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教学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实验教学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9-01

初中地理教材和图册中都有大量的地图、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图等图像,正是这些图像组成了具有极其丰富内容的图像系统。这既体现了地理学科与初中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也是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这些地理图像涵盖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以图创境

初中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特征来开展地理课教学。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各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尤其是景观图像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在课程导入时就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在教学“经线和纬线”时,如果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是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既枯燥乏味,也很难使学生一下子就将经纬线的概念分清楚。这时,如果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地球自转以及经纬线等相关视频和动态图片,再将视频和图片中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听,就能加深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图探究

以图探究是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通常本环节都会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在之前的教学情境背景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地理图像,然后设计一系列不同程度却呈阶梯型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第二个模块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即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主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最后独立解答问题;当问题难度较大时,就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控制好探讨的时间,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第三个模块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结合学生的发言,再结合地图对答案加以纠正、补充。例如,教师在讲解“日本”章节时,就可以让学生读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地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以及日本地形图,探究日本的地理位置问题。当学生读完日本地形图时,让学生用笔描绘出日本的45°N以及北回归线,从而明白日本领土是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在读完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以及亚洲地理分区图后,让学生说出日本位于我国的哪一方位,日本位于亚洲的哪一方位。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读完日本地形图后,思考日本的平原和山地哪一种多;可以结合日本及附近地区的地震、火山带图,让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讨论日本为什么会多地震、多火山。通过读图和探究环节,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大脑、眼睛、手和口都得到充分调动,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了地理知识,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以图巩固

篇(2)

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护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护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教学应有助于学生获得和提高直接的护理知识和操作经验,学会关心和参与,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角色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基础护理学》实验的第一课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入门的第一课,也是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研究,针对护生初次接触专业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现将教学体会介绍如下:

1护生初次接触专业实验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入学第一年的基础医学教育中,护生参与的实验课基本针对的是标本或数据,没有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专业,从而导致护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模糊,没有深刻体会到护理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重练习质量,忽视护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铺床法是《基础护理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多数护生反馈上完课后感觉疲劳,认为护理操作劳动性太强,使护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有些护生尤其不是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容易受社会对护理的各种偏见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主要是照顾病人,地位不高,看不到护理事业的发展空间,参与实践的时候会产生厌学、逆 反的情绪。

2 《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重要性

《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入门的第一课,也是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因此,第一课在整个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使护生更好的完成基础和专业教育的衔接过渡,减少过程中产生消极负面影响,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护生熟练掌握该堂课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良好的首因效应,让护生在穿上护士服的第一时间,在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的第一步,使护生对护理这个神圣的职业充满热情,稳定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同时,指导教师应善于引导护生顺利完成基础医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过渡,提高护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3《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教学改进方法

3、1 优化实验室资源,体现护理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加大实验室教学投资力度,缩短实验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差距。逼真模拟医院环境,合理放置各项仪器设备,悬挂艺术画,将实验室布置得温馨、整洁,具有人文气息。第一课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介绍实验室的环境及设备的用途,使护生改变以往自然学科实验室的印象,在第一时间对将来要工作的环境充满好感,稳定护生专业思想。

3、2 规范要求护生着装、仪表、行为举止等,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教师应以身作责,以自身为榜样,在第一课时认真指导护生规范着装,要求护生不能佩戴首饰并讲明原由,强调“四轻”等工作原则。同时,强调实验课上不能随意坐卧病床等规则,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教学中综合实践护理美学、心理学、形体学、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知识, 使护生在穿上护士服的第一时间深深热爱白衣天使的这一职业,塑造端庄、优雅、干练的职业形象。

