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气污染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气污染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性 大气污染犯罪 立法反思

一、大气污染犯罪的危害性

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多表现为呼吸道疾病。人的口、鼻、喉等器官容易受到刺激而患病,长期受大气污染的作用,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疾病。具体的危害表现为(1)颗粒危害。直径在5-10Lm的细小颗粒可到达支气管区,直径小于5Lm的微粒可以到达肺泡区,从而导致心血管和哮喘病的增加。(2)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是一种能再短时间内致人死亡的毒物,进入人体能直接影响神经并导致心绞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因为大气污染每年有几十万人过早死亡。

2、对人类财富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对人类即有财富的破坏。例如美国每年因酸雨所造成的损失达50亿美元。大气污染导致的功能也生产的损失更为惊人,法国因大气污染使工业生产每年损失为1000亿法郎,我国为70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仅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四省自治区因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160亿元人民币。①

3、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大气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存第一物质条件,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其后等因素均难逃脱大气污染的损害与威胁。比如大剂量的大气污染物,会使野生动物大面积死亡。小剂量的大气污染物,如果持续的时间长,会使动植物患病,并发生畸形病变,最后导致死亡。

二、大气污染犯罪辨析

1、大气污染犯罪的概念

大气污染犯罪的概念在学术界没有达成一致,争议的焦点就是大气污染犯罪是否必须以实害结果为构成要件。有观点认为构成大气污染犯罪必须具有造成实际的损害后果这一法定条件;有观点认为构成大气污染犯罪必须是污染大气的行为有足以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的危险。②笔者认为大气污染犯罪一旦发生实际的损害后果,不仅波及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而且极难治理。为了突出刑法对重大环境法益的保护,所以大气污染犯罪的应该以危险犯进行定罪处罚。所以大气污染犯罪是指违反有关法律的规定,利用一定设备、场所、工具,向大气中处置有毒有害气体,足以造成对一定区域内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损失的损害后果的行为。

2、大气污染犯罪的特征

(1)大气污染犯罪是危险犯。根据上文笔者对大气污染犯罪所做的定义,大气污染行为有足以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的危险,就构成大气污染犯罪。众所周知,大气污染犯罪一旦爆发实际的危害后果,无论是对人的生命健康还是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都是巨大的。惩罚大气污染犯罪的危险犯既实现了刑法对环境的法益的保护,同时也体现现代刑法预防犯罪的理念。

(2)大气污染犯罪是法定犯。法定犯是相对于自然犯而言的,由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加罗法洛昨早提出,是国家基于保护社会公共福利和社会行政管理秩序的角度,在刑法上规定某些行为构成犯罪。大气污染犯罪作为一种犯罪类型,不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具体而言,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生存面临挑战,由此催生出了环境刑法学科,那么大气污染犯罪类型也就出现了。

三、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立法反思

1、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在可比的城市中,40.5%的城市颗粒物超过二级标准;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5.5%。全国酸雨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较重的酸雨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三省。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机构昨日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显示,经济发展高的城市,空气质量普遍较差。《评估》报告显示,城市空气质量的具体状况是:PM10污染有所改善,PM10暴露人口的比例以中等空气质量最多,并呈增加趋势;《评估》结果显示,空气质量好的城市个数占10.67%,差的城市占75.80%,极差的城市占13.52%。其中,空气质量好的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所占比例大;空气质量差的城市里,工业城市、采暖城市所占比例大;空气质量极差的城市中,采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所占比例大。

2、立法反思

(1)我国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应对大气污染犯罪的法律主要有两部,《刑法》、《大气污染防治法》。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中的第338条做修改,去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引起公私财产及人身伤亡的重大结果”,增加了“严重污染环境”。这样就避免了过去对大气污染犯罪的表面认识,大气污染犯罪不是单纯的事故。只要严重污染大气就上升为犯罪,降低大气污染犯罪的入罪门槛,有利于更好的惩治大气污染犯罪。但是我国刑法中没有关于大气污染犯罪的单独罪名,在犯罪构成上也不明确。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第61条规定了对不同情节的责任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处罚。

(2)立法建议。首先,在《刑法》中规定大气污染犯罪的独立罪名。混合罪名的立法模式不利于彰显大气污染犯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利于指导司法实践,因此为了加强对大气这种环境法益的保护,有必要将大气污染犯罪从环境污染罪中分离出来。

其次,我国刑法中没有规定处罚大气污染犯罪的危险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大气污染犯罪要求以一定的危害结果出现为构成要件。如上文所述,为了实现对重大环境法益的保护,应该处罚大气污染犯罪的危险犯。

