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发展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发展措施

篇(1)

北票市位于辽宁西部,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解决干旱天气对大田作物的影响,摆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北票市因势利导,动员农民群众下大力气建设标准温室、冷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1改善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北票市因地制宜,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了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改变了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1)加强小区配水、配电建设是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增强小区农田灌溉和小区配电能力,提高服务能力,对于提高全市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票市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编制及完善县级小区配水、配电建设规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重从小区配水、配电等方面研究解决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创造条件,因地制宜,不折不扣地按计划落实,有效解决了小区用水、用电问题。同时,搞好小区的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技术设备,加快北票市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北票市设施农业建设始终保持强劲发展态势。2)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快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保障。针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显效慢的现状,积极探索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办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实行农业倾斜政策,增加财政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并在贷款保障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在摸清全市设施农业、春耕生产所需资金底数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扩大资金来源范围,填补资金缺口。对农户建棚资金困难的给予协调贷款,并享受贴息优惠。由于政策宣传到位,加之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确保了北票市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

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

服务体系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日渐深入,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目前,北票市农业综合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例如:在农业气象信息化建设方面,成立了设施农业气象信息平台,及时把灾害性天气信息发送到农户手中,指导农户将各项准备工作和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遇到险情时及时做好应急处理,尽量避免发生棚室垮塌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在技术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成立“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在全市设置视频网站和农业专家团服务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技术服务,使先进技术服务辐射到更宽广的区域。此外,信息技术在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加强灾害性保险建设,提高设施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北票市在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视灾害性防治工作。在加强棚室基础建设的同时,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启动设施农业大棚政策性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民灾后自救能力。积极采取先进技术措施,提高设施大棚建设的技术水平。编制大棚技术规范,对按照标准建设的大棚给予适当补助,引导棚户搞好大棚建设。在灾害性保障方面,自2011年开始启动设施农业大棚政策性保险,减少农民经营设施农业的风险,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

4做好市场营销建设,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

篇(2)

以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五大工程。全县完成退耕还林0.367万hm2,完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贺天新(甘肃省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台734300)成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4.65万hm2,封滩育林(草)3.166万hm2,治理沙漠3.367万hm2,治沙造林0.107万hm2,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绿洲向沙区推进5~10km。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使湿地保护面积达1.7万hm2,为大批候鸟提供了栖息、停歇、迁徙的理想场所。

1.1以畜牧饲养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畜牧业是全县农业中的重要产业。201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1%,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546元,占人均总纯收入的23.8%。近年来,县上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发放贷款等额等措施,支持发展养殖业,走粮(草)—畜(禽)—沼—果(菜)循环发展的路子。

1.2以沼气建设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高台县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生态模式10560个;沼气用户已达1.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5%。如:黑泉乡定平村郭光寿的温室辣椒今年长势好,光使用沼渣、沼液这一项就比别人的温室少投入300多元的化肥钱,收入比别人的温室整整多1000元,病虫害也比往年明显减少。如今,象郭光寿这样集“养殖—沼气—粮”、“养殖—沼气—果”、“养殖—沼气—菜”等生态经营模式的农户在高台农村越来越普遍。这种集能源、生态、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污水治理、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等结合起来,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家居清洁、庭院经济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生态发展之路。

1.3以秸秆利用为主的环保增收模式通过秸秆还田、氨化后作为牛羊的饲料、食用菌种植等模式的利用,解决了农民以往“一烧了之”的做法,过去麦收、秋收后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秸秆的综合利用明显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1.6以休闲、旅游为主的观光农业模式高台县着力打造“红色胜地、文物古迹、湖泊水面、生态观光”四大旅游品牌。依托312国道,开展绿色通道建设,栽植红柳、松柏、枣树苗等苗木,形成了大通道、多树种绿色屏障;依托祁连葡萄酒业公司开发“三园观光”区,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133.3hm2,酿酒葡萄基地485hm2,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台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建设水平还不高,规模不大。当前制约全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上没有形成自己明显的技术体系,在实践上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二是现阶段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短,不够紧密。由于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户和企业利益“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循环连接机制。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特色优势不明显,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卖难”问题仍然存在。五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尽管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但是,大部分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六是污染生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认识,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超标,家禽、家畜散养、放养破坏植被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

