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1: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培训学校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开设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3、对教职工开展群众性安全知识竞赛、评比、娱乐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救灾和安全事故防治能力。
4、普及安全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强化大众化的安全“三不伤害”的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2019年4月17日上午,我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专家讲座”,聆听了深圳科学高中校长尚强的专题讲座,尚校长的讲话幽默睿智,他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建树、宽广的胸怀把听会的人深深打动,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聆听尚强校长的报告我受益匪浅,对如何做好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思考一:校长要有文化根性。
校长要以品味、道德、智慧增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力、执行力。一名校长一定要加强学习,做到多读书、多实践、多反思,尤其要努力争作专家型领导,懂业务善管理,能够团结带领教职工一同抓好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校长要注重管理行为的选择,以积极情感激发师生的源动力,以持续情感投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经常走进师生,交流思想,了解情况,关心师生工作学习,特别要走进师生的心中,知道大家的所思、所盼和所求,做到关心得其事、帮助得其时,实现密切感情与推动工作的双赢。
思考二:校长要有办学理念。
依据科学高中的办学理念,对照我校目前的现状,当前需要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引领。这样才能引领学校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健康发展。学校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将以往为迎合各类检查所做的零碎的文化理念要系统化的梳理,并挖掘学校人文历史,形成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同时要坚定落实,要使科学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通过教育引导、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等方式,使科学的理念牢固植根于师生心中,落实到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之中,使其成为学校的一致行动。
思考三:校长要有团队意识。
管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别人完成任务,校长的管理奥妙在于合理任用人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激励政策存在着制度问题与方法的统一问题,我们现在的激励理论与策略,都是西方的制度、标准、流程、方法,要想培养优秀的团队,还要注重人内心、满意度、幸福感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校长要做个引领者,立足校情,制定最合适的激励方案。
优秀的团队在于人员的多样化,要想创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最基本的要包容各种学识、各种层次的教师。用赏识的眼光来看老师,每一个老师都很优秀;用挑剔的眼光看,每一位老师都是庸才。俗话说得好:没有最优秀的人才,只有最合适的人才。因此,校长要有识人之智,要有用人之量,让每一位教师在合适的岗位上都成为优秀的教师。
思考四:校长要有开放意识。
科学高中创办伊始,即重视开放办学,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建好校外咨询群,用好两个市场,走出了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发展之路。事实证明,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封闭只能导致落后,闭门办学只能越走越窄。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我校办学开放度还远远不够,家校联系方法陈旧、单一,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家长社会的期盼,我们必须加强研究和实践,借鉴科高经验,融入现代媒体手段,拓宽开放路径,积极用好各种资源,走好开放办学之路。
思考五:校长要有管理方法。
管理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让员工把事情做规范;第二个层次,让员工成为该职位上的专家;第三个层次,让员工感受生命因工作而快乐。
学校管理应逐步实现:管理制度上从强制管理走向自主管理。管理组织上:从垂直管理走向水平管理。管理文化上: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管理模式上:从战术管理走向战略管理。管理方式上: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
因此,学校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实行“情、理、法”相融的科学管理办法。
“情的管理”是立足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自于学校成员的心理需求,归结于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当前培训成果在实际中转化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全面发展”与“追求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
教育观提出,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不能简单地追求阶段性的功利,要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即健康的身体、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自尊和自信,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有些学校就会尝试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开设第二层面、第三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应当说,学生的个人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无疑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同时,学习成绩被弱化,学校的导向和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业素养上可能存在着不足。
2.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1)“教师感觉工作忙碌,无力教研。”教研气氛弱,可以说是很多学校的通病。很多时候,教师对现实的不满往往是对工作现状的不满。其实我们的理念很有价值,但正因为它新颖,所以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教科研力量。但现实的情况是学校的科研工作非常薄弱,许多教师感觉工作忙碌但却没长进。教师的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检查,学校的早晚自习、月考、分析会,让教师的事务性工作太多,教研往往就变成了“三课”活动,走走过场。
(2)“学生上课的规矩”与“尊重学生”相矛盾。教师希望所有学生在班级里都能快乐,在班里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应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压抑学生的个性。有的教师上课时不要求学生很规矩地手背着手坐好,不限制学生在上课期间随意插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与教师交流任何想法。可在其他任课教师眼中,可能这个班的学生很难教,学生连基本的上课规矩都不懂,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更谈不上自主学习。
(3)“理念的模糊性与落实”之间的脱节。新课程中有许多新理念,有的已趋成熟,有的还在探索期。比如,教师是能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的人;是能让学生快乐学习的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是设计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教师不是轻易说“对与错”“应该如何”的人,而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人。这些教师观表达较为宽泛,教师不知道该怎样操作,表现在行动中则是观望、犹豫、不果断。
诸如以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新理念的积极性。
二、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做法研究
1.国家的拳路要“明”
在现实中,学生要面对的是以选拔性考试为主要方式、以升学为主要标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而新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均衡、全面发展,显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上,要加快做好顶层设计,并尽快取得体制上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理念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学校的拳路要“稳”
