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1: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课程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英国
英国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地理课程没有统一标准和学大纲,其弊端是全国地理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评估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难以进行。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从19 89年开始,公立中小学实行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共有10门,分为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两大类,地理属于基 础课程。
1991年3月,英政府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geoy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地 理课时占所有课程的10%。《国家地理课程》规定的英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即五个要 求达到的目标):地理技能、区域知识与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这五大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联 的,所有学生都同时学习这五大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又具体分为10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 学生的基本要求(如图)。根据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要分 别参加统一考试,以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地理教学质量。
(附图 {图})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结构示意图
中学阶段(12——16岁),大多数学校都将地理单独设课,也有部分学校把地理与其他科目结合(通 常是历史)一起教授,但只有一年级较普遍。中学最后两年,地理通常为选修科,大约有半数学生选修,是相 当热门的选修科目之一。
教学目标的五个部分,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如地理技能可分为地图的使用与野外技能两项;区域知识 与理解要求学生学习关于区域地理主要特征的系列知识和一些重要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学生所在家乡(乡土 地理)的区域知识,其他地区以至国外的区域知识。水平1——3着重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英国一些具有特色 地区的区域知识,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4——7主要学习当地、欧洲共同体国家、美国、前苏 联和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7——10主要学习当地区域知识,欧共体国家专题、发展 中国家,以及国际贸易等区域地理知识。从中可以发现,学习乡土地理自始至终是区域知识与理解的重要内容 。因为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当地的有关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 然、人文和环境地理的原理。对于其他地区与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注意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地区,并 鼓励学生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自然地理主要介 绍地球表面性质及其它特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大气圈),河流、流域、海洋(水圈),地形(岩石圈) ,动植物和土壤(生物圈)四个方面。人文地理主要学习土地利用、人类居住、就业模式与经济,包括人口、 聚落、交通运输、经济活动(初级、第二和第三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地理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学习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滥用;各种环境的质量与弱点;保护与管理环境的可能性。
德国
德国宪法规定了各联邦的“文化主权”。各州也很注意该州的文化不受侵犯。教学大纲由文化部制定,大 纲对地理课程有约束力,由于德国有16个州,就产生了16个文化主权。德国的中学(第5至10年级)有 3种不同类型,加上小学,每州至少有4个地理教学大纲,全德国就有64个大纲,各州大纲之间有所不同。
1970年前联邦德国各个州的大纲是统一的,大纲规定地理课讲授的重点是景观与国家。普通中学地理 课的教材偏重于专题结构。高级中学地理教材则以各个景观作为划分章节的基础。1970年以后的大纲,各 类不同学校区别不大。由于社会发生变革,地理学与教育学产生根本的变化,社会地理学得到地理科学的承认 。在教育学中,人们在挑选、确定、考虑教材结构时都联系到学习目的,一般知识则退到次要的地位。标准是 培养能够适应当今被科学所主宰生活的学生。有关空间的内容——不管是国家还是景观——都让步于普通地理 结构。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学习目的:农业企业体系知识。选择的例子(可以自由选择):德国——农业家庭企业;(前)苏联集体 农庄;中国——人民公社;以色列移民区的集体农庄;美国西部放牧区。
学习目的:工业布局分析与工业经济结构。可选择的例子:(前)苏联重工业中心;美国海湾沿岸工业; 日本——工业大国;上海——中国的工业中心。
1994年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倾向并包涵许多重点。
一部分州的大纲以普通地理学习内容为主。例如萨尔州大纲中文理中学7年级的讲授内容:地球上的气候 与植物区(太阳对地球的辐射,风与海流,气候区与植物区);地球面貌的改变(地球的产生与构造,内源力 量,外源力量);人们对大自然的侵犯(亚马孙地区开发,阿斯旺堤坝:成绩还是失误?对森林的掠夺性开发 以及其给地中海地区带来的后果,严寒地区的空间开发,贝卡——阿穆尔——玛吉斯特拉尔的环境受到威胁, 可以无限制地污染空气吗?水的利用与整治,每人都产生垃圾但无人要垃圾,土地的利用与整治)。从这里可 看出,普通地理专题的内容是主要的,空间只是或多或少地起了例子的作用,它并没有很大的独立价值。
部分州的大纲则偏重于区域地理内容。例如柏林市大纲中,第9年级的讲授内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远 东文化区;印度次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与它的利用;黄河—中国的忧虑;10亿多人口;单有成就 的农业;农村生活;城市生活;矿藏与工业;与计划经济告别?中国向世界开放);拉丁美洲文化区。很明显 ,在上述每一大文化区域里均包涵有地理课的内容。但几乎没有普通地理学(这里指自然地理学)内容,或者 将普通地理学内容放进每一区域里讲授。
也有的大纲把普通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例如巴伐利亚州普通中学大纲;5年级的讲授 内容为巴伐利亚州(城市与郊区;交通;德国南部疗养区;农业;自然地表形式;熟悉德国南部)。6年级的 讲授内容为德国(海岸;工业、德国:统一的国家)。7年级的讲授内容为欧洲(欧洲的气候区与植物区;欧 洲的政治区域;欧洲的经济区域)。8年级讲授世界概况(世界概况;人与受到威胁的自然界的关系;非洲: 地球上变化着的一洲;亚洲南部与东部的不同发展)。9年级的讲授内容为世界大国美国、俄罗斯;北与南的 差距: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国家;附近地区影响空间的因素以及该因素对人产生的意义。显然,5年级与6 年级大纲中的标题是区域地理的,而实际上讲授普通地理学概况。与此相反,7年级完全以区域地理为主。但 是不象以前那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讲欧洲,而是把内容分成大的(一般的)专题。8年级和9年级则部分以 普通地理、部分以区域地理为主。
新课程所有教材都加大了学生活动的力度,特别是摒弃了过分追求知识点记忆和应试要求,转而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地理技能的学生活动。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以湘教版为例,地理必修1活动内容占全部内容的25%)。新课程地理活动教学和旧课程相比较,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实践活动的场所从“课外”发展到“课内”
目前开展的地理活动教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传统的地理实践活动大都游离在正规课堂教学之外。近几年的地理活动教学实验也表明,只有将活动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很好地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既然是与地理课程融合的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也就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实践活动多以野外室外活动为主,现在室内的大型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角色扮演的模拟学习、制作活动如制作地球仪、堆塑地形等、简单的实验或验证活动等。这是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转向课内的必然结果。
二、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课外小组”发展到“全体学生”
实践活动从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到与课堂教学整合,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参与者由过去的少数学生变为全体学生。现在的地理实践活动示范课,大都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使每个同学都能有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并得到提高。
三、从强调获取直接经验转向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过去的实践活动强调“直观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目前的地理实践活动除了这两个目的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从知识系列转为问题导向
当今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与传统的课外活动的另一个显著区别是更多地采用问题导向,而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的深化。问题导向的活动教学使得学习过程有类似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的过程,而不再是简单地验证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实习”。同时,也使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了更多的联系。
