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篇(1)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53-02

区域地理内容贯穿了整个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地理问题研究的载体,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考查内容,但其在高中教学中处境尴尬。首先,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突出,造成学生区域地理基础薄弱,又很难从高中紧张的教学课时中抽出时间复习,造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两难境地。其次,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相对固定的讲授流程使得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此外,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主要的区域地理教材,但其往往被复习资料所取代,其重要性被忽视。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必修三为依托,开发出成体系的问题序列,来实现课标要求。通过研究发现,系统训练对学生问题能力培养有明显帮助,本文针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方法作一探讨。

一、高中区域地理设问类型

1、区域定位问题

区域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临接位置、交通位置。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区位理论的核心。这类问题属于初级问题,其突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技巧有较高要求。该类问题的题目中一般隐含有解题切入点,考察难度明显降低。

2、区域特征问题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岩石)、人文要素(产业发展、人口、聚落等),各要素之间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互推导。区域的理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突出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思想。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的基本构成问题,主要考察信息提取能力,常设有隐含内容。

3、区域现象分析问题

区域现象分析类问题是高考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一般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多地理图像语言)――围绕主题设问(并列式或递进式)――运用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作答”。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的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和推理能力。

4、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

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评析区域发展,并根据区域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区域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这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最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和趋势

1、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判断发生变化,考试导向性仍旧明显,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影响水平上升。特别是文理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重视程度相当,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间的“主副观念”在淡化。

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较强,但缺乏独立研究学习能力,主要变现是发现和表达问题的欲望较低,有明显的“先知识,后理论”的学习规律。

文理分科后学生特点出现分化。理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思维更活跃,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而忽视系统性;问题发现能力较强,问题表达能力较弱;对师生互动的诉求更高。

2、课堂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最大短板,造成高一新生对高中授课方式的不认同,随着高强度的训练和知识系统的完善,学生的问题发现欲望逐渐下降,习惯于接受即成的结论,而忽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课堂问题情境设置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区域地理教学思想老化。传统教学“重知识,轻理论”,造成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定式,认为记忆风土人情和经典案例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这显然与高中区域地理考察趋势相违背,记忆类知识考察已淡出高考,区域定位的考察难度也大幅降低。

教学环境的限制。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相对来说初中比高中开展的更为广泛。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相对来说升学压力较小,且学生形象思维为主,适合活动性教学方式。反观高中阶段,虽然实施了模块化的课程,但深受系统性知识的束缚,所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问题设置的主要趋势。

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别是知识迁移能力,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文理科学生不同表现来看,相对轻松和无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而系统化的知识有助于问题表达能力的提升。

高中采用材料题后,使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要改变传统区域地理教学中按照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解讲授的方式,而通过问题研究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问策略

1、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依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是这给问题设计出发点和依据。“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问题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和基础性,以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内涵,以时事材料为背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在保证实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预设。“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问题设置的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更要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和顿悟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区域地理核心能力。

(2)注重问题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区域地理问题是学生在进行区域地理认知活动时,遇到疑难或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欲求而不得的心理状态。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但一个完整表述的问题一般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限定条件、困难和目标。地理问题研究常用的问题要素包括: who、where、when、what、why、how。区域地理问题则应该突出空间分析,所以限定条件必须含有位置信息。

(3)问题质量的关键在于制造认知冲突。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所以如何评价问题质量是关键。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教学中所提问题如果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可以调动,这便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所以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制造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创造要求教师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寻找刺激材料。当然产生认知冲突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何衔接和引导便需要系统化的问题设计。

(4)问题设置突出逻辑性,构建问题系统。问题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强调新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所以问题的层次性和相互呼应便显得十分重要。问题设置要从核心问题出发,逐层分解,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结构,不同结构中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不相同。包含、并列、递进、因果等不同的逻辑关系就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系统形态。以下是四种常见的问题结构模式,等级逐次提高。

问题集:主问题与各子问题之间通常是包含关系,子问题之间是并列关系。

问题链:主问题为出发点,问题间通常是层次关系、递进关系或延伸关系。

问题树:主问题派生出各级子问题系统形成树状结构,即一个多层的问题集。

问题网:通常围绕中心问题放射出很多次级问题,而次级问题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放射状、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网,并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降低学生的认知困难。

