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1: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困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各地都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然而,在教学调研中发现,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大量问题困惑着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有着具体的情景,是一线教师经常思考、试图解决的,但是又没有办法解决,或是解决的效果并不好。
这些问题“被研究对象所持续关注并不断调整其行为模式以期得到改进”[1],因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这些问题长时间存在着,不能得以解决,会阻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二是教师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可能会得以提高,也可能会带来反复的挫折感。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提示着课堂教学改进背后的制约力量。
这些问题到底有哪些,形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本研究试图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厘清问题领域,分析它们之间的类属关系,并试图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提出教学改革与教师培养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扎根理论最早由GLASER等于1967年提出,被认为是质性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逐步被教育研究者运用,是一种基于定性资料构建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2]。其核心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一个由下而上的归纳过程[3],其研究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任何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不同的教师群体其敏感性不同。一般认为,新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比较敏感,但是由于其经验缺乏,关注的问题往往细小而不确定;工作年限过长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会熟视无睹,失去了对问题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多个中职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学员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教龄基本在5~20年间,他们从教的专业为机械、计算机、财会、旅游、服装等20余个,基本涵盖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主要专业大类,因而是研究该问题的一个较好群体。
(二)资料的收集
1.问卷调查
向121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即“请结合你的课堂教学实践,描述困惑你的现象与问题”,调查在授课期间进行,时间为20分钟。采用描述性回答方法是因为这样的调查易于实施,获得的资料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更加真实、丰富,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打好基础。
2.访谈
对其中20位教师作了访谈,主要采用电话访谈与当面交谈的方式,从上述121位教师中选取访谈对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追问,获得对研究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你是怎么注意到这些现象与问题的?”“它们为什么会困扰着你?”以及“你尝试过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解决的效果怎么样?”等。其中一次为群体访谈,访谈对象12人,访谈时间2.5小时。
3.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情景性,因此,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在具体的课堂情景中进行理解并获得解释。研究者是资深的教学研究人员,近五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对专业课课堂教学的调研,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细致的记录。
采用上述几种方法,共获得近10万字的书面记录资料,用于下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三)资料分析
根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要求进行资料分析[4]。按照扎根理论研究的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逐层编码,反复比较,不断抽象与概念化。研究共收集了121位骨干教师的问卷与访谈资料,以及平时课堂观察的相关资料。其中109位教师的资料用于编码,另外抽取12位教师的资料用于检验饱和度。
1.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将获得的所有资料进行逐条登记并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开放编码的目的是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并将属性特征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发展成范畴。在本研究以“不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为原则,首先从现象与问题出发进行整理,经过多次的分析与整理,概括出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80个(类)问题,如“学生学习基础这么差,连小学知识都没有掌握,该怎么教?”“怎么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学校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该怎么办?”,并进一步抽象出与问题相关的80个概念以及19个范畴。整个编码的过程与结果见表1。
2.关联式编码
关联式编码是指通过聚类分析,把前一阶段所发现的范畴有机地关联起来,确定其间的类属关系,进行第二次编码,发展出主范畴与副范畴,通过分析各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进行分类。本研究中,对困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范畴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表2所示的类属关系。
通过反复比对调整,在表2的基础上发现,这些概念与范畴之间存在几条内在的“脉络”,一条指向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一条指向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一条指向的环境,也即三大主范畴: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其中,对象(学生)因素包括关系类别中的“学业基础”“行为习惯”“兴趣动机”;主体(自我)因素包括“文化知识”“经验能力”“心理人际”;(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三大主范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3.选择性编码
所谓选择性编码是指通过第三次编码,选择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系统与其他范畴加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将从资料中发现的范畴加以统合。
这是一个由资料出发的“倒溯过程”,三大主范畴实际上构成了“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因此,将“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确定为核心范畴,其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以上为一个完整的三级编码过程。用抽取出的另12位教师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上述范畴相符,即结果仍然符合“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这一脉络与关系。因此,研究认为,经过检验,没有形成新的范畴和关系,该理论模型可以认为是饱和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困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地发展出“扎根理论”即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为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困惑职校教师的教学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以便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一)对象(学生)因素
困惑职校教师的问题大量指向教学对象——学生,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基础、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动机。
