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1: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也成为了一句时髦的口号。认为在课堂中,教师不要预设得太多,这样就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嫌疑。但是,我要说:“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动态的生成?”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的基础。教学活动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细心策划。精心预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预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精彩的生成,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动态的生成”水到渠成,使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
(一)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现实。
(三)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
既然称为“板块”,其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非线性,有弹性。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D新课导入?D新课展开?D巩固深化?D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适应活跃的学生、开放的课堂。因此,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新课展开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甚掌握,也可再次铺垫;也可复习旧知蕴含在一个情境中。再如,“课堂小结”环节可放在巩固练习之后也可之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每个板块下面又可细分为“小板块”,教学中究竟使用哪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二、课中不拘预设,使课堂动态生成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精心预设”,注重师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等几个问题的探讨,谈谈自己对预设和生成问题的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呼唤着创造型教师。”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就需要由数学教师去具体地实施这些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某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数学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再加上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采用灌输式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忽视启发诱导等方法。
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制订,它是教师在教学中预期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但是教师在制订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认为学生是一块白板,任由教师涂抹,导致了教育过程按照成人的认知方式展开,从而缺少了学生主动认知的风采。为避免这种知识的灌输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作为知识的呈现者,只是单纯地从课程标准上寻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其内容的思想、价值取向没有进行充分明确、合理的质疑,便怀着一份崇敬“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培养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按照课前准备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只关注可以测量的认知目标,过于关注看得见的行为表现。像学会一种运算、能解一个方程、知道一个定理等。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情感活动并不能全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忽视了那一部分不能通过行为表现的情感活动,那么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无疑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确实是忽视了这一点。有的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简单粗暴的加以否定,殊不知这种做法正好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3.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中预设目标的达成,忽视目标的更新
在预设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只关注预设目标的实现,却没有意识到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转换为新的目标,而是继续机械地按照预设目标实施,以为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对学生的培养。然而,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就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的再创造过程,不但要求教师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变更,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预设目标不断生成的思考
生成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但是,强调生成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预设与生成究竟是什么样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预设目标的不断生成,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精心预设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将数学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师不仅预设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要预设生成性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全班同学都要达到的基础性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制定出某些同学可能会达到的发展性目标也就是生成性目标,这种目标并不一定会实现,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确定是否会达到这些目标。因此,这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同时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成性数学教学,数学教师要有较强的自身素质,要有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永远只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而实际的教学活动则只有等发生了才会知道结果。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从而需要调整预设目标。要求教师根据当时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要,及时抓住时机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并层层深入,最终使新的学习需要、新的学习目标在开放的教学中不断得到生成。也就是说,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这样教学才不会限制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
3.数学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课堂上的各种动态资源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课堂上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有目的、及时地捕捉课堂中可能是一现即逝的亮点,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让课堂的生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平均分,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来,比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兴趣盎然,忙着动手操作,一会儿折折,一会儿画画,一会儿讨论……似乎一切都是动态资源,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资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能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且有一定开发价值的信息、思维趋向和突然爆发的思维火花等,这种教学资源往往是动态的、有开发性的、多样性的,如果能有效地捕捉到教学活动中的这些动态资源,对于预设教学目标的生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前言:之所以将范围定格在"小学英语课堂",是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对其他领域的言语交际不甚了解,故不敢妄谈。在13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深知在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交际是多么重要,言语交际是师生相互沟通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不是只要有了言际交际就能促进师生的交流呢?作为言语交际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交际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英语教师应如何优化自身语言,提高言语交际的质量,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这是我所努力探索的。
1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际现状
在教育发达地区,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课堂教学在改革的春风中健康成长,各种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观摩交流活动在各地展开,各类型的培训提高了广大教育者的素质。英语课堂教学注重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也越来越强调在师生间的平等和谐的对话中进行知识的传递。然而,在我们进行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振臂高呼的今天,在某些地区"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学生的任务就是坐得笔直,竖起耳朵听。师生间的对话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贫乏的。
