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发展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政治哲学发展观

篇(1)

我们邮政企业主要是通过管理层、职能部室、生产单位、经办人员来完成战略决策的实施。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是执行力贯彻落实的主要责任人。当生产运行或者某个环节发生问题时,企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者责怪员工没有执行好,员工却感到委屈,责怪管理层没有设置好制度,没有改革创新的魄力。于是一个怪一个、一圈怪一圈,最后是一群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如何加大执行力。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层没有明确自身应负的责任。我们不禁要问:凭什么你是管理者,你的执行力就大了;凭什么你是领导,你的执行力就大了?管理者不应过度地强调员工的素质问题,而忽视自身的责任。管理者负起管理责任才是企业加大执行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领导干部是加大执行力的助推者。再说一种常见的现象:集团公司、省级公司每一次重要的会议结束后,都要求与会代表回到单位后迅速传达。可往往我们看到的是:传达是传达了,但只是简单的文件诵读,甚至是原文转发,根本没有结合实际提出贯彻实施的意见;更有甚者,在集体学习上级重要会议文件时,有些人只谈自己的想法,“你上级有你的思路,我下级有我的想法”。试问,作为领导干部,自己都还没有完全理解上级的文件精神,怎么可能把会议精神贯彻下去呢?所以,企业管理者自身一定要加强学习,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布置工作。

再次,执行力要有渗透性,要落到实处。虽然这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领导干部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24小时跟进每一件事,更不可能时时刻刻盯住每一位管理人员、每一位员工。点多面广、场地分散、外勤作业人员多、管理不确定或不可控因素时刻存在,这是中心局管理的难度所在。中心局的管理在这些方面随时都存在着真空地带。这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监督制度,其次是领导干部要加大跟班上线检查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政令畅通、执行到底。

强大的执行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企业长期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氛围,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评价体系。因为所有的企业行为实际成效如何,企业自身必须有一个及时、充分的认识,也就是需要一个正确的评价,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轻重权衡,对错误行为及时改正,对运行误差进行修正。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保障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全员绩效考核体系。无论是衡量一位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还是评估一线员工生产质量的好坏,都不应仅凭领导个人的喜好来“品头论足”。要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考核和评价。

篇(2)

《领导科学》2004年第6期所载庞元正:《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一文,则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2)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3)对于“怎样才能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4)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还有《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所载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发展的中心、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2)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3)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4)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5)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还有些学者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是用反思传统发展观的结晶,体现了学说的精髓;这三句话还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容:第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指南,是它的灵魂,第二句话的三项要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第三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由上述三句话组成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的哲学、探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实践中的展开,因此而精彩。(注:《当代思潮》编辑部:《时代的哲学行动的指南——就“以人为本”有关问题答读者问》,载《当代思潮》2004年第6期。)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篇(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221-01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要树立“以员工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医院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医院文化建设与变革的核心是确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医院发展的价值观。当然,由于医院特点不同,医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各异,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院价值取向应该是一致的。

卡耐基管理模式的创始人物安德努·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这句话说明,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员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医院要树立新的财富观,在医院有形无形的财富中,员工是最重要的财富。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概念,也是医院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它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要发展,人的因素是关键,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秉承“以员工为本”的价值观,使医院兴旺发达的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坚持,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医院哲学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其内涵是,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促进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内科与外科、临床与非临床、基层与机关、医院与社区、在职与离退休、医院内发展与对外协调高效等和谐有序,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医院哲学。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其内涵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医院发展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具体包括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教育,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物质浪费和消耗;注意保护环境和绿化美化,加大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力度等;促进医院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医院要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在这三点中间,效益是目的,质量是前提,规模是手段。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换取一时的、表面的繁荣,也不能盲目扩张规模,违反医院发展规律。发展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还要正确协调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牟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地为获取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患者利益。医院哲学是医院全体员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是医院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医院哲学处于医院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它主导和制约着医院文化其他部分的发展方向。医院哲学是医院价格化的基础,是形成医院独特风格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医院哲学处于医院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它主导和制约着医院文化其它部分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医院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医院哲学,必须自觉运用哲学为指导,经过艰苦努力,创造出具有本医院特色的医院哲学。

