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燃气管网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埋地压力管道涉及企业厂区的工业管道、输送油气的长输管道和城市燃气管道,它们会给地面设施和人员带来隐蔽性潜在危险,对工业安全生产和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威胁极大,由于这类管道的情况复杂,检测维护和对风险的辨识都非常困难,确保它们的安全运行在当代城市建设和工业安全生产中至关重要。

二、城市管网风险因素分析

随着全世界已建油气管道的增多和管道服役龄期的增长,因管道结构失效引起的爆管和火灾事故正日益增多。因此,近年来国外对管道的运行状态、环境因素和事故原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风险技术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输油气管线风险分析的操作规程。但是,引起管道事故的各种因素中,有的因素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腐蚀超压和第三方破坏等。有的因素是在管道建成时就已经存在了并且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管材中的可扩展裂纹除外。根据事故浴盆曲线所反映出的规律,这些不变化的因素容易在管道投运初期诱发事故,而可变因素主要在管道投运中后期造成管道事故。随着管道使用时间的延长,像腐蚀这类发展的因素会导致管道穿孔或者破裂事故的发生。所以,在管道风险评价中腐蚀因素应作为重点因素来分析。现在随着城市建设活动的频繁性更容易因第三方破坏造成这些输送易燃易爆有毒介质的压力管道发生泄漏和爆炸等事故,但第三方破坏和超压这两种因素诱发的管道事故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两种因素的模型需要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调查方可确定。国外通过管理机构组织采集油气管道的运行历史参数和事故发生率等基础数据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一些随机事故因素建立概率模型。

三、风险评价技术的经济性

风险评价是针对具体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性质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它主要研究风险问题中的个性问题。风险评价技术开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保险业,最早应用于金融保险投资等领域,是经济学的一项决策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了工程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晚,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尽管国内外已研究开发出了几十种风险评价方法和商业化的风险评价软件包,但由于风险评价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另外风险评价指标及其权值的选择与生产技术水平、安全管理水平、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每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限度。

根据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可把风险评价方法分为三大类,即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半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和定量风险分析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找出管道系统存在哪些事故危险诱发管道事故的各种因素、所处状态以及这些因素在何种条件下会导致管道失效事故的发生和对系统产生的影响程度,从而最终确定控制管道事故的措施。它是基于决策科学和贝叶斯统计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其特点是不必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不必采用复杂的强度理论和现代分析手段,不必具有完备充分的数据库系统。传统的定性风险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危险可操作性研究、失效模式后果与严重度分析法等方法。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容易掌握、便于操作且评价过程和结果直观,可以清楚地表达出管道的当前情况。其使用局限是评价结果不能量化。

2、定量方法。它是将产生管道事故的各类因素处理成随机变量或随机过程,通过对单个事件概率的计算得出油气管道的最终事故发生概率,然后再结合量化后事故后果计算出管道的风险值。它主要是对定性分析中已识别出的风险水平较高的故障类型进行详细的定量评价。需要利用概率结构学有限元方法、断裂力学可靠性技术与各种强度理论来对在役管线的剩余寿命和剩余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在评价的过程中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结果准确可靠。它在大量的设计资料、施工和竣工资料、运行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掌握裂纹缺陷的扩展规律和管材的腐蚀速率,由此运用确定性的和不确定性的方法来建立评估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分析求解。

3、半定量方法。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介于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与定性风险评价方法之间。是以风险的数量指标为基础,对管道事故损失后果和事故发生概率按权重值各自分配一个指标,然后用加和除的方法将两个对应事故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的指标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相对风险指标。半定量方法允许使用一种统一而有条理的处理方法把风险划分成等级。其所需原始数据较少,评价成本较低。

四、评分法简介

该方法通过对引起管线失效的各因素进行评分,结合管线失效后果形成一个相对风险指标来表示风险程度。按照W.Kent Muhlbauer的分类方法造成管线失效和事故的原因有四大类,即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和误操作。其中每一项的最高分为100分,四项的指数和在0~400分之间。

1、评分法的基本假设

(1)独立性假设。影响风险的各因素是独立的,即总风险是各独立因素的总和。

(2)最坏状况假设。评估风险时要考虑到最坏的状况,如一段管道总长是100km,其中有80km的埋深是1.2m,另20km埋深为0.8m,则整个管段应按0.8m考虑。

(3)相对性假设。评估的分数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一条管道所评估的风险数与另数条管道所评估的风险数相比其分数越高,这就表明其安全性要高于其他几条管道。