2师生言语交际过程的研究
2.1小学英语课堂中交际对象的角色特点
现代教师应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十八种不同的角色。其中最基础的有以下六个方面: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则承担着学生英语的启蒙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让学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英语,为其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小学英语教师所担负的使命。
小学生步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接触系统的学习。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思维水平总体不高。他们有其同龄人所共有的特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性又使小学生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规范书面的语言,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素养。
2.2影响师生言语交际的诸因素
交际时的人境类要素 刘伯奎主编,《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第78页 所谓人境要素,是指以社会影响、人生经历为基础形成的,在话语的内容表述中并没有公开显现,但是,却对言语交际发生影响,在言语交际参加者身上的个性化凝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独特的。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他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他就必须把育人作为师生交流的指南。
交际时的心境类要素 所谓心境类要素,是指说话人以其独特个性、气质融合而成,能在言语交际中予以显现,并对言语交际直接发生影响的特定心态。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课,是五A Unit 3,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片断:教师满怀期待地看着同学们说:"Who can read the message?"她一看到平时上课不怎么举手的李莉今天竟举了手,心里非常高兴,用鼓励地话语对李莉说:"Lily, please"。李莉站了起来,显得有点紧张,她的声音不高,但总算把课文读下来了。教师显然没有料到李莉会读得如此平淡,完全没有把实验过程的跌宕起伏表现出来。为了提高朗读效果,同时也为了鼓励学生,顺势说:"Who can read better than her?"这下,如雨后春笋般很多同学都举了手。教师这次不敢大意了,选了朗读水平较高的王平读,王平不负众望读得声情并茂,教师大加赞赏一番后请王平坐下。李莉一直就那么呆呆站着,直到王平坐下,她才顺势落座。此后,教师的课仍然上得生动有趣,可李莉的头一直低着……
在这个片断中,师生间没有过多的言语交际,可了了数语却使得师生的交流最终走向失败。李莉为何会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举手?在老师活泼新奇的讲解中,她内心的紧张得以缓解,她想展示自己才举起了难得一举的手。可是,她的表现令老师失望,因为是公开课,使得教师更注重教学成效的展示,也使其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从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自卑的心境下再无力举起手来。在交际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生失去了
交际时的情境类要素 所谓情境类要素,是指言语师生双方时间为基础,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所形成的情感场景的特定显现。
试以四B Unit 7为例,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能听说读写(以下简称"四会"),hurry, anything else, sandwich, hamburger, 等词及词组。围绕这个主要目标,创设如下情境组织教学:笔者假装成饥饿的模样,与学生A引出下列对话:
T: I'm hungry. 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Could I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
SA: Certainly! It's a pleasure. Here you are.
T: I will return your money in a short time.
SA: Don't hurry.
有趣的对话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笔者板书上述对话,叫学生快速阅读Part 1,并找出画线部分的代换词和词组,.之后笔者叫学生两人一组围绕已引出的三个"四会单词"进行类似的对话表演,在学生情绪激昂的表演中 ,三个"四会单词"得到了初步的强调和巩固。
3师生言语交际中的常用语用对策
3.1避免情绪对立
在言语交际中,心境开放是一种总体要求。但开放与不开放,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既受到人境类要素的制约,也受到话题因素及语境、场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言语交际的实践告诉我们,能够保持心境类要素适度开放,往往言语交际就易于取得成功。课堂教学不是真空的,教师与学生都受到家庭、社会等课外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难以调节自我的心境,在课堂中易受到课外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的效果。教师则不同,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他不但要稳定自己的情绪,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调整情绪。
3.2实现情境交融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人物的情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4言语交际对教师语言的要求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良好地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4.1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英语,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课堂语言音量和语速关系到学生的听讲兴趣问题。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语法和逻辑,不能词不达意,让人形成错觉。
4.2语言的科学性
课堂是知识的殿堂,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传授知识与文化,不允许信口开河,道听途说。举例必须真实可靠,讲道理应要有根有据,用词必须符合语言规律。无论对概念的解释,命题的阐述,还是对事物的评价,都要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教学语言忌信口开河。
4.3语言的艺术性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种以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为前提,表达教学内容为基础,又以准确理解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条件的对语言的深加工,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社会意识形态的语言,它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节奏的艺术特点。究竟如何使语言生动形象又通俗呢?英语老师讲课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运用成语、谚语、歇后语或名言警句。
师生之间除了有声的言语交流,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往往会运用到无声语言。通过手势、表情、姿态、动作来帮助传授知识、增强感情。无声语言可以表示询问、表示赞赏、表示吃惊、表示疑虑,还能传递师生间的感情,进行心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兴华,王铁军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2]刘伯奎主编,《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暨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成学生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有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在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后,及时把此次实践活动的目标“体会什么是“平均数”及其有什么特征”板书在黑板上,因此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才不至于像没长眼睛的苍蝇乱撞。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实践活动,明白了平均数就是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分后合,使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它的特征是比那一组的几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这样不仅本节课的目标达到了,而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探索中创新。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活动,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为活动而活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的过程,并能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三、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合作交流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对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为合作交流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没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之水。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之前就急于开展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从而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这样的合作其实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相反,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才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看到的才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教学中我们较多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从实践效果来看,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四、因人施教,发展个性人人参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用有效评价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麻烦事”,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可以从有效正面评价、委婉含蓄评价和多元理性评价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