1.学业基础
学生的学业基础主要指文化知识水平,中职目前的生源状况是“低水平、高分化”,用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基础薄弱、参差不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生源是教学实施最困难的一个群体,知识的接受以及技能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离开了这样的学业基础,许多理论性的内容学生“学不会”,一般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线教师很困惑“该教学生什么以及怎么教”。
2.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睡觉、玩手机以及不带书本等行为普通存在,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与教师描述的情况高度一致。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但要让学生做出改变难度很大,一般教师会求助于“约束”的办法,但是效果往往不佳,且容易与学生产生冲突。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困惑教师的又一主要问题。
兴趣与动机。“学业基础”“行为习惯”“兴趣动机”等方面的描述在资料中反复出现,实际上它们是中职生学习基础的三个方面,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其中兴趣动机处于最高层面。在集体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当前中职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与动机,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找不到普适性的办法。
从教学对象的角度看,怎么让学生肯学,是一个终极性的问题,这个看似课堂内的问题的根源实际上不在课堂,一线教师认为,“他们个人的努力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才会长久地困惑着他们”。换一个角度看,改变学生的学习基础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改变必须先从其他地方开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中职生群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的方式。从课堂观察与调查中也发现了差不多的生源状况,“丰田班”等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这表明,要解决类似困惑教师的问题,关键是要对教学模式作出根本性的改变。
(二)主体(自我)因素
从资料中发现,困惑教师的问题中许多指向“教师自我发展水平”,包括教师的文化知识、经验能力以及心理与人际三个方面。
1.文化知识
从教师反映的情况看,必备的专业性知识很重要。目前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师经常会感到“自己落后了,跟不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改行,文化课教师改任专业课教师,或是因为专业调整,教师跨专业教学,这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文化课教师改任专业课后,只进修或是学习过其中的一门专业课,但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行为,在一门课的教学中一定会涉及到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会使教师失去“教学的自信”。
2.经验与能力
一线教师在冷静反思的基础上认为,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经验与能力分成两个紧密关联的领域,即与教学相关的经验与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经验与能力。教师认为,随着教龄的增加,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提升。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了行业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他们作为职校教师最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些经验怎么来获得。这两种经验怎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统一,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心理与人际
课堂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师生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描述课堂感觉时提到“害怕去上课”,不喜欢学生,师生之间经常产生冲突,自己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以及生活质量,他们希望学生是“喜欢、信任并敬佩”自己的,但事实上,许多学生“不尊重老师”,这无疑让教师备感失望与困惑。
与教师自我相关的因素中,三个方面也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而且同样表现出了层级性。其中人际关系处于较高的等级,在访谈中了解到,在教学中存在困惑较少的老师往往“师生关系较好”,而这些教师多来自企业,有着非常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这给我们深刻的启发,中职教师成长的原始环境可能在于企业,“企业的培养经历是学校环境无法替代的”。
(三)(环境)因素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问题明确指向课堂以外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又与课堂紧密相关,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环境)因素。
1.教学环境
主要包括教材、相应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备等。中职教材虽历经改革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滞后的、矛盾的、脱离的。滞后是指落后于学科以及专业发展,脱离是指脱离行业实践,矛盾是指教材之间以及教材与相应的资源之间不匹配,让教师无所适从。有意思的是,关于教学需要的设备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认为学校“基本的教学设备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认为大量的所谓先进设备空置,教师不会用,也用不上。
2.管理环境
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对学生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刚性,但是目前学校层面的迁就过多,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不能劝退学生,教师除了“说教”没有好的办法约束学生。教学管理缺少科学性,特别是对实训的管理,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实施效果不好,“技能比赛太多”、“技能比赛捆绑教学”等。加上学校对学生以及教师的考核评价没有一种好的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社会环境
在职业学校的办学中,由于相对的开放性以及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环境对教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一是校企合作。职校教师对校企合作充满期待,但目前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企业对教学的支持有限;教师到企业的挂职锻炼效果不好,因为“企业不会真正给教师机会”。其二是家长的观念以及社会的氛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多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继续学习;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重视不足,也影响着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环境的支持,当环境不利于教学的时候,教师个人的努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减。事实上,职业学校的教学对于各类环境的依赖性更强。在困惑教师的问题中,与“环境”相关的编码多达30条,说明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很大程度上需要环境的协同,这也将是职教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整体分析
从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现象与问题出发,把所有资料关联在一起,发现这些资料是“高度分散”的,实际困惑教师的现象与问题如此之多,从经过一定抽象的一级编码来看就有80个,这样的“问题域”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其他类型课堂教学的“问题域”,同时这些资料又是“集中指向”的,即它们集中指向“学生”、“自我”与“环境”三个领域。
从资料中还发现,困惑单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远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问题群”,这个“问题群”内含一种逻辑,即“起始于学生”——“反思于自我”——“依托于环境”。从下述典型的访谈示例中可以看出这一内含的逻辑。
访谈者:困惑您课堂教学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学生太差了,没有办法教。
访谈者:你尝试过用什么办法改进吗?
