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

篇(1)

1.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

高中生的心智已比较成熟,对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法,甚至有教师为了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这些习题重复、机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副课,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也习惯于用成绩来衡量学生。对处于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教师的态度也有所差别。一般而言,教师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在地理课堂上与他们的交流比较多,这难免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而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弱,在教师关注较少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兴致不高,经常会在地理课堂上做小动作,也不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练习。甚至有学生在地理课上做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作业,浪费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大好时机。

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地理课程开设的历史较长,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教师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自然就能提升教学成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领悟相关的地理知识。因为学生对实践中学到的地理知识印象深刻,所以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试验、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奥妙,然后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如教学《区域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等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设置一些调查问题,如影响城市功能的因素有哪些、不同城市区域的特征等。在经过实地调研之后,学生就能轻松地学习《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章节了。

2.开展研究型教学

虽然应试教育引发的讨论一直都存在,但应试教育也有一定的公平性,所以应试教育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取消,教师应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之余,适当地选取一些时间,指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判断信息,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地形地貌》时,教师可以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描绘出该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利用一定的教具自制地形、地貌模型,以便学生能直观地获取所学信息。

3.细化课程安排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设计地理课程,细化教学内容,严格执行并完成课程内容。在严格的训练下,学生必定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的课后习题,教师要提前筛选,选择一些新颖、创新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课程的高中生而言,“不同时区的日期计算”是比较难的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放缓进度,确保学生能清楚、通透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巩固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时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3

一、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三维目标难以掌握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三维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容易掌控。虽然新教材在课改后其存在的知识点数量已经大幅度地减少许多,但是在三维目标中,相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两项来讲,仍然很容易被冲淡。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难度。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其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新教师对于新课标还没有进一步的理解透彻,导致无法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呈现在课堂上。

2.探究合作过于形式

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合作学习又过于形式化,小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盲目的性质。

3.多媒体教学存在误区

有一些教师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太过于依赖,甚至完全使用多媒体代替自己教学,这样的行为通常都会适得其反,让原来应该充满讨论问题的课堂,沦为只有计算机在不断播放教学画面的“影院”,因此,在采用多媒体使用频率的基础上,要把握好使用的度。

4.课堂评价机制缺乏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当学生在进行问题的回答时,有些教师会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想法直接否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出现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对其进行纠正,没有将评价机制很好地融入学生群体之中,评价机制形式化。

5.教辅资料的使用价值低

新教材与辅助教材资料之间配套不是非常齐全,在辅助资料里,都存在着超标的内容以及传统问题的现象,知识结构相对混乱,因此使用价值较低。

二、地理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转标教学观念

在课改后,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革新,积极参与教改科研活动,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出适当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自主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其中。

2.正确选择辅助教学方式

继课改后,教学内容经过革新其内容增加,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进行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板书的时间缩短,能够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吸收知识,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用其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过多地依赖使用,而忽略学生的体验,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讲解的时候,要将传统的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譬如,在对《地球自转》这一环节讲解的时候,就可采用多媒体形式和地球仪的形式进行演示分析,将多媒体应用于描述地球是如何自转,以及如何围绕太阳转的,经过这样仔细分析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而在分析地球自转速度以及自转角度以及分布规律的时候,则可以采取地球仪的形式进行演示,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就能够更加形象地将内容展现出来,这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知识。

3.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图表元素

为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教材中添加了大量的图标元素在里面,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里面的各种实物照片,分布图等等多种示意图,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充分地理解,并通过分析提升掌握图标的识图能力。

篇(3)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不断创新导学的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提高地理学习的整体效率。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优点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该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独立思考,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热情。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贯穿“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

(二)问题导学法的优点

问题导学法首先能够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重点、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教师能够结合考试重点和提纲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还能够结合实际对知识进行梳理,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考点引导

所谓考点引导就是把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教材中的难点。如“行星地球”这部分知识,在高考题目中经常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经纬网的问题,也可以用一张经纬图,让学生计算某两地之间的经度差、纬度差。考点引导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会无意识地过滤非重点的内容,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考点引导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复习效率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二)对话引导