有效正面评价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状态,让表扬适得其所,真正发挥积极促进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有分寸,既要给予学生慷慨真诚的表扬,也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表扬。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应不同,同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期待和反应也不同,教师应把握课堂中学生的即时状态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热闹”起来、“兴奋”起来,带动语文课堂的热烈气氛。
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在学生集体诵读课文后,说道:“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可是我想请一位同学再读一次给大家听。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我会给读得好的同学颁发一枚智慧星。”听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热情,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而且被我点到的这位学生,读得也很好。这样的激励评价,可以给予小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初见成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智慧星、小红花等小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功利心理”,将奖励作为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在奖励的心理驱使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委婉含蓄批评,智慧课堂洋溢温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太多,因为小学生是敏感的,教师可以用委婉含蓄的批评,用自省式批评和幽默式批评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印象,收获持久的评价激励效果。教师用充满智慧的话语,化解学生在课堂的错误尴尬,帮助学生纠正学习错误,保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批评智慧中成长。
如在“梦”的教学中,教师看到有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在和“周公”开小差,教师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说:“今天,在我们课堂上,我做了个梦。”学生们一下子笑起来,睡觉的学生也醒了,脸微微红。在课堂中,教师看到睡觉的学生,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以幽默的话语“叫”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化解了学生的尴尬,让学生能够较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较为轻松地参与到后面的课堂学习活动。
三、多元理性评价,驱使课堂伯乐明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反思学习,继而更理性明智地学习。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理性评价方法,建构多元互动课堂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堂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应用多元理性评价方式,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合作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促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运用评价获得发展。
如“放弃射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从福勒的体育风范出发,对福勒的做法给予肯定,教师评价道:“你的想法很棒,福勒的体育风范是高尚的!”也有学生说道:“福勒的做法是错误的,从一个专业球员的角度出发,他没能把握射门机会,是不称职的。”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予以否定,反而看到学生的个性思考,说道:“这位同学的回答与众不同,关注福勒的身份细节,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大家有没有看法呢?”学生们听到这里,纷纷陷入思考。随后,班级内分为两大派,一方拥护放弃射门,一方主张射门。看着学生们的积极讨论,教师感到非常欣慰,并没有打断学生的讨论。最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课文中“放弃射门”的“是与非”。在整节课中,学生们热闹非凡,教师并没有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而是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给予学生肯定,还引导学生去思考深层内容,使课堂充满智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教与学的“对话”,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状态出发,通过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体验学习的成功,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动力,让学生更努力学习。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的背后,可能会导致课堂“热闹”的浮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应将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强调,而造成学生失去应有的自信。评价就是要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勇攀高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种艺术,同一个内容,换一个说法其作用就有所不同。学生正处在敏感易于被打动的年龄,喜欢张扬,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好胜心强,他们总是想急于证明自身的能力,所以,他们需要表扬,喜欢鼓励。精心选择的评价用语,会抓住他们的心态,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作用和位置,会增强他们的活力,给他们创新的勇气,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功的激励不一定就是肯定的话语,许多肢体语言,于无声处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最好的鼓励。如用手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等等。
二、评价突出个体差异,突出每个学生的进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突出个体的差异,就是要从根本上放弃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对他们做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评价中放弃整齐划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变化,肯定学生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会在正确积极的评价中改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独有的一面。这样,他们就能够在自我发现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然后自我提高,最后达到自我完善。例如,在学习《望月》一文时,我让学生以月亮为本体说出一个比喻句,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比喻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弯弯的月亮像小桥。”
“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月亮像一个大圆盘。”
“月亮像一个圆圆的大苹果,让人眼馋。”
“月亮像一颗珍珠,高高地挂在天空。”
“月亮像小孩子的脸,娇艳可爱。”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要给予他们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我对这些句子给予高度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老师再提出问题时,他们的小手又举得高高的,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体会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传统的被评价者变成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新”就体现在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思维、见解,有着富有情趣的专属于儿童的评价语言。学生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能促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从而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不再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而是有着自己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欲望。评价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应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运用课本上的语言、或者加上自己以往所学到的知识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学生们在参与评价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对爬山虎的脚介绍得很详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有的学生说:“课文采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来介绍爬山虎的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小的脚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还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对爬山虎脚的作用描述得很具体,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们为了能参加评价,都必须经过“仔细想――大胆评”的过程。“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地去讲解,学生学习了例题之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味,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育从学生这一实体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学习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
2.把课堂则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
