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

篇(1)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对于课堂提问来说,多种多样的课堂提问与引人深思的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对待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现金采取的提问方式就显得非常的单一了,学生不会主动地将问题提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更加的严重。再者,小学教学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些记忆性问题,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还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不能够充分的准备问题,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渐渐低下去,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养成思维能力,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就越来越没有效率。

二、对学生数学课堂的提问进行有效性的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都有相对较强的表现欲,他们渴望教师的表扬和赞美,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赞赏和支持,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活动,从而创建出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

(二)要设置有目的性的提问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明确性的问题,不能将问题与教学任务分离。这就需要教师对知识有整体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提问水平。

(三)课堂提问要有相对的导向性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与教师能够充分的交流,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向,让学生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不能够明确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向,学生的学习就不能达到该有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明确性,为学生指明道路。

(五)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提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那么学生就不会自发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思维运转。例如可以加一些小游戏到数学教学中去,让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将学生的理论练习能力培养起来。

(五)尽量选择能够兼顾每个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能力与学习能力不同,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为基础,对学生提问时要选择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将相对困难的问题留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而一些简单的问题则要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

结语:虽然小学课堂上一直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具有导向性和目的性的提问以及兼顾每个学生的兴趣,这样教师才能够在课堂提问中达到理想得效果,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has always been a subtle influence. Architecture is both science and art, the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can expand the building design method, conversely,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gradually self-conscious beauty rule to search in the content of the melting through it in. The paper on the deep analysis to mak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tional think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科技对建筑设计一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20世纪的建筑中有不计其数的科学性的象征。建筑设计,总是具有时代的印记,从设计构思、施工工艺、材料到内部设施,必须和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是动态发展的,由于时间的推移引起内部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建筑材料、设施设备的更新日新月异。建筑设计对时展应该是敏感的,它必须自觉地在设计中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需要积极采用当时物质技术手段,主动地满足当时社会生活活动和行为模式的需要。由于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本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按照生产今技术令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往往是生产需要刺激技术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又为科学理论的形成莫定基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己经逆转。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头,而且为生产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令技术今生产的发展顺序。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建筑,一种是科技本身在建筑中直接运用,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影响社会文化,间接但更深刻地影响建筑。建筑当中必然会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冲击和影响,设计师的创造需要技术的带动,很多科学还能给设计师提供更好的表现手法。牌地毯、特卫强保护材料等等。

一、建筑设计必须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也有着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以19世纪为分界,科学性的技术取代了靠直观感觉的技术,科学成为引起设计发展变化的因素,它改变了建筑的表达方式。在人类所有创新活动中,取决于技术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建筑就有新的发展,现代建筑已深深打上了现代科技的烙印。建筑技术、设备、材料以及科技手段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推动建筑发展的重大动力,使建筑的跨度、高度、空间和品质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这也使设计进人了新的阶段。21世纪的科学技术必然会更迅速地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经验会大量涌现,建筑设计将面临知识、技能与观念的进一步更新。信息技术引起城市结构改变。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方兴未艾,科学技术闯人人类生活.改变了生活环境,创造了新的生活模式。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扩大到许多领域,把人类带到更新的境界。信息时代“建筑”注重“信息资源”。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的迅速传播,设计出现了国际化、全球化、同一化的倾向。信息时代的“建筑”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而“信息资源”涵盖了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生态资源。信息时代中的“建筑”将大规模应用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建筑材料,建筑形态所传达的信息量将成倍增加,其传播方式也将大为改观。高清晰电子屏幕、虚拟现实装置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建筑”之中。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不再仅仅是三维空间效果的创作,而对于建筑的节能、通风、采光,以及环境影响等的评估、预侧难度更大了,应用计算机模拟与计算要求更高了。

二、现代建筑设计科技含量日益增高

建筑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现代建筑设计与结构、构造、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等技术因素结合非常紧密,科技含量日益增高,新材料及新构造形式的运用体现出建筑的技术感和时代感。现代建筑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从而使室内设施设备、电器通讯、新型装饰材料和五金配件等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由于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及其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现代建筑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除了建筑技术科学本身的发展,提倡建筑师能根据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积极地运用和融会多种技术,推动设计理念、方法和形象的创造。科学往往会给建筑师带来灵感的来源,科学在建筑设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要坚持这种理念,建筑师要有引导建筑进步的责任。建筑的发展要正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建筑设计应从四个方面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一是应用新技术。不断采用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了解生态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应用的同时,也挖掘技术的潜力。二是.新材料研发。建筑设计师应协助建材单位开发新材料。应开发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以替代不能循环使用的材料,开发无污染的材料替代污染环境的材料。三是材料产业化。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许多建筑材料,实际上还属初级产品,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再加工再处理(如油漆、防水、防火处理等)。产业化的目的是使建材能够预制,在现场快捷安装,加快施工进度;甚至用户可以自行安装。但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依靠各相关行业共同完成。四是开发新的环境检测手段。针对环境污染,应当开发运用新的环境污染检测手段,以及简捷、正确的检测仪器或工具。

三、智能建筑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主流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时代,使人们对建筑物的高效化和多功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特征,建筑物智能化程度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最长。而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5到7年的生命周期,有的自动化系统仅有两至三年的生命周期。如果智能大厦系统做成开放式系统,它就能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应用在智能建筑中的基于Web的Internet网络技术正成为建筑物或企业内部的信息主干网络的主流形式。智能建筑中除了应用有线网之外正在越来越多认识到无线宽带网络带来的好处,它始终是与宽带有线网络平行发展和互补发展的技术,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无线局城网技术利用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在智能建筑内的数字视频点播和会议电视,均是采用可视化技术向建筑物内的网络桌面系统提供视像的传抽、交互和服务的功能。

四、结语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智能建筑不仅需要计算机控制,也需耍相应功能的智能建材的配合。智能建筑是为了支持建筑内的所有活动,增强对使用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保证建筑空间的安全、健康和节能,智能建筑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于结合每一个具体建筑的特征和性能,智能建筑的设计必须提倡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人到特定细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程大章.温伯银编著,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施.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一、理论概述