3、3精心组织教学环节,激发护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3、1 教师演示:《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计划安排较为紧凑,每次课开设的都是不同的操作技术。在短短的四个学时中要使护生掌握该项操作并能熟练应用,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师演示这一环节中,护生已经过《基础护理学》理论的学习,同时观看过该操作技术的多媒体示教片,对该操作技术已有一定的印象。教师演示时应改变以往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讲解不必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而是侧重于演示重点、难点及操作原则,使护生不再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的手法,死记操作程序。教师演示应起引导作用,注重护生个性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发展,还更多的时间给护生参与实验,在练习中思索,加深对操作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3、2护生练习:铺床法是《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第一课的内容,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使用率较高的操作之一。多数护生练习结束后反映腰酸背痛,认为铺床法是一项劳动性强而技术含量不高的操作,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在第一印象上产生误解,影响整个实验教学的效果,甚至对今后的职业产生负面消极的情感。这是因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护生在练习时往往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动作,按部就班地按书本的操作流程练习。操作机械,虽规范但过于死板,虽严谨但不灵活。护生练习几次后就明显感到疲倦,缺乏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实践反思讨论法等指导护生参与练习,增加课堂趣味性,使护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譬如练习时护生扮演患者,护生能够体验到患者的感受,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更多的感受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同时,在练习中培养护生沟通、人际关系处理及团队协作能力,使护生从实验室就养成人性化护理的习惯。

3、3、3讨论总结:在护生练习后常规安排讨论总结环节,以往均是教师观察护生练习后的总结反馈,这样虽能进一步加深护生对操作的印像,但同时也制约了护生自身的实践反思。教师应该鼓励护生积极发言,勇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铺床法中,指导教师可以引导护生从自己扮演患者的角度进行反馈。比如:在你扮演患者的过程中,你对为你操作的护士哪些地方不是很满意?如果你是患者,你希望铺床时护士应注意哪些细节?有“患者”回答:希望护士操作时动作轻柔、幅度小一些,尤其是更换被套时,如不注意细节,患者将暴露在被褥外,如环境过冷还会导致感冒等不良后果发生;当更换枕套时如果移动头的动作太快稍不注意就会夹住头发使患者感觉不适。诸如此类反馈,可以更加全面的进行实验效果的总结,使护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4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激发护生的进取心。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定期进修深造,经常阅读国内外护理期刊,了解先进学术动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教材的内容较临床实际相对有些滞后,实验指导教师应该应用循征医学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培养护生临床决策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中不要过分强调操作步骤的统一和动作的规范性,只要不违背操作原则,合理即可。针对铺床法这项操作,有诸多学者提出了临床更实用高效的操作方法,孙玉华老师研究表示将折好的被筒的尾端折于床垫下不科学,应为被子缩短紧绷,病人感觉不舒适,且肩膀外露,容易着凉,晨间护理时常常是护士刚折好后病人又拉出来,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唐青老师等在《改良铺床法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表示,改良铺床法即大单左、右角打结法铺床时所耗费的时间比常规法减少50%-70%,铺床后床单元平整维持时间比常规法提高7倍,实用,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教学中可以引进临床先进的方法,使护生意识到护理操作应与时俱进,同时激发护生的进取心。

总之,《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在护理实验教学乃至整个护理专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实验指导教师应重视第一课的实验教学,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护生更好的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培养专业思想稳定、有责任心和爱心、专业技术过硬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文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思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019.

篇(3)

自新课程理念实施以来,追求高效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广大教师为此不断实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教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在诸多教学方法中,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现实的方法,也是初中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它们对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具有突出意义。下面笔者就以“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及表示内容详略程度的关

系”为例,运用这两种方法,设计两个片段施教,以对比差异。

片段一:演绎法讲解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比例尺的图1:溧阳市政区图”和“大比例尺的图2:天目湖导游图”)

师:到了天目湖,要想详细了解景区概况,你会选择比例尺大的还是比例尺小的地图呢?

生:比例尺小的。

师:比例尺小的?请你判断图1和图2的比例尺,谁大谁小?

生:图1比例尺小,图2比例尺大。

(教师补充:比例尺的大小取决于分式中的分母,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亦然。并且利用课件在图1中突出显示天目湖的位置范围)

师:在同幅大小的地图上,同样表示天目湖,有何差异?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还是小?表示的内容详细还是简略?比例尺小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回答。

师:那么,要想详细了解景区概况,我们应该选择哪种地图?比例尺大的还是小的?

生:比例尺大的。

师小结: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片段二:归纳法讲解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1:溧阳市政区图和图2:天目湖导游图)

师:假如妞妞已经到了天目湖,她想要详细了解景区概况,你会建议她选择哪幅地图?为什么?

生:图2,因为图上有具体的景点。

师:你游玩过这些景点吗?能列举一些吗?

