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

篇(1)

1.1 临床资料 从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本科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带气管插管回ICU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74岁,体重15~68 kg。心功能(NYHA)Ⅱ级15例,Ⅲ级11例,Ⅳ级8例。其中行VSD 9例,行 ASD 6例,行MVR 11例,行 CABG 2例,行TVR 2例,行PDA 2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术后回ICU机械通气4~72 h,平均(12±2.4)h,达到同样的拔管指征及时给与拔管。

1.2 拔气管插管指征及方法 34例患者均采用同样的拔管前后干预措施和传统的方法拔气管导管,即当循环功能稳定,自主呼吸有力、平稳,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250~300时,逐步撤机;在停用呼吸机改用普通吸氧半小时后,抽查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拔管指征时给与拔管。拔管方法是在患者呼气期,一边进行吸痰,一边将气管导管拔出。拔管前后持续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同时抽查动脉血气分析;拔出后及时给与口腔护理和雾化吸入含有激素的雾化液,以防气道粘膜应激反应而致呼吸道梗阻,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听诊两肺呼吸音,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拔管前后患者的心率、血流动力学和动脉SpO2变化见表1。

表1

拔管期间患者的心率、血流动力学和动SpO2变化(x±s,1 mm Hg=0.133 kPa)

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

HR(次/min)72.3±10.5103.6±12.7**92.1±7.2**85.5±6.6*79.2±7.0

SBP(mm Hg)123.2±11.4148.7±5.9**143.6±14.8**137.5±15.7*127.8±14.9

DBP(mm Hg)74.8±5.995.2±5.7**85.8±11.1*78.5±10.8*77.9±10.1

SpO2(%)98.88±1.2194.58±1.33*90.89±1.97**92.65±1.53*96.85±1.77

注:与拔管前相比**P

表2

拔管期间患者不适反应的发生率(n=34)

恶心疼痛呕吐呼吸道梗阻心电图ST段的改变

例数24271385

不适反应发生率(%)7081392314

由表可以看出,心率与拔管前相比,拔管即刻和拔管后1 min分别上升29%、20%(P0.05);收缩压与拔管前相比,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分别上升16%、13%(P0.05);舒张压与拔管前相比,拔管即刻上升21%(P

DOI:10.3760/cma.j.issn 1673 8799.2010.02.118

3 护理体会

3.1 与非心脏手术患者相比,心脏直视术患者有更严格的拔气管插管(拔管)指征和拔管禁忌证。

心脏直视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内全麻,术毕带管回ICU。冯靖王永武等研究表明[1],心脏术后低心排死亡患者中大多发生于术后在2~6 h,为此,心脏术后常常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6 h以上,病情严重者适当延长辅助呼吸时间。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决定是否拔管,如患者神志清,对简单指令有反应,自主呼吸平顺有力,双肺呼吸音对称无异常,血流动力学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没有难以控制的心率失常,T>36.5℃,无高热,心包或胸腔引流出血量

3.1.1 小儿心脏直视术后的拔管特点 “快车道”心脏手术在20世纪90年代备受关注,维持拔管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方才研究[3]婴儿体外循环(CBP)心脏手术后早期拔管对减少或避免留置气管所引起的损伤和并发症及减轻患儿的不适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发现,应严格掌握早期拔管的禁忌证,如患儿术前已有明显的肺部疾患或已发生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心脏畸形复杂;CBP时间过长或中发生意外情况,出现低心排综合征;术后疑有渗血或出血需观察和大量输血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者等。

3.1.2 术后肺动脉高压者的拔管特点 本组患者中40%的患者出现术后肺动脉高压,为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笔者延长呼吸机辅助呼吸到48~72 h,逐步减少辅助呼吸次数,平稳过渡;同时注意吸痰要正确,尽量减少刺激,辅助呼吸超过72 h者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

3.1.3 在冠状A搭桥术后拔管的特点 早期拔管是否增加术后心脏缺血的危险性,加重心脏负担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外学者研究和本研究表示[4]:在冠状A搭桥术后,早期拔管与常规拔管在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上差异无显著性。

