标。主要包括如下:
1 、符合河道岸坡防护标准
河道生态护岸工程是护岸工程当中的形式之一,务必符合河道岸坡防护的需要,能够有效防止水流的冲刷, 风浪的淘蚀以及土体滑动造成堤防产生破坏或者失稳等问题。比如德国、加拿大以及日本北海道曾经利用草芦苇进行护坡,利用在堤坡上进行打桩,然后咋桩与桩之间用棕榈绳栓住,在其中夹带草芦苇种子,目的是为了让草芦苇在棕桐绳中生根发芽,以便慢慢繁殖,对于岸坡能够发挥比较好的防护效果。欧洲有部分国家曾经利用在塑料网下,安装预制块或者砌筑带孔的混凝土,将植物栽种于孔跟之中,从而形成生态护岸系统,其防护效果十分显著。
2、实现生态环境以及景观的功能
生态护岸的方式多种多样, 在选择的时候务必要充分考虑和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不应破坏生态环境。河岸带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它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能够对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以及生物流起到过滤器以及天然屏障的效果。
然而它自身也具备了生态的脆弱性、动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特点。建设护岸工程必须确保河岸带的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化。除此之外,对于城市以及风景区等沿河区域,建设护岸工程还必须符合相应景观规划的要求。
二、生态护岸的防护原理
在水域相对开阔, 水流较缓, 河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采用植物的根、茎( 枝) 或整体作为生态护岸结构的主体元素对河岸进行防护。这种防护方式将植物的根、茎( 枝) 或整体按一定方式和方向排列插扦、种植或掩埋在边坡的不同位置, 在植物群落生长和建群过程中, 植物的根系在土中错综盘结,使边坡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根系的复合材料, 加固和稳定边坡。
然而,在水流较急、岸坡坡度较陡的河段,植物根系无法控制土体深层滑动, 若植物根系延伸范围内无稳定的岩土层,则其防护作用便不明显,需结合圬工进行河岸防护。采取圬工防护措施对减轻护岸修建初期的不稳定性效果很好, 其深层锚固措施对边坡的加固作用非常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的老化, 钢筋的腐蚀,材料强度会降低,圬工防护与加固效果也越来越差。而随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量的增加, 植物措施在减轻坡面不稳定性和防治侵蚀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植物措施与圬工措施相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点,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同时,起到生态修复作用,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目的。
三、生态护岸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1、自然原型护岸
自然原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主要采用乔灌混交,发挥乔木与灌木的自身生长特性,充分利用高低错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以达到最佳郁闭效果。同时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其优点是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投资较省,且施工方便。缺点是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抗冲刷能力不足。在日常水位线以下种植植物难度较大,品种的选择亦较关键,否则很难保证植物的存活。因此,适用于流速不快、流量较小、冲刷能力较弱的乡镇级河道。河床过水断面较小。
2、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
(1)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主要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装碎石、肥料及种植土组成。镀锌铁丝网容易锈蚀,在河道护坡方面一般不宜选用,而应选用耐锈蚀的喷塑铁丝网笼。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冲刷能力强、整本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避免了预制的混凝土块体护坡的整体性差和现浇混凝土护坡与模袋混凝土护坡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差的弱点,同时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即使进行全断面护砌,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国外在这方面已有较多工程实例。铁丝网笼可以做成不同形状,既可以用作护坡,又可以做成砌体挡土墙。
(2)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格栅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
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草籽等组成。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粘接,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该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固土网垫一般可由人工铺设,植物种植一般采用草籽加水力喷草技术完成。
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主要是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土工格栅是以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经挤压、拉伸而成,有单向、双向土工格栅之分。设置土工格栅,增加了土体摩阻力,同时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也迅速消散,所以增加了土体整体稳定和承载力。而且,由于格栅的锚固作用,抗滑力矩增加,草皮生根后草、土、格栅形成一体,更加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3、石材护岸
石材是大自然中存在最多的天然材料, 其形状有条状的或者是立方体状的, 也有不规则形状的。在护岸工程中,石头可以无规划地堆放,也可以有规划的堆砌,可以放置在石笼中再堆砌,也可以与水泥混凝土混合垒砌。岩石的相对密度范围为2 000~ 3 000 kg/ m3 。在护岸保护中具有成本低廉、来源广泛、抗冲刷能力强、经久耐用的特点。此外, 其粗糙的表面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 石头与石头之间也可以成为水生植物和鱼儿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1)石积护岸
石积护岸是天然石材( 如卵石、砾石、流石等) 堆积而成的护岸结构,其堆积方法可配合周围的景观制定。石材之间的空隙可作为天然鱼巢,为多种鱼类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也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从而大大增加了水体及水陆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对于有行航功能的河道可在正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断面, 正常水位以上再采用自然石堆积成斜坡, 这样既能削减行波对岸坡的冲刷, 又能增加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岸坡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该护岸结构一般适用于坡度比为( 1 :3) ~ ( 1:5) 的缓流水体。
