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笔记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2-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开始谋求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著名的博伊报告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出发讨论了本科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本科教育的十大对策,“使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成为标准”是博伊委员会提出的首条对策。其主旨是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文化转化为把学生作为知识探索者的文化。东南大学作为一所211和985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在本世纪初也提出了基于上述21世纪新教学理念的“三元结合”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按照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研学,构建学生自主、教师主导下的学习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我校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面向交通运输大平台,包括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岩土工程、港航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交通土木工程界输送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但很多仍然缺乏探究性和创新精神,已无法适应新世纪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挑战。《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组的教师们也越来越感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工作。针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考核形式改革等三个方面开展“启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研究型教案和多彩课型的设计。教师们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重新设计了课程授课方式,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充分体现一种从因到果的探究理念,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型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结构设计原理》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圬工结构和钢结构等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其中大量的设计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都是来源于工程的半经验半理论的成果,即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而出的。在教案的改革中,我们针对每个重要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各具特色的教案,展示各知识点形成的过程和场景,强调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当前所采用的结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材料和施工方法等的来历和进步,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原创者的尊重和崇敬,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同学们通过学习逐渐意识到应以创新论英雄,而不能只满足于规模、尺度和速度的超越。多彩的课型设计包括多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如问答、讨论、演练、案例和演讲等。对于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授课采用大班形式,并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各种题目开展专题演讲;对于习题的讲解分析则采用问答和讨论式的小班授课形式;对于课程设计的辅导也采用案例分析式的小班授课形式。上述的专题演讲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咨询与选题、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和做大会演讲。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给出研究报告主题供学生选择,召开2~3次咨询会,向学生介绍这些研究主题的基本情况,回答学生的提问,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按兴趣选择题目,自由组合4~5人为一个研究小组开展后续工作。通过这一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们学会了在合作性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了如何提出好的问题,掌握了基本的文献研究技能和如何进行逻辑思考与清楚地写作和严谨的表达。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是以发展新知识为特征和骄傲,应使学生充分地利用其资源,而不仅限于科研。因此,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我们采取了开放式多类型的试验形式,让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限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所有实验项目可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等四类,且后三类实验项目占总实验项目的50%以上,且实验项目的主题随学科的科研发展而不断更新。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验具有实验内容和对实验环境要求方面的“开放内禀性”;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和对实验环境要求方面的“开放内禀性”;探究性实验在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实验指导、实验时间和实验资源等方面均具有“开放内禀性”。所有实验教学实施中始终贯彻的三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除课程实验环节外,还注重将探究学习贯穿课程前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课程后期的桥梁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处处给学生提供在合作性环境中探究的学习机会,除了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外,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习惯,掌握通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问题的工具。

四、考核形式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笔试是重要的形式,这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应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包括学生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课内外活动都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各种实践性活动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最终的考核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

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经验,《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紧紧抓住“要在发展知识和传播知识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这个支点,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符合东南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殊使命和师生特点,已初步形成能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2]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项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4]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5]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17-02

1 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愈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大家的共识是:教育教学方式要由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职业本位,教学计划要以能力为核心,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筑结构》课程就是在分析能力本位、职业本位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建筑力学》等几门课程按照职业技术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有机的整合。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紧紧围绕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不断融合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2.1 加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重点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院提出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 经过课程建设小组教师的多次研究讨论和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认为还应结合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构架,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地优化整合,并编制了与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材。

(1)根据高职技能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目前建筑结构类课程存在的主要不足,将《建筑力学》、《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三大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理论知识以易学够用为原则,加强应用性,突出能力培养。

(2)体现结构课程为施工服务的意识。即从施工应用的角度上把握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改革方向。如在课程中加强结构的构造要求、质量控制及缺陷防止等内容。

2.2 教学内容的拓展

随着新规范、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我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将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之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新规范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3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考核体系的设计