供电可靠率是考核供电企业持续供电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供电企业网架结构建设的最终效果的体现,更是电力供需双方关注的重点。供电可靠率是体现供电可靠性的综合性数据指标,影响该数据指标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人员素质、管理措施、技术能力、网架结构等方面。因此我局为实现年度可靠性计划目标任务,对供电可靠性数据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最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

二、保证供电可靠性意义

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持续向用户供电能力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考核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供电企业供电能力的满足成度。现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供电可靠性一般是用供电可靠率进行数字化指标考核。

供电可靠率是供电可靠性的定量表示,记做RS-3。RS-3(%) =(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 用户平均限电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 × 100%,由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供电可靠率就要尽可能缩短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这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的期望相一致。

三、提高供电可靠性主要措施

(一)组织措施方面

1、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调整垂直管理模式,对用电营销、配电业务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已服务为重点、面向用户、反应迅速、“配电营销合一”的组织管理结构,提高故障响应速度。加强对可靠率的指标考核,层层落实,引导职工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从而管控年度目标的落实。

针对近年来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我局积极探索需求侧管理方法,广泛应用负控系统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错综复杂的用电环境,通过改善用电环境,减少限电拉路,线路掉闸,最大限度的保障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

2、停电计划刚性执行

加强停电计划刚性执行,推行每月上报下月停电计划,按照工程建设和生产检修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停电检修及施工的工作方法。减少重复停电,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压缩停电区域。

3、强化优质服务

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加强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大规模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和操作水平。同时,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树立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全局各部门间要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在停电、送电管理各个环节中密切配合,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

4、充分利用春秋查开展外部消缺

用户侧要加强对新接入的用户设备提出重点要求,规范用户设备的入网标准。针对故障多发的老用户和区域进行细致检查整治,完善用户端设备缺陷管理监督流程和缺陷定级的标准,督促用户做好设备维护和消缺。

加强电力设施、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使其安全稳定运行,从而降低由自管设备引起的停电几率。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共同长期有效地保护电力设施,降低外力破坏导致的安全隐患,减少停电掉闸事故的发生。

(二) 技术措施方面

1、网架结构合理

首先要重视电网规划,从根本转变电网发展观念和工作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电网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各部门建立畅通的合作机制,保障了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按照未来5年测算的经济发展局势与市规划局共同开展编制电网规划,预先将城市范围内规划的变电站选址和线路走廊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项目储备,并每年进行滚动修编。

网架架构重点加强 220 千伏变电站双环网的网架构建,实现已500kV变电站电源点的全市布局。110kV输电线路以220kV变电站为电源点进行区域性分布,通过供电营业区域划分来分片供电。各供电区域相对独立,但在发生突发事故的情况下,具备负荷转移接带的能力。城区配网主要是理清配电网结构,按照解决局部供电紧张的同时全面提升配电网的环网率和负荷互带能力,对故障率高、运行不稳定的老旧设备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建立坚强电网,供电可靠性将得到提升。

2、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供电企业电力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及相配套的二次保护控制设备。如设备发生故障,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对用户正常供电。推广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多采用免维护设备,做好预防管控工作和事故预想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的有效办法。

继电保护装置是保护电气设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装置,所以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继电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对继电保护专业全过程管理,对不稳定的继电保护装置及时进行更换;建立档案制度管理开关定值档案,依据用电负荷性质情况和大小动态调整保护定值。确保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可控、在控,使继电保护的投入率达到100%,真正起到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作用。

3、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合理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加强电网调度管控,及时转移、调整重载、过负荷的线路。即时监控线路负荷的变化情况,对超温、过负荷的电力设备进行及时检修,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建立电网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对负荷高峰期有可能出现的电网事故,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已检验调度人员的事故应变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安全的可靠性。

篇(4)

探究已经成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输给了苏联后,美国便致力于提高国家的科学教育水平,他们认为学生通过从事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活动能更好地学习科学,并且投入大量资金改革教育方式,产生许多新的课程,把研究性教学纳入教学重点。如今,中国身为第三科技大国,也逐渐重视中国的国人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因此,中国借鉴外国的教育,引入探究性学习课程,主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然而此项改革却和美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类似,并未见成效。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由美国西部大学的科学家参与研究并作为由当地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由NSF资助的长期的研究性科学项目的重要单元的“粘土船课程研究”的结果,得出一些对于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

在教师制定教学决策的时候,理念就像是一个过滤器,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粘土船课程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不同的教师对他们在研究性课堂上的作用、答案的作用,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我们将引用“粘土船课程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指出教师所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

在NSES的教学标准B中声明“科学教师要指导和促进学习”,这往往导致教师对自身作用产生误解。史密斯强调它使得教师限制自己的中介作用,从而更易去内化什么是他们不应该做的(例如:告诉学生答案),因为它比什么是应该做的(例如:鼓励学生讨论,当学生制定科学导向时支持他们)更加直接明了。

让教师去避免告诉学生答案这个劝告,对检验教师该做或可做什么毫无作用,同时,它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简化教师的作用。这让教育者对教育运动没有框架,可能会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更重视课堂活动和行为的结果而淡化了基本内容和科学原理。Furtak发现中学教师确实在教学指导上只是充当中介的作用,他们在研究性活动中故意误导学生,也拒绝告诉学生答案。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诠释出现错误,认为研究性课堂中学生应仅依靠自己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而教师只是充当辅助者,这种误解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的设置。学习者需要充足的信息来建构知识架构,然而仅提供有限的内容会使得他们的心理表象的形成和图式变得困难。因此,教师对于他们在研究性课堂的作用的理解困难,会导致教师忽视科学内容而最终使学生发展理解该内容形成障碍。

另一方面问题出自教师对教育新术语的套用――教师总是用新术语来描述他们现有的实践,而不是真正改变他们的实践。教师经常使用一些新术语,如“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应自主学习”“亲身实践”等,即使他们的课堂实践与这些术语并不匹配。当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框架来理解新理念时,新实践就会被扭曲和误解。

此外,教师经常提到在研究性课程中的情感目标,即进行研究性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帮助学生享受科学,建立对自己研究科学能力的自信心。大部分教师在研究性课堂上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等积极态度的目标或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我研究创新的能力这个目标,而相比之下,让学生掌握该课堂的具体内容这一目标不被重视。