(2)石张护岸
石张护岸一般为低水位护岸, 主要是从生态角度考虑, 以恢复水陆交错带的多种生物为目的, 坡底用天然石材垒砌, 既可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又可加固堤防; 坡面采用木桩和各种框架加固, 并覆有植被网, 种植护坡草皮。该类护坡具有稳定性好、耐洪水冲刷、景观性强的特点。
(3)石羽口护岸
石羽口护岸一般适用于高水位、对护岸强度要求高的护岸,坡底也是采用天然石材或切割石材垒砌,以保证护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上部用框架和木桩护面, 框架内嵌有砾石或卵石,利用砾石或卵石间的缝隙种植护坡植物。坡面上部一般种植景观草皮。是融合亲水性、景观性、净水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护岸结构。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护岸是河流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生态护岸技术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质净化于一体,既改善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又满足了人们近水、亲水、赏水的需求,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于河道治理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了,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生态护岸在河道治理中也突出了自己的作用。但毕竟作为一种新鲜的处理方式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经验具体探讨下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护岸是如何设计的。
1.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生态型护岸工程以来,根据不同河道特点,配置乔灌草及水生植物,并适当引种推广了水紫树、北美枫香、弗吉尼亚栎等耐水湿树种,种类明显增多,并全部营建成复层生态型防护林。不仅考虑了河道的防护效益,且使河岸整体景观也上了一个台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原有生态林都是纯林带,结构单一,某些林带病虫害严重,如香樟纯林带,几乎每年樟巢螟为害都很严重;②生态护岸林规划设计缺少规范,部分河岸一味追求景观效果,设计品种达数十个,不仅工程造价提高,而且施工困难,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后期管护困难等;③对新品种引种推广认识不足,树种选择及种植部位不当,造成种植后生长不良,甚至大片死亡,很难形成防护效果;④设计种植密度考虑不当,骨干乔木树种种植7年都不能郁闭,防护效益差。
2.生态护岸营造基本原则
2.1规划设计原则
2.1.1稳定性、安全性原则
护岸起着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河床淤积、防洪泄洪等作用,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护岸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是规划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原则。
2.1.2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原则
岸坡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独立生态系统,它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作用。在充分考虑护岸的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维护河道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诸多地区河流众多,河岸结构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段都有差异,为此护岸营造要根椐具体河流、河段的不同情况,如承担的作用、河岸现状、沿河群众种植习惯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案。
2.1.3景观性、实效性兼顾原则
水环境景观是城市、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设计中对护岸景观的要求不容忽视,要注重河岸原有的人文风貌,注重河道绿化与乡村美化相结合,还必须兼顾景观塑造工程的经济性、实效性。一般性生态护岸植物种类配置不宜过多,3-5种较为适宜。
2.1.4适当密植原则
生态护岸林不同于用材林及其他林种,极早体现最大的防护效益是其建设的重点,营造的生态护岸林一般3-5年能够成林,郁闭度达到0.6-0.7以上较为理想,因此适当密植是关键。
2.2植物选择原则
2.2.1注重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原则
乡土树种能较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体现地方特色,同时适当选用适生性好,功能特性显著的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种,满足物种多样化的建设要求。
2.2.2注重乔木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
以乔木树种为主,构建河岸森林植被的骨架。同时兼顾灌、草及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色叶与观花观果相结合,综合利用,合理配置。
2.2.3注重选择有较强适应性树种的原则
如河岸地下水位高,内侧护坡受水位变化易水淹,为此须选择耐水湿强的树种;为了更好地起到护岸固堤效果,应选择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的树种,如池杉、水紫树等。
2.2.4注重生态、观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兼顾观赏性与经济效益,突出生态公益性。生态护岸应以改善水质为目标,充分考虑水质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有选择性乔、灌、草的配置,有效地提高观赏性;应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适当选择栽培历史悠久的名特优经济树种和生长迅速、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2.3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配置应该:①将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复层林,增加绿量,更好地发挥树冠对降雨的截流作用,减弱降雨对地面的溅击作用;②深根系与浅根系相结合,形成立体的地下根系结构,以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层营养的利用率;③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相结合,河坡和堤顶采用阳性树种,林带中间、林下适当配以阴性树种,减少竞争,提高防护能力;④将不同花期的植物进行种类混交,改善河道的视觉效果;⑤在优先考虑防止河岸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生态护岸植被带的亲水景观效果和提高动物良好栖息地等生态效能。
3.生态护岸植物推荐和种植密度
3.1河岸各部位植物种植的选择
3.1.1坡顶和洪水位以上该区域是河道绿化的亮点
