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

人文素质教育或称人文教育,是指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提升人的理想、情操、道德,以人的理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的发展为目的。人文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其实质是如何做人。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又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旨在形成青年一代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政治观点、法纪知识和法律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理论体系不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种人文教育现象的全面研究,它是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方面面的一个多因素的全方位多视角的指标体系,虽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却或多或少带有些自然科学的色彩。而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则是哲学、伦理学以及相关理论,不仅完全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其次,教育规律不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相通并协调发展,具有内倾性。而高校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主要着眼于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倾性。第三,解决矛盾的侧重点不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阐明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注重对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通过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使其进行内省,继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而高校德育既要内在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内在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与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第四,评价体系不同。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知识理论信息的多少。而德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不仅要给学生以必要的信息,还要给他们以必要的约束。这样,评价德育的依据就不仅是学生的道德素质本身,还要看其约束机制如何、整个团体的思想面貌怎样等方面。第五,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与学生常以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出现。而德育教师以灌输教育为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德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总结起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体系、教育规律、解决矛盾的侧重点、评价体系和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可以互相代替;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任务、研究内容和教育过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只是强调灌输和说教,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作用,搞清两者的辩证关系, 使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能够较好的融合,对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爱惜生命,注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种种矛盾,从而产生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此同时,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德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机制等方面,锐意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新资源。

首先,确立全人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把德育放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进行整体规划,并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整体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使思想教育与学生的知识增长、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其文化品德和精神境界,关注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对国家社会的热爱和关心的精神。

其次,结合时展,更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时展,不断体现时代要求、符合人们追求真善美与完美人格的精神需求,应该根植于社会现实与多变的生活世界,应当关注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新变化。其教育方法也都应着重于体验、感悟、隐喻、熏陶,是要能够通达人心、激发感知。

因此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不断创新,更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效力的提高。

通过大学生人文讲坛这样一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载体与平台,学校充分发挥了大学校园的育人功能,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品味等方面有明显成效,使学生们大大提升了人文精神,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受到全校师生广泛认可,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积极调动了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肖毅;;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维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铸[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美育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所培育的美育思想,必须渗透到小学教学的其它领域中支。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与德育同属于小学素质教学的范畴,两种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美术教育与道德教学的主要关系在于,一方面,道德意义是美术教育题材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一定的美术形式去反映作品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内容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内容通常是具有社会正面意义的题材内容,这些题材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往往是与它的具有典型的道德价值与意义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像各种爱国主义题材的雕塑作品,表现英雄事迹的作品等等。以雕塑作品刘胡兰为例,作品本身是一件人物雕塑,但是作品反映的是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学生们通过雕塑作品的外在形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美术的形式予以展示。“学校教育在发展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同时,必须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念。”②美术作品都包含了道德的内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形体美的体验与感昭来实现,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术教育以美感熏陶入对学生手展开品德与情操教育,远远比一味地灌输思想道德内容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美术教学丰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新的形式。另外,在美术教育中,自然景物之美也同样具有德育的功能,以自然景观为内容的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学生们对自然和生的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们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主要学注重开发学生们的智力,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的大脑的特点决定的。现代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都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的功能,两侧大脑的功能各不相同,人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不相同,美术教学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功能。人的大脑的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主要侧重于人的抽象、分析、计算和求同方面的控制,机时大脑的左半球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字,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辐合思维等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优势半球”。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于对人的想像性、虚构能力、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控制,是人脑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可见,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理论思维主要靠左半球控制,而形象思维则主要靠右半球。美术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开发右脑这一智力世界的最有效途径。美术教学本身不只是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社会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具体形象可观的美术作品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创作的潜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释放,从而开发学生智力能力。一个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等,这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不论是从美术的教学的内容还是从人脑的结构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美术教育与体育与劳育的关系