(4)主观性。评分的方法及分数的界定虽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资料但最终还是人为制定的,因而难免有主观性。

(5)分数限定。在各项目中所限定的分数最高值反映了该项目在风险评估中所占位置的重要性。

2、主要步骤及注意问题

(1)明确风险评价的任务。

(2)辨识造成管道事故的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危险源的数量、种类、性质和级别以便采取各种控制对策和措施,使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篇(2)

一、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农业高速发展,各种化学物质如农药、工业污染物等不断进入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日益加重,成为生态风险重要源头。为减少化学污染物的危害,对化学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十分重要。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是评估一种或多种压力下有害生态效应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能性的过程。现阶段研究得较多的是对化学污染压力的风险评价。我国化学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标准,针对评价各重点环节的实用方法进行全面阐述的文献较少见报,而这却是风险评价者在实际操作中所关心的内容。本文对化学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应用性的探讨,重点针对风险评价四部分核心内容——危害识别、暴露表征、生态效应表征和风险表征进行综述。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

1.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主要包括三个内容——风险源识别、受体分析和评价终点确定。通过对调查、监测和收集得到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确定造成风险的主要暴露源,并确定可能因此受到危害的对象——生物受体。评价终点是反映受体遭受污染物损害的指标体系,表征了生态系统的可测度特性,是风险管理目标的具体化和量化。

2.暴露表征

2.1暴露过程分析

研究暴露过程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与受体的特征。污染物对受体的暴露途径一般包括接触与摄入。接触是定量的,与受体接触压力的行为相关。摄入是受体对所接触污染物的有效吸收,与食物链、生物吸收因子、生物有效性、环境因子等因素相关。暴露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时间段,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通常将暴露时段上的平均强度作为暴露强度。

2.2暴露量估算

暴露量一般通过公式或模型来估算。以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的野生动物,可通过暴露公式来计算暴露量。对于水生生物而言,疏水模型是研究有机物富集的经典模型,但由于过于简化,与在实际环境中有较大差异,目前多用于水生生态营养级较低、定量要求不高的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4,5]。对处于较高营养级的鱼类,根据其生理过程的研究成果,Nichols等[5]利用鱼体生理富集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了鱼体有机物富集的过程,研究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评估化学污染影响时,全面顾及整个食物网而不减少受体,有利于得到更准确的暴露量评估。Sharpe等[6]制定了估算食物网生物富集的框架,表征了水生物种、陆生物种以及鸟类的污染源及其转化过程。

3.生态效应表征

3.1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生态毒理学研究是生态效应表征的基础,主要通过实验室研究的生态毒性数据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目前美国EPA建立了比较详尽的毒性数据库ECOTOX,主要是针对水生和陆生动物和植物的单物种试验,在美国的生态风险评价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毒性数据库,毒性数据的获取也多参照ECOTOX数据库。

3.2 生态效应外推研究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剂量-反应关系往往不是通过试验直接得到的,而是应用外推的手段,来拓展实验室毒性数据的适用范围,解决某些数据无法获取的问题,从而建立剂量-反应关系。通常外推包括物种间的外推,评价终点间的外推以及不同场所与条件的外推。许多外推方法受数据库的限制,若缺少充分经验或对作用机理不了解,外推的不确定性很大[1]。

4.风险表征

4.1 定性方法

风险表征包括了定性和定量方法,定性评价所需的信息量少,评价结论包含的信息量也少,一般只有在低层次评价或者数据有限,评价无定量要求的场合中使用。Long等[7]对海洋和河口沉积物中化学污染物的生态风险阈值进行了研究,用风险评价的低值ERL(effects rang-low,生物效应几率50%)及中间值ERL-ERM分别表示有生态风险或偶尔存在生态风险,来评估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可能对生物产生的生态效应。

4.2定量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在生态风险评价中较为常用,主要包括风险商法、指数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法,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风险商法。风险商法是用环境暴露浓度与相应效应表征中的毒性数据相比,得到风险商值。用于表征生态效应的毒性数据亦称为毒性终点值,通常选用半致死浓度值、半数效应浓度值、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值等。指数法主要有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以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使用最为广泛,它是1980年瑞典科学家Hakanson提出的针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8]。概率风险评价法是将环境暴露浓度和毒性数据的点估计用其分布的概率来表示,以计算风险存在的可能性。由于毒性数据是用概率表示,概率风险评价考虑到了不同物种受体间的差异,已被用来估计种群或群落暴露于潜在危害物时对这些物质的不良反应[9]。概率风险评价一般用图形来表征,常见的有概率密度曲线、联合概率曲线、累积分布曲线等。