医院要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既重视当前的发展和眼前的利益,又着眼长远,重视远期利益,要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这样会伤害医院声誉,最终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各项建设的一部分,无疑应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医院物质、服务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之中,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整体与个体、暂时与长远的关系,即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并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三、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要强化医院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融入职业道德中

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振兴经济、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培育合格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因而必须坚持和加强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在此方面,中学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担当起这一历史巨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德育课教学的重要内核和灵魂真谛。

一、充分挖掘教材,加强教学研究,整合教学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内容,都植根于中国国情,从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入手,重点讲述我国的有关制度、政策,以及做人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在这些教学内容上,科学发展观始终是一个最主要内核和主线,隐含和贯穿于其中。经济常识立足于的劳动价值理论,重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相关制度、特征、政策的发展演变,阐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全面、综合的一个体系工程,必须树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重并举,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哲学常识以的发展的观点为主线,在辩证的唯物论基础上,重点阐明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以及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途径,并从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重点阐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生价值观的科学构建。政治常识主要针对当今世界有关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组织等最基本、最普遍的政治现象,重点阐述我国的相关制度、政策,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辩证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科学论证了我国的这些制度、政策来之不易,以及其重要意义,说明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并加以创新发展。如果说,哲学常识的有关原理、观点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基础,政治常识的有关制度、政策演绎着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学现象,那么,经济常识的理论、政策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论证,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可见,科学发展观确实是德育课教材(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贯穿于整个教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根主线。充分认识并切实把握这个灵魂和主线,使之驾驭课堂,统帅教学,那么,德育课的生机和威力必定无穷,学生的获益必将远远超越学科教学本身,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必然深远。

当然,现实教材思想尽管与科学发展观脉搏一致,但实际教材内容与科学发展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立足教材,加强教学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切实做到源于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并高于教材,根于知识而又不囿于知识,加强学生的反思、探究能力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通过职高三年的德育课教学,我们要让科学发展观深入学生心灵,武装学生思想,而让非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和后果震撼学生心灵、警示学生、远离学生。

二、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切实加强时政教育,确保有的放矢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蜿蜒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既面临着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中国是世界的一员,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深刻影响着我国,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又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潜在市场,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我们既要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冷静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并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时政教育作为德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论证和实际应用书本知识,使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力、方法的重要途径,又对于学生拓宽视野、激化思维、丰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时政教育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分析形势、完善人生、美化心灵的指导思想和得力武器。只有牢固树立和准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才能正确分析形势,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72

O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New Era of Marx "Free" Thinking Vision

ZHANG Shuangshu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 All signs of civilization is respect for human dignity and freedom given. In Marx's Vision of the freedom to have a primary value of human development. Freedom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2013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pointed to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s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st decade in all countries progress in education, health and income are being accelerated. However, economic growth alone does not automatically translate into huma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201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ur people-oriented concept,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human development. Marx pointed out that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three social forms i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for us to study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provides a guiding ideology. We want "freedom" of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embodied operational indicators, while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lso reflects the humane care.

Key words freedom;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armonious society

1 实践视阈中的马克思的“自由”观理论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的发展是体现了西方思想界强调的“正反合”的三一式变化图景的。即1845年以前形成期的政治哲学自由观;1845年1851年发展期的政治经济学自由观;1857年以后的哲学人类学的自由观。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义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它们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在早期的政治哲学自由观中,马克思不仅受到了德意志观念论哲学的影响还接受了法国启蒙主义的政治思潮,它突出了对人类解放的欲求和对异化的批判;在中期政治经济学的自由观中,他和恩格斯第一次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客观地剖析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认为经济自由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反而损害了人的其他自由;在晚期哲学人类学的自由观中,他强调自由就是恢复或回归人的类本性马克思从自由的现实性出发认为自由的实现是个艰难的历史过程,由此他把观察和批判的视野转入人的生存状况,关注实践中人的自由的真实处境。马克思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人的自由置于人类实践发展的历史中来理解。”①他认为自由是通过对不合理的现实的否定而获得的,不能通过给予的方式获得,它有一系列的历史过程。从生存论的自由观到实践论的自由观到生成论的自由观,有一点不难发现,在自由问题上,马克思是历史进步主义。