3.2 与非心脏手术全麻拔管相比,心脏手术后拔管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更大。

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在拔气管时出现心动过速及血压上升超过正常人,有人认为与儿茶酚胺的释放有关[5]。心脏术后患者因血中儿茶酚胺类水平较高,肺动脉处于高应激状态,对缺氧、吸痰和拔管的刺激敏感性高,在拔管时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外周阻力增大,肺动脉阻力增高,严重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因而使拔管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更加强烈。同时,在拔除心脏手术患者气管导管时,一部分患者的心电图ST段也发生改变,改变程度也较非心脏手术患者严重。心脏手术患者拔管时的这些不良反应,除以上因素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①疼痛的刺激可引起患者焦虑、烦躁,甚至躁动使肌体氧耗量增加;②手术对组织的损伤能使外周痛觉感受敏感化,甚至超敏感化,一旦有轻微的刺激即会引起明显的疼痛反应;③焦虑、紧张情绪、麻醉过浅、吸痰肌力恢复、导管刺激和拔管操作的刺激均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从而导致心血管的不良反应;④拔管方法不同致气道反应不同。全麻术后拔管是采用边导管内负压吸引边拔出导管的传统拔管法[6],其目的是尽量吸尽气管及口腔内残留的分泌物,保证拔管后呼吸通畅。事实上,心脏术后患者因肺动脉处于高应激状态,对缺氧和吸痰的刺激敏感性高,因而用此法拔管时更易造成分泌物堵塞或和舌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发生SpO2下降和低氧血症等不良现象。

3.3 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3.3.1 做好心理辅导,解除焦虑、紧张情绪 通过心理疏导,降低患者术后止痛药的需求及使用,必要时适当使用抗焦虑药,以减轻疼痛的发生。

3.3.2 正确使用镇痛药,控制疼痛,稳定血流动力学 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还可影响其康复。临床证明,心外科所有患者均不可避免运动和咳嗽痛,且疼痛的强度更强,时间更持久。拔管时有81%患者有疼痛,其中9.5%有严重疼痛。因此镇痛是预防拔管不良反应的重要问题之一。于文刚等研究证明[2],PCA不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而且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维持心功能,不失为一种可常规应用的好方法。我们经过实践证明,手术结束前30 min开始,直至术后48 h,静脉使用自控镇痛泵治疗,能有效控制伤害性刺激的浸入,阻断生理疼痛转为病理性疼痛,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过度兴奋,防止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生,对维持全麻术后气管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小剂量的芬太必可有效地减弱拔管的心血管反应,使用安全方便,镇痛效果确切。

3.3.3 高血压患者拔管时对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余树春等研究发现[7],酚妥拉明和利多卡因联合应用可发挥各自的作用特点,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引起的不良反应。对肺高压者,可选用选择性作用肺A且对心肌抑制的药。也有人在拔管前经鼻滴入0.02%Ni有效预防拔管时的不良反应。

3.3.4 改进拔管的方法 全麻术后通常采用的传统拔管法易造成分泌物堵塞或和舌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因此,叶青山等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拔管[8],因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拔管后肺脏仍处于正压扩张状态,通过肺的赫氏反应,患者拔管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呼气动作,利于舌的活动,且由于拔管过程中的正压气体沿气管壁与气管导管之间的间隙快速冲入口腔,将残留于上述间隙及口腔内的残留分泌物一并吹离气管及咽部,拔管后给麻醉者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残留分泌物吸引,患者也有充分的余地调整舌的活动,不易发生呼吸道的堵塞。临床结果也表明,此法能降低拔管后发生气道不畅,SpO2下降和吸O2的发生率。心脏术后患者因血中儿茶酚胺类水平较高,肺动脉处于高应激状态,对缺氧和吸痰的刺激敏感性高。因此,笔者认为此方法对心脏术后患者也可试行,但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 冯靖,王永武,蔡建志,孙益峰.小剂量米力农对重症辨膜病患影响.铁道医疗,2001,29(1):14.

[2] 于文刚,孙晓燕,尹燕伟.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37(2):143 144.

[3] 方才,杨氨.心脏手术后选择性早期拔管临床经验.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174.

[4] 汪祖巾,阴泽民,张文颉,等.快通道心脏麻醉与术后早期拔管及术中知晓.山西医药杂志,2003.32(3):197 198.

[5] 穆玉英,杨小东.自控镇痛对全麻术后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陕西医学杂志,2003,32(8):680.

