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03:26: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有关要求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民主”,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使我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学段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途径和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任务的新型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六(4)班的综合实践课,该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8人,这是一个活跃、自主性较强的班集体。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对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有几个男生性格较叛逆,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合作意识等。当讲授的内容符合他们的口味或兴趣浓厚时,他们也会聚精会神,但持续时间较短。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最主要的还是我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课程目标:
结合我校“科技特色学校”和本土的“永昌堡文化”,提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我、自然、历史、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位办学品位。
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我校把“认识自我,关注成长;亲近自然,崇尚科学;探索历史,品味文化: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四大板块分别放到3——6年级4个年级段试行。六年级试行的是“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这一板块,注重社会生活的探究。所以本学期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社会考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本学期结合学生实际和活动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活动内容:
周次主题活动方式活动途径或方法执行情况
2——5家乡店名学问多小课题研究观察、实地调查、访谈、翻阅报刊杂志、上网查找、问卷调查、采访等
6——10快乐运动社会实践、调查 实地考察、设计问卷、采访有关人士、查阅资料等
11——15同学过生日的调查小课题研究 问卷、调查、统计、采访、翻阅报纸杂志、上网查找
16——20家乡企业知多少社会调查观察、访问、上网查找、采访讨论
五、教学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建立稳定的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劳动技术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六、课程实施
1.通过调查、统计、观察、游戏、收集资料、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一些科学方法。
2.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效率,本课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注重加强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
4.交流总结活动:通过汇报交流,比赛等活动,进行活动总结与反思,使活动富有实效性。
5.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课外指导老师、合作伙伴、主题正常开展的有力的核心力量。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三)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
性的学习评价。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应重过程轻结果,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四)一、指导思想
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三、具体实施步骤与措施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参考我校教学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实际,调整本学期的目标任务。加强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有效。教师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我们学习相关文件、政策,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化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做到爱岗敬业、见多识广、多技多能。同时,充分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它的实施规律,为学生营造支持、鼓励与开放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更新教师观念、端正学生态度。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协调各学科的关系,做到个别主管、全员协作,把所有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协同指导。尽可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以班为单位,以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班委会为主阵地,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体,以研究性的学习为主线,由课任老师负责,各班班主任协助,各科任老师参与。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选择主题,帮助学生探究、展示、实践、创新,整合、提高学生的各科知识及学习、生活、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要引导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的发展。教师引导时,要体现本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主题的确定,探究方式的选择,成果的展示及评价,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决定,鼓励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组织活动时,主题尽可能与学校的活动安排相一致,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渗透到板报、广播、值日劳动、学科竞赛、传统节日等方面,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得升华,让学校各项活动、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奏效。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劳动,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对有限的课堂,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在内容设计上侧重激发活动动机,辅导活动方法,引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观察、发现、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课外活动的开展、延伸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要调动师生的协同合作,更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对活动进行督促、指导、检测、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利用本校、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研究活动,从搜集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增强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知识,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培养。
四、成果展示阶段
学生将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经过实验、实践和亲身体验得到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活动评价
1、学生的评价
(1)评价原则:应当重视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应用、重亲身参与探索、重全员参与。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要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集体。
(3)评价内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体验、方法和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
(4)评价方法:激励性评价为主、管理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和对口头报告评价相结合;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师的评价
1、引导学生与好书交友,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使他们拥有积极快乐的人生,为创建学习型学校而努力。
2、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及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了解学校树木的品种及数量,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3、爱护弱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困苦,不讽刺挖苦残疾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伸出友爱之手关心身边的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理解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并懂得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大胆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与人交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4、通过对年风俗的调查、贴春联和剪窗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过年的快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从中了解一些外国人过年时不同的风俗习惯,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活动安排
1、书香伴我成长(9月——11月上旬)
(1) 了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激发读书热情,引出活动主题。
(2) 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教室弥漫书香,让言行透溢文明。
(3) 修补图书。
(4) 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5) 好书推荐活动,制成表格,提倡多读书,多好书,好书大家享。
(6) 开展“征集名言,制作书签”活动,并进行评比展览,同时互赠书签,在勉励共同提高。
(7) 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书,并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摘抄和写读书心得活动,评出优胜奖,并开展读书交流会。
(8) 手抄报评比。
(9) 建立家庭“小书库”,制定家庭读书计划,确立亲子读书时间,开展“书香家庭”活动。
(1)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种类及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了解一些植树的方法。
(2) 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树木的种类及课数,制成表格。
(3) 通过测量、计算及搜集资料了解学校的绿化情况。
(4) 给树木制作名片。
(5) “金点子行动”,为学校绿化献计献策。