学校不要想通过教师培训解决所有的问题。抱有这种急躁的思想很容易对课程效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到对培训活动持续性的坚持。培训是造血系统,学校必须重视。所以,学校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教师培训和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培训上采取“领导―中层―学科教师”的顺序。在具体实施推进过程中,可以组成一个培训项目推行小组,每一个项目组人员可以从教务、教研组、学科教师中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组负责拟定具体推行方案,定期向学校汇报推行进度和成效。
3.教师的拳路要“准”
在各种理念纷繁复杂、各种培训交织、各种先进经验多如牛毛的今天,教师们要学会把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有些经验、教学法是行星、甚至是流星,一闪而过。而有些经验、方法是恒星,永远都在闪耀光芒。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实不就是我们今天还在大力宣扬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吗?培训理念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转化,因地制宜不能照搬。
三、加强“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这里面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层面,另一个是教师层面。
在国家层面,我们呼吁专家向袁隆平学习,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因此,我们的专家要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转化”研究,要加强各种运用的反馈,解决教师的困惑,告诉教师处理的方法。总之,理念不是虚的,不能让教师无所适从。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06―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教师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教育部为更好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已成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之所以流于形式,不仅是因为培训观念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和培训方式单一,而且是因为培训机构管理不到位。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本研究的初衷。笔者在此试图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的有效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案例,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实现的方式、方法。在本研究中,机制是指通过一套理性、科学和合理的制度来反映主体与客体或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功能。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是指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对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和方式、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培训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式、方法。第二,制度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含有制度的因素。单纯的培训管理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而不是机制。第三,操作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的特征。第四,多元性,即培训管理机制一般需要多种方式、方法的相互作用,因而表现出多元的特征。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是一个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诸管理要素,即人力管理、课程管理、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宜进行整体研究,以探索各管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并从多角度、多方面形成立体的培训管理机制开放系统。在培训管理机制系统中,人力管理机制是核心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服务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是基础,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
1 人力管理机制。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培训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力管理机制,包括团队管理机制、学员管理机制等。(1)团队管理机制。培训团队是培训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培训人力资源,它包括培训专家、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只有拥有优秀的培训团队,才能保证高水平的培训质量,才能保证培训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在组建和使用培训团队时,要形成良好的团队管理机制,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学员)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2)学员管理机制。这是针对学员而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考勤机制、请假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成果机制等。
2 课程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是在课程设计、运行和开发等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课程的设计机制、运行机制和开发机制等。(1)集中管理机制。在集中培训阶段,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要建立有关的管理机制,如对话机制、反思机制、效率机制、效果机制、时间机制、制约机制等。(2)分散管理机制。培训过程往往涉及学员的分散实践活动,如影子研修、考察学习、跟岗实践等,对此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比如,指导教师的示范机制和指导机制等;学员的任务机制、说教机制、体验机制和跟岗机制等。
3 服务管理机制。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非教学管理,即培训服务管理,并形成良好的培训服务管理机制,如后勤管理机制、经费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等等。(1)后勤管理机制。这是培训机构在后勤服务(吃、住、行)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学员住宿管理办法、学员交通管理规定、学员安全管理办法等。(2)经费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机构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培训经费,并形成对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有关机制。比如,学员生活费用管理办法、培训经费使用办法等。
4 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是指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而形成的管理机制,如评价管理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等。(1)评价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师评价、学员评价、课程评价等机制。(2)跟踪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监控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质量跟踪,同样要建立有关的机制,如跟踪机制、交流机制等。
四、实证检验与相关启示
一、引言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对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标准》的颁布,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有幸参与了由祝智庭教授主编、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的编写工作。并于2006年1月和7月分别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江苏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以往参加过的多次培训,笔者深切体会到,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势必会造成培训质量和效益的下降,也达不到培训预期的目的。
二、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者群体,他们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也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参加培训,是为了获得实际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单纯地听一些理论的讲授。再者,从学习过程来看,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只有通过在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中观察、交流、研讨,或在亲身实践中加以理性化反思、分析,才能有效地将所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作为成人学习者,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于体验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