教师:有啊,教一些技能性的东西,学生比较喜欢学。
访谈者:那很好,可以多教一些实用的东西。
教师:可是我自己都没有什么技能。
访谈者:可以到企业学啊,现在不是要求教师到企业锻炼吗?
教师:我们没有时间,课务太重,再说企业不会真正放手让你学的。
……
集体访谈中也多次发现教师“问题群”的这种特征。
由此可见,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但根源不只在课堂,表面上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实际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入手”,即从环境的改善入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支撑,这样教师个人的努力“才会使得上劲”。要“多方协同”,即教师、教学管理者、企业共同参与,使之相互促进;要“整体突破”,即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教学改革要从办学模式转变的高度进行新的设计。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资料,对困惑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梳理;通过三级编码等技术手段,对概念与范畴进行分类并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是三个,即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及(环境)因素,这三个领域以及由之构成的整体应该是今后中职教学改革要研究的重要领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观点与建议。
第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但是大量指向课堂之外。课堂是一个丰富的节点,它与外部有着多种形式的联系,中职课堂较之于其他课堂更加开放,因此,要解决中职课堂中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课堂外的因素入手,即“入手”,通过环境改善等手段,给教学改进以足够的支持。
第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依靠一线教师但更要多方协同。最根本的是要有效提升教师的经验与能力,其中职校教师的“企业化”培养是关键;课堂教学中困惑教师的问题仅通过教师个体的努力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多方协同”。
第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而应寻求整体突破。单个教学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这样相对复杂的教学类型,这提示着教学改革应该致力于在更高层面上寻求效果,例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课堂教学,这也是深化职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晶心.扎根理论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6):85-88.
[2]Glaser B. G.,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 Aldine, 1967.
[3]Pandit N. R.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2(4).
[4]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335.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Nonplusing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Impacting Factor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ZHU Xiao-ping, ZHANG Jian-ping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9-01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
1.新课改观念认识的缺失
在传统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他们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点,这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改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尚未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新课改的转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将新课改精神融入到教学的细节中去,不能空喊口号,不将其落实到实处。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自我反思,并且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将阶段性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观念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和应试理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要想普及新课改教育理念,就要放弃应试理念。他们的这种想法使得新课改丧失了生存的根本,不利于新课改的发展和普及。由于教师无法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选择争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对教材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一直都不理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激情”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懂得“激情”的运用,那么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转变教学态度,而教学态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态度和方向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转向
1.转变教育观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应该注重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其能够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使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转向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坚持全面的评价,不仅仅仅以当前学生的分数就断定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应该综合分数、进步程度、学习态度、品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先进教育理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的改革进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建立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教育理念的。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其次应该明确为我国的教育现状,当前教育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新课程改革落实情况依旧不理想;最后应该了解我国的教育理念发展现状,我国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在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没有依据我国的教育事情对其进行修改,而是照抄照搬,这就会出现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现状相分离的情况,不利于小学语文改革的推进与完成。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转向,应该从我国的教育实情出发,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教育生存的根本,例如可纳入《论语》、《孟子》等,并不断吸收外国教育理念的先进之处,从而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先进教育理念。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其才能够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能够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除此以外,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为其举办的各类培训,通过积极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与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出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并重的优秀人才。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转向。
参考文献
[1] 高贵忠,任京民.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
[2] 方建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赤子(中旬),2014(0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教师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人,是父母之外的启蒙老师,许多人一生性格的影响都是受到小学教师的影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教导学生汉字、文章,更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生存。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是比较多的,而且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当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非常好的,他们专研教学,爱心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也存在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仍然不是很高,在教学中不能认真,在课堂上不能专一教学,在业余时间不能奉献,没有爱心;甚至个别教师素质低下,业务素质不高、思想道德也低下,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对教育事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存在问题的对策。