三、展望

化学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即将在国内外更加广泛地使用。展望未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发展趋势:

篇(3)

油气长输管道在运营过程中会发生因第三方破坏、腐蚀、超压等原因所造成的管道破裂或泄漏事故。一旦发生管道泄漏和破裂事故,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及经济损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地防止油气管道灾难性事故的发生,风险评价方法被引入到油气管道工程风险管理中。

一、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风险是指从事某项活动时,在一定时间内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一方面与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故通常将风险R定义为事件发生概率P与事件后果C的乘积[1]。即:

R=P×C

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是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技术,它是将油气管道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与专家经验相结合,借助相关学科对油气管道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 进而减小油气管道的运营风险[2]。

二、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的演进

目前,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定性风险评价、半定量风险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

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找出油气管道系统存在哪些危险,诱发油气管道事故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对系统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会导致油气管道失效,最终确定控制油气管道事故的措施 [3]。

半定量分析是以风险的数量指标为基础,对油气管道事故损失后果和事故发生概率按权重值各自分配一个指标,然后用加和除的方法将两个对应事故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的指标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相对风险指标。最具代表性的是指数法。

定量评价法是基于失效概率和失效结果的直接评价,是一种定量绝对事故频率的数学和统计学方法。预先给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事故的损失后果都约定一个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单位,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是最准确的。定量评价法是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高级阶段。

三、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

1.故障树分析方法(FTA)

FTA是1962 年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A. B.米伦斯首先提出的,是一种非常主要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FTA 作为一种逻辑演绎分析工具,用于分析所有事故的现象、原因和结果事件及它们的组合,从而找到避免事故的措施。

2.失效模式、影响和评价分析(FMEA)

FMEA 是一种能对元件或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它以预先准备好的数据、表格、计算机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失效概率,给出可能的失效模式和失效结果。FMEA 的优点是不需要特别的软件支持,能处理有效信息,并能用成熟的风险模型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确定性的指导。

3.指数法(Index Method)

1996年修订出版的《管道风险管理手册》完整地提出了管道风险指数评分法。该方法对影响风险的各因素作了独立性假定,并考虑到最坏状况,其得分值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管道事故的原因有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操作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评分均为 0~100 分[4]。

4.概率风险分析(PRA)

PRA 是一种能识别和描述事件组合的分析方法,即:如果事件发生,可以描述将导致的严重事故或任何其它无法预料的事件;评估每一种事件组合发生的频率;评估结果(如安全,经济和环境方面)等。PRA用物理模式来描述事故的进程和危险材料在环境中的传播,用逻辑模式来描述导致严重事故的复杂事件,这两种模型是用概率方式提供事故危险特征的。

5.结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SRRA)SRRA是一种基于PSM中的失效数据、专家意见、分析模型、构件初始状态假设、载荷条件、结构老化、构件寿命和控制顺序的评估构件失效概率的方法,它也可用于决策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修理、维修或继续观察。

此外,油气管道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还有:海恩里希风险分析(HRA)、概率结构力学(PSM)等。

四、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建议

1.构建人因因素可靠性分析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设备的可靠程度已大大提高,故人的行为对系统安全性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油气长输管道的潜在风险中,人的行为贯穿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整个过程,对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2.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油气长输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做到科学合理的同时,又要兼顾针对性、完备性、相关性、独立性,并且能从总体上反映实际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油气管道风险研究。

3.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模型

油气长输管道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如结构复杂、建设周期长等,在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一定要考虑被评对象的特点及可获得的资料,根据油气长输管道的实际状况来确定评价模型。

4.构建合理的数据筛选制度

篇(4)

一、引言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要使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必须清楚所面临的风险,并对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然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除了银行等风险较大的金融行业对风险评估比较重视外,大部分企业对风险评估的作用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对风险评估的重视度不够。然而,大多数公司舞弊案件的发生,究其根本都是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强,对于风险评估方面更加松懈,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汽车制造公司是我国制造业的领头羊,而上市公司代表我国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取汽车制造上市公司来具体说明内部控制风险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希望能对完善汽车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改进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标准提供借鉴,从而实现汽车制造企业健康、稳定、良性发展。然而,由于内部控制各指标评估资源的模糊性、未知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处理。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等,但这些方法不能同时解决上述问题,证据推理作为一种不确定推理方法, 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国外出现了大量文献。证据理论能够很好地表示“不确定性”、“无知”等重要概念, 并具有无需先验概率、推理形式简单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不确定性证据处理中,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D-S证据理论将评估资源的模糊性进行了有效的处理,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二、基于证据理论的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评价模型