再次,引入资格刑的思考。大气污染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而我国的刑法体系,还停留在传统刑法的层面上。法律所固有的滞后性,使法律总是在犯罪出现之后才出现。应对大气污染这种新型犯罪,其刑罚配置的结构不尽要调整,所以对于传统刑罚措施之外的刑罚手段的引入是有必要的。(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付卓:“环境污染罪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覃志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陈春娥:“重大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篇(2)

前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气,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将会直接导致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加强治理,也就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1 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危害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就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排放物,释放到空气中,并且其排放量已经超出自然大气环境的承载能力,会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根据不同来源我们将大气污染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污染源,一类是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指的是自然界的某种活动向空气中释放出某种有害物质,例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情况下产生的硫化氢、灰尘等[1],释放到空气中,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释放的污染物。例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生产的废气排放等。天然污染源我们不可控制,而人为的污染源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措施来加以控制,将污染源的释放量降至最低。

1.2 大气污染的危害

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颗粒性粉尘。表1显示了2014年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不同的污染物能对人体及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的危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过度排放会造成酸雨。酸雨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极大,它可以对建筑物和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使植物大面积的死亡。酸雨还会造成土壤和水域的酸化。大气污染造成的另一个主要的危害就是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间接导致多种自然灾害。大气污染严重还将对臭氧层造成一定的破坏,臭氧层本身能够吸收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而大气污染就会使臭氧层的这种保护用作减弱,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伤害。

2 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

2.1 工业生产的废气排放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是基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化工原料的大量使用,这样难免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污染性气体。所以,这也就成为了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有些企业为了谋求高效益,没有使用节能的技术,使原料消耗高,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2.2 燃料的大量燃烧

在我国煤炭仍然为最主要的燃料。这使得锅炉废气成为了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锅炉清洁能源的改造,但是在大多数地区,改造进程缓慢,锅炉废气仍然严重影响着天气质量。尤其在冬季,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深受雾霾的影响,这与锅炉的燃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一些供暖单位,为了谋求高的利益,选择一些高硫的媒,其燃烧向大气中排放更多的污染性气体。

2.3 汽车尾气的排放

随着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其中包括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一些大型的柴油型车辆的尾气排放物中还含有一些颗粒状的有毒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2.4 扬尘

扬尘可分为道路扬尘和建筑工地扬尘两种。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程的施工只注重工程的效益以及建筑自身的质量,容易忽略节能减排的理念,再加上监管不到位,在施工中很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引起扬尘天气。另外,在市政建设工作中,很多道路建设时都存在斜坡的问题,城市道路在设计时一般都略低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这样人行路上的灰尘以及行车产生的灰尘就会在路面上堆积,当积累过多时,就容易形成扬尘。

3 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大气污染源控制

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控制是大气污染防止的根本性方法,首先,应该提高企业的相关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民众的监督途径,积极利用大众媒体的监管途径,鼓励企业加大对此方面的投资,而且应该发展相关技术,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检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监管,同时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检测与监督机制的配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排放物严重超标的企业应严格处理,用法律手段进行必要的约束。为了缓解烘暖排放的大量污染性气体,我们可以对供暖方式进行调整,多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建设统一的供热站点,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应该保证燃煤的质量,尽量采用清洁的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2 调节产业结构,积极使用新能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各大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方面的投资,鼓励各地都能够根据实际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地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方案,调整产业结构,从而降低能源消耗[2]。工业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按需生产,避免生产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并且积极研制新技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多方面入手,减少大气污染。

3.3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也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机动车环保的检验。另外,对于汽车尾气的控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强制性来加以控制。首先,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汽车的排污标准,检验不合格的汽将停止生产。另一方面,在限制汽车出行上,可以采用限号制度,减少汽车的出行率。政府应积极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多方面入手,减少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

3.4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不仅可以起到缓解大气污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绿色植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释放氧气,所以绿色植物在环境方面有一定净化的作用。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绿色植物在美化和环保两方面的作用而对其进行设计,另外通过加强宣传,鼓励市民爱护绿植,重视其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污染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并且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技术,缓解大气污染的现状,还人类一个绿色的家园。

篇(3)