五、从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发展到地理学习的各个方面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对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学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法。近四年福建省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地理很多考题是用区域地图和描述区域的文字材料创设情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由于初中九年级没有开设地理课,且初中升学考试对地理科要求不高,这就造成高中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普遍掌握得较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高中文科班应结合高考要求对区域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熟悉中国和世界各个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福建省近四年新课程高考区域地理命题特点
(1)综合题不管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基本上是以某个地理区域为背景来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选择题一般五个题组共12道题,涉及区域地理的有三个或四个题组,大约6至9道题。
(2)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析其成因的能力。
(3)试题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强调考查学生从考题的图文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每年地理综合题的必考题提供的区域图中都有经纬线、等高线、河流、海陆分布等信息。考生要能够有效地从题目的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5)区域空间定位的考查比以前的全国卷难度有所降低,但仍然是试题考查的重点。如果考生知道所考的区域在哪里,则对解题很有帮助。
(6)试题联系生产、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但试题仅仅是从这些话题切入,考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
二、区域地理高中教学的策略
1.科学选择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
《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并没有把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像高中地理的必考和选考内容一样详细地列举出来,而是要我们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均称为初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结合高考要求来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
教师教具体的区域时,一方面要参照初中《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整合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例如,初中《课程标准》对世界地理教学选择的区域规定为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但是气候是高考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熟悉更多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其他六个大洲的气候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个洲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教师还要把每个洲的地形和该洲沿海的主要洋流列为教学内容。
2.重视学生区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试题大多以区域地图为背景,学生需要对区域地图进行空间定位,知道所考区域在哪里是学生做题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全球各个重要区域的空间位置记在心中。
掌握区域空间定位可以用以下方法: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全球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轮廓。学生要先把全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和轮廓装在脑海里;然后识记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30°N、40°N、本初子午线、30°E、60°E、90°E、120°E、150°E、180°经线、120°W、75°W、45°W 这17条重要的经纬线经过各大洲和各大洋重要的地理事物。其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析图和简单的绘图训练,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学生要多记多用重要的区域地理要素分布图,如: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和中国的地形图、世界和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洋流图、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主要国家区域图等。最后,要教会学生从已掌握的区域空间位置推测未知区域空间位置的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从区域图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区域图来呈现区域地理各要素的分布和特征是区域地理常用的方式,也是每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突出特点。学生学会从区域图中获取区域地理信息是认识区域的前提,也是解答高考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区域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读区域图的能力。
区域图读图的一般方法如下:首先观察图上呈现的显性地理信息,如区域图的图名、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河流、矿产、交通、城市等。然后再根据地理各要素的相关性来找出区域图中的隐性信息,比如,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信息可推断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水平自然带和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地形和洋流信息可以推断该区域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气候与地形信息可推断出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气候、地形、河流、交通、城市等信息可推断该区域的农业的区位条件。
4.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1)认识区域地理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找出各要素的关系。区域地理环境由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学生在认识一个区域的时候要能够对区域地理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要能够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中亚的复习,在教了中亚的主要的地理要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各要素的特征和关系绘制出如下的中亚地理要素联系图:
通过绘制出中亚的区域要素联系图,学生必须归纳每个要素的特征并用简练的关键词表述,同时还要领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这种区域要素联系图,学生很容易综合分析出气候干旱对中亚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2)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突显区域特征。区域地理知识量大庞杂,各个区域特征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通过区域间的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区域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比较不同区域间地理要素的共同点和差异;二是比较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地理要素的变化。
例如比较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自然地理特征的认识。
5.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要求,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主要教学内容。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等是高考命题重点。因此,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要求,渗透区域生态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内容的教学。
例如,在教中亚时,可以让学生评价中亚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中亚农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中亚农业发展与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以及咸海萎缩的关系,最后总结出中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教东南亚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东南亚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评价湄公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说明湄公河流域资源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分析湄公河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在教中国北方地区时,教师在学生掌握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当然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教学时,教材上的材料可能不足,教师要查找相关图文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由此可以看出,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进行教学,有利于拓展区域地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认识区域特征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要符合地理科高考的要求,要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要让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第4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1.