3.1 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国内相关专业较有效的教学经验,改变长期使用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等双向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大量图片,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内容。已经完成《建筑结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用于教学,为配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编制了《建筑结构》多媒体教学讲义,解决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的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如案例教学法、工程事故分析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又如研讨式教学法、自学提示法、设计性实验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建筑结构》课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现在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做了不少习题,但让学生具体计算绘制一实际工程的简单梁、板时却无从下手,不知怎样确定梁、板尺寸,也不能详细准确地计算出梁的荷载、内力并配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讲完理论概念及计算公式后就这样做例题:“已知某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b×h,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级别及梁承载力弯矩设计值,求钢筋用量?”课后习题往往也是这样的模式。这样的做题训练,学生就会认为做结构题与做数学、力学题区别不大,无非就是死套公式。根本达不到贯穿结构知识,完成整体设计思路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在结构设计前先发放施工图,在了解图纸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这不仅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结合专业知识了解了每个部位,如板是双向板还是单向板、梁柱的一些具体构造、对关键部位的加强情况等,同时也看懂了图集中的钢筋断点和锚固长度。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考核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为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考核采用复合式、全程式、多元化的模式。

(1)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

(2)全程式:是指考核贯穿教学整个内容。除期中、期末考试外,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均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记录,既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及时调整讲授进度和深度。

(3)多元化。

课程成绩的多元化:考核采用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实践成绩等正分,旷课、迟到早退等负分成绩综合而定。

考核内容多元化: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涵盖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习态度、投入状况与学习主动性、创新性,突出综合性特点。

4 创新课程、课程特色、实践效果

(1)注重培养职业技术岗位能力,综合和分解课程知识,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间的统一关系,对课程知识进行优化整合,以使综合性的课程形成。

(2)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互相融合与渗透,也就是将素质教育的内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统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明确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即根据专业实施素质教育。

(3)在教学方式改革与教学方法优化上,结合课程的施教对象、内容、性质,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

(4)在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质量上,结合能力与知识形成规律以及认知规律,注重考核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

(1)课程知识凸显重点、通俗易懂、职业能力的目标清晰化。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多样性:有多媒体呈现、讲评作业、综合练习等等,实现了课程教学生动性、形象性的提升,方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地提升。

(3)素质教育的内涵渗透在课程专业知识当中,尤其是通过马列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专业知识间的一系列联系进行理解,确保有效地统一读书和育人,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

(4)凸显考核课程的过程,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总成绩(占50%)当中记入平时作业的成绩、课堂提问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意识提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结果,必须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成果。课程组成员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不断修改课程改革试点方案。通过几轮的试点和修改后,在建筑工程专业各个教学班级中进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程改革试点方案日趋完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to th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s, the necessity of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 is presented. Due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chitect,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to specific component is propos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design is explored. Modern multimedia measurement and case study metho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structur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31;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3-02

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多学科综合性的学科,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结构概念形成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从建筑工程整体(而不是结构构件)来分析和理解结构体系,培养正确的结构意识,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增强建筑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与设计,以求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