3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组织,完善机制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规划。

3.2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尽管《农业法》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还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自觉提高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3.3创新思路,完善模式进一步借鉴县内外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理论与模式,总结和完善本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现有模式,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农业循环、生态安全的新模式。

3.4加大投入,持续增长要依据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

篇(3)

一、当前重庆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看,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化学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粮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由1997年的69.64万吨、1.5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6万吨、3.93万吨,增幅分别为38.9%、147.2%。粮食每亩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结构施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施用量为50.2万吨,磷肥为18.21万吨,钾肥为5.61万吨;复合肥21.39万吨。氮肥、磷肥施用量明显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时间集中,施用技术简单,流失严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三是农膜回收率低,最终基本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农药使用较频繁,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000吨左右,其中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10:7:3。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风险性增大。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矛盾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矛盾凸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全年畜禽粪污年产量约8600多万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农牧分离和种养脱节,养殖户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多数规模养殖户仅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同周边的种植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可消纳的土地规模不相匹配,畜禽粪污多为集中直接排放,难以有效还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滞后,目前,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4.9万余个,而小型沼气池仅1295个,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术推广机制。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较大而对养殖户增收不明显,因此推广进度不快。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作物为主,常年秸秆总量为1000万吨以上,但其利用率仅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6%均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就地焚烧占33%。

(四)项目工程投入不足,推进乏力近年来,重庆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体的项目工程上仍显严重不足。如新建户用沼气池每口资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户建设积极性。又如畜禽养殖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而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养殖农户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农村散养农户减少,自有有机肥不足,而施用有机肥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五)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共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建设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重视了项目本身的建设,但缺乏对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发动,生态农业生产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不够。如三沼的综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不规范、化肥农药正确施用技术不到位、残膜乱丢乱弃现象突出等,都与群众缺乏生态农业理念相关。

二、推进重庆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重庆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让生态农业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落实,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监督考核等各个层面去推动发展。要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让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庆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市场结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眼于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环境及农业的资源出发,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相对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制约重庆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严格禁止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强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开展生态农业发展危害因素调查,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率先在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五)制订并完善有机肥管理办法,明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尽快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对商品有机肥要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并给予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对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量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六)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养殖业风险大、利润薄,行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污染治理能力,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应更多选择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建议财政补贴达到工程资金总额的60%。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13-01

效益农业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质优良。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在营养价值方面更优,在食用口感与外观形态方面更好,更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二是品种结构优化。为了适应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品种结构优化事关重要,要尽力做到名、优、特、新的不断更迭与发展。三是生产结构优化。生产结构优化是指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原料农业向成品农业不断转型优化。此外,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所使用的人力、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最终实现小投入获得高产出的高效益目的。四是科技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使农业生产不断顺应生产者的主观意志,在自然面前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发展效益农业是促进福安市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福安市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福安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

从效益农业的品质、结构、效益、科技和管理这几大内涵要求来看,福安市具备发展效益农业的良好外界环境以及内在基础,主要体现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福安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地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在内在条件基础方面,福安市早在几年前就布局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群,已成功建成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市委市政府大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现代化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福安市发展效益农业大有可为,市委市政府应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效益第一的理念,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狠抓工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布局工作。

1 培育优势产业,夯实发展效益农业基础

发展良好的效益农业,需要有优势产业为根基。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已具有主导产业,分别为生姜、葡萄、茶叶、水产、水蜜桃、家禽家畜、芙蓉李以及无公害蔬菜。但由于地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差异,具体落到乡(镇)时优势产业就不尽相同,如沿海平原地区与内陆高山区海拔差距大等,各县(镇)对于其他兄弟乡(镇)的成功案例,不能盲目模仿照搬,应该因地制宜,以实地优势为契机,确定自己的产业重点。各乡镇选择1~2个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围绕1~2项主导产业,创建一批龙头企业的思路,通过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体经济不断发展,真正形成区域块状经济带[1]。