在小学的教育中,体育与美育二者是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美育与体育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分别作为完善人的整体结构的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目的与手段。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运动锻炼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对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体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结构是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或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前,必须要保证学生有个健康和身体条件。通过正确有效果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身体条件,确保人的审美心理的完善与发展。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大脑发育,这样便为审美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小学美术教育在体育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术教育对体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活动需要美的思想为指导,美育的思想必须渗透到体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技巧的高难度性,运动造型的艺术性,运动动作的协调性,运动成员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动作的整体性等等,这要些体育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这些都必须要有美育的思想作为指导,则否将无法完成。因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美育与体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与劳育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从小培育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其次是劳动创造美。这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指出了人类劳动与美的关系,人类的劳动不但是以创造美的目的,而且劳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劳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暗送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劳动创造性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素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可以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而美术课又对劳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美术课和劳动课有机结合,对儿童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培养,都是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美术课的过程就是劳动课的过程,美术课的目的就是劳动课的目的,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的实际场所,通过动手,使学生的美术知识与美术实践能得到完美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素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手段。美术教育的内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完善,而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则是其它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美术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2006年11月,总理就“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的谈话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自我发展和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种自然力和现实关系的奴役,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导致了与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高度发达相悖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障碍。因此,摆脱各种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奴役,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则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就个人而言,任何一个个体,其脑力、体力和个性心理总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各种潜能和素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推进人类进步。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和素质为基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适应人类发展和个体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历史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和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职业的全面流动,千百万人职业的不断变换,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以“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的个人”从而要求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其二是新旧世纪之交带来的推动力。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世界各国都在研制21世纪的发展战略,我国旗帜鲜明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这些都迫使我们不能不考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等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篇(4)

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和重要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明晰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按素质教育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承载体,还是其内容实现的重要保证。对它的研究及取得的理论成果不仅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由各种资源组成的系统,对其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其开发利用程度越充分,收到的整体效益就越明显。因此,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素质教育

2010年7月,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勾划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轨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由此而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素质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在人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把知识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高素质是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诸方面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选择利用的,能承载和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容: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必须是能够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第二,必须成为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中介形式。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大学生思想以及大学生传达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定联系方式。第三,必须承载并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作为一种工具形式,总要承载一定的具体内容和信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目的、愿挚和认识,并传递给大学生。大众传媒、文化活动等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因为它们能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

四、二者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备方面的成果。党的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各方面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素质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素质教育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素质。

五、如何在大学生素质教学中改进和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文化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学生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另一方面,各学科文化课学好了,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就易于接收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项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三,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使学生全方位接受教育。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于教师的言行之中,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只有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从古至今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教育不止是单纯的人传,更关键的是通过书传,可见人类各项教育活动与图书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改革后,新课标的颁布与实行,对图使馆更是有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学校的图书馆更是要随之转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 :图书管理;素质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17-03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下最关键的教育,是教学模式改革下产生的新型教育观念,其在图书管理方面已被广泛的应用.素质教育是要求被教育者全方位、综合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及品德等都有着较高的素质标准,最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其在多方面教育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对于图书管理,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意义与作用,学生、职员的素质教育对于图书馆理工作都是有着积极意义.

1 素质教育概论及图书馆理必要性

1.1 素质教育概论

素质教育属于一种教学模式,其关键是对人思想道德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以往的应试教育相对应.当下,人们统一认为素质教育是基于提升学生素养的教育,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及人的发展作为基础的教育,是提升人创新意识、精神、能力的培养性教育.国内的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致使其进展很慢.素质教育主要针对的不止是学生,还要教师.对于各科教职人员来说,更应该体现出自身的良好素养,不断的提升自身修养与素质.所谓人的素养可以划分为道德、智力、身体、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升为宗旨的一种教育.

1.2 图书管理必要性

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宗旨是为各科教师教学以及学生提供学习服务,为提升最终的教学质量及推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图书馆中藏有大量的文献,是人类几千年所积累的智慧结晶,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展开大量的阅读,这样能够有效的扩展其知识面,更能丰富课余活动,并能够有效的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应强化各类图书管理,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素质教育功能.

2 素质教育在图书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度

2.1 道德素质教育在图书管理方面研究进度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素质,道德素质教育融进图书管理也是极为有了的.道德及法律有着密切的关联,若是一个人不小心触犯了相关法律时,其必定是违背了道德.图书管理应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以及相应的法律规章,图书管理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收集及信息掌握的场所.图书管理更是需要一定的规律,根据固定的模式展开图书管理.以往总是会存在很多的缺页少页情况,这对后来读者查找资料时会带来更多的不便,其更是不道德的行为.该行为会导致图书管理职员重新将这些缺陷书籍整理出来,并进行一定的标注,以此来防止会误认为是后来读者所造成的,从而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展开相关的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们懂得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带来很大的害处,让他们知道图书是应该得到保护的.新时期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行,这使得学生可以自觉的爱护图书,并对其进行保护,这样对于图书管理员来说,可谓是减轻了太多的压力.