结构是房屋的骨架,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基础。根据结构和材料运用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地对视觉空间进行艺术加工与艺术处理,这是现代建筑达到审美目的最本质、也是最经济的一种创作手段。只有掌握足够结构知识的建筑师才能充分利用结构型式中对建筑审美的有利方面,着眼于空间造型的整体感和逻辑性,抛弃繁琐的雕琢与堆砌,以繁求简;利用结构的连续性和渐变性、结构的均衡与稳定、结构的韵律与节奏来满足建筑的空间造型和美学要求;运用适当的结构型式使其与建筑使用空间相适应[1]。建筑师在进行空间方案设计时要考虑结构构件尺寸的影响,要考虑结构形状对声学效果、采光照明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建筑结构知识,应该有能力将所学到的建筑结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才能紧密地合作和结合,建造出适用、美观、新颖、合理的建筑物。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建筑是艺术”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艺术”远比“技术” 更受注重,“概念”、“想法” 胜于一切,过于重视图面的表达却轻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教学上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建筑设计等主导课程,忽略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加之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对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筑结构这门课程课时少,内容多,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1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掌握结构设计计算的方法,而是理解结构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会处理结构问题的基本方法,对现有的各种结构体系能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有能力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鉴于此,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改变以结构专业特点所形成的教学内容,不能将结构专业的教学内容一样不少地浓缩后灌输给学生,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把所需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建筑学专业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兼顾学生实际的需要,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1.1 从整体结构到具体构件的教学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有效的整体环境,即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分体系形成的整体。所以,建筑师在开始处理空间方面的问题时,必须在形成总体方案时进行各主要分体系间的协调,而不仅是处理构件和细部构造。但是,与总体考虑的设计思路相反,建筑学和结构工程的学生往往是通过学习基本构件及其有关的具体设计和施工要点来学习工程知识,学习的步骤和建筑设计思路的流程相反[2]。一个设计者的实际设计经验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的不协调,将使学生难以在学习设计思路的阶段用这些技术知识。因此建筑结构的教学应该按照从整体结构设计到细节(构件)设计的过程来进行,使得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建筑设计的自然流程吻合,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方案设计形成过程中,更好地运用结构知识。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学专业学生觉得很难,不愿意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大多数教材都是以结构构件设计为主,有大量的计算内容,这不符合建筑学专业的要求。只有满足学习需求和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 概念设计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建筑学专业在工程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结构概念来设计出合乎材料和结构基本规则的建筑方案,而不是计算具体结构受力大小、构件配筋的多少,因此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概念设计是一种定性的设计,无需严格精确的数值计算,涉及到的结构概念包括安全度、力学、材料、荷载、地震、施工、使用等方面。概念设计并非完全是工程设计经验的累积,而是基本结构理念的集中体现。概念设计使得从工程设计一开始,就从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和构件构造等几个方面把握好结构的合理性。例如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强调结构布置时注意平面和竖向的规则性、刚度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填充墙对结构平面刚度分布的影响、结构缝的设置等等[3]。目前大多数地区都是抗震区,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相应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场地的选择、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等,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内容很多也很重要,贯穿于各种结构体系中和整个设计过程中。而现有教材大多是将抗震设计知识独立编成一章,放在教材的最后。这就导致抗震知识和其他相关结构知识脱节,在教学上可能因为教学课时数不够忽略了这一章的教学。

总之,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学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整合与取舍,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各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习具体专业知识,更应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趣味性不是很强,教学内容多,试验现象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带来鲜明的印象。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况且其中的实物教学在课堂上很难实现,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实物、工程实例、浇注制作过程、施工方法等的照片、图片、动画,把以前传统教学难以在课堂上讲清的问题在课堂上简单明了地对学生讲清楚。

不能简单地将多媒体教学视为将讲稿搬到屏幕上的教学,应结合工程照片、工程图纸、模型、音像资料、软件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形象化教学,将多种媒体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媒体教学由于屏幕的切换速度较快加之显示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来不及记笔记,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导致精神不集中或者睡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讲课重点和屏幕切换速度。可以在课件中留出一些空白,将空白部分的内容在课堂上黑板上板书,让学生记笔记,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单纯盯着屏幕产生视觉疲劳,又可以通过记笔记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印象。

教师在整个多媒体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应经常面对学生讲解而不能只面对屏幕照着屏幕的文字朗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视觉上的交流,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进而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和方式。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提问和讨论,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些教学影片。

2.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同时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师可将理论知识融合在案例演示中,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设计的学习,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讲解变形缝的设置时,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建筑物怎样设置变形缝的来讲解。又如通过一些工程事故的案例来讲解结构构造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工程案例分析阐述结构理论丰富的内涵,增强结构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课程学习建立在更多的实际工程背景之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结构教学与建筑方案设计相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开设课程设计一般是布置一个小专题方案设计,在方案构思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如果在这一阶段适当加入结构构思,使学生对方案的思考不仅仅停留于空间组合、平面功能划分层面上,而是更进一步考虑选择恰当的结构型式并将空间组合与结构型式揉合成一体,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自觉完善方案的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课程将结课时,将建筑设计课给学生布置一个课程设计拿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比片面、孤立地传授结构知识要好得多[4]。