第一是关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阐述。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就是指大气当中的有害物质的数量以及浓度和存留的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就是超过了空气当中的稀释以及扩散的能力,从而使大气的质量出现恶化,给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指在自然过程以及认为活动当中所产生的对大气环境有污染的一些物质,其主要是包括了工业生产、日常生产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在内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物的总数量控制是在某一个区域之内,对排人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使其在一定时间内能被空气所稀释和扩散,从而不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上述之间的关系是:由于大气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度的排放,对大气环境所容纳的饱和度进行超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气污染,由于大气污染吧的发生是不利于人们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的,所以需要对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屡屡发生的大气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并不是监测力度的不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气污染无产生的源头改善以及控制力度不够。第二是大气污染以及常见的一些大气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从污染物产生的性质以及影响的范围来看,其污染源主要是点、线、面以及体等这四种来源,结合烟囱为代表的废气排放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点,结合根据道路交通机动车、等所排放的废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线,根据一定区域之内近地面的随意排放的废气就是等于大气污染源的面,由焦炉炉体以及工厂天窗等所产生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气污染源的体。

一些比较产奖的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PM2.5为主的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重金属以及光化学氧化物等,将会引起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因素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大气环境的饱和度、污染物的距离以及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等。1.2关于环境监测的概念以及特征

第一是关于环境监测的有关概念,环境监测主要是指为了预测环境问题并加以防范环境问题的出现,由环境监测部门对大气污染物以及污染源等各项内容进行间接的监测。

第二是环境监测的特征。总体来说,环境监测具有着准、快、全以及法律效力的特征。首先环境监测主要是以准作为根本的标准,只有进行准确的监测才能够提高准确的监测结构和数据。其次环境的监测要根据快作为根本的要求,大气环境的变化瞬息万变,因此在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做到快,能够对突发性的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再次环境的检查要根据全作为基本指导,全方位的监测能够满足每个部门不同的需求,最后环境监测要根据法律效力作为基本的前提,监测的数据要具有着法律效力,这样才能够为环境保护的执行提供以及和树立权威。2.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原则和方法2.1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布点的原则 结合国内外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设置,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在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过程中,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是要进一步的坚持科学性原则。这就要求有关的监测部门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污染物的不同,进一步的采取有关的监测方法。

第二是要监测一致性的原则。要求在科学性的指导下,对监测结构要具有着可行度,并且要使监测数据不管是在地形或者是不同条件之下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是要监测代表性的原则。要求有关检测部门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的进行监测,同时要使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出未来大气环境的发展趋势。第四是要检测经济性的原则,要求检测单位在保证检测科学性的条件之下,来对监测点的设置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2.2关于常见的污染监测布点的方法

篇(4)

在我国,如何对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进行法律规制,一直在理论上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如常纪文认为‘匕旦二氧化碳在立法上被作为污染物质,西方发达国家就会要求我国的环境立法建立排放标准和超标排放处罚制度,这将不利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胡苑、郑少华也认为“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不宜将二氧化碳界定为污染物。”李艳芳主张“我国不宜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作为空气污染物由《大气污染防治法》加以规定,而应当选择制定专门的低碳发展促进法或者气候变化应对法”。与此相对的是,孟伟主张“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环境问题纳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内容,并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专章。姚莹则认为“规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专门立法的缺失需要已有的单行法进行功能补位《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最优选择。

在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过程中,2014年6月提交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除了第2条关于协同控制、综合管理的规定之外,还专门辟出专章,在第六章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进行规定。主要涉及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和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管理能源效率、探索推广低碳技术、能效标识管理、增强碳汇功能以及国际合作等内容。然而在后来的修订草案和最终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案)》中,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章节被全部删去了,与温室气体排放直接相关的内容仅剩下第2条关于协同控制的规定。

可以说,目前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在我国没有国内法律法规对其直接进行规制。《京都议定书》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武器,在附件中明确列明了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六种温室气体,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其中并没有直接的减排义务。虽然温室气体在此次修订中被首次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但是协同控制的提法是将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并列,实际上承认了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我们可以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管控,但还不能依据该法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管控。因此,对温室气体进行严格的排放数量控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

(二)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分别由不同机关管控

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问题。虽然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缺乏法律规制,但是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司,其主要职责包括了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组织拟订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和牵头协调、组织、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具体工作。发改委在“十二五”期间,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发改委正在编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在大气污染法律规制方面,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手段,也曾经是目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设立环境保护部门以来,经历了环保小组、环保局、环保总局和环保部等组织形态,但负责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一直是其基本职能。总体而言,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实现目标、制度设计、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将会成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除了要求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领域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外,还明确了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根据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上实行的是分头管控的模式。这与协同控制的要求显然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篇(5)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既是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只有公众真正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向这场输不起的关系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宣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公众参与含义的不同阐述