3.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例如角的认识一课,不少学生对角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桌、练习册等小物品角度的感性认识上,对于比较抽象的角的度数和直角锐角等进一步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结合高楼大厦的特点,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廓清了对建筑物直角、锐角和钝角等概念,并且还通过考察让学生对矩形、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对于复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在教材以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资料,组织进行专题教学。
二、课堂环节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环节的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1.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维方式,领悟学习方法,最终掌握“学法”,具有自学、主动学习的能力。
2.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为例,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较少,学生学习后普遍出现了对数字缺乏敏感热情的情况。为此,本人合理拆分了该课时中的知识点,并针对相关的知识点布置了合理数量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该知识内容的亲切感。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除法心算小竞赛,把学生分为三组,各组报出除数、被除数和结果,各组之间轮换角色,都有报除数、被除数和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的引导下加强练习密度,牢固掌握知识。
3.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如“乘法”一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启发学生回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第二天回学校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第二天回学校孩子们纷纷举手讲述了自己去超市购物,帮家里算水电费等经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
三、要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时空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检测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又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
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让学生猜并说出来,说的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为了调节气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体部位在空中“书写”字母。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趣味性。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诱趣”“歌曲导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长此以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迅速形成。这无疑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例如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听说训练活动,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如Dialogue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句话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三、创设情景,激发课堂教学
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建立如Dailytalk或2-4人一组的MakediaIogues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际,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
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
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pink,black,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ball”“black ball”“orange 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
又如在学习coffee,juice,Coke,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
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情绪,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叶奕乾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需要为中介的。黄希庭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识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简言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不仅包括人内心的主观体验,还伴随与之相一致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来考量他们内心的主观体验,这为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情绪与客观事物间存在一个中介,这就是“事物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教师是完全可以制造或去除这个“中介”的,这为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情绪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情绪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我们发现,学生间的矛盾往往由一些小事引起。而好的素养则可以避免这种矛盾的发生。比如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就可以化解交往中的尴尬。
其次,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使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脑思维活跃,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兴的时候思维一般很敏捷,这对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思维过程影响极大。而自卑、恐惧、焦虑、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反应呆滞,心神不安,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第三,情绪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关报道称,据科学家推算,人类自然寿命可达160岁。然而,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享年其半呢?究其原因,除了坎坷劳累之外,折寿的主要因素当首推感情损伤。由此可见,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愉快的情绪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而恐惧则起到相反作用。
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较差,家庭经济拮据,缺乏进取心,所以,一些同学都与自卑、恐惧、焦急、抑郁、愤怒、嫉妒为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是中职校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任务。下面,就以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为例,解读中学生消极情绪的消除。
(1)克服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带有自我否定倾向的情绪体验。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长久的失败体验,如对自己学习能力或品行评价过低,或认为自己的相貌不出彩,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从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切忌赶进度。问题答得好,自然受表扬,就算回答错了也要表扬学生的学习态度,要遵循“只要开心就好”的原则。要知道,此时的课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另外,让学生分组表演英语情景剧等,也是克服自卑的好方法。在表演中,让英语基础差的同学的台词简单一点,少一点,确保他们完成角色任务。要知道,成功是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
(2)消除恐惧心理。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恐惧心理首先来自于单词记忆。这就要求老师在单词教学上采取更多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应避免整节课教单词的枯燥乏味的做法,尽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3)走出焦虑阴霾。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过度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在英语课上产生的焦虑,往往是由于担心不会回答问题等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问题的难度不应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问一些是非题,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问一些问答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过度焦虑,让他们热爱英语而不是害怕。
第四,消除愤怒。这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学生对老师的正确批评教育往往由于认知错误而愤怒,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多采用欣赏教育的方法,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气质、性格,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杜绝学生愤怒情绪的发生。一旦发现学生有愤怒情绪,应暂停自己的教学、教育活动,并可以用更换主题的方法,消除引起愤怒的“中介”,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
总之,情绪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会影响我们的做人。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消除消极情绪,是中职老师重要的且是必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