3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符号多、公式多,应着重于理解、应用,不需要死记,如果仅仅以期终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会引导学生错误地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的目标是使“教”和“学”都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重于知识掌握到重于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成绩考核由考知识掌握到考知识掌握+能力。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20%;项目设计占40%;期终考试占40%。项目设计是4人一组做一个小的木结构房屋的设计。这种考核方法既利用一个小型结构设计使得学生熟悉设计全过程,掌握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适当的评价。

通过改革考试方式,改变了“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不良状况,使学生从应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结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体会不到这一点,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因此有必要针对建筑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筑结构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完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宽口径、厚基础、上手快”的建筑设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心田.建筑结构: 概念与设计.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二、以发展的观点介绍化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化学经历了上古时代工艺化学时期、中古时代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近代化学的发展时期及现代化学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化学原理、现象及其所做的巨大贡献。纵观化学发展史,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化学也是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无数化学家为化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通过化学发展史的介绍和学习,同学们既丰富了化学史知识,又对一些化学现象和原理所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局限性有一个辩证客观的认识。由此,使他们明白大学学习的特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当抱着的态度来学习,培养其敢于否定和创新的精神。例如,对于酸碱的定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及其它酸碱理论等约6种,这些理论在当时条件下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全盘的否定和肯定都是不可取的,藉于此,也让同学们不再像中学时期一样崇拜课本和已有的化学理论,同时也给了他们一种心理启迪———创新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以广博的知识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利用文献及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分析,介绍化学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提供的直接或间接贡献,说明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化学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的程度,使其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当今世界有五个热点问题———能源、环境保护、功能材料、生命奥秘及信息科学,从能源开发及利用的角度来分析开发新能源的紧迫性。如,现在销售的新概念电动环保汽车,就需要大功率的化学蓄电池,其蓄电能力与所选用的化学材料是分不开的;又如,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政策的支持下,四川省目前集中了众多的“多晶硅”企业,而“多晶硅”是电子工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料。硅的结晶形态和纯度,直接影响其应用于电子或太阳能产业,也决定了其光电转化效率。据此,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硅产业相关化学知识及与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从而使同学们能真实感受到化学对改进我们的生活所起的巨大作用。列举身边实例,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化学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以化学对体育项目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例,介绍本校体育场所用的化学合成塑胶跑道对传统硬面跑道的颠覆;篮球架及玻璃钢篮板材料的变革及其意义;在2009年8月世界游泳锦标赛上,由新型合成材料“聚亚氨酯”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对成绩的迅速提升等等。由此说明,即使对于体育这个表面上看来与化学没什么联系的行业,化学也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结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知识结构,介绍普通化学学习的必要性

在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有些课程如材料力学、建筑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等都与化学紧密联系。普通化学作为一个基础必修课,不仅对上述专业课程,尤其是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与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一项大的土建工程会涉及到环境保护、工程质量、还有结构防腐等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例如,在跨海大桥设计和施工中,针对水中基础钢结构和砼结构的防腐问题,需要采用诸如使用防渗防裂混凝土、用环氧涂层钢筋或不锈钢筋、采用外加电流阴极防护法保护钢筋、防腐涂料涂装混凝土外表面等一系列技术来处理。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要顺利完成如此庞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不可能的。在世界名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本科教学计划中,化学或与化学相关的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化学的现象,学时数有逐渐被压缩的趋势,有的甚至取消了普通化学教学,是需要商榷的。

五、以敏锐的眼光介绍化学与土木工程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解决学生们对普通化学的困惑,使他们了解化学与本专业的联系,增强学习热情,作者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和实践,对化学与土木工程学的联系作简单介绍。