生:龙兴岛、茶文化精品园、湖里山、乡村田园、海底世界……

师:这两张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谁大谁小?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比例尺,统一换算成分式比较,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亦然)

师:在同幅大小的地图上,同样表示天目湖,有何差异?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还是小?表示的内容详细还是简略?比例尺小的呢?

探究活动:学生每4人为一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指图汇报成果。比一比哪组既快又准,然后给予加分表扬。学生积极性高涨,探究氛围浓厚。

师小结: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本身很抽象,片段一运用演绎法教学,一开始就抛出难题“要想详细了解景区概况,你会选择比例尺大的还是比例尺小的地图?”学生不知所措,回答普遍出错。教师应给予学生认真看图、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两幅图的比例尺大小也最好由学生自主判断,这样获得的认知岂不更好!

片段二中为突破重难点,笔者设计了“高标准、低门槛”教学,让学生按照明确的活动规则,体验探究活动,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跨越一个个“低门槛”,逐步累积直至抵达终点,实现了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显然,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主体地位突出,更好地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纵观两大片段的对比施教,我们不难发现,演绎法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先为学生介绍规律,再用事实解释规律或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归纳法正好相反,先给学生一些具体事实,让学生从分析这些事实中归纳规律。由此可见,归纳法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施和技能的培养,更利于构建探究学习模式;而演绎法注重知识的直接传授和获得,容易陷入教师单向灌输的局面。

就我个人而言,初中地理课堂不仅要有趣,更要追求有用有效的高标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比较热衷于归纳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篇(4)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1 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1.2 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将耀斑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的能量折算成百万吨级的氢弹,再按地球上现有60亿人口均分,则每人可以分到一至两颗氢弹”来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6000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垃圾有80%运往城郊堆积起来,大有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来说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状况。

1.3 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加以引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1.4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

1.5 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如我在讲到高二地理抽烟有害健康时,我说:“抽烟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节省衣料(很瘦)、四是永远不老(早死)”。又如:“化石是文字,地层是书页,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领土轮廓很象是一只穿着皮靴的巨脚在踢足球”;还有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来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在讲到黄河含沙量巨大时用“黄河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年带走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一位外国学者惊讶地称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为中华大地上的‘主动脉出血’”来作为总结等等。

此外,在地理教学语言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篇(5)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原理。如何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和原理呢?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课堂逐渐应用了“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归纳与演绎

何为归纳?何为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具体而言,归纳是从个别性案例抽象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列举事实,再总结规律,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而演绎则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即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简而言之,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归纳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的研究,把握个性中的共性,以个别的、表面化的经验中抽象出原理;而演绎所依据的前提则是由归纳得出的一般性原理,然后根据具体的情景推导出特殊结论。

2.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生在这一时期,心理、生理逐渐走向成熟,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转化阶段,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阶段,抽象概括能力大有提高,思维更加敏捷,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产生的新想法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迁移能力较强。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宗旨,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生活现象,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益处。

3.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

从上面的探讨中可以发现,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当前的课程理念。

“先归纳”——从学生所了解的事例出发,构建教学情境,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将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后演绎”——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之后,再进行必要的演绎,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学识与主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案例——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为例

教材以“美国东北匹兹堡及其周围区域的发展状况”为例,阐述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材料一: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二: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而且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本地环境,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受到一定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材料三:近半个世纪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匹兹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材料四:严酷的现实迫使匹兹堡从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向多样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该城已经成功地完成经济转轨,从低谷走向新的繁荣。在匹兹堡新的经济结构中,高科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城历史上就有一定的科技基础。1886年,电气发明家威斯汀豪斯(1846—1914)在这里创办了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又译西屋电气公司)。早在1920年,匹兹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使广大听众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现代传播媒介的无穷益处。1957年,该城郊区建成美国第一座核电站。今天,匹兹堡集中有150个科技研究机构,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5万人,开发从核反应堆、计算机软硬件到机器人等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此地还是美国的几大医疗中心之一,装备着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经过治理的匹兹堡,恢复了山清水秀的面貌,遍地绿树芳草。市内空气清洁度和河流水质均已达到政府规定标准。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美国东北部以匹兹堡中心的周围区域的发展过程:初期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快速成长的工业化阶段+衰退阶段再生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具体发展变化表现为:

经济发展水平:低高

区域产业结构:“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

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区域空间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小大小

城市分布:点面(缺少大型中心城市出现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城市密集)

对外开放程度:低高

对外联系方式:稀疏的线状分布密集的交通网络,现代信息网络

区域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因此,判断一个区域处于哪个阶段就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发展状态这四个方面来探讨。

还可以将这个一般性结论应用于新的案例,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如: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人烟稀少。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松嫩平原发现了油田。1959年大庆的第一口井喷油。从1976年开始,大庆原油产量跃上5000万吨,直至2002年,大庆油田在每年5000万吨产量上稳产了27个年头。四十多年来,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多,接近全国陆地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也由一个矿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现辖4县5区,总面积2.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242万,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千米,人口104万。

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大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油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给大庆市的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难题。一是结构性矛盾,石油经济“一柱擎天”;二是体制性矛盾,国有经济占绝对比重;三是观念问题,计划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

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养城……计划到2010年,初步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全面建设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问题:分析大庆的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这就是先归纳后演绎,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教学过程,也是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

5.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之处在于,“先归纳”应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对某类地理事物的部分对象经过分析考察后所归纳出来的结论,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一种不必然的或然性推理,有可能归纳出来的是一般规律,也有可能这种结论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当考察的对象较少时,其推理的依据仅限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象时,推导出来的结论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结论的正确与否就需要从成因上做进一步探索。另外,可以通过考察尽量多的事例或者尽量寻找存在反例的事例,尽可能提高结论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先归纳后演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捷宾.归纳与演绎体验与探究——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逻辑.基础教育参考,2010(05):68-70.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Colleg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ZHANG Meifen, ZHANG Ling

(School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is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eography sci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e meaning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specifie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the "human geography" teaching, mainly in the core of thinking, student-centered, as the main means of mutual cooperation,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can not be ignore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ion. Explore the ways of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to change "abstract" to "specific"; from theory to the case, change the "common" to "personality"; the us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change "theory" to "practice."

Key wordsinterpretation learning; content; way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改革中,比较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老师采用多种渠道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提出新问题。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此方式。人文地理学是理论学科,学习理论但并非到此为止,还要求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形成更深入的思维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采用演绎式学习比较利于达到此目标。

1 演绎式学习的内涵

演绎法是相对归纳法而言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得很广泛。具体地说,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不可能产生,演绎推理也就无法进行;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没有演绎,归纳就没有方向,归纳的成果也得不到扩展和加深。另外归纳和演绎可互相渗透、相互转化。

地理演绎式学习是在理解、记忆老师讲解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一般原理考察特殊的人文现象,敏锐地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思考周围区域的实际问题,强调“地方的个性与独特性”。这也呼应了社会学之父马克思・韦伯所认为的在文化科学中,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知识价值并不高。

2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原则

2.1 演绎式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演绎式学习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该方式知识组织形式而不是目标,进行演绎活动的目标是思维性,重在提升思维价值。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人文地理理论的学习和记忆,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将一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推演到特殊对象。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思维的形成过程,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清晰地向学生演示自己“学习理论―总结案例―巩固理论”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

2.2 演绎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是地理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地理演绎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主动建构地理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扩展思考的任务,给学生机会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对地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想法,了解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2.3 演绎式学习以相互合作为主要方式

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往往是多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人文地理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一定完整、严密,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整个演绎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演绎者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这样,演绎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学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合作中,演绎者各自的想法、思路更清晰。

2.4 演绎式学习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把握,理清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确定该部分内容是否选取演绎式学习方式教师在布置演绎任务前,先向学生介绍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讲清楚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等,给学生剖析清楚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及文化理论体系,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后续各章节中。在讲理论时可打破教材编写顺序几个专题进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文地理学理论知识,此为学生进行演绎式学习的基础。”