篇(2)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是提示病情变化的危险信号,及早发现、及时果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回顾性分析我科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492例,男356例,女136例,年龄32~81岁,4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出现低血压,其中1例出现在血管穿刺时,3例出现在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发生血管夹层出现心原性休克引起低血压,68例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

2 结果

经过积级对症处理,除1例出现血管夹层的患者死亡外,其余全部心率、血压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3 相关因素

3.1 血压降低与血管迷走反射有关。精神紧张,局部疼痛,导管刺激,饥饿等均可引起血管迷走反射[1]。临床表现为迅速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恶心,呕吐,全身大汗[2]。本组发生4例。

3.2 血压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关。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前降支近端闭塞,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行干预手术时容易出现低血压。本组发生16例。

3.3 血压降低与再灌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可出现血压降低。本组发生19例。

3.4 血压降低与手术操作有关。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在造影非相关血管时,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另外在导管插入过深或冠脉开口有病变,也可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本组发生29例。

3.5 血压降低与药物。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引起血压下降。本组发生3例。

3.6 血压降低与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及出汗过多等,未及时补充液体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出现血压下降。本组出现4例。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手术医生,讲解手术简要过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配合,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尽量给与解答和满足,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4.1.2 饮食护理 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食,一般情况下术前禁食4 h,如因故推迟手术时间,应让患者适当进食流质饮食,补充营养,保证能量的供给,保持患者的体力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1.3 物品准备 备齐术中所需物品,将除颤仪、临时起搏器、起博电极、急救药品、物品放在固定的地方,并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

4.2 术中护理

4.2.1 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于解决及帮助,如发现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除常规给予镇静剂、氧气吸入外,应派一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手术床旁,用交谈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给于情感支持。如本组有2例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紧握双拳,表情紧张,在行右冠造影时,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患者主诉胸闷,及时报告术者,停止手术操作,鼓励患者大声咳嗽,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多巴胺,10 min后心率、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手术顺利完成。

4.2.2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的变化,迅速准确提供术者所需物品,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并做好抢救准备,如发现患者出汗较多,出血较多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提醒大夫,同时加快输液速度,补充液体,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防止出现低血压。

4.2.3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压力波形的变化,特别是在导管到位、球囊扩张及梗死血管开通的瞬间,最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此时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并及时报告术者,出现异常及时配合大夫进行抢救。本组出现的血压下降大多在这些阶段发生,护士及时发现,提醒术者暂停手术操作,并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手术顺利进行。

4.3 拔管时的护理 为防止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拔管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拔管的方法,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护士要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除颤仪等。维持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拔管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的变化,并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感,以分散其注意力,按压止血部位要准确,按压力度以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局部完全止血后,用绷带加压8字包扎,在其上面放1 kg沙袋,给穿刺点固定的压力,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拔管后3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以防出现低血压反应,如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等异常情况,立即配合大夫进行抢救。

总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时,出现低血压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导管室护士必须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情况,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3)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校展示》(珍藏卷)

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图片展示为主,全彩页印制。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各地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与各项规章制度;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性文章;各地区、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总结等。

3.《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集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渗透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选编》

班级工作渗透,团、队工作渗透,学科渗透,环境渗透等。

5.《自助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自助活动精选》

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校园心理剧,心理社团,心理协会,心理委员工作,心理超市,心理报刊,心理网站等。

6.《咨询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案例选集》

心理辅导、咨询案例。

此套丛书于2008年初启动,2009年7月之前出版。届时向交纳资料及制作费的学校赠送图书,并颁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校证书。

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出成绩的学校积极参与此套丛书的编辑工作。

联系人:吴为 吴文庆 王策

联系电话:010-82563556,13311396959

文图资料请发电子版至:。邮件主题:×××学校丛书资料。

邮局汇款: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2512室,邮编100089,吴文庆收

(汇款单请注明寄发票地址、邮编、联系人及电话)

银行汇款:户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苏州桥支行

账号:11001079800056009860(汇款后将汇款单传真至010-82562023)

投诉电话:010-8256202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62-01

一、基本情况

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和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目前已经有人力071班(31人)、人力072班(30人)、人力081班(37)、人力082班(33)、以上班级已毕业,人力091班(36)、人力092班(40),人力101(39)、人力102(32),人力1101(38)、人力1102(32)共计3个年级217人。

二、调查与分析

(一)学生现状。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江西省内。由于入学前学生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会表现出迷茫的状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经过专业老师的耐心指导与自己的不断摸索之后最终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从事人事工作也有比较大的兴趣。