1.从土木工程的不同发展历史时期来阐释。土木工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工程材料。古代时期,土木工程材料最初主要是天然材料如泥土、木材、茅草、石头等,后来出现了人工烧制的瓦和砖,这是土木工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近代时期,工程材料方面已经开始并日益广泛地使用铸铁、钢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直至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现代土木工程是以现代工程材料为基础的,所用材料进一步轻质和高强化。中国从60年代起普遍推广了锰硅系列及其他系列的低合金钢,大大节约了钢材用量并改善了结构性能;用普通混凝土只能建35层,而改用轻集料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建造的高层建筑,自重大大减轻,用同样的造价可建造52层;同时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工程又反过来要求混凝土进一步轻质、高强化。近年来,铝合金、镀膜玻璃、石膏板、建筑塑料、玻璃钢等工程材料发展迅速。同时也通过添加不同的化学外加剂,制得多种特殊性能的混凝土材料,如通过加入石膏制得快干水泥、加入脂肪酸盐制得防水水泥、加入木质素磺酸盐制得缓凝水泥等。这些新材料的出现或者传统材料的改进均是以化学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为背景的。

2.从当代的典型土建工程来阐释。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不乏一些优秀的体育场馆,这些工程的实施无不与新型化工建筑材料有关,如,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大跨度钢结构建筑形式,所使用的特种钢材料Q460钢,是通过调节材料中的炭和铁的比例以及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制得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膜结构建筑,是由聚四氟乙烯膜通过粘结而构筑的质轻、耐热、耐寒、耐腐蚀的新型建筑形式,这与膜材料单体化合物四氟乙烯的稳定化学结构和耐酸碱、耐氧化的性质分不开的。另外,体育场馆的新型塑胶跑道是有机聚合物、无机填料和颜料等制成,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中各组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在其中添加无机填料才能使跑道具有相应的强度,而有机弹性体成分增多才能保持跑道良好的韧性。

3.从国家的政策法规出发来阐释。发展“绿色建材”是21世纪我国建材工业的必然出路。所谓“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无毒、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保与人体健康的建材。例如,为了保护耕地,我国已于2004年禁止使用粘土砖;为了节能和环保,国家规定在新建楼体外墙强制使用保温材料,而这些保温材料都是经过化学合成的聚合物泡沫材料。又如,素有“保温材料之王”美誉的酚醛泡沫材料是国际上公认的建筑行业中前途最广的一种新型保温材料,具有无毒、耐腐蚀、耐高温、不易燃,燃烧时也不会散发有毒烟雾等特点,其综合性能是目前其它保温材料无法比拟的。然而,目前在我国也有采用聚苯泡沫板作为外墙保温材料的,虽具有保温性能,但其易燃且伴有大量毒烟雾,一旦失火会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可见,这些土木材料性能都是由其化学成分决定的。

六、从大学学习特点与经验出发介绍学习方法,以法促学

篇(5)

1.概述

路桥施工技术课程是高职路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介绍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学科,其覆盖面大,内容庞杂,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涉及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地质与水文、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原理等基础学科知识,还涉及路基路面、公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路桥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原理、施工组织、具体实施操作等内容,并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今随着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和造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级实用人才。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满足教学需要,是目前的倡导趋势。实行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路桥施工课程的时间显得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将众多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明白,达到以上的培养目的,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论述。

2.主要教学方法

2.1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依据大纲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对学生通过自学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尽量少讲,重点在一些工艺、原理及计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适应了学时少的要求,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讲课内容要紧紧围绕大纲,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大纲。由于大纲不可能涵盖该课程最新的知识与最前沿的理论,所以,在讲授大纲规定内容的同时,还应补充介绍该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如桩基工程中旋挖机的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等,就此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加强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尤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问题就是前进的阶梯,共同的疑点集中讲解,小的疑点个别解释,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强师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疑问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便于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和思考题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生做作业实际上是一个复习、巩固、提高的过程,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使一部分学生克服惰性,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用于本课程的复习。作业要尽快批阅和及时发给学生,及时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上适当的时间提出来讲解,对做得好的要适当地予以表扬。合适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考核措施,如测验、课堂提问等,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2.2工程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比较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在一些具体条件下的做法及得到的效果。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动力。路桥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大量的实际工程,而具体工程中遇到的施工难点也并非所有的工程都会遇到,这就要求教师能将实践经验的精华加以提炼,以丰富案例教学,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实际经验。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不仅要具有综合性、典型性,还要有个性,能将所须考查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现实性,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与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如某一特定条件下的施工方案,有何优缺点,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一些施工设计、施工计算和施工方案的编制,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采用某个具体案例教学可使此部分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地、企业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对于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接接触认识对象(包括自然界与社会),并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现场教学是学生获取丰富直接经验的有效手段,是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走出校门,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很有帮助。现场教学一般有短时间的参观和时间稍长的实习及调查等形式。