(二)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评价模型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上市公司构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的要求,结合COSO报告的精髓,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公司的风险评估操作规范和程序,构建了风险评估操作程序体系如(图2)所示。结合上述操作体系,综合考虑汽车生产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以及影响内部控制风险评价的要素,构建汽车生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包括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净利率、资产负债率等11个定量指标和其他21个定性指标。对于“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子指标的选取,主要是根据财务指标所反映的企业四大能力,同时考虑到数据披露的全面性和篇幅的限制,分别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来从披露的数据上反映此项能力,即增长能力(总资产增长率)、盈利能力(销售净利率)、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总资产周转率),进而反映企业的财务和运营风险承受能力,另外,选取企业价值、企业信用等级和汽车销量排名来从市场价值上来反映企业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对于“业务层面风险承受能力”子指标的选取则是根据汽车生产企业的行业状况决定的。其中,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销售净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资产总额×100%;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三)基于证据理论的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评价模型建立本文采用证据组合观点,用专家评价定性指标,将定性的专家意见与定量指标进行科学的融合。但专家的评判意见也是带有主观性的,也会存在偏差,并且有时会出现含糊或不确定的认知状况。所以在这类定性评价中,由于信息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运用信息进行判断的专家的不确定性,使得评价结果的最终确认和可信性方面受到挑战。而基于证据组合的信息融合方法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需要处理的对象,建立多层次多属性结构模型(如表1)。本文所建模型是一个三级指标体系即多层次结构模型;体系中涉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多个属性即混合多属性结构模型。为了实现最后指标的综合处理,必须把所有的指标形式统一,具体来讲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有定性指标均转化为定量指标,即定性指标定量化;二是将所有的定量指标均转化为定性指标,即定量指标定性化。而前者比较适合多个评价方案的比选排序,后者比较适合单个方案的评价。况且证据理论适用于评价定性指标,解决其中存在的不确定和不完全信息,因此,应该对定量指标定性化。

第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通常是多层次的。为便于说明,先假设评估指标体系为单层次,此时,评估指标体系可表达为指标集,记为U={Uj|j=1,2,…,t},记评语集D={?兹(p)|p=1,2,…,t},D即为辨别框,本文中可令D={优(?兹(1)),良(?兹(2)),中(?兹(3))},较差(?兹(4)),很差(?兹(5))。

第三,定量指标的定性化。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同层指标中X1,X2,…,XL为定性指标,指标Y1,Y2,…,YR为定量指标,它们的权重分别为w1,w2,…,wL和v1,v2,…,vR。对于定量指标,其数值与方案的评语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虽然对某个特定的数据来说,其与评语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评语与指标数值范围总存在一个粗略、相对较易识别的对应关系。对于定量指标,先确定所需评价指标的最大临界值Yjmax和最小临界值Yjmin,在其中插入等距离的三个点Yj1、Yj2、Yj3,(Yj1>Yj2>Yj3),再区分效益型和成本型指标,分别用(4)和(5)式进行处理。

i=2,3,4;d=(Yjmax-Yjmix);其中Yj0=Yjmax;Yj5=Yjmix。Dji反映了某一指标Yj经过定性化后属于等级Di的隶属度。此时,定量指标经过上述转化已经变成定性指标,并被赋予了不同等级的标度值。结合原有的定性指标X1,X2,…,XL,形成了新的定性指标体系。

第五,基于证据理论的计算方法。为了完成综合评估任务,还必须获得指标Xi(定性指标)关于评语子集?兹(p)的隶属函数(记为?滋?兹(p)(xj))该指标值是一个评语集,体现了评估资源中的模糊性。此时是由专家、评委直接给出U关于该指标的评估结果,表达为D={?兹(p)|p=1,2,…,t}上的一个mass函数。借助以上评估资源,可以采用D-S 证据理论实现对U的模糊综合评估,过程如下:

