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途径与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1)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笔者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准确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3)

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身边小事入手开展近距离教化。

1. 分年龄进行目标认知及行为强化,不尚空谈。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不同,例如爱祖国的教育,小学与初中初期应着力感受亲情、感受美景的情感渗透,培养安全感,重视行为训练与强化更切实可行。初中中后期与高中学是理想引导,个人奋斗目标抱负与祖国发展前景结合,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改善祖国的使命而学习。

2. 目标细化,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人皆向善,想获得认同与赞誉。通过表扬、同伴影响、提高认知水平,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从小处入手,要惜时守信,从按时到校入手;要成为现代公民从爱护公物入手;其他如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从一点一滴的身边的小事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接触到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潜移默化德育实效。

二、培养价值观,辨别是非、美丑

德育不但需要潜移默化,更离不开有形灌输,特别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r值判断,学校德育进行正面教育,讲的都是社会人间的真、善、美。而社会是丰富多彩、复杂缤纷的,存在“假、恶、丑”现象。就像大自然的香花与臭草并生,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因此,应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辨别是非、美丑。引导学生对“假、恶、丑”现象分析、批判。就像人们对肌体打“预防针”用的疫苗,可使健康的肌体增加抗病毒能力那样,使学生增加抗体,自觉起来抵御不良,达到预防为主,超前控制。教学生学会拒绝那些“假、恶、丑”现象,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重视内化,“慎独”

让学生把良好综合素质标准自我内化。在学校德育中,提倡良好的伦理道德、公共道德、社会责任。让学生学会热爱。从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始,学会爱家庭、爱环境、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最终达到爱祖国、爱人民的境界。要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便于内化。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抓好系列班会课课程的教育,要注意科学性,加强针对性,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并且要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使德育贴近生活,便于行动。

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文明校园”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用好同伴教育和同伴影响。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学校应从加强常规管理入手,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向学生讲清道理,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和各项活动中的思想言行都能有所遵循。有效地利用文化活动,如组织观看有意义的电影戏剧,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广场舞、微视频、歌咏比赛等。创建平台,让学生得到展示、锻炼,并且做到每次活动及时点评,巩固收益。

4. 阶段性的定一些小目标,成系列。如第一周、第一月应做到什么,下周再要求什么,循序渐进,使德育步子小一些,实一些。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德育层次观,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要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构建师生健全人格。

四、树立大德育观

篇(4)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内容,蕴含着德育元素,如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对这些承载着“健心”“育心”功能的运动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其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价值,又丰富了德育载体。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

不同的学科都有着体现本学科德育优势的鲜明德育特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元素丰富,德育载体广泛。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为特点的学科,包含丰富的运动项目和健康教育知识,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独立的运动理论、比赛规则和运动技术,可以构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实现特定的德育功能。

2.德育目标明确,德育针对性更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所承载的德育目标也非常清晰和明确。如短跑项目以提高速度为主,中长跑项目以培养耐力为主,篮球项目讲求团队配合,这些项目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不同,各自的德育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针对性更强。

3.德育实施自然,德育效果更@著。体育与健康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德育渗透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接受“心育”体验,这种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德育,既“健身”,又“育心”,更容易碰触到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德育效果也会更深刻、更持久。

二、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有的以体育知识为载体,有的以运动技术为载体,有的是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施加,有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体现。如球类运动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长跑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持之以恒、努力拼搏,跨栏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克服困难、超越自我。这些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解析,有利于制订德育渗透教学目标,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实施德育渗透。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实施,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研究教学内容,解析德育元素,制订德育目标。体育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后,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全面解析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德育目标。

2.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制订德育渗透方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按照目标统领教材理念,仔细研究承载德育元素的功能模块或功能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德育化教学设计,将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教学中,并按照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制订完善的德育渗透方案。

3.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渗透目标。德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教学实施,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密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细节,努力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四、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建议

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实施难度,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德育意识。教师是德育渗透的施加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要更好地实施德育渗透,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既是教师实施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有的品格修养。同时,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体育教学时,要树立德育意识,强化德育使命感,在体育教学时注重德育渗透。

2.开发德育教材,建立德育功能模块。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使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3.严格课堂管理,规范教学组织。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德育渗透更是如此。严格的课堂管理,规范的教学组织,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中小学“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标准,指明了德育渗透的方向。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应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应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一、“赏识”教育,养成学生健康的心理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关爱,同时也需要赞美。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尊重和赏识。当他们胆怯时,一句“你能行”会使其信心倍增;当他们进步时,一句“真为你高兴”会使其无比激动。毫不讳言,“赏识”出动力,怡性情。在一次抛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就领略到了它的威力,那次,我刚宣布完授课内容――“实心球前抛”,就有学生囔囔着一些极消极的话,甚至还有女生低声道:“抛什么实心球!脏死了,又累,有什么好学的!”听到这些话,我装作没听见,继续讲解“实心球前抛”的技术要领,讲解过程中,无意说了句话:“某某同学的腰部柔韧性很好,一定可以抛得很远”,被点到名的女生兴奋得跃跃欲试。我趁势道:“不信的话试试,让男生看看女生的厉害!”。有了这个女生的带头,其他学生也迫不及待地要亲身体验一下,还有学生嚷嚷着要比比谁抛得远。在练习、竞赛过程中学生为了抛得更远,用心学习着实心球前抛的技术,反而忘记了实心球练习所带来的脏和累。课后有学生说道:“通过这次的实心球前抛的练习,我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了自信,以后不会再怕上体育课了。”