目前,学术界对公众参与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1969年,美国学者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权力再分配,提出了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他把公众参与从低到高分为八个阶梯:操纵、治疗、告知、咨询、展示、合作、权力转移、公民控制,为公众参与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学术界对公众参与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差异。俞可平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是非常广义的概念,认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如贾西津认为:“公民参与在经典意义上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而注重公众参与和其它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学者,如蔡定剑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民主制度,它是公众通过直接以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公众参与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遵循‘公开、互动、包容性、尊重民意’等基本原则”。潘岳认为它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刘红梅等认为公众参与具有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设计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黄德林认为公众参与的本质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民利。显然,公众参与社会各种公共事务的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以及结果反馈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国外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据史料记载,1837年2月伦敦爆发了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随后发生的世界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就有五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是大气污染事件,可见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特别是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加速恶化使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方面

在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机制为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与监督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英国,公民参与国家环境决策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表现之一。如1985年《地方政府法》和1990年《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咨询和参与的法定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个人违背环境法的行为已成为可能;1992年颁布《环境信息条例》规定,除了某些例外,任何寻求环境信息的个人都有从任何公共机构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工党执政后,公众参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加拿大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成就,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如1999年修订《环境保护法》中体现了个人参与节能减排的渠道和形式,即是说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众监督、举报的权利,公众有权监督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文件从草案提议到最终通过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德国在2002年颁布《节省能源法案》、2005年推行的《电器设备法案》等法律法规中均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情方面

在英国使环境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由环保主义者和环保团体所采用的非法律和法律战略。如NGO在参与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二是通过咨询服务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三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学者A.B.Bishop认为就公众参与方法而言,在双向沟通、公共接触程度、处理特定利益的能力等性质上有强弱之别,在告知教育、解决问题、意见反馈、评价与建立共识等目的也又不同,针对具体计划的性质作出最有效的安排选择。1964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美国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环保运动推向了。

3.公众参与环境评价方面

1951年,美国学者哈根・斯密特博士提出了光化学烟雾的理论,为公众参与环境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对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有一套较完备的做法。如通过新闻媒介或张贴广告,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情况;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请公众按时参加等。美国公众不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且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生态和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评价环境较常用的工具。

4.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宣传教育方面

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资源的重要到,提高公众对资源稀缺的敬畏,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如美国比较注重培训与推广,再加上节能减排方面的鼓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公民的节能意识,从而养成公民节能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技能技术培训教育推广,对使用节能的家庭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从而普及节能运动。日本成立了节能活动推进协会,协会举办节能减排讲座,以提高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意识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用排污补偿政策来解决大气污染方面

美国联邦环保局创立的补偿政策是美国最早投入运行的排污权交易形式之一,要求新建或改建的污染源必须要安装最严格的污染控制设施,同时还必须提供附近污染源的有信用的减排量作为补偿,有效减少区域污染总排放量。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这种方法得到欧洲其它国家的认同和应用。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形成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38个国家和欧盟的温室气体削减量。2005年1月1日起欧盟也开始执行大气排污权交易制度。

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较好借鉴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国内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

1.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学术梳理

1974年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中国的第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带领其团队和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对该事件开展了课题研究。1981年―1983年,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甘肃省环保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进行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提出了具体合理化建议:“兰州钢铁厂、兰州焦化厂陆续搬走,燃煤取暖也逐渐变成燃烧天然气,而新建的工业区更慎重选址,避开了不利污染物扩散的地形。”198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讲义)明确把兰州西固与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并列比较和区别。2005年,黄美元和徐华英编写的《大气环境学》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大气污染的种类、源、扩散和输送、物理和化学过程、危害、管理和治理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吴开亚和王玲杰则应用资产价值法估算出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4.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84%。今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案例都充分体现了学者、名人以公众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行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公众参与环保的主体性研究

刘红梅、王克强等认为“没有任何组织或者团体可以比利益相关者本身更关注和了解相关环境,与环境有关的公众是环境价值主体中不可缺少甚至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田良认为承认和重视公众的环境价值主体和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与监督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价值选择,是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其次,公众参与的不可替代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公众的评价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提出“空气污染预报应成为防治城市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空气污染预报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天在新闻媒体上”,接受公众监督。

3.公众参与大气治污的角度研究

唐孝炎认为“周边的污染会迁移”、“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善其身,必须采取联合的行动。”代伟,李克国认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因素,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黄岩和吴克昌从政府回应的角度来研究公众参与,他们认为听证制度是一种公众事前监督和政府事前回应,而相应的市长热线是一种事后监督模式。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增加群众的参与效用、降低参与成本,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公众参与环保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