Step2:基于D-S合成规则(参见式3),组合成与指标集U={Uj|j=1,2,…,t}有关的t个mass函数,记组合的结果为M*,则有M*({?兹(1)},{?兹(2)},…,{?兹(p)},D)=M1?茌M2?茌…?茌Ms…(8)。式(8)的意义在于:通过t个函数的正交和,综合处理评估资源中的模糊性和未知性。

三、案例分析

(一)评估体系建立为了进一步说明方法的应用以及评价效果,有针对性的对BJ汽车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下面仅以BJ汽车有限公司为例进行说明。依据上述方法,对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设评语集D={?兹(1),?兹(2),?兹(3),?兹(4),?兹(5)}={优,良,中,较差,很差}。其次,确定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值如(表2)所示,各项指标值是通过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网和中国汽车网以及各上市公司披露的2009年年报来获取的。

(二)定量指标定性化 依据公式(3)和(4)对定量指标定性化。由于各指标的转化方法相同,下面仅以“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来说明。由于所选取的示例指标是效益型指标,因此采用公式(3)进行转化。首先确定所有汽车生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率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该指标的最优临界值和最差临界值,分别为0.2719和-0.4067,结合BJ汽车有限公司该指标值,共同代入公式,计算得到BJ汽车有限公司在该指标上的隶属度分配。H(U311)={H1,H2,H3,H4,H5}={0,0.7468,0.2532,0,0}。同理,可以得到其他定量指标经过转化后的定性指标隶属度分配值。

(三)权重确定 由层次分析法求得一级指标权重和二级指标权重,收集专家评估资源并针对各三级指标确定专家权重集。为了方便说明,现以“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即U4的评估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一级指标权重为w={w1,w2,w3,w4,w5}={0.3,0.2,0.2,0.2,0.1},二级指标中第四项指标权重为w4={w41,w42}={0.6,0.4}。

Step4*:根据式(9),可由M1*得到U1关于各个“评语命题”的信任区间。例如,该企业在U1方面的评语为“优”的信任区间为(0.2118,0.5858),“良”的信任区间为(0.2729,0.6469)。根据式(10),可由M1*得到U1在模糊评语集{优,良,中,较差,很差}上的概率分布(0.3383,0.4359,0.1863,0.0395,0),显然,企业在评语方面为“良”以最大概率成立。这与实际情况相符。本文为针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U的综合评价,应仿照上述步骤获得其他二级指标的评估资源,从Step2*开始继续以上步骤,此处不再赘述。

四、结论

本文汽车制造业的特点,建立了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评价模型,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从以上评价过程来看,该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将评估资源的不完备性和模糊性予以分散化,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还能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从而为评估对象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希望能使企业的发展有所收益。

*本文系安徽省会计学会2009年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T2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丁勇、梁昌勇、蒋翠清:《基于证据理论的企业知识链绩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2]鞠彦兵、冯允成、姚李刚:《基于证据理论的软件开发风险评估方法》,《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年第3期。

[3]辛金国、赖丽娜、郑明娜:《浙江省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探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篇(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32

0 引言

中小企业是中国数量最多、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上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上中小企业特有的风险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在处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存有较大的运营风险。因此,建立起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信用风险评级方法主要有以5C为代表的专家评判法、统计模型法、神经网络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把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界定为财务类与非财务类因素,然而由于非财务类因素受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又很难确定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会导致评判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找到一种能够同时处理多因素、主观性以及模糊性的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据此,本文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构建了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实现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有效结合。

1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个因素,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与以往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不同,本指标体系将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因此能够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具体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2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能较好地解决难以量化的、模糊的问题,能够综合有效地分析企业信用风险问题。

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根据表1中的评价体系,信用风险的评价因素集共有三层:目标层U为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准则层A={行业状况A1、市场竞争A2、管理水平A3、财务状况A4、履约状况A5,创新水平A6}共六个因素,指标层a={a11,a12,…,a64}等共23个因素。

2.2 确定评语集

评语集是由评价因素可能出现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本文确定评语集为V={V1,V2,V3,V4,V5},其中V1,V2,V3,V4,V5分别代表信用风险很低、信用风险较低、信用风险一般、信用风险较高、信用风险很高。

2.3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权重分析方法。

2.3.1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根据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比例标度法,邀请专家组比较两两因素间的重要程度,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

2.3.2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构造的判断矩阵,采用方根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几何平均数:wi=∏nj=1aij1/n(i为行号,i=1,2,…,n);然后对向量wi=\[w1,w2,…,wn\]T进行归一化处理,令Wi=wi/∑ni=1wi,则向量Wi=\[W1,W2,…,Wn\]T即为指标权重。