二、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处处得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本身应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动作,都会成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标杆”与“精神旗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做到前头。例如,集合时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若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提前到达场地,注意自己的“身教”,不用督促,学生就会自觉去做。授课中,教师准确、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更可以给学生美的感受,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基于此,教师要尽可能以良好的师德、标准的示范、礼貌的语言,为学生做出表率;以多样的教法,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只有在学生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借助教材,锤炼学生良好的品质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等课程的教学,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种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例如,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勇于拼搏争得奖牌等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生在锻炼中出现的情况,抓住机会,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教育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教育任务的完成。

篇(6)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⑴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⑵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⑶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⑷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⑸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⑹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篇(7)

1.教师要注重仪表和文明语言。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要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2.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品行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自身素质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评价时,先找优秀生示范小结,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要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在掷垒球教学中,部分同学直臂掷远,认为这样掷得远。为此,我列举了一些优秀运动员投掷标枪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确发力原理,明白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进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在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可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加以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篇(8)

1.增强德育意识

从整体来说,教师把德育内容全面融合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很难,尤其是课堂教学,因为没有人监管,所以教师对于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没有提出要求,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缺乏对德育的渗透,那么语文教学对于知识的学习将会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该有的效果。有一句话说的好“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离开了德育,语文就好比是露出了河床的枯河;离开了语文,德育就像是缺少绿叶的光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来源,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渠道,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知识,这样才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2.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适当地对学生开展德育,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对当时地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深度挖掘,目的是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于国家深深的担忧之情,这样一提醒,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课文学习中的德育内容。

二、 语文德育渗透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格,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联系着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因此,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是充满活力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让学生体会自己对作品独特的情感。

德育渗透目的是培养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培养对亲人和友谊的感情,培养对于生命热爱的感情;其次还有对美德的熏陶,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人们助人为乐,宽容待己的精神,是对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还是培养人们思想道德情操的一个地方。语文教学应当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进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教师充分挖掘学科优势,努力挖掘出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一方面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 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

1.发挥教师主导性,把德育渗透课堂中

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参与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具备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应当注意开场白的设计,不能拘泥于形式,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语文的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德育精神,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学习当中,必须结合特定的情况进行德育。而且教师须要把握作文教学,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和德育相关的内容供学生写作。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积累记忆一些名言警句,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启迪。

2.开展第二课堂,完善德育

利用丰富的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因为课外阅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课外阅读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其知识的技能和储备,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视野以及学习成绩,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篇(9)

首先,我认为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显然已不适用。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方面,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要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光靠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而培养健全人格、个人能力是关键,,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光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团)会、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耳闻目染,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洗一件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德育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课堂教学,主攻战场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会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习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中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流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中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五、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中学生天真的性格使得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单纯的心灵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教师应当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说服教育。

篇(10)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德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系统工程,学校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渐攀升,更多的家庭和学校都忽略了对孩子德育的培养,使孩子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级阶段,没有得到来自外界的正确引导。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针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管理和培养机制是欠缺的。从家庭环境看,家长每天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是小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校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一个详尽的计划,这样,语文教师也就不会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地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来。

(二)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生以学业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错误地认为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评价标准,导致很多家庭和学校并没有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引导。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够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德育方面的含义,由于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不深,对德育教育理解不够,甚至是被忽略,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从语文教学中得到有关德育教育的有效信息。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学校要定期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活动的研讨,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和审核制度,将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地提到日程上来,给予高度的重视。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划分到教师的绩效当中,使德育教育常态化。

(二)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语文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先锋,理应将德育教育摆在基础教育的首位,转变观念,德智和才智齐头并进,缺一不可。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积极备课,准确快速地理解课文中关于德育方面的信息,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德育渗透进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掌握课文中的德育内容,是渗透德育的关键。小学语文课文的种类很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渗透的方式。就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类型的课文而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还原课文中的形象,让学生把自己放到想象的画面当中,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就故事寓言类的课文而言,组织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故事当中,与主人公共同经历文中的故事,产生共鸣。例如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着重感受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和学习英雄身上的闪光点。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教学活动要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共同组成,课外活动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进取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模仿性强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将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

上一篇: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下一篇: 大学劳动教育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