1、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除了在家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小学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因为在小学生眼中,语文教师教他们快乐的事情,小学生接触的文科知识都是来自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都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这个窗口接触外界,教师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都会给小学生带来很深的影响。
2、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素质。
教书育人,特别是对待小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因为小学生年龄低,相对成年人不确定因素较多,他们在课堂上下都比较依赖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既扮演着普通教师的角色,还扮演着第二父母的角色,这就更加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扎实的业务素质。
3、教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于学生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外在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应试教学成果,到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教学的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语文教师是一个系统的、需要时刻倾注心血的职业,特别是需要时刻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会表达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够与小学生进行较好沟通,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生在比较和谐轻松的环境下也能够很有效地与教师沟通,掌握好课堂知识。
5、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小学生还处于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心最重的阶段,所以他们在困惑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能找到的答案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学生问及其他知识层面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知识面广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帮助到自己的学生。从而也更加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从小就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生规范。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5-02
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之后的所有深入教育都是以基础教育为前提的,而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则在基础教育中肩负着关键的重任,因为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起着关键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对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在教育生涯中把握好这一次教育改革的奇迹,转变好这一次的发展机遇,超越自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他们的语文基础课程学习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现状,并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新需求。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小学语文教师从专业院校接受专业教育所具备的素质以及在毕业之后不断参加教学培训所积累起来的素养都越来越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不管是在学历上,还是学识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整体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上也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断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问题。
1.教育理念尚待转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处在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中,近年来虽然也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在现代的教学体制中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近年来各个阶段的升学压力都很大,整个教育体制也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小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往往只关注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方面的引导。而在教学方式上,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就采取了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考虑,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认识和最终的教学目标缺乏清楚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由“语文能力”向“语文素养”方向的转变。
2.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尚处于自己整个人生中的懵懂阶段,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求知的态度都还处于模糊的建立阶段。所以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在知识方面授予学生一定的可接受内容,而且要考虑到学生整个价值体系的建立,为此也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并且模式还较为固定,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创新,往往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对真实生活的体验,自身缺乏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就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缺乏更多积极主动的引导作用。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改善。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没有站在学生的本位上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往往只会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很少应用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内容。所以往往让学生感觉上学没意思,产生厌学心理。
二、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于学生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外在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应试教学成果,到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教学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小学生还处于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心最重的阶段,他们在困惑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能找到答案的人除了父母就是老师,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学生问及其他方面知识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知识面广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地帮助自己的学生,从而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从小就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规范。
3.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小学生由于自己知识面和学习技能的局限,对外界事物尚处于形象记忆阶段,所以枯燥的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形象教学。并且小学语文教师最好能够从学生有兴趣的内容着手,将学生的兴趣点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平台。这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学模式也将要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则取决于教师的角色转变。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而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赋予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葛雅慧,王凤霞.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调查报告[J].甘肃高师学报,2008,(1).
[2]许书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J].学周刊,2011,(24).