二、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诠释

1.教师作用。在研究性课堂上,教师常把自己限制在中介作用上,不明确给出答案。没有老师将自身作用描述为告诉学生他们需要知道的(即一种说教式的、传统的教师作用),同时四分之一的老师(21%)觉得在科学课堂上没有明确作用。三分之一的老师(36%)对自身作用的描述方式与NSES中的标准一致,认为老师起着促进学生获得研究性经历的作用。

2.答案作用。教师对科学课堂上答案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最大比例的一部分教师未能明确给出答案的作用(43%)。另外,36%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在科学课堂上告诉学生答案。相反,21%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必要时告诉学生答案。

3.教学目标。教师对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理解为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而许多教师对学生学习具体科学知识应该为此教学目标表示怀疑,虽然没有太多的重视,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涉及至少一点的概念知识目标。而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密切影响他们的教学,教师优先让学生热爱科学,再逐渐涉及有关理解科学概念的课程。

4.新术语。教师用自己已有的传统学习经验来建立学生该如何学习的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过滤新的教学观念,而不是确切地采用这些新的科学教学观念。

5.挑战。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教授科学的一个挑战是他们缺乏科学知识,14%的教师提及他们不能确定粘土船单元的目标和所期望的概念成果。这两个挑战都会影响到教师在课堂上对待内容的方式。如果一个教师对他自身的内容知识不是很自信,那么他就不可能优先重视粘土船单元的这个方面的课程。类似的,如果一个教师不确定粘土船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对这个领域高度重视。

三、教师对于不同类型内容知识的重视程度

为了确定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分析内容的广义概念的程度,TIMSS视频研究将其划分为六种知识类别:经典知识,程序和实验性,科学本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室的安全,元认知。典型的知识是指命题的知识,人们可以在教科书中找到,包括科学公约,事实,程序,方式,法律,解释,理论,诠释。程序性和实验性的知识涉及科学实践如何实施,例如用材料或执行科学程序。科学本质涉及科学家是做什么的,科学的价值和科学是怎样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和社会问题,以及个人生活的联系。教室的安全知识是指如何安全处理课室内的科学材料。元认知知识涉及学习战略和反映个人学习内容的进程。

教师课堂中包含经典知识和程序性、实验性知识的比例(分别是93%和100%)。然而,少于三分之一(29%)的教师主要注重经典知识。大约三分之二(68%)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提及科学本质和现实生活问题。甚至更多的教师(89%)对于他们给学生进行实验的自然材料没有提及任何课室安全问题。28个教师当中根本没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及元认知知识。教师更注重经典知识,程序性、实验性知识多于其他类型的知识。

实验中的教师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对粘土船课程的概念理解能力。教师似乎没有打算把科学本质的概念融入课堂中,即使研究性课堂文件中明确指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一个目标。96%的教师提及希望学生能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大部分教师把学生活动描述为“亲手操作”,一半的教师把学生理解科学过程作为这个单元的一个目标。因此,教师更容易把过程、材料、亲手操作、互动作为这个实验,以及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

四、总结

对于以上两点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教师把自身作用限制在中介作用上,并没有扮演好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导致学生难以对探究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

2.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不能由教师给出答案,于是常会拒绝告诉学生答案甚至故意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因知识的贫乏而无法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3.教师运用新术语描述自身已有的旧实践,而非根据新术语调整自身实践。这导致研究性学习改革无法真正落实。

4.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更注重情感目标。这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5.这些教师都把活动优先理解,他们尝试让学生做许多科学活动,却将认知目标与知识目标排除在外。这种研究性教学上的误解反映出教师对于科学教育根本目标的误解,这威胁到了研究性学习改革本身的成功。

6.教师把研究性课程理解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对科学兴趣的科目。然而,如果教师注重过程知识多于经典知识,且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科学本质上,那么学生从科学课上获得的信息就不能反映科学家实际上在做什么,也不可能发展对重要的科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相关数据显示,教师对于研究改革的诠释出现误区,他们把自己的作用限制在促进者这一中介作用上,他们认为自己在研究性课堂上并没有突出作用,更认为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他们用旧有的思想和实践来理解新的教学观念,用新术语来描述旧有的教学实践。他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过程,却忽略了基本的内容知识,同时他们自身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缺乏科学知识且不了解教学单元的目标,以及所期望的教学成果。因此,他们仅仅采用研究性课堂形式,却未能从本质上改革为研究性课堂,使得研究性课堂教学成效不大。

参考文献:

篇(5)

前言

2001年北京大学率先实行“完全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引起了教育管理部门和全国各高校的广泛关注。2002年“完全开放式”体育教学形式被凝炼成“三自主”教学模式,即自选项目、自选教师、自选时间,这种教学模式被写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此后掀起了一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2005年4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氛围。[1]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也开始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一种新颖的体育运动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就是“时尚体育”。“时尚体育”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有着一定的差别,“时尚体育”淡化了竞争意识,注重与凸显参与行为,讲求调剂身心,追求休闲娱乐。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健身方式,追求时尚、健康自然生活的理念,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受到了大学生们的追崇。将“时尚体育”作为一种教学元素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追求,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本文运用科学方法对“时尚体育”内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将“时尚体育”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重要性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完善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育改革。