一方面,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发出《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使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化、制度化。2003年9月1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对公众参与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五个坚持原则之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保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通过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以及座谈会等形式,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直接参与的机会较少。如张洁就指出“没有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和具体的实施程序,且未明确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对公民的环境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规定具有狭隘性和不明确性。”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从制度上保障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也将会逐步落实和细化,正如环保部长陈吉宁所说:“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要攻克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着力健全立法执法、政府履职尽责、改革环境治理、完善社会共治和强化市场机制五大制度”。

因此,综上所述,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环保意识,畅通与公众沟通渠道,健全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制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践活动中,对完善生态环保治理体系、改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代序1-2.

[2]贾西津,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3]黄岩,吴克昌.论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机制的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5(1).

[4]刘红梅,王克强,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篇(6)

2、培养对饮用水净化、消毒、硬水软化、污水处理的探索兴趣。

3、初步学会研究水质的方法,强化生态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影响水质的化学成分、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教学难点:溶解氧和有机物之间的关系,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请同学们谈谈水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城市缺水的情况,增强感性认识。既然水对我们如此重要,水质的好坏当然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宁波的河流?爱不?)

出示自学提纲:

1、1、什么是水质?水体的物理性状包括哪些方面?

2、2、水体的化学成分中重要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3、3、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4、什么是“水花”?什么是“赤潮”?

5、5、水的富营养化污染的概念、原因、过程、结果分别是什么?

在学生自学后,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温度:“热污染”

味道:生物死亡

物理性状:气味:工业废水

浑浊度:泥沙、有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

颜色:藻类、工业废水污染

一水质pH:天然水常呈弱酸性,7.2~8.6(注意大小写)

生活饮用水6.6~8.5

硬水

化学成分:硬度:溶于水中的含钙和(能否补钙?)

(极为复杂)镁的盐类的总含量软水

重要的检测指标(1)空气

来源:(2)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溶解氧作用:

与水中有机物之间的关系(重点理解)

溶解氧[溶解氧间接反应水受有机物污染程度]

《忆江南》据考证是到宁波(明州)

有机物

二、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1、富营养化的涵义:富营养化是指水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丰富营养而大量繁殖的状态。

2、水中氮、磷等元素的来源:

①生活污水,

②含大量N、P的工业废水,

③含大量N、P的农田退水。

3、“水华”或“水花”:

河、湖、池塘富营养化污染时,藻类大量繁殖,水变浑浊,并呈现绿、黄绿等颜色的现象。

4、“赤潮”:海水中含营养物质过多(根本原因)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直接原因)。因浮游生物种类不同,可使局部海水呈现红色、

绿色或褐色。

危害是: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会大量死亡。

5、理解水受富营养化污染后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排入水体(根本原因)

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丰富营养而大量繁殖(“水华”的直接原因)

由于生存环境有限,进行生存斗争,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死亡

需氧微生物数量增加,用于分解有机物

水中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死亡的直接原因)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厌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

水变黑发臭。

6、6、防治:

①①控制N、P进入水体:A、使用无磷洗衣粉

B、禁用农药

C、控制化肥使用量

②②疏浚淤泥:如:西湖治理

③③去除水草:如:水葫芦

④④增大水体,引入低营养水稀释

注意多联系实际以帮助理解

小结:强调本节重点:水质的化学成分、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练习:1、富营养化污染排序

2、多选:过量使用过磷酸钙[有效成分Ca(H2PO4)2]会引起水体的()

A硬度变化BpH下降

CpH上升D富营养化污染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水质?

2、水体的化学成分中重要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3、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什么是“水花”?什么是“赤潮”?

5、水的富营养化污染的概念、原因、发展过程分别是什么?

引言:

我们在了解一般水污染之后,更要关心饮用水的知识。

出示自学提纲:

四、饮用水的卫生

1、家庭饮用水必须、、。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

(2)

(3)

3、家庭饮用水的净化方法:通常是在水中加入;

还可使用。

4、家庭饮用水的消毒方法:一般使用

五、硬水的软化

1、硬水的危害:①②

2、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通常往水中加入适当的,使溶解在水里

的和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物质,生成沉淀,从而被除去。

化学方程式:

②用除去水中的和,使硬水软化。

七、污水的净化

1、1、水质恶化:

2、2、污水处理方法:

①①

②②氧化塘法:氧化塘是将污水蓄于水塘中,利用水塘中

的和,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

在学生完成知识填空后,可由学生举例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小结:

习题巩固

课后小记:

第三节大气与健康

教学目标:

1、1、了解大气主要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提高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环境问题的兴趣,加强学生珍惜身体健康、保护大气的意识,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及表现

教学难点:SO2和光化学烟雾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是水污染?主要表现是什么?