对话引导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教师营造出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同步,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处理问题。一问一答可以是逐渐深入的形式,也可以是全方位拓展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根本都是问与答。如在复习“地球大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霜冻的出现时间是在什么时候?阴天时气温为什么比较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对话引导不仅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还可以为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话引导能够使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大增加,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探究引导

探究引导就是教师把问题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探究的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如在复习“生态环境建设”这部分知识时,关于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是现实生活中热议的话题,这时采用探究引导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究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创建专题让学生研究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情况。总而言之,探究引导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四)合作引导

合作引导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教师把全体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地表形态塑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塑造形态的五种外力作用分配给五个小组,让学生对地区分布、地貌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更加强烈,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能激发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评价引导

评价引导的问题导学模式同上面几种引导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如在完成上面几个章节的复习之后,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对自己、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明确自己的优势并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强化,明确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评价引导方式的原理就是提供给学生换位思考的空间,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合理地应用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但在应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此方法,并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确保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进行问题导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每一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要尽量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然后层层加深。以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节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教师可以先从地球圈层的外部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分别讲起,以最基本的构造开始剖析,层层深入,引出地球的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的特点和组织;在对地壳以及地幔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放慢速度,最好配上地图或者是短小的视频,让学生们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如果学生面对难题,迟迟找不到突破口时,教师切忌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应该给学生一些合理的暗示,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要点和解答技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出的问题要合理且符合科学规律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其是合理且科学的,不能太过刻意引出一些不科学的知识点从而误导学生。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此外,教师在引出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答案要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是真实的,只有这样,问题导学教学法才能起到效果。

(三)教师要对学生正确评价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所呈现出的教育模式有所弊端,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正确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就会以苛责的语气批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不愿课上回答问题,最终导致地理课程枯燥乏味,另外,即使问题导学模式逐渐兴起,但在这种背景之下,它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针对这一要点,在进行问题导学教学时,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学生,并赞扬主动回答问题的这一行为。此外,在评价学生时,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耐心解答,并引出关键点,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又或者在面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对其答案进行肯定,然后以另一种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新课标地理必修1课程中的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如果学生已经明确水圈的含义,教师还要让学生理解大陆之中水体之间相互补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如陆地之间水体相互转化是依据什么样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画出关于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等等。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且思考能力、自主能力以及整合能力都能得到极大地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备课、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金国.地理“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与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1(10):76-78.

[2]邓传宝,邓阳生.浅谈运用“问题导教法”模式教学“问题设置”———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87-88.

篇(4)

伴随着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通过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科学地进行问题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学术界有关问题设计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问题式教学为切入点,以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为落脚点,以中学地理教材为基础,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问题设计的概念

关于“问题设计”,李霄瑶认为,这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怀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因此,理清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了解学生学习基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进行问题设计的基础性工作[1]。柳玲从学生认知基础存在差异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设计”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不同种类、不同深度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2]。问题设计是问题式教学的起点,需要教师在全面理解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问题的广度、问题的深度、问题的层次等方面出发,以问题情境为基础设计问题。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1.情境真实性原则

在问题式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可以是时事热点也可以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问题情境更能够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和一探究竟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3]。

2.内容关联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地理事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创设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串联知识、引导学生探索的作用。

3.主题探究性原则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设定,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多角度、多元化地探索地理问题,解释自然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要通过探究活动或案例教学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

三、问题设计的步骤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明确教学内容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位置,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教学,既要理解教学内容又要思考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2.问题教学目标设计

问题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地理教师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对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规划。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强调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问题情境设计

教师以学生学习目标为依据,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中的已知关系转化为需要探索的未知关系,把已有的地理问题与学生相关的生活背景进行有机结合。

4.问题链设计

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深入剖析地理教材内容结构,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将所要讲授的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编排,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生活性的地理教学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连续互动。综上所述,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求知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对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合理化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方向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经历产生疑问、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霄瑶.优化中学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柳玲.高中地理课堂提问之问题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冯志旭,曾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9(24):4-9.