(6) 写“倡议书“,呼吁全校同学参与到“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中来。
3、爱心天使在行动(12月下旬)
(1) 欣赏《千手观音》,引出主题,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中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2) 亲自当一回残疾人,写下感受。
(3) 搜集残疾人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精神。
(4) 为周围的残疾人献一次爱心。
(5) 出一期板报和进行手抄报评比活动。
4、总把新桃换旧符(1月份)
(1) 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调查一些中国和外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方法渠道:寻访老人,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并交流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
(2) 学唱过新年的歌曲。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1课前讨论,课堂汇报
教师理论课讲解结束后,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其实验方案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需在课堂上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包括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设计与思路、可行性等。在实验完成后,各小组还需对实验与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2.2实验前准备
每次实验前,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出2~3天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试剂,调试所需仪器设备,遇到问题向教师及时请教。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全过程,巩固实验相关技能。
2.3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上学生汇报后,让各小组互评,对实验设计、准备、结果进行打分,让学生看到别组实验的优劣及与自己小组的差距,相互学习,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3教师给予充分指导
在实验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反对相互模仿、抄袭。如果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指责学生,应教会其分析、总结。如果实验需用到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教师课前单独进行讲解和演示,以保证课堂进度。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过于繁琐,可让学生适当改动,也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形式操作一次,并与课堂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过程性评价。因此,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合作讨论、实验设计、小组汇报等环节。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三年级“活动资料”的形式还是以有趣的游戏和制作为主,这些活动都渗透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发明的内容,也就是要学生探索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二、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课程评价:
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全面评价,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师、教师集体、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家长与社区成员等,都是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引导反思,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水平。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而我们三年级教学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周围的人们,充分了解社区环境,体会感受自我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
1、从问题开始;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 牙齿与健康;
4、在蔬菜的王国里;
5、我们和动物朋友;
6、草地里的秘密;
7、书包的学问;
8、小小的“拍卖场”;
9、商品与品牌;
10、我的妙点子;
11、有趣的年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好品质。
5、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6、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四、活动措施: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
3、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三年级“活动资料”的形式还是以有趣的游戏和制作为主,这些活动都渗透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发明的内容,也就是要学生探索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二、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课程评价:
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全面评价,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师、教师集体、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家长与社区成员等,都是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引导反思,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水平。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而我们三年级教学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周围的人们,充分了解社区环境,体会感受自我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
1、从问题开始;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 牙齿与健康;
4、在蔬菜的王国里;
5、我们和动物朋友;
6、草地里的秘密;
7、书包的学问;
8、小小的“拍卖场”;
9、商品与品牌;
10、我的妙点子;
11、有趣的年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好品质。
5、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6、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四、活动措施: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
3、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水的调查》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教学发展的规律,采取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学目标也指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这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一)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
目标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简单的实验,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最终形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系列性,即学生搜要达到的能力是否在不断递进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在与同学的配合中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学习热情。通过做一做,适当扩充学生的能力,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既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又是调查结果不会偏离调查主题。
(二)在情感态度的设计上
教师巧妙设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所要达到的有利意识,培养相应的的责任感。
(三)在知识目标的设计上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通过具体调查数据说明了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合理、有益的原则,教学模式的设计一定要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这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将整个调查计划全盘扔给学生。
二、教学教学的主题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以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根据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来进行自主择题,通过调查研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学习到书中没有的知识。
现在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水资源的短缺,让学生根据当代热点金乡调查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选定位对水资源的研究后,就要求学生进行调查,需要有设计方案出来,即为活动过程。
主题的选择在选题时,首先要求具有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所学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另外这个选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每位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向家人、邻居、亲戚宣传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校力量,放在社会上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进行研究,教师在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可以提供社会力量来进行帮助。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优化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教师指导与徐节省动手相结合,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调查中,创设主题丰富的主线来将整个调查活动连接起来。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他我意识向自我意识转变的阶段,逐步对身边的事物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又及不成熟,同时动手实践能力较弱,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领指导,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
(一)活动准备
在活动准备工作中,教师要与学生充分进行交流,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来了解所需的选题。为有效地展开调查研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此次主题研究的意义。让学生对主题进行了解,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前提下对主体进行布局,同时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的课堂中,科技问卷调查、资料整合、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调查研究
