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要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1-01

由于长期卧床、大手术、骨折、老年人、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VP,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吸烟、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引起VP的病因,研究发现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58%[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病人作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在46-72岁,平均年龄61岁。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2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各项护理,本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治愈出院。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与休息将患者置于外展中立位,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衣着宽松,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室温宜在25℃[2]。

2.2饮食进清淡少盐,富含维生素,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胆固醇、低糖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500ml,忌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因烟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3]。

2.3功能锻炼术前牵引期间,指导患者平卧,抬高患肢,每天4-6次,每次30-40组,做远端关节(踝屈伸,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并用双肘关节及健肢屈膝挺腰撑床做抬臀运动;同时病人家属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至上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加速血液流动;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可以减少静脉栓塞75%-77%[4]。

2.4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及功能障碍、担心愈后、角色转变、治疗时间长等原因可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我们应多关心病人,耐心讲解,介绍康复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神智、生命体征及足动脉搏动、趾端皮肤颜色等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3治疗

3.1物理治疗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气压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弹力袜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的加压,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瘀血,在临床应用于预防VP的发生和发展效果显著[5]。

3.2药物治疗术后8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500-5000U每天一次,连用七天,也可口服拜瑞妥,连续35天。

4小结

经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活动锻炼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1.49%[6],因此我们应加强病情观察,实施功能锻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V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创伤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8:41-44.

[2]陈晓滨,杨伟国.70岁以上老年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6(32:115-116.

[3]马金玉.神经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护理版,2009,5(1:53-54.

篇(2)

PICC置管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通过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较简单、危险性低、最大限度的保护血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留置最长的可达2年,一般6个月到1年,可免除病人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适用于全肠外中心静脉营养、输注高浓度、较强刺激性药物,避免了以往深静脉穿刺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无需局部麻醉、缝针,创伤小,特别适用于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人。所以,PICC置管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但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1]。临床常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两种封管液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了研究两种封管液对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我院烧伤科统一采用扬州瑞京科技公司生产的PICC管。共60例病人,年龄5岁-64岁。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组30例,男23例,女7例,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正压封管;肝素组30例,男19例,女11例,以肝素(25u/ml)稀释液20ml脉冲式正压封管。

1.1方法:暂无静脉输注者,每6天更换敷料及正压封管;冲管前回抽,检查血栓情况,拔管时24h无输注后才拔,然后检查管道血栓附着情况。肝素组插管前及拔管后抽血查PT、APTT及血小板,了解肝素液对人体的影响。

2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病人血栓形成情况比较率

.

注:生理盐水组血栓形成率高于肝素组,P<0.01

3讨论

从两组病人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可以看出,生理盐水组血栓形成率高于肝素组,肝素稀释液封管与生理盐水封管存在差别。PICC堵管的原因有:(1)封管不当导致血液回流;(2)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回流;(3)高血压病人静脉血液回流;(4)药液混合产生微粒引起。可见,正确选择封管液及浓度,正确的封管方法及护理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PICC置管是一项新的技术,受到医护人员的欢迎并被病人所接受。因此,护士应根据病人各方面的心理、生理反应,深入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优质的个体化护理。预防血栓形成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3.1置管前后护理及宣教:置管前宣教:①向病人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使病人了解PICC置管适用于长时间静脉给药、加抗生素、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控制疼痛、完全胃肠外营养、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及测量中心静脉压等;②介绍同病室已置PICC管的病人互相交流沟通,消除顾虑,主动配合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3.2护理注意要点

3.2.1置管后24小时内,常规局部加压止血,密切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敷料的更换时间:第一个24小时后更换一次,以后每周一次。消毒方法:以碘伏环形消毒穿刺部位3次,待完全干燥。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小于10cm。贴上透明敷料,固定。如穿刺点仍有渗血,贴透明敷料前再覆盖一无菌纱块。更换敷料及肝素帽,敷料应用10*12CM的透明薄膜,同时观察伤口情况,如渗血渗液较多或汗液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3.2.2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及屈肘运动,以免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可进行手及手腕部的运动(握拳、旋腕、手指运动)及抬臂运动,以促进穿刺侧上肢的血液循环。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应做被动运动。嘱病人注意置管侧上肢切勿剧烈运动,洗澡时勿弄湿穿刺点等。

3.2.3输液前和治疗结束后再用不少于1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每次输血、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高粘滞性药物后,应先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接其他液体并更换肝素帽。普通给药后用肝素封管液(25u/ml)20ml或用生理盐水20ml冲洗导管。停止输液及带管回家的病人每周冲管1次或2次及更换敷料贴。