篇(5)

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结出来,并且按照课程的具体标准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学生要具备严密的思维,从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是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丰富以及生动。当学生在思考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在的学习发生了矛盾,问题就应运而生。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自然灾害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会思考这些地质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呢?

(二)观察地图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学科中,地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地图将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以及空间结构表现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比如:行星风系是比较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果学生能够看懂示意图就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教师要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思考:高空会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会形成什么气压?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行星风系的形成过程。

(三)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调查、实验等提出新问题。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季风气候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冬季、夏季吹什么风呢?我国冬季、夏季的气温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思考之后老师鼓励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老师再对季风气候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好教学问题,有时教师会根据教学情境来提出相关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联的问题;第二,要不断明确问题,将问题的实质点明,帮助学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第一,对于那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的问题。有一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能独立解决这一问题,此时就可以采用这一种方法。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具有创造性,教师要赞扬该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解决以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反,如果教师一味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这就会打击学生信心,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变换条件来引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天气系统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将北半球的气旋特点总结出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南半球的气旋特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新知识,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设计策略

传统的教学强调从“认识论”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给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带去多种弊端。其只是单纯的将教学过程当成进行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了关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视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所应该产生的意义。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界日益显示出对人才的需求,这已促使问题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步骤。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促使人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得到解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良好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1.1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个体在一个活动中的地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可以对自身活动过程进行调控。学生要有个体性的自主意识,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定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清楚的理解,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进行合适的问题设计,从而充分性的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性的思考,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是能动性,能动性指的是个体与对象进行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性的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能够对客体进行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学生能在教育体制的要求下,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并能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是创造性,学生能够在基于教材的理解上,善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的做出创造性的解决。

1.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而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变化,学生、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剧烈。因此,这就要求师生能够和谐相处,并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主动与创造性,进行问题的解决。进行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师生间能够和谐相处,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1可行性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要充分性的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性的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结构分明,难度适中。这个过程不仅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需求。

2.2渐进性的原则

教师要进行具有层次性、深入性、递进性的问题设计。人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即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然后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它们的内部构造。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及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3应用性的原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地理教材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策略

3.1进行精心的导语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导语。因此,导语设计是进行课堂优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导语设计,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对于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3.2进行精心的疑问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特定性的累加,会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很大的,而问题的出现正是他们探索真理时的前进动力。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问题,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学生建立起自身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3.3进行精心的结尾设计,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结尾处的设计。精心设计的结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课堂重点,使获得的知识能够在脑中构成一个体系,并激发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所提出的问题更加丰富、针对性更明显,能够改善传统课堂中问题随意性的现象,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效率。问题的设计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仔细研究并进行创新。此外,教师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问题设计的必要性,了解问题设计的意义、原则及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优化问题的设计过程,从而确保设计出最高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2-01

1.前言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问题情境,提出疑问的教学方式,其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能从问题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来说,提问教学是沟通师生情感和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2.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课堂提问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承受力等各个方面考虑,设计满足学生需求,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高中地理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分层,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大气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低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全球增温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和“全球增温现象的出现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这类问题较为容易,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找到。针对中层次的学生和高层次的学生则应该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提出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所承担的义务相同吗?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需要学生针对低层次问题作出分析,进而给出相应的解析,所需要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较为广泛。

3.根据学科知识规律,注重发散学生思维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的,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的知识规律,有层次性的提出问题。一方面,是为了逐步拓宽学生的认知面,另一方面,由浅入深地教学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1]。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遵循:自然区位-社会经济因素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从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趣味因素有哪些?”当学生从政治、市场和交通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地理教师在提出:“影响农业的因素有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步步深入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学生宏观把握地理知识。