一、手指飞舞,传递困惑
当课题组的教师提供了国家特级教师窦桂梅、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视频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围在电脑前认真观课,边看边不停地发出感叹,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同时,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一样的字词,一样的内容,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大师那种从容的处理方式,没有大师那种研读文本的慧眼?结合特级教师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看见教师手指上下飞舞,只听见键盘那清脆悦耳之声,一个个有价值的教学困惑通过指尖传递给同行,迫不及待地期盼着校际协作小学语文组的教师能够指点迷津,便于自己今后更有效地教学。
二、议论纷纷,拨云见日
无论是晚上休息时间,还是白天上班时间,教师为了探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总那么守时,早早就在电脑前耐心地等待着,期待着更多的惊喜。
我们根据课题组教师整理出来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一一突破,直到达成共识。虽不曾和各位教师相识,但无论哪个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要一提出来,大家总是尽其所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想点子、出高招。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之后,看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学困惑,是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思维碰撞,百花齐放
校际协作小学语文组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有山村教师,也有城市的教师。感谢有条件的教师为我们提供了特级教师的视频课,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大师的教学风范,使我们能好好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人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近25年了,我发现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对教材上的知识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学条件艰苦的山村地区把小学语文教得有声有色;如何多角度、多线条地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现在谈谈我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二、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查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三、从对教师考核评价上看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
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这就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常出现了断层。因为诸多的农村小语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新课改下的小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应该说显性的教学公开课是可赞可叹的。但在农村日常的教学之中,却隐性地存在着并不乐观的景况。
总之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取得成绩,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立足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反思教学的方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出现新的局面。真正树立终身教育不雅,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生
参考文献
[1]肖川./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足够认识,从而围绕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提高和锻炼,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展示更多个人特点、优势和色彩。教师若想使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得到增强,需要避免将阅读教学内容、主}设计过于大和空泛,在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创新实践时,需要将更多实际的、有内涵内容的题目、任务融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对有讨论价值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与合作讨论,使创新实践的阅读教学可以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从预习入手,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前,需要对阅读教学实践性方面的内容有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其目的便是使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将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应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预习入手,采取一定策略增强实践性,并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对《小狮子爱尔莎》一课进行讲解,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动物的喜爱,对此类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预习指导。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篇阅读,学生便可以对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有所掌握,并在心中产生困惑:为什么小狮子在抓伤驴子后作者很生气?为什么作者要将爱尔莎送回大自然?学生产生疑惑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学习兴趣,之后便会主动对文章进行阅读,并通过自己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模拟实践,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
三、通过丰富的指导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更多实践
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指导方法督促学生进行实践,进而增强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通过丰富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学生对阅读教学活动产生更多参与的积极性,将更多精力和注意力集中于阅读教学,促进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增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批注、记笔记等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疑惑等内容进行记录,之后,学生通过简单的翻阅便可以回忆起当时的阅读情境,并能够针对自己的疑惑向教师进行提问,提高阅读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及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将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实践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四、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便是指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应用实践,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朗读及阅览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朗读训练,从而使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得到增强,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能力。基于以上内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如对学生自主探究与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水平有所上升,将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及技巧进行更好地应用和实践。
例如,教师在对《草虫的村落》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从文章的阅读中感受到“村落”的奇妙和其中愉悦的氛围。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作者对小虫的整个旅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作者的观察及想象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在此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模仿作者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通过口头表达、作文表达等方式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展示给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从而使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锻炼,在增强实践性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略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形式之一,在教学活动中也较为重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数量也在增加,所以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不过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误解与困惑仍然存在,无法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与科学性。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度把握,不能完全忽视也不能过于重视,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
第一,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目的是,拓展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与范围,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增加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提高其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第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学生对略读课文的浏览和阅读,提升其查找素材与处理信息的水平,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都十分重要。新时代是一个信息社会,小学生通过浏览与略读的方法,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第三,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展其阅读范围。如果小学生无法掌握略读的技巧与方法,所有课文全部精度,就无法完成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而且所有课文全部精读毫无必要。另外,掌握略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1、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小学语文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阅读速度的能力,教师可以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过程与方法。教师可以从课题着手,针对略读课文让学生快速浏览和阅读,搜索课文中关键的人物、地点、时间和故事情节等,从而初步了解文章的主旨与答疑。同时,也可以从“阅读提示”出发,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小学生则可以运用自由度、朗读、扫读或默读的形式了解文章主题与内容,理顺课文的主线与脉络,从而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入手,让小学生紧抓关键词:句,然后把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整合起来,感悟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阅读文章的速度与水平。