2、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

导入新课:宁波市政府决定将宁波钢铁厂迁出市区,为什么?

问:食堂也会排出废气,会不会引起大气污染?

钢铁厂排出大量的废气,将怎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大气污染的概念。

一、大气污染:

1、概念:大气与水体一样,对进入其中的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如果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的量很多,超过了它的自净能力,那么,存留在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将会影响人体健康。这种现象就

叫做大气污染。

问: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何处?

学生答后总结:自然的,人为的。

填下表:

2、大气污染的来源:

①,

②主要来源───(主要有、、等)。

③。

问:我国主要燃料是什么?由此推测燃烧后有什么污染物?

提供相关信息:

燃烧1吨煤的产物SO2碳氮化合物悬浮颗粒NO2

170Kg0.5Kg11Kg9Kg

燃烧1吨石油产物SO2碳氮化合物CONO2

10Kg100Kg70Kg30Kg

通过该表总结:

二、、烟尘、二氧化硫和光化学烟雾

1、烟尘:主要来自的燃烧

2、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的燃烧,居民区的

汽车等排出的废气

3、光化学烟雾————(紫外线)

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污染的表现。

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

重点强调二氧化硫及光化学烟雾的来源,可联系实际,如:尺蛾黑化现象,1992年上海光化学烟雾,2001年广西南宁助动车导致光化学烟雾,马斯河谷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无铅汽油

三、酸雨:

洁净的天然降水也具有,但pH不会低于5.6。

方程式

1、酸雨的概念:

2、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

严重危害:。(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并联系实际,如:森林、农作物、水体)

重点强调:酸雨概念,形成原因注意与天然降水原因比较,酸雨危害可让学生读图总结。“空中死神”——酸雨,如何从根本上减少酸雨?

四、大气与健康

阅读课本思考:

1、1、宁波市民“十不规范中”有“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2、2、“绿色家电”——室内负离子发生器面市

3、3、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常用风、暑、寒、燥、湿来分析疾病成因

该部分知识为介绍性内容,可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对生物性污染强调其来源即可。重点落在珍惜身体健康,保护环境意识上。

拓展: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小结

用所学知识解释:

1、1、西柳州“雨后浇菜”

篇(7)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对区域大气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先后实施了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控制手段,把环境管理工作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推进。为保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科学准确地掌握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并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测算出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也为政府制定大气污染控制决策、环境规划、区域产业布局等环境管理工作科学化提供重要依据,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 大气环境容量的概念

大气环境容量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定义[1]:一种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环境容纳量,若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称为该地区大气环境的“极限容量”。第二种是在某一地区,为达到一定的环境目标所允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称为该地区大气环境的“允许容量”。在现实的大气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大气环境的“允许容量”。

大气环境是一个变量,包括两个组成部分[2]:基本环境容量(差值环境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环境容量)。前者可以通过拟定的环境容量减去环境的本底值求得,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因此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大气环境容量。

2 大气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

大气环境容量是一个取决于自然要素、污染物性质和浓度、气象参数、环境本底、环境质量目标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的变量,通常而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净化量是较小的,因此污染物在大气的浓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扩散稀释过程。国内对大气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下几种。

2.1 A值法

A值法是国家标准《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91)提出的总量控制区排放总量限制计算公式,根据计算出的排放量限值及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本底情况,确定出该区域可容许的排放量[3]。

2.2 A-P值法

A-P值法是基于箱模式的A值法计算出控制区的大气环境容量(某种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4]。然后利用P值法,在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排污量之和不超过上述容量的约束条件条件下,确定出各个点源的允许排放量。即由控制区及各功能分区的面积大小给出控制区或总允许排放总量,再配合点源排放P值法对点源实行具体控制,求出各个点源的允许排放量。

2.3 多源模式法

多源模式是相对单个点源高斯模式而言的,也叫复合源模式[5]。多源模式法是通过多源模型模拟计算出各污染源按基础允许排放量排放时污染物的地面浓度分布,依据区域内污染物浓度控制标准和不同的超标率,采用一定方法对相关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重新分配整合,确定各污染源新的排放量,最后得出研究区域的环境容量值。