2.5 演绎式学习需遵循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所设计的演绎式学习活动的难度适中,使得学生能比较自如地采用此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所设计的内容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有较强的关联性,要让学生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过渡要新的领域,使其内在知识体系的逻辑联系比较紧密,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选取的内容难易要适度,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内容学生兴趣都不太强,唯有选取难易适度的内容,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思考。最后是必须认真考虑是否适合运用演绎式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演绎式学习,所以,教学中的演绎式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限定,不要为演绎而演绎,使演绎式学习活动形式化。

3 高校《人文地理学》演绎式学习的途径

3.1 从已知到未知,变“抽象”为“具体”

人文地理学中有部分抽象的原理和理论,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在地理演绎式学习中,教师可将难点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清楚后,向学生演示自己对此理论的演绎,表达出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过程,而后请同学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再回顾所学理论,此为一完整的演绎式学习过程。

3.2 从理论到案例,变“共性”为“个性”

在讲解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现象或事件,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评价,培养多维度思考方式。如学习人口移动动力机制时,教师先讲解不同学者提出的见解,主要介绍“推力与阻力”理论,考虑迁出地相关联的因素、迁入地相关联的因素、中间的障碍因素、个体因素,给出案例“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之后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影响该地域人口移动的因素,与所学理论和区域进行比较,教师要注意创设学习情景,提出能够激励学生思考的问题。

3.3 理论结合实际,变“理论”为“实践”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制作调查问卷,走出教室,对本地实际进行实践调查。

演绎式学习是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环境,创造了实践的机会,搭建了激发潜能的舞台,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祥海,朱光良.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再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28-30.

[2]曹向容.演绎法与中国式教学[J].科教文汇,2009.11:19.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7-0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注重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特别是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以期更好的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

一、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葛剑雄先生曾经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史料不可能有多少新的发现。依靠现有的信息检索手段,不久就能将所有的史料收罗无遗,传统的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法也已被历史地理学者推到了极致,要提高研究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性的努力。”[1]在当前的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理论的总结与探索应该说已经落后于学科的现实发展需要。历史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综合学科应该对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完备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学科,以此给后来的历史地理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体系上的指引。

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杜维运先生曾经有这样的论述:“历史上有些史学原理与技术,不只被人类创获一次,较古的史学家,利用经验创获一项史学原理或技术,终身用之,受益无穷。可是时间一久,渐渐被遗忘了,后代的史学家,往往再利用同样经验以创获同样史学原理或技术,且可能重复到无数次。这是人类精力与时间的浪费。唯有史学方法成为专门的学问以后,才能充分保留此类史学原理与技术于久远,以避免重复。积昔哲的遗产,启后学的智慧,史学方法的功用,殆莫与京。”[2]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道理也如是说,只有我们创获的研究方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后来者才会避免走回头路。

二、心理学对历史地理专业教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因而与历史学有着天然且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多又与历史学相同,因而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般都可作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所以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对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借鉴,首先必须了解心理学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综合研究取得的进展及对历史学研究相关的借鉴意义。历史学研究中对心理学方面的重视,这本身不是什么新创造。修昔底德很早就指出“历史解释的最终关键在于人的本性”。作为修昔底德的门徒,历史学家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以当仁不让的心理学家自居。

已发生变化的是心理学在历史研究中占有的地位。[3]胡波先生也在他的书里说:“历史是人的活动,研究和解释历史也同样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离不开人的主观情感、精神和意志,而这是自然科学无法把握的东西,是不能凭着对理知、有意识的表达层次之检讨而获得彻底的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新心理学的工具。”因此,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进到历史研究中来,是最自然不过和最必不可少的事了。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一些新的学科及学术流派,如心理历史学、历史心理学、心态史学等等。心理历史学是现当代西方史学领域的新兴学科,是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的科学。依据其源流发展,理论方法及其传播地域,又可分为两大主要流派——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心理史学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美国为中心的心态史学则由法国年鉴学派开创并倡导,以集体精神状态为对象。胡波先生对历史心理学的定义是这样的:历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历史上的个体和群体的心里活动,及其对于创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边缘学科。这些相关学科之间既有细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亦当可以运用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之中,利用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拓展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促进历史地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拟初步探讨心理学研究在历史地理研究的两个分支学科中的借鉴意义。下面来谈谈具体的运用。