2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动力

农业的研究和创新,要从四色支柱产业,即绿色农业(种植业)、蓝色农业(水产养殖业)、黑色农业(家禽家畜养殖业)、白色农业(食用菌业)中深入开展研究,并从中筛选出适合福安市地理、气候特点的高效农业项目进行推广应用,取代传统低效农业项目,使农业生产获得高效、农民增收。其次要进行示范园区的推广与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现有农业科技园区,其中溪柄农业科技园区要力争成为省级科技园,穆阳观光农业科技园区要着眼于与白云山冰臼、溪塔葡萄沟及穆阳水蜜桃结合形成适度规模的亲水游态势,把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再次各乡镇要根据产业需要,抓好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农民用科学技术改良种植、栽培方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曾有报道:海南槟榔经深加工,效益增加40倍,产值达40亿元;椰子经深加工,效益增加6倍。福安市农产品基地不少,如何进行深加工增值增效,大有文章可作,必须开展创新研究。此外,进一步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进度,标准化优势产业产地环境、生产操作规程,以及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产地标志管理规范,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树立绿色品牌形象,加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步伐。

3 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发展效益农业的关键

首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托福安市良好的地理交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在交通枢纽地带建设一批高质量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如目前福安市已建的“闽东特产OAO”示范街;并大力发展电商业,进行网络销售。其次,建立完善的产业中介体系。以发展民间流通协会以及专业技术协会为契机,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大学生回乡创业力量,把具备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选派到协会的主要岗位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农民利益为本,建立起一个服务农民、利于农民的民间流通组织。最后,将营销放在重要位置。农产品市场构建的同时,要注重品牌宣传的重要性,通过在沿海大中城市积极参加和举办大型农产品展示推介(下转第315页)

(上接第313页)

会,如茶叶推介会、葡萄推介会、水蜜桃推介会等,提升全市农产品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2]。

4 把扶持高效农业的奖励政策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抓手

福安市委市政府要制定一些发展高效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茶叶产业、葡萄产业、生姜产业、水蜜桃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无公害蔬菜、芙蓉李种植与加工等主导产业的特色基地,引导农户进行连片开发、集约化经营,提高效益。重点扶持带动农户能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养殖专业大户、营销大户、致富带头人,依托他们多年来的生产技术、生产基地,帮助青年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操作要领,带动青年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特别是可以以福安市现代农业企业协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企业为载体,对于新发展茶叶产业、葡萄产业、生姜产业、水蜜桃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无公害蔬菜、芙蓉李种植与加工等主导产业,能连片形成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分别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或补助;对其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养殖专业大户也制定奖励扶持措施[3]。

5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效益农业保驾护航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断适应经济发展趋势,为全市农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布局具体工作:一是做好政策建设。首先,积极探索集约化生产环境的营造,建设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利于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其次,制定公平、公正的农业经营发展规则,提倡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最低收购保护价、风险基金、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方式,使农产品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良好、紧密的利益关系。再次,提升法制法规的法律效力,从政策上降低单方毁约或卷款逃跑现象的发生。二是提升农业科技技术含量。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健全、延伸农业经济信息网,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产品企业及农民,使其第一时间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探索与创新农技服务机构的改革,通过多种鼓励、刺激方式,让专业人士加入到农技服务机构中,增强农技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为全市效益农业长足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做好农业金融保障服务。建议市委市政府与多家金融企业协商、签约,对市场效益、前景好的龙头企业、生产大户给予一定的金融扶持;完善信贷机制,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小额贷款添加鲜活血液[4]。

6 参考文献

[1] 周海玲.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3-4.

篇(5)

1.1国外研究现状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发展。国外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生态食品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生态农业在很多国家的用地面积已成规模,生态农业产品产值不断增加。

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并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都市农业"等概念。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1时间与空间结构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时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生长发育周期的不同和季节性差异,在时间上满足不同物种对资源的需求,协调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空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特性的差异,实现空间位置和相互配比的合理搭配,获得更大的生态优势。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物种的高效运营,最终达到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组合增值的目的。

2.2食物链物种和养分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同的物种构成了不同的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到动物再到微生物的逐步演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绿色植物需要的养分有"相互回避"的特性,所以通过改进食物链实现生态农业模式内的资源利用成为必然。通过把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并延长食物链,实现养分的补给,提高生态农业的单位产品数量和生产率。