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大多采用大规模的集中讲授方式,,忽视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培训的内容不够丰富,与参训学员的学习需求不相适应,知识陈旧,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脱节,对参训学员的教学实践帮助很少:其次,培训方式比较单一、枯燥,与参训学员的学习特点相脱离,而培训教师通常一讲到底,缺少与学员互动和交流有研究表明,对于这种“专家说教式”的大班“输血型”的培训,83%的教师持反对的态度,所以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一点积极性都没有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往往不能“言传身教”,教授教育技术却不能灵活使用教育技术参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这往往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许多看似追求高效益和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培训者往往没有安排受训教师参与培训过程因而,当前的教师培训在疏离了培训对象直接体验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作为培训活动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呼唤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教师在自身继续教育和培训中本应具有的主体性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导致了当前的教师培训耗资费时却事倍功半的状况。波斯纳(G,J,posner。1989)关于教师成长曾给出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从中可以看出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师培训中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培训中都没有安排反思性的活动以上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培训效益和质量的低下。所以,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益和质量,我们势必要寻求一种适合教师群体的培训方式。
三、体验学习概述
什么叫做“体验”?在《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成“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心理学中,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那么何谓“体验学习”呢?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不断地观察、交流和反思,从而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美国著名学者DavidKo1b指出,体验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从具体的体验开始,然后对体验过程进行观察和反思,反思被抽象化为概念和普遍的原理,最后概念和普遍的原理被运用到新的情境当中检验这个循环的过程就是体验学习圈,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地主张在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知识并进行一定的实践,而且还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与反思的过程来获得成长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可以将体验学习看作是“做中学”与“反思中学”的结合。因此,体验学习的引入将为教师培训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
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体验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根据上述体验学习理论,尤其是Kolb的体验学习圈,笔者在参与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江苏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材为祝智庭教授主编、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以下简称《培训教程》)过程中,亲身参加并总结实施了一些体验学习活动的案例,现与大家分享,也为培训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
游戏作为能大大调动学员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是本次培训的一个亮点。培训中,通过一个个小游戏,让学员亲身参与,进而感受培训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要学习的知识。在《培训教程》模块三《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的培训过程中,设计一个“过障碍”的游戏游戏需要三位学员参与,分别扮演三个角色:盲人、哑巴、瘸子,三个人要一起合作跨越事先设置好的障碍。在实际游戏的过程中,当遇到一个障碍时,瘸子向盲人描述障碍的形状以及应该怎样跨越,哑巴帮助行动不便的瘸子和盲人跨越有难度的障碍三个人在游戏中互相配合,用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别人,借助别人的优势来帮助自己,共同达到了游戏的目标——跨越障碍游戏带给学员欢笑并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游戏结束后,培训者马上引导学员切人本模块的主题——媒体的使用。很多学员都讲到,以前也接受过一些培训,培训者总讲“各种媒体应该组合使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但是总是没有什么感觉和体会,直到今天,才切身体会到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只有将各种媒体组合起来使用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模块中,没有死板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体验学习的例子,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感受培训内容,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
案例二:
同样是一个利用游戏来进行体验学习的例子:在《培训教程》模块六《教学实施计划设计》的培训过程中,设计一个“我说你画”的游戏,要求学员5~6个人一组,每组一幅图片,其中一个人负责解释这幅图片的内容,其他人根据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图片的内容,游戏要求学员在10分钟内完成游戏过程当中,所有负责解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向同组内的其他教师解释图片的内容10分钟后,教师分别将自己画的内容与标准图片的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人画得完全正确。游戏结束后,培训者要求学员发表自己在游戏后的感想一位教师这样说,在过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他经常会因为一些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者自己讲授的知识点而大发雷霆,认为学生很笨。经过游戏后,他才体会到尽管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已经设计得很完美,而且自己的讲授也已经很清晰,但是如果缺少了对实施环节的有效设计,没有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差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他深有感触地说,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因为学生的不理解去责怪学生,而应该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寻找原因,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是一个很简单的体验学习的例子,可带给培训学员的却是理论说教所不能带来的深刻体会试想,哪一位体验过这项活动的培训学员还会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不理解而责怪学生呢?毕竟他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种体验经历