在质疑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使用方法的筛选,一般学生都会采用观察、实验、问卷的不同方法,可能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水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问卷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两份调查――水污染和用水量,并提出新颖的问题来对其进行补充。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条节水的建议。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次的调查都有相对应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学生们在进行了劳动成果的回报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表扬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对其中不足之处进行纠正,为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为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全局内容进行把握梳理,对教材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此避免在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出现大问题。
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了积极思维,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知道了如何改善日常用水习惯,激起了珍惜每一滴水的社会意识,在最终要对调查全过程进行审视,看是否每一部分都达到要求,尤其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同时,也是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并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气动、液压、传感器、PLC、网络及通讯等技术的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需要大量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工作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进行项目实训课程教学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 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义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以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模式
围绕实训目标.综合实训的内容应根据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 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可以选择某一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或典型的机电产品为实训载体.通过对某生产流程或产品的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操作技术 我校选用了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Modular ProductionSyste111简称MPS).在实训过程中以该系统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并采用行之有效的项目培训模式 所谓项目培训模式.就是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围绕一个典型设备展开.将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结合实际操作.将所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融于培训过程 训练时,首先结合实际的装置.了解该装置所能完成的任务及工作流程。其次.分析该装置的硬件组成.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硬件的组成元件.各自完成何种功能:再说明本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和应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如拆装、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及保养等,掌握机电设备的装配、操作和维护该设备应具备的能力 再次.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归类.并做一定的延伸,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所发展。
3.实训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实训条件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就业前,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实训时间为四周 我校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由师生参与自主研制的PI C实训室、校企共同投入建设的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及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实训室等组成.供开展实训课程使用.并且实训期间实训室进行开放式管理。
4.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机电学生考核的标准为:(1)是否有创新,即能否运用所学的理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否就所给的条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可行的处理方法;(2)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3)是否能搜集资料,报告内容是否合理;(4)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5)写作与表达能力;(6)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考核的形式: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测试成绩占20%;实训报告成绩占25%:实践环节占55% .其中拆装操作占20% ,编程、调试与排除故障占25% .安全与环保意识考核占10%。
早在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并对这些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一、《基础化学实验》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基础化学实验室是我校省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全校32个本科专业,120多个教学班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拥有高标准、现代化实验室13个(其中多媒体实验室12个)、演播室2个、仪器室4个、电子天枰室2个、准备室5个、纯水制备室1个,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37万人时数。实验室建立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经费,装备了全新的仪器设备和多媒体互动教学设备,为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累计开出综合设计实验12个。
现以“实验室含铬废液的处理及Cr(Ⅵ)含量的测定”为例予以详细说明。一般来说,化学实验室的含铬废液主要是由铬酸洗液、重铬酸钾滴定分析实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验证实验等产生,其中,主要含有Cr3+、Fe3+和Cr2O72-等。国家对各类水中铬的含量做了明确规定:饮用水中Cr(Ⅵ)含量不得超过0.05mg・L-1,地表水中Cr(Ⅵ)含量不能超过0.1 mg・L-1,工业污染水中Cr(Ⅵ)和总铬的最高允许排放量分别为0.5 mg・L-1、1.5 mg・L-1,超过该值则必须处理。目前处理高浓度含铬废液的方法主要是还原-沉淀法。其基本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向含铬废液中加入还原剂,然后再加入碱性的物质,使Cr3+生成Cr(OH)3沉淀,过滤出去。此法是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得到的Fe(OH)3、Cr(OH)3沉淀可用于生产微晶玻璃,Cr(OH)3可用来回收金属铬或配成镀件用的抛光膏,因此该法得到广泛应用。除还原-沉淀法以外,处理方法还有:钡盐沉淀法、铁氧体法、阴离子交换树脂法、生物治理法、黄原酸酯法、光催化法等方法。处理后的溶液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含量。用原子吸收法测总铬的含量。对于还原-沉淀法,此实验涉及到废液的pH测定、Cr(Ⅵ)的测定、还原剂种类的选择、还原剂的理论用量、碱的选择、碱的用量及加入方式、分光光度计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实验结果的判定等。这些环节由学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实验设计方向,指导实验操作,帮助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等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
二、《基础化学的实验》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础化学的实验》中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丰富,涉及到多个领域。因此,学生要完成实验所需时间较长,且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但如果能够认真对待,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实验题目的确定
首先,教师给出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指定2~4人一组,根据实验要求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和确定实验材料,并以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上交实验设计方案。方案有:还原-沉淀法、钡盐沉淀法、阴离子交换树脂法等;在选择还原剂方面有:Fe粉、Na2SO3、NaHSO3、FeSO4;在碱选择上有:生石灰、NaOH等;也有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方法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进一步证明了学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二)实验设计方案的确定
指导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审阅,给出合理化建议并反馈给学生,学生对方案商议、修改后再上交指导教师,敲定最后的方案。
(三)实验设计方案的准备
依据敲定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把方案中所涉及的实验用品、仪器和试剂等,逐一配齐。
(四)实验设计方案的实施
实验指导教师在上实验课时,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大约5分钟,介绍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给大家互相学习的机会,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和监督实验整个过程。
(五)实验总结并撰写论文
实验结束以后,学生要整理实验数据,并在一周内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总结。
三、结论
多年来,基础化学实验以验证实验居多,到后来,逐渐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再到真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实验到主动实验,最后积极投入到实验中,不但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他们以后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完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共同提高”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更体现一种平等、合作、俱进的关系。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证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一)平等的心态对人。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如此心灵相渴的和说氛围中,学习对于学生当然是“其乐也融融矣!”