作为河道景观,它具有居高临下的控制作用,因此该区域树种应丰富多彩,常绿树种总量应控制在60%左右,某些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树种也应主要集中在该区域。骨干树种香樟、女贞、深山含笑、广玉兰、红果冬青、湿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垂柳、枫杨、梓树、榉树、朴树、珊瑚朴、北美枫香、乌桕、合欢、黄山栾树、无患子、黑杨、喜树、榔榆、重阳木等。配置植物夹竹桃、小蜡、桂花、枇杷、大叶栀子、珊瑚树、白玉兰、红玉兰、木芙蓉、红叶李、晚樱、云南黄馨、木槿、美人蕉、麦冬、三叶草等。主要经济树种桑、早园竹等。
3.1.2洪水位线至常水位线该区域是水位变化区
每年梅雨及夏季台风季节变化大,属季节性水淹区。因此可选植物较少,上部应以中生但能短时间耐水淹植物为主,下部以湿生植物为主。骨干树种①上部:池杉、水紫树、北美枫香、落羽杉、水杉、枫杨、垂柳、构树、朴树、梓树。②下部:池杉、水紫树。配置植物美人蕉等。
3.1.3常水位以下
该区常年有水,根据调查,可用于生态护岸工程的耐水湿植物品种较少,某些品种在工程上运用要慎重,比如野茭白、芦竹等,运用不当,会使河道堵塞。骨干植物:水葱、菖蒲、水烛、再力花、野茭白、芦竹。
3.2树种种植密度选择
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密度,也是生态护岸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一般以3-5年能基本成林郁闭较为理想。一般冠幅比较大的香樟、榉树等树种种植株距以2-4m为宜,冠幅较窄的池杉、珊瑚等树种株距以1.5-3.0m为宜。
4结语
生态护岸技术融入了水利、土木、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知识,已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应用。生态护岸是既满足河道护岸功能,又有利于恢复河坡系统生态平衡和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要因地制宜,按照“林水有机结合”的自然规律,坚持与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主航道、行洪道一定要在修筑块石护岸和标准圩堤的前提下进行生物修复;原生自然河岸必须加以保护,不宜过多地去进行改建;只有通过调查,合理规划,适合该地区河道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特点的才是理想的生态方案。
参考文献:
[1]罗利民,田伟君,翟金波.生态交错带理论在生态护岸构建中的应用[J].自然生态保护,2004(11):26-30.
[2]李武陵,蔡永立,塔里木河河岸林胡杨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以新疆沙雅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488-1491.
[3]王才良,刘丽月,金建萍,等.嘉兴市河岸绿化初探[J].防护林科技,2007(5):105-107.
中图分类号:TV147
1.堤防建设的现状
堤防最主要的功能除了防汛外,也有生态功能,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堤防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为止,我国的堤防工程多是传统意义的水利工程,追求的基本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少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欧美等国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自然生态型堤防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拆除了大量60、70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护岸,建设生态型堤防已成为当代趋势。
2.生态堤防建设概述
2.1生态堤防的含义 生态堤防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水土循环的人工堤防。主要是通过扩大水面积和绿地,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设置水边景观设施,采用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等措施来实现河道生态堤防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河道实际情况,根据河岸原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稍加“生态加固”,不要作过多的人为建设。
2.2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原来河道堤防建设,仅是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大坝等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的多种经济要求。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
2.3生态堤防的作用
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
成为通道,具有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传统上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
过滤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态河堤采用种植水中植物,从水中吸取无机盐类营养物,利于水质净化。
能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
2.4生态堤防建设效益
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河道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河道交通功能、河道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河道环境,提升河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
堤防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以往堤防建设大多采用人工混凝土河堤或浆砌石垂直断面型式河堤,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考虑生态功能,为保护河道安全,河堤逐年加高,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比例不协调。从而伴随着堤防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问题也不断出现。
3.1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河流是蜿蜒弯曲、分叉不规则的,宽窄不一、深浅各异,在以往的堤防建设中,过多地强调“裁弯取直”,堤线布置平直单一,使河道的形态不断趋于直线化,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深潭一般也被填平,深潭、浅滩不复存在,导致整个河道断面变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断面,使河道断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规则化形态,从而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3.2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以往的堤防设计追求最大的保护面积,堤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导致河槽变窄,河漫滩不复存在,从而失去了原有天然河道的开放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失去了栖息环境。
3.3现场施工无序