2.3地域性和多样性较强生态农业是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运行法则开展的农业模式,其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季节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不能照搬同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在该模式中还要注重物种的搭配,提高抗灾能力,这就决定了要实现物种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搭配,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依存关系,实现共生互利、趋利避害和相生相养,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3.1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在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中,多种生物之间通过良性循环的多级利用模式联系起来,形成上一个环节的产出是下一个环节的投人的形式,使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并可以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例如通过建设沼气池治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粪便、污水乱排问题,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化和能源化利用,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比如畜-沼气-作物循环、作物-畜-废弃物-作物/食用菌循环等。

3.2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中以立体农业的研究最为广泛。在这种模式中,遵循生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时空布局特点,合理的配置资源,构建新一级的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三维立体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能够互惠互利,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有果林地立体套种、湿地立体养殖、山地立体种植模式等。

3.3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的精准控制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间内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的转化率和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如果违背生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一味过度开发,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配置资源,采取种养结合的形式来调节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土壤进行养分监测,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生产目标总量,从终端系统得到相应的施肥方案。通过这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方式,实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4.生态农业模式运用对策

4.1注重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让广大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了解生态农业,接收生态农业,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便于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推广开展。

4.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技术人员支撑和农技服务网络支撑,培训并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另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篇(6)

发展无公害农业和开展标准地生产是象州生态农业发展的亮点。农业标准地建设方面,全县已创建国家桑蚕标准地示范基地24万亩,为广西优质稻标准地示范县,拥有桑蚕标准和优质稻地方标准。生态农业品牌认证方面,全县已获得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认证21.78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认证1万亩;无公害大米产品认证18万吨;有机水稻生产认证500亩。象州红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认证面积2.5万亩,水稻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000亩。

1.2生态农业技术普及推广

象州县大力推广运用生态农业技术,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推广生物、植物源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推广性诱剂、诱虫灯等绿色植保防虫技术;开展危害生态农业环境调查,防控外来有害生物,进行农业污染源普查和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开展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每年推广高效低毒农药250吨,有机生态肥料3万吨,秸秆还田40万亩,种植绿肥1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次,沼气池入户率达45%。猪—沼—果、果—灯—鱼、稻—灯—鸭等生态种养模式初具规模。

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传统农业思想意识根深,温饱满足感强,干群对发展生态农业未完全认识,理解不透,从而资金投入就受到制约,自然影响到生态农业发展。2)农业投入品污染控制难。农业污染源面广、量大,农业投入品种类多,监管规范使用有效控管仍较难。全县年农药使用量130吨左右,化肥使用量7.5万吨左右。3)兽药鱼药、饲料使用不合理,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兽药鱼药超量使用,以及违规使用禁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等,导致动物产品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严重。4)“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规模及档次不高,品牌效应影响力不强。目前,象州县虽有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标产品,但品牌效应力小。5)生态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及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效益不高。

3象州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组织保证发展生态农业是项长期、艰巨的生态工程,要按十要求,切实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领导,把生态农业放在三农工作突出的地位来抓,成立发展生态农业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把生态农业工作列入各镇乡各部门绩效考评重要组成内容。

3.2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规划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立足于保护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着眼农业质量和效益,重点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态建设能力建设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要把实施科技兴农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引进和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民实用农技培训,普及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转化率。同时,要推行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沼气生产等方式,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绿肥种植,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耕地结构,控制农业污染源;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使用绿色植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生物农药,低度低残留农药;逐步推广可降解地膜,消除白色污染;实行蚕沙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4开展农田环境治理和养蚕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农田废弃物回收,净化农田环境。要发动群众开展农田废弃物清拾,集中处理工作,使之养成田间地头顺手捡垃圾的习惯,创造生态田园环境。病蚕、死蚕要集中深埋处理,防止病传染扩散,污染养蚕环境。

3.5建立清洁田园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设立发展生态农业补偿奖励机制,鼓励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利用村规民约制度来约束群众的意识行为,形成制度管人,大家遵守,相互监督的长效机制,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发展生态农业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3.6加大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开展生态基础工程建设,要建立发展生态农业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将生态投入纳财政预算,并随财政增长而增长,同时,建立优惠政策,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开发中来。