3.2.4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容易感染,应加强观察、护理。

3.2.5注意封管的方法:用脉冲式冲管法,一推一停、力度适中,冲管时最后0.5-1ML要边推边退针。推液的速度大于拔针速度。冲管过程如遇阻力,应先回抽,不能强行推注,注意冲管和封管要用20ML以上的注射器。导管绝对不能用于CT、MR等检查及放疗定位的高压注射。

建议用肝素稀释液封管, 研究表明少量肝素液对人体无影响,黄文霞等报道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引起过敏1例[2]。因此,应密切观察肝素稀释液封管的反应。

3.3穿刺的注意事项:在穿刺时避免误穿、多穿、穿透,血栓可在导管的任何位置形成,严重血栓可将导管全部包裹起来。若进针处细胞创伤,血栓很可能从进针处开始。所以在静脉穿刺护理纪录中要表明几次穿刺成功,为以后诊断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3.4PICC导管的拨除

3.4.1拨除时,从穿刺点部位轻轻地缓慢地拨除导管,立即压迫止血。

3.4.2涂以抗菌药膏封闭皮肤创口防止空气栓塞。

3.4.3用敷料固定。

3.4.4每24-48小时换药一次直至创口愈合。

篇(3)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80-01

为了减少全程,我科目前采用比较安全PICC置管输液途径,具有避免资源浪费,且简便,安全并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护理安全隐患,下面就我科50例PICC置管护理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我院2008年-2011年对老年患者共实施PICC置管80例,穿刺不成功2例,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皮肤感染1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纤维蛋白鞘形成穿刺处渗液1例,平均留置《90.0±4.3》d。

1 不安全因素

1.1 护士缺少PICC理论知识。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对PICC的并发症缺乏预见性,因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2 PICC护理技术操作不当: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易造成PICC穿刺时出现渗血;血肿;心率失常;刺激神经;空气栓塞;导管送位不良;穿刺后易并发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漂移或脱出;导管破裂或断裂;感染。

1.3 健康教育不到位:不当的宣教,病人置管后易并发静脉炎,导管脱出,感染,缩短PICC的使用寿命,曾加病人的痛苦。

1.4 法律意识薄弱:在工作中,护士对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如PICC置管前未及时签定插管同意协议,记录时医学用语不当,从而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 PICC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加强对护士PICC专业知识的培训。应重点培训;PICC适应及禁忌症,PICC插管,导管的维护及使用(正确冲管,可来福使用,更换敷料,正确处理常见并发症)

2.2 熟练掌握PICC操作规程。

2.3 行PICC前充分做好评估:

2.3.1 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史、用药史(抗凝药物),观察凝血指标(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有无异常。

2.3.2 血管选择应首选粗而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尽量不选头静脉。

2.3.3 准确测量静脉长度,现常采取手臂外展90度,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同侧胸锁关节向下第2肋间隙,再减去1-2厘米。

2.4 注重护理细节,安全护理操作:

2.4.1 插管时应注意的护理操作安全要点,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插管使皮肤消毒范围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厘米;冲净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以避免微血栓的形成;插管前排尽导管及可来福接头内的空气,拔除导丝后应反折导管,及时接上可来福接头或肝素帽。避免反复穿刺,可用5ml针筒试探穿刺,用肝素钠盐水导管,送管时动作轻柔,以减少对血管壁内膜、静脉瓣的损伤,预防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4.2 置管后的护理操作要点:应采弧形或S型固定留在体外部分的导管,预防导管堵塞,加强输液巡视,根据药物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高营养液体与高营养液体或高渗液体之间应输注等渗液体或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不于留置导管的肢体测血压,昏迷病人翻身时应防止留置导管的肢体受压,封管时应取10ml以上的针筒,以免导管破损,并采用正压封管,如用可来福接头应采用正压脉冲式封管;冲管有阻力时不可暴力冲管,应用20ml针筒回抽或使用肝素钠、尿激酶负压溶栓;更换敷贴时,消毒范围应大于10cm,要从下往上缓慢撕开服帖,避免从穿刺处上端往下撕揭,以免带出导管,每周2次更换敷贴,预防感染。〖2〗

2.4.3 拔管应注意的护理操作安全要点,预防导管断裂:拔管时应将止血带置于病人的上臂之下,在穿刺处抓住导管,应与皮肤平行缓慢且轻柔的分段拔出;拔管后观察拔出的导管尖端是否完整,测量管长。另外对因上臂肌紧张、血管痉挛造成的拔管困难可用2%利多卡因湿敷上臂。如拔管时遇阻力,则说明导管末端出现了大的血凝块,不要试图拔管,首先要行彩超确定血栓的位置和大小,强行拔管可引起血凝块栓塞或损伤静脉壁。

2.5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做好PICC各阶段的健康教育:

2.5.1 置管前应重点指导患者术中的配合如手臂外展90°,将头侧转向穿刺的肢体,使下巴尽量贴近肩部,告知配合的重要性。〖3〗

2.5.2 置管后重点指导患者肢体活动、生活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如嘱病人置管后24h内限制臂部活动,避免外展、屈肘,可做握拳运动,要求病人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用力),避免剧烈运动;限制病人浸泡于水中的活动(游泳、水上作业等),勿弄湿穿刺出敷贴,淋浴时应用保鲜膜包扎好使穿刺处敷贴与水隔绝,如有弄湿应及时更换,避免感染;平素穿宽松、柔软的长袖内衣以保护导管免受束缚、外力撞击、摩擦和利器损坏;指导其如何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有无红、肿及并发症的发生,及时与护士联系。

2.6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预防医疗纠纷。

2.6.1 加强医疗法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

2.6.2 签定知情同意协议。患者在接受PICC前医护人员应履行告知义务,使其全面了解情况。

2.6.3 护理和操作过程要及时记录,首次记录须注明送管长度,患者术侧肘关节上5cm臂围,并每周动态记录穿刺处皮肤情况、置管长度、臂围,以做到有据可查。

2.6.4 出院时拔管,如病人坚持带管出院,需向病人讲明带管出院的风险,并签定带管出院责任书,协议要写明带管出院后一切后果由患者负责,以确保医患双方利益,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分类号】 R47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30-01

PICC导管全称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主要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化疗的病人,它能为病人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可减少对外周静脉的刺激,保护血管, 减少渗漏、感染以及穿刺的痛苦。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置管前的相关护理

1.1心理护理:置管之前,做好患者和家属之间沟通。患者由于对PICC不甚了解易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不愿意配合接受治疗, 因此护士要向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护理中患者的配合要点,消除患者疑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为后续置管做好铺垫。

1.2.相应置前护理:首先要评估患者血管,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指标和血糖指标,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贵要静脉,察看穿刺部位有无疤痕、感染或损伤。

通过以上置管前的相应的处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治疗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2.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常见并发症有穿刺点出血、导管堵塞、漂移或脱出、全身或局部感染、静脉炎等,现针对PICC常见并发症症状原因和对症处理分析入如下:

2.1 穿刺点出血: 置管中, 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拔出插管鞘时, 应立即在局部按压止血, 按压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而定。如出血较多, 嘱患者屈肘10~20min 或加压包扎, 必要时用云南白药局部外敷[1]

2.2 导管堵塞、漂移或脱出分析及护理要点:(1)导管堵塞:堵塞常见原因,仔细检查导管的体外段,一般导管堵塞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或没有定期冲管成导管扭曲、打折和血栓形成。

护理要点:每日输液前要观察液体流过,每日用肝素盐水封管[2]。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先回抽血,检查有无血栓的形成,另外避免扭曲、打折穿刺,送管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血管壁。若发现有血栓,必须取下接头,将血栓抽出后再用10ml 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内径,然后再连接接头。(2) 导管漂移或脱出:常见原因分析:患者肢体频繁活动、导管固定不牢、更换贴膜时手法不正确。护理要点: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爬楼梯), 穿刺侧肢体勿频繁活动, 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检查导管, 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 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 以免将导管拔出。

2.3与置管有关的感染分析:主要原因有:消毒不彻底,敷贴卫生质量差,皮肤过敏,药膏涂换不及时和患者白细胞低。

护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根据常态原因有的护理,做好预防护理措施。若发现穿刺点局部红肿、疼痛和局部出脓性分泌物,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应按伤口感染处理:局部给予外用抗生素外敷, 每日换药, 直至痊愈。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 应严密观察。

2.4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常见原因有PICC置入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药物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 造成上肢肿痛、疼痛而发生,护理人员对PICC日常护理缺乏知识和经验。

PICC置入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消毒面积大于20CM*20CM,每次输液前充分注意刺激性较强药物的稀释和点滴速度。静脉炎穿刺成功后根据患者情况,3-4小时后可外加局部热敷,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如发生静脉炎症状,应立即处理,应抬高患侧手臂,局部给予50%硫酸镁冷敷,第二天湿热敷(温度40-50摄氏度), 也可以外敷如意金黄散,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处理。若三天内症状不缓解,则考虑拔管,拔管后继续湿热敷,必要时局部涂金黄散治疗。

3.结果:

通过对病患症状日常的观察和预防护理,15例未发生并发症、局部血肿及静脉栓塞等状况,出现2例出现导管阻塞,通过上述方法及时进行处理,解决了导管堵塞问题,预防并发症发生。

4.结论:

如何减少化学药物治疗中对皮肤及血管伤害和院内感染、环境保护、避免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一直都是护理的工作重点。而PICC静脉置管的出现,避免了治疗时药物对静脉及皮肤的管阻塞, 且PICC 管留置时间较长, 减轻了患者因反复刺穿静脉造成的痛苦, 也减少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危险性。PICC 管因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 比较直观, 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表浅,容易止血,可避免中心静脉盲穿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 而且操作安全, 简单, 可有护士独立完成, 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总之,PICC 置管一方面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另一方面护士操作简便、安全,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机制,使得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篇(5)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①支架内血栓形成:本组病例有3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分别于术后24小时、29小时和3天出现,表现为心绞痛复发,心电图示ST-T段改变。2例经静脉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死亡。病人卧床不活动也是促使血栓形成的诱因之一。3例病人均是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而且是弥漫性病变。提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弥漫性病变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对这类病人加强抗凝治疗及术后监护对降低并发症率有一定的作用。②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发生于导管室内,行再次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术后继续抗凝治疗并使用硝酸甘油,住院7天后出院,随访1年无心绞痛复发。③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本组病例共出现32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16例,频发室性早搏二联率33例,30例发生于陈旧性心肌梗死,3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恢复正常,以后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逐渐减药维持,心室颤动16例经体外电除颤恢复。心室颤动16例均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护理要点是严密监测心电变化,床旁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除颤仪,对伴有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病人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特别需要严密监测。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率最低时40次/分,经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恢复正常,未使用起搏器。护理重点是防止出现心率进一步变慢或停搏,同时病人静卧休息,防止脑缺血。必要时使用临时起搏器。⑤非冠状动脉因素的一般并发症:最多见的是血管并发症,均与操作不当或术后处理不正确有关。本组1例女性患者,PCI术后先出现心率逐渐加快,同时血压逐渐降低,而并未出现明显的穿刺部位血肿形成,当血压明显下降、心率增快时很快为血肿形成,血压明显下降很快转为血压测不出,并出现意识不清,肢体末梢明显湿冷,于3天后出现穿刺,并且术后压迫不当引起局部隐性出血。护理上忽视了术后心率、血压水平与术前基础情况的对比,从而延误诊断。⑥外伤性动静脉瘘:本组发生1例,为首次冠状动脉造影后3天再经同部位行PTCA术,手术后,下肢不适,轻度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穿刺部位有连续性杂音。1例假性动脉瘤表现为腹股沟部位有压痛的搏动性肿块,经超声波检查确诊,加压包扎3天后肿块缩小,半年后复查肿块消失。⑦尿潴留:冠心病病人大多年龄大、体质弱,调整合适的以及适时体疗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尿潴留发生。

结 果

篇(6)

脑梗死(ceredrql infarction)或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的坏死所致的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为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占60%-90%。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最终完全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由于各种栓子(血流中各种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中断而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脑栓塞。

2.病史资料

通过对21例患者的观察,男性15例,占71.4%;女性6例,占28.6%。其中45岁-55岁的5例,占23.8%;56岁以上的16例,占76.2%。伴有高血压的患者16例,占76.1%。糖尿病的患者有8例,占38%。冠心病的患者3例,占14.2%。有5例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的病史,占23.8%。

3.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岁-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青少年发病者以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为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通常病人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约有1/4的病人病前有TIA史。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病例在睡眠中发病,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典型病例在1-3天内达到高峰。病人通常意识清楚,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短,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变化。神经系统体征视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而定,常见为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脑栓塞的起病年龄不一,因多数与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有关,所以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急骤是主要特征,在数秒钟或很短的时间内症状发展到高峰。

4.治疗要点

脑血栓形成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化的治疗原则,只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病期,选用某种或某些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4.1急性期治疗

4.1.1早期溶栓

脑血栓形成发生后,尽快恢复血供是“超早期”的主要处理原则。超早期是指发病6h以内,应用此类药物首先需经CT证实无出血灶,病人无出血病史,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

4.1.2控制血压

使血压维持在病人病前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一般急性期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死加重。血压低者可加强补液或给予适量药物以升高血压。

4.1.3抗脑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梗死范围大或发病急骤时可产生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影响脑梗死后缺血带的血供,加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应进早防治。

4.1.4抗凝治疗

对临床表现为进展型脑梗死病人,可选用抗凝治疗。但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对出血性梗死或高血压者均禁用抗凝治疗。

4.1.5高压氧治疗

脑血栓病人若呼吸道没有明显分泌物,呼吸正常,无抽搐及血压正常,宜尽早配合高压氧治疗。

4.1.6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阿司匹林是研究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来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2]