4.从基础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课堂提问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营造开放而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塑性问题的能力。通常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提问,切忌平铺直叙。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尽管过去黄土高原以前拥有草原森林和繁多的野生动物,但是经过几百年人类的掠夺和开发,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成为荒山野岭,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导致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化的认为原因有哪些?”、“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于何处?”、“如果有一天,黄土高原的环境得到改善,你希望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这类问题都具有探究性,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2]。

5.针对地理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空间思维等多向思维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例如:在进行讲解新疆地形特点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把“疆”字作为学习主题,从文字的形象解释,提出问题:“三个一是指哪三座山?”“两个田是指哪两个盆地?”,当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就可以轻易得到心墙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另外,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从地理教学特点出发,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如:在学习“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植树节是哪一天?”这样高中地理教师既教授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的良好理念。

6.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问题;应该遵循地理学科的知识规律,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高中地理教师要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8)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就要创设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和手段来使问题更加的具有吸引力,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情境之上,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密度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问题,使学生对这个问题以及知识点更加的感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1944年德军对诺曼底有着严密的监控,但英美联军还是成功的登陆了诺曼底,英美联军是如何躲避德军的监视的呢?上述故事问题情境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让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得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除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的形象生动性,将问题情境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多的去关注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另外,多种方式的呈现知识点,也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计科学实用问题,体现学科特色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使地理课程学习讲解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地理对实际生活的帮助不大等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且脱离实际的教学,也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点时。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之中,要科学创设贴近生活的地理情境问题,将学科与我们的实际教学想糅合,让学生体会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实用问题时,也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可以活化自身的思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创设实用性的地理教学问题,可以避免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使学生能活学活用,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一个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太阳的直射点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在我国农业生产、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不仅可以了解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也知晓了二十四节气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

三、设计渐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篇(9)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过于急功近利,导致课堂教学涉及毫无内涵,教学内容没有实践性与实际不符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等问题的出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善,进而提升学生探究高中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创新思维的理念。

一、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我国教育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影响严重,当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体系中的角色还不明确,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价值角色单一化严重。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式的接受。在新课改积极推行“发散创新学习”模式的背景下,将“分层次多元化”这一比较显著的“创新”因素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需要得到贯彻与实施,进而成功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也是当前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之一。

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必须要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做起,首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前提,进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体会主要展开的形式,加强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再次,长期坚持“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最后,要坚持实践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养成善于将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提升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应用的具体措施

1.坚持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在课堂上推行问题解决学习模式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坚持教学目标的贯彻,以层次推进的方式开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达到“双赢”的局面。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时,这节知识涉及很多的名词、概念以及原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此时,教师应该将本章知识中地球自转与公转作为讲解核心,要明确重点讲解内容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影响制约。如太阳色球、日冕等等太阳活动对于地球无线电的具体影响等等。而本章知识还涉及了其他行星,而这些知识可以稍微点拨与引导一下就行了,这样既定的教学目标就非常明显,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而学生在探索相关问题时也不会因为本章知识点太多而忽略了重点,甚至茫然无措。

2.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其目的是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因势利导。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预习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重难点知识普遍掌握的程度等等,展开一对一的解析,进而制订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系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对细化的教学设计展开针对性的实施,有侧重地对教学涉及的步骤顺序进行安排。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该在课堂开展之前让地理科代表对学生预习这章知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大气压强这章知识中所涉及难度比较大的知识有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而这些知识点图例剖析的解析度也比较强,需要作为重点知识圈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明确问题的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必然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对操作进行细化。高中地理教师在细致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还要适当地通过触类旁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对前后的知识进行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而且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跨越式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人文地理”相关的知识时,讲到长三角的社会区位优势之时,同时可以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貌地质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冲积平原、水文气候等相关概念知识进行巩固,之后再将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相互结合起来,并设计涉及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习题,及时地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可以找出学生理解知识的盲点,得知问题所在便能有效开展二次习题解析讲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罗列数量众多的具有相同本质的高中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善于将知识进行积累比照的良好思维习惯,最终课堂的气氛被活跃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推进需要注意的细节