堤防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施工时对施工现场、料场、弃渣场的简单处理。工程竣工后,施工现场的施工道路没有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道路边坡、陡坎未能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引起岸坡冲刷失稳。护岸施工时修筑的围堰没能及时清除,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料场、弃渣场使用后,缺少必要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导致场地沟壑纵横、土壤、杂乱无章,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3.4对岸坡的硬质化处理
对岸坡的处理,以往一般多采用“硬处理”,也就是采用大片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忽视生态防护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护岸是水陆生态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生态流流动的通道,阻隔了这个系统的通道,就会使水质下降。岸坡防护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因为水陆过渡地带是水生植物的发育地,是水生动物的栖息、产卵、觅食地,所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
4.解决堤防生态问题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目前堤防建设中的生态问题,重视生态堤防的设计和施工是极其重要的。下面从设计、施工等角度谈几点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
4.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一方面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
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4.2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设计时应做到浅滩与深潭相间。
4.3岸坡的防护
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
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2)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
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立地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4.4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河道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被。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河岸护坡是水体与陆地联系的重要纽带,传统的护坡多采用浆砌块石、干砌块石及混凝土等硬质护坡形式,阻隔了水体与陆地之间的水体交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湖水质也日趋恶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护坡相比,植被护坡能够防洪、排涝,而且通过植被根系的作用可以截留雨水、加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和生物补偿措施,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已被破坏或局部破坏的生态环境,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一、生态护坡的优点
生态护坡是指在河道边坡固定后在其表面种植植物,依靠植物根须来防止岸边沙土的流失,从而减少边坡的不稳定性及抵御河水的侵蚀。在保护河道的同时,生态护坡又能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河道生态护坡具有两层含义:(1)河道护坡不仅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的硬性要求,还应让其成为生态防护层以提供植物的生长;(2)河道护坡应当由多种植物、生物组成,能满足构建全面的生态体系,以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城区河道生态护坡应当在保障河道正常防洪排涝的作用下尽可能多的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做到与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将河流生态系统与城区生态系统相结合,生物之间能够保持能量、信息的充换,以保证城区及其周边河道的生态关系能够正常维持。相对于传统河道护坡,在这种状态下的生态河道护坡具有较为突出的优点。
1、融为城区景观的一部分
由于没有采用混凝土或者砌块石,而采用植被形式覆盖在河道边坡上,能消除传统河道护坡生硬感觉,河道及其边坡显得和谐自然。在合理的规划下,河道护坡可以被改造成城区中用于休闲的自然长廊,以成为城区景观的一部分。
2、修复水体污染
传统河道护坡一般采用非自然的材料,特别是采用混凝土全断面护砌的护坡形式,阻隔了水陆之间的水体交换,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被断开,使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生态护坡技术却没有这些缺点,生态护坡能给水体生物提供生长场所,随着生物的数量及种类的增多,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将得到增强,水质将逐渐变好。
3、减少岸边水土流失
由于河道岸边遭受水流冲刷频繁,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在生态护坡技术中,将种植大量植物。植物的根须深入土层中,形成多孔结构,从而对生物的生长和沙土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4、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生态护坡使整个河道较好的恢复了原有的水边环境,与传统的护坡相比,减少了由传统的硬质护坡材料所带来的对水边环境的影响,增加了人们生活环境的色调,给人带来生趣盎然的感觉。
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1、水力稳定性原则
护坡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满足岸坡稳定的要求。经分析研究,岸坡的不稳定性因素主要由岸坡面逐步冲刷、表层土滑动以及深层滑动所引起,因此,需要对影响岸坡稳定的水力及土工技术参数进行研究,保证对护岸的设计满足水力稳定性原则。
生态原则
设计应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的水利工程,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及其生态功能
1、生态袋护坡
生态袋护坡,是将由聚乙稀、聚丙稀等高分子材料制成土工网袋、袋内填充植土、草籽等。生态袋之间采用连接扣相连,层叠铺在岸坡上。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其间,整齐、均衡地生长。长成后的草皮使网袋、草皮、泥土表面牢固地联接在一起。由于植物根系可伸入地表以下30~50 cm,形成了一层坚固的绿色复合保护层,保护层可以经受高水位、大流速的冲刷(2 d 内可以经受3~4 m/s,4~5 h内可以经受5~6 m/s )。这种护坡不仅施工简便,减少环境污染,且可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2、植物护坡
植物护坡通常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固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并在满足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进行景观造景,这类护坡接近于自然河岸护坡形态,但由于植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护坡当年对堤岸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且遭遇长期洪水侵袭下易遭受破坏,降低堤岸的防护效果。因此,植物护坡多适用于河流流速平缓、水位起伏较小,抗洪要求低的河道,对行洪流速超过3m/s的土堤迎水坡面以及有着洪水暴涨暴落特性的山区性河道均不适宜采用单纯性的植物护坡来进行堤岸的防护。