(5)问题设计的差别化。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差别化教育。首先要考虑不同班级的差异,尤其是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学的目标分化。理科班要更多采用发散性的问题集和问题网,而文科班则要采用系统化的问题链和问题树,突出知识系统结构。其次,对同一班级也要在上课前有充分的预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反映来及时修正问题。最后,班内不同学生的反应水平也有差异,所以问题设置中问题难度要保持在中上水平,且预留鼓励性的问题。

2、教师提问行为优化策略

(1)民主的环境。课堂民主是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课堂环境民主的基本表现是共同交流经验,高级阶段的表现是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民主建立在秩序之上,只有保证平等表达机会,才有可能共同交流经验。而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则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足以感召全体学习者。培养这种民主氛围的关键在于容许学生犯错误。

(2)适当的思考时间。问题抛出后,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但时间长度的把握是关键。一般而言,学生开始思考之后,应接受一定的沉默时间,主要还是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思考时间超过了读题时间,仍没有思路,则需要采取措施。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信息量一般比较大,所以要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鼓励相互补充和点评。学生往往不愿意质疑或挑战老师的结论,但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和点评,对问题的解决和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激发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清晰的思考轨迹,为之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依据。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答案较为复杂,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这种相互补充和点评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答题要点的领悟。

(4)必要的支架性帮助。高中区域地理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分析类的主干问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系统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支架性准备的帮助。所谓支架,是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而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通常采用知识系统图、答题模板或者成功案例等形式来实现。例如:解决流域开发和治理问题时,可提供河流水文水系知识框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法,田纳西河和尼罗河流域治理案例为支架。

(5)提问对象的选择。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方式包括:自愿回答、随机抽取,顺序提问、集体提问等。相对来说这几种对象选取方式各有优势,但根据具体情况要有所侧重。相对来说,集体提问与个别回答组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控制学习方向。通过集体提问学生相互交流思考,之后根据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展示。这样的最大好处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缓冲的机会,也了保证课堂的发言活跃度。

(6)建设性的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必须要有总结,但不可以简单粗暴的以对和不对为判断依据。在评价中要发现学生发言的亮点,同时以期望的角度来给出建议。建设性评价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路径指导,而不是一个结局性的表述。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回答较为宽泛,但要突出关键词,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矫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

3、学生提问能力提升策略

(1)明确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价值。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常陷入“重记忆,轻知识”的误区,而高考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考察非常突出,所以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区域地理素养的重要性。若要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价值,就必须在课堂讲授和各种考察中都体现出来,通过目标引导来矫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观。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专业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下降,出现惰性。而高考中的区域地理问题往往是有特殊性的,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挖坑”,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细节,产生不可轻信的审慎治学态度。此外,可以采用一些颠覆性的研究结果作为问题背景材料。

(3)比较法的运用。地域性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问题的主要来源便是区域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入得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区位理论等重要的理论,为区域地理的学习打开通途。

篇(3)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图从初中区域地理学情分析入手,探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学生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区域地理教学从典型事例总结出一般学习规律,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在教学上把握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所以也叫地域性。差异性是教学的突破口,但我们在教学中要牢记“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习俗、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我们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注意以点带面和综合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这个“点”就是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在关于西北地区众多的地理知识中,干旱的地理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现象,因此,对西北地区的学习要紧紧扣住“干旱的环境及影响”这一重点知识展开:干旱的景观――植被(草原、荒漠、沙漠、绿洲),河流(数量少、季节性、内流河);干旱的成因――气候(由东往西的景观变化与降水多少的相关性),在此带出气候的成因――位置、范围和地形;干旱的影响――以牧业(牧场、畜种)为主,农业为灌溉农业(作物类型、特色)。