整个人类史就是一个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进程。马克思曾提出过人在历史上的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即物质绝对贫困下的人与人的依赖状态,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状态,物质极大丰富条件下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充分发展的统一。“自由”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不自由,人格的依赖性,个性的模式化等现象。“全面”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由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身体部分及能力等片面、畸形的发展状况以及少数人的发展总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和条件的不平等发展状况。②自由不仅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还是真、善、美的统一,更是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统一。

第一,自由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自由是人的权利且是人最根本的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必然会对自然界、社会和自己产生影响,所以人要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即“顺天”、“利己”、“利人”和“事天”。按冯先生的说法:处于自由状态的人就是自然人、经济人、道德人和宇宙人的统一。③人只有在尽义务的过程中权利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有主体对其把握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即“从心所欲”和“摆脱束缚”,二者的结合才是完整的自由。主体对客体外在尺度的把握就是“求真”,主体对自由内在尺度的理解就是“求善”,“求美”。它们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④从物的角度来说,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从人文的角度来说,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并且改造自然,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即要善待自然界,美化自然界。自然界成为人化自然,人在自然界中实现和提升自己。“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⑤

第三,自由是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统一。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⑥规律是具有必然性的,但人在必然性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并且利用规律为人服务。只有当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异化力量,处于人们的控制之下,人们才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自由得以产生,实现和发展的条件是主体同自然,同社会,同自身的现实活动的全面关系的实现。

2 基于自由发展观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演进脉络

人类发展指数自1990年创立以来,是备受关注的,如今已成为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旗舰。人类发展指数是对于发展的内涵不断探讨、研究、反思的结果。二战之后,世界的经济发展满目苍夷,各国都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力的现实问题。这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盛行全球,成为解决贫困,增加国家实力和国民生活幸福的灵丹妙药。在这种发展观下,资本主义发展曾一度进入黄金时期,但也带来了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社会不公平,人的异化严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反思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后,人们开始把关注的视野引向经济领域以外的教育、医疗、社会公正、环境等领域,形成了以社会综合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在1987年还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然而,以社会综合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却忽视了人在发展中的中心地位。经济的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演变和改进也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而已。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马克思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的扩展,人的自由是基于实质生活的自由,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由。⑦马克思关怀的不是抽象的自由,如果不能给贫弱者以真实的利益和自由,所谓人的自由就是一句空话。⑧自1990年以来,世界上的许多社会公共政策都是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原则指导下思考、执行和衡量的,人类发展指数是超越GDP核算标准的发展评价尺度。人类发展指标包括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它综合地反映了卫生和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经济和生活水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⑨每一年的《人类发展报告》都是针对人类发展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总之,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的指标并随着实践进行不断的修正的。

3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价值观与科学发展

人类正在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主旨是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异化和片面畸形发展;提倡人的行动自觉自愿自主,反对物统治人和客体支配主体;提倡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反对与之分裂对立以及提倡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挥。⑩这与人类发展指数的内涵是相一致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出了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状态、物的依赖状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就是以人为本,物的依赖则是以物为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物本观念在当代泛滥。一方面它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调动了人们内心的物欲与贪心:,钻制度的空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盛行;另一方面,当代物本主义还突出表现为官员对经济数字和GDP发展速度的热衷和崇拜:盲目扩张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对社会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因此,我们要抛弃“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判断政策和服务效果的最终尺度。在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不让物来束缚人,让物为人所用。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透过人类发展指数观测各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对个人来说,也要自觉投身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洪流中,并且对外界巨大的物质诱惑保持心灵的清明和人格的尊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① 王南.追寻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8.

② 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131-137.

③ 冯友兰.境界:冯友兰谈人生.中信出版社,2012.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273-274.

⑤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455.

⑦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89.

⑧ 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78-101.

⑨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0.