4.2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康复医学的进展,康复治疗应从起病到恢复期,贯穿于护理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要求病人、医护人员、家属均应积极而系统地进行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训练和康复治疗。脑栓塞的治疗包括脑部病变及引起栓塞的原发病两方面。脑部病变的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由于心源性脑栓塞的充血性梗死区极易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用,甚至即使使用也应待急性期(5-7)天过后较宜。原发病的治疗在于根除栓子来源,防止脑栓塞复发。主要为心脏疾患的手术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减压病行高压氧舱治疗等。

5.护理措施

询问病人的患病时间,有无明显诱因,有无伴随症状及并发症等。有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目前用药及治疗情况。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对人物、地点的定向判断能力。有无肢体功能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吐词是否清楚。有无血糖、血脂增高。CT扫描结果。

5.1躯体移动障碍

5.1.1功能训练

给病人讲解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会病人保持关节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每1-2小时翻身一次,以免瘫痪的一侧长期受压而形成压疮,翻身时做一些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做到强度适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会病人及家属锻炼和翻身技巧,训练病人平衡和协调能力。在训练时环境安静,使病人注意力集中。

5.1.2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可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有糖尿病者予以糖尿病饮食。

5.1.3用药护理

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宜慢,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有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应注意观察。用溶栓、抗凝药物时严格注意药物剂量,有无出血倾向。口服阿司匹林病人应注意有无黑便情况。应用抗凝、扩血管及溶栓药物治疗过程中,如病人再次出现偏瘫或原有症状加重等,应考虑是否梗死灶扩大或并发颅内出血等。同时应观察全身情况,及早发现是否有栓子脱落引起栓塞:如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后,可出现腹痛。有肢体血运障碍时,皮肤肿胀、发绀,并可导致功能障碍。久服阿司匹林作抗凝治疗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或溃疡病。

5.2生活自理缺陷

将病人使用的用物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信号灯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及帮助解决。协助卧床病人用健侧手进食,消除病人依赖心理,必要时协助进食。训练病人及告诉家属定时协助病人排便。恢复期尽量要求病人完成生活自理活动,指导病人简单而有效的交流技巧,循序渐进,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以适应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5.3基础护理

5.3.1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疾病的手段之一。护士必须认真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必要的卫生指导。对卧床病人早晚各进行一次口腔护理,一般用生理盐水,如有口腔疾患的则分别使用不同的溶液。如:真菌感染者用1%-4%碳酸氢钠溶液;厌氧菌感染用0.08%甲硝唑溶液等。

5.3.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去除皮肤污垢。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排泄功能和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5.3.3会阴冲洗

早晚用温水冲洗会阴一次,保持会阴清洁无异味。

5.3.4膀胱冲洗

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天早上用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进行一次膀胱冲洗。

5.4心理护理

因偏瘫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因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可变得性情急躁,甚至发脾气,这样常常会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护士在患者面前要表现大方、得体、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参考文献: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19~74岁,平均63岁。疾病: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骨性关节炎9例。双髋同时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9例、双膝并一侧髋同时置换2例(均为强直性脊柱炎),共计60个关节。

1.2 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Harris关节评分法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4级,Ⅰ级为差级、Ⅱ为一般、Ⅲ级为良、Ⅳ级为优。

2 护理体会及要点

2.1 心理护理 因多关节置换的患者患病时间长而体质弱、一次医疗费用较大,尤其风湿病患者术后还要长期用药,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我们耐心与患者交谈,手术可以使废用的关节重新拥有功能,并介绍手术成功的典型病例,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预防感染、保持无菌的护理 多关节一期置换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对体质的要求较高,术前充分调整营养状况以增强抵抗力;术前就开始训练下肢的活动方法和排便方法,以避免术后大小便污染切口敷料;控制肺部情况;对下肢严格备皮消毒处理,无菌锦保护。术后严密观察敷料是否有渗出、移位,及时更换调整。

2.3 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除常规引流管护理外,我们术后严格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包括每分钟引流液的滴速,及时汇报给医师,以便良好处理。我们观察到部分多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引流量十分较大,29例中3例术后2小时引流量在500ml以上,18例术后24小时引流量超过1000ml,分析原因为多关节置换常采用生物性假体固定、长时间手术失血多致凝血障碍、术后预防血栓不能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及患者体质的特殊性等原因。对每分钟引流液滴速超过50滴的,我们采用每10分钟观察一次,并通知医师,配合医师积极的进行检查、输血或药物等治疗。

2.4 饮食、营养的护理 我们观察到多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纳差,不愿主动进食。分析原因为手术应激创伤大、出血多,宜导致电介质紊乱、应激性溃疡等。我们严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询问患者的饮食量、入水量及尿量,并观察患者的皮肤弹性。一旦患者出现恶心、饮食差或尿量24h小于1500ml,及时通知医师并分析原因,对症处理,恢复患者的正常饮食,避免出现电介质紊乱、营养不良,以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2.5 疼痛的护理 控制疼痛应贯穿整个康复过程[3],我们采用术前、术后全程镇痛护理。术前3天给患者口服赛来昔布0.2g,每日一次。术后应用口服赛来昔布0.2g,每日一次,泰诺林2片,每日三次。