(二)师资状况。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主要还是熊斌勇、魏丽红两人,其他老师都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攻老师。分别有外聘的邓舸、欧敏等一些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具体培训要求是让学生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可是,在我院的教学计划中,学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提供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从课程结构来看: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占毕业总学分的16%,而核心专业课只有4门,总计12学分,仅占毕业总学分的8%。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及核心专业课较少,学分偏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实践实习内容基本没有。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与需工作经验的专业,需要学生亲身去企事业单位中体验,参与和感受人事工作。而此项内容的空白无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三,从具体课程结构看: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两个模块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特别是薪酬福利这一模块。在专业必修课中,我院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一门《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课程,3个学分,共48个学时。本应该开设两门课、学时为96学时的课程现在合成一门开,这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必将会造成专业基础掌握度不够的不良影响。同时,《管理心理学》本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也是从事人事工作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之一。但是学院没有开这门课程,我院这样的开课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后果,也使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目前的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仅仅是单个原因的偏差。因此,我们要想解决目前的难题,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学院对日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满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1、明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尽快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新的教学计划里面应该明确规定学生专业技术的锻炼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内容。另外还应该增设《管理心理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2、在学生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和平时的专业指导。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同时,专业老师也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此外,还应开设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3、在教师方面,首先学院应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老师,加强院聘教师的力量,切实给学生专业的教学与指导。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招聘专业老师过程中不仅要在学位上对专业老师进行严格要求,还应要求专业老师具有从事人事工作的相关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其次,学院应严格控制院外聘老师的准入标准。把不能提供优质教学的老师排除在校外。最后,鼓励我院讲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锻炼实践,增加自身实践工作经验,这样不仅对教师授课水平有所提高,还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

4、在教学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教师满意度奖惩制度。我院的教师满意度测评是考核与评价教师教学的标准,但是在对于这方面的奖惩制度还是单一的,应该根据结果进行奖惩,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励表现好的教学工作者,也可以给表现不好的教学工作者带来压力,要求其上进。其次,还应该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让督导多出动,监督授课教师的讲课质量并提出可行性意见。最后,学院应加强调停课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原因会出现调课的现象,避免给学生及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学院应加强此方面的管理,让我院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篇(5)

《实验心理学》(朱滢编著)、《心理学实验纲要》(杨博民主编)、《实验心理学》(杨治良编著)、《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编著)、《实验心理学》(张明、张亚旭)等教材在语言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思维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篇幅较重,因为教材编制者依托的高校都有非常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在语言、记忆、注意、思维等方面有很多科研成果,此类学校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观察相关实验研究,理解教材的难度较小。但我校属于财经类院校,没有可以进行语言、记忆、注意等较为先进的科研条件,如ERP、fMRI等实验设备,学校从事此类研究的教师较少,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此类研究。在没有相关科研设备、科研氛围的前提下,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这些专业语言、记忆等研究难度非常大。同时,我校属于财经来院校,学生对经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语言、记忆等偏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本课题组根据院校的设备情况删除语言心理学、感知觉、记忆等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比重,添加一些与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相关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课程重点突出心理学实验的变量设置部分、实验设计部分内容的讲述[1]。在变量设置部分重点讲述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的种类及如何尽量减少额外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实验设计种类可以分为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及混合实验设计。在讲解不同实验设计类型时,注重结合单因素实验设计、双因素实验设计及多因素实验设计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为中心、小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理论讲授的偏向。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它事关新一代人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

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在学校等机构配备了专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由于受到专业人才的限制,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为各级各类中小学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训和发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体育教师在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具备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利的因素。

一、专业知识的有利因素

郑维廉博士主编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中写到,从事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必备的应用性知识包括:1.应用性发展心理知识。2.对于咨询而言的人类行为原理应用性知识。3.应用于咨询的认知心理学原理。4.应用性人格理论。5.变态心理学。6.社会心理学原理。7.对当事人作为一个心、身统一的理解,对人的卫生健康的理解。8.对当事人作为“处在系统中的人”的理解。9.对我们为之工作的特殊人群的要求与问题的理解。10.对咨询问题本身的动力过程的理解。同时还指出:“对于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首先还要学习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普通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只要坚持不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必备的应用性知识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为主的方式学到手的。