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在大一开设必修课,因为新生来到学校来面临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快速有效的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简单的入学教育不可能完全覆盖到人际关系、学习心理、人格完善、恋爱心理和生命教育等新生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那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新生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三年制专科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就外出实习,并且高年级学生逐渐面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所以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则应该具有差异化,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来设置差异化的心理健康课,向职业化倾斜。比如在医学院开设《医学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护理学院开设《护理心理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开设《消费心理学》等,这些课程虽然都是专业课,但有心理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融入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很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湖北职业教育融会贯通起来,符合高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需求和就业需求。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四、地理课程的信息化趋向
在面向21世纪所作的地理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程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
1.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独特功能 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认识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这些功能上又进行了提炼,就有了“空 间想象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课 程能力培养的特点还远远不够。到底什么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呢?传 统地理学是一门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 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 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程联系起来, 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 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
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数字化、交互性强等优势,将这些优势运用到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微课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新的乐趣。微课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运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微课教学模式的使用是对当下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提出的新变革,将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新的方式。
一、地理微课的特点
地理微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的视频展示。地理微课容量小、内容精、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也由于其容量较小、内容较为精辟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地理微课的这些优势使其在地理课程中的普及和发展变得更有优势。
微课的另一特点就是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变得越来越普遍,微课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部分,微课的信息化特点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应用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接触到除了课堂以外的知识。这些优点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新方式。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
1.生活化
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地理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其生活化的特点也表明地理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这一特性,使学生能够领悟地理课程学科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同时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加地理课程教学的生动性。
2.趣味化
地理n程由于其源于生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使得地理课程成为一门趣味化的学科。地理微课的使用,充分展示了地理课程的趣味性。由于地理微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特性,使得许多只能用文字描述的地理知识能够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充分展示,相比于传统课堂的地理教学模式而言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探索和创新。
3.综合化
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也是其较为显著的特性,并且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也是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使得教师必须设置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中的每一类知识都能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进行扎实地掌握。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综合性进行备课,对课外知识进行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示地理课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将地理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趣味性转变。
三、地理微课的应用
1.微课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实现了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每一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同,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分层教学和分层设定。微课在分层教学中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优势,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微课时间短、内容精的特性,也可以帮助部分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重难点学习,帮助其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提高其学习效率。而微课视频的播放,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对部分知识和内容不必进行重复教学。同时,微课视频的独特教学方式也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微课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方式
微课也为地理教学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利用视频和图片的播放呈现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微课的使用也能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重复学习,使学生对于不清楚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加强学习,同时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四、小结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僵化,为改变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共同发展,顺应了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我从事地理教学工作长达20多年,下面就自己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方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我国中学地理课在近几年间不断发展,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使它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影响地理课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人认为,中学地理课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向: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核心;与中学其它课程紧密结合,强调突出人文科学;地理课教学计算机化。这几个变化既是有各自特点,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地理课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核心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和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二、地理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教育教学的媒介。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使课程更加丰富、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与效果。笔者认为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度,一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另一方面是要掌握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及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