案例三: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157-03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引导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贵州省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由贵州师范学院2013年承担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之一,培训类型属于为期10天的短期培训。由来自贵州省不同州(市)的特岗骨干教师学员组成一个班级,班级成员相处时间短、年龄差距较大、教龄长短不一、学历和职称结构层次不同,这给班级服务与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国培班不同于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组成的班级,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班级成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意愿,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第二,班级成员在工作单位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来到我校参加培训却是作为学生,如何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对参训学员来说有难度。鉴于此种情况,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及管理的方式将影响整个培训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推动学员之间进行积极的教学经验交流,将是值得班级服务与管理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在培训中承担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事实上,班级管理者更应该是一个为培训班级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服务学员,服务上课专家,同时是学员与专家之间的桥梁。依据贵州省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的特点,结合自己近四年国培班服务与管理的工作经历,我个人觉得应该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去把握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
一 培训前的服务与管理
培训前的服务与管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在学员没有来学校报到前,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参与到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走访的方式,准确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包括所要培训的内容、对培训班的服务与管理及培训时生活上的要求,为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应提前了解学员的情况,越详细越好,至少要包括其所属民族、所学专业、现在工作单位所承担教学的年级、在学校所担任的职务及特长等。及时传递培训的相关文件与动态,提醒学员报到时携带相关材料与证件。最好能按照培训的季节,给出温馨提示。尽量为学员做好培训前的服务工作,让学员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二 培训中的服务与管理
培训时的服务与管理是整个班级服务与管理最核心的部分。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将影响整个培训的效果。因此,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尽心尽力为全体参训学员服务,做好后勤保证,让学员在学习期间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更新观念,同时生活过得愉快而充实。依据班级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承
担国培班主任的工作经历,我个人觉得对于培训时的班级服务与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报到时,应该让学员进一步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在学员报到时,班级服务与管理者(班主任)应面带微笑,耐心介绍报到程序,介绍第二天的安排,提醒学员熟悉校园环境。并利用此机会进一步了解每位学员的详细情况,关注学员报到时的表现,为后期组建班委物色好人选。在学员来学校报到的当晚,项目领导及班主任应该走访学员宿舍,与学员交流,了解学员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及对培训安排的意见。同时也显示出学校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对学员的关心,让学员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第二,适当开展“破冰”活动是学员相互认识和初步了解的有效方式。组建班委,形成小团队是培训所必需的。由于参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不认识,非常陌生。陌生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人与人越陌生,心理距离就越大。有了心理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将会非常困难。因此,短期骨干教师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员之间多交流,可以谈教学经验与困惑,也可以谈个人爱好等。为了尽快缩短学员之间的心理距离,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必须开展一次“破冰”活动。破冰,顾名思义就是打破厚厚的冰层。“冰”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相互之间不愿意交流,从而形成一层不易融化的坚冰。而“破冰”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把本来比较陌生的学员变成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伙伴,甚至是一生的朋友。这层冰只能先从内部慢慢融化,不能通过外部方式强行打破。破冰的方法就是通过活动。当然,用来“破冰”的活动非常丰富,这需要根据参训学员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破冰活动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次契机,一次融合,一次心灵之旅。本次参加小学数学特岗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年龄大都在25~35岁之间,他们很乐意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基于参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培训服务与管理者精心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合力吹气球,实现了从“破冰”到“融冰”的完美过渡,消除了学员们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同时培养了学员的沟通配合能力,增强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活动准备:主持人准备每组各六张签,写上嘴巴、手(二张)、屁股、脚(二张);气球(每组三个)。具体活动规则如下:(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2)主持人请每组每人抽签。(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借着抽到手的两人的帮助来把气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己吹起气球);然后,两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屁股的人去把气球给坐破。(4)以上动作重复三次,所用时间最短者为胜者。活动结束后,主持人随机采访各小组的组员,谈谈参与活动的感想,其中有一位教师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让自己又过了一把学生瘾,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一下子就认识了不少同行,也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学员人数较多,班主任不可能做到实时跟踪班级情况,在通知相关事宜时也不可能一一电话通知学员,培训时间虽然只有10天,但为了能使班级服务与管理更加高效,组建一个愿意为学员服务、团结向上的班委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员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不熟悉,而班委在培训中承担的更多是责任,需要比其他学员付出更多的劳动与心血。如何组建有责任心、团结向上的班委将是摆在班级服务与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确定班委,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对学员进行查、望、闻、问,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最好采用学员个人主动参选与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公平地选拔班干部。一定要在培训开始的第一天就要让学员感受到班主任对所有的参训老师都是平等的,这对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很有作用。
第三,经常走访学员宿舍,与学员建立深厚友谊。参训学员远离家乡,来到学校参加培训,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困难时不主动向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寻求帮助,使得学员在培训时不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培训,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我觉得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经常走访学员宿舍,多与学员交流,准确了解学员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员感受到家的温馨,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确保达到培训的目标。
第四,组织文体活动,能够增进学员彼此之间的友谊。在全体学员辛苦学习的过程中,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有必要为参训学员搭建文体活动的平台,这将会大大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让学员在辛苦学习之余有机会放松、锻炼身体。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组织联欢晚会,进一步增进学员之间、学员与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之间的感情,让学员感受到培训机构的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同时也为培训的跟踪指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 培训后的服务与管理