2.2 信息素质教育在图书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度

2.2.1 信息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图书管理方面,信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各类信息能力的教育,这样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获得各类知识,并展开各类信息组织加工及详细分析.经过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懂得各类信息应该怎样去收集,怎样去获得,这样对图书管理是极为有利的.当下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文献检索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其最关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自己进行信息检索查询的能力及素质,这样能够更快速的得到有效的信息,节约了时间.学校所利用的策略要进行大力的宣传,促使学生们知道那个地方有什么书籍,自己应该去哪里寻找资料,促使学校中的学生知道图书资源都有哪些,这样能便捷的进行资料查询.学校还应对刚入学的学生们展开图书检索方面教育,这样有效的避免学生在查找资料是产生不必要的困惑.

2.2.2 并且,还需要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挑选适宜的时间,定期的对相关图书管理人员展开素质教育培训,以便于提升其图书馆理的能力.当下,国内的众多文献均是经过图书管理人员展开教学的,却没有将学生实际的情况及专业结合起来.这样就导致图书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关教育时,不具有学生需要的专业性知识,更不能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类文献检索教育,这样很难提升学生们的资料检索质量.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需要构建整套健全的教育系统,促使图书管理及信息素质教育人员完美的结合,有效的发挥其各自优势,便于实现信息素质教育.

3 图书管理及学校教育及知识管理理论方式应用

3.1 图书管理优化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3.1.1 人们提倡素质教育,强化研究性学习,这就将学校教育各方面标准推向了更高的层面.在面临这些要求时,学校教育对图书管理就有了更高的新标准.合理高效的图书管理可以更好的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其智力,有效的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研究、探索的能力,这样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提升极为有利.学生想要丰富知识以及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除了在课本中学习知识,还是需要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比如,相关的社会、自然学科等知识,现阶段国内进行课程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智力有效的开发,以提升学生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合理的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图书馆的各类教育应不断的占据优势.学校的图书馆中必定是藏着丰富的书籍,各类图书资料更是应有尽有,尽量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求知的需求.

3.1.2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减负策略的深入,学校的图书馆必定会成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场地,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新型知识,其走进图书馆,要的不止是一本书而已,更是期待着要去认识整体图书馆内的信息,并在其中获得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学校图书管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将那些优秀及最新的图书传递至学生的手中,传递给学生健康、有益的新型知识.学校图书馆内藏有的书籍和学校对于图书的相关管理方式,都会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不断的关注新知识的变革,并掌握教育图书需求开发及研发编写的情况,这样充分的运用有益的读物,很好的发挥图书的各类教育功能,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3.2 知识管理理论方式应用

3.2.1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理论是更体系及健全的,知识管理运用范围更是在不断的扩大.知识管理是对人与信息资源展开动态管理,知识管理的关键是以人为核心的,并以各类知识为基础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找寻信息处理能力及人知识创新力完美结合,在管理中最大的限度是呈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及共享,以便于提升组织创新力及应变力,合理有效的组织最优化的发展策略.

3.2.2 知识管理是呈现知识经济进展及强有力的基础.是一种管理意识、思想及方式,这就彻底给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体带来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图书馆也是收藏及管理的主要部门,收集、归整、储存及传播各类知识是其最关键的职能.把各类知识管理的理论方式应用至图书管理中,便于呈现图书管理的有效创新,更是图书管理紧跟新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应注重显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隐性知识的转化及发挥,管理的重点则是逐步的从狭隘文献资源管理转变为信息资源及知识资本管理、以人为本式人力资源管理并行.经过信息资源及知识资本组织及开发和新知识的利用及创新、组织机构的改革及创新、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等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理论方式对图书馆中图书展开合理的管理.图书馆应通过隐性知识资源开发以及积累,对知识资本展开合理的管理及运行,以促使图书馆可以不断的工人们学习机资源共享的知识宝库、知识创新的信息保证体系.图书馆应进行以现代网络为基础的知识服务增值,并强化数字图书构建,尽量的呈现知识信息的各类功能及效益.图书馆应构建适应的现代化网络环境以及动态良性循环体制.合理的改变图书馆内的组织构造,基于文献职能标准,将各类工作的核心置于发展用户要求为重点的工作项目中,构建扁平化的业务部及相关项目组织结合的开放式组织构造,并合理的突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4 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4.1 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其管理目标

图书馆可以说是为相关的教育教学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的最终管理目的是利用图书馆的图书对学生们展开素质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全方位的提升自己政治及职业道德素养,将本职工作作为自身事业来不断的追求,并坚持学生第一、服务至上,为学生着想、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及思想,自觉将图书馆内的所有工作做好,提供良好的环境来推动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

4.2 添加藏书数量,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多彩的图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不止是有着较强的知识性及文学性、趣味性,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启迪性及教育性,对于学生的情操陶冶及良好审美培养有着很好的引导性.当下很多的学校管理人员根本不重视图书馆的相关建设投资,很多时候图书馆都是在上级要求之下才建设的.在加上教育经费非常紧张,学校用于购书的经费很少.近年来的书价又很高,所以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太少并且种类也很少.