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所学习的每一个区域只是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有同意义的、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知识有效迁移运用的前提。区域地理知识看起来零散分散,但学习的规律总是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核心,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区域发展的问题。所以,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综合法是区域地理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区域的地理要素学习后,能运用以上方法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在独立认识新的区域时,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新学习地区的区域特征,知道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例如: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地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势决定河流流向的规律,在学习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时,也能从中推导出中南半岛河流自北向南流的特点。

四、运用比较法落实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多,知识零碎,容易混淆,运用比较法,通过横向联系、纵向对比的方式,就可以使区域地理的学习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1.对比法使相同事物突显差异。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为例,对比其在北美洲和欧洲的分布特点。

相同点:都分布在40°―60°的大陆西岸。

不同点:北美洲仅限分布在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而在欧洲的分布却较为广泛。原因:主要对比地形因素。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研究和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环境差异、区际联系,以及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看,既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知识,又包括人口、商贸、交通、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知识。每一部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问题的研究往往以区域为载体、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地理规律的发现、分析和解释,都离不开区域二字,所以,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国土整治内容,都是是以区域地理为主。

除教学内容外,区域地理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地理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总也少不了区域地理的考察。尤其是对区域分析,往往成为高考综合题来压轴。这就充分显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2问卷调查目的及统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是反映区域地理难度大,学习时间长但效果并不太好,为了解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了本校高三文科生100名进行调查统计。本问卷调查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法及教材的使用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2.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但从表1数据来看,仅一半学生能克服地图关,其他学生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指导。

从表2和表3来看,说明多数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试心理严重,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明显是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忽略了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2.2课堂上学习过程调查

在表4中,“边讲边做课堂练习”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最不受学生喜爱,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我们听”和“边讲边做课堂练习”对自己却又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矛盾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地理问题难度较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在表5中,讲授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教法,同时也是学生觉得对自己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导学案辅助法使用频率高,但对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不明显,归纳法在日常教学中不常使用,但学习效果较好。说明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导学案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并增加归纳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

2.3案例教学实际效果调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处理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材中应用最多。

在上述统计中,案例教学对多数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地理学科的问题主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教师结合学情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还是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地理的自信,主动学习精神不足。教师要注重地理课堂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共同开发,真正把生活中的地理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新课标要求的地理能力。

备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通过分解问题逐步深化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并在得出课本案例结论的基础上,把信息提取、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原理性结论运用于其他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最终形成同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这样,不仅时时创造了学生可参与可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还养成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或问题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设计,要结合理论指导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

3.2渗透地理学法指导,落实日常教学检查,重视学生习惯养成

在区域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把自然原理、人文原理与区域地理结合分析。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时时强调地理学习的图文结合,并且在基本原理规律学习完之后,提醒学生及时利用习题运用巩固和能力训练,强化学生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3.3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强化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可充分利用讲授法、习题训练法和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动画演示法这几种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上进行改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好的教法和好的理论指导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授给学生。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67

随着现在各种传记小说等讲述了自己徒步旅行、搭车旅行、单车自驾游等内容的书籍的热卖,社会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这样一种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要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想象中的背一个背包,带上一个单反就出发那么简单。这种旅行方式不仅需要人们出发前对行走路线、天气、地理环境等的充分考虑,还需要在大脑之中存储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中阶段的地理大多数就是这种区域地理知识。然而大多数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并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学习态度和采取何种学习方法才能将初中地理学好、学精、学到位。而且初中地理在所有初中的学科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初中地理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让学生在初学地理时便爱上地理这门学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呢?这成为了一个难题。

初中地理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能不断增加自身对地理知识的储备;了解到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面貌、风土人情;知道各种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初中生如果能学好地理,那么不仅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阅历,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现状

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片面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只注重给学生讲解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用来给学生反复讲解书上的内容。然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观察性等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只是单一的给学生讲解教科书上的内容,不通过课外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眼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获得锻炼,那么学生是不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情况下,多向学生传授课外地理知识,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地理风光,感受不同的地理风貌,最终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学习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时,教师如果不通过一些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凭学生自己死记硬背,不仅知识点容易记混乱,而且这样学习效率低下,很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地理丧失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要想学好地理就变得更困难了。因此,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