作为培训服务与管理者,在学员培训结束后,应该与学员通过QQ、微信、邮箱、微博等方式进行联系,详细了解培训之后他们回到工作单位的工作情况,是否将培训期间所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他们的实际教学中,回到工作单位后是否充分发挥了辐射作用。同时,如果学员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作为班级服务与管理者,很乐意为学员服务,很乐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从而提高贵州省的基础教育水平。
总之,班级服务与管理者(班主任)在培训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位学员的基本情况,报到时关注学员的表现,为后期组建班委物色好人选。另外,在培训的第一天,有必要开展“破冰”活动,消除学员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营造积极交流的氛围,提高班级服务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培训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深入走访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的生活、学习,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培训即将结束时,班主任有必要组织本班的学员开展联欢晚会,这将会进一步加深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班级服务与管理者之间的友谊。培训结束后,班主任还应继续与学员保持联系,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共同为贵州省的基础教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栋玉、张坤香、张忠玉等.“国培计划”班级的管理策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6):105~107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政府对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对物流管理的关注,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数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达到了279所。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高校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物流实践环节匮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专业定位和学科设置混乱,教学方法的改革留于形式,物流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教育尚未形成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并存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位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物流教学中没有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准的教学过程,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二)物流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培养物流理论素养高、管理岗位职业素质和技能高的人才是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不同,物流教学方面投入不同,教师队伍构成不同,导致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上也存在脱节。
(三)物流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较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高校都缺乏市场需求具备何种素质的物流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这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内容更新慢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内容和质量也难以保证,更新速度也非常慢。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乏战略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职业资格相关考试内容,培养不同领域最高经营者物流人才教育目的设计的课程。
物流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新慢,没有及时反映出随着物流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教学过程,没有明确区分,不同领域物流应用知识、技术、运营、管理、规划、战略等专业性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共同课程和盖伦为主,教学中通用的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不适合产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的专门人才的现实不符。
(五)物流教育手段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
二、建构我国高校物流理论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到我国物流教育实际中,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物流教学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元化和谐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建构适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其他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熟悉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物流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很难以满足需求,只有构建将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资格认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才能提供合格人才。结合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高校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二)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物流操作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的优质的物流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智能型职业资格,不仅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综合、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类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智能型职业资格则比较复杂,既要看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获得能力的过程如何、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如何。当然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传统也不可忽视。在如何处理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充分理解与认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必须根据职业资格的属性特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资格与高校物流教育间的关系,任何不加区分地融合或排斥的做法都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用范围是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单位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
(四)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应细分现有的物流师考试制度,比如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师、物流技术师、国际物流师等,这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物流职业层次多样性和物流岗位复合型的人才等物流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特征。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现有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合格以后就可以拿到资格证,现行制度是通过考试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者,但实质上他们在物流现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通过后,还应该要求笔试通过者参与一定时间的物流实践学习才能为其颁发资格证,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应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
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涉及以下内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领域;物流信息领域;物流运营管理及运营领域。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内容及时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育部早在2004年l2月就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