学校的图书馆务必要争取领导的支持,添加藏书数量以及种类.我国的传统文化书籍应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很多最为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与心理健康、音乐及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科普读物,不断的添加各类图书资料的全方位收藏.并且,要有计划、目的的去收集内容广泛以及知识类文献资料,并强化教师的阅读与其需要的教学参考类资料书籍,最新出版的学生及教师都感兴趣的,意义较大的课外书籍.现阶段学生们接触新鲜的事物及渠道很多,并且获取知识信息极广泛,自我意识统一较强,并不喜欢在课堂之上去听教师讲课,喜欢自己去发现.所以,要让学生们自己通过阅读图书馆内较为丰富的藏书,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呈现为一个全面进步的人,这也是一种德育渗透较好的途径.

4.3 提供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时候学生会面对书山巍巍,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近几年来武打、玄幻、言情类的小说较为盛行.所以,课外阅读指导是极为重要的,要有计划、实效性很好的为学生们展开课外导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带领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持续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认识水平,以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的技巧,这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式素质教育.

4.4 优化藏书结构,便于辅助教师教学

应不断的适应新型知识的增长,教师务必要重视相关业务进修及知识不断更新.很多的教师可以去参加教育系统化的培训并去各大学校去进修,不过觉得大多数的教师还是需要自修来很好的转变其知识结构,进而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虽说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教育资料信息,不过很多最新的文章是需要付费才可以进行阅读的.学校图书观不止是要订阅新的教育教学杂志,并且还应该具备电子阅览室,这样不断的促使图书馆成为学下信息核心以及教学辅机构.图书馆作用的有效发挥,更依赖于藏书结构的质量.

4.5 展开读书活动,丰富课外生活

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团委联合,定期的组织相关学生展开读书比赛及图书展览以及各类知识竞赛.很好的激励学生参加校园活动,为校园文化不断增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法律观念.图书馆对于相关的文献资料应进行正确的推荐及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到国家的相关法规,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学校文明构建提供良好的大背景,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5 结语

素质教育是图书管理方面最关键的问题,读者具备了较高的素质,这对于自身查阅书籍与资料是极为有利的,并且对于相关的图书管理者工作来讲也有着很多的辅助意义.高素质人员在图书馆内可以自己进行资料查询,并且也不会对书籍进行恶意的损坏,这对图书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与意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相互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便于呈现图书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剑峰.浅谈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新课程(教研版),2012(3).

篇(6)

一、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是指一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它不但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个人音乐教育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所有社会成员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受教者。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等能力得到锻炼,还有很多机会运用想像,进行创造,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培养和发展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和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感知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

2.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现代人

音乐教育所制定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功能是音乐教育的本源

音乐的功能主要概括为3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

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4.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音乐课程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音乐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不懈地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它包括对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专指非成人的学校教育中,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智能、促进其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活动。

四、音乐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者最易于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审美与非审美教育的融合统一;超越性与综合性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引导与观照、操作的融合统一。因此,音乐教育总是指向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涉及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

1.艺术教育直接影响到人的审美素质

提高人的审美素质是塑造人的关键。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爱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爱美,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懂美,才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只有当人们把对美的追求自觉纳入到自己的行为轨迹之中,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审美素质。实施艺术教育,引导他们由“爱美”到懂美,并把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纳入到他们的行为之中,才可以说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质。通过艺术教育这一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激发他们对美的兴趣和追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做到“以美辅德”,促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17-02

体育课程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能力、体力、智力以及体能同步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了“素质培养”的理念。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体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大学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高校的实情,探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及实现途径。

1 素质教育理念概述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成为新的教育观下新课标的要求。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最终应该是既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又能尊重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空间,完成个性化的发展,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实行全面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与任务。

2 学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将基础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育之中,这是新时代对体育教育者的新要求。首先应当转变的就是人们针对传统体育教育的观念,体育教育不再是疯疯闹闹乱蹦乱跳的自由活动,而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强身健体为目标,加强体育文化精神的传承,重视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新观念。长期的实践证明,身体是最诚实的语言,通过各项体育活动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举动,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全身心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身体机能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团队协作意识、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思维等内容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不仅肩负了教学生体育技能知识、增强体魄的重任,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任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不仅需要学生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还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要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受挫的精神品质,这与体育教育不谋而合,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学生奋勇直追、不肯言败的精神都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