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地理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地理课程的物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校内有地理教材、地球仪、地图、地理专用教室等;校外有天文馆、气象站、城市规划局、农田、工厂、山川河流等课程资源。现在很多教师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大敢带孩子到校外去学习地理,这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地理教师应该经常带到校外去学习地理知识。此外,地理课程的人力资源也很丰富,其中地理教师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其他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家长、学生等都可以成为地理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师可以经常邀请他们来学校与学生交流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不过这需要地理教师精心组织,提前跟有地理知识、表达能力较好的校外人员进行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协商,在学生方面做好宣传组织等工作。现在各种信息媒体都很发达,能有力弥补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空限制、资金限制等。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体选取合适的资源进行教学。因此,有关中学地理的物力、人力、信息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教材的编写到实施需要很长的时间,实施以后也多年不变,造成教材的陈旧性,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知识更新很快,更容易陈旧。因此地理课程资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教师在用教材时,要把更具时代性的材料来代替教材中的陈旧材料,或补充新材料。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地理课程资源必然存在的地域性。例如在河流的学习上,东部的河流水文特征和西部河流的水文特征就有很大的差异性;再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水平以及风俗民情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地理教师在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地域性的特点。
各种各样的资源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这也就是课程资源具有的潜在性,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
其二,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地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地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教学环境的需要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师缺乏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的,将使地理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丰富性、生动性、实用性,不可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不可能满足不同的地域开发利用对地理学习的需求,不可能培养有较高地理知识素养的公民。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地理教师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例如,鼓励地理教师积极开发地方特色的资源、富有时代气息的资源、富有生活意义的资源等等。
其三,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个性化原则。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只要对地理教育教学有利的一切课程资源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该建立合作的、互利的关系,共享地理课程资源;根据个人条件、学校条件选用课程资源,做到既经济又高效;地理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生特征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针对性;此外还应根据自己教育思想、能力、爱好发挥独特的创造性,使课程资源利用个性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培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课程资源的培训。二是自学。自学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地点、环境、学习媒体、学习难度,有利于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学习。自学的方式主要有阅读相关资料、和其他教师交流等。三是实践反思。只有将从外部获得的课程资源观贯穿在实践中并进行不断反思,才能成为教师内在的课程资源观。
二、中学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及方法
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流程可分为确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课程资源的收集、课程资源的筛选、课程资源的整合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
地理教师应对国家教育目的、教育培养目标、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有深入研究,准确、深刻地理解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和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更要细致掌握各阶段、各课题、各课时具体地理教学目标。然后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测试等方法确定学生的起点需求。最后,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起点,分析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和通过努力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确定具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2.选择和管理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获取地理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一是阅读,这是最主要的的途径。阅读的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地理专业书籍、地理相关学科、教育类书籍、文章等。现在网络查阅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便捷的获取地理课程资源的方式。网络资源数量大,而且更新快。特别是地理学科,其研究的地域范围非常广,研究对象丰富多样,但通过网络查找就能迅速找到各个地区的地形、资源、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地理教学中地图是重要的资源,可以在网上很方便地选用任意一种地图,任意一个地区、任意一种比例尺的地图,而且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做成符合不同需求的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等。
二是活动,组织野外考察、测量、气象观测、规划设计、图片采集、制作地球模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等活动都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三是生活,生活中存在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如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气候、工农业分布、城市规划等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四是交往,人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同各行各业的人交往与合作,充分利用不同的人力资源。例如请城市规划人员、气象工作人员等开办讲座、指导参观、实验等。
地理教师还要做好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建好资料地理课程资源库。实物资源要注意分类固定摆放。如各类地理书籍、标本、模型、图片应该根据内容和时间等标准分类摆放。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应该录入建档。这些工作比较细,但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3.课程资源的筛选
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进入具体的课程中,还需要进行筛选。地理教师课程资源的筛选能力是指地理教师按照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选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筛选需要遵循人的发展原则、效率效果优先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师自主创新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其程序是先确定筛选目标,然后制订筛选计划,最后选用最优方案。
4.课程资源的整合
筛选出来的课程资料是零散的,还需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整合就是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把各种课程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实现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渗透等工作。
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反思,而且需要更多的课程与教学专家深入到各中学对教师进行指导。
总之,社会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程资源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开发自。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地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2]唐国强.转变教师的课程资源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6-8.
[3]周广强.吕达.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