一
黑龙江省在2007年开始参与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师范师资处的指导下起草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草案)》,在2008年先后开展了3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全省广泛开展。
从黑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存在教师人员流动、更换频繁以及在职教师投入低等普遍现象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培训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项目繁多,一些地区多头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沟通协调,没有对教师培训的各项目做整体规划,因此出现了重复培训现象,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
2.培训内容存在问题
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员在参加培训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技术活动。
3.培训方式和培训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面授式培训仍然是主要形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是少数。这样既不能满足学员的个体需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的认证评价体系没有建立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分为培训和考试两大环节,其中考试部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教育部推行该计划的总体部署是:2005年组织部分省市试点;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全国10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普遍参加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目前,黑龙江省参加培训的教师还没有参加过考试。这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形成学习的紧迫感,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训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二
综合以上的几个问题,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加强管理,理顺关系,促进培训,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规范教育技术培训,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2.统筹兼顾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教育技术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把重点放在对教育教学最关键的内容上,即核心内容。当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由于新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必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培训,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而中老年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普遍感到困难,应以多媒体CAI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3.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引导教师通过光盘、文本等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体研修,以解决部分地区硬件设备陈旧,且设备不足的问题;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培训方案,要注重实效,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刨新。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与开发,尽早为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育部早在2004年l2月就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
一
黑龙江省在2007年开始参与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师范师资处的指导下起草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草案)》,在2008年先后开展了3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全省广泛开展。
从黑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存在教师人员流动、更换频繁以及在职教师投入低等普遍现象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培训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项目繁多,一些地区多头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沟通协调,没有对教师培训的各项目做整体规划,因此出现了重复培训现象,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WwW.133229.CoM
2.培训内容存在问题
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员在参加培训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技术活动。
3.培训方式和培训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面授式培训仍然是主要形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是少数。这样既不能满足学员的个体需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的认证评价体系没有建立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分为培训和考试两大环节,其中考试部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教育部推行该计划的总体部署是:2005年组织部分省市试点;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全国10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普遍参加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目前,黑龙江省参加培训的教师还没有参加过考试。这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形成学习的紧迫感,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训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二
综合以上的几个问题,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加强管理,理顺关系,促进培训,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规范教育技术培训,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2.统筹兼顾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教育技术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把重点放在对教育教学最关键的内容上,即核心内容。当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由于新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必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培训,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而中老年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普遍感到困难,应以多媒体cai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3.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引导教师通过光盘、文本等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体研修,以解决部分地区硬件设备陈旧,且设备不足的问题;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培训方案,要注重实效,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刨新。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与开发,尽早为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兴则教育兴。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从2011年初开始,甘肃省会宁县以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为契机,启动了一场“培训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的教师培训改革。希望通过培训重心从教师进修学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促使中小学教师培训“从通识培训进入学科培训”层面,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贴近一线学校,贴近一线教师,贴近一线教学,从而为解决多年来教师培训工作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践性培训比较薄弱;受训教师学习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等问题找到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