3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身体素质(体能)的教育,还包括技能以及养生健体的志趣和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将体育素质作为素质教育思想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是近年来体育理论上的一种创新,理论上的创新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发展视野,进一步深化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动作运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即体能和技能教育;体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避免学生成为“孤独的个体”,即体育课堂具有“社会场力”;体育教育中包含很多“合作性、竞争性”的因子,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学会分享与共承,实现人格的提升与完善。一言蔽之,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发展性和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因材性、实效性等特点。

3.1 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垢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体育课上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3.2 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关心他人的精神品质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3 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等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3.4 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育本身就是在创新和实践中发展的,没有创新和实践就没有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创新是十分丰富和十分生动的。球类比赛中,为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扬长避短,夺取胜利,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并且这种创造既是在运动实践中进行的,又可以在运动实践中得到检验。另外体育中的形体美、动作美、节奏美、队形美、服饰美等强烈地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体育中健与美的和谐统一陶冶着学生高尚的情操。通过体育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还具有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等功能,它以身体为基础形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都会经历顺利和挫折、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优势和劣势、平等和差别、公平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可使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 结语

体育教学不仅能健体,而且又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早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因而体育教育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仍应努力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个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使体育教育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多个方面渗透,形成体育育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华丰.我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实践[M].中小学体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91.

[2] 宋清华.高校普通学生体育训练队多元化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互动组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6):526-529.

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35-02

当今社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造就健全的人格,为个人成才和社会进步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必须兼顾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两者兼顾。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也理应成为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

一、英语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目前,在很多院校里,大学教育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素养的倾向。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紧紧围着“英语四、六级统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只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只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甚至有的院校还借着“英语四、六级统考”推行所谓的教学改革,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中西文化的人文素养。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使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功利性很强,一切从考试考核出发,很少有学生从提升自我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的学习,于是中西文化素养的缺失就日趋严重。而且,一些外语老师在教学中过多注重英语“四会”能力培养的工具性特点,过于强化英语学习的市场性,英语教学只停留在分析语法现象和语言点、解释词义、强调搭配关系这一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层面上,语言教学成了简单的工具授受关系,这种把语言视为工具的教学是缺乏灵魂的教学。因此,具有文化教学特点的英语教学对于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会起到巨大的作用,英语教学同样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英语教学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不能简单地将英语教学视为基本的课程教学或课堂活动,必须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就会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人文精神作为师生共同追寻的目标。

1.要将中西文化紧密结合的英语教育贯穿到各个层次英语教学中,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呈现同步增长之势,特别是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过程中要具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克服传统教学造成的“文化失语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全球视野,灵活应对职业性的国际交流活动。

2.要在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上进行文化教学,如在词汇、语用、语篇、语法、文体等层面进行文化对比,使学生不仅在理性上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而且能够自觉地汲取英语语言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培养学生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具备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同时,要不断改进英语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千万不要抱着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要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形式,充分体现多元化。

3.文化教学内容包括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教学并举,通过语言文化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异部分的对比,使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鉴赏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能够感受到语言所在国的“母语文化”,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英语教学对师生双方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英语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传统的“读单词―讲单词―读课文―讲语法―做练习”英语教学模式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4.要不断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英语教学还将延续“哑巴英语”、“课堂英语”所带来的困境,英语教学就永远不会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多维化教学手段,把纸质教材与电子化、网络化有效匹配,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还可以改进传统的课堂宣讲同时建立网络教学,实现文化教学的课外延伸,形成开放性的教学氛围。

5.要重视对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关系的研究,积极开展教学实验,探索有效地教学形式。要重视英语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影响成效的评价,可以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有效度和可信度的测试体系,来评估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际成效。这样的话可以做到实时监控英语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重视抓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整个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性的根本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它需要我们相关的教育者要共同协作进行长久的努力。在高职院校中,英语虽然是个公共基础课程,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很重视英语课程的,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继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相信明确和强化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一定会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收稿日期:2011-06-18

基金项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资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方涛(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涓.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之渗透与融合[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4-107.

篇(9)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18-01

音乐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使学生具备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现代提倡素质教育时期,音乐教育不可小觑。

一 提高学生记忆力,音乐教育功不可没

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乐曲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的教学形式,活跃学生的身心,在提高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此外,音乐可改变人的情绪,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曲,会使人感到全身放松,精神愉快,在这种状态下记忆东西自然容易得多。

二 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可见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赏识音乐,借助音乐艺术塑造中学生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发生变化。如: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气势雄伟、磅礴,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坚持斗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的热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上一篇: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下一篇: 对土木工程的理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