3.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抓好农业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产品抽检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8加快发展品牌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品牌农业是建设生态农业的载体和主要内容,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产值和效益,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9抓示范,建基地抓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样板影响带动产业规模发展,集成现代农业科技,综合运用示范样板中,为发展生态农业集累经验,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地。

篇(7)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22-01

1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阜蒙县共35个乡镇,58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约20.8万hm2;阜蒙县人口约74万,其中农业人口就占了81%;降雨量年平均480mm,无霜期150天左右。阜蒙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始于2005年,大规模发展是从2008年开始,形成了以福兴地、阜新镇、于寺为中心,遍布35个乡镇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区,并具一定规模。

自阜蒙县开始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保护地建设以来,先后在于寺、阜新镇等27个乡镇发展了保护地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农民自身努力下,现已发展保护地2700 hm2,年创效益近3个亿。保护地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由于效益显著,农民生产积极性高,阜蒙县规划在未来3年内继续发展保护地20.8万hm2,那时保护地生产将遍及我县各个乡镇。

为了突出特点,解决销售困难,增加效益,全县确定了统一的栽培模式,即冬春茬的香瓜,配合以秋冬茬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并且下一步推广周年一大茬生产模式。同时,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品种更新上做文章,今年阜蒙县蔬菜站引进了十多个国外优良新品种,种子200余万粒,种植面积70 hm2,包括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品种“玛瓦”、“百利”等,茄子品种“布利塔”,日本的甜瓜品种“翠宝”,番茄品种“欧粉”,瑞士先正达甜椒品种“方舟”等。这些品种在阜蒙县已初步推广,并且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国外优良蔬菜品种的推广势必对我县的蔬菜保护地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2.1 加强政府财政的补贴力度和广度

阜蒙县政府及各农业相关部门都应当对本县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考查和调研;可以从阜蒙县地理资源优势和农户的自身条件等出发,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栽培作物;也可以引进龙头单位,利用阜蒙h的人力物力,建造大规模的,高技术水平的设施农业基地;另外,还可以在合法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有偿的方式,进行农户之间的平等互换,让土地流转更加迅速,保证设施农业的用地面积,这样也可以提高阜蒙县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2.2 结合资源优势,合理扩大栽培面积

阜蒙县的地理优势是十分适宜设施农业的发展的。大量的山地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光照,也可以使大棚的保温性能较好,可以帮助作物躲避冻害。因此,可以阜蒙县因地制宜合理的规划设施农业大棚的建造基地和作物栽培模式;对栽培的作物品种进行结构优化,反季节菜蔬水果都是非常好的。反季节种植的作物具有病虫害较少,经济效益高等优势特点。蔬菜水果的生产可以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发挥阜蒙县地理资源的优势特点,从而促进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2.3 保障菜蔬水果等农产品高品质

如何保障阜蒙县设施农业产品,如蔬菜水果的高品质产出,制定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质量检测标准体系自然是首推的方法。在阜蒙县推行绿色菜蔬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务必严格执行相关要求,采收后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阜蒙县菜蔬水果的符合国家级的高品质标准。

2.4 提高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十分落后,我们必须合理的利用国内外的相关科学技术,为阜蒙县农业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可以针对栽培设施进行改进。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一些栽培设施,改良大棚的跨度,同时完善水电和保水保温系统的构件,改良土壤、合理密植,改善大棚温室的生态条件。完善阜蒙县设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自动保水保温系统和卷帘机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可以培育和推广优秀的抗病品种,大量推行工厂化育苗。这种现代化的育苗技术,不仅机械化程度高,不会浪费人力物力,还可以节约种子,提高种子萌芽率。

第三,积极开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虫害的一些驱避性,对其采用黑光灯、黄板、糖醋液等诱杀方式。还可以利用昆虫天敌捕杀这一方法,如赤眼蜂可以有效的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丽蚜小蜂可以防治白粉虱。

第四,合理地科学地进行化学防治。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合理喷施生物源药剂和无毒无残留或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药剂的喷施一定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药剂的性质,按照农药的相关规定,做到对症下药,切记不可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2.5 加强设施农业技能培训