篇(6)

关键词: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理性

Key words: harmony,develop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ationality

作者简介:张敏(1982―),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思政部教师,哲学硕士。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一、以往发展观的反思

传统发展观,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的一种发展观。它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往往片面强调发展的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不太注重甚至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传统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的一种历史形态,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部分地解决了人类的贫困落后问题。但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及其负效应日渐显现。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说:“我们唯一最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工业社会意义上的危机。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1]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以后,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许多国家选择发展目标和制定规划的基本理念。然而,人们大都关注可持续发展“如何可能”的问题,而没有深入探究追问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的问题。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本身也面临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2]可持续发展观并没有真正摆脱人的自我中心化的羁绊,它不过是一种更隐蔽的自我中心化而已。有人仍把“可持续发展”称之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或者至少是一种“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3]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只停留在人类自身的持续性上,所谓的平等只是人类自身的平等,所谓的发展不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谓发展的多维是也仅仅是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多维,与人类同生共存的其他物种被排斥在发展大系统之外。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甚至容忍了对大自然的某些毁灭性破坏,而这种破坏有时是釜底抽薪式的。一部(迄今为止的)可持续发展史,仍然是一部惨烈的天人‘斗争’史”![4]

二、科学的和谐发展观

通过总结人类发展的历史,借鉴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历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深刻地体会到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要想把人类从发展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地抛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的发展观,回归和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与以往发展观相比较,和谐发展观对发展的理解更加科学、合理。

1、和谐发展关于“何为发展”更加深入

传统发展观对发展内涵的理解极其片面,在其看来,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视为解决贫富分化、社会公正等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手段和途径。因此,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以GDP的增长为优先战略。可持续发展观虽把发展理解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综合,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力求平衡,但它毕竟带有过强的经济导向,并且始终主要着眼于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观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概念、系统工程,内涵非常丰富,它所体现的发展不是单打一,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和全面进步,它要求矛盾的双方或矛盾的多方在运动中能达成并保持多赢或双赢的结局。具体来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社会结构的和谐;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内部和谐,又要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

2、和谐发展关于“为何发展”更加明确

传统发展观囿于经验事实和感性直观,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见物不见人,表现为对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漠视,以及对物、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可持续发展观虽然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但由于它过强的经济利益,始终未能挣脱“效率优先”的窠臼,因而,对人的关注显然欠缺。和谐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和战略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最终诉求。和谐发展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提高人的各项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视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并认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只有这样,和谐发展才能早日实现。

3、和谐发展关于“怎样发展”更加科学

传统发展观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创造单位GDP所用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掉的金融资源,以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在全世界指标较高,但经济结果却表现为“低质量、低效益”。可持续发展观,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解决发展与可持续性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可能性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和谐发展要求发展方式坚持“五个统筹”,即: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差别;其次,统筹区域发展,寻求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

系;第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国内发展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5]

三、和谐发展:理性与价值的统一

和谐发展从本质上来看是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统一的过程。理性即合规律性,指适应了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社会客观规律的进程。根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在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政治、文化等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防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是唯物史观揭示的基本规律,和谐发展是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6]和谐发展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顺应了中国现阶段的现状。因而,和谐发展具有合规律性,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价值即合目的性,指和谐发展合乎社会主体的目的,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社会历史进程是通过社会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选择活动实现。人类在价值选择过程中,总是要权衡利益的多寡轻重,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事最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活动。社会各类主体为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展开激烈竞争。最终在形成整个社会利益平衡格局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6]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真正将广大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中心和根本目的,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障人的平等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最高宗旨和根本原则。同时,现实中的不和谐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增进人的安康幸福,和谐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威利斯・哈曼.未来启示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8,第193页

[2] 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0,(1).

[3] 转引自《当代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环保哲学》,载《哲学与文化》,1998,(4).

篇(7)

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为基础,引入当代的新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理论,在社会稳定进程的环境下,去研究社会整体与局部、社会的诸多要素、诸多子系统的发展现象,发展规律。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利益和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布局上,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均衡发展。在发展方式方法上,着重发展教育和科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国家。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一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四是构建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篇(8)

对公司来讲,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抓住什么主题,理解什么问题,对我们非常重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对公司来讲,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一要务是生存,既有发展的问题,又有生存的问题。所以要解决公司科学发展的问题,同时又要解决公司科学生存问题。因为我航空公司不是一个常态的企业,而是一个非常态的企业,在这个时候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来改进和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必须紧密地结合*航的实际情况,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东航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要与克服企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紧密结合;要与为企业打下未来科学发展的扎实基础紧密结合;要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紧密结合;要与推行企业的重大改革措施紧密结合,要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个契机,积极谋求企业科学发展。