[4]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http://.cn/news_show1.do?id=2060.2004-01-13.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的应用这些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以一个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技术就是近年来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项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更能满足学生对新时期课堂的要求。接下来,本文就对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如何科学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简单探讨。
1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当前教学中一种科技性较强且比较“前卫”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有很多优势。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个多元化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本上静态的内容动起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通过在地理课程教学中科学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应用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的地理课堂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还不是很乐观。例如,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间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的应用,并且,初次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第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作用。无论应用哪一种教学手段,都需要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充分的考虑,才能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3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3.1由多媒体技术引出课程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多媒体技术引出课程内容的方式,就是一种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即将进行的课程内容起到铺垫作用,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可以将地球的的圈层结构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地球的结构,也感受到地球内部的神秘。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课程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高中课程中的难点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讲的主要是气压,洋流,气旋的变化等内容。这些内容相对抽象,给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总结知识点,播放气压等自然气象变化图,使课本上静态的内容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使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很熟悉但是有很陌生的内容。熟悉是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陌生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气压以及风带的不同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时候影响。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3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地理课堂:课堂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更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选修一“天体和星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课堂环境。天体和星空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和向往的神秘领域,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应用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将星空的影像投影到教室中。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有更高的学习情绪,更好的学习状态。
3.4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能力测评:阶段性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检测,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固定的检测时间会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计划被打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检测平台,定期将地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在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适合的时间进行检测。这种灵活的检测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检验,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结语
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永成.浅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2)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深入探析,并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要求,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让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能够更加贴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服务。
一、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可以对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整理,让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可以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生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提升。经过归纳完善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并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诉求,并将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好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地理知识学习,不断完善高中生的地理学习体系,为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帮助。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
1.不断寻找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充分的考察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研究。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对地理学科特点的考查,缩小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范围,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高效的完成高中地理教学过程。
例如,在进行对学生的地理“地图的利用”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中生学习特点的总结研究,丰富该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突破”。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地图的种类区别”,通过对于不同类别的地图的利用形式的总结分析,让高中生充分的意识到,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与此同时,高中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学习特点,往往对我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将这些地理知识添加进入地图教学过程中,这就很容易就可以激发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热爱,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也就可以轻松得到突破,学生也就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2.不断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要求的逐步提升,为了充分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的研究,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促进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提升,并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灵活多变的逻辑思维体系。
3.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筛选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地理教学效率,要合理的进行对地理知识的筛选处理,突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心,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中,就要明确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所在,并以核心内容为主要介绍内容,实现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划设计。通过这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就可以明确高中地理知识的中心,为提升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突出高中地理教学重心,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段如婷.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 保山师专学报,2007(02).
[2] 杨照军. 谈调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