笔者是这场培训改革的亲历者,从2011年的改革实践来看,“培训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的教师培训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不仅关系培训内容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涉及培训工作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下面我就这场改革中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师培训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教师培训从通识培训进入学科培训层面,传统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型的教师培训活动了。从2011年我县教师培训改革实践来看,现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体现在:
1、培训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不科学
做好培训改革方案的研制,是做好培训宏观管理工作,增强培训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的首要任务。为此,搞好培训改革首先要把功夫下在改革方案研制上。然而,本轮培训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存在不少漏洞:一是培训层次定位模糊。对所有参训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二是培训目标定位不准。这不仅导致了各培训基地落实起来无所适从,而且也造成了整个培训流程的盲目随意。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从而导致各培训基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学员听课多少节,上课几节课,写多少字教育随笔作为培训内容来要求和考核。培训改革方案设计缺乏必要的科学性,直接导致培训实施过程缺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管理职能定位模糊不清
本轮教师培训改革涉及县教育局及其师训管理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县直各中小学培训基地以及各乡镇教管中心。只有准确定位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能,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才能确保培训活动有序高效开展。但从会宁县2011年教师培训改革实践活动来看,培训的管理职能定位并不准确,从而导致有些环节管理职能交叉,有些环节管理职能缺位现象的发生。突出表现在进修学校的职能定位上,本来随着培训重心下移至各培训基地,进修学校的职能,除了负责报到注册、分科组班、生活保障外,最重要的职能应该是组织业务骨干对培训基地提供专业支持、对培训过程监管、对培训效果评估。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文件明确规定进修学校在基地的职能是管理学员出勤和随学员听课。事实上,各培训基地又实行签到制等学员出勤管理措施,即便是没有进修学校的参与,学员的出勤率相当好。而对培训基地的专业指导、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由于进修学校人员没有发言权而处于缺位状态。
3、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毕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组织管理此项工作需要一定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政策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从会宁县2011年教师培训改革实践活动来看,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过分依赖行政命令、纪律约束、缺乏专业引领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相当突出。比如每一期培训开班典礼领导的讲话内容中和随机督查过程中领导的发言。本来这些场合是我们向学员讲清培训意图和培训操作规程的场合,更是我们进行思想宣传,组织动员,激发学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紧迫感和责任感的绝好机会。可是学员们听到最多的是强调行政命令和纪律要求的“官话”,难得听到先进学习理念和务实专业指导等“行话”。这等于告诉学员一个错误的信息:参加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规定的动作”,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至于思想观念有没有转变、知识结构有没有更新、专业技能有没有提升这些核心任务统统变成无足轻重的任务了。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对策的思考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重心从培训院校下移到中小学培训基地改革工程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只有创建一个科学有效,保障有力的培训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培训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
1、准确定位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把教师培训的重心从教师培训院校下移至中小学培训基地,不仅仅是培训内容方式的改革,同时涉及培训工作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只有准确定位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培训活动有序高效开展。为此,我建议:对涉及培训改革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可否做如下定位:(1)县教育局成立的培训改革领导小组,作为培训改革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核心职能应该是做好培训规划方案的顶层设计;其次才是对培训实施过程的组织动员和督查指导;(2)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专业培训机构,其核心职能应该是对教育局的培训决策提供专业支持和对培训基地的实施过程提供专业指导;其次才是负责培训的报到注册、分科组班、对基地培训过程监管、对基地培训效果评估和学员生活保障;(3)各基地学校,作为培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其核心职能应该是研制切实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组建精干的培训团队和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其次才是加强学员的学习纪律管理、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培训档案的建设、培训室的布置以及培训成果的布展。如果本末倒置,那就是做样子,搞形式,走过场;(4)各乡教管中心,作为培训对象调训机构,其核心职能应该是排摸清楚本乡镇教师培训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调训计划,提高调训计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解决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多年不训的问题;其次是协调受训教师所在学校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师学习期间,所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2、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师学习培训情况考核制度。由各培训基地会同教师进修学校对培训学员从四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班级管理素养和教育科研素养),三个层面(思想观念转变、专业知识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进行全面系统考核并作出鉴定,向县教育局和教师所在乡校反馈考核结果;(2)完善教师学习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管理工作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把教师的学习培训表现,学习能力,学习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要结合教师年度考核,开展述学评学考学活动。教师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3)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教育局师训主管部门会同教师进修学校,或者委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进行评估,特别要组织学员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各基地根据评价情况不断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水平;(4)建立培训基地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创建“校本研训示范校”活动,树立几个培训基地学校培训活动开展较好、有创意的典型学校,利用开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培训活动搞的不好,抓的不实的基地学校,限期整改,甚至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