2.3.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来判断该矩阵的可信程度。一致性比率CR的计算公式为:CR=CI/RI;其中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可通过CI=(λmax-n)/(n-1)

计算;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确定的,数值查文献可得;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计算公式为λmax=1n∑ni=1Awiwi。

检验标准如下:若CR≤0.1,则判断所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能够接受;如果CR>0.1,说明所检验的评判矩阵需要调整,待调整到能够接受为止。

2.4 确定隶属度

因为多层次评价体系中各个目标之间缺乏统一的度量标准,难以对指标进行比较,所以在综合评价之前,首先确定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价值,即计算隶属度函数值。在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时,应该区别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2.4.1 定性指标的隶属度

定性指标难以定量表示,通常采用模糊统计法确定其隶属函数关系,即让参与评价的专家按照规定的评语集确定各评价指标所属的等级,统计指标属于各评语等级的频数mi,专家人数为n,则其隶属度向量raij=mij/n,raij表示评价指标ai隶属于评语等级j的隶属度。

2.4.2 定量指标的隶属度

假设评价因素集中每个因素对于其信用风险评价的隶属度函数都是按照一定的线性关系变化的,那么如果因素的指标值和其信用有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就可以得出第i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方法:r(x)=(x-xi)/(xi+1-xi),xi

2.5 计算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模糊综合评价向量是由各指标的权重向量与隶属度向量构成的模糊评价矩阵组成的模糊合成运算。准则层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用各指标层因素对应指标的权重与其模糊评价矩阵的乘积表示,即FAi=WAi・RAi(i=1,2,…,6),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FU=WU・RU。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等级。

3 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算例分析

本文选取南京市中小企业A公司为算例进行信用风险综合评估分析。

(1)首先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要求专家根据各层次指标间的重要度进行两两比较赋值,构造判断矩阵,利用AHP法计算的各指标如下:

WU=(A1,A2,A3,A4,A5,A6)=(0.066,0.193,0.101,0.231,0.379,0.077)

WA1=(a11,a12,a13,a14)=(0.172,0.135,0.270,0.422)

WA2=(a21,a22,a23)=(0.571,0.286,0.143)

WA3=(a31,a32,a33,a34)=(0.246,0.192,0.426,0.136)

WA4=(a41,a42,a43,a44)=(0.167,0.262,0.118,0.453)

WA5=(a51,a52,a53,a54)=(0.413,0.292,0.187,0.108)

WA6=(a61,a62,a63,a64)=(0.192,0.384,0.301,0.123)

(2)采用专家评分法,让各位专家依据评语表对该企业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级,其中定量指标隶属度的计算方法与上文一致,结合企业的经营数据以及行业的平均值计算。得出各指标的隶属度向量构成模糊评价矩阵R,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如行业状况A1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为:

所以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为:

FU=WU・RU=(0.0127,0.3496,0.5398,0.1447,0.0009),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以及评语表,可知V3的综合评定值0.5398高于其它等级,所以判定该企业的信用等级处于V3水平,信用风险一般,针对该企业进行授信的整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估把控的。

4 结论

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特性,很难用以往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所以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充分发挥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分析定性和定量指标时的优越性,建立起一套多层次、完整、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最后结合算例分析也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关系复杂、种类繁多,使其评价指标之间可能存有关联性,这一点在本文中未深入探讨,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继续研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邹琳.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2]张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J].商,2015,(45):180-181.

[3]Altman E I. Credit risk measurement: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1):1721-1742.

[4]申菲,刘碧玉,颜爱民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5,(02):128-130.

[5]李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篇(6)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或其他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依据。在市场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篇(7)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篇(8)

1.商业银行外部信用评级原理及发展

信用评级,也称资信评级,是由专业的独立机构或部门,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一整套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通过收集定性、定量的信息对影响经济主体或金融工具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对这些经济主体或者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内按市场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达到为投资者服务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分为内部信用评级和外部信用评级。内部评级指的是由银行内部专业的信贷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债项进行的对方履行合同约定及还款能力和意愿的综合评定,其主要用途是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外部信用评级,就是外部人根据其披露的公开信息以及提供的部分内部信息,在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信用质量作出综合评估,将各个商业银行划分为相应的等级,并用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向社会公众公开评级结果,用来揭示各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评级的起步相对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相对单一的金融结构。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那时银行发展主要依赖于居民存款,市场化的资金来源相对较少。在这种背景下,由于银行没有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需要,相应也就没有了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基础。随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于2004年,工商银行于2005年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后,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城市商业银行为辅的我国商业银行群体初步形成。资本市场上也开始出现了对银行评级的需求,我国银行评级业随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我国现有信用评级方法与思路