1.改善观念。现代教育教师处于引导“角色”,应该在实践的教学中坚持“释放”学生思考模式的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量。例如,我们在学习“四季交替交换成因”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每一个季节对应的各个地区的自然带的相关知识结论作出附带提示,若是缺少某些条件之后某一自然带的乔木植被特征会怎么样,一旦缺乏这些条件应该如何进行处理才能实现对应的效果等等,随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最终共同解决眼前的问题。

2.想象力的释放。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有效的催化剂便是想象力,而实现想象力发散的前提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的要求必须对学生联系思维能力加强。例如,在学习“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时,对这个难点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构筑球形光影的模型,鼓励学生基于已经掌握的关于“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想象,并进行对应的勾画,而教师充分担当“引导”的角色,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错讲解,以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创新,才能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发散性探究。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不断的冲击,当前正以颠覆的形式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瓶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多元化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要将新课改的主题思想贯彻实施,还要共同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向好的方向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问题导学提供了舞台。“问题导学”正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发现和构建的过程,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的一些体会。

一、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运用问题导学的基础和前提,而这项工作要在预习阶段完成。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导学时,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预习前,教师要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

(1)来源于教材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认识有差异,因此产生疑问。比如,学习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呢?”

(2)联系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而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内容时,有些学生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在中东的多哈,养活一颗树至少得花费5000美元。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多哈人是否富有,只要看看他家院子里有几棵树,养没养花,有无草坪就知道了。这些同学根据这则消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并论述了节约用水的问题。

(3)联系当地环境的异常变化而提出的问题。像水灾、山体滑坡、地震等,特别是近几年全球各地到处发生强烈地震,会使学生思考很多问题: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发生时,为什么先感觉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都匀市为什么不会发生地震;我们家乡的山体滑坡为什么会频繁发生;怎么预防。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和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教师要在课堂中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很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思维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

1、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设计问题背景,促进学生问题的生成。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信息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实现抽象地理事物形象化,静态地理图像动态化,复杂地理过程模拟化,吸引学生思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信息体验发生冲突矛盾时,问题就自然产生。例如,学习自然灾害时,用多媒体谋件展示台风肆虐的真实录象,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会问这是什么自然灾害;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易受其影响;如何预防,等等。

2、观察地图形成问题,带问题读图,发展空间思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表达着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联系和空间结构,教师可充分发挥地图功能,组织学生观察地图并做出必要的提示。例如,行星风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果能看懂示意图那么就化繁为简了。对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辅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空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气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极地上空的北上过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变为西风;大气不断聚集在该纬度垂直方向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行星风系形成过程。

3.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摆出矛盾产生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历、体验和新知识建立联系,发现问题,并通过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提出新疑问。如学习季风气候时,让学生说出我国冬夏季吹什么风;当时的气温有什么特点,然后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囚。在学生的已知和新知识间找到矛盾产生问题。如:中国气温分布特点,知道了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后,摆出北纬30度附近,上海和昆沙温度差别大,学生会发现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口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问题一般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也可以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即兴提出。不管哪种情况,提出问题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是问题要明确,要用精炼的语言把问题的实质点透,使学生尽快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2、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学生当堂独立解决问题,凡是难度不大,学生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就能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的问题,应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当堂自己解决。在解决此娄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但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否则,问题导学就失去了意义。第二种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难度较大、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很难独立解决的问题,可采用此种方式。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只起辅助的服务作用。教师的服务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是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资料;提供实验工具和电脑演示动画资料,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点拨启发,等等。

3、注意对学生的问答进行科学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正确的思考过程和回答,教师要充分地给予肯定。通过对答案的当场复述来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问答溢出教师事先的设计,具有创造性,教师更要大力加以赞扬,以振奋学生的情绪,促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

对于问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转换角度,增加或变换条件等方法,引出新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在总结了北半球的气旋特点时,可以问南半球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还掌握了新知识。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而获得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周作宁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 库存管理优化的意义 下一篇: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