科学技术水平可以直接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阜蒙县正是需要引入大量高科技来协助本地设施农业发现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技能培训者,对阜蒙县设施农业操作者进行全面深刻的培训;培训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农户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管理栽培技术能力的教育及培训。

往更高层面上来说,我们需要努力改良我们的科学研究环境和相关的体制,让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可以得到合理的提升。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来到阜蒙县就职;而加强和科研型的高校及各类科研院所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阜蒙县农户的作物栽培管理的整体能力,也可以为阜蒙县高端技术人才提供科研平台,让其有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力的机会。

篇(8)

关键词: 金融理论;金融深化;农业发展

Key words: financial theory;financial deepen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2—03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基本理论及其分析

1.1 金融基本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

1.1.1 金融抑制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金融抑制的核心是利率管制。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1.1.2 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主要标志是金融部门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其核心内容:放松利率管制;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同业竞争;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1.1.3 金融约束理论: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于1997年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金融约束”政策比竞争性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核心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而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正的实际利率,从而为民间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创造租金机会,从而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金融约束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金融约束政策,达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逐步实现金融深化的最终目标。

1.2 金融理论评价 农村金融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因此,分析金融理论利弊,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篇(9)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篇(10)

农业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使农田得到充分灌溉,通过对水源的适当调配来满足农田作物生长需求,同时农业水利工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导河流的作用,降低洪灾发生的概率,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分析造成农业水利建设滞后的因素,寻找正确的措施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中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

1.1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农村,许多农业水利建设是由国家出资和农民集资建设的,其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农村自行组织管理,但在相关税法及税收政策改革后,其农村组织在农业水利建设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弱化,其具体管理责任主体没有得到确认,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主体与责任主体的指向并不明确,造成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过相关的政策对管理工作进行确定,但在实际中起到的效果却非常小,责任不明造成管理工作问题愈发突出,限制了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

1.2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农田较为分散且农户较多,因此对小型水利工程的需求量也非常多,而这些水利工程无论是在前期的建设投资上,还是在后期的管理维护上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在兴建小型水利工程中,国家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满足水利工程的发展需求,而在相关的税费改革后,农民对税费内容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水属于自然资源,国家收费并不合理,这就造成对农业水利建设所需的建设资金及管理资金认识上的欠缺,再加上劳动力的流失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建设及维修,限制了农业发展的脚步。

1.3缺乏相关的建设维护人才

农业中使用的水利工程以小型为主,这些分散的水利工程在检查维修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农村具有专业素质的建设维护人才较少,并且一些维护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造成在实际的检修工作中技术人才及维护人才短缺的现象愈发严重。再加上农田水利工程在长时间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中出现老化及损耗的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及检修将会使其部分功能出现退化,严重时将会使水利工程完全停止运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修及重建。

2农业发展中水利建设发展的措施

2.1各级领导要重视对水利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管理工作是保证农业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条件,因此需要确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在实际中可以顺利实行下去[1]。同时领导需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从而确定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规范其工作机制,落实工作的具体责任,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监督及管理工作。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该工作,在农村设立了水管站,同时也建立了农民用水协会,这些部门都专门负责农村用水问题,对水源进行协调管理,这才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之路。

2.2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首先,在农业水利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国家资金财政的支持,国家需要加大对其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将农业水利建设款项纳入财政预算中,使农田水利工程有更大的资金投入;再次,通过吸收社会的资金来充足建设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最后,可以在农村中集资修建,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出资建设水利工程,水利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优点。对于农业水利建设资金需要设立专款专项,保证资金可以用到正确的地方,确保为农业水利建设及培养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加强资金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情况。

2.3积极培养和使用水利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后期管理和维护的质量,必须培养和使用水利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中央要组织培训班,从基层选拔业务骨干,进行专业、系统性的培训,培训后发放资格证明,然后委派到地方指导基层工作,然后再对下一层的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此外,针对现有的灌溉系统的老化情况,应积极维修和加固。

3结语

完善农业水利建设及促进其发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规划和实施,而限制农业水利发展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因此在实际中需要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有效地推动发展,以此实现农业水利建设的真正目的,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 工程质量品质提升建议 下一篇: 航空航天产业市场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