3、三维植被网护坡
主要的材料为植物、土工合成材料,通过两者相结合组成具有一定活力的生态护坡系统。在河道边坡种植植物,依靠植物的根须来固定沙土,加之土工材料的稳定性,能大大增强土层的抗剪切强度。这种护坡比纯粹的植物护坡要耐河水冲刷能力强许多,能抵抗洪水及暴雨的侵蚀。而土工合成材料采用黑色聚乙烯制成,在较寒冷的时节能为土壤保温,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为植被创造生长的条件。
4、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生态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水泥、粗骨料以及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其孔隙自构件顶表面可蜿蜒通至地面,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生态混凝土中加入的保水材料,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铺设于生态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使很多植被草都能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上很好地生长。
5、连锁式铺面砖护坡
连锁式铺面砖护坡固土植基主要由连锁式铺面砖、表层土、草籽组成。连锁式铺面砖平铺在1:2.5 的土坡上(根据计算当坡比小于1∶2.06 时人落水后在连锁式铺面砖坡面上可保持稳定并可攀爬上岸),每一块体中央预留480 mm,的空洞,用以播种草籽和栽植水草。这种结构对土坡起到了一定的锚固作用,并减少了土中水分的蒸发以及水流对草皮的冲蚀,草种生根后,草、土以及混凝土预制块体联成了一体,极大的提高了岸坡的稳定性。
6、格宾护坡
格宾防护工程是一种将蜂巢形格宾网片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卵石或片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的一种新型护坡结构形式,适用于高流速、冲蚀严重的河岸。格宾防护材料中构成格网防护体系的钢丝网属柔性结构,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填充料之间又充满了空隙,因此对于不均匀沉降的自我调整性能极佳;同时填充料之间的缝隙有利于动物栖息及植物的生长,极好的形成了一个抗冲刷性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逐渐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河道的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本作用下,应当逐步发展生态护坡。河道生态护坡可以重建被人类活动所破坏的河岸生态系统,以此来维持水体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抵御水土流失。且生态护坡应与城区相互协调,融入到城区的自然环境中,成为城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建设河道生态护坡能促进城区河道生态系统地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尹澄清。内陆水—陆地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前景[J] . 生态学报, 1995, 15( 3) : 331- 335.
[2] ,周明耀,赵瑞龙,等。城镇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 1) : 88- 92.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小型河道分布范围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会上涨,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目前我国河水质量已大不如前,水资源严重受损,导致水中生物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针对以上这种种情况我们急需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所以河道整治迫在眉睫,关于其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众逐年进行的,在建设初期随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断增加,但因缺少科学的治理规划,部分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1、防洪标准不明确
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两岸堤防间距过窄
为节省土地河道两岸堤防间距过窄,减少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河道出现高水位运行频率较多,堤防决口淹没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堤防间距过窄,堤防与主河槽距离近,河槽滚动时宜冲断堤防,恢复和加固较为困难。
3、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4、堤防直线化
为使水流顺畅,在堤防放线时采用长距离直线,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三、加强小型河道治理技术的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具体防洪任务,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确定为10-20a一遇标准。
3、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
4、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限制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是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资省,技术难度小,容易施工等优点,被水利部门广泛采用。为避免河道裁弯取直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小型河道裁弯取直措施必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
5.1 影响防洪安全
当因河道弯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滩地水深超过设计洪水位滩地水深的5%以上的;河道出现斜河、横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顶冲堤岸,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严重冲刷,采取固脚、护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胁达到安全度汛的。
5.2 影响取水安全
有拦河坝的河段河道弯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滩主流冲刷低洼地带,绕过拦河坝形成新的河道,将拦河坝废弃的。
5.3 影响开发利用
河流过于弯曲,弯曲系数过大,将行洪区切割成零星地块,影响行洪区的整体开发利用的。出现以上3种情况时,可以考虑裁弯取直措施。
6、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四、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结束语
小型河道数量多、范围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山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