作为专业体育教师,不但学习了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而且还学习了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医学、人体测量学、营养学等基础专业知识,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它包括了年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为学习掌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应具备的应用性知识,打下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这就使得体育教师比其他学科类教师领先了一步,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前提因素。

二、体育教师教学特点的有利因素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产生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学习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和成绩下降,思想负担过重。造成的原因一是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二是来自应试学科教师的一些不恰当批评和教育。目前,体育教师所从事的系非应试类学科教学,这一特点使体育教师和学生没有因“压力”而造成的对立因素,学生愿意和体育教师交流,这就使得体育教师和学生本身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请注意,我不是说咨询或治疗涉及人际关系,我是说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所以,建立和发展培育这种关系就是心理咨询的中心。因此,有着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体育教师,显然有利于发展和培养这种咨询关系。其他学科教师就比较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从体育教学的特点来看,体育教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要优先于其他学科的教师。

三、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有利因素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给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完成技能规定动作,就是学生克服自身身体差异,实现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意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相互沟通的过程,更是一个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磨炼意志的心理历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指导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教育博士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资深记者戈登德菜顿所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到:人们至少可以从体育教育中得到如下启示:“所有的体育运动成就者都有梦想,都有远见和特定的目标。并把那些目标分成几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学会把目标视觉化,他们将头脑、身体和行动结合起来。具有激情,通过实干而有所成就。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教练、私人教师来指导,在对待错误方面都有极为积极的态度。”因此他们还认为:与许多学科相比,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所以说,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挫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受挫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有着较好的平台和优势;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压力和受挫能力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1986:68-118.

篇(7)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模式的纷纷涌现正是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模式的改革,但不论如何改革,都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培养地方教育师资服务的。为体现师范性和教育性,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师资,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改革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在培养肩负未来地方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地方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地方师范院校的调查,许多院校只开设了心理学而忽视了教育心理学。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能掌握“学”与“教”的规律,如何能提升自己?如何能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呢?部分地方院校在没有开设心理学的条件下就开设教育心理学,无视课程开设的规律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规律。随着我国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心理学要求的日益迫切,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日益强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存在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人员的安排上表现出年轻化和低职称化。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对师范生的素质和师范教育的要求知之不多,仅限于书本,更不要说理论联系实践了,不能真正实现高师公共课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即便安排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由于科研任务重,大部分地方院校仍然以科研能力评价教师水平等因素,很少有教师真正乐意为教好该门课程而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本本主义,缺乏针对性等现象,令公共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内容存在问题。大部分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庞杂、安排不一。有的以教育心理学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却添加了许多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及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俨然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大杂烩。由于对部分知识的歧视或偏见,有的学校在自编教材中随意去掉技能学习等部分章节的内容,有的即使教材上有,在教学时也会因考与不考的因素而随意篡改。同时,有的教材观念相当陈旧,知识点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内在联系,学生易产生内容枯燥、无用、难以掌握之感。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问题。首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各个地方院校的公共课的实际教学看,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少相应的辅教学手段,如实验、课件等,有的即使使用课件也仅仅是文字的呈现,致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时数量偏少,一般是36或54课时,这些有限的学时必须面临大量的教学任务,造成时间少、任务紧,部分教学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一点而过,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另外,上课时间安排欠佳,为给专业课让步,大多数上课时间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两节课或下午甚至晚上,此时,学生精神萎靡,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最后,学生专业混杂,人数较多。目前,各校大量扩招,给学校师资带来了很大压力,教育心理学基本是合班上课,人数特别多,有时甚至专业混杂。面对如此一个超级大班,教师要面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联系、实践运用就显得分散,形式上更抽象,教学实践存在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只能纸上谈兵。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师范生是现在的学生、将来的教师。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将来的授业者。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成了改革的中心内容。自我国1993年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以来,教师专业化确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科专业知识是由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教育专业知识即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它由专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知识构成,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等。目前,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用公共教育心理学取代了公共心理学。在此,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一)调整课程体系的路径。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21世纪规划的教材,也有各个院校的自编教材,各类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繁杂,以概念、原理为主,内容生涩、难懂。在现阶段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以上不足,就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重整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靶子,只有靶子放置到位,射击者才能明确其具置,才有可能射中靶子,实现目标。目前许多人把目标分为三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应调整为:在认知上,重视概念、理论基础,了解新的发展趋势;在能力上,重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在情感上,注重学习过程、培养乐学爱学的主动探究精神。2.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只有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的重构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优化课程结构,将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分解为五大部分:绪论、学生心理、学习心理与理论、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突出心理理论部分的基础知识,厚今薄古,缩小旧理论的篇幅,促进学生了解学习、学会学习。在学生心理部分突出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其将来的教学做铺垫。其次,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吸纳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热点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