每日两次询问患者康复锻炼时有无疼痛,必要时给与美施康定1粒,每日一次。每天进行三次肢体按摩放松,每次30-45分钟。使患者手术后保持无痛状态,达到“预防性镇痛”,不等到疼痛出现后再处理。通过无痛护理,11例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第一天膝关节屈曲>100度。

2.6康复训练护理 除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外[4、5],重视多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并预防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一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时,早期不能采用常规的锻炼方法,因为膝关节要求加大屈膝度,而髋关节早期限制屈髋度数,我们采用让患者半坐位,下肢外展置于床边下垂,伸屈膝关节锻炼,预防髋关节脱位。2)加强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增加肌肉泵的作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护士协助患者做足趾、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足踝部,每个动作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训练。3)术后严格执行正确,早期规律的功能锻炼。

3 结果

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治疗康复3个月时要求病人必须门诊复诊,予以关节功能评定和满意度评定。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评定。27例一期行双关节置换的患者,Harris关节评分平均为91.2分、HSS关节评分平均为88.3分。18例术后主观满意度为Ⅵ级,8例为Ⅲ级,3例为Ⅱ级。2例下肢3关节一期置换者为19岁和28岁的男性患者,满意度均为Ⅵ级,Harris关节评分分别为95和91分、HSS关节评分分别为88和92分。全部病人没有褥疮、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脱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4 讨论

一期多关节置换具有住院费用相对较低、总住院时间短的优点,随着关节置换技术的提高,多关节一期置换逐年增多,但同期多关节置换技术要求高、应激创伤大、出血量增多,并发症亦相应增加,这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使患者术后达到理想的标准,这与康复护理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通过我们系统的护理观察,本组没有一例出现褥疮、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一期多关节置换护理与单关节置换护理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按照单个关节置换的护理简单叠加。多关节一期置换明显的特点是患者体质普遍较差,术前应积极进行调整和护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引流量大,导致患者术后饮食极差,如不引起重视,积极护理观察并调整,常导致电介质紊乱,甚至肾前性缺血、肾衰等,严重影响康复;一侧下肢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康复功能锻炼时,早期会出现相互影响,需采取特殊锻炼,护士应积极予以正确指导和协助,以防止关节脱位。术后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各阶段康复锻炼从两侧肢体交替进行,逐渐至双侧肢体同时进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康复训练的无痛也越来要求越高,多关节置换更应进行无痛康复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加速病人手术后各个时期的康复进程,减少病人平均住院日。让病人能够享受“无痛”的多关节置换术。

参 考 文 献

[1]Welters H, Jansen J, Simon JP, et al. 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0 patients. Acta Orthop Belg, 2002, 68(3): 235-241.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8~82岁,中位年龄65岁;高血压脑出血6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1例。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5例,右侧瘫痪肢体2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1例为术后卧床2a,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2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本组8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

2 预防措施

2.1 增加活动

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 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

2.2 减少血液凝滞

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3 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

2.4 饮食

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纤维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2.5 禁烟

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

3.1 一般护理

(1)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

(2)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血栓形成后10~14 d绝对卧床休息,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 cm,这对于下肢DVT患者来说,既是一种护理措施,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适当压迫浅静脉,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弹力袜应根据患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型号,耐心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训练,以减轻症状,取得最佳疗效。

(4)禁止按摩,避免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患者出现烦躁、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咯痰带血、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即让患者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急性呼吸窘迫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5)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

(6)每4 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7)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8)加强皮肤护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易导致褥疮,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h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皮肤清洁。

3.2 预防措施

(1)减少和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对于神志清醒合作的患者应耐心讲解人工气道的正常不适反应、气道处理及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对于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病人进行适当约束。我科针对此类病人自制一种手袜式约束带约束双上肢,防止病人乱抓乱拔,取得较好效果,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在为病人治疗、护理及翻身时,防止管道滑脱,操作完毕均要检查各导管是否固定在位。

(2)加强ICU护士的责任心及专业知识培训。对于ICU护士应教育她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认真做好各项治疗及护理,使病人渡过危险阶段。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她们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等,在病人病情危急需迅速抢救时,护士能够以娴熟的技术实施急救以精湛的技术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取得他们的信任。