一、“时尚体育”的有关概念及特征

“时尚体育”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它的概念、内涵、特征经过长期的讨论已有了定论。2003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在海口举办了“时尚体育”与全民健身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明确提出了时尚体育的概念。“时尚体育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凝固,被人们普遍采用、最为流行的,以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的社会体育项目。其本意为一切流行的社会体育项目,既包括可以竞技的各项运动,也包括一个人以活动为主的健身娱乐活动。”[2]“时尚体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极限运动如高山滑翔、摩托艇、帆船、激流皮划艇、冲浪、滑雪、蹦极、攀岩等;第二类贵族运动如高尔夫、滑水、马术等;第三类是休闲运动如舍宾、电动单车、瑜伽等健身运动和野营、徒步、定向越野等;第四类是经过对某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的运动如沙滩排球、街头三人篮球赛、街舞等。“时尚体育”淡化了竞争意识,摆脱规则的束缚,注重参与和交流,注重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和表演的效果,具有流行性、新颖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竞技性、文化性、休闲性、教育性、开放性、商业性十大特征。它的理念是:时尚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时尚。我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进入小康社会,生活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体育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时尚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走向社会,进入高校校园中是一种新的消费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将其引入体育教学中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湖北省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每所学校抽选10名教师(不限于体育教师,有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200名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检索和收集有关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中引入“时尚体育”的文献资料,对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引入“时尚体育”的一些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查阅官方公布的相关文件,同时翻阅了教育学、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书籍。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出关于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时尚体育”的调查问卷,分别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为100%。学生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82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1710份,有效率为96%。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估,认为可行有效。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变量统计、编号,并运用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推理、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三、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时尚体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一)可行性

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时尚体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时尚体育”具有注重参与,注重交流,注重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和表演的特性,它对个性的张扬具有双重作用,能够鲜明地体现个体不同的文化品味。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多数是奥运会项目,注重竞技性,缺乏时尚性,满足不了学生多样性的体育需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顺应时代潮流,许多高校将时尚体育作为新的教学元素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调查数据显示:我省8所高校全部都引入了“时尚体育”的某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见表1

表1:8所高校引入“时尚体育”项目的统计表

“时尚体育”的这些项目在高校开展的非常顺利,深受广大学生们的欢迎。喜爱“时尚体育”项目的学生达到96%。表1显示的项目只是这些学校开展“时尚体育”的重点项目,还有其他项目也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例如沙滩排球、三人篮球等。

各校对时尚体育项目进行选择时,不仅仅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入桥牌项目是因为学校有校桥牌队,承担着相应的比赛任务;武汉理工大学引入网球项目是因为该校具有喜爱网球运动的传统,网球的群众基础好,网球场地设施齐全;湖北经济学院引入小轮车是因为有一条环校公路非常适合开展小轮车运动;武汉纺织大学因为有一支优秀的模特队,经常在学校表演并在电视节目中露面,受此影响体育舞蹈成为该校的热门课程。

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一致性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围绕整体教育的目标而确立的,通过体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就主张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亚里斯多德也主张把体育、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时尚体育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增强体质、享受运动快乐为目的,与高校体育改革目标是一致的。“时尚体育”所注重的创造性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性、新颖性、娱乐性等可以弥补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3]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等。调查数据显示:100%的教师认为高校开展“时尚体育”与高校体育改革目标一致。36%学生认为一致,18%的学生认为可能一致,46%的学生不知道。表明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目标有着较深刻地认识,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目标的认识比较浅显。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目标的讲解和宣传,使之能够自觉地接受高校的教育,并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念融入心灵深处。

高校具有“时尚体育”发展的适宜环境

高校作为追求真理的场所在观念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首先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倡导师生求实创新,活跃思想,不受旧观念的约束,允许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潮进入,是最先接受、传播、诞生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的场所。其次高校有良好的体育氛围,长期以来高校师生就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对各种新型的体育项目不仅参与意识强,而且体育氛围营造得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体育氛围使得“时尚体育”很容易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中去,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和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显示:52%的学生是在校园活动中认识“时尚体育”的,36%的学生是通过宣传媒体认识“时尚体育”的,22%的学生是通过家庭成员的介绍认识“时尚体育”的,这说明大学校园是传播“时尚体育”的主要场所,并有其生存发展的适宜环境。

另外公立高校是国家重点投资的教育机构,具有优良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能满足“时尚体育”的开展。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田径场3个、体育馆2个、健身馆1个、网球场8片、篮球场59片、排球场16片、羽毛球场14片、乒乓球台68台、游泳池1个、搏击馆1个。其它7所公立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是非常优良完备的,其中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有室内恒温游泳池。对“时尚体育”在高校的开展起到物质上的支撑。

(二)重要性

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进入了第二个发育高峰,各种生理指标已经成熟,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向往,兴趣爱好广泛,对各种新的事物、新的思潮、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非常关注,个性特征十分明显,涌现出张扬、判逆、表现出我行我素、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心态。大量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表明,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健康的体质可使人在活动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并能增强心理的抗压能力与意志力。而体质不好或有病在身,会产生精神压力和痛苦,并导致焦虑、消沉等心态,导致体质下降甚至荒废学业。时尚体育优化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模式和程序,摒弃了规则的束缚,其鲜明的前卫、求异、创新、追求刺激等特征,对处于大学阶段有着特殊心理需求的大学生产生较强的渗透力,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享受运动快乐,并使大学生成为时尚体育的倡导者和追随者。调查数据显示:76%的学生喜欢“时尚体育”,18%的学生无所谓,0.6%的学生不喜欢“时尚体育”。表明大学生是喜欢时尚体育的,

满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大学生从年龄上讲,多数处于青年中、晚期,即不同于儿童、少年,也不同于成熟了的成人,生理上虽已基本成熟,但身体乃在继续发展。为了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将来打下持久工作、学习生活的身体基础,必须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没有健康的身体势必导致行为活动的无能为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时尚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如健身健美、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脑的健康:(1)可以提高大脑的判断功能,(2)可以提高大脑的记忆力,(3)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4]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曾形象地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望”。这可以理解为在大学里站起来不仅仅是指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是要更加注重身体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数据显示:54%的学生经常参加“时尚体育”的项目锻炼,26%的学生偶尔参加,10%的学生不参加“。说明多数大学生是重视自身的健康的,他们对体育锻炼是有需求的。

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就好比学生点菜吃饭,校方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菜单供学生选择。“时尚体育”的项目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大学生特点,如同丰富多彩的菜单,例如瑜伽、体育舞蹈、形体塑造与社交礼仪、跆拳道、网球、小轮车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和喜爱的,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的听、学、练,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新大致有三种途径(1)讲授内容的更新。由于时尚体育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紧跟时代,新颖、前卫的,比传统的体育课内容更能吸引学生。(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体育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和关注时尚体育的书籍和电视宣传报道,通过阅读和关注时尚体育,使学生能更多了解时尚体育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时尚体育的兴趣。(3)教材更新。时尚体育在教学中出现是一种新的尝试,教材还不多,体育教师要积极编写有关时尚体育内容的教材满足教学内容更新的要求。体育课堂的气氛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它与课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5]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和练习手段,才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学生的喜爱和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气氛活跃的根本所在。