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越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越自觉、愈坚定。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当前,我公司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进一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深刻剖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照准问题的症结,进行整改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摆正了,工作自然就上去了。目前,我部门工作人员比较年轻,思想观念超前,但政治观念,大局观念、奉献意识比较薄弱,服务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一些问题,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对职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把员工思想逐步统一到加强工作责任心上来,统一到公司的发展上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使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制定措施,改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习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员干部必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开展科学发展观理论大调研活动,党员干部要积极投入到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来,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科学发展,贵在科学,重在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篇(9)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中《哲学常识》第二课讲,辩证法的两大总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变化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高中《哲学常识》第三课,讲了对立统一规律,讲了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第四课,归纳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三大对立与根本区别,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物质和精神,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眼前与长远都要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矛盾原理。高中《哲学常识》第四课,明确指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它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高中《哲学常识》第三课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讲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两点论”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

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高中《哲学常识》第一课突出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人的意识又能反作用于自然界。第二课指出人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也能够按规律办事。第五课认识论,更指出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些都强调了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讲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坚持了认识论和实践第一的观点。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讲在认识过程中,实践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多年来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中《哲学常识》第五课“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1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从以物为本发展观到以人为本发展观,从线形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从失衡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从掠夺式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一、从以物为本发展观到以人为本发展观

所谓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是发展观的一个基本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发展观与以物为本发展观。这里所说的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价值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自然物,让物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尽可能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尽可能更加合理地满足人的需要。如何看待物的发展?从以物为本的角度,把它理解为单纯物的增长。

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到何等水平,自然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人永远都是生物体和自然界的一部分。工业化发展的沉痛教训是物质资源高度消耗和生态环境高度污染。传统发展观的信念是:发展就是对自然界的掠夺,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没有限度、天然合理、不受任何约束。这是完全错误的。按照这种观念发展下去,最后必然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自然为本(即以物为本),把保护环境看作是最高目标,这实际上是以放弃发展来保护自然,这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做不到。另一种是以人为本,重新认识自然对人的意义,并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当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能动性,还是物的因素?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与以物为本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区别。以物为本把人的价值归结为物的价值,把人的作用归结为物的作用,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物与物的关系,认为物决定人的命运,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认为人是惟一的创造主体,是价值之源。

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其重点是放在发展的主体上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认为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解放与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动力。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始终关注人,坚持以认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二、从线性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

既然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目标,所以它的发展观当然是全面发展观,而以物为本发展观则认为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线性发展观的基本信念是:人的本质是“经济人”,经济利益是人的惟一利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动的惟一动力,经济目标是人类发展的惟一目标或最高目标,经济手段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惟一手段,生产力水平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水平,经济万能,只要经济发展了各种社会矛盾都自然化解,社会各方面自然而然随之发展,经济发展即社会全面发展,经济需要、经济活动天然合理,不应受任何控制和约束。

但是,经济发展不是人类发展的全部内容。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人类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建设。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需要,不是人的所有需要都可以用经济手段来满足。坚持一个中心,但要反对单打一。

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的发展不能取代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发展。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自然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多重关系。科学发展观突破了原来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社会发展这一狭隘的观念,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把社会发展看作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三、从失衡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

线性发展观认为人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天然合理的,凡是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所以经济发展应顺其自然。这种自发发展观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们对经济进行自觉协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西方现代化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是自发的过程;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发展是被动的“他发”过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发展是人的自觉活动,对市场的崇拜和对自发性的迷信,既违背人的主体性,又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律性。

没有协调就没有发展。线性发展观是消极的,应提倡协调发展观――人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协调。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是一种多样化的有序的统一,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就是几种特定领域关系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协调就是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五个“统筹”是落实协调发展观的关键。以物为本发展观与线性发展观是一致的,都片面强调物质发展的重要,这是当前我国发展事业的主要思想障碍。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克服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从掠夺式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从历史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确定的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以征服自然为豪迈,在大大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等等。这些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疆界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潜在问题进一步恶化蔓延为公开性的问题。综观世界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除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灾害以外,可以说主要来自于人类的活动,来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应运而生。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发展时,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防止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满足眼前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和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传统发展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将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为经济发展。这种发展观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危机,也导致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断裂,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物本发展到人本发展、线性发展观到全面发展、从失衡发展到协调发展、从掠夺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飞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进步。

上一篇: 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 下一篇: 金融管理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