三、结论

总之,在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可借鉴,但也要区别情况而定。我们在研究中借鉴心理历史的方法,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抹杀与抛弃,如同物质与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面,心理历史学采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同样可以作为传统历史研究的有益的补充。具体到心理学方法的应用实践,一方面需要我们尽量具备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相关研究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敢于尝试心理历史学的革新的先进的研究手段,比如定量分析的方法。

长期以来,在历史研究及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理学方法的考量一直没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历史地理学专业教学与研究水平的进步与提高。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的阶段和成果上看,心理学能对历史地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所提供的贡献并不为多,学者们更多的是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拓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野,重新审视历史地理学以及历史地理研究背后的历史人文环境,这也许是心理学和心理历史学等学科留给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宝贵财富。希望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研究的诸多方法,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历史时期地理空间发生的诸多变化,从而使其成为历史地理专业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个有效手段,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完备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的学科。

参考文献:

篇(8)

《初中地理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进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谓建构主义理论,就是通过设置真实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环境,在整个任务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反思。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贯彻建构主义理论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设置具体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的具体照射情况和五带、四季的划分规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好投影仪、合适的地球仪、手电筒和发光的太阳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设置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地理,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植被、气候、河流、地形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理解北方和南方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发展的眼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什么吗?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地形特征是什么?南方和北方的主要粮食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南方和北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基本分类情况,分析当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资源呢?在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我国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合适答案。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70-01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目的分析

现今,我国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也充分发挥了思想、地理、实用、时代以及趣味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当前人类发展的思想、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对地理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包括树立正确的资源关、人口关以及环境关。要明确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符合当代公民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让学生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首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中三大要素就是人口、资源环境,资源的分布决定着人口的分布、规模,人们不合理利用资源有造成了环境问题的原因。其中基础是资源问题,核心是人口问题。

1、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了解资源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有资源危机意识针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如水资源和土资源,但是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引起一些污染或是开发过度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注意,节约使用,同时开发一些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

2、人口可持续发展

现今,全球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人口的问题,早在2012年底世界人口就已超过了63亿。人口在不断地增长,但是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这使得资源消耗过渡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比如过度伐木、围海造田等。这些情况都明确指出一个问题,只有真正的控制好人类自身的增长,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资源得到长期利用。

3、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类主要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必须给与自然环境尊重,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如今,人们对自然环境恣意的开发、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引起全球的问题,比如全球极端气候、温室效应等,又比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沙尘暴天气、蒙古草原的荒漠化等,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过渡开采资源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看待资源的保护、开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的利益,并保证符合其需要的能力发展。由此可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平等的,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的平等。首先,当代人间的相互平等,包括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发展权利,互相尊重。其次,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我们在进行开发资源是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禁止过度开采伤害到后代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三、如何实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1、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在地理教学中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认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系统的讲解人地关系,以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增加可信度,明确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这一点,有机结合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才能树立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分析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其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与此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孩子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2、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时,教师不可以单一的靠课堂上的教学,我们也可以结合开放式地理教学方法的课外活动,共同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可以通过走出课堂以实际行动展开可持续发展教育。比如征文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

3、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改变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所以,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一时的培养,不能只是针对于书本、课堂和学校,也要注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至关重要,这对学生的未来工作、发展的影响十分重大,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做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是初中地理老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银霞.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观念的培养[J].文科教学探索,2007(1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60-02

为了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我区举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我有幸参加。经历这次活动后,我深刻地体会到,如何使用教材是关乎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并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要敢于跳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活用教材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明白理解,从而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一、用好教材――第一次教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第三册“观察物体”

教材说明:本单元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并在实物或实物图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教学活动:

多媒体出示书中小云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叫小云,他想认识大家,你们想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

生:(很高兴的说)想。

师:看,他在介绍(出示书中图片),这是什么地方?

生:教室。

师:是同一间的教室吗 ?

生:不是。

师:这是同一间教室。同一间教室看起来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拍摄时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照片就不一样了。

(孩子们没有了热情)

师:小组之间讨论一下,看看哪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另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 ?

生1:右边这张有五星红旗,所以是在前面拍的。

(学生理解错了)

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有奖状的这张是站在前面拍的,因为奖状在后面。

生3:我们的奖状在前面,只有站在后面才能拍到。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师:大家可以看椅子,站在后面能看到椅子的前背吗?