四、总结

(一)“时尚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时尚体育”不仅可以满足正常学生的体育需求,还有许多项目可以满足体质较弱和有慢性疾病的学生需求,例如瑜伽、健身操等。调查的8所院校全部都开设有保健班的课程,其中就有许多“时尚体育”的项目。8所院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体质学生的体育需求,“时尚体育”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时尚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在我国高校推行“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进行的体育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由于之前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匮乏,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时尚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体育教学本身的需要,符合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

(三)“时尚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得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原来高校很少有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现在网球场在高校中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学校还有高尔夫球场和室内游泳馆等等。如何在学校体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使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能适应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做法,将有限的经费集中起来重点投向某些场地建设,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显示:不满意学校网球场地的占,33%,不满意羽毛球场地的占28%,不满意游泳场馆的占21%,其它体育设施占18%。提示领导层注意目前高校急切要解决的是网球、羽毛球、游泳体育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4.5.

[2]体总网:时尚运动与全民健身研讨会报道,2003年12月23日,http://.cn

[3]虞蓉丽.高校体育教学与时尚体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

篇(6)

关键词: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安全

1、前言

电力是煤炭生产的主要动力源泉,供电可靠性就是供电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产量的不断提高,井下供电线路在逐渐延伸,供电设备逐渐增多,井下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已经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供电系统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煤矿安全生产,而且提高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可以提高电气设备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和维修周期,使煤矿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做好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对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效率和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当前煤矿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1)主变压器经常过负荷运行,低压供电系统谐波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煤炭产量的逐年提高,产量的上升就需要更换大功率的采掘设备,但是很多矿井都是只更换机电设备,没有及时进行供电系统的整改。煤矿井下的各设备的总负荷容量如果总是大于我们供电系统设计的容量,那么这一现象不仅直接降低了煤矿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而且使主变压器等系统长期处在一个超负荷的运行状态,容易引起变压器绝缘老化,甚至导致变压器烧损。其次,低压供电系统谐波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变频整流设备(如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软启动智能控制系统等)在井下供电系统中的广泛使用。这些变频整流设备正常运行时所产生的谐波分量会直接反馈到矿井低压供电系统中,使井下配电网有功和无功间不能保持原有的平衡,造成电网被严重污染。这样不仅会影响井下开采设备的高效运行,而且还可能造成井下各类继电保护和在线监测系统出现误动或拒动现象。

(2)煤矿电气设备问题

目前国内一部分小煤矿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国家已经在相关文件中明令淘汰或禁止使用一批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能量电弧的分支线路空气开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有些煤矿依然使用这些明令禁止的开关设备。其次,供电设备名目繁多,质量残次不齐。例如,在使用高压开关柜、移动变电站和磁力启动器等质量残次不齐的电气保护装置时,不仅不能对供电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反而会降低供电系统可靠性和设备的安全性能。

(3)煤矿供电系统在线监测水平较低

据调查发现,由于受当时建设技术水平和投资资金的制约,一些煤矿低压供电系统没有安装相匹配的供电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致使井下供电系统的综合运行工况数据信息不能实时反馈回地面,导致地面相关电力调度管理人员无法技术掌握井下供电系统运行情况,从而不能及时制止和消除隐患,不能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保证,从而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大大降低了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4)机电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很多煤矿认为机电部门辅职业,不加重视,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专业队伍不稳定。一些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很少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面对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电气设备,一些技术人员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操作电气设备,如何检修和保养更无从谈起。在日常管理中,未能充分重视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书管理,个别人员是通过走后门上岗,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3、提高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1)优化井下供电结构,选用先进动态无功补偿及消谐装置

合理的井下供电结构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矿井电气设备越来越多,为了防止由于系统发生事故,影响回路电源正常运行,必须采用双回路独立电源线路,不能在分支线上使用“T”字形接其它负荷,而且要对双回路采用分列运行方式,环网供电则应采用开环运行方式。同时,要加强对电网运行方式的调度管理,要始终对变电所内的母线联络开关的分合闸状态进行调度监控。其次,及时调整进行开采供电结构,动态优化内部配电线路结构,减少供配电过渡环节和冗余线路,有效的节约能源,实现经济运行。此外,选用先进的动态无功补偿及消除谐波装置来维系电网的波平衡。通过选用先进的动态无功补偿及消除谐波装置来自动调节设备无功和有功容量间的平衡,为井下各电气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消除不必要的谐波,降低谐波对煤矿供电电网的冲击,保证煤矿井下各种机电设备高效、稳定的运行,提高其使用寿命。

(2)加大煤矿供电设施投入

首先,煤矿相关部门应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对原有不符合要求的电气设备进行更新或改造,引进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制造工艺先进、高效节能型的新型电气设备,提高机电设备系统的可靠度。例如,供电电缆的选择应该选择阻燃式交联电缆,低压电缆的选择要阻燃同时有屏蔽功能,高压开关优先选择带有“五防功能”的全密封开关柜,高压断路器开关优先采用真空免维护的断路器等,通过先进设备的应用,减少设备检修次数。

(3)完善保护装置

井下的高压电动机和动力变压器等高压控制设备应该具备一定的过负荷接地短路和欠压释放的相关保护,因此,井下由采区变电所、移动变电站或配电点引出的馈电线上,应装设短路过负荷和漏电保护装置;配电网则都需要装设过流短路保护装置,并且必须用该配电网路的最大三相短路电流校验开关;保护装置必须保证工作成组的电气设备能够启动严格做好故障保护的协调动作。

(4)加强供电系统管理,配置先进的电力在线监测系统

首先,做好供电线路和设备运行的巡视工作,建立详细的巡视记录,设备检修由定期检修逐步向状态检修过渡。对巡视中查出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应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进行及时跟踪。其次,重视检修计划的综合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落实设备检修责任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性停电。此外,配置先进的电力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井下电网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监测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事故发生的性质和区域,及时地将该区域的电源切断,保证非事故区域可以安全生产。