在我国, 2003年4月银监会分立之前,没有专门的银行监督机构,也没有一个可供市场参考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2006年银监会推出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同年一些社会评级机构也开始每年对国内部分股份制银行进行主动评级。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信用评级事业才逐步得到了发展。目前,在我国对商业银行进行外部评级的机构主要有银监会、中诚信和大公国际三家。各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与思路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一致,都包含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体系可作如下表比较:

所以,对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外部评级项目可作如下概括:

2.1基本财务面评价

三家评级机构对此都有涉及,其中银监会对基本财务面又细分为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状况三部分来分别评价,大公国际和中诚信是合并为一个方面来评价的。具体在评价时,三家评级机构又各有侧重:

在评价资产质量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定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中诚信则采用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占股东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百分比、关注类贷款占不良贷款百分比来衡量。

在评价盈利能力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率、风险资产利润率,定性指标包括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而中诚信采用的是拨备前利润平均风险资产回报率、净利差、净风险资产回报率等定量指标,大公国际主要使用了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贷款净利息收益率、费用收入比、盈利稳定性等指标。

在评价流动性状况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定性指标包括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的调配情况、流动性的管理情况、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中诚信采用的指标有市场资金依赖度、贷存比。大公国际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例、本外币存贷款比例。

2.2资本充足性分析

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定性指标包括银行资本构成和质量、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银行对资本的管理情况。大公国际除上述定量指标外,还设计了所有者权益 /总资产的定量指标和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性的定性指标。中诚信采用指标与此类似。

2.3公司治理与管理评价

三家评级机构均采用了定性指标来进行评价:银监会采用的指标有: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中诚信采用的指标包括所有权结构、关联交易风险、管理策略及管理质量、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大公国际采用的指标包括所有权和组织结构、主要人员风险(主要是指董事长或行长经营风格、道德品质、个人学识等因素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影响)、内部与关联方风险、信息披露质量、风险偏好等。

2.险管理评价

对风险管理的评价银监会主要侧重于市场风险的评价,其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利率风险敏感度、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定性指标则有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中诚信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则包含了多项风险,包括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六个方面。类似的,大公国际也在信用评级方法框架中对风险作了详细地阐述,他认为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采用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利息回收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等定量指标和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程度、管理层风险偏好等定性指标。

2.5运营环境评价

银监会对环境的评价归为了不占任何分值的其他项,相对而言,中诚信和大公国际则把对银行所处环境的评价放在比较高的地位,如中诚信将银行的经营环境又分为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四方面进行了评价。而大公国际则采用了定性指标来衡量:如营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的影响、监管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2.6运营价值评价

银监会在《内部指引》中对此未曾涉及。而中诚信认为品牌价值反映的是银行在某一特定地域市场或业务领域中市场地位的稳固程度,其在评估银行的品牌价值时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定位、可持续的市场份额、业务的地域集中度、收益稳定性与多元化。对银行营运价值的评估也是大公国际银行评级的主要因素之一。银行的运营价值主要是指银行可以藉此获得长期稳定的、超出平均利润水平的盈利的优势或能力,这种优势或能力可以产生自银行的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其采用的指标包括资产规模、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等定量指标和收入多样化程度、营业区域覆盖范围及分散化程度、收入稳定性等定性指标。

2.7外部支持

与银监会不同,是否存在第三方的支持是中诚信和大公国际的分析师都仔细考虑的问题。中诚信认为与其他发债主体一样,银行的还款能力并不仅由其内在财务实力决定。 一家实力较弱的银行如果能在出现支付危机时获得第三方支持的话, 其还款能力也会获得增强(第三方可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股东、市场同业)。所不同的是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获得外部支持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大公国际在考虑银行整体信用状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所有权的特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外部支持对银行整体信用状况的影响:国家或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外部支持、股东对银行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邓渊剑.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用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2009年6月

[2]张凌云.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2010年5月

[3]中诚信国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2007年6月

篇(9)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篇(10)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 企业税务管理案例分析 下一篇: 广告设计培训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