生:不能。

师:站在前面拍摄能看到后面,在后面站着是不能拍到后面的。所以五星红旗在前面,应该是在后面拍的。生1说错了,想反了。综合以上各个方面我们知道了,左边这张是站在前面拍摄的,右边这张是在后面拍摄的。

(大部分学生很迷茫,不明白,我也没有了激情)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去认识理解,在同一个环境中,站在前后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景象是不一样的。我在设计教案的时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区分从左右两边看到的图片,从前后去观察就不需要很长时间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实物或实物图与相应视图之间正确建立联系,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够完全根据不熟悉的图片去发现、总结、归纳,而我又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去认识,硬塞给学生一个“认识”,他们是被动的,不消化、不理解、不明白。以致此环节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教学效果。经过思考,我决定变换教材,用我们学校的图片,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熟悉的环境,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便于新知识的掌握。

二、用活教材――第二次教学

师:我们经常来多媒体教室上课,你认真观察过这个教室吗?请大家前后左右看一看。

师:A同学到后面面向老师站好,B同学到讲台上来和A同学面对面。

师:大家想一想,他们各能看到哪些东西?

生1:A同学能看到黑板、电脑大屏幕和门。

生2:B同学能看到空调,最后面的柱子,还能看到A同学师:他们看不到什么?

生1:B同学看不到黑板,也看不到大屏幕。

生2:A同学看不到那根柱子,因为柱子在他身后。

师:A、B同学,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A:我能看到黑板、讲台、大屏幕、门。

B:我能看到柱子,看不到黑板,因为黑板在我后面。

师:你们回到座位。老师拍了两张照片(出示照片),哪张是在多媒体的前面拍摄的?哪张是在多媒体的后面拍摄的?

师: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同学们都很兴奋,积极投入到讨论之中。)

生1:第一张是在后面拍的,因为可以看到黑板、大屏幕。

生2:第二张是在前面拍的,因为我看到了后面的柱子。

师:还有什么地方能使我们分辨出来?

生1:还有桌子、椅子,从前面能看到椅子背,而且一个比一个高,另一张就不是这样的。

师: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是阶梯式放置的。

生2:第一张照片里面有门,有广播,都是站在前面看不到的,所以是站在后面拍的。

师:为什么在同一间教室里拍到的照片不一样呢?

(孩子们立即举起了小手)

生1:因为老师从前面和后面去拍的,当然不一样了。

生2:我站在教室前、后拍到的也不一样。

生3:因为你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孩子们发现探索得出了结论)

师小结:

虽然两张照片是在同一间教室里拍摄的,但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板书)

反思:两次教学效果有很明显的差别。这次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没有让他们马上去观察图片,分析位置,先让他们想一想,站在A同学和B同学的位置上,你能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放手让学生想象,自主探索。当出示图片时,大部分学生明白了如何去观察。整节课都是学生在探讨交流,老师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很轻松的解决从前后观察物体的问题。

三、活用教材――第三次教学

对于教材我们要吃透、悟透,努力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只有 “潜”进去,才能“跳”出来。第三次教学时我根据上两次的经验,又对部分内容做了适当调整。

(教学片断)

例题讲完后,我把教室里的洒水壶随手放在讲台上。

师:站在洒水壶的前后左右看到的图片一样吗?

生:(齐声回答)不一样。

师:(出示四张洒水壶图片)你能说出前、后、左、右看到的是哪张图片吗?

生1:第三张是洒水壶前面的同学看到的,因为我们正好看到。

生2:第二张能看到洒水口,是右边的同学看到的。

生3:第四张是左边的同学看到的,站在左边能看到洒水壶的把手。

生4:第一张是后面的同学看到的,那个把手正好在右手。(该生边说边转身做了一个示范动作)

反思:学生们灵活地运用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较好。这个环节也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练习中的第三题提到例题后讲,把现在不常见的水壶换成了教室里的洒水壶,并以很随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去观察,学生都很有兴趣,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这节课赢得了专家及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棒的成绩。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不能因为教材而教材。教师要善于审视教材,擅长开发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把教材这个“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生成”,让教学成为师生富有创造性活动地过程,让新一轮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下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