2.4 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法是将污染源及其扩散过程与控制点联系起来,以控制点的浓度达标作为约束条件,通过线性优化方法确定排放源最大允许排放量或削减量的方法[6]。它基于运筹学的线性优化理论而建立,适合于解决环境容量资源最大化问题。

3 大气环境容量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

3.1 大气环境容量是总量控制的前提

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内容是如何确定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和如何制订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总量控制管理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7]。在实施过程中,从环境质量要求出发,在充分考虑环境自净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和环境质量模型,计算环境允许的纳污量,并据此确定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在此条件下才能科学制订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因此大气环境容量的确定是实施总量控制的前提。

3.2 大气环境容量的确定能有效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化水平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只能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容量总量控制正是一项宏观调控指标,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分配排污总量并发放许可证,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依法监督。因此科学计算出大气环境容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容量总量控制方案,将使环保目标更加明确和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排污申报、排放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大气环境容量的确定将有效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化水平。

3.3 实施大气环境容量管理能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保证环境质量满足规定标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由于环境容量与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和排放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优化分配污染负荷、调整污染源的空间布局,达到充分利用环境容量的目的。因此大气环境容量的确定和充分利用将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海晶.大气环境容量估算及总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四川环境,2007,26(1):67-72.

[2]喻林超.四川阿坝州工业开发区泣川桃关工业小区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曹磊.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及其实施原则.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6,9(3):15-18.

[4]范绍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A-P值法及其应用.中国环境科学,1994,6:407-409.

篇(8)

1.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是通过改革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本概念、定义和理论,熟悉各种污染物控制工艺。通过基本理论和各种污染物的控制过程进行分析,筛选出最优的控制方法。突出学生工程设计、运行相应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和装置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要加强煤矿类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的学习,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消化和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等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教学理念的改革。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至今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因此,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工作中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理念融入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工作,达到改革教学理念的目的。

2.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其理论性、基础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前瞻性。鉴于相关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要求授课教师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最新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此外,还应融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想。同时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阐述煤矿与环境污染控制相结合具有煤矿特色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煤炭燃烧领域大气污染控制的新工艺和新成果,以“火力发电厂污染源控制-燃烧或生产过程控制-末端净化处理”为主线,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SO2净化工艺、设备计算与设计上。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仅将着眼点瞄准于课堂教学主阵地已经满足不了时展的需要,我们应将“启发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将“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注重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模型,并结合板书授课形式。原本很难讲解清楚的操作与结构现在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效果。

4.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主要将燃煤电厂作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同时邀请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重点讲解实习过程中涉及的除尘、脱硫和工艺脱硫装置的布置位置、形式、基本原理、除尘效率和脱硫效果等运行情况。并回答学生设计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学生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结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涉及的创新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全国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是很多高校的主要考研课程。此外,对立志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课程中学到的大量基本原理、理论与设计方法将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应通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篇(9)

国庆长假后,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连续升级,中央气象台10月7日了下半年首个雾霾黄色预警,表明随着北方冬季来临,雾霾又到了高发季节,媒体的持续报道将显著提升环保股市场关注度。在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上,总理强调要推动环保价格改革,并“瞄准群众急需、迟早要干的薄弱环节,年内在水利、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而治理雾霾绝对是群众急需、迟早要干的民生工程。

“十二五”前三年,我国环保投入每年以2000亿元以上的幅度增加,整个“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预计将超过5万亿元。要想彻底治理雾霾,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根本,火电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也提出了未来5年电厂脱硫脱硝的目标。未来5年,淘汰落后产能及深化污染减排将成环保行业的重点常态工作。在资金持续支持以及季节性催化因素显现的背景下,预计环保板块四季度将进入持续活跃阶段。

考虑到四中全会及AEPC2014峰会将于10月下旬和11月初相继召开,政府将面临较大的舆论甚至政治压力。在大会前夕北方雾霾高发有望催生政策加码预期。无机污染物和VOCs是PM2.5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中,无机污染物减量化随近年来脱硫脱硝工程开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接下来进一步加码无机物已无空间,因此,未来大气工作侧重点有望落在VOCs监测治理上。保守估计VOCs城市空气监测设备需求9.0亿元,工业园区潜在需求或达400-600亿元,未来随标准提升,VOCs监测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VOCs污染治理正在起步,随着行业排放标准出台,有望撬动600-700亿产值。