篇(9)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异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使静脉血回流遇到障碍,轻者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等带来一定的障碍,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栓子转移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DVT常发生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可影响下肢功能,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了率为7%-45%,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大约占1%,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及时发现预防DVT是至关重要的。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发生15例DVT,采取及时治疗并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后无并发症发生,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手术后病人DVT共15例,均在术后3--5天发生下肢胀痛,活动或行走后加剧,2例伴发热。年龄38岁--76岁,平均57岁。宫颈癌行经腹子宫广泛切除并盆腔淋巴清扫6例,宫颈癌行腹腔镜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5例,子宫内膜癌行经腹子宫及双附件切除2例,子宫肌瘤行经腹腔镜子宫全切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糖尿病2例。

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如下肢麻木、胀痛、下肢运动或站立时腓肠肌疼痛;下肢肿胀,两侧大腿和小腿中部周经相差大于1厘米;LuKe征(+),即前后位压迫腓肠肌时,疼痛加剧;Homan征(+),患者仰卧屈膝,踝关节急速背曲时,腓肠肌疼痛[2]。结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2 DVT的预防

2.1术前宣教妇科肿瘤病人是DVT高危人群,腹腔镜手术后容易并发DVT,如无预防措施,则小腿DVT将增40%―80% ,下肢近侧DVT机会为10%―20%[3].因此对腹腔镜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预防非常重要,责任护士术前详细向病人讲述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病人的警惕性;讲解DVT的常见症状.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术前特别向别人强调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因腹腔镜术后存在静脉淤滞.血液高凝等因素[1].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DVT的发生。

2.2指导患者在术前进行下肢相关运动的反复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如脚趾伸屈运动;踝关节旋转运动;下肢直伸运动,使足尖与下肢成直线;膝关节伸屈运动、下肢内收外展运动;下肢内、外旋运动等,向患者讲解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肌肉和肌肉间的静脉,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及血栓形成,同时下肢静脉瓣的作用,促使性子静脉血向心回流而不倒流;肌肉舒张时静脉压下降,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入静脉,能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4]。术前护理干预使病人充分了解DVT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使之做好自我防护,增加自信心,更加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心里康复。

2.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妇科手术在术前一天给予口服磷酸钠盐清洗肠道,术前晚和术晨行清洁灌肠,应注意防止体液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而诱发静脉血栓的形成,要给患者及时补充一定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针对静脉淤滞状态采取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力袜的物理方法;

2.4对有合并症的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术后DVT的发生。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人血液在术前就存在高凝状态,这些均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这些病人术前应尽可能地纠正原发因素,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治疗。结合血液流变学结果,酌情给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督促患者改变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等,指导进食低盐、低糖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多食用一些高纤维的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瓜果蔬菜,注意水分的补充如多饮汤类等,以此降低血压的黏稠度,同时保持大便通畅以降低负压有利于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多饮用茶水,因为茶水有促进排泄,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对防止DVT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3护理

3.1 活动护理妇科盆腔疾病和手术影响使病人血液黏稠度增加,卧床时间或手术时间越长,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越高。 血流淤滞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 术后早期活动双下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腹腔镜手术病人应早期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以防血栓的形成。尤其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在病人麻醉清醒前护士或家属需被动按摩病人的双下肢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方法;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前足做踝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每天10次-15次。术后6h协助病人做下肢伸展运动.动作宜慢.及时指导病人做足踝主动环转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翻身活动.拔尿管后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对高龄、恶性肿瘤病人及术后体质虚弱不能早期下床活动的病人均给予使用弹力袜,注意弹力大小合适,同时继续加强病人双下肢屈伸运动的指导。对于配合不好的病人,责任护士给予被动活动。术中使用弹力袜可限制静脉过度扩张,增加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淤滞状态,减少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应用弹力袜预防DVT费用低,正确使用弹力袜后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病人易于接受。因此早期应用弹力袜能减少因手术、麻醉等原因造成的血液循环减慢,对预防术后的DVT具有重要意义[1]。

3.2密切观察病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患者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若没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容易导致患者的患肢部位丧失生理功能,进而导致致残现象的发生。 科室应加强护理力度 ,全科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作为全科的护理重点。对于高危手术病人科室有醒目提示,有特殊交班,各班护士经常去病房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述,密切观察患肢的肤色、温度、感觉,询问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DVT发生早期栓塞部位均在膝关节以下至足踝部,表现为下肢疼痛或不同程度的沉重感、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加和低热等。自发性疼痛为DVT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合并肿胀时DVT的可能性更大。对出现DVT症状确诊后,应立即嘱病人卧床休息1周~2周,患肢抬高20-30厘米制动,注意制动并非不动,可在床上做足关节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4-6次。局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对患肢无益,冷敷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及侧支循环的建立[1]。

3.3心里护理手术本身对病人就有很大的心里压力,加之并发症的发生,绝大多数病人心事重重呈焦虑状态,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讲解清楚,告知病人及家属手术是成功的,并发症的发生只要他们积极配合,掌握配合的要点与注意事项,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发症一定能得到减轻并好转或治愈的。