(二)做学生的益友。在课堂上,教师捧出一颗心真诚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也在情感上给予回应,产生碰撞,从而化作具体行动,向教师敞开心菲,尊重教师、热爱学习。这样,和谐就表现为师生间心有灵犀的境界,表现为师生对知识共同可求的境界。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捕足。尤其是后进生, 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在和谐民主的数学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区望。
(三)师生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许多想法非常新颖、独特、教师也得到启发,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地去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补充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冲突、交锋、思考、摸索、整合、融汇的过程,最后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提高的和谐境界。
二、 从逻辑上优化教学结构
(一)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能力。化学教师不仅要能讲课,而且要会讲课,要在讲授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而言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主体的学习情况,做出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要利用主体原有知识的排列、组合、复合、变化、扩展,一层层地揭示新问题,利用知识的逻辑力量把主体一一引入教学胜境。
(二)对知识的旁征博引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仅仅知晓一对一的本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未来社会将更加开放,高等学校将进一步社会化, 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社会职能,并运用其所教学科和相关边缘知识为社会服务,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旁征博引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力, 同时化学放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雄厚而精湛的专业知识,对于化学相关学科知识要有所知晓,如化学与工业、农业、军事,化学与医药、生物,化学与环境、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只有只备了一定的旁征博引能力, 抓住教材概念、原理和实验等问路,不断深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对史论的潜移默化能力。结合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是高校化学教学的自身要求。结合化爷吏进行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不止局限于现代知识的静态结构, 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同时,全结化学史进行教学还可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化学如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地结合,并在对主体进行系统而深刻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有意识渗难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过本学科加强对主体的国情教育,从而培养起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对于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吃透教材,把握教学重点
(一)对教学重点的思辨能力。化学教学重点的把握对化学教学的反拨作用是非备明显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能较好地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联系,使化学知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 便于主体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其次,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化学知识的广泛迁移。同时,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能使化学知识系统化,便于化学知识的记忆。当然,化学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在有,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还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二)对教学重点的规划能力。教学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的教学中枢,它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规划好化学教学重点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诚然,化学教学重点的确定是规划化学教学重点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化学教学重点的合理确定,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主体化学学习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为有效地确定化学教学重点,教师必须站在化学教学全局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筛选教学知识点并进行科学分类,从而实现重点的合理确定。
(三)对教学重点的繁衍能力。提到化学教学重点,我们不能不提及与其有关的平行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化学教学难点和化学教学关键。化学教学难点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主体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化学知识内容。化学教学难点与化学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 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说的教学重点和数学难点是相辅相承的。而化学教学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这三者的关系,有时是互相重叠的,有时又是三者散列的,这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并科学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结合实际,开展化学科研活动
(一)探索视角的切换能力。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同时化学专业发展的方向将更丰富,它包含了环境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材料科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而富有探索精神的化学教师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化学教学,使主体能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而且,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教师只有使自己教学与现代科技接轨,才能使主体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
(二)教育实践的迁移能力。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很注重把化学的新成就推广到实际生产中去。农业化学奠基者李比希说:“学习化学真正的中心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教师也只有亲身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对主体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例如,化学教师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就可以从实战中增长才干,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科研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迁移。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进取精神。
(三)教研活动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研究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化学教师必须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主体,培养出开拓型的、创造型的人才。为此,结合教研活动,化学教师应该善于捕抓各种新的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构建新的教育观及教学方法,并能通过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地在化学教学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逐步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为创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胡劲松.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