(二)教师一味的强调知识点,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1.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科书上的地理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紧迫等原因,在授课时只注重向学生讲授地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教师如果完成了此节课所计划的教学任务,教师还会不停地向学生讲授下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整节地理课都处于不停地翻书、抄笔记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疑惑之处等。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兴趣,不爱听地理教师的讲解,还使得学生的听课习惯和学习习惯不断变差,从而影响到其他课程学习的开展。

2.初中地理教师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如果不及时的与学生展开交流和沟通,那么教师根本就不能知道学生到底学懂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教师不知道什么知识点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什么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等。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只一味的给学生讲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和内容,不擅长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就会使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教师要学会不断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在强调教科书上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

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也和教师一样有需要改进之处,学生应不断的跟着教师的脚步走,不断的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仍采用以往家长、教师所教导的“背多分”的形式,认为只要背得多,地理成绩就会好。不可否认,地理确实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用心去记忆、去背诵。然而,单凭学生死记硬背,不将所学地理知识充分的融入自己的大脑,不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地理还是不能学好、学精。学生要学会理解性的学习与记忆地理知识点,不能一味的花时间死记硬背。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学习模式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义务教育的模式下不得不学习,主观能动性很差。学生不热爱学习,上课时便喜欢开小差;不听教师讲课,喜欢自己一个人干自己的事情。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导致自身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上课的心情,从而使得教师的讲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的相关改进措施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加以改进。

篇(6)

一、看轮廓,读位置——走近区域。

位置是区域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接近区域的切入点。方法:看轮廓,要善于观察,找出特征;读位置,应由远及近,逐渐明确;然后,描述位置,一般从海陆位置、经纬网位置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南亚的轮廓就很有特点,很像两个三角形地组合,上面一个正立的小三角,下面一个倒立的大三角,上边的小三角左边较短,因此顶点靠左。应用世界政区图先看南亚在世界地理当中的位置,也就是从远处看南亚;再应用南亚地形图,从近处看南亚,读海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及印度洋之间;经纬网位置:大部分位于北纬10。与300、东京70。与90。之间。经纬网位置不要求特别准确,应重点抓住典型的、便于识记的经纬线。

二、分类别,读事物——进入区域。

如果说“轮廓、位置”是从整体上初步认识了区域,“分类别,读事物”就是走进区域,从内部组成上来把握区域。它也是区域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考察区域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复杂而且多样,是区域难度最大的地方,因此识记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1)分门别类。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气候、河流、资源、洋流)、人文地理(城市、交通、工业、农业)两大类识记。

(2)把握重点。决不能面面俱到,首先应从体现区域特色的地理要素记起。再依据时间多少,依次识记次重点。

(3)抓特点、找规律。比如地理事物的走向、轮廓、位置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利用南亚的地形图识记地形,南亚的地形很有特点,北部为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及沿海为平原,南部是低矮、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形的某些特点可以用地质原理来释解,喜马拉雅山脉北面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大地缝合线,北面为亚欧板块,南侧为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正处于板块挤压边界,因此雄伟高大,地质不稳;南

面的德干高原位于板块内部,地质稳定,常年受外力侵蚀,因此低矮、起伏和缓。利用政区图识记国家,‘也可以将国家分成类别,岛国有马尔代夫、斯里兰卡,沿海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内陆国家有尼伯尔、不丹。还有一个克什米尔地区。印度的农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在印度的北部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作物从东向西耐旱性增强。印度的主要城市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加尔各答一次按逆时针分布在印度的边缘。印度的工业区与城市地分布规律大致一致。以上内容主要是对读图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的磨炼。最终将不同类型的地图,构成不同的图层储备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空间概念,形成多幅心理地图。为地理原理的学习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

三、抓重点,用原理——理解区域。

篇(7)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和文理知识的交叉性,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课改后的新教材从体系和内容看,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将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

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 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培养兴趣,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如我们亲身经历的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冷暖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就与所学地球的运动知识有关;深秋至早春的雾霾天气成因可用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来解释; 大气运动可形成风、云雨等现象,进而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居住的城市上空总是雾蒙蒙的而郊区天空透彻空气清新? 学了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热岛”“雨岛”效应原理后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雨后青山分外清的原因在了解了降水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了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