3.4静脉输液的护理在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复穿刺,要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注意保护血管。持续静脉输液不超过48h,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之一.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和感染性.临床上常见的因素是静脉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高参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肿瘤药物等.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及同一静脉多次穿刺.必要时采用留置针套管穿刺后用肝素盐水封管,留置针按输入的药物、血液制品、输液速度等要求,经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降低机械性损伤和血栓的形成。同时在补血时尽量避免补充库存血、不常规应用止血药等。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的防逆流作用,如果必须选择下肢静脉,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3.5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上应详细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及生活规律,掌握抗凝、溶栓药物的用药时间、方法、用量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证抗凝、溶栓的顺利进行。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时可出现皮肤出血点及青紫斑等,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6],同时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产后、盆腔手术后、外伤、晚期恶性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深静脉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妇科术后下肢DVT是目前人类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其发病快、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额外增加了病人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因此重在预防,而单一的手段往往很难杜绝其发生,故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应针对危险因素如术后血流的改变、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的损伤以及本身疾病因素等,采取物理性、药物性和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其发生,提高妇科手术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钟梅,叶金英.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 ].全科护理.2013.7(11):1800-1802

[2]陈艳.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J].河北医学.2007.13(1):100-111.

[3]代莉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18-01

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至2012年3月对34例冠心病患者给予植入术治疗,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5-72岁。不稳定性心绞痛2l例,陈旧性心梗伴心绞痛13例。术后发生支架血栓一例,术后当天出现低血压、局部血肿一例,其余恢复良好,住院7一10天出院。

2手术方法

患者在局麻下经右股动脉或挠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造影结果显示75%以上病变部位行支架植入术,用球囊导管予扩张后支架植入。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病人术毕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平卧位、给予中流量氧气吸入。

3.2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测返病房后立即给予多参数监护,密切监测P、R、BP、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并经常询问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慌、心绞痛等。心绞痛复发,预示支架血栓形成或冠脉急性再闭塞,须高度重视。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或不适,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

3.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3.3.1 栓塞的预防和护理

3.3.1.1 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小时内及2周内,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原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因此要注意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后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

3.3.1.2严格抗凝治疗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减少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术后注意合理的抗凝治疗。开始持续静脉点滴欣维宁36-72小时。速度要慢,3滴/分,,另一组静脉通路滴注硝甘注射液,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u2/日,持续7―14天。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0.3每l一3天监测1次凝血酶原时间(PT) 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根据PT和APTT值调整用量。抗凝治疗也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必须规范用药,用法要得当、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注意吐泻物及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倾向。

3.3.1.3观察下肢活动情况,注意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肢体的温度和颜色,观察肢体有无肿胀麻木和疼痛等。下肢动静脉受损情况。

3.3.2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术后平卧24小时患肢制动,局部用沙袋压迫6小时切口弹性绷带包扎,保证沙袋放置不移位且压迫有效,防止切口处渗血。术后一般12小时拔除动脉鞘管后加压6小时,继续弹性绷带包扎切口并密切观察局部渗血情况,发生出血立即采取措施,本文34例发生穿刺点出血血肿1例,经伸直穿刺大腿再用手掌加压30分钟出血停止或血肿范围无扩大,血肿逐渐吸收。

3.3.3低血压的防治及护理预防血容量不足。本文34例中l例出现低血压46/30mmHg,考虑患者紧张、术中失血、术中及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等有关。因此,采取如下预防措施:①针对患者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②术后立即恢复进食;③24小时内至少保证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足血容量,血压过低者给予升压药治疗,其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闭。

4讨论

近年来。随着本病发生率的升高,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率,而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良好,也缩短住院时间,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开展,但术后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发现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如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穿刺动脉出血。我们从护理角度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正确规范的给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建立整体护理病历,给予健康指导。由于护理方法得当,护理工作细致周到,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并对已发生的并发症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l] 杨省利.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83.

[2] 方盈.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拔管综合症的预防[J].护理学杂志,2001,16(5):282.

[3] 朱秀勤,王禹,宁清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92.

[4] 王玉玲,秦力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3-375.

[5] 查良键,周旋等.实用营养指导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93.94.

[6] 丁克,尹淑慧等.便秘诊治之我见.山东中医杂志,2002,2(21).67―69.

[7] 洪贵英,黄丰.老年人急性心梗期间的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方法探讨.现代护理杂志,2003,9{7}:515.

[8] l喉娟.惠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便秘期间的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1).

[9] 诸葛海鸿,孙琳、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周康复护理的比较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5):7.

上一篇: 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下一篇: 德育课题的研究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