一些典型教育问题。同时,一些课程内容(如学习策略)尽量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指导学生现在的学习,又能为其将来的教学提供参考。3.注重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实践既能检验理论的真伪,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以及如何运用。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体系的路径。教学体系的优化主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

1.优化教学方法、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是最佳的,其评判依据有两点:一是适合教学的主题,二是符合学生特点,能抓住学生的眼睛、耳朵。只要能达到这两个方面的就是最好的。因而根据不同的主体及学生的特点,可以随机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传统讲授法,主要针对一些概念性的、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尽量少些,因为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2)课堂讲演与讨论。多用于基本理论问题,如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等。(3)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多用于基本规律问题,如学习策略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社会规范的内化等。(4)观察与案例分析。让学生观摩典型的课堂教学录像,或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的优劣,并提交书面案例、分析报告。(5)多媒体技术多用于呈现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及图片,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使所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6)专题讲座。主要针对一些社会性的问题,如这一章节的学习前,可以针对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开展一次讲座,还可以针对学科专业就学习策略,开展学习方法的讲座等。

2.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20分)、结业考试(40分)、论文撰写或作业(40分)三个主要形式,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提出创造性见解等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不仅考察知识面,还注重考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情况。

(三)调整、优化师资配置路径。一切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都是教师,因此有人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技能。这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教师之间的团体合作。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可以经常派遣年轻的老师去观摩、进修。也可以组织教师组成团队,大家互相讨论、协商,共同准备课程教学,共同促进。最后,还可以让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就不同的内容多给年轻老师上观摩课,提升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总之,公共课的师资力量的提升不仅是教师自身业务问题,还与各个高校的科研至上的态度导向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协作才能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心理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101.

[2]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3).

篇(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2-02

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是新的形势下实现医药卫生领域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卫生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之不是很适应。卫生管理本科专业如何构建完整、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采用小组访谈方法收集专家对于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广西区内选择20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面的专家作为调查对象。遴选条件: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5年以上,并且副高及以上职称。

(二)方法与内容

10名调查对象组成1个小组,以拟定的调查提纲为主线,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访谈,对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模块的设置、课程的筛选、课程的时数等开展讨论。

二、结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意见

调查对象一致认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学和医学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学和卫生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管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医院管理、预防保健管理和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二)课程模块设置的意见

90%的专家认为,除去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应该包括自然科学课程、医学科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模块。

(三)课程的筛选意见

75%专家建议自然科学课程设置2门课即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高等数学。95%的专家认为应该将医学类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但不应只是单纯的分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一门“临床医学”。85%专家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该由管理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组成。经小组访谈讨论,初步筛选出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见表1。

(四)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意见

85%的专家建议,4个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为:自然科学课程10%:医学科学课程30%:专业基础课程25%:专业课程35%。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90%的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占70%左右为宜。

表1 小组访谈初筛出的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

课程模块 课程目录

自然科学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医学科学课程 基础医学 系统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

临床医学 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

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基础、管理运筹学、管理文秘、卫生监督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流行病学、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计量经济学

专业课程 公共关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政策学、行政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社区医学、医疗保险学、组织行为学

三、讨论

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导致学习范围宽泛而难以深入,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做到合理和高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又能系统地了解卫生管理和卫生法学类等相关课程,促进自我的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相对比较重要,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该占到总课时数的70%左右,专家建议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卫生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掌握和熟悉医学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达到培养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内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高等卫生管理教育存在突出管理专业知识、忽视医学类学科的教育的倾向。因此,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当重视医学课程的设置。但是,由于医学具有非常突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相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课程安排而言,卫生管理专业要将丰富深奥的医学课程在两年时间内消化完,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目前国内大多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安排仍然整体套用临床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卫生管理专业特殊性,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与临床专业材、学大纲、统一考试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疲于应付各种测验和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难以培养出体现医学特色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因此,医学课程的设置,要采取与临床专业教学分离的方式,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将医学课程有机融合成“基础、浅显”的课程体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删除一些医学内容,以降低学时数。