2、自主阅读,互动交流。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活动中,也需要一定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设计者,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对阅读文章的情感、认知和思维等。通过小学生的自由阅读,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并且逐步提升他们的略读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略读课文的特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部分关键话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略读课文进行自由阅读和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可以以关键语句、故事情节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让小学生进行阅读和交流,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把握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团结,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略读课文,并且逐步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就是“语言”。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的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语言规范准确
语言规范准确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课堂教学上教师语言发音要规范,吐字要清楚,用词要准确,要做到“标准化”,杜绝模棱两可的讲解,可以给小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或不必要的失误。同时,课堂语言要力争精炼,能用一句话表达的决不用两句话。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整节课说个不停,但我们认真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所说的大多数是废话。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最大量的知识信息,课堂教学语言绝不拖泥带水,绝不使用“嗯、啊”之类的口头禅,以免给学生造成听觉上的疲劳。课堂教学中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能给小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示范和影响,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起着积极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听一堂好课,就像喝一杯好茶,余味无穷,耐人回味,乐在其中,这与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有直接关系。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讲好一节课,深深吸引住学生,就不能使用那些已经模式化且趋于僵化呆板的陈词滥调,而应该力争教学语言融汇于情、景之中。教师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古论今;精心地选择每一节课堂教学语言,调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邃事理形象化。刻画人物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有如见其形,身临其境之感。
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语言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从而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尖、森、歪”这几个字时,我是这样教学的:“上小下大即为尖”,“三个木头人就是森”,“不正就是歪”。这种讲解方法不但生动,而且形象,让学生过耳不忘,记忆犹新。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真是课堂语言之本。
三、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不仅是趣味语言的一种,更是教育教学艺术的一种。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调味剂中的鸡精,它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迸发小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外,幽默还具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和善性。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和谐融洽。例如,有一次,我班有一位学生写作文时 “文不加点”,他的标点一逗到底,我在讲评这个作文时故意一口气念到底,直念得我脸红脖子粗,上气不接下气。台下的学生关心地对我说:“老师,停顿一下再念吧!” 我则喘着粗气笑着说:“可这个作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呀!” 这时台下的学生才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在善意的笑声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一位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全能的演员,要使他的学生与之产生共鸣,能够共同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想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就要学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要使教学语言幽默化,教师就必须善于使“小词大用”“用大词小用”“抖包袱”等语言技巧,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还要明白,幽默风趣不是为了博取一笑,它还要具有“高雅”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时,一定要出于对学生的爱心,而不是讽刺挖苦,还要注意到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层次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四、教学语言音韵和谐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推动下,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一个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水平效率的提高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具体如下。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1.部分教师还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教学的主人,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受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自我的课堂主动参与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不够,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对偏低。除此之外,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不佳。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够完成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所要诠释出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充分的发挥。
2.教师不注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本知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从其他方面接受语文知识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而且渠道也越来越多。网络、多媒体等都能够给予小学生许多新鲜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爆棚的压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顺应形势,将课外知识也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丰富相关语文知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外知识和课本内容的融合,仍然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依据,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往往感到缺乏新意,缺乏足够的热情,许多知识已经被小学生在课外学习过,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不会提高。
3.教师不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计算机、网络、幻灯、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出现使小学各科教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无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还是教学手段上,都有着重要的改革和推进。有些教师由于不愿意使用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会显得没有那么积极。比如,教师在讲授《渔夫的故事》这节课时,如果还是那种老生常谈的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后,进行课文中一些重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学习的时候没有任何新意,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样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在教育新形势下,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方法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
1.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小学生是一个自我表现意识强,但自我控制力不高的群体。在这个教学群体中,如何使小W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地促进他们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喜爱,从而促进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呢?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后,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就会加深,他们接触相关知识后自我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增强,更愿意深入地进行课堂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使自我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2.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多交流沟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小学生这个教学群体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地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地给予学生关怀。通过更多的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比如,教师在进行《蝙蝠和雷达》这节课的讲解时,学生对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类比会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时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成就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通过学习好的带动学习差的,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引入来不断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3.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反馈,进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教学反馈和教学反思是重要的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反馈,通过考试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及与家长进行沟通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反馈。除此之外,教师要对教学反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
小学语文这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热爱以及树立一种文学的情怀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