2 有效的结合学习方法

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时,应该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学习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3 学会有效的运用地图工具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做到“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等。通过有效的记忆,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地理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综合复杂的看图说话过程。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4 学会将各种知识联系在一起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同时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更要使其理解原因,揭示规律,把握规律,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将知识引伸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实践证明,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释疑,图文结合,能更好得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质。因此,对图像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

视利用地理图像

“学习地理必须运用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文字表述更为精简。既重视地理知识的表述,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很多以前用文字直接叙述由教师直接讲授后宣读的地理知识更多地负载于图片上。老教材的黑白图片均换化成色彩斑斓的彩图,增强了学生的读图兴趣,增加了更多的活动内容,以此更好地引导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不良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查阅地理图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发展阅读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

能力

学生要会用图,关键必须去读图、读懂图。要达到这一点除了教师的示范外,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其次,学生有了读图愿望后就要培养他们读图的基本知识。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手脑并用,把“听、看、动手、记忆”结合在一起,做到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有机统一。在地理教学中,笔者初步总结了一套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2.1 教会学生识别地图

认识地图就是让学生掌握构成地图的基本条件和要素,能够看懂地图并分清地图的类别和所表现的区域范围。认识地图是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它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能够在图中辨认方向、会换算比例尺、懂得各种图例和注记。这一阶段的知识在初中地理“地图”一章中做了专题介绍。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它又是今后使用地图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起点放低,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指导,并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基础打牢固。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初中新教材在编排上大量增加了地图的数量,各种不同类别的地图散布于教材的各章节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整理归类,有计划地分类渗透,使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并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能够正确选用合适的地图。

第三步使学生熟练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图。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是教材内容的重中之重,不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分别讲述了多个不同的区域。分区地图多而复杂,学生难记,并且容易混淆。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形状观察法,就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地图记住。这个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所表现的是哪个区域,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阅读地图是学生从图中直接获取某些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和地图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重在教他们阅读的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我国的疆域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学生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等,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2.3 训练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接着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通过投影展示效果。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模仿、记忆、想象,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地型图等。

对地理学科而言,尤其应注重“板图”效应,教师的板图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他们对该图的印象,最大优点在于板图运用灵活。对于许多重点的地图或学生难以记忆的地图,笔者会带领学生和笔者一块儿画,学生由临摹发展到自绘,并养成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严格图例、相对准确的习惯。六年级的绘图,主要指导学生绘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分区国家的轮廓图,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单项地理要素。七年级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绘图技能,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再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铁路、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随着绘图能力的提高,之后要求学生绘制一些剖面图、柱状图和一些简单的示意图。

2.4 教师认真设计地理略图,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然后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9)

幼师地理教学新方案实施后,给幼师地理教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新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智能培养问题。幼师生不仅要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不仅能记忆,而且能分析;不仅能动脑,而且能动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重新全面认识幼师生应具有的地理智能结构,提高对幼师生的地理智能要求,在加强地理知识教学的同时,把教学重心倾向地理智能培养。无疑,这对于提高幼师地理教学水平,培养合格幼师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师生的地理智能结构

地理智能是指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以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地理能力的结合和思维的品质。这里所说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比较、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评价、创见等思维活动过程的速度、策略和正确性。幼师生的地理智能结构概括起来,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地图超越了地理描述语言的局限,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地图对能否学好地理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的始终,都应着重读图能力的训练。

(二)地理问题的分析、评价和解决的能力

传统地理教学侧重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对有关地理分析、地理评价、地理问题解决等稍高层次的地理技能,常是一带而过,或仅要求学生“一般了解、初步掌握”。在地理教学改革中,应要求学生在掌握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幼师系统地理知识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地理问题的分析、评价及解决能力。如讲有关黄土高原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黄土分布、成因及水土流失等一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弊端,分析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及防治措施。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地理认识的深度,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还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幼师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地讲来讲去,就只会给学生留下粗浅的印象,则地理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教师如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就会加深、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如讲“气候”,可带领学生进行简单气象观测,可讲本地气候问题特征加深学生对气候的理解。讲环境问题,要求学生观测当地河流、大气污染状况,让学生感到环境污染就在身边,强化环境意识。