(5)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运行、维修人员培训和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完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协调好机电与生产的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其次,重视对运行、维修人员培训和管理。制定有效的专业知识培训方案,使运行和维修人员掌握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参数、设备正操操作的方法、设备故障的发现判断方法以及日常点巡检过程中检测的重点,熟练掌握设备调试、故障判断排除的方法。同时,加强考核,培训完成后要进行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合格证,确保人人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

篇(7)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尤其是高考,可以说是决定学生以后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近几年,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对考试的题型也有了一些新的要求,想要很好地测试新课改实施后的效果,就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考题。对于之前的高考题型我们要择优进行选取,好的地方进行完善,不好的地方直接删去或改变题型。

一、新课改对题型的影响

1.题型具有时代性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很多内容都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再像以前的教材,停留在一个时段。相应的高考题型也发生了改变,题型中的内容越来越具有时代性,例说2008年的高考题中,奥运会相关内容的题目随处可见,例如这样一道题:就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标识图形,结合两种以上的修辞对图形特征进行联想描写。这道题可以说是不仅具有时代性,还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2.题型具有地域特色

课改前的高考命题是全国性的。课改后,为了适应课改中提出的“积极利用各地资源”的思想,全国有很多省份开始自主命题了,这样就使试卷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也使考生能在做题时不仅能学习,还能对自己的家乡更深入地了解,可以说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3.题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语文新课改中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就使高考的考题越来越具开放性和探究性。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通常会让学生阅读全文后谈谈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这比之前的让学生直接回答一些问题更具开放性、探究性。它能使得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发散思维,积极进行探索,使思维活跃起来。

二、考试题型内容的改变

在作文的写作上,课改前的作文要求一般是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而课改出现后,作文通常会要求以论述的方式进行写作。论述不单单指的是议论或记叙,它是记叙和论述的综合体。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时要边记叙边议论。而且还要求了写作的内容要深刻,中心思想要具有启发性。

篇(8)

 

1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为了健康,科学、规范的开发研究型体育课程需要遵循一定得原则,按照一定的要求来选择与组织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具体如下:

1.1自主性

研究型体育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体现在尊重学生对体育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体育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的学习,研究型体育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体育教师的指导,忽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容选择往往会缺乏规范陷入误区,所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题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提供体育研究课题指南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1.2开放性

学生在选择体育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往往打破体育学科知识序列的藩篱。比如,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等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比赛录用及同学老师讨论之中获得。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应用性体育课题,也可以是理论性体育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体育课题,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体育课题等。

1.3可研究性

内容的可研究性是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前题。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课题与项目本身要有可供研究的价值。第二,体育课题或项目适合学生已有体育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第三,体育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很多方面的积极体验。第四,体育课题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1.4实践性

体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之研究型体育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体育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学生必须参与体育实践且通过体育课题研究的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和研究能力。

1.5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深化,可通过对研究的体育知识、方法、过程和实践等要素的不同强调来实现。另一方面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期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

1.6可行性

要保证研究型体育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必须考虑课程内容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如体育资源的可利用性:一是物质资源,如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经费支持、时间保障等条件的具备;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是否具有组织和指导研究型体育课程的能力,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能力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现有的学生水平能否通过努力使课程有效地实施;此外,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否影响其他课程的整体实施。

以上都是研究型体育课程开发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忽视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几大特点就预示着课程的失败,课程开设的意义亦随之消失。

2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

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动员准备阶段、学生自主选题阶段、教师审阅,合并相近题目阶段。(见图2)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图1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

动员准备阶段。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始,首先要由学校领导对参与试验的学生进行动员,主要阐明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特别强调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方面的价值。其后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选题,为学生自主选题作准备。比如可以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学生自主选题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题设计要进行适当指导。然后学生提交课题开题汇报,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初步设想。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体育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审阅,合并相近题目。体育教师通过审阅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对学生所设计的明显错误或不合理的课题提出意见,要求学生作出修改,直到基本合理为止。但是体育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说明。学生的初步设计方案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学校最好将其原始资料予以保存,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将学生合理的选题收集到后,体育教师要将相近的题目合并,公布给学生,学生自己协商后做出选择和决定人员的组合。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大体上就确立下来。

3小结

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关键就是要尊重上述原则和步骤确立出科学合理的研究型体育课题,它直接影响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展是否成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武升.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教育研究1999,08:16-19.

篇(9)

由于当代小学生都是“00后”,其个性差异相对较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只会组织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体育动作,实施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体育课堂管理难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今市场对创新型人才需求量非常高,小学作为学习生涯的起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组织竞赛活动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比较爱玩,因此,采用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在体育课堂中设立一些竞赛活动。在设计竞赛过程中,教师必须保障竞赛活动要契合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通过竞赛活动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素质教育下,小学趣味性课堂不仅是通过做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在通过课堂活动辅助课堂教学,并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进而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接力赛跑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提出接力赛跑的要求及第一名所得奖品(激励学生),例如贴纸、红花、五角星等。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为了奖品势必会配合队友、鼓励队友,为小组目标而努力。通过体育竞赛不仅能够完成跑步教学环节,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树立团结互助的精神,进而了解接力比赛的魅力,甚至是体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充满乐趣。

二、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与竞赛教学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对学生学习甚至是未来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合作教学模式同样将学生进行分组,保障每个小组学生的体育能力足够均衡。通过学生合作,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势必会带领体育素质差的学生,通过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能够帮助体育素质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其身体素质与体育素质。

例如,在“两人三足”的教学中,该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尽量做到男女一组(女生身体素质通常较差)。之后教师组织展开游戏,最先到达终点的一组即获胜。该游戏,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协同能力、合作能力,并且能够树立男同学的“男子汉”意识。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每组二人相互沟通交流才能够完成任务,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创新传统游戏题材,继承、发展传统游戏文化