【参考文献】

[1]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2]许亮文,孙淑秀,徐洁蕾,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11)

[3]张旭,陈立明. 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6)

[4]王悦,李鲁.卫生管理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方调研及其综合考核体系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1)

[5]刘金波,王锦帆,马艳.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2)

[6]张翔,薛军,张太明,等. 基于 STS 教育思想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9(3)

篇(9)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性综合学科。其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2013年新申报的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如何在起步晚的情况下尽快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寻找突破点,打造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该专业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对于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把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应用人才,解决综合性大学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根据培养具有以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特色的应用型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立相互衔接的集成教学体系,使专业实践与技能培养互动,突出创新技能的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的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如工作分析技能、薪酬体系设计技能等等)。而且也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立足之本。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2.1 立足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才是为社会活动服务的,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趋于国际化、综合化、复杂化、网络化、战略化和规范化,那么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这些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更好地为新经济下各种类型的经济主体服务。实际上,上述思想也正符合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教育目标的总体性要求,即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力所能及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建立特色品牌

我国高等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以至于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学校要重视品牌效应,并使自己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自己的特色。要想自己的毕业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自己的特色教育。

2.3 以需求导向为基础,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资讯人才的需要;三是公共管理部门对组织人事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应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特质相匹配,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特质需求。注意加强学生的的分析能力、识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服务意识、亲和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适应力、主动性等。学校要实时对市场进行调查,及时了解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将专业与职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学校的专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构建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一方面,抓好理论性课程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和专门的课程实验,发挥基础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对单项的实验能力的培养作用。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单项的课程性实验或实验课程,对此类实验教学环节要按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建立精品性实验项目来提高基础性实验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切实提高学生单项的基础性的实验能力。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将不断改造传统实验项目,逐步减少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80%,必修课中有实验的课程一般要开设至少一个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中心的作用,继续开展模拟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的各种单项的知识与技能得以综合运用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把模拟实习由单纯模拟经济环境到逐步模拟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的全景式的模拟实习教学,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跨专业的综合应用素质能力。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开展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

3.2 重视教学队伍建设,培养一流的教学队伍

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顾问,扩大“双师型”教师成分,重点培养和造就优秀专业带头人。鼓励专业课教师取得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和最切近实际的能力。同时注意组织教师在岗业务培训,通过校内外观摩、经验交流等各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使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实验型”素质,以适应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

3.2 加强学生心理学课程的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与人的接触是不需多言的,甚至许多企业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愿意接受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如何掌握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必不可少。在我国其他许多著名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课程是行为心理学,并且还有大量心理学的辅助课程。学校虽然也有组织行为学的课程,但明显不足。管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都应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篇(10)

二、体育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探索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要求。在国家政策方针允许以及育人的条件下,强调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业管理(体育场馆方向)实务和专业管理基本技能,有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调就业方向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划、维护。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包括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心理和身体素质是前提和基础,同时强调需掌握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方向前沿知识,并且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二)课程教学。物业管理专业是根据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实现岗位从业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技能训练。1.学期课程安排。按照“专业招生,分段教学,院企联合,分流培养”的基本思路,前二年(1~4)学期课程设置按照专业统一开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三年(5~6)开设专业课程,从第七学期开始分流,同时院企联合培养,将学生分配到与学校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2.主要课程设置。主要课程应当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正常毕业会取得“管理学”学位,但同时方向为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专业方向,因此要进行两方面的合理侧重,开设财会基础、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运筹学、经济法、体育产业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以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育场馆赛事筹办、体育场馆建造、体育设施的维修与维护、体育营销、体育赞助与广告、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体育商务策划与文案写作、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体育经济学等课程。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配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设置的选修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应当是对学生、人才市场、高校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补充物业管理专业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方向的主干课程,同时满足社会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而进行,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服务营销、体育公共关系、体育经济实务、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伦理学、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等。3.实践教学。河北体育学院的实践教学合作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全国的主流高尔夫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户外拓展基地以及正在协商的体育器械公司、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特点,熟悉实习单位(部门)的基本概况、工作流程等,通过顶岗实习、教师深入基地进行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

上一篇: 统计学笔记整理 下一篇: 欧姆定律相关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