(四)认识分析国情的能力

国情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生必须具备相当的分析国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突出国情教育,使学生掌握有关国情知识,分析我国在国土、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国情,分析我国国情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五)地理知识教学能力

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虽没有单独的地理知识教学,但必然涉及对幼儿的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科学教育等。首先,幼师生结合幼儿教学实际,在学好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幼儿进行国情、环境、科学教育,轻松熟练地进行教学,回答幼儿提出的相关问题。其次,应有一定地理教具制作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对教学直观性要求很强,幼师生要结合美术学习,学会绘制有关的地图、图案,并结合计算机课学习,学会制作相关的电脑课件。

二、培养幼师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理教学应能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有了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学生才能进一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地理教师应采取一定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地理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逻辑性和发散性。如:可引导学生对零乱复杂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形成系统性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进行推理,从而养成逻辑性强的地理思维,可以通过读图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如:“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可通过中国资源图、人口图、城市分布图、交通图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分析,总结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内在依据。可通过精巧设问,如讲“地球”的公转,可提问“假如地轴于赤道平面交角缩小,地球五带面积会有什么变化?”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发散性。

三、加强对幼师生的地理智能的训练

首先,智能培养必须根基于基础知识。幼师生在初中学习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区域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地理数据等方面的知识。幼师阶段学习了系统地理,学习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知识。幼师生智能培养只有建立在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

其次,对幼师生不仅要训练读图基本技能,还要训练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分析的能力。如对一幅“中国地形图”,应引导学生分析出西南地区地形对中国河流、气候、植被的影响。学习“工业”和“城市”,应对一幅信息足够的某城市图,分析出该城市大致的产业发展方向等。

最后,加强地理分析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通过提问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理分析,如讲“影响工业布局因素”,可问“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形成条件是什么?”;讲世界粮食问题,结合教材,给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粮食和人口的数据,引导学生独立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等等。为提升幼师生地理智能水平,必须多方面、高要求地进行地理分析能力训练。

四、加强乡土地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是幼师生在生活中能亲自观察事物,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如介绍农业地理环境,可联系信阳毛尖与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同为三大著名绿茶。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誉满海内外。信阳是中国北纬最高的产茶区,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和桐柏山的结合部,峰峦叠嶂,云遮雾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奠定了信阳毛尖茶香浓味厚的品质基础。通过联系所学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不仅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地理学习兴趣,而且会大大提高实践能力。首先,突出乡土地理实践性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理论,投入到在家乡进行的户外实践活动中,亲自调查家乡地理状况,自己得出结论。其次,突出乡土地理实用性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讲一些使用的知识,进行一些使用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毕业后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五、加强幼师生地理知识教学能力训练

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在地理教学中向幼儿教育教学渗透。首先,使幼师生掌握幼儿阶段应了解的国情、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连接。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地理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能要用到,向幼儿讲解,并有意识地训练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日食和月食”时既可讲“天狗吃月亮”的神话传说,又要讲日食和月食其实是太阳、月亮、地球运动的结果,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既丰富幼儿的想象,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和推广能帮助广大教师将教学推向成功。它将带来一次教学观念的变革,让我们在重新审视幼师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去寻找更加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幼师地理教学改革中,幼师生的智能发展是地理教学中的突出任务,教师应提高对幼师生的地理智能要求,把智能培养放在地理教学的重要位置,把幼师生的地理智能培养引向纵深。

篇(10)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探求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将先进的地理教学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主题。在新课改高中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许多疑惑。高中地理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下面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教学方法的思考

1.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2.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必备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如学生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掌握不好,高中接触到的时候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根据高中教学需要,可适当拓宽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一些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相信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严格要求。

2.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飞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大气热力环流”,“检查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三、合理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个主题,而这一方面很难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来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如课标中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本学校地理坐标来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过程中的原理、工具、数值、计算、结果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组织、参与、合作,对终身学习是有效的。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上一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 消防工程预算实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