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职责,体育活动同样可以通过创新传统游戏题材,实现传统游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游戏既要保障可行性,又要保障合理性,并创新一些新元素。例如,在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游戏兴趣,必须要进行游戏创新,要重点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发学生智力作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由于是游戏创新,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要加强游戏知识的讲解工作,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游戏。游戏是为了辅助教学,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动作,看W生的动作是否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老鹰抓小鸡”游戏的创新,使学生每个关节都能够充分活动。传统“老鹰抓小鸡”中有一群“小鸡”、一只“鸡妈妈”、一只“老鹰”,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反应能力,可以设置为两只“鸡妈妈”、两只“老鹰”,“鸡妈妈”一头一尾保护“小鸡”,进而实施游戏。这种游戏模式灵活度更高,并且需要集中精力才能够保障“小鸡”不被“老鹰抓到”。通过创新传统游戏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提高了传统游戏的乐趣,进而保障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想要充分发挥小学体育课程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适应时展需求,构建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实现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意识以及运动习惯,落实“终身运动”思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85-04

一 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

传统的学习环境,指的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和条件,强调的是学习环境的“地点”或“空间”物理特征。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的完善和更新,人们面临着的学习环境正处于由实到虚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不仅弱化了学习环境的物理概念,而且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等主要特征。

1 虚拟性。“虚拟的”活动是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情境化,通过虚拟现实中的情境来使学习者更加有意义的建构知识。

2 兼容性。网络学习环境对传统学习环境有良好的兼容性。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一种有利互补。网络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现实学习过程中无法轻易实现的学习情境以及这些情境下的合理反馈。同时网络学习环境也不排斥通过一定的传统教学方式来巩固学习成果。

3 开放性。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是指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活动范围延伸到了社会。网络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实时的交互能力,使学习者完全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就可进入学习,真正体会到这是一种无处不在,随手可得的社会性学习资源。

4 支持协作。学习者一旦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即可随心所欲地调用各种学习资源,提出大胆的假设,进行各种实验,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协作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们提供了一种学习氛围,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提高了生成性学习的机会。在共同体中,学习者有机会通过进行讨论和解释,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理解。因此,协作如果得到正确的使用,能够鼓励更持久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建构。

5 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是“海量”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探索和整合知识,从而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同时网络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建构空间,以便于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学习。

二 交互性的含义

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特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网络学习环境本身的优越性有多么明显,要体现这些优越性的关键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而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能否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跟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学习学习目标对课件的交互性有不同的要求。

那么课件中的交互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交互性的讨论一直处于不断争论之中。“学习中的交互是知识获得以及认知和技能进步的基本必要机制。(Barker,1994,P.1)” Damarin(1982)曾经列出了一系列课件的交互功能,包括了:学习者的观察(watching)、查找(finding)、实践(doing)、使用(using)、建构(constructing)以及创造(creating)行为。同时,Amvron和Hooper(1988)将交互性描述成学习者对资源丰富而非线性组织的数据库进行浏览(browse),创造(annotate),链接(link)和经营(elaborate)的一种情形。这些关于交互的陈述,虽然是从学习者参与的角度来描述的,但是缺少了分析和评价的层次。根据Jonassen(1988)所提出的,“课件的交互本质在于,它是学习者响应与计算机反馈之间的一种内在功能。如果这种响应包含了学习者对信息的处理需求,那么交互才变得有意义。”交互是在基于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的辅助下,将互动暗含到两个有机体之间,这种互动将使学习者投入到真正的对话当中。而这个对话是否成功,决定着高质量的交互是否产生。为了回应Jonassen的观点,Crawford (1990)也提出:“一个好程序所建立的交互流程就是让学习者和计算机自然而持续的沟通。”(P.104)。正是以上所提到的我们还在沿用的对话和流程使学习者在学习教学内容时持续有效地与课件进行互动。交互性的媒体应该超越鼠标键盘的点击,促进学习者投入学习和针对学习者个人而定制(Dickinson,1995,p.145)。交互概念不仅包括了导航组件,还应该涉及到学习者的不同参与形式。

虽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有人在批评课件中的交互性是多么木讷,愚钝和令学习者迷惑,同时缺乏想象力和好的设计思想也仍然是现在课件交互性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也正是这样,课件交互性改造的迫切要求促使设计者们继续开阔着对于交互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等等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交互性的争论,逐渐从交互过程引发学习者的进一步学习行为演变到了交互对学习者的内在响应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上来。

三 不同的交互级别

虽然交互性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是交互性究竟代表了什么,包含了哪些意义,仍然处在争议当中。这么多年来,很多人试着对交互性的不同级别的进行划分:

Rhodes和Axbell (1985)将交互性划分成了三个级别,分别是:内容结构是通过计算机指定选项和反馈而成,学习者很少能控制的交互 (称为Reactive);向学习者提供可以自行调节顺序,进度和学习方式的交互(称为Coactive)以及学习者可同时自行控制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交互(称为Proactive)。这是根据学习者对于课件或者学习环境中内容结构的控制程度来划分的。强调的是学习者控制程度越强交互进行的就越好,但却忽略了有些对内容结构的控制仅是对于导航策略的控制而不是学习者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Jonassen(1988)更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中在应用程序辅助下学习者的投入程度(involvement)以及随后形成的效果(subsequent effect),提出了交互性的五个级别:包括了学习者响应的特征、学习任务的本质、信息加工的层次、程序的类型以及设计时的智能级别。在这五个级别的关系中需要强调的就是,无论是深层次的还是肤浅的学习,交互的这些级别都在发挥着作用。

1993年,Schwier和Misanchuk从交互级别(levels)(包括反应级别(reactive)、超越反应的级别(proactive)和互动级别(mutual))、交互功能(functions)(包括确认(confirmation)、进度调整(pacing)、导航(navigation)、调查(inquiry)和经营(elaboration))以及交互手段(transactions)(包括键盘、触摸屏、鼠标和声音)三个维度对交互性提出了更加详细的分类。这种分类忽视了交互的复杂性,因为学习者发生认知加工的过程是无法估量的。

Sims(1994)从课件开发者的角度,以人机交流的不同方式把交互性分为了逐层提高的七个级别:

被动的交互(Passive Interativity)指的是在应用程序中学习者可以对预先设定线性组织的教学材料任意的前后翻页,即“电子翻页功能”;