13年5月,环保部下发《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首次在VOCs污染防治策略和方法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到15年基本建立起重点区域VOCs污染防治体系,到20年实现VOCs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减排。随后北京、天津、河北、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推进VOCs监测治理。随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行业排放标准年内即将出台,另有12个行业标准15年有望颁布实施,相关行业VOCs监测治理市场有望迎来爆发,预计未来几年行业增速将从原来15%~20%提升至50%~60%。此外,VOCs排放收费15年有望征收,高费率将倒逼企业减排。

具体到投资标的上,监测行业将首先受益,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行业个股可分为两类:包括PM2.5检测类概念股:天瑞仪器、华测检测、创元科技;以及空气检测概念股:先河环保、聚光科技、雪迪龙。重点推荐先河环保(大气监测龙头,联手防化院开展VOCs治理)、汉威电子(传感器+云端技术布局智慧城市,收购嘉园环保进军VOCs监测治理)、雪迪龙(环境监测国内领先,正研发VOCs监测技术)和聚光科技(监测领域的全能冠军,VOCs监测治理行业领先)。

篇(10)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06-01

1 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所谓的大气污染就是指自然界或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环境中排放了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和污染物,并且排放量也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大气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大的降低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也都受到了影响。通常情况下,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前者就是指自然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区域和地点,如发生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地点,向大气中排放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灰尘等物质的活火山;而人为污染源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说根据人们的社会生活功能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根据污染空间的分布形式分为区域性污染源、面污染源和点污染源,根据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移动污染源和固定污染源。

1.2 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

1.2.1 工业生产过程

对于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如煤炭行业和化学行业,它们都是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业,在这类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其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从而污染我国的大气环境,因此,我国的工矿企业已成为了导致我国大气受到严重污染的主力军,在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监测时,我们发现因工业生产而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大于能占到大气污染排放总量的20%。

1.2.2 燃料的大量燃烧

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城市中,在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中,虽然天然气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所以,人们的首选燃料仍是煤。其中,高硫煤是我国燃煤市场的最主要物质,由于环保型的低硫煤具有高昂的价格,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人们又不得不继续选择低价的高硫煤作为燃料,这样在高硫煤燃烧的过程中,就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

1.2.3 交通运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人们的汽车保有量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加,而这样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其所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众所周知,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而在一些大型柴油货车和冒牌车辆中,其排放的尾气中还含有有毒的颗粒物质,还会导致人类出现各类疾病。

1.2.4 市政建设

在我国的市政建设工作中,很多市政道路都存在着斜坡问题,也就是路面是要明显的低于道路两侧的人行板道的,这样道路上所存在的灰尘就无法被及时的清除,随着灰尘的不断积累,就会出现扬尘天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对策

2.1 依靠科技提高大气污染的治理水平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而这也是导致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应合理的采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物还未从污染源中排放出来时就将其净化掉,从污染的源头上做好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大力的推行和发展脱硫脱氮技术以及洁净煤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石油行业和煤炭行业排放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还应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工业锅炉,减少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量。做好对排污大户企业三废治理工程的建设工作,大力的推行洁净无污染的工业工艺,尽可能的减少大气污染源的排放。

2.2 从法律法规上严格的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均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生产和销售汽车最多的国家,同样的我国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国家应从相应的法律法规上严格的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而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就应从源头上控制汽车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同时还应制定严格的汽车排污标准,控制我国的汽车排污。应逐步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研发力度,要想有效的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我们可以从汽车尾气机内和机外的净化措施、提升汽车能源的品质以及能源多元化这三面进行研究。

2.3 调整工业布局,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现阶段,导致我国大气环境容量使用不够科学合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在城市的繁华地区以及主导风向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大气污染源,过分的使用了城市小区、商业区以及学校上方的空气容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因此,应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城市的工业布局,将排污大户企业设置在城郊等偏远地区,还应大力的发展无污染的新型支柱产业。而城市绿化也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措施,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都能够吸收一些有毒要害气体和粉尘,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进行城市绿化工作时,应依据大气环境中固体微粒和污染气体的种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植物,在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营造防护林,将大气中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过滤干净,以起到净化空气保护大气环境的作用,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们的危害。

2.4 提升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我国各地政府负责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部门应认真研究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文件,并且不断的加大对各行各业大气污染物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提高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确保各行各业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都是符合国家相应的检测标准的。如果发现了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应严肃处理,提高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成本,从技术、政治和经济等多个角度来遏制企业的违规行为,保证我国相关部门的执法质量,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实的做好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以及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真正的做好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是需要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阶层密切配合的,随着世贸组织对我国工业废气的排放标准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的更加严格,我们应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工作。认真的分析大气污染的形成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的治理对策,对大气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 下一篇: 合同管理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