根据路桥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和课时,往往专门安排施工现场参观教学。通过到路桥施工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施工氛围,见识施工场景,增进对道路桥梁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正在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认识,补充丰富课堂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施工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观实习,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热爱,为将来投身到路桥建设的事业做好准备。

现场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取施工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讲解,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积极地提出疑问,主动地向现场施工人员请教,及时记录和整理当天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并整理成实习报告。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实、条理清楚、字迹工整,并有字数和时间要求,能明确地反映参观实习的过程和收获。

2.4实物和仿真教学法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路桥专业都设有仿真实训室,部分院校还建有实物,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桥梁仿真室,有各种桥梁模型和真实的钢筋骨架,预应力施工设备,近期拟建真实的箱梁、板梁和墩柱等。利用这些实物和仿真模型来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在本课程课堂上,实物和实际工程图片等也可利用,如找出图片中存在的错误,再如讲到支架的时候,可以把碗扣支架或钢管及扣件、门式支架带进课堂,或在仿真室边展示边讲解。再如,预应力工程,可以模拟整个梁的张拉工序,这很容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和掌握。

2.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路桥施工课程的重点、难点均能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等手段得到展示,既增大了信息量,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相对较为乏味的施工课程教学变得生动直观。路桥施工技术课程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构造,如果拘泥于传统的系统讲授法,教师表述起来困难抽象,学生接受起来也枯燥吃力,而完全在施工现场讲授并体会也不现实。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一些不足,制作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构造内容方面的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关于施工工艺的图片、视频、动画网上很多,也可以从同事或朋友及专业网站得到共享资源,还可以自己去施工现场拍摄照片和录像来作为制作素材,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笔者通过实践和同事间的交流,发现多媒体教学也有一些不足,如不利于学生记笔记,一些施工场面宏大复杂,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记忆,不太适用于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等等。

2.6对比和类比教学法

对比法就是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对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得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路桥施工课程多处可以使用此法,如对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这样可以通过对比要点或形成反差,增强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深化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可以节省课堂时间。类比法是将具有一定共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对象放在一起,先将其中一个做为典型,详细介绍,学习,在此基础上,再扩展到其他对象,类比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路拌法石灰土和水泥土的施工及路拌二灰土的施工,它们的工序都差不多,主要区别就在掺灰的把握及施工时间的控制。对比法与类比法二者亦有相通之处,贵在运用。

2.7讨论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具体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一定的问题,在课堂上或通过其他形式,组织并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反应处理能力。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组织讨论、得出结论。讨论法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其他同学的表达,澄清一些模糊概念,也可以帮助别人或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桩基基础施工方法过程中,可以设计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施工方法有几种?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第一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归纳补充,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讨论,学生对不同施工方法的优缺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利于掌握,同时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2.8规范教学法

路桥及相关工程施工规范和规程是各方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的主要规范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0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等,在讲解各种工程施工工艺时,应严格对照规范的要求提出控制要点,尽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得出的结果可能差别很大,但我们的出发点应该定在从严控制上,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对应的规范条目,适当解释其来源和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学校开始就具有严格的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投身国家的经济建设。

2.9项目教学法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该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将项目进行分解,共同拟定行动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任务。在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劳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于实践,体验创新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教学战略,有利于把分散的各知识点综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成功的项目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较好地达到培养目标。

3.结语

路桥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个教学方法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相互联系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内容及各种条件进行灵活运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理财投资技巧 下一篇: 甲沟炎的预防措施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