等级化的交互(Hierarchical Interactivity)指的是交互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预先设定好的功能,通过选择这些功能来找到所要学习的具体课件,如课件中的菜单;

修正性的交互(Update Interactivity)指的是在个性化的课件中,学习者与计算机所生成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对话。计算机的角色就是提出需要学习者响应的问题,以及生成对这些响应的修正或反馈。

概念化的交互(Construct Interactivity)是对修正互的扩展,就是要在建立的学习环境中要求学习者操作一定的组建对象来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显示其响应,如要求学生正确操作实验步骤;

虚拟交互(Simulation Interactivity)这种模式的交互中,学习者的角色从学生引申到了控制者或工作者,他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的选择来决定培训顺,如学习者可以在虚拟学习环境中通过设定参数来控制植物生长等等;

自由交互(Free Interactivity)这种形式的交互是在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中,给出学习者各种形式的链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一定导航策略的帮助下选择学习内容。然而,这种交互很可能会因为无效的链接而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情境化交互(Situate Interactivity)这是最高层次的交互,结合了以上六种低层交互而建立的完全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或与具体工作相联系的情境中学习和工作。

Sims是从设计者的角度,不仅考虑到了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顺序、进度等方面的控制而且随着交互层次的提高,学习环境逐渐真实化和有意义,学习者对于学习活动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所产生的学习者内部认知加工和意义建构就越完善。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交互性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虽然交互层次的不同种划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但总的趋势是,设计者们逐渐地从人机交互的行为控制深入到了学习者内部认知的有意义建构,同时交互中的反馈机制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更多的关注情境化,通过尽可能逼真的虚拟环境来促使学习者达到近似现实世界中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 交互性课件实例SkillSoft公司课件分析

SkillSoft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课件开发公司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e-learning资源库来存储高质量的电子学习(e-learning)内容。可以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资源。SkillSoft课件(如图 1 所示)包含了大量的交互性,从简单的电子翻页到虚拟真实情境。下面我们引用Sims对交互性的七层划分,以Building Relationships for Continuing Success课件为例来分析SkillSoft课件的交互性。

1 结构的交互性

SkillSoft课件的界面设计简洁明了,使学习者不至于在内容纷呈的界面中无所适从,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充分利用等级化交互(Hierarchical Interactivity)以及被动交互(Passive Interactivity)的设计原则,学习内容的顺序虽是预先设定好的,但是课件为学习者提供了菜单(如图1右上方框所示)包括了,课件内容目录(Course Menu)、课程内容选择(Accelerate Path)、评估(Assessments)、参考资料(Refferences)、工作助手(Job Aids)、帮助(Help)和退出(Exit)。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要学习或查找的内容。在展现课件内容时还提供了向前向后按钮(图1中右下框内所示),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来选择跳过或停留在当前页的学习内容中。课件采用多种媒体实现交互,并支持学习者自主控制这些媒体的不同组合。在学习者浏览文本内容时,配有声音讲解,这样无论对于视觉记忆型或听觉记忆型的学习者都能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同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解说。

课件还会记录学习者上次退出前所学的内容并自动生成书签,待下次学习时,学习者可以选择跳转到书签处开始学习(如图 2所示)。

2 内容的交互性

课前测试及反馈供学习者制定学习策略。在课程开始之前,Building Relationships for Continuing Success课件首先要向学习者介绍每个知识点内容的概况(overview),然后对学习者进行学前测试,并在每次测试之后及时给予反馈,将正确答案与学习者所提交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在assessment菜单项中做出统计,使学习者在课程开始之前了解自己在这些内容上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掌握程度,通过比较实际水平与目标层次的差异来决定自己在该内容上的学习策略。课前测试界面如图 3 所示。

明确的内容注释帮助学习者记录学习进度。当用户进入课程内容之前,课件内容目录中列出了全部内容框架,并对所列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加以注明,如: 是学习者通过测试已经掌握的内容, 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是正在进行中的学习内容以及 表示上次学习后将书签定位在哪些章节,如图4所示,上方框中的标记为以上课件内容的标识,下方框中是对这些标识含义的解释。通过对课件的内容进行加注,学习者可以很方便的随时查阅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课件学习进度,而不必费力的回忆上次学习进行到哪儿或者逐一记录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呈现文本内容时,为了防止学习者由于一次阅读大量的文本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SkillSoft课件避免了一次显示大量的内容,而是通过按钮来让学习者控制学习内容逐段依次显示。同时在课件右下方显示这些内容所属的章节,起到了知识结构导航作用,图 5所示的是学习者通过点击“继续”按钮来分段查看教学内容的过程。

在页面出现故障时,采用礼貌而诚恳的道歉语,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图 6所示的故障提示页面中:使用了“SkillSoft apologizes for the following error.Please try clicking the Next Page button or returning to Course Menu, Accelerate Path, or Assessements. If this persists please your System Administrator. Java.io.EOFException”的道歉语并在道歉的同时给出了处理建议,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尽快解决故障,同时缓解了由于学习中遇到课件故障而产生的挫折感。

情境化教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学到了对话中隐含的学习内容。如图7中,学习者仿佛是交谈中的一分子,分享课件中的其他两个角色的营销心得。另外,学习者在情境任务中担任销售代表,并对虚拟任务做出决策,而课件则以客户的身份对学习者的决策进行评价反馈,修正学习者在决策中的失误,同时对正确得体的决策进行鼓励,如图8所示。

五 小结

交互性的设计,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交互手段共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人机互动来使学习情境化,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深层投入,在有意义的情境脉络中通过对学习者响应的反馈帮助学习者对本身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组。因此,在考虑交互性设计时不仅要从界面呈现方式、结构链接方式和内容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考虑,也要关注课件的交互性对用户认知发展、情感因素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莹,王同明.多媒体网络教学中交互的设计[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6(5),4-7.

[2] 王英,关于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探讨[J],考试周刊,2007(2),127.

[3] Preece J.等著,刘晓晖,张景等译.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

[4] 赵莉萍,李琼.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的探索与研究[J],内江科技, 2007(9),169.

[5] 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上一